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2010年第5期No .5,2010学 术 探 索Ac a d e m icEx p lora t i o n 2010年10月Oct .,2010 收稿日期:2010-05-23 作者简介毛 新(3— ),女,河南许昌市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讲师,同济大学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环境问题研究。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毛 新(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 201620)摘要: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以及实现物质循环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质变换不仅需要在消费领域、生产领域实现,也同样需要在流通领域实现。
物质变换受阻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以及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造成物质变换和物质循环受阻,进而产生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物质变换;中国;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环境产业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10)05-0018-07 近些年来,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减少、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的情形越来越严重;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极端恶劣气候的现象不断频繁出现等。
而环境污染则表现为工业“三废”排放导致的大气、水源和土壤污染;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导致的农产品污染等。
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而产生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从而使得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这样的一些特点: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过于突出;区域经济中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贸易中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资源外流情形比较明显;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较大,大气污染比较严重。
生态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生态经济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宋淑慧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蔓延,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快,国内外学者给予“生态经济”相应的关注和重视。
对国内外的主要相关论点作了简要论述,彼得·巴特姆斯对生态足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质疑,国内各学者主要从整体的角度、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进展角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角度、制度约束的角度对生态经济作了论述,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趋势。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足迹;生态理论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63-03前言工业时代到来之后,经济学家们关注的越来越多的是GDP/GNP这些数字的增长,而往往忽略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当前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新科技的发展必然能够找到自然资源的替代品。
然而,全球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危机对这些错误观点敲响了警钟,全球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众多经济学家协同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共同致力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了阐述,将生态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国际国内综合来看,生态经济时代已宣告到来。
一、国外学者对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对生态经济的研究较早而且较为全面,早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已经蕴含了生态经济的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之后,对生态经济的研究日益丰富,观点也各不相同。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自然观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观点。
其中包含了四方面的主要内容:自然生产力观、生态发展观、生态科技观、生态消费观。
马克思的生态观探析

笔者认为 , 以上 的质 疑 和指责 , 是对 马克思 思想 的误 解
和歪 曲。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 问题 进行过专 门的论述 , 但 在他那里却有着 丰富 而深刻 的生态 思想 。本 文试从 马克 思 的主要文本人手 , 以生 态问题 的表 现 、 根源 和出路 为思想 主 线对马克思 的生态观进行挖掘 和剖析 。
摘
要: 马克思 虽然没有对生态 问题进行过专 门论述 , 但他 的著作 中却包含 着 丰富而深 刻的 生态思想。他 不仅 从
自然 资 源 的破 坏 和 工 人 生产 、 活 条 件 的恶 化 两 方 面 揭 露 和 批 判 了 当 时 的 生 态 问题 , 生 而且 还 从 经 济 、 识 、 级 和 认 阶
出和严峻 , 马克 思对 资 本 主义所 造 成 的生态 破 坏 已有警 但
觉 , 以强烈的前 瞻意识 , 并 关注 和研究 了这一 问题 。马克思 主要从外 在 自然和工人的生产 、 生活条 件两方 面对 当时 的生
态问题进 行了尖 锐地 揭露和批判 。其 中, 工人生产 和生活条 件是其关 注的重点 。
20 0 9年 5月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r a fZ o gh u a e cJu lo h n z o n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3期 ( 总第 1 1 ) 7 期
Ma , 0 9 y20 No 3 .
【 学研究 】 哲
马 克 思 的 生 态 观 探 析
孥 君
( 京 航 空航 天 大 学人 文 学 院 ,北 京 10 9 ) 北 0 1 1
变成 了受到污染的 自然环境。在《 资本论》 通过对资本 主 中,
义经济具体深入地研究 , 马克思对这一 问题 有 了更深刻 的认 识 。他指出 , 在资本主 义社会 , 文 明和产业 的整个发展 , “ 对 森林 的破坏从来就起 很大 的作用 , 比之下 , 对 对森林 的护养
《资本论》的贡献和影响及体系结构的文献综述

润银行利息实现机制 、土地经营与地租决定机理以及 货币理论 、股份资 本理论 、虚拟资本理论等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资本运营 效率 ,都具有重大 的现实意义。 3 .就是在今天 ,《 资本论》 为我们研究 各种 当代经济现实问题 ,提 供 了其他学说无法替代 的理论基础。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和雇佣劳动仍然 存在 ,《 资本论》 就仍然有用。 四 、《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及现实意义 1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
下列 :
著名 的预见 了 “ 凯恩斯革命” , 就是 卡莱茨基 以在马克思理 论为基 础 ,在分 析整合后 ,将就业理论与不完全竞争联 系起来 ,在凯 恩斯之前 创 造了对当代资本 主义经济 宏观运 行分 析的宏微 观相统 一 的动态 经济
学。另外 ,凯恩斯也是通过 《 资本论》得 到启 发出版 了 《 通论》 ,创立 了现代 资产阶级 的宏观经济学 ,由此可知马克思在宏观经 济学方面也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 以外 ,许多相关经济学派及 经济学问题 ,如 :收 入分配理论 、生态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激励相容性 问题研究 、产业 后备军理论、企业理论 等都或多或少从马克思的 《 资本论》 中受到过启
义生产 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 的资本有不断增加的必要 ,竞争 的存在 迫 使资本家不断扩大 自己顶额 资本来维持 自己的资本 ,而他扩大资本 只能 是靠 累进 的积累” ,这个是 资本 积累的必然 。资本主义 占有规律是 资本 家无偿 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马克思也揭示 了资本 主义积累 的一般规律 即相对过剩人 口的生产 。 ”
二 、《 资本论》 的影 响 马永妍认为 :至今为止 ,不但是无产 阶级经济学学家 就连 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在 内经济学家都肯定 了 《 资本论》 的伟大价值 。《 资本论》 中
《资本论》的当代活力研究

《 资本论 》 是 马克思 创作 于 1 9世 纪 下半 叶 的 巨著 , 揭示 了 资本主 义生产关 系产 生 、 发 展和 灭亡
的规 律 , 对 人类 社 会 产 生 了重 大 影 响 。尽 管 已历
己 的劳 动力廉 价 出卖给资本 家 。资本 家在 购买 工
人 的劳 动力 的基 础 上 , 进 行剩 余 价 值 的生 产 。而 随着科学 技术 及 生 产 力 的发 展 , 随 着资 本 集 中 与 资 本集 聚 , 生产 社会 化程度 逐渐 提高 , 其 标 志就 是
经近一百五十年 , 《 资本论》 在 当代仍充满活力 。 那么《 资本论》 的当代活力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为 什么 《 资本 论 》 在2 1世 纪 的今 天仍 充 满 活 力 ? 如何 充分 发 挥 《 资本论》 的 活力 呢 ?这都 是 我 们
需 要 回答 的 问题 。
一
垄断企业 的出现与扩大。可是 , 生产资料仍然集
变的历 史时期 。为 了充分发挥 《 资本论》 的 当代 活力 , 我 们要全 面发 掘其 经济思想 、 哲学 思想、 生 态思想 , 汲取 人类优 秀成果 , 同时推进《 资本论》 的 中国化 、 时代化、 大众化。 关键词 :马克思; 《 资本论》 ; 当代 活力
中 图分 类 号 : F 0 9 1 .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5 2 4 8 ( 2 0 1 3 ) 0 6— 0 1 3 8 —0 4
中于少 数资 本 家手 中 , 按 照他 们 的个人 意 志 进 行
生产 , 这 与生 产 的社 会化形 成一对 尖锐 的矛 盾 , 这 对矛盾 决定 了资本 主义制 度最 终走 向灭亡 。正 如
刘敢同志《资本论》1-3卷讲稿

1、《资本论》1卷的中心内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或称1卷研究对象)(1)资本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生产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科学抽象法要求总要撇开流通过程,从直接生产过程始。
(3)为说明直接生产过程,要从再生产过程抽象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从商品货币始2、《资本论》1卷由三大部分构成的体系:(1)导言:商品和货币(第一篇)(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二篇到第六篇)(3)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七篇)用符号表达的形式化为:1.W—W—G—W,G’=G+△G?商品W的内在矛盾运动—→W矛盾外化为W—W(简单价值形式)—→W—W再发展为W—G货币形式—→货币G形成W—G?G—W为环节的流通过程,即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从先买G—W后卖W’—G’,引出G′=G+△G,△G何来?2.——引出劳动力商品W被购买,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带入买卖之内的直接生产过程:W…P…W’。
展开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G—W…P…W’—G’资本总公式,(中心内容展开式,一卷就为此而写,一切全为此)3.—→资本的再生产运动形式:G—W…P…W’—G’,G—W…P…W’—G’,…—→展开G—W …P …W’—G’ ?剩余价值资本化为G’’(C+V+部分m—W’…P’…W’’—G’’?………3、特点(1)每一部分都和它物质内容生产力一发展分不开。
(2)着重揭示资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同时揭示资本生产力的规律。
(3)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以生产力发展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获取更多的m矛盾,1、商品四对内在矛盾: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一对矛盾)——商品二重性矛盾;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第二对矛盾;商品包含着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第三对矛盾)——深层次矛盾商品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四对矛盾)——根源性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解决社会矛盾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生态观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以及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基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洞察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且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自然是人类的主管”概念,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还强调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主张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社会经济需求的同时,要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公正。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提供了关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协调共生,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生利用。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活动不过度依赖一次性资源,而要通过科技进步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注重生产方式的转变,倡导节约型、循环型经济模式的建立,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强调了社会公平与经济公正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相对平等,不让任何一部分人牺牲自身利益而为可持续发展付出过大的代价。
斋藤幸平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变革价值

斋藤幸平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变革价值石明星吴海江摘要:马克思的生态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
斋藤幸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来的中心问题,因为在异化理论中已经提出了批判资本主义的中心主题,即人与自然原有统一的分离,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正起点。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到费尔巴哈的抽象哲学无法作为彻底的社会变革的基础,进而在《资本论》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新陈代谢”理论为核心概念,以“价值理论”和“物化理论”为关键范畴,揭示以价值为中介和目标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等价交换背后对人与自然新陈代谢的片面重组。
斋藤幸平为研究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提供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视角。
关键词:斋藤幸平;异化;新陈代谢;历史唯物主义作者简介:石明星,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海江,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2)01-0146-09长期以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被马克思的诸多批评者认为是自相矛盾的。
虽然经过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对马克思文本的多年耕耘和探索,马克思具有生态思想的观点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但是人们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普遍印象仍是:马克思只是散落和边缘性地讨论而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这个主题。
近年来,值得关注的是,参与编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的斋藤幸平博士,基于马克思研究生态问题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有力地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一生批判资本主义的中心主题。
戴维·麦克莱伦在谈到马克思被解读为一个深刻的生态学思想家时指出:“我注意到本顿、伯克特和福斯特的著作。
但令基金项目:复旦大学卓越博士生科研促进计划(SSH6281011/003/001)。
146我大开眼界的是斋藤幸平最近出版的《马克思的生态社会主义》一书。
”①在讨论生态危机问题时,麦克莱伦强调“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学者提出,马克思是具备强烈生态意识的思想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作者:陈文君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第09期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上的大变革推动世界历史进入现代文明的发展阶段,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本文对于马克思思想较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等多个角度具体阐释资本主义生产下的生态危机,在《资本论》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中找到理论源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期更进一步在《资本论》中寻求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的理论启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资本论》;当代价值《资本论》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快速发展的阶段。
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生态问题虽没有发展成为突出问题,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向人们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与内在矛盾的同时,敏锐探析出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生态问题,资本不断增值的欲望使得资本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激发了现代科学的生产性应用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
一、《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福斯特在《马克思的生态学》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唯物主义具有自然观与历史观二重结构,其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基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范畴内立足于唯物主义自然观铺陈开来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生态关怀,通过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去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运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社会变革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思维是马克思《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确证,有力的揭示出他的以实践为导向的生态世界观。
1.自然的先天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开始分析问题。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历史产生的,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产物,也是作为自然力的一部分存在。
在商品一节中,马克思强调“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
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自人类产生以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建立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先决性条件上的。
2.人类劳动的主动性劳动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和自然发生物质交换关系的中介与纽带。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人本身具有天然的自然力,即身体的劳动能力,当人类把这种自然力作用于其他自然物质并且对外在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时,也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过程。
人们通过劳动为中介,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
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有别于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同时,也将自然界置于自己改造范围,将自然刻上人类的烙印。
(二)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一种生态维度和社会维度二者辩证统一的全新历史观,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视域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形成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另一方面人们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而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是最重要的核心。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在马克思看來,自然不是“一切存在物之总和”其外延是“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其核心是二者之间否定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自然生态维度与人类社会维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总体辩证的思维方法,对于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整体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这种审视和反思自然与历史的总体辩证思维方法,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基本形成。
马克思明确地提出要坚持“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坚持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是从自然生态维度和人类社会维度共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必须结果。
二、《资本论》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一)物质变换的生态批判主线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思想是《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然”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进行生态批判的核心概念。
从人类的产生、生存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关系都始终在场。
但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时,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从人有条件的改造自然、不断演变到人对自然的剥夺和异化,马克思敏锐的以人的生产劳动为视角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物质变换过程的断裂及根源。
(二)物质变换的断裂及其根源1.物质变换的断裂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类借助于劳动资料作用于自然物从而使人与自然发生物质变换关系,由此人不仅改变了外在自然,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的内在自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断裂的分析从“人的周围自然”异化方面来看,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城乡对立、工业和农业对立;从“人的内在自然”异化方面来看,表现为人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异化。
2.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源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局限性造成的必然结果。
自然的人化经由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演变为自然的异化。
正是这种异化使“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
(三)私有制下资本的无限扩张性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一针见血的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
”,“支配”从而从根本上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所造成的困局。
最终,这种所有制关系也必然会“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一个国家,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
马克思指出,这个前提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资本越发展,相应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与现存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经常的矛盾越尖锐。
这个经常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固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源于私有制下资本的无限扩张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发展的鼎峰,同时也是私有制的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资本能够实现自我增值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盲目扩张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破坏了人和自然传统和谐的“新陈代谢”,这种内在局限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是以资本家对“人的内部自然”——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和“对外部自然的掠夺、污染和毁灭”为生产实践的反生态特征。
这种在大工业发展下的生产方式推动了资本扩张,激化了生产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危机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一样是在它自有的生产方式内部和依靠它本身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
(四)资本逻辑对自然的破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不再是仅仅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获得利润,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而自然并非这种生产关系的归宿。
在资本的无限积累过程中,自然物作为生产资料被无限地索取,生产力也推动了资本对自然的索取程度,缩短了索取时间,尤其是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中产生了大量废物,造成自然环境的大量破坏:森林、湖泊、空气和土地等资源被过度掠夺,导致土地肥力降低,森林覆盖率减少,江河湖海水资源被污染,人类的索取力度超过了自然本身的自我恢复能力。
除此之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对人的自身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自然建立关系,对物质资料实现占有,而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是有一定的时间范围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而另一部分人在失去生产资料以后,成为一无所有的只能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的雇佣工人,以英国的“羊吃人”圈地运动为例,它破坏了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人从土地中索取的物质资料不能回归到土地中,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另一方面迫使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增加城市的人口负担,破坏城市生态环境。
而资本家为获取更大利润,迫使工人对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同时为了节省成本,不惜牺牲工人的身体健康,迫使工人在高度集中化的工厂中劳作,生产空间充斥着各种物质原料气味,高温,人口密集,噪声和空气污染,甚至剥夺工人本该享有的阳光、空气和空间资源。
三、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资本主义生产通过破坏这种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同时强制地把这种物质变换作为调节社会生产的规律,并在一种同人的充分发展相适合的形式上系统的建立起来。
”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被抛弃和必然灭亡积聚了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也为实现人的充分而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够使这种断裂得到系统恢复的未来高级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进步呈现出鲜明的生产所追逐的利润最大化性、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性、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践踏性等一系列的反生态与反人道的资本本性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打破,人们必须摈弃大量索取,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的习惯,重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重新绘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蓝图。
(一)循环经济是维持物质变换永续的经济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断裂的批判基础上,论述了关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通过对生产排泄物和生活排泄物的循環再利用方面的论述中表达了关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思想。
“我们指的是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
”马克思把循环经济看作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而生并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他指出:“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