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歌意象

合集下载

唐诗三百首柳的意象

唐诗三百首柳的意象

唐诗三百首柳的意象
在《唐诗三百首》中,柳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意象,它在诗歌中被广泛运用,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柳是春天的象征,它是春天最早发芽的树木之一,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的杨柳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柳也是离别的象征,因为它的枝条柔软,容易被风吹动,所以常常被用来形容离别时的悲伤和不舍。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的柳就象征着离别时的悲伤。

柳还可以象征爱情和相思,因为它的枝条柔软,常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柔美和婉约。

例如,王昌龄的《闺怨》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里的杨柳就象征着女子的相思和爱情。

柳在《唐诗三百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既可以象征春天、离别、爱情,也可以象征生命的柔弱和坚韧。

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诗歌中运用柳的意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
思想,展现了唐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内涵。

浅析唐诗中的蓬莱意象

浅析唐诗中的蓬莱意象

浅析唐诗中的蓬莱意象摘要蓬莱,是中国古代神仙文化的代表性意象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唐朝时期,在统治者的宣传和发扬之下,道教文化达到了一个繁盛时期,蓬莱的诸多意象也逐渐走入诗人群体中,并为广大诗人所运用,蓬莱也逐渐衍生出了多种说法,比如蓬山、蓬壶、蓬丘等。

诗人借用蓬莱的代表意象,或是抒发自身的求而不得,又或是抒发自己对神仙的向往,又或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蓬莱意象的表达含义也与诗人自身的文章风格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在蓬莱意象的广泛使用中,唐代诗人拥有了更好表达自身所托情感的词语,蓬莱意象也在诗词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唐诗蓬莱意象神话AbstractPengla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of ancient Chinese immortal culture,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e Qin period. In the Tang Dynasty, under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lers, the Taoist cul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Many images of Penglai gradually entered the poet group and were used by the majority of poets. Penglai also gradually derived a variety of views, such as Pengshan, Penghu, Penghu Qiu et al. The poet borrows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 of Penglai, either to express his own desire, or to express his yearning for immortals, or to express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re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ression meaning of Penglai image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et's own style of writing. In the extensive use of Penglai image, Tang Dynastypoets have better wor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Penglai image also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Keywords:Tang Poetry; Penglai; Imagery; Myth引言蓬莱,作为从古至今为人所热衷的神仙意象,起源于东南沿海的燕齐地区,主要是围绕着巨鳌所背的三座仙山——方丈、瀛洲、蓬莱——展开。

219339656_论唐诗中的“六朝”意象

219339656_论唐诗中的“六朝”意象

03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六朝”原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在中唐时开始作为诗的意象概念出现,之后诗人常借助此意象来表情达意。

结合中晚唐的地理、政治、文学等因素分析“六朝”意象为何会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以及诗人如何借助“六朝”意象或抒发隐逸情怀或表达追忆哀思。

[关 键 词] “六朝”;唐诗;中晚唐;意象论唐诗中的“六朝”意象王 蓝在传统的诗作中,诗人常通过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情感,即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诗中重要而又独特的审美概念,它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

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作品,即使是相同的意象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比如“六朝”意象在中晚唐诗中就呈现出斑斓的历史色调,有着特殊的情感寄寓。

本文就此略做探讨。

一、“六朝”概念“六朝”原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它指在江南地区先后建立的六个王朝政权。

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上记载了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均建都建业(建康),此后得名“六朝”。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作为正统王朝编年纪事。

同时它也带有文学史的指向,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揭示了文学发展史的阶段性特征。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

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或片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袁孙已下,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1]可谓导其先声。

唐宋以降,杜甫《论诗绝句》、张戒《岁寒堂诗画》、胡应麟《诗薮》都较为明确地以“六朝”作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六朝”遂成定论。

清朝的叶燮在《原诗》中屡次以“六朝”为文学史阶段。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嬗升降不同。

白发的忧伤——论杜甫诗歌中的白发意象

白发的忧伤——论杜甫诗歌中的白发意象

白发的忧伤——论杜甫诗歌中的白发意象杜甫是唐朝诗歌中的优秀诗人,作品涉及到历史、写景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在诗歌中重复出现的白发意象,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分外真挚。

历史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它也许无法被我们看懂,但史书上留下来的内容,能够让人更加深刻反省。

时间也不会被停滞,历尽磨难的荆轲(JingKe)、伏尔底(Fudidi),被称为是历史的白发先驱作家,他们代表了历史的无奈,他们的白发彰显的是一种自觉的无可奈何。

例如,杜甫的《荆轲刺秦皇》中传达了时代的不公和对人类的更深层次意义:“直道相思,交心报国魂,按劍立马,头白西走”,荆轲牺牲自己,放弃余生。

此外,杜甫的《自悼八月十五日大雨》:“大雨接天水尽,黄发垂髫沾衣”,描述了一位老翁悲戚的情结,在怀旧中流泣不止,自悼战乱而来的离别。

无论是对于“甲兵”,还是荆轲,他们蔚然走上历史的舞台,贯彻时代的使命,他们的“白发”,成为记录纪念他们的地方。

杜甫在诗歌中,也有用到白发描绘不幸和惆怅,他强调使用“白发”来表达悲伤、忧愁和怀旧等情绪,表达对被历史深深压抑、困惑又被迫奔走的人们的怜房。

他的《烝民行》中描写的是:“把酒劝君当负严霜,信使受命满塞空,闩定三山苦谢公,满身白发凝羁游”,“白发”代表着一种抑郁的哀思,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进一步的凝固。

此外,杜甫在《江南春,》也曾提到“若夫携手行处,何虑不及昔年。

芳草乱蹋离别处,一身白发入梦来”,“白发”在这里犹如一颗瞭望着离别的心,怅然若失,只有独自流泪给梦中的遗憾归,而只有用白发去替代“昨日的梦境”,才能够抵消这种遗憾的感受。

综上所述,杜甫在诗歌中给人以思考的机会,他用白发意象表达不安、悲伤、怀旧、凝结而成的长久状态,传达了历史不息、民族不绝。

浅论唐诗中的山川意象

浅论唐诗中的山川意象

浅论唐诗中的山川意象摘要:唐诗中的山川意象,体现的是大唐盛世文化的表征,也是诗人理想与心态的又一代名词。

同时,唐诗中的山川意象,传递着意象表意层面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如天山、贺兰山、秦淮河意象暗示的民族存亡、命运抉择的艰深思考;昆仑山、峨眉山、钱塘江意象托寓的怀史明思、清净修为的理趣;也有华山、黄山、庐山意象寄意高远、幽茂游逸的韵旨和黄河、长江意象灰暗悲怆、明丽雄浑的基调等等。

山川意象随诗人情志所异而抒写有别。

所以,诗人把精神和信念,意识和理想赋予山川意象,才焕发出诗人们独特的人生思考和情感言说。

关键词:唐诗, 山川, 意象ABSTRACTTang poetry imag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reflect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atangshengshi culture, mentality is also a poet ideal and the generation of noun. At the same time, the Tang poetry imag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transmitt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image ideographic aspects: such as the TianShan mountain, HeLan mountain, QinHuai river images suggest the national survival and fate of difficult choices between thinking; KunLun mountain, mount E Mei, the QianTang river image combine for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 purity of the philosophic flavor; Also have HuaShan, HuangShan mountain, Lu Shan image high, deep and remote mau escape rhyme purport and the Yellow River, theYangtze river swim image gray pathetique, vigorous tone is bright and beautiful, and so on. Mountains and image as a poet of modern vision and express. So, the poet the spirit and faith, and ideal give mountains image consciousness, coruscate gives the poets of the unique life thoughts and emotions.Key words: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Mountains and rivers, image山水诗可谓是唐诗中不可替代的一脉底色。

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解读

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解读

读·闻·观113意象是创作主体被创作者赋予一定感情色彩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的常见表现方式,在多种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我们根据唐王朝发展兴衰史将唐代文学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均有桃花意象出现,但是内涵有所不同,具有阶段性特征。

唐代文人注重在作品中引入桃花并深入挖掘桃花独特的视觉美感和情感寓意,借桃花来抒发内心未诉之情,展现出桃花不同的姿态。

一、唐代文学中桃花意象的变化初唐时期,描写桃花的诗人和作品初现,但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诗歌缺乏真情实感,形式上有烦琐浮华的通病,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显得浅显。

后来,李白将桃视为友情的象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实现了从咏物到咏情的转变。

盛唐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更多的是抒发欢喜快乐的情感。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将桃花看作春天的象征。

在这一阶段,唐代文学桃花意象的造诣发展到最高,将桃花人格化,面对自然界的桃花,诗人灵感才思泉涌。

中唐时期,桃花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趋于成熟。

这一时期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渡期,很多诗人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便开始借桃花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愤懑或怀才不遇之情,如刘长卿的“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总之”(《晚桃》),意在说明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君王赏识,空度多年,浪费时光,身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无奈之情溢出。

晚唐政局动荡不安,经历了“安史之乱”,唐代文学发生变化,这时诗人创作的作品多趋向世事变迁和对以往盛唐之景的向往。

对当前时局的不满,内心虽然仍存有希望,但已经变得颓废,态度趋于消极。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表明桃花依旧,但时代已经过去,人也经历了世事变迁。

二、桃花意象的情感寓意1.对春日美景的赞叹桃花在三四月份开放,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早春的信号,诗人在赞叹春日美景时经常以“桃红柳绿”“桃花流水”等词语描绘,远远望去花朵娇艳,粉嫩的颜色好似春天里的彩霞,因此在很多关于早春的桃花中,诗人都洋溢着赞叹之情。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
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要城市意象,长安在唐诗中担任了丰富而复杂的象征和指涉角色。

长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长安意象作为唐诗的一个主题,其深度和广度都与众不同。

首先,长安作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广大诗人用以象征繁华,如在"长安一片月"、"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诗句中,长安被描绘成繁华富贵之地。

再者,诸多诗人也借长安寄嘱思乡之情,描绘离乡的落寞和愁苦,如在"月下独酌"、"长安古道马行难"等诗句中,长安则象征着陌生和远离。

此外,长安也在许多唐诗中展示了斗争和无奈的一面。

政治风云变幻不居,社会矛盾的尖锐冲突,家国情怀的痛苦挣扎,在长安这一特殊的背景下被格外强烈地反映出来。

这种戏剧化的冲突给长安赋予了一种深沉的庄严感和悲壮感,使其在唐诗中呈现出动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长安在唐诗中所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以至于每一首唐诗中的长安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内涵。

研究长安意象,可以从多方面深化对唐诗的理解,揭示唐诗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长安意象的研究,是唐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仍有许多深入工作值得我们去做。

论唐诗的色彩意象

论唐诗的色彩意象

论唐诗的色彩意象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且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创造了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自然万物的色彩也进行了许多精彩描述。

“意象”是隶属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术语,强调“以意表象,以象达意”。

“意”蕴涵着对自然的主观感受,“象”则着重与自然形态的融合与表现。

唐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指出:“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明胡应鳞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显著最富于感性直观的特征,也往往是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感知形式――视觉的第一印象,色彩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深刻丰富。

诗人所把握与调动的自然界色彩毫不逊色于画家,虽然反映形式不同,但通过文字描写,更富于想象力,迥异于生活原态而为人所感知,可以唤起读者相应的色彩联想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融入了丰厚的感情印记。

唐诗的色彩是“意与象俱”的构造过程,在配色方法、色调把握等方面都暗合了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体现了自觉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倾向,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征色于象,用色精到没有色彩的世界是黑暗的,有了色彩,世界才充满生机。

色彩是光线通过物体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大脑的结果,是一种人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的体验和感受。

而中国早在西汉,就将黑、白、玄(无光泽的黑色)称为色,将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欢快的人一般容易对色彩起反应,”[1]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

作为绘画的基本元素,它同样在唐诗的意韵表达、感情抒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宋代蔡绦曾在《西京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盖画手能状而诗人能言之”。

就指出了诗画同源的关系,它们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品位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方面的典型体现。

而"丹青"本是两种色彩,却一度成为中国国画的别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意象的相关综述
摘要:意象就其字面之意可知 意为人的意识即对事物的一种主
观认知 象则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 表达的是诗人的一种内心的情感
事物本身可称之为“死物” 正是诗人的情感的赋予才起到画龙点睛的
妙用使之灵动,飘渺 超然。对诗歌的向往,源远流长 ,意之为象,
何妨张狂,把酒临诗,兴尽悲忘,中空对月,泪撒边疆,闺中蜜怨,
奈何封郎。假如诗歌是一缕阳光,那麽意象就是三菱镜,折射的不是
七彩阳光而是,满腔的情怀,数不尽的伤,只为后人饮酒绕几许愁肠,
排泄到宇宙苍茫,回归到最纯正的质朴纯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向古
诗的世界,走向意象的世界。
关键词: 诗歌 古代 意象
一引言
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儒学虽然在秦朝受到惨重的打击,但是其后的二千
多年的中国都熏陶在儒家经典文化之下,所以久而久之就形
成了思维定式,无法以新奇的方式去解读诗歌,也就无法去
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出来,并且现在诗歌很难写出古代先贤的
意境,因而现在特选出三个意象来分别阐述他们的特点及其
相关的联系。并且现在社会对诗歌的认知度以慢慢的降低,
这不利于对诗歌意象的发展和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承。
1.2描述意象的发展过程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一个有意识界对事物的认知过程
后对事物产生联想后的一种情感的寄托,因而这是一个漫长
的过程。比如吃月饼联想到的是团圆,就可能是这么一个故
事“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阿三买了一筐月饼准备与家人共享,
就这样他们在一起吃月饼过了十四天,在第十五的时候因有
事需要出远门,就把月饼当作了干粮然后匆匆离开,在晚上
月圆之时,拿着月饼抬头望月,不禁想起那十五天里一家人
团聚的美好时光”于是乎十五月圆也就慢慢变成了团圆的意
象。总而言之,意象就是事物被赋予情感后的抽象化。
1.3研究方法和内容
各个时代的诗歌的格调、特色各不相同因此本论文为研
究整体性需要,并不做这样的分期,这就好比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需要的只是对其思想的整体性概括。
虽然意象研究己被广泛接受,但意象还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模
糊的美学范畴。通常来说,古典诗词中的很多形象,是借助客
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
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
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
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本文研究古代诗歌中的所有
意象,因而简单说成意象。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文本分析、类型研究和个案研究
三种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文本分析。利用文本分析
的方法,通过对《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大量文本的阅读分
析,将古代诗意象表达的情感意蕴、艺术特色加以群体研究。

二意象的生成
从《易·系辞上》的“圣人立象以尽意”`开始,到唐代诗评家司
徒空“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等,中国
古代文论在探讨意象时,论其功能都是与诗歌创作相关联的。可以说,
诗歌是侧重表现人思想感情,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
程,这个外化的过程也就是“意与象俱”的意象生成过程。意象意象,
意与想虽然一为实一为虚,本无矛盾,但结合之下便是一种智慧的光
华,一种情感的挥洒。
2.1意象概念的阐释
正如袁行需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所指出的那样:“意
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像中国古代文艺
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含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但
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
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揭示出中
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然而,“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
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
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
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
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
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
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
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
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
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
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简单来说,意象就
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
艺术形象。“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
意图、意欲表达的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象”指的是
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指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
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客观的表象。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
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
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物象便是“象”。“意”与“象”之间是一种
辩证关系,“意”无“象”便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只是客观表
象,而不是审美的“象”;“意”借“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
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
命力。美学家朱光潜指出:“在美感经验中,我们须见到一个意象或形
象,这种`见'就是直觉或创造;所见到的意象须恰好传出一种特殊的情
趣,这种`传'就是表现或象征;见出意
象恰好表现情趣,就是审美或欣赏。创造时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
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
通俗点可以用“道”这个字的结构来阐述这个概念,道是有首和足组
成的, 首可以表示为头脑即思维,足表示走即行动,那么我们从道
字空间结构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思维压制着行动,而行动却承载着思
维,可以抽象概括为“三思而行”;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行
动走在前面,而思维却在之后,可以得出“冲动是魔鬼”。这二者虽
然是矛盾的但是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正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符合
中国的中庸的思想,以此类推中国古诗中的意象也是这样。
2.2意象的组合
单一意象的选取是诗歌整体意象生成的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
第二步。意象组合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映象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
者捕捉到了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动生活的积累,使主观
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创造出情景
交融的诗的艺术境界。正如王摩诘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
境是一样的。
意象组合必须有利于诗歌意境美的创造,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
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
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的整体意象。正如
王玉琴所言:“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
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
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
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

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
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
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
帆消失,江水悠悠的意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
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对离别的心情不着一字一句,但是无尽的送别
惆怅却已跃然纸上,这正是运用意象的结果。可以说“一切景语皆情
语”。
上述分析说明,分析诗中单个意象的意蕴是重要的必需一的,但远
远不够,要真正把握诗的意韵,仔细分析诗中的意象组合是十分重要
的。优秀的诗作,都有其或显或隐的结构可寻。对诗人来说,正是这种
结构将一个个互不相关甚至矛盾对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
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以传递诗人的思想感情。通俗的来说就是
每个意象都是一条线,一条与其他意象有交集的线,只有把意象与意
象之间的联系找到才能够编制出包罗万象的的巨网,承载着情感的激
昂,表达心得舒与张。
三总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作为我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
的明星,犹如篆刻在灵魂深处的印章早已深入在民族之魂中,不可磨
灭。在现如今传统文化日益没落的今天,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诗歌的
传承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我们应该摒弃历史传统中的 门派之别
高低之见 ,崇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及百家争鸣的学术探讨。换
句话说,就是摒弃 道不可轻传的观念。
说到古诗的保护 发展与传承也就不得说到教育。熟话说得
好,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传承者,是未来世界
的守护者,所以古诗意象的传承对于青少年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正如
愚公移山中所说的一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上一代的精神理念必
定会对下一代造成影响,如此下去必回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古诗意象
的传承来说也是这样。
参考文献 唐代离别诗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