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包括矿产普查

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包括矿产普查
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包括矿产普查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地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具有50年的发展历史。2003年:国家有7个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其中5个单位参加评估,我校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以各个单项成绩均领先的可喜成绩名列全国第一!2006年:国家有12个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其中10个单位参加评估,我校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以总分100分,各个单项成绩均领先的可喜成绩继续名列全国第一!2007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于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点,是国家教委于1988年首批评定的国家重点学科点(1986年数学地质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石油地质与勘探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94年经湖北省教委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97年被重新归属为新的“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该学科被认定为新一轮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2006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本学科逐步形成了三个研究领域:1)固体矿产领域;2)能源矿产领域(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煤、煤层气和铀方向);3)地学信息工程领域。

“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前身是探矿工程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原探矿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1988年)、第一批博士点(1981年)和博士后流动站(1986年);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是省、部级重点学科(1984年)、第一批博士点(1981年)。1997年我国对学科进行调整,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中的“工程地质”与“探矿工程”合并为“地质工程”,我校地质工程是新一轮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2006年通过评审。近年来辐射新增了4个博士学科点:岩土工程(教育部批)、安全技术及工程(教育部批)、钻井工程(自设)、地下建筑工程(自设);形成了五个主要研究领域:1)探矿工程技术;2)地质工程装备及新材料;3)岩土与基础工程;4)地质灾害防治;5)地下工程及安全技术。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二级学科于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点。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二级学科。1998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6年通过国家评审,确认为国家高等学校

重点学科。现有“地球物理工程”、“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两个自设的博士点。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深部与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2)固体矿产资源与能源探测技术;3)工程与环境探测技术。

我校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拥有教师合计29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合计27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13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名、外聘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90人(博导90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人才5人,楚天学者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9人,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获得者4人、银锤奖获得者5名,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6人,留学归国博士17人。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5年来新增博士生导师30人,且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先后形成了以成秋明、唐辉明、郝芳、陈红汉、姚长利、彭志坚、姜在兴、魏文博为带头人的八个校级的学术团队和以成秋明教授为带头人的“成矿过程与资源定量评价理论方法”教育部创新团队(2007年批准)。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8人。

该一级学科拥有“地质过程与矿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岩土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地球物理”国土资源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岩土钻掘与防护工程研究中心”、“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岩土工程技术中心”和“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岩土钻掘研发推广中心”科研实验平台、中国地质大学-中石化集团公司共建的“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拥有油层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岩石物理、空间信息分析、地学智能仪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地质工程科研教学实验室60余个。

近五年内该一级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88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和973子课题20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12项,科技部国

际合作项目重点1项、重大2项,教育部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项,国家908专项1项、国家420和国家油气战略选区专项课题10项。课题中,国家、省部级或基金类等纵向课题占总课题数的30%左右。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2000万元。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负责修订凿岩钎头与钎钢国家标准2项。

该一级学科出版教材43余部;出版高水平专著82部(其中用俄文出版2部);获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190篇(三大检索论文570余篇,含在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70余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近五年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10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60人次、国内学术会议400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刊物中任职10人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或分会场主席12人次。邀请了美、德、英、俄、澳、日等国的学者110人次来校讲学,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瑞士、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等30多所名校开展长期科研合作或人才联合培养。

该一级学科与世界同类知名大学的一流学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够;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已有的科研成果未能很好地推广使用,且科研集成开发基础薄弱;实验条件和办学条件还不能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缺乏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后备学术梯队,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范围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目标:面向国家资源需求目标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资源勘查和工程建设中重大战略性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固体矿产和能源矿产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预测与评价研究,复杂条件下资源的勘查、探测、开发和钻探工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岩土钻掘与防护工程、环境与工程探测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使本学科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部分领域和方向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的发展思路:通过进一步凝练科学目标、全面加强团队建设、实验研究条件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产学研结合、科研教学并重等措施,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结构,全面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原始创新成果的研发,提高本学科点组织、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科水平,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