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

《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
《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4697249.html,

《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

作者:陈文君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第09期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上的大变革推动世界历史进入现代文明的发展阶段,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本文对于马克思思想较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等多个角度具体阐释资本主义生产下的生态危机,在《资本论》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中找到理论源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期更进一步在《资本论》中寻求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的理论启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资本论》;当代价值

《资本论》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快速发展的阶段。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生态问题虽没有发展成为突出问题,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向人们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与内在矛盾的同时,敏锐探析出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生态问题,资本不断增值的欲望使得资本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激发了现代科学的生产性应用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

一、《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福斯特在《马克思的生态学》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唯物主义具有自然观与历史观二重结构,其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基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范畴内立足于唯物主义自然观铺陈开来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生态关怀,通过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去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运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社会变革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思维是马克思《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确证,有力的揭示出他的以实践为导向的生态世界观。

1.自然的先天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开始分析问题。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历史产生的,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产物,也是作为自然力的一部分存在。在商品一节中,马克思强调“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

马克思生态思想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 [摘要]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都没有全面、准确地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包括由实践思维方式支配的哲学观、在生成着的过程中把握的存在论、主客体统一和互动中的历史辩证法等,而这些恰恰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思想;致思路径; 当前学者们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忽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没有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因而难以明了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中究竟有何指导作用。本文以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为对象,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所贯穿的思想方法和致思路径,阐述这一思想对环境治理的意义。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重新发现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学思想,包括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劳动作为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理论结合的思想、社会变革与环境治理统一的思想等。不过,也有一些人缺乏对马克思思维方式和致思路径的学术自觉,而重在对马克思主义做过度的生态学诠释,把马克思主义“绿化”为一种生态学思想,暴露出不少问题。 第一,把马克思的哲学存在论理解为当代意义上的生态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过度诠释。不错,马克思的确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P105、56)但这里是一种哲学存在论,它是把握马克思生态观的切人点。 第二,把关于自然条件是生产劳动的现实基础之思想,简单等同于生态环境问题,也失之于浅薄。马克思认为,离开自然条件人就无法进行生产。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P42)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提要:《资本论》科学地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展开阐述。 《资本论》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它首先阐述了整体研究的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然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

资本论典故解释

第一卷典故解释 1、“斐﹒拉萨尔著作中反对舒尔采—德里奇的部分,即他声称已经提出我对那些问题的阐述的‘思想精髓’的部分,也包含着严重的误解。”(第7页) 马克思在这里指拉萨尔在1864年出版的著作《巴师夏—舒尔采—德里奇先生, 经济的尤利安,或者:资本和劳动》。拉萨尔(1825—1864年)是德国工人运 动中的机会主义者。他在该书中歪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一 书中所阐明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因为要使工人充分获得自己劳动所造的 生产无,所以才论证一般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使社会共同生产成为必要。在 说明价值量时,拉萨尔完全无视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而把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 必要劳动量的变动,归因于技术的发明或改良,以及趣味和欲望的变化。可见, 拉萨尔力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与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理论混为一谈,抹煞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秘密的基础上,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等革命内容,又完全曲解了马克思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 拉萨尔在该书中除了曲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剽窃。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揭露过。 2、“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第8页) 这句话引自古罗马著名诗人昆图斯﹒贺雷西 ﹒弗拉克(公元前65—4年)的《讽刺诗集》第一卷第1首中的一句:“只要换 一个名字,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马克思引用此话,是为了说明尽管经济落 后的德国,与经济较发达的英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 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因而《资本论》以英国为例证 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和机制,将普遍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 (第11页) 据希腊神话说,柏修斯是最高的天神宙斯和丹娜的儿子。他从小被养育在西里福斯岛,这个岛由柏里狄克特斯统治者。他为了要撵走柏修斯,就派 柏修斯去取美杜莎(女妖)的头。但是,柏修斯却得到了雅典娜和赫耳墨斯的帮 助。她们给柏修斯几件宝贝,其中有一件就是这里说到的隐身帽,这帽子可以使 戴者不被人看见。经过不少惊人的冒险,柏修斯成功地割下了美杜莎的头。马克 思借用“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刺当时的德国统治者。他们与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隐身帽是为了不被妖魔看见,而他们利用隐身帽却把耳目遮住,去否定德国工农劳动群众所遭受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4、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第61页)

21世纪资本论

第一章收入和资本 ?概念的界定:资本不包换人力资本,约等于财富。 发达国家资本收入比约为5-6:人均国民收入3万欧元,人均国民财富18万欧元。当然,人均收入和资本掩盖了内部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资本存量大致可以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家庭资本以及企业和政府使用的专业资本。 ?资本主义第一定律: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资本/收入比*资本收益率待研究的问题:资本收益率的变迁是怎样的?为什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率不断下降这一预言在当代被认为是错误的? ?收入:无论用购买力平价还是汇率作为测量方法,全球似乎都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收入逐渐趋同的阶段。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基于全球资本自由流动和资本边际产出均等化的机制会导致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趋同,最终通过市场力量和竞争缩小不平等。但皮凯蒂认为上述理论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从严格的逻辑来看,均等化机制并不一定保证全球人均收入的趋同。 如果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最多带来全球人均产出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全球人均收入的均等。第二,上述假定了各国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技术水平完全一致,这很难成立。 现实案例:迅速发展起来的东亚国家没有一个受益于大规模的外商投资,这些追赶型国家享受的是对外开放的好处,从自由贸易中得到了知识的扩散、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通过自身国内储蓄提供充足的资本;非洲等国家工业资本被外国把持,最后会催发政动荡,要求没收外国资本和保护财产权的政治斗争导致持续的政治经济动荡。 第二章增长、幻觉与现实 ?增长率:分解为人口增长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只有后者才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增长率:1700年以前人口增速估计不到0.1%,增长极为缓慢;1700-2012年人口大爆炸,增速也只有0.8%;20世纪亚非1.5-2%,人口一个世纪翻了5倍,全球1.4%; 所以虽然1%在短期微不足道,但会在机场的时间之后造成彻底的改变。30年变成1.35倍,100年变成3倍。300年变成20倍。以现有人口70亿来看,过去300年人口按1-2%的增速是可能无限持续下去。根据官方预测,全球人口转型进程将加速,全球人口将重回公园1700年前的极低增长状态。但皮凯蒂认为以上预测的不确定性很大,人口增长收到医疗技术、生育率等社会文化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 ?人均产出增长率:1700-2012年的人均产出年增长率只有0.8%;从过去来看,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把长期经济增长浓缩为一个数字也是不切实际的。战后辉煌“30年”只是特殊时期。人均产值增速预计1%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意味着生产方式和就业状况的巨大变化。1700年以前年增长率只有0.1-0.2%的社会一直在重复自我,财富分配能够通过世袭、特权维持。但是年均增速达到1%的社会,人均产值将在30年间增长35%,产生大量新的职位和产品,对社会不平等的结构和财富分配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经济增长可能带来新兴的不平等,比如财富迅速向新的经济行业集中,但同时也使得从过去继承的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减小。(此处讨论的增长率是实际增长率,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综合预测全球增长率:呈现U型形状。1950年以前不超过2%,1950-1990跃升至4%,1990-2012降至3.5%。假设发达国家保持1%的增速,追赶型国家以4-5%的速度在2050年左右完成追赶,则全球总产值增长率将维持3.5%到2030年,2030-2050年将降至3%,2050年以后降至1.5%左右。 ?通货膨胀因素:在工业革命甚至一战以前,基本没有什么通货膨胀。两次世界大战释放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并就中国的现状说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国化的意义,证明当代需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保护成为了一项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虽然马克思在他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置身于全球化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及其重要价值。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态学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他们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极其丰富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科学思想和观点。其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需要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将三者沟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简单地说,连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桥梁的则是劳动或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首先,自然具有先在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从时间上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从现实上讲,自然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是“人的身体”形象而有力地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可看作马克思警示人们不要损及自然,这正如人们不能伤及自己的身体。其实,人类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资本在美国 2014-10-31 华尔街俱乐部 2013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便引发东西方各国的热议。书中,作者用翔实数据和生动事例揭露了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是第一本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学著作。该书中文版由巴曙松研究员、陈剑博士等翻译,于2014年9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敬请品鉴。 在详细考察20世纪下半叶资本收入比的回升并分析其在21世纪的前景之前,让我们看看资本在美国的历史形态和相对水平。有几个事实很清楚。首先,作为新大陆,资本在美国的重要性不及旧大陆(也就是欧洲国家)。具体来讲,根据我所收集和对比的当时的若干估测数据,美国在取得独立前后(大约1770-1810年)的国民资本仅为国民收入的3倍。农地的价值约为国民收入的1-1.5倍(参见图1)。尽管有不确定因素,但北美殖民地的资本收入比显著低于英法两国是毫无疑问的,当时这两个国家的国民资本约为国民收入的7倍,其中农地约为4倍(参见图2和3)。 Stems, root cause mechanical damage, looping root amputation at the wound to prevent infection. (3) category tree seedlings: a spindle should have a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main branches, branches, trunk diameter above 3.0CM; make trees of broadleaved trees branch height should be relatively consistent, with 3-5 main branch, trunk diameter of not less than 4cm, branch point is not less than 2.5M; coniferous trees

资本论名词解释

资本论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5.价值实体:①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③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地位。②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并重点说明了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在《资本论》中体现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同时浅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方法;现实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巨著,这不仅仅在于它正确了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更在于它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是纯粹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不只是一般的哲学研究方法,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方法通过在经济学领域中具体运用,实现了普遍方法与特殊方法的结合,也即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成了一个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它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种研究方法的创立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此外,“《资本论》的原理同方法论是有机的统一,当然不是说它们是机械地亦步亦趋。但两者确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懂得《资本论》的方法论, 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1]总之,“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资本论》的具体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习和领会它的方法。 一、《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政治动因,可以用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简而言之,《资本论》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是“无

21世纪资本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春学张琦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于2013年9月以法文出版,2014年3月英文版问世,中文版也在加紧翻译出版过程中。 《21世纪资本论》的主题是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历史演进。用数据说话,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特色。通过发掘和整理政府统计数据、纳税单据、银行账目、乃至报刊杂志等史料,皮凯蒂及其团队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上溯到18世纪末,建立起跨越三个世纪、涉及二十余国的庞大历史数据库。此书就是以这一数据库为基础的。 该书英文版发行之后,迅速掀起了一波销售狂潮,并引发众多学者和媒体的广泛讨论。粗略统计,截至2014年7月,该书英文版在全世界已售出45万册,法文版售出15万册,另有数量无法统计的电子版广为流传。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短短几个月内能有这么大的销量和影响力是十分少见的。 此书究竟发表了什么样的观点,或者说有什么重大的发现,竟然引来如此大的读者群和讨论的热情呢? 一、四大基本观点和一个大胆预测 借助于财富、收入、工资、资本等有关分配变量的长历史时段的丰富数据和资料,皮凯蒂得出了引人注目的一组结论或观点。 观点之一:如果放任其自流,纯粹资本主义(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天生具有一种使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加剧且得到无限持续的长期内在趋势。在这种长期趋势中,核心机制是资本报酬率大于经济增长率(r > g)的必然性。 在市场经济中,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自然的、自发的”动态机制交织着“均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 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 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4、“不变资本这个概念决不排斥它的组成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可能性”,其意思要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20200523185129)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 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 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 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 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 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 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 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 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 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 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 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 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 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 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 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 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 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 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 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 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 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 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

《资本论》选读重点句子试解 第一版序言 1.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 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第 1 版序言)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 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 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 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第1 卷第 1 章 2.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 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 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第 1 章第 1 节)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 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 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第 1 章第 2 节) 1)社会物质财富由各种使用价值构成。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就 越多。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 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抽象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当具体劳动生产率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加时,更多的使用价值体现 在不变的价值总量上,必然导致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如劳动生产率提高前, 1 小时生产1 件商品,单位商品价值为 1 小时。当劳动生产率提高, 1 小时可以生产 2 件商品时, 2 件商品体现在 1 小时价值总量中,使得单位商品价值下降为0.5 小时。 4.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 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 完全不需要一致。(第 1 章第3 节) 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 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 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 摘要: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物质生产的生产方法、协作方式等;其二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其三是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方法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关键词:生产方式;商品生产;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11―0001―05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非常明确。他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然而,由于研究者对《资本论》中“生产方式”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因而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理解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仅影响《资本论》研究的深入,也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本文从《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重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并进而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新释 对《资本论》研究对象产生的分歧主要源于对“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需要从准确理解《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查阅《资本论》文本,可以发现“生产方式”一词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是指生产方法、技术方式、协作方式等。这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种含义的生产方式在《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皮凯蒂:资本哪里跑 ——读《21世纪资本论》有感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在知乎网上,《21世纪资本论》,这个宏大壮阔、傲气十足的名字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但鉴于自身经济知识水平有限,我一直没敢挑战这部在学术界极具争议又看起来块头很大的书。直至经济文化导论课上再次遇到它,在众多最新最热的经济学作品中它的名字依旧是那般夺目,我知道这次再没有理由逃避了。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艰涩难懂,皮凯蒂在整本书的设计结构上绝对照顾了经济学零基础的读者,但也足够迷惑这些读者了。就像我,不无惭愧地说,我是在看到萨默斯、阿西莫格鲁等人对本书的评价之后才发现r>g,α=β ×r,β=s/g这些结论和公式并不是已经被大家广泛认可的,而是皮凯蒂个人基于历史和数据研究得来的!虽然第二个是会计恒等式,但之前并未有学者利用它大做文章,更遑论成为什么资本主义第一定律了!这让我不得不惊叹于皮凯蒂的开创性和他试图道破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雄心壮志,就冲他这份挑战大问题的勇气,实在值得钦佩。更何况这本书自出版以来,迅速风靡全球,不但在经济学界引起极大关注,更是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话题。可以说本书的价值已经不止于经济学研究了,其政治和社会价值同等重要,毕竟比起马克思,皮凯蒂更想做的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就像萨默斯说的那样“即便他的理论解释全错了,他转变政治话语的数据工作也值得诺贝尔奖了”。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皮凯蒂的观点绝对是耀眼并具有建设性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本书提出的核心观点是:21世纪人类将再次面临收入不平等的重大威胁和挑战,而资本收入不平等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皮凯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全球人口的变化,还是人均产出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率的变化都呈现出U形曲线的趋势,这引发他得出21世纪r> g,即资本收益率将会超过经济增长率的结论,而人口的减少带来的经济放缓和老龄化使得储蓄率也越来越高(β=s/g)。由此资本/收入比将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资本的收益率又较高,则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占有社会大量资本的富人会越福,而只凭劳动收入的穷人会越穷。借此他大胆预测:21世纪会和19世纪一样,出现巨大的贫富差距、尖锐的社会矛盾、红旗到处飘扬,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 可以说皮凯蒂的预言较为悲观,而悲观的预言往往带来激烈的建议,为了遏制这一局势的发生,他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呼吁政府加强建设“社会国家”,强化累进所得税。他乐观地表示这样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第一,征税意味着金融统计要公开透明,这有利于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第二,资本税可缓解资本的无限扩张,但同时又保护私人产权和经济自由;第三,有助于巩固社会国家,维护民主政治和经济全球化。尽管这些想法不免陷于“乌托邦”的质疑和嘲讽,但如果社会真如他所预言的那样糟糕,这就绝不是空谈和玩笑。 皮凯蒂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日益肥硕的资本,其“富者越富的动态学”理论是否道破了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秘密?经济学家索洛对此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填补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空白。就如皮凯蒂所言,尽管收入不平等问题始终如阴魂般缠绕着社会,但经济学家大都不愿碰触,宁愿乐观地相信“库兹涅茨曲线”,相信市场对如此分配的合理性。所以说,传统理论倾向于用最低工资被

资本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5.价值实体:①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③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地位。②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9.等价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相对价值形式的对称。②即作为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能够和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商品所取得的特殊价值形式。③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