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捣衣砧
2018-1-20诗歌意象-捣衣

周六
诗歌意象-捣衣
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子夜吴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南乡子·捣衣
清代:纳兰性德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
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
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
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
月到西南更断肠。
全词平实如话,但却深情情韵。
细细读来,如闻酸楚凄凉的捣衣之声。
如见梦中相会的具体情景,也可体味出作者对远遣之友的深切同情。
令人读罢不禁叹息欺欷,一掬同情之泪。
捣衣
唐代:吴大江
沙塞秋应晚,金闺恨已空。
那堪裂纨素,时许出房栊。
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
裁缝双泪尽,万里寄云中。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整理学生版

微主题: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整理整合:高三语文组(一)树木类1.松柏——傲霜斗雪的典范。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竹子——君子正直、坚贞的品德修养。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3.杨柳——留客、送别之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芭蕉——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葛胜冲《点绛唇》)6.折桂——科举及第。
温庭筠“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7.怀桔——孝顺双亲。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8.桑梓——故乡。
毛泽东《赠父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二)花草类1.红叶——传情之物。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2.黄叶——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
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3.采薇——①隐居生活。
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
”②表现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5.芳草——①香草。
屈原以香草自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②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6.落花——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菊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8.梅花——冰清玉洁、坚韧不屈。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9.莲——“怜”表达爱情。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0.咏絮——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捣衣砧声唐人诗句

捣衣砧声唐人诗句
唐代诗人多以生活为题材,捣衣砧声是唐诗中常见的日常场景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捣衣砧声的唐人诗句,以及它们的翻译。
1. 水声山色里,捣衣砧杵声。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裴休的《山行》。
作者通过描绘环境中的水、山、捣衣砧声等细节来表达出对原野自然的喜爱和热爱。
2. 捣衣砧声远,戍角传寒近。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作者通过对寒冷气息和捣衣砧声的描绘,直观地表现了回乡时的感受。
3. 捣衣砧声道人家,晚来水过卧龙沙。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秋日东篱》。
通过“捣衣砧声”和“水过卧龙沙”等场景的描述来表现出秋日的清幽与静谧。
4. 远听梨花深院落,捣衣砧杵共徘徊。
这句出自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作者以梨花院落和捣衣砧声为背景,写出一段深情旋律,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思索。
5. 外物垂年丧,独语捣衣砧。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作者用“外物垂年丧”来揭示自己的心情,而“独语捣衣砧”则是表现出他孤独寂寞、心事重重的状态。
6.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灯火阑珊处,捣衣砧声碎。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后送裴秀才之浙东》。
作者通过捣衣砧声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寂静和人们的感情,从而更深刻地表达出离别之情。
7. 短艾偶题,闲来点缀捣衣砧。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短艾偶题》。
作者把自己闲暇时的思绪与捣衣砧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平淡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捣衣曲译文及注释

刘禹锡捣衣曲译文及注释原文:捣衣曲[唐代]刘禹锡爽砧应秋律,繁杵含凄风。
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
户庭凝露清,伴侣明月中。
长裾委襞积,轻珮垂璁珑。
汗馀衫更馥,钿移麝半空。
报寒惊边雁,促思闻候虫。
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
盈箧寄何处,征人如转蓬。
译文:愉快的砧杵响应着秋天的律动,精巧的槌击中含有凉爽风意。
节拍一个接着一个,远远相继,家家户户的敲击声各不相同。
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露水凝结得清清楚楚,伴侣们在明亮的月光下共度美好时光。
长长的衣裳垂下,褶皱叠在一起,轻盈的佩饰随之摇曳。
总结:这首古文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在凉爽的秋风中,愉快的砧杵发出悦耳的声音。
每家每户的敲击声不尽相同,但节拍却远远相继。
月光明亮,伴侣们在户庭凝露的清夜里相伴,长衣袍垂下,轻盈的佩饰摇曳。
整首诗意境优美,表现了秋天的宁静和温馨之美。
注释:1、捣衣曲:《乐府诗集》卷九四《新乐府辞》云:“盖言捣素裁衣。
缄封寄远也。
2、爽砧(zhēn):指凄清的捣衣声。
秋律:古时以十二乐律配十二月,秋季与乐律中的夷则、南吕、无射相配。
3、繁杵:繁密的捣衣声。
杵(chǔ),捣衣的木槌。
4、伴侣:捣衣女伴。
5、襞(bì)积:衣服上的褶子。
6、璁珑(cōng lóng):明洁貌。
7、麝半空:香气弥漫半空。
8、思:悲。
候虫:随节候出没的虫类。
9、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
正芒角:谓兵起。
《史记·天官书》:“狼角变色多盗贼。
”正义:“(天狼)色黄白而明吉,赤角兵起。
”10、虎落: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竹篱。
此指营垒城堡。
11、盈箧:谓将衣服装满衣箱。
月下谁家砧 一声肠一绝——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

作者: 岑玲
作者机构: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出版物刊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8-30页
主题词: 捣衣诗 原型意象 哀怨 闺怨诗 小赋 言情 古代文学 题材 开创 变化
摘要:捣衣诗是闺怨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那月下捣衣的凄凉哀怨的砧杵之声,是古代文学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捣衣诗的原型意象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她的这篇工于体物言情的小赋,直接开创了捣衣一类题材的创作。
而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中,以《捣素赋》为原型意象的捣衣诗也在经历着由艳丽而到逐渐切近现实人生的变化。
唐诗捣衣意象

唐诗“捣衣”意象分析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捣衣”为意象名篇佳作为数不少,这些作品大都是描写夫妇或情人相思相忆之情,抒发妇女思念征戍边塞的丈夫之感。
唐诗捣衣意象主要着眼于表达寂寞惆怅的宫愁闺怨之绪、缠绵悱恻的思乡念亲之感和羁旅漂泊的怀友悲己之情。
关键词:捣衣民俗;捣衣内涵;捣衣意象一、“捣衣”概况㈠“捣衣”民俗起源诗经《周南·葛覃》有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①葛,即古人制衣原料苎麻,砍来苎麻煮后再捣而成葛布然后再制衣。
《荆州记》中亦云:“秭归县今,有屈原宅,女嬃庙,捣衣石犹存。
”②从李白《黄葛篇》诗中知,直到唐时,民间的衣料依然是沿用苎麻。
③《诗经》多采春秋诸国之风,而屈原、女嬃则为战国时期人物,由此可以推断“捣衣”之俗则至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㈡捣衣民俗入诗最早将捣衣民俗带进文学创作的是西汉班婕妤的《捣衣赋》:“投香柞,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的描绘④。
赋中描写班婕妤被谗打入冷宫,秋寒仍不忘皇恩旧情,月夜捣帛,亲手缝制。
把捣衣这一单调枯燥而又沉重的劳动描写的典雅端庄,折射出宫怨思妇的现实生活感受。
捣衣意象直接启迪了后人创作,六朝时期,描写捣衣民俗的诗歌开始盛行起来。
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捣衣诗当属东晋诗人曹毗的《夜听捣衣》:“寒兴御执素,佳人理衣拎。
冬夜清且水,皓月照堂阴。
纤手叠轻素,朗柞叩鸣砧······”六朝时期战乱频繁,人民颠沛流离,捣衣诗歌的题材范围从狭隘的宫怨发展为范畴较为宽泛的闺怨诗。
南朝宋之谢惠连的《捣衣》、齐之谢朓的《秋夜》、梁之柳恽的《捣衣》、惠侃的《咏独杵捣衣诗》、王僧孺的《捣衣》、费昶的《华观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萧衍的《捣衣》、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诗》等等。
六朝人的民歌里,亦多有“捣衣”的记录,如吴歌《子夜四时歌》、《秋歌十八首》里:“佳人理塞①《诗经》②李昉:《太平御览》(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28页。
千年捣衣声——唐代诗歌中的“捣衣”“砧声”意象探微

语数外 学 习
No . 04. 2 01 3
Y u S h u W X u e X j
2 0 1 3年第 4期
千 年 捣 衣声
唐 代诗 歌 中的 “ 捣 衣” “ 砧声” 意 象探 微
王海 荣
( 石 河子第一 中学 , 新疆
石河子 8 3 2 0 0 0 )
摘 要: 现 行人 教版 高 中语 文必修 三选 用杜 甫 《 秋行 八 首》 ( 其一) “ 玉露 凋伤 枫 树林 ” 篇, 编者 对 诗 中“ 白帝 城 高 急暮 砧 ” 一句 中 “ 急暮砧 ” 作 了如 下注释 : 黄 昏时急促 的捣 衣声。每每 授 课 于此 , 心 中不 清不 楚 , 甚 至有 照本 宣科 之 嫌 , 学 生更 是 一 头 雾水 , 不 甚 了解 。 师惶惶 然 , 生默 默焉 , 不 了了之 。其 实, “ 捣 衣” “ 砧声 ” 是古 典诗歌 中常见 的意 象 , 唐诗 尤为 突 出。如 , 王 勃《 秋夜 长》 “ 鸣 环曳履 出长廊 ,
为君秋夜捣衣裳”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 玉户帘中卷不去 , 捣衣砧上拂还来” ; 李白《 秋歌》 “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 岑参《 杨固店》
“ 客 舍 梨叶赤 , 邻 家闻捣 衣” 等等 。这 两个意 象几乎 已成 为游 子思 妇 言写 离情 别意 的 专属 品 , 所以, 全面、 正确 、 深入 的诠 释 此类 诗歌 之 内涵 , 绕不 开“ 捣 衣” “ 砧声 ” 两意 象 , 这不是 夸 张。而这 两 个意 象其 实也如 一纸 两面 , 不 可 分 离。 关 键词 : 唐代诗 歌 ; 捣衣 ; 砧声 ; 意 象
社会意象解析之捣衣

捣衣寄予征人
张籍《寄衣曲》 张籍《寄衣曲》
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 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著君身. 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
清 砧
肠 断 卢 声 声 捣 秋 月 戍 . 龙 未 得 寄 征 人 ,
愁 霜 复 愁 露 .
月 下 听
砧
唐 刘 长 卿
1
捣 衣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 意 象 深 蕴
忧国忧民, 忧国忧民,战争停止
战争使骨肉分离, 战争使骨肉分离,夫妻处 异地,思念绵延, 异地,思念绵延,盼望战 争早日结束, 争早日结束,亲人团聚之 时,亦表达着对战争的厌 恶. 寄予和平的向往
异乡听砧, 异乡听砧,游子乡愁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思妇伤情,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思妇伤情,也 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异乡的砧声,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 异乡的砧声,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 向往着家庭的温暖, 向往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 或妻子,也伤感只身漂泊的命运. 或妻子,也伤感只身漂泊的命运.
�
秋,夜,砧声
捣衣诗篇中必不 可少的三元素 捣衣的声音, 捣衣的声音,是 一种缠绵深淳的 人文音乐. 人文音乐.
秋兴》 《秋兴》
皇甫曾
流萤与落叶,秋晚其纷纷. 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 离人见衰鬓,独鹤慕同群. 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
捣衣之意象浅析
表现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 表现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 亦表现远别故乡,游子思乡愁绪 亦表现远别故乡 游子思乡愁绪 表达希冀战争停止 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 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
暮 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①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②“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③扁舟:漂泊。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④捣衣砧: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⑤小楼:相思、怀远、离愁。
(如“月满西楼”,“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妆镜台: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
"女子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的。
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情历程。
○7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离愁与乡愁:寒衣处处催刀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
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
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位。
“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
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曲房理针线,平砧捣衣练。
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
(乔知之《从军行》)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贺铸《捣练子》)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
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容,在同一轮秋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动作,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爱情,悲苦与离愁。
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在这类诗歌中堪称典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光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家家户户捣衣的砧声如同多声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
视觉意象的空明辽阔,听觉意象的恢弘共鸣,无人能够逃出这支缠绵悱恻、弥天塞地的乐章。
更有那吹不尽的秋风从远古吹向未来,千百年间风中传送着同一种情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所有思妇共同的心声。
李白仿作的这首民歌情感真淳深挚,意象单纯鲜明,语言平易流畅,是从人的心中自然流出的音乐,宛如天籁之音。
无需多层次的描写,无需增饰情节与细节,捣衣砧前无数美丽的容颜是它的背景,绵延的时间深化了它的内涵。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很多: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王安石《千秋岁引》)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
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
(姜夔《法曲献仙音》)所谓“出门万事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
与思妇诗有所不同的是,它从游子的视角着眼,更多关注的是砧声意象,而不是捣衣的动作。
游子是听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捣衣可以在别人家的院子里进行,围墙阻隔了视线,声音却具有穿透力,可以越过障碍,萦绕在远方听者的耳际。
相比之下,声音意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砧声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等更具组合能力,更宜于表达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古典诗歌发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培养了中国人对这种意象的欣赏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令人难以释怀的诗化音响。
长箪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煜《捣练子》)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李清照《行香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林景熙《夜意》)清幽月夜,捣衣砧声,这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是一代又一代劳动妇女用生命谱写的深情乐章。
多少美丽的生命,在捣衣的砧声中苍老凋谢,“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
砧声表达着她们对家庭的奉献与维系,对生活的希冀与渴望,也诉说着她们的痛苦与忧伤,执著与坚韧。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
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流水”只是古诗文中众多意象中常见的一个,但如果我们将包含“流水”这一意象的诗词拿出来作一个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一意象饱含着文人哲理性的思考,是文人绵绵无尽愁绪的载体,是文人永恒与无限的悲情。
古代文人在其诗词中流露出各种各样的愁绪:离别之愁、思乡之愁、不得志之愁、失意之愁、亡国离恨之愁等。
“流水”这一意象也代表这些愁绪。
诸如辛弃疾的“青山庶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代表失去家园的人们无限痛苦的愁绪,而他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爱国词人的无尽之愁。
从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可以得知,文人的性格、理想与社会现实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愁绪的根源,也是“江水”或“流水”这一意象的内涵。
诗人们无不企盼于有限的岁月里在人群中确立自我的价值,以完成人生对社会的责任。
但实际是:文人的这种责任只能使他们的理想在岁月蹉跎中幻化作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憧憬,成为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即使是再豪迈旷达的苏轼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西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感叹。
因此,当文人们发现生活中的自我无法被社会认定之时,他们的生命指针便会偏离在心灵之上,成为一个个心灵上无所皈依的天涯倦客,永远伫立于江水之畔,对灵魂作彻骨之痛的拷问。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与金陵朋友离别。
金陵的年轻朋友纷纷来送行,酒店侍女殷勤劝酒。
面对朋友们的深情厚谊,诗人深受感动,内心充满离别的惆怅,尾联将“别意”与东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无尽离愁,流露出了对朋友的恋恋不舍。
欧阳修的《踏莎行》写道“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的上片写征人在驿馆与情人离别。
征人面对春红柳绿,草秀风暖的美景,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浓。
“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春水喻离愁,借春水之绵长,状离愁之无尽,自然而真实地刻画了征人与情人别后离情别绪萌生渐长渐多的过程。
全词借春景写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堪称写离愁之佳作。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这样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愁伙伴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愁秋的肃杀,愁家远万里,愁常年为客,愁年老多病,愁孤独苦恨,愁借酒消愁而不得不因病停饮。
这种愁情是百年易逝、壮志成空的苦恨。
我们从饱含痛若的诗句中仿佛看到了在无边落叶之中、滚滚长江之边,伫立着一位身心交瘁、忧愁深重的老人,正在思考着天地人生,似乎想寻求某种平衡或超越,但秋之深衬托出诗人思而不得的愁,如江水的绵长而深厚,令人潸然泪下。
在诗人们成为心灵游子,或者说成为一个心灵无所皈依的天涯倦客之时,他们思想感情与现实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他们只能将审视现实的眼光转向了对灵魂的审视。
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超越永恒自然的追求,反而削弱了诗人们苟且、生存的能力。
在现实与心灵的困境之中,他们不能摆脱世俗的压抑,无法回避理想追求不能实现的痛苦,无法逃脱内心追求亲和圆满的强烈动机,因而只得无奈地审视自己的生命真相,在自己的生命真相与流水(江水)的交点之上,诗人们发现了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诗人们心理的失衡和感情的痛苦,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就这样言道:“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