古铜镜上的纹饰
「硬核看文物」一面战国时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镜

「硬核看文物」一面战国时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镜这是一面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王族大墓盗掘出世的铜镜,最早由日本细川侯爵收藏。
如果它的制作时代是真实的,那真是非常非常的优秀。
废话不说,直接看图。
据记录为1928年盗掘于金村大墓它的纹饰之精美,让我叹服得合不拢嘴巴。
先看它的构图:铜镜背面一共有六个图案。
如果将每个图案的中心线延长,进行六等分,会发现中心线对得很整齐。
这说明六个图案设计得相当的均衡。
这六个图案,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图案间隔布置,另外三个图案也是间隔分布,每一个都非常精彩。
第1号图案的细节图:这一个图案描绘的是骑马武士执剑与猛虎搏斗的场景。
它厉害在哪呢?从细节上看,人、马、虎的结构都刻画得很清晰。
武士佩戴头盔、铠甲,手持利剑;手臂的服饰分了三种纹饰;裤腿的下沿纹饰与腿做了区分;头盔的样式一眼可见;握剑、握拳的手势都表现得真实、清晰。
马浑身的披挂、马鞍、缰绳都通过纹饰进行了相应的描绘;马腿的比例、各个关节的细节都真实的表现;马尾似乎是束起来的。
猛虎的眼睛、耳朵、牙齿、甚至舌头都清晰可见;背、腿、爪的纹饰和结构各不相同;颈部和腹部的毛都立了起来。
这种在有限空间里,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个形象的能力,让我叹服。
真实的马。
注意腿关节的细节比较从场景上看,三方的情绪和动作配合到位。
老虎凶猛愤怒,回首嘶吼,呈现攻击的姿态;战马受惊地瞪大眼睛,四蹄踌躇,被猛兽的气势压制,不敢上前;骑士表情沉着,马不上前,竟然直接从马背上一跃而起,手持一把利刃要近身与猛虎肉搏。
这一瞬间,猛虎的凶悍、马的畏惧、武士的勇敢和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这是一场真实的搏斗,那这一幕就是最精彩的转折。
给一个猛虎立起来的形象做参考从艺术手法上看,有基本成熟的创作理念。
我说两点:其一是运用细节来加强对场景的营造。
例如普通画师也许能通过老虎的头和后腿的姿势来表现动作的趋势;而成熟的画师还会描述老虎的尾巴朝右,而身上的毛发朝左侧扬起——这样就能表现出老虎原本是朝左侧奔跑,突然暴起,扭身回扑的动作。
唐代宝相花透光镜

唐代宝相花透光镜,驻马店市遂平县出土,现藏驻马店市博物馆。
直径17厘米,边缘宽0.5厘米,厚0.3厘米,重600克。
球形镜纽,六瓣菱花形纽座。
主区纹饰相间排列两种不同宝相花,三朵葵花式,三朵菱花式,以线表示花瓣,以面表示花托,花苞之间有点相隔,整体纹饰由点、线、面相结合,具有明显的古朴端庄的艺术风格。
铸造工艺具有浮雕式的立体感,丰富饱满。
边缘无纹饰,宽厚凸出。
镜面平滑,既可以映照人面,又能在光线照射下映射出背面纹饰。
透光镜经简单加工研磨、抛光,在镜面承受聚光灯或日光的照射时,呈现出背面的铭文和图像,这类铜镜被古人称之为透光镜,国外有人称之为“魔镜”。
我国最早关于透光镜的记载,见于隋唐之际王度的神异小说《古镜记》,其中提到一枚“古镜”,说是“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
这虽然出自小说类文,但其描写却十分符合透光镜特征。
关于透光镜的透光原理,北宋科学家沈括、元代吾邱衍、清代郑复光等历代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九述说:“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这段话,是现在已知的古人对透光镜原理进行探讨的最早文字记录。
他认为,是热胀冷缩性质引起古铜镜透光的。
同类物体,体积越大,其热胀冷缩导致的形变量也就越大。
由此,铜镜在铸成后的冷却过程中,薄的地方收缩量小,厚的地方收缩量大,于是,在镜面就形成了与背面图案文字相仿的下陷凹痕。
他同时发现其他的铜镜,虽然很薄,但不能透光,认为古人有其他铸造工艺使铜镜透光。
元代吾邱衍在《闲居集》里阐述:先用青铜铸镜,再于镜面“竅刻”背面上的花纹,用“稍浊之铜”在铜面按图案“填补铸入”,再“镜面削平,在其上加铅”,举以向日时,光就随“其铜之清浊分明暗”。
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镜简析

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镜简析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的铜镜是一批珍贵的文物,它们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这些铜镜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广西的右江地区,因此得名。
以下是对其中几件铜镜的简要分析。
右江博物馆收藏的铜镜中,有一面刻有纹饰精美的三足神兽图案的铜镜。
这面铜镜直径约20厘米,镜背上有凸起的纹饰,呈现出十分细腻的雕刻工艺。
铜镜上方是一只弯曲的神兽头部,下方有三只神兽的蹄子,中间有一柄长剑穿过三只蹄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图案。
这面铜镜不仅展示了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还反映了古人对神兽的崇拜和剑的象征意义。
右江博物馆还有一面铜镜,表面饰有大小不一的圆形浮雕纹饰。
整个铜镜呈圆形,直径约为15厘米,非常精致。
铜镜的中央是一个较大的圆形浮雕纹饰,周围有若干个较小的圆形纹饰,纹饰之间相互独立却又和谐统一。
这种纹饰的设计给人以美感,展示了古代匠人的艺术造诣。
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铜镜是一面刻有人物图案的铜镜。
这面铜镜的形状与普通的圆形铜镜相似,直径约为10厘米。
这面铜镜的铜镜中央刻有一个人物形象。
这个人物形象面容端庄,手中拿着一柄剑,身穿长袍,周围环绕着云纹和花卉纹饰。
这种铜镜不仅展示了古代铜镜的技术水平,还展示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绘能力。
右江博物馆还收藏了一面镶嵌有宝石的铜镜。
这面铜镜的边缘镶嵌有一圈宝石,每颗宝石在铜镜的背面都有一片凹槽固定,整个镜面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这种铜镜凸显了古代铜镜的装饰性,还展示了古人对于珠宝的喜爱和追求。
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的铜镜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通过对这些铜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铜镜在制作工艺、纹饰设计、人物形象刻画以及装饰性方面的特点。
这些铜镜不仅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铭文镜

在汉镜中以铭文作为铜镜背面的主要装饰的种类,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见日之光镜(简称日光镜)、长毋相望镜、家常富贵镜、昭明镜、君有行镜、铜华镜、清白镜、记年铭镜及重圈铭文镜等。
笔者首先从自己收藏的几面昭明镜对其作了粗浅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道共喜者回应。
对我国古代铜镜的命名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但业界同仁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不至于在阐述对象时发生混乱。
一般来说,以镜背主要纹饰及铭文首句主要文字或记年来命名。
重圈铭文镜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类型,从历代散见的文献资料来看,其命名也各不相同,虽然大多数的重圈铭文镜的内圈或外圈都出现“昭明”镜铭,但大多数学者还是把其与昭明镜区分开来。
重圈铭文镜在西汉中晚期墓葬里常见,其共同特点是有铭文带两圈。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来看,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一是内圈为“日光”铭,外圈是“昭明”铭;二是内圈为“昭明”铭,外圈为“清白”铭;三是内圈为“昭明”铭,外圈为“皎光”铭;四是其他组合,如有的内外圈都是“日光”铭,有的内圈“日光”铭后还增加其他铭文,有的外圈是“君有行”铭和“铜华”铭等等。
前几种在较早的谱录中多题为昭明镜、清白镜和皎光镜,就是取外圈镜铭首句主要文字“内清质以昭明”、“絜清白而事君”和“妙皎光而燿美”而命名,但现在大都称为“日光昭明重圈铭文镜”、“昭明清白重圈铭文镜”和“昭明皎光重圈铭文镜”,或简称为“重圈昭明镜”、“重圈清白镜”和“重圈皎光镜”。
以前二种比较多见,第三、四种为数较少。
内圈铭文多见“日光”铭和“昭明”铭。
“日光”铭的全文是“见日之光,长毋(不)相望”或“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间大都夹“ 反e ”或“◇+(合在一起)”形符号。
“昭明”铭的全文参见拙作《汉代昭明镜镜铭特点浅析》。
外圈铭文除了“昭明”铭外,大都为“清白”铭、“皎光”铭、“君有行”铭、“铜华”铭等。
“清白”铭的完整铭文目前大多参照梁上椿先生之说,释为:“絜(洁)清白而事君,怨阴驩(观)之合(弇)明,彼玄锡之流泽,恐疏远而日忘,慎糜美之穷皑,外承驩(观)之可说,莫(慕)窔窕之灵泉,愿永思而毋绝”。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铜镜特点及区别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铜镜特点及区别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分为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十国(南汉、南唐、南楚、南平、吴越、吴、楚、荆南、东吴、南吴)。
在这个时期,铜镜依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区别。
宋代铜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继承者,也是中国铜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铜镜的特点如下:1.工艺精致:宋代铜镜的制作工艺相对较高,多采用铸造和铸铁的方式制作,工艺精致,制作出的铜镜质量较高。
2.文字纹饰:宋代铜镜的反面常常铸有文字或纹饰,多数铜镜反面中央铸有“反波神仙”四字,也有一些铜镜反面铸有当时的名臣或文人的名言或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风貌。
3.形状多样:宋代铜镜的形状多样,既有圆形和方形的铜镜,也有六角形、八角形等非常规形状的铜镜。
铜镜的边缘常常装饰有花纹或雕刻,使得铜镜更加美观。
元代铜镜是宋代铜镜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国铜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元代铜镜的特点如下:1.体积较大:元代铜镜相对于宋代铜镜来说,体积较大,有的甚至达到了一尺以上,这是因为元代铜镜在制造时更加注重造型设计和艺术表现。
2.铸造工艺更加精细:元代铜镜的铸造工艺进一步精细化,采用了更高级的技术和材料,制造出的铜镜更加精美。
铜镜的反面纹饰多为花纹、云纹等,造型精美繁复。
明代铜镜是元代铜镜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国铜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铜镜的特点如下:1.形状简约大气:明代铜镜形状相对于元代铜镜来说,更加简约大气,整体呈现出圆形或方形,边缘通常不做花纹或雕刻,反而更加注重整体的线条和比例。
2.民俗风格化:明代铜镜的反面纹饰多为民俗风格化的图案,如花卉、瑞兽、人物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和审美趣味。
清代铜镜是明代铜镜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国铜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清代铜镜的特点如下:1.造型古朴:清代铜镜的造型古朴典雅,大多采用圆形或方形,整体线条简洁流畅。
2.纹饰纷繁:清代铜镜的反面纹饰更加纷繁多样,常见的有梅花、竹子、寿桃等图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风貌。
多宝镜(铜镜知识浅析)

多宝镜(铜镜知识浅析)多宝镜参数:直径8.5-8.6cm;厚1-1.1cm;重186g品相:完美镜圆形,镜缘为内陷八瓣菱花形,少见制式。
银锭钮,钮上刻铭。
主题纹饰刻画采用高浮雕的表现技法,铸工精湛,版工力度极佳。
镜钮两侧饰有两个神仙人物形象,手持法物,形态各异,神情写实,其余空间饰有吉祥多宝纹饰,镜底满饰细密的水波纹绵延至镜缘,凸显浮雕主纹,二仙似在无边海域遨游,为人物镜少见的场景化呈现。
整镜纹饰刻画精细,头版状态,布局简郎,构思精妙。
内陷菱花形镜缘在同期铜镜中极为少见,钮上铸铭更显珍贵。
此镜保存完好,状态佳,镜体干净,包浆古朴熟润,传世皮色,收藏佳品。
铜镜知识浅析:1.铜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它的起源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铜镜起源于静止之水,又并不止照容这么简单。
在过去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都无处不见铜镜的影子:做人体、车辇、宫殿的配饰,用于婚俗嫁娶以求吉利、以及作为佛教、道教之法器,不一而足。
澎湃新闻获悉,复旦大学博物馆近日推出了铜镜展,从源、物、人、史、情五个维度将118面铜镜进行了立体地展现。
2.目前中国最早的铜镜是距今4000年。
这枚铜镜发现于青海贵南齐家文化墓葬中(图1),齐家文化相当于夏代范围,距今大约4000年。
而西方的铜镜比中国还要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
这是埃及第十一王朝卡薇特皇后石棺上雕刻的梳妆图。
这枚铜镜是圆形,有一个柄(图2)。
而中国的铜镜是圆形,背面有一个钮,钮孔上面可以穿丝带。
通过目前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图3),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镜子是圆形的,背面有一个钮,可以把它系在镜台杆上。
3.铜镜往往是古代贵族才能享用的一件生活用品,是古代的“奢侈品”。
在普通人家,一般会用铜盆盛水,以此照面,称为“鉴”。
隋唐以后,铜镜已经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其形状和镜背纹饰也变得多种多样。
4.铜镜一般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春秋战国时期至秦多为王公贵族享用,到西汉末期日趋民间化,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史上最全古铜镜鉴别方法! 爱特猫文化

图文详情青铜镜,一种古老的汉族工艺品,由青铜所制的器物。
其起源很早,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发现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并在背面雕有精美纹饰。
到了战国时青铜镜已经很流行,在汉、唐时则更加精美,不仅如此,唐宋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铜镜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圆形和方形的制式,铸造出了带手柄镜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圆角方形、亚字形、云板形、葵花形等铜镜。
至于宋代受祟古风尚的影响,铸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钟形铜镜,更具时代风格。
近日,杭州尊慧征集到一款古老的青铜葵花镜,此镜直径为16cm,圆钮,六瓣葵花形,因年代久远,此青铜葵花镜上布满铜绿及被氧化的痕迹,但这也证明此镜之年代古远却为青铜所制。
据悉,古代青铜镜除了起照容整装的作用,还被用来装饰、馈赠、祈求吉福以至传达情谊。
在中国古代,铜镜的大小也千差万别,但大体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型铜镜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们均小巧轻薄,用绹绳系于腰间,随身携带。
中型铜镜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正如尊慧征集到的此青铜古镜,它厚重精美,使用时或悬挂在墙壁上,或置于镜台上,用毕还有考究的镜奁存放。
需知铜镜不但要时时擦抹干净,而且还得常常去磨光,才能够保持光亮如新,照出影像来,所以古人对待铜镜,一般是珍而重之的。
两宋时期,青铜镜发展愈加实用化、民俗化。
除了官造镜之外,民间造镜更加普遍,这得益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流通。
所以谈到宋代铜镜,其代表往往是民间私造镜而非官造镜。
基于这一点,宋代青铜镜与前代相比较,首先发展变化的就是铸镜地点的普遍化,且形成了几个著名的铸镜中心。
如浙江的湖州、临安,湖南的潭州,江苏的建康,江西的饶州、吉州,四川的成都和福建的建州等最为著名。
另外,青铜镜本身也具有了很浓郁的民俗特点。
首先从纹饰上来看,多选用来自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如牡丹、菊花、桃花、缠枝花、双鱼纹、鸟兽纹、双龙纹、双凤纹、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神仙故事等,都是最常见的图案。
古董鉴定古铜镜的鉴别方法

古董鉴定古铜镜的鉴别方法
古董鉴定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需要深入研究和经验。
在古铜镜的鉴别中,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铜镜的历史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铜镜鉴别方法。
首先,古铜镜的年代可以通过镜面纹饰的图案和风格来确定。
古铜镜的图案多为花鸟、人物、山水等自然景物,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联。
古代铜镜的造型也有时代特色,可以通过形制判断年代。
例如,汉朝以前的古铜镜多采用印章形制,而三国至隋唐时期则多采用圆形或多边形的形制。
另外,可以通过制作工艺和材料来鉴别古铜镜。
古代铜镜常常采用青铜制作,而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硬度。
可以通过观察表面的氧化情况和颜色变化来判断铜镜的年代和保存状况。
一般来说,铜镜越古老,氧化层越明显。
同时,可以通过观察铜镜的纹饰和装饰品来判断铜镜的工艺水平和制作时间。
此外,古铜镜的用途也可以作为鉴别的参考。
古人铸造铜镜的目的多为祭祀、娱乐、观赏等,因此在形制和装饰上有所区别。
例如,汉代的铜镜多使用作为祭祀物品,因此在上面铸有符合传统礼仪的图案,而隋唐时期的铜镜多为娱乐和观赏之用,因此在纹饰上较为精细,造型也相对更为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铜镜上的纹饰》
教 材: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22课
执 教:吴晓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中
国古铜镜的文化,了解古铜镜上的纹样特点、规律,感悟纹样的美丽,
并尝试设计适合纹样。本课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器精湛
的制作工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准,是继学生感悟生活中美化装饰的提
升。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纹样已经有部分了解,并知道纹样有规律的重
复排列表现了美术的节奏美、韵律美;同时,学生能够用点线面设计
出简单的纹样。另外,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主要,教学设计越贴近生活、
学生越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图案精美、造
型各异的古代青铜器艺术。掌握铜镜上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了解适
合纹样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创作设计,用彩笔勾画出富有变化的适
合纹样,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设计纹样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
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美并再创造生活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适合纹样的特点,学会用几何形、自然形等
要素点、线、面来装饰适合图形的纹样。
2.教学难点: 运用适合纹样的知识,为古铜镜设计一个完整新
颖且独特的装饰纹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①师:昨天老师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
么?
②出示“魔镜”图片。
师:魔镜啊,魔镜,谁才是这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魔镜:“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四4 班的学生比你好看一千倍!”
请学生上台互动,生:“魔镜啊魔镜,谁才是这世界上最美
丽的人?”
魔镜:“哈哈哈,我比你好看一万倍,我才是这世界上最好
看的!”
2.欣赏古铜镜图片,展示纹饰之美。
①古镜的外形
②简述古铜镜的平面结构
3.欣赏古铜镜上的纹饰
师:你发现古铜镜上的纹饰有哪些种类?
——有动物、人物、植物、点线面的组合等。
师:像这种用来使古铜镜看起来更漂亮更美观的图案就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纹饰。它们内容十分丰富,有些甚至可与画作媲美,它们
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精湛的制作工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设计《古铜镜上的纹饰》。(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神秘的“魔镜”导入古铜镜,并欣赏每类代表古
铜镜的图片,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课
1.通过比较,发现纹样的特征
师:对比一下这两幅图(纹饰局部),古铜镜上的“凤凰”和其
它艺术形式中的“凤凰”有什么不同?
师:古铜镜上的装饰图案从轮廓上能发现它是鸟,但是又经过了
一些变化。(板书:抽象、变形)
2.小组讨论
师:古铜镜多为圆形,所以图案都被限定在圆形的形状、空间里
进行装饰。
出示两只纸盘,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只纸盘中的纹样,你认为哪
种纹样比较适合装饰在圆形的盘中?
师:很多同学们选择了鱼形图案装饰的纸盘,认为装饰图案与盘
子的圆形比较适合,这就是适合纹样:美丽的图案,设计在一定的形
状之中,即使去掉了边框,也仍能显示出原来的形状,这些图案被称
为适合纹样。(板书:适合纹样)
【设计意图】教学中我以欣赏纹样导入,了解适合纹样特点这个
环节中,采用简单比较法,既让学生了解欣赏了其他纹样,感受到纹
样的丰富性,又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比较,发现适合纹样的独特之处—
—有一定形状,适合这种形状。这样使学生直观轻松的掌握适合纹样
的重要特点——纹样与外形相适合。
(三)通过探究,寻找设计的规律
1.小组探究:请同学们欣赏不同的适合纹样,你发现了哪些图案
规律?
师:这三个纹样分别是单独纹样、轴对称纹样、中心对称纹样。
这些纹样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经过抽象、变形而形成规则化、定型
化的图形。(纹样的定义)
2.这些纹样有哪些组合方式呢?
——适合纹样有规律,同样的设计图案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排列,
表现了美术的韵律美与节奏美。适合纹样有对称式、放射式、离心式、
向心式、回旋式 、均衡式等。
3.师:请结合课本中的制作方法,说说自己的想法,设计一张适
合纹样首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设计意图】掌握适合纹样的设计规律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难点。
这里能让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答案的,让他们自己思考会有效提高
教学效果。但设计规则对学生来说,可能理解不透,这里我结合例图
适当的讲解每一种规律,使学生较容易弄清适合纹样的构成方法,为
下面设计打下了基础。
(四)教师示范:
1.同学们和教师在动手尝试的过程中共同总结出设计步骤:
① 首先要选择一个外形,古铜镜的外形多为圆形。
② 接下来设计图案(设计的图案要适合你选择的图形)。
对称式:先画出基本骨架线,再进行图案的设计。
均衡式:划分出单位纹样的分布区域,进行单位纹样的的绘制,
将单位纹样按骨式规律复制到其他区域并作调整。
③ 将设计的图案涂上颜色。(小提示:合理运用色彩搭配。)
2.欣赏学生作品
你最喜欢哪一副纹样的设计?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了解了适合纹样组合规律的基础上,学生还未能
清楚怎么设计,这里让学生结合书本内容思考设计方法,学生交流时
看看老师的简单示范,对了解设计方法有一定启发,交流后欣赏同龄
同学的作品,即从中吸取了灵感,使学生对适合纹样的设计充满了信
心,提高了兴趣。
(五)学生实践
“古铜镜设计大赛”
要求:1.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剪贴、绘画或两者结合)和骨
式结构,为古铜镜设计制作与外形相适应的适合纹样。
2.纹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合理运用色彩搭配,为它们
涂上漂亮的颜色。
(六)展示评价
1.自评:说一说自己设计的古铜镜纹饰
2.互评:如果你是魔镜,你会喜欢哪一幅古铜镜纹饰设计,说
说它设计的哪里吸引你?
3.师评
【设计意图】学生的小组评价,选作品,使学生的创作成果受到
不同程度的肯定,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六、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图案精美、造型各异的古铜镜,了解了古铜
镜上的纹饰特点,并学会了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除了古铜镜上的纹
样以外,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发现过纹样?(展示部分其他纹饰图
片)。
我们也可以利用其他的艺术形式去创作出纹饰,请同学们回家尝
试设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不同形式生活美的感知能力,体会到美
术作品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魔镜”做为导入,以穿越话题及魔镜的介绍使学
生产生对本课学习的一个兴趣;通过欣赏古铜镜上的纹饰,让学生了
解纹饰的特点和种类,从而为后面的创作作铺垫;在分析适合纹样的
图案规律和组合形式的时候,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
思考分析中解决问题。利用教师示范,结合观察书本上的制作方法,
解决本文重难点。
整体结构还算完整,注意启发,分层教学。不足之处就是在上课
前期出现了操作错误,致使导入环节不流畅,效果也减小了,后面的
环节也因此受到了一些影响。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
在学生回答对问题的时候没有及时给以奖励,致使学生们在发言的时
候并不是很积极,教师说的比较多,没有产生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活
跃气氛。作品展示评价环节,由于时间仓促,学生并没有完成,大部
分作品还是半成品,所以评价的环节略显单调,师评的时候没有说出
学生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