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国宝南迁记
故宫文物南迁:鲁迅胡适等曾经明确反对

故宫文物南迁:鲁迅胡适等曾经明确反对原标题:文物南迁争议:蔡元培力挺鲁迅冷嘲热讽台北故宫收藏的汉朝玉角形杯台北故宫收藏的战国玉螭纹觿如今去台北地区旅游的大陆游客,台北故宫博物院基本上是必去之处,因为那里收藏了当年国民党从大陆运走的珍贵文物。
其种类繁多、年代久远,令人叹为观止。
在日军一步步加快其侵华步伐之时,有识之士就开始担忧六朝古都北平的文物安全。
自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故宫所蕴含着的文化、历史、艺术等多重价值日益焕发,为民国学者们施展才华、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平台。
但随着“九一八”事变,时局动荡,这一短暂的黄金时代终为旷日持久的国难所中断。
随之而来的,故宫文物的命运牵动国人的心魂,在文物的迁移历程中,当时的学者们意见不一,互有争论。
蔡元培、寅恪、马衡等人的贡献与意见,可圈可点,值得国人铭记。
而在将故宫文物南迁之前,还挑选一部分远赴英国伦敦举办展览,并影印四库全书作为“国礼”赠送联。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又将故宫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突显,甚至还赋予其文化外交的重要使命。
1933年2月至5月,故宫、北平古物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宫1.3万余箱)从北平运抵。
1936年底,朝天宫库房建成后,文物被运抵。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文物,分三路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被运抵,直至抗战胜利后被运回。
南迁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代的宫廷收藏,堪称国宝,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和著名的《快雪时晴帖》等。
在15年的时间里,南迁文物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然而上百万件文物中没有一件丢失,也几乎没有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这批南迁文物中,最终有2972箱被运至,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留在的文物,在1951年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剩余2221箱留于,划归博物院所有。
故宫文物南迁北线遗事

故宫文物南迁北线遗事这是一部全新视角下的抗战后方人物流寓史。
本书共15篇,讲述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西迁至四川大后方的故事,包括马一浮、熊十力、叶圣陶、朱东润、南怀瑾、凌叔华、贺昌群、范旭东等,他们或创办教育,或著书立说,或重兴实业等,在川蜀之地留下重要的历史印记。
作者查询档案、实地走访,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作了细致入微的探查与研究,对隐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进行有理有据的梳理,再现他们在战乱时局下跌宕起伏的命运。
本文选自该书“肆困厄求生”章节。
《西迁东还: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龚静染著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出版故宫文物南迁北线遗事故宫文物南迁,是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
1933年2月至5月,故宫、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19557箱文物从北平运抵上海。
1936年底,南京朝天宫库房建成后,文物被运抵首都南京。
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单位的文物,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万里西行,运抵四川,直至抗战后被运回南京。
南迁文物中,相当部分是堪称国宝的历代宫廷收藏,包括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快雪时晴帖》等。
南迁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上百万件文物竟无一丢失,几乎未遭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奇迹。
首站入陕从1937年11月20日始,故宫文物分水陆两路向内陆疏散。
水路由两艘轮船载着9369件文物从长江经重庆入川,陆路搭乘三列火车,抢运7286件文物,经西安抵达陇海线的尽头宝鸡。
12月到达宝鸡,文物存放在关帝庙和城隍庙。
1938年4月11日运往汉中,存放在汉中文庙、褒城县宗营的马家祠堂、范家祠堂和张寨大庙。
从宝鸡到汉中,“没有火车,须用汽车载运,每车只能装20多箱,需要三百多辆车次”。
正逢冬季,翻秦岭,山有积雪,山路溜滑,非常危险。
好在有西安行营帮助,用了48天把文物运到了汉中。
刚安定,行政院又来命令,把所有文物运到成都储存。
故宫文物南迁:一场颠沛流离的文化长征

故宫文物南迁:一场颠沛流离的文化长征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5期撰文张敏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几乎承载了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记忆,战争摧毁了文明世界数千年的积累。
在那样的年代里,人类对自身文明的保护也映射出那黑暗岁月里最为灿烂的人性光辉。
在法国,卢浮宫大量人类文明瑰宝于巴黎沦陷之前,紧急疏散到无数平民家中庋藏;在英国,艺术收藏品正式宣战前就开始撤离疏散转移到英国西北部的威尔士隐藏;在美国,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本土主要博物馆即着手转移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仅华盛顿就有4万立方英尺的书籍、手稿、绘画、第一面星条旗等文物档案被送往“内陆腹地的三处教育机构”,《独立宣言》则送往诺克斯堡保存。
与此同时,东方的文明古国也展开了一场更为波澜壮阔、更为艰苦曲折的文化长征。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走出了紫禁城皇宫;1925年10月10日,由李煜瀛书写的“故宫博物院”的青石匾额挂在了清室的旧门(神武门)之上,是为故宫博物院的大门。
由此,“故宫博物院”正式向普通民众开放。
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李煜瀛、易培基等人对清室旧藏文物进行了清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搭建起了故宫博物院的行政体系,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
他们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
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然而这种平静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1933年起,战争的阴云笼罩华北,故宫众多精品文物被迫踏上了迁徙之路。
南迁、西运、东归、迁台、北返,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辗转十余省... ...这样的文物迁移行程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前所未有的。
战争局势变幻莫测,故宫的百万件珍贵文物便在枪林弹雨和轰炸声中艰难地进行着迁移,辗转颠沛之后,全部南迁文物竟然无一损坏、无一遗失。
在日寇侵华期间,全国文物损失惨重,唯有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因南迁而避祸,千年民族文化宝藏得以安然无恙。
中国的文物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奇迹。
颠沛流离的国宝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之迁徙(一)

【编者按】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战事一触即发。
为避免故宫文物在战火中受损,曾有一群以保护文物为己任的故宫人,护送文物一路迁徙。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文化抗争历史。
故宫文物自北平、上海、南京而辗转于西南诸省,历时十余载,行程数万里;从守护森严的皇家宫殿移往华洋杂居的租借洋房,从钢筋铁骨的保存库移入军民共守的山间洞穴和乡野祠堂。
其间,故宫文物并未就此尘封,而是择选精华,远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及列宁格勒展览,使西方人士得见中国艺术之伟美,引起各国民众对中国抗战之同情。
走过烽火年代,故宫文物得以基本完整保存,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
故宫文物南迁谱写了一曲文化抗战的壮歌,镌刻着几代故宫人悲怆而富有温情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承载着深刻而意味隽永的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
今天,那段历经战火硝烟、颠沛流离的岁月已被尘封进历史,“美术副刊”版将以连载的形式为读者揭开那段尘封的往事,呈现那段承载着国家文化命运的动荡岁月。
烽烟继起国宝危难1931年9月,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战事一触即发,北平市内的文物该何去何从?北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机关及其古物的保管问题,故宫博物院亦就古物安全筹谋对策。
1931年12月3日,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呈请行政院,拟设临时警卫处,统一管理和调度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和历史博物馆的警卫力量,以保护古物安全。
12月15日,行政院令准北平故宫博物院设立临时警卫处,处长由总务处长俞同奎兼任,副处长由古物陈列所主任钱桐兼任。
及至1932年8月,日军进犯热河,榆关告警,平津形势日益危险。
故宫博物院呈文行政院,拟议将故宫古物精品迁移至北平东交民巷及天津、上海租界区域保存,并提议在南京设立故宫分院以保存古物。
古物陈列所主任钱桐亦急电内政部,呈递《古物陈列所拟具国难期内应付非常事变计划》,拟议择选部分古物精品,送东郊民巷六国饭店地窖保存,并计划在院内空地挖掘地窖,以备存藏金属、陶瓷等古物珍品。
故宫文物南迁北线遗事

故宫文物南迁北线遗事作者 龚静染文物入陕“七七事变之后,紧接着,是八一三事变。
南京情势,一天比一天紧急,存京的文物,不能不向后方疏散,以策安全。
”从1937年11月20日开始,故宫文物分水陆两路向内地疏散,以免落入日军之手。
水路是由两艘轮船载着9369 件文物从长江经重庆入川,陆路是搭乘三列火车,抢运出了7286 件文物,经过西安抵达陇海线的尽头宝鸡。
但疏散只有大方向,并没有确切的落脚点,“当时,只是以陕西为目的地而已,究竟存放在什么地方,只有到了陕西再说”。
说是疏散,其实就是逃难,汇聚了中国文化精粹的故宫文物就这样开始了它长达八年的漂泊。
文物虽然通过火车跨越数省到了宝鸡,其间也只用了十天时间,但要安放它们却是个很大的问题。
文物在宝鸡待了两个多月,他们很快就感到此地不安全,必须向更安全的地方迁移,于是在1939年2月22日开始再迁汉中。
显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之前设想的南迁北路不是“看岷山”,而是很快就深入到了岷山中,要在一片大山中寻找藏身之地。
故宫文物南迁北线最艰难的时期才刚刚到来。
1937年12月到达宝鸡后,文物存放在宝鸡关帝庙和城隍庙。
1938年4月11日运往汉中,存放在汉中文庙、褒城县宗营的马家祠堂、范家祠堂和张寨大庙。
从宝鸡到汉中,“没有火车,须用汽车载运,每车只能装二十多箱,需要三百多辆车次”。
不仅如此,当时正是冬季,要翻秦岭,上山时有积雪,山路溜滑,非常危险。
好在有西安行营的帮助,用了48 天时间把故宫文物运到了汉中。
“我们刚刚安定下来,行政院又来了命令,把所有文物运到成都储存。
”是年5月,院长马衡与古物馆馆长徐鸿宝先期到成都落实储存之地,在得到四川省政府的帮助下,决定落点在蜀中千年古刹大慈寺。
1938年4月,马衡到成都拜会了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那时他才刚上任一个多月,就接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任务,要求他派人保护故宫文物入川。
4月30日,邓锡侯写信给当时的四川省政府代理主席邓汉祥,希望予以支持。
国宝南迁 红色故事

国宝南迁红色故事《国宝南迁的传奇与感动》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宝南迁,还有隐藏其中的红色故事。
你能想象不,那些价值连城的国宝,曾经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迁徙!这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冒险。
那时候啊,为了保护咱们国家的宝贝们,一群勇敢的人可真是想尽了办法。
国宝们就像是一群娇贵的“大明星”,得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这一路上啊,不知道遇到了多少困难,又是战火纷飞,又是路途艰险。
但那些工作人员可没怕,一个个就像护宝使者一样,紧紧守护着国宝。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抬着一个个大箱子,累得气喘吁吁,但还是咬着牙坚持。
这画面,多接地气啊!就像咱平常搬家一样,只不过他们搬的可是无价之宝。
而且啊,这里面还有红色故事呢!那些保护国宝的人当中,说不定就有咱英勇的革命前辈。
他们不仅为了国家的未来在战斗,还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文化瑰宝。
国宝南迁,不也是一种红色精神的传承吗?我就想啊,要是国宝们能开口说话,它们肯定会讲述一个个让人惊叹的故事。
说不定还会吐槽一下这一路的艰辛呢:“哎呀妈呀,这一路上可把我们颠坏了!”哈哈,开个玩笑。
国宝南迁,不仅仅是一次物品的转移,更是我们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大迁徙。
它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每次想到这段历史,我就觉得特别神奇和感动。
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宝藏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所以啊,朋友们,咱得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有空的时候,可以去博物馆看看那些曾经南迁的国宝,感受一下它们身上承载的历史重量。
国宝南迁,红色故事,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传承吧!。
故宫国宝迁运的那些事

故宫国宝迁运的那些事暨江《百科知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长期以来,紫禁城作为皇家禁苑,其整体面貌如何,并不被外界所知。
所藏历代珍宝以及旷世奇珍,人们亦是无从得见。
军阀混战之际,政局跌宕不安,当权者亦想将紫禁城据为己有。
溥仪迁出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主要负责接收、清查宫内及其所属机构资产,并一一登记造册。
为了杜绝各方觊觎之心,争取早日成立故宫博物院并向公众开放,经过紧张的筹备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董事庄蕴宽在紫禁城乾清门广场主持了盛大的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
开幕典礼当天可谓盛况空前。
昔日,民众难得一睹皇居风采,何况是饱览宫内珍宝,如今竟成现实,可谓是亘古未有之事。
禁锢百年的紫禁城终于以绰约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些曾经集权势、威望、恐惧、神秘于一体的宫苑,已成为人们尽情游览的公园。
南迁之争及筹备南迁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旋即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平津局势岌岌可危。
眼看局势紧张,故宫博物院遂未雨绸缪,特择院藏精华文物装箱储置,为文物播迁避难预作准备。
北平(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都,历史遗迹及珍宝文物众多,倘若处置不当,随时都有被日军劫掠的风险。
因此,社会各界对于故宫博物院的前途及北平文物的安全都甚为忧心。
在此影响下,文化界人士形成两种主张:一是力主古物南迁,以保全文脉;二是反对南迁,担心古物运出北平,会动摇民心,引起社会不安。
第二种主张者认为应在国际社会的声援下,在北平设立一个不设防的文化区,期望日军不会对北平动武,希望北平古建和古物能够得以侥幸保存。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华北局势陡然紧张,日本吞并华北的野心昭然若揭。
1933年,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
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妄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在此危急情势下,故宫博物院加紧做好文物南迁的准备,“故宫开始文物南迁的筹办工作,经院理事会讨论决定,并报国民政府同意,选择院藏文物中的精品,最后决定南迁上海储存”。
【剧本】民国故宫文物南迁

故宫文物南迁剧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秦梓瑄背景简介:抗日战争前期为了保护故宫文物免受战乱,故宫博物院将部分文物向西南转移。
故宫文物南迁可以称为文化史上的长征。
本剧本根据当时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欧阳道达为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是文物南迁中线的主要负责人。
谨以此剧本致敬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主要人物:琉璃厂古董店老板:张世明古董店伙计:魏岩亭故宫工作人员:欧阳道达故宫博物馆长:易盛第一幕:1932年琉璃厂附近的一家茶馆几个老百姓(甲乙丙)正在茶馆喝茶聊天(张老板和魏伙计走进茶馆,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听旁边几个人聊天)甲:你们听说了吗,这故宫的文物为了躲避战乱准备南迁了乙:可不是眼下东本三省已经沦陷,说不定哪天小鬼子们就打到北京哦不是北平来了,咱们那么多宝贝可不能便宜了日本人。
丙:我可不这么看,这古董南迁说的好听是保护文物,谁知道是不是故宫那些人监守自盗,把古董运出去卖给那些洋人。
甲;要我看,不管南迁是为了什么,最起码这些古董还能流传下来,留在这迟早被小鬼子毁了。
丙:你说的也对,而且他们要是真的把古董卖给洋人,咱们北平城里的学生们肯定要跳出来反对。
乙;可不是嘛,这北京城里的大学生各个都热血澎湃的,动不动就就组织游行活动。
(突然远处传出几声枪响)甲:哎,这日子。
别说古董了,咱们呀也得准备准备南下避难吧,都散了吧散了吧。
(甲乙丙退场,欧阳道达上)道达(面向张老板):您就是张老板吧,我是故宫管理员欧阳道达,我听您店里的伙计说您在这喝茶专门过来请您,我们馆长想请您老人家去故宫一趟,有些事情想请教您。
张:是什么事情呢,还要你专门跑一趟。
道达:这不是准备文物南迁了吗,您经营古董店这么多年,打包,运送古董肯定比我们有经验,所以馆长想请您传授点经验。
魏:老板,带上我和你一起去吧。
道达:好,那咱们现在就出发吧。
第二幕故宫馆长办公室内张魏欧阳走进馆长办公室馆长:张老板可算把您等来了,这古董南迁也不可能全部都带走,只能选择最珍贵的。
我们已经大致挑选了一部分出来,但这文物装箱还要您内行人指点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国宝南迁记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院,经历了民国乱世,至1928年10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规定“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随即组建理事会,任命李石曾为理事长,易培基、张继为正副院长。
至此,故宫博物院有了法律上、组织上的保障,迎来了专家所说的“鼎盛时期”。
坚持南迁
鼎盛时期好景不长,不过三年,故宫博物院厄运降临,是日本侵略者的作孽。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后,不时在长城外制造事端,大有随时入侵平津之势。
北平一旦沦陷,故宫博物院不是遭战火破坏,便是被劫掠。
出于保全国宝的考虑,理事会向政府递交报告,拟将国宝南迁上海,并通过了六万元费用预算。
行政院批复核准,理事会于是开始了南迁的准备。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多不胜数,全部迁移且是三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谈何容易?理事会议决,南迁以精品为主,分布在陈列室的展品,以及古物、图书、文献三馆库房中的文物,均是从各个宫殿遴选出来的,都在迁移之列。
确定了这一原则后,进入登记、装箱。
这是从1932年秋开始的。
为不使运输过程中振动碰撞而损坏,工作人员拜古董商为师学习包装技巧。
每装好一箱,即贴上封条,写上编号。
时历半年,装箱完毕,共计19557箱。
故宫国宝南迁的消息透出,引发一片反对声。
有市民如是说:故宫文物南迁,说明日军进攻时政府将放弃北平,此乃重文物而轻人民,断难接受。
还有人说:北平所以以古都著称,是因为有故宫文物,没有了故宫文物,古都北平也就名存实亡,国宝不可南迁。
著名学者胡适也在反对之列,他条陈的理由是:日军狼子野心,非但随时入侵平津地区,而是整个中国无一处安宁,文物即使南迁了,又怎能料定将来?古物数量巨大,迁移途中如遇打劫,何人负责之?又如何使原物复得?北平在国际社会严重监视之下,日人未必敢公开劫掠破坏。
原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是反对南迁最激进又最有能量的一个,散发传单,集会演讲,声言不惜以非常之手段,阻止故宫国宝迁离北平;又联合“工联”煽动工人,不使汽车、排子车等装运国宝出门。
当时凡参与南迁的人员,几乎都接到了攻讦恫吓之类的信件、电话。
以易培基院长为首的故宫博物院全体同人力排众议,坚持国宝南迁,理由也很充分:日军一旦入侵北平,故宫博物院断难保全,文物有受损失的危险。
土地失了,尚有收复之可能,国宝一亡,永无复还之望了。
而纵观世界各国,在战争期间将重要文物迁移安全地带不乏先例。
国民政府重申文物南迁的成命。
鉴于有反对者声言,如果文物起运,将实行爆炸,与汝皆亡。
故而令军警武装押运,并在晚上进行,以策万全。
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3日,山海关沦陷,平津风声鹤唳。
时不待人,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启动。
2月6日深夜,从故宫到火车站的道路戒严,装满了文物的汽车由全副武装的军警保护,一辆接一辆开往火车站。
重兵“押送”
2月7日凌晨,装载第一批国宝的特别列车驶离北平,每节车厢均有军警日夜看守,顶上和门口还架着机关枪;列车行进途中,还有骑兵在两旁接力飞奔护卫。
虽然重兵保护,戒备森严,但仍险遭劫夺。
盖因故宫国宝南迁已成公开的新闻,常有土匪出没的徐州郊外,就在专列经过的前一天晚上,千余土匪集结埋伏,好在被当地守军发现击溃。
专列到浦口后停下不走了,一种说法是当时《申报》报道,因难觅相当的保藏地点。
另一种说法是,上层对文物究竟存放何处的意见未曾统一,宋子文主张放在上海“国中之国”的租界里,以期保险;张继则认为由租界保管有辱国体,主张运去西安。
最终由蒋介石定夺,基本上采纳了宋子文的意见,古物运往上海,文献存放南京。
文献于是保藏在了南京行政院大礼堂。
确定文物迁往上海后,行政院指派专人到沪,物色存放地点,最终选定在法租界天主堂街26号的仁济医院旧址,月租金3750两白银。
这是一幢七层钢筋混凝土楼房,租赁后在所有窗户上加装了铁栅栏外,又在大楼四周打桩立柱,围以铁丝网。
延搁至3月4日,运往上海的1054箱故宫国宝,在浦口搬上招商局“江靖”号轮船,顺流东下,随船押运的是首都宪兵连、机关枪连各一,押运官员为行政院参事陈铣、朱宗良,书记官翟宗翰,收发主任汪今亮等。
5日中午12点,“江靖”轮安全抵沪,缓缓停靠在金利源码头。
故宫博物院秘书长李宗侗已在码头迎候。
“沪上寓公”
码头上戒备森严,市公安局侦缉队队长卢英、督察员张芝山,率侦缉队、水巡队水陆布防警戒。
警备司令部、法租界巡捕房派出部队、巡捕协助维持秩序。
碇船上下中西探捕密布,外滩马路上断绝交通,实行部分戒严。
下午1时起,将船上古物卸装在雇用的“茂泰”洋行汽车上,十多辆汽车穿梭往来,运去天主堂路26号入库,每辆汽车上由故宫博物院职员、侦缉队员各一人押运保护。
库房同样戒备森严,大门前法租界巡捕站岗看守,周围还有市公安局侦缉队的游动哨巡逻。
据当时报载,经由故宫博物院秘书长李宗侗,会同法租界巡捕房与市公安局商定,库房长驻巡捕和侦缉队员各5人,负责库房的日常保卫;各楼层装有报警电铃,直通巡捕房,消防器具全部到位,均属当时一流。
总之是,所有保安设施应有尽有。
3月21日、4月5日、4月27日、5月23日,另四批故宫国宝先后安全运达上海。
故宫国宝从北平南迁时,由于时局紧张而仓促进行,所以只是登记物品的名称与件数,南迁上海后,由新任院长马衡组织并主持,对所有文物作详细的清点登记造册,编印成《存沪文物点收清册》。
规定每件必须载明质地、色彩、尺寸、款式。
瓷器须记录口径、底径、腹围、深度;铜器、玉器还要登记重量。
南迁上海文物的清点登记,以在北平陈放的馆处为单位,各用一个字代表之。
偌大中国,受小日本欺凌,竟致国宝难以安居,颠沛流离南迁申城,马院长感慨万千,别出心裁寻思了四个字作代号:原古物馆的箱子编入“沪”字,图书馆箱子编入“上”字,文献馆箱子编入“寓”字,秘书处箱子编入“公”字,连起来成了“沪上寓公”。
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故宫国宝的多舛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