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民国故宫文物南迁
故宫文物南迁:鲁迅胡适等曾经明确反对

故宫文物南迁:鲁迅胡适等曾经明确反对原标题:文物南迁争议:蔡元培力挺鲁迅冷嘲热讽台北故宫收藏的汉朝玉角形杯台北故宫收藏的战国玉螭纹觿如今去台北地区旅游的大陆游客,台北故宫博物院基本上是必去之处,因为那里收藏了当年国民党从大陆运走的珍贵文物。
其种类繁多、年代久远,令人叹为观止。
在日军一步步加快其侵华步伐之时,有识之士就开始担忧六朝古都北平的文物安全。
自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故宫所蕴含着的文化、历史、艺术等多重价值日益焕发,为民国学者们施展才华、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平台。
但随着“九一八”事变,时局动荡,这一短暂的黄金时代终为旷日持久的国难所中断。
随之而来的,故宫文物的命运牵动国人的心魂,在文物的迁移历程中,当时的学者们意见不一,互有争论。
蔡元培、寅恪、马衡等人的贡献与意见,可圈可点,值得国人铭记。
而在将故宫文物南迁之前,还挑选一部分远赴英国伦敦举办展览,并影印四库全书作为“国礼”赠送联。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又将故宫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突显,甚至还赋予其文化外交的重要使命。
1933年2月至5月,故宫、北平古物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宫1.3万余箱)从北平运抵。
1936年底,朝天宫库房建成后,文物被运抵。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文物,分三路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被运抵,直至抗战胜利后被运回。
南迁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代的宫廷收藏,堪称国宝,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和著名的《快雪时晴帖》等。
在15年的时间里,南迁文物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然而上百万件文物中没有一件丢失,也几乎没有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这批南迁文物中,最终有2972箱被运至,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留在的文物,在1951年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剩余2221箱留于,划归博物院所有。
民国故宫文物离乱记

民国故宫文物离乱记作者:吴越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48期济南锦屏山:故宫文物谍战戏早在1933年,故宫文物就“来过”一次济南。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伺机进攻华北,为不使北平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遭劫,国民政府密令将故宫文物南迁。
1933年5月,迁运文物的列车在途经济南时遭日军飞机轰炸,一节脱钩车厢的文物被秘密运至章丘县锦屏山藏置,土匪、日本特务、国际文物大盗闻讯而至,一时间锦屏山谍云密布,魅影重重,故宫文物危机四伏。
经过一连串斗智斗勇、扣人心弦的惊险谍战,锦屏山各方爱国志士战胜不同敌人的阴谋,使珍贵文物安然无损,锦屏山也因为安全藏置国宝文物而更加美丽苍秀。
——以上是电影《谍战锦屏山》的故事梗概,那些誓死守护国宝文物的爱国志士,他们征战在别样的战场,令人难以忘怀。
11月28日,电影《谍战锦屏山》在济南章丘举行首映式。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导演、摄影、美术等主创人员皆系济南籍影人,十几位济南本地演员出演,大部分场景取材于章丘锦屏山,可以说是一部汇集和凸显众多济南元素的“济南电影”。
电影《谍战锦屏山》由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出品,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章丘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中共章丘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
首映式之后,将于12月中旬在全国众多院线公映。
——抗战、故宫文物,两大元素的呈现,成为我们回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历史的一面镜子。
由此我们进入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文物南迁,凸显出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誓死捍卫。
易培基:首任院长蒙冤记故宫文物南迁,还引出了一桩冤案。
1929年2月,曾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湖南省立图书馆馆长的易培基正式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易培基发动党政军要员捐款维修故宫,蒋介石和张学良都曾为故宫捐款。
1933年2月5日夜晚,故宫文物南迁开始了。
易培基身披斗篷,在太和殿前指挥。
为了让国宝安全迁移至南京,张学良与易培基在碧云寺旁边的一所小别墅里,谈了一整天。
当晚,故宫至天安门、前门的长街上,都实行了戒严。
颠沛流离的国宝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之迁徙(一)

【编者按】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战事一触即发。
为避免故宫文物在战火中受损,曾有一群以保护文物为己任的故宫人,护送文物一路迁徙。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文化抗争历史。
故宫文物自北平、上海、南京而辗转于西南诸省,历时十余载,行程数万里;从守护森严的皇家宫殿移往华洋杂居的租借洋房,从钢筋铁骨的保存库移入军民共守的山间洞穴和乡野祠堂。
其间,故宫文物并未就此尘封,而是择选精华,远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及列宁格勒展览,使西方人士得见中国艺术之伟美,引起各国民众对中国抗战之同情。
走过烽火年代,故宫文物得以基本完整保存,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
故宫文物南迁谱写了一曲文化抗战的壮歌,镌刻着几代故宫人悲怆而富有温情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承载着深刻而意味隽永的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
今天,那段历经战火硝烟、颠沛流离的岁月已被尘封进历史,“美术副刊”版将以连载的形式为读者揭开那段尘封的往事,呈现那段承载着国家文化命运的动荡岁月。
烽烟继起国宝危难1931年9月,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战事一触即发,北平市内的文物该何去何从?北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机关及其古物的保管问题,故宫博物院亦就古物安全筹谋对策。
1931年12月3日,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呈请行政院,拟设临时警卫处,统一管理和调度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和历史博物馆的警卫力量,以保护古物安全。
12月15日,行政院令准北平故宫博物院设立临时警卫处,处长由总务处长俞同奎兼任,副处长由古物陈列所主任钱桐兼任。
及至1932年8月,日军进犯热河,榆关告警,平津形势日益危险。
故宫博物院呈文行政院,拟议将故宫古物精品迁移至北平东交民巷及天津、上海租界区域保存,并提议在南京设立故宫分院以保存古物。
古物陈列所主任钱桐亦急电内政部,呈递《古物陈列所拟具国难期内应付非常事变计划》,拟议择选部分古物精品,送东郊民巷六国饭店地窖保存,并计划在院内空地挖掘地窖,以备存藏金属、陶瓷等古物珍品。
故宫文物南迁资料简介故宫文物南迁的起因与结果一共南迁多少文物[第3页]
![故宫文物南迁资料简介故宫文物南迁的起因与结果一共南迁多少文物[第3页]](https://img.taocdn.com/s3/m/5b3e7ec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8.png)
故宫文物南迁资料简介故宫文物南迁的起因与结果一共南迁多少文物[第3页]1943年12月25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南路存贵州安顺的文物运抵重庆。
利用雾季敌机一般不来轰炸的机会,举办了“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书画展览会”。
展品有晋王羲之的《平安三帖》,唐孙过庭的《书谱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墨迹,欧阳修手札,南宋高宗赵构的《赐岳飞手敕》,五代徐熙的《雪竹图》,董源的《龙宿郊民图》,宋徽宗的《溪山深秀图》,明沈周的《庐山高图》,唐伯虎的《关山行旅图》以及文徵明、清初“四王”的作品等,都是中国古代书画中的珍品,一时观众如堵。
国民政府高级官员、各界名流、中小学生,市民百姓争往参观。
住在江北盘溪石家祠的徐悲鸿也带领弟子前往欣赏、临摹。
回去后,徐悲鸿还专门写了一篇《故宫书画展巡礼》的文章,刊登在1944年1月8日重庆版的《新民报·晚刊》上。
他兴奋地写道:“此番吾人之眼睛够饱了。
”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对中国古代艺术品颇感兴趣,也专程去参观,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亲自讲解。
整个展览到1944年1月上旬结束。
随后,展品又全部返回安顺华岩洞。
在回安顺前,经贵阳时,顺路在贵阳“贵州艺术馆”展出了一次。
故宫文物南迁资料简介故宫文物南迁的起因与结果一共南迁多少文物1944年春,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之战,很快占领了平汉线和湘桂线,并于11月中旬占领广西柳州后,北上进入贵州省,攻陷独山,重庆国民政府大为震动。
因贵阳是安顺到重庆的必经之路,于是,国民政府派出士兵和15辆军用卡车到安顺接运文物。
12月5日即独山陷落的当天,车队装着83箱文物向重庆进发。
18日,将文物转移至离重庆40公里外的巴县石油沟,并设立故宫博物院巴县办事处,原安顺办事处撤消。
这样,南路藏安顺的文物也就迁到了重庆。
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南迁的故宫珍物也即将返回北平。
当时决定第一步工作是把巴县、峨眉、乐山三处文物都集中到重庆,然后再运抵南京,再从南京装火车返北平。
故宫文物南迁

目录分析
《故宫文物南迁》是一部详述故宫珍贵文物在战争期间南迁的历史著作。通 过对其目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的概貌。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部书采用了清晰的章节划分,使得内容层次分明,便 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各个章节之间相互,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展示了故宫 文物南迁的全过程。
更为难得的是,书中不仅仅讲述了文物的故事,更是通过这些文物,展现了 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故宫的守护者们不畏艰险,为了 保护这些文物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精神,正如那件唐代的玉器一般,历 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
当然,书中也不乏一些感人的细节。例如,在南迁的过程中,一位年轻的学 者为了保护一件珍贵的文物,不惜跳入湍急的河流中。他的英勇与执着,不仅仅 是为了保护那件文物,更是为了守护那份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故宫文物南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物的书,更是一部历史的缩影。 它告诉我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那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守护我们的文化,付 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阅读感受
在阅读《故宫文物南迁》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和 弘扬。
《故宫文物南迁》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著作。
它不仅记录了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事件,也展示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 保护。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读。
精彩摘录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历经了无数的沧桑与变迁,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 莫过于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而在这段历史中,《故宫文物南迁》一书,以其独 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有用与无用课件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中致辞说: “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 而坚硬。庄子也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如弯树,作为木料“无用”,因为“古老”,因为“稀有”,又有“大用”。 所以,判断事物有用无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把目光放长远。
回望历史,看似无用的“儒家之道”,实为无价之宝。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 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精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 宝。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文学就像头发。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 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大用”正蕴藏在这些看似“无用”之 事中。随着国学热的提倡、流行和升温,那些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 贵灵魂的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正在成为真正的“大用”。
1. 学以致用
走进书店,最畅销的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啊,健康类 啊,营销类啊……读它可以直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其 实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 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出自己的机会。人生 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样的机会。不仅读书是这样, 世上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参考立意: 01 驻足无用之物,体味其中诗意; 02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03 无用也许大用; 04 人生不必处处务实,
还需保留精神的丰盈
故宫珍宝迁移记

故宫珍宝迁移记姻王东梅“九·一八”事变以后,随着榆关的失守,华北门户洞开,古都北平已成为日军垂手可得的囊中之物。
为了使我国数千年文明赖以维系的表征———珍藏于北平故宫博物院等处数以百万计的国宝免遭兵夺火燹之劫难,南京国民党政府从1933年春开始有计划地将这批文物南迁。
从那时起,它们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不断迁徙,直至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一部分精品被运到台湾为止。
这期间,从1933年3月到l936年12月,这批古物曾辗转迁沪,在上海度过了近4年的光阴。
珍宝议迁古物南迁之议,发端于1932年秋。
当时,故宫博物院同人鉴于北平岌岌可危之局面,提出此议,并得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的核准。
对于珍宝南运,故宫博物院的同人中曾存在过意见分歧。
这批古物多系明清两代帝王珍赏之物,藏之深宫,已有年数。
自1925年10月起向外开放后,才得以一睹天日,深得社会公众及外国人士的拥趸。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将该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管包括清太庙、景山、皇史窚等处的文物、图书、档案的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
现在一下子要将这批难以数计的文物来个大迁徙,管理上的不便尚且不提,一旦路上有个差池,这个责任谁敢担当。
何况古训道:神器不可乱。
这批古物,多少具有象征意味,若是动辄迁徙,岂不落个不肖罪名。
所以不少人都存观望或反对心理,只有院长易培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坚决主张南迁,以确保国宝免遭日寇之劫掠。
对此北平市民的心情是复杂的,这批被引以为豪的国宝既是北平的精华所在,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却要迁移南方,其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
何况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北平早已成了座不设防城市,风声鹤唳,四面楚歌,此时若再度运走大批文物,影响人心太大了。
在他们看来,政府方面可以放弃国土、遗弃人民,而惟独对这批文物感兴趣,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尽管文物南迁已是成命难收,北平市民在感情上还是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于是大声疾呼,反对南迁,甚而有卧轨以示抗议者,颇有“与汝皆亡”之概。
【故宫文物迁台的传奇内幕】我在故宫修文物

【故宫文物迁台的传奇内幕】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迁移:从北平到上海1933年1月,日军进入山海关,局势险恶,迁移文物势在必行。
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并最终决定将文物迁往上海。
决定一出,周肇祥等人便放出话来,说只要文物列车启运,就会有人在铁路沿线埋炸弹,炸毁列车,同时还阻挠司机和搬运工人前往故宫运送文物。
无奈之下,易培基只得给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秘书长李宗桐打电报陈述原委,李向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请示,宋又电告北平市长周大文,周大文派法警将周肇祥密捕,直到文物驶出北平10天之后才把他放出来。
1933年2月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秘书吴瀛接到文物准备起运的通知,前往故宫待命。
2月5日中午,大批板车拖进神武门,日落时分,从紫禁城到车站开始全面戒严,文物在天黑以后正式启运。
沿途军警林立,街上空无一人,除了板车急驰的辘辘声,听不到一点别的声音。
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从此关山万里,海天相隔,他们以及*****箱文物至今就再也没有回到故地。
2月6日清晨,两列火车从北平西站出发,开往浦口。
18节车厢上装着长三尺,宽、高各一尺半,浮贴着封条的两千余口木箱。
木箱里除故宫的珍贵文献、书画、档案珍本外,还包括无价之宝――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
列车开启,沿途有各地方军队保护,车顶四周架机关枪,车厢内遍布持枪宪警。
此外还有张学良的马队随车驰聚,警戒护卫。
除特别快车外,其余列车都要让道给文物列车先行。
重要关口,车内熄灯。
这是国宝在长达十六年的迁徙中待遇最好的一次。
此后条件日劣,再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可用以保护迁移的文物。
虽如此,所有文物仍无一损毁或丢失。
为防日军轰炸,列车绕开天津,由平汉线转陇海路再转津浦线,一路上只在添水加煤时才停车。
车一停,押运人员赶快下车,把每列车厢上的封条检查一遍。
列车最终到达浦口后发现,由于此行仓促,浦口根本没找到适合保存文物的地点,所有文物必须留在火车上,而火车上的条件不可能长期保存娇贵的古籍善本、书画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文物南迁剧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秦梓瑄
背景简介:抗日战争前期为了保护故宫文物免受战乱,故宫博物院将部分文物向西南转移。
故宫文物南迁可以称为文化史上的长征。
本剧本根据当时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欧阳道达为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是文物南迁中线的主要负责人。
谨以此剧本致敬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主要人物:
琉璃厂古董店老板:张世明
古董店伙计:魏岩亭
故宫工作人员:欧阳道达
故宫博物馆长:易盛
第一幕:
1932年琉璃厂附近的一家茶馆几个老百姓(甲乙丙)正在茶馆喝茶聊天
(张老板和魏伙计走进茶馆,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听旁边几个人聊天)
甲:你们听说了吗,这故宫的文物为了躲避战乱准备南迁了
乙:可不是眼下东本三省已经沦陷,说不定哪天小鬼子们就打到北京哦不是北平来了,咱们那么多宝贝可不能便宜了日本人。
丙:我可不这么看,这古董南迁说的好听是保护文物,谁知道是不是故宫那些人监守自盗,把古董运出去卖给那些洋人。
甲;要我看,不管南迁是为了什么,最起码这些古董还能流传下来,留在这迟早被小鬼子毁了。
丙:你说的也对,而且他们要是真的把古董卖给洋人,咱们北平城里的学生们肯定要跳出来反对。
乙;可不是嘛,这北京城里的大学生各个都热血澎湃的,动不动就就
组织游行活动。
(突然远处传出几声枪响)
甲:哎,这日子。
别说古董了,咱们呀也得准备准备南下避难吧,都散了吧散了吧。
(甲乙丙退场,欧阳道达上)
道达(面向张老板):您就是张老板吧,我是故宫管理员欧阳道达,我听您店里的伙计说您在这喝茶专门过来请您,我们馆长想请您老人家去故宫一趟,有些事情想请教您。
张:是什么事情呢,还要你专门跑一趟。
道达:这不是准备文物南迁了吗,您经营古董店这么多年,打包,运送古董肯定比我们有经验,所以馆长想请您传授点经验。
魏:老板,带上我和你一起去吧。
道达:好,那咱们现在就出发吧。
第二幕故宫馆长办公室内
张魏欧阳走进馆长办公室
馆长:张老板可算把您等来了,这古董南迁也不可能全部都带走,只能选择最珍贵的。
我们已经大致挑选了一部分出来,但这文物装箱还要您内行人指点呀。
张;这文物南迁是大事,也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我也希望能尽一份力。
瓷器玉器这些东西最怕磕碰,每件文物装箱前都要用纸包一层,
再裹上棉花和稻草,这样可以防止运输过程中文物被破坏。
还有那些书籍画卷在运输中也得定期晾晒才行。
魏:馆长,你们什么时候出发,我想和你们一起护送这些文物
馆长:好呀小伙子,我们这边装好箱就可以出发,多一个人,这些文物也就能多一些保障啊。
魏:我和你们一起装箱,争取尽快出发。
旁白:
1933. 2月5日夜,在经过紧张的打包装箱后,第一批文物由北平运往上海。
文物抵沪后,在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的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存放。
同时在南京朝天宫抢建文物库房。
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迁运至南京新库房。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同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
第三幕南京文物存放库房内
魏:馆长上海现在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南京也岌岌可危,文物不能存放在这里了。
欧阳:对,日军来势汹汹,情况十分危机。
馆长:我正想和你们商量这件事,现在,我们必须尽快向西南转移。
为了分散目标。
我们兵分三路。
道达你负责带一部分文物,先到重庆,由重庆再转四川,岩亭,你和欧阳一起。
其他人分南北两路走。
魏,道达:好的,我们准备准备即刻出发。
旁白:在全部文物离开南京的第五天,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进行了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故宫文物由于转移及时幸免于难。
1939年中路文物历尽艰险,到达了四川乐山安谷。
大批文物在安谷保存了八年之久。
第四幕1939安谷
魏:道达,刚刚进过清点检查,我们的全部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几乎没有损毁,真是老天保佑。
道达:是呀,真是国宝有灵啊,一路走来日军轰炸那么密集也没有炸到国宝。
魏: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安置好这些文物,那些字画得经常晾晒才行。
道达:这个不用担心,这的村民都很愿意帮助我们,我们可以借用村民的院子安置晾晒文物。
旁白:
1945年抗日胜利后,这些存放在安谷的文物开始了回家的旅程。
1947年全部文物运回南京。
之后由于内战爆发,原本应运回北京的文物被运往台湾,形成了海峡两岸两个故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守望。
两所博物院因文物南迁结下了难解的缘分,并在文物保护和研究上不断深化合作,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