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民国战乱年间故宫文物千难万险的南迁、西迁记
故宫南迁纪念馆的历史

故宫南迁纪念馆的历史
故宫南迁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是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南迁北京前的历史事件
而建立的一个展览馆。
以下是故宫南迁纪念馆的历史:
1. 南京保卫战: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入侵,故宫博物院所
在地北京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抢劫。
为了保护故宫文物,避免其被敌人破坏和掠夺,国立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文物转移到南京。
2. 故宫南迁:1948年,国共内战爆发,中共部队向南京推进,故宫博物院再次决定将文物转移。
1949年5月,故宫博物院将大部分文物转移至南京,并在南京10个地点设立文物存放处。
3. 南京博物院: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成为中国的临时首都。
故宫博物院在
南京改名为南京博物院,定位为中国最高级的博物馆之一。
4. 文物归宫:1953年,南京博物院将大部分文物返还给故宫博物院。
然而,由于运输条件有限,部分文物仍然留在南京,成为南京博物院的馆藏。
5. 故宫南迁纪念馆:1979年,为了纪念故宫南迁的历史事件,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故宫博物院
南侧的展览馆路上建立了故宫南迁纪念馆。
展厅内展示了南京博物院藏品和有关南迁的历史照片、文献、文件等,以及重建故宫的历史过程和努力。
故宫南迁纪念馆通过展示故宫博物院南迁的历史和相关文物,向人们展示了抗战年代中国文化保护的重要事件,以及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的艰辛过程。
这也使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故宫博物院和中国传统文化。
故宫博物院中有关文物南迁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中有关文物南迁的文物故宫博物院是全球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在历史上,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故宫博物院中的许多文
物不得不南迁至南京、上海等地,这些文物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
要宝库。
故宫博物院中的南迁文物,包括了珍贵的书籍、瓷器、铜器、玉
器等,这些文物见证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
就是“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是南北朝至唐代的文献,在1944年的时候,由于故宫博
物院中央文物库遭遇战火侵袭,这些文献才得以迁至敦煌莫高窟保存
至今。
这批遗书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对唐代文化的了解。
其
中最受人瞩目的状元卷,是唐代科举制度考试的资料,被誉为“古代
高科举唯一传世实物”。
而另一件南迁文物——明代宣德黄花梨夹八仙博古架也是令人惊艳。
宣德黄花梨是明代工艺中的珍贵材料,极其稀少。
这件博古架为
明代宣德年间珍品,保存至今,无疑是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
中瑰宝之一。
故宫博物院的南迁行动,不仅是文物保存的重要举措,更是让人
们认识到当时时局下中国文化保育的难题,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种保障。
南迁文物的保存,为世人带来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及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历史教育意义。
现在,故宫博物院中有关南迁文物的展览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南迁文化的重要性。
南迁文物的宝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国最优秀的文化精神,爱惜和珍惜我们的文化宝藏,为后人留下更加宝贵的文化遗产。
战乱纷纭,国事艰难旧中国文物百年流失之痛

新中国文物保护70年公/ 1933年1月31曰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
2月5曰夜,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从神武门广 场起运。
至5月15曰运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成为旧中国文物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缩影。
图为集聚在午门前预备南迁的故宫文物战乱纷纭,国事艰难旧中国文物百年流失之痛文I 公孙虿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 弱。
外交上多有丧权辱国的 条约,文化上也饱受列强的侵略。
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中,最 恶劣最卑鄙的行径,莫过于巧取豪夺 中国的珍贵文物。
从晚清到民国,究 竟有多少珍贵文物流散到外国,恐怕 无法统计。
经常参观佛窟、寺庙的朋 友一定注意到一个现象:佛像多无头。
这些佛像的头部,许多都是晚清民国 时期被外国人敲下带走。
这是列强掠夺中国文物留下的疮疤,至今仍到处 可见。
中国的近代史,如果从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算起,约有一百年。
这 一百年不仅国家、民族受到严重的摧残,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国破家 亡的痛苦;不仅活在当时的人们饱受 苦难,那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珍贵 文物也随着时代的动荡而经历不曾遇 到的浩劫。
这些文物,有的已经在国 人手中流传了几代甚至几+代,有的则是陆续被盗掘出土;在这一百年中, 有的经历了无数次锯转、隐藏,有的 则离开了它们千百年来的故土、漂流 海外,有的历数百、数千年都保存完 好,却未能挺过百年的动荡,永远消 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一只耳”的司(后)母戊鼎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破 坏应当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太平12 I国家人文历史天国运动有强烈的反儒家倾向,对于 那些承载着儒家思想的典籍,自然不 会于战乱中予以特别的保护。
太平天 国席卷的江南地区,藏有两部《四库 全书》,分别是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和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
在战乱中,文宗阁四库全书被付之一炬;文澜 阁四库全书则遗失大半,后经藏书家 “八千卷楼”丁氏历时多年搜罗抄录,方恢复全貌。
文物史上的长征——故宫国宝南迁大揭秘

和那种 “ 奇 怪 的 感 觉” ,被
称为 “ 世 界 文 物 史 上 传 奇 之
行 ”的 “ 故 宫 文物 大迁 移 ” ,
就 此 拉 开 了序 幕 … …
早在 1 9 5 1 年 “ 9-1 8 ” 事
变 爆 发 时 , 故 宫 的 国 宝 便 已
最 终 去 向和 命 运 。
短 的 时 间 ,“ 七. 七 ” 事 变 爆
其 余列 车都 要 给 文 物 列 车 让
熄灯。 为防止 E l 军 袭 击 , 必 须
国 宝 有 了 暂 时 安 身 之 再 迁 南京 , 有 了暂 时 的 “ 家” 。
道 ,途 经 重 要 关 口 时 车 内要 所 , 故 宫 博 物 院 驻 沪 办 事 处
那 天 深 夜 的 情 景 , 在 故 宫人 那 志 良的 《 故 宫 四 十 年 》中 多有记 载 。夜 深人 静 ,
身 处 阴 森 的 大 殿 里 ,讨 论 着 宫 中 流 传 已 久 的 鬼 故 事 , 已
的记 忆 。那 夜 之 后 ,他 们 和
牵 动 众 人 心 。 在 那 段 日 子
戒 备 森 严 。据 那 志 良 回 忆 : “ 上 面吩 咐 我 们 ,要 等 到 天 黑 才 启 运 。 由 几 十 辆 板 车 轮
河 、 窥 伺 华 北 。 就 在 山 海 关
陷 落 的 第 6天 , 故 宫 博 物 院 召 开 了理 事 会 , 决 定 将 故 宫 文物 南迁 ,以 策安 全 。 自此 ,
里 , 笼 罩 故 宫 的 是 不 息 的 争
论 — — 国 难 当 头 , 国 宝 将 如
伺‘ 保 全?
北 京 前 门 火 车 站 ,押 运
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

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
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来自日本的侵略和战争的威胁。
为了保护文物免遭战火摧毁,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的文物从北京迁移到南方的安全地区。
这项艰巨的任务于1933年展开,
历时两年,最终于1935年圆满完成。
南迁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首先,文物的迁移需要大批工人和专家进行包装、运输和保护。
他们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和其他相关机构,组成了一个迁移队伍。
然而,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迁移队伍必须面对长途跋涉和艰苦的环境条件。
其次,文物的保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许多文物都是非常脆弱和易损坏的,特别是绘画、陶瓷等艺术品。
为了保证文物在迁移过程中的安全,专家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使用特制的包装材料和木箱,并定期检查文物的状态。
最后,文物的南迁还涉及到安全和隐藏的问题。
为了防止文物被敌人发现和抢走,迁移队伍在整个过程中保密行动,并选择了不易被敌方注意的路线。
通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故宫的文物最终成功地南迁到了两个地点:一个是湖南的湘潭,另一个是四川的多庙。
这些新的场馆也得到了充分的准备和改造,用于展示和保护迁移而来的文物。
南迁后的故宫文物终于得到了安全的庇护,没有遭受战争的破
坏。
在此之后,这些珍贵的文物陆续返回到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重要馆藏品,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故宫文物南迁:一场颠沛流离的文化长征

故宫文物南迁:一场颠沛流离的文化长征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5期撰文张敏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几乎承载了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记忆,战争摧毁了文明世界数千年的积累。
在那样的年代里,人类对自身文明的保护也映射出那黑暗岁月里最为灿烂的人性光辉。
在法国,卢浮宫大量人类文明瑰宝于巴黎沦陷之前,紧急疏散到无数平民家中庋藏;在英国,艺术收藏品正式宣战前就开始撤离疏散转移到英国西北部的威尔士隐藏;在美国,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本土主要博物馆即着手转移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仅华盛顿就有4万立方英尺的书籍、手稿、绘画、第一面星条旗等文物档案被送往“内陆腹地的三处教育机构”,《独立宣言》则送往诺克斯堡保存。
与此同时,东方的文明古国也展开了一场更为波澜壮阔、更为艰苦曲折的文化长征。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走出了紫禁城皇宫;1925年10月10日,由李煜瀛书写的“故宫博物院”的青石匾额挂在了清室的旧门(神武门)之上,是为故宫博物院的大门。
由此,“故宫博物院”正式向普通民众开放。
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李煜瀛、易培基等人对清室旧藏文物进行了清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搭建起了故宫博物院的行政体系,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
他们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
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然而这种平静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1933年起,战争的阴云笼罩华北,故宫众多精品文物被迫踏上了迁徙之路。
南迁、西运、东归、迁台、北返,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辗转十余省... ...这样的文物迁移行程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前所未有的。
战争局势变幻莫测,故宫的百万件珍贵文物便在枪林弹雨和轰炸声中艰难地进行着迁移,辗转颠沛之后,全部南迁文物竟然无一损坏、无一遗失。
在日寇侵华期间,全国文物损失惨重,唯有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因南迁而避祸,千年民族文化宝藏得以安然无恙。
中国的文物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奇迹。
颠沛流离的国宝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之迁徙(一)

【编者按】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战事一触即发。
为避免故宫文物在战火中受损,曾有一群以保护文物为己任的故宫人,护送文物一路迁徙。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文化抗争历史。
故宫文物自北平、上海、南京而辗转于西南诸省,历时十余载,行程数万里;从守护森严的皇家宫殿移往华洋杂居的租借洋房,从钢筋铁骨的保存库移入军民共守的山间洞穴和乡野祠堂。
其间,故宫文物并未就此尘封,而是择选精华,远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及列宁格勒展览,使西方人士得见中国艺术之伟美,引起各国民众对中国抗战之同情。
走过烽火年代,故宫文物得以基本完整保存,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
故宫文物南迁谱写了一曲文化抗战的壮歌,镌刻着几代故宫人悲怆而富有温情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承载着深刻而意味隽永的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
今天,那段历经战火硝烟、颠沛流离的岁月已被尘封进历史,“美术副刊”版将以连载的形式为读者揭开那段尘封的往事,呈现那段承载着国家文化命运的动荡岁月。
烽烟继起国宝危难1931年9月,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战事一触即发,北平市内的文物该何去何从?北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机关及其古物的保管问题,故宫博物院亦就古物安全筹谋对策。
1931年12月3日,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呈请行政院,拟设临时警卫处,统一管理和调度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和历史博物馆的警卫力量,以保护古物安全。
12月15日,行政院令准北平故宫博物院设立临时警卫处,处长由总务处长俞同奎兼任,副处长由古物陈列所主任钱桐兼任。
及至1932年8月,日军进犯热河,榆关告警,平津形势日益危险。
故宫博物院呈文行政院,拟议将故宫古物精品迁移至北平东交民巷及天津、上海租界区域保存,并提议在南京设立故宫分院以保存古物。
古物陈列所主任钱桐亦急电内政部,呈递《古物陈列所拟具国难期内应付非常事变计划》,拟议择选部分古物精品,送东郊民巷六国饭店地窖保存,并计划在院内空地挖掘地窖,以备存藏金属、陶瓷等古物珍品。
故宫文物南迁之争

故宫文物南迁之争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5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华北形势告急。
为避战火,保证国宝安全,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文物的精品南迁。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故宫文物要南迁的消息在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引起轩然大波。
赞成者有,反对者声势更大,双方对故宫文物应不应该迁移的事情展开了激烈争辩。
然而,迫于战局形势,故宫的文物终究还是被迫踏上了这场特殊的历险。
1933年2月5日夜里,北平全城戒严,故宫博物院的1.3万余箱文物从神武门广场起运,装上两列火车,南行平汉线,经陇海线转入津浦线,开始了历时10余年的南迁北返历程。
编辑张敏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晚上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所属的河本末守中尉率其部下,经过长时间密谋和精心策划,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栽赃嫁祸于中国守军。
以此为借口,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攻击,炮轰沈阳北大营和兵工厂。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也是日本侵占中国野心的大暴露。
鲸吞东北,虎视华北,日军随时可能攻战北平。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易培基和其他有识之士自然察觉到了这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
故宫文物南迁见证人那志良谈到当时的情形感慨地说:“1931 年9月,东北爆发‘九一八事变’,大家明白了日本的野心,是想先得到东北,再向南侵。
平津一带如果发生战事,故宫里的这些国宝就有危险。
当局认为,必要时应当把这些文物迁运到安全地带。
”战火中的文物逃不脱被毁坏和掠夺这两种命运,这时的故宫文物危如累卵。
易培基随之给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去急电:“榆关事出,影响北平故宫宝藏,关系全国文化,当经呈请指示在案。
今事变日急,除随时设法防护外,究应如何办理之,请速定。
”后来经过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讨论决定,并报南京国民政府同意,选择院藏文物精品,南迁上海储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战乱年间故宫文物千难万险的南迁、西迁记
导语: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下带兵进入故宫,将溥仪驱逐出宫。
随后,国民政府成立故宫博物院,任命易培基为院长。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下带兵进入故宫,将溥仪驱逐出宫。
随后,国民政府成立故宫博物院,任命易培基为院长。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逼近华北,平津形势危急,故宫博物院内部开始有了将文物南迁之议。
院长易培基和秘书长李宗侗翁婿二人是南迁坚决的拥护者,他们认为土地失去可以再夺回来,国家亡了可以再恢复,但这些古物一旦损坏却是永远不可挽回的。
而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包括北平军事长官宋哲元、故宫博物馆兼任秘书吴瀛等。
主要理由一是“守土有责”,不能放弃文物;二是认为若故宫文物南迁,北平这座文化历史名城将名存实亡,且价值连城的文物安全很难保证。
北平政务委员会甚至出现过要将文物拍卖,以“充国家抗敌御敌之资”的声音。
最终易培基争取到张学良的支持,经多次斡旋,1932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同意了关于文物南迁的北平故宫重要文物议案。
易培基与张学良在香山碧云寺晤谈了一整天,商讨南迁的具体方案。
在易培基具体指挥之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清点、装箱工作,从几十万件故宫馆藏中精选了20多万件珍贵文物装箱,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包括历代名人真迹、字画和器具以及图书文献等。
1933年2月5日夜间,张学良安排了严密保安,故宫至天安门、前门的长街上都实行了戒严,文物用小推车推至前门车站,第一批2118箱,共21节车厢,准备运往上海。
“易培基身披斗篷,在太和殿前指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