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团聚,欢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别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索,想)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则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遇)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袤而壮大)

偭规则而改错(改错,古义变更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境况窘况,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难或政治缘由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调繁杂)

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擅长投机取巧今:技艺奇妙)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

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

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虚词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

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5、句式

(1)倒装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

(2)被动句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6、一词多义

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许久)以为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妙)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妙)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实词

1、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嫁妆)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摧藏马悲伤(“藏“通”脏“)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吩咐“)

虽与府吏要(要通邀)

槌床便大怒(槌通捶)

感吾区区怀(区区通拳拳)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怜悯,怜悯)

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一再嘱咐)

叶叶相交通(古义:交织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感吾区区怀(古义:真挚的情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见;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学问)

共事二三年(古义: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

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支配;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惩罚确定)

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便利)

多谢后世人(古义:多多劝说;今义:多多感谢)

便可白公姥(白:古:告知,今:常指一种颜色)

槌床便大怒(床:古:坐具今:睡觉的地方)

蹑履相逢迎(逢迎:古:迎接今:常指奉承、拍马)

再拜还入户(再:古:两次今:下一次)

自可断来信(来信:古:使者,指媒人今:书信)

渠会永无缘(渠:古:他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

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

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

卿当日胜贵(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每天)

晚成单罗衫(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

昼夜勤作息(昼夜:在白天黑夜里,名词作状语)

②名词作动词

仕宦于台阁(名词“仕”作动词;任官)

头上玳瑁光(名词“光”作动词;发光)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马,车:名作动,骑马,乘车)

事事四五通(事事:每试穿一件衣服,名词做动词)

③动词作名词

留待作遗施(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④形容词作动词

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

兰芝惭阿母(惭,形容词做动词,惭愧地说)

⑤使动、意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

以此下心愿(“下”名词使动;使—-委屈)

戒之慎勿忘(“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逆以煎我怀(煎:使…煎熬,使动用法)4、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公姥:偏姥)

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作)

5、一词多义

①适:

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

适得府吏书:适,刚才

适彼乐土:适,往、到

②为

为诗云尔(做;动词)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时时为劝慰(作为;介词)

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

③谢

谢家来贵人(辞别;动词)

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

多谢后事人(劝说;动词)

④若

今若谴此妇(假如;连词)

腰若流纨素(像;动词)

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

⑤故

大人故嫌迟:故,照旧

故作不良计:故,有意

知是故人来:故,旧的

君何以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老交情⑥得

幸复得此妇:得到

汝岂得自由:能够

⑦应

汝可去应之:答应

六合正相应:合适

零泪应声落:随着

以我应他人:应许

⑧举

举动自专由:动作

莫令事不举:胜利

举手长劳劳:举起

举言谓新妇:开口,发言

举身赴清池:跃身,纵身

⑨区区

何乃太区区:愚蠢

感君区区怀:情意真挚

(10)相

誓不相隔卿(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的动作)

叶叶相交通(副词,相互)

儿已薄禄相(名词,命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

二、虚词

1、相

与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登既相许和(代“它”;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誓不相搁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

儿已薄缘相(xiang\ 相貌,名词)

相间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

六合正相应(相互、彼此;副词)

叶叶相交通(相互、彼此;副词)

枝枝相覆盖(相互、彼此;副词)

黄泉下相见(相互、彼此;副词)

2、且

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3、自

自可断来信(既;副词)

本自无教训(是;副词)

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

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

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

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

我自不驱卿(原来;副词)

4、何

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

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三、特别句式:

(1)推断句

1、汝是大家子(推断句)

2、非为织作迟,君家难为妇

(2)被动句

今日被驱谴(被动句) [以“被”为标记]

为仲卿母遣(被动句) [以“为----所”为标记](3)倒装句

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

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

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

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

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

(4)省略句

省略主语

十三能织素(省略主语吾)

相见常见日稀(省略主语吾)

便可白公姥(省略主语汝)

结发同枕席(省略主语吾与汝)

游戏莫相忘(省略主语汝辈)

还部白府君(省略主语某人)

勿复怨神鬼(省略主语汝)

摧藏马悲伤(省略主语人)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省略主语吾愿母)愁思出门蹄(省略主语兰芝)

转头向户里(省略主语府吏)

省略介词

出置(于)南窗下

窈窕艳(于)城郭

长叹(于)空房中

严霜结(于)庭兰

我命绝(于)今日

徘徊(于)庭树下

自挂(于)东南枝《短歌行》

——曹操

1、通假字

契阔谈讌(讌通宴)

2、词类活用、

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方)

3、特别句式

何以解忧(宾语前置:“何以”为“以何”)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2)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

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

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

(4)数词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3、一词多义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之

仰观宇宙之大(助词,的)

不知老之将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其所之即倦(V.憧憬,追求)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一觞一咏(一边)

若合一契(数词,一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其致一也(一样)

夫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

悲夫(语气助词)二、虚词

1.以

(1) 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 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 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3) 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4) 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 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 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 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仰观宇宙之大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 动词,到,往。与其所之既倦

(5) 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与其所之既倦

三、特别句式

1.推断句

(1)死生亦大矣(干脆表示推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推断)

(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推断)

2.省略句

(1)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

(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3.倒装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

(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

(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要词释义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疏导、引来)

悟言一室之内(悟言:晤言,)

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

终期于尽(期:至,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

是日也(是:指代词“这”)

茂林修竹(修:长)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信可乐也(信:指确定)

向之所欢(向:指过去)

列坐其次(次:指旁边)

与其所之(与:指等到)

《赤壁赋》

——苏轼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2)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

(4)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

2、古今异义词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凌:古:超越今:欺凌)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内心所思慕的人今:美貌的人)

(5)况吾与子渔櫵于江渚之上(古: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儿子)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①歌窈窕之章(唱歌)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③下江陵(攻占)

④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4、一词多义

①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②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远眺,远看) 如诉如泣(副词,像)(3)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4)白白露横江(白色的,adj)

盈虚者如彼(指月缺)不知东方之既白(发白,即天亮了)

(5)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介词)(6)长抱明月而长终(恒久,ady)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而卒莫消长也(增长,v)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连词)

(7)然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8)歌歌窈窕之

章(唱,v)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歌曰(歌词,n)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n)

二、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全部/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 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句式

l.推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推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①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

宾短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

②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③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④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5.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四、其他重要词语:

客亦知夫水与月夫:(夫:那,代词)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古今异义词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特别之一;今:数词。)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特别。)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④于是余有叹焉:(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全总结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译文: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一、字音 癸.(guǐ)丑会.(kuài)稽修楔.(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 管弦.(xián)游目骋.(chěng)怀彭殇.(shāng) 二、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得 三、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今义:居于次一等 2、俯察品类 ..之盛古义:物品、物类今义:物品的种类 3、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4、或取诸怀抱 ..襟怀抱负古义:襟怀抱负今义:怀里抱着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1.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重点概括

《赤壁赋》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9、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10、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11、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诗经》两首 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思: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团聚,欢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别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索,想)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则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遇)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袤而壮大) 偭规则而改错(改错,古义变更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境况窘况,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难或政治缘由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调繁杂) 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擅长投机取巧今:技艺奇妙)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 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 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虚词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 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总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总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班级姓名座号 《兰亭集序》 一、一词多义 (一)之 (1)动词,例:所之既倦。(2)代词,例:以之兴怀。(3)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极视听之娱。(5)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一)一 (1)例:若合一契(2)例:其致一也(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例:一觞一咏 三、词类活用 (1)少长咸集:(2)映带左右:(3)齐彭殇为妄作:(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固知一生死为虚诞:(6)足以极视听之娱:四、通假 (1)虽趣舍万殊(2)亦由今之视昔(3)或悟言一室之内五、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如:列坐其次今义: 【斯文】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六、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引以为流觞曲水(3)映带左右 (4)悟言一室之内(5)不能喻之于怀(6)亦将有感于斯文(7)当其欣于所遇(8)虽无管弦之盛 【本课成语】 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游目骋怀 《赤壁赋》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凌万顷之茫然 (四)一词多义 1、望:(1)七月之望(2)望美人兮天一方 2、歌:(1)扣舷而歌(2)歌曰(3)倚歌而和之 3、如:(1)纵一苇之所如(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然:(1)其声呜呜然(2)何为其然也 5、长:(1)抱明月而长终(2)而卒莫消长也 6、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3)徘徊于斗牛之间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托遗响于悲风 7、而:(1)羽化而登仙(2)扣舷而歌(3)倚歌而和之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答案解析《诗经》两首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氓之蚩蚩( ) (2)匪来贸丝( ) (3)于嗟女兮( ) (4)犹可说也( ) (5)隰则有泮( ) (6)彼尔维何( ) (7) 狁孔棘(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古义:________________ (4)三岁食贫 今义:确数,三古义:________________ (5)薇亦作止 今义:停止古义:________________ (6) 狁孔棘 今义:孔穴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2)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3)言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夙兴夜寐(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一、(1)“蚩”通“嗤”;(2)“匪”通“非”;(3)“于”通“吁”;(4)“说”通“脱”;(5)“泮”通“畔”;(6)“尔”通“ ”;(7)“棘”通“急”。 二、(1)民;(2)眼泪;(3)快乐;(4)多,约数;(5)句尾语气词;(6)甚,很。 三、(1)登上/趁机/四匹马拉一车;(2)愿,请/率领/扶,持/将领;(3)说/助词,无实义/预兆。 四、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一直是我们语文的重点知识。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 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⑴ 若合一契(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多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多篇) 赤壁赋篇一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 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 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 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 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 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 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20日,临川王记。 兰亭集序篇二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 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 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 有感于斯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1 之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⑴若合一契(一起)⑵其致一也(一样)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其致一也(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⑷不能喻之于怀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⑴仰观宇宙之大⑵俯察品类之盛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三)省略句1、(众人)列坐(于)其次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3、悟言(于)一室之内4、放浪(于)形骸之外【古今异义】1.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以为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 5.所以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涉及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徘徊于斗牛之间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部分,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们往往因为对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不熟悉而感到头疼,这也是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一大问题。因此,通过整理文言文,透彻学习文言文的解决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整理文言文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古文时态 古文时态有“史上称谓时态”、“虚拟语气”、“真实语气”等。历史上,诸侯王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为了礼节,要用不同的称谓,称呼不同的身份。这种时态被称为“史上称谓时态”, 通常用于描述史事和人物轶事,常见于《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中。 虚拟语气用来表示没有发生的可能或虚构的情况,它要求将“以”,“曰”等古文语气助词放在前面构成。比如:“曰:‘天 下者,纲纪在君。’”这句话显示的是作者的想象,而不是事 实。 真实语气用来表示已经发生过的实际情况,可以用古文的完成式和过去式等形式来表达。例如:“韩信,据涿郡北阪,

闭关十年,养长驱之计式成。”这个句子看似虚构,但是在历 史上确实存在。 二、古文成句 古文成句是汉语言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成句通常由五个字、七个字、十个字甚至更多的字构成,有时还伴随着带有平仄的韵律。它与现代汉语的独立成句出奇制胜一样重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古文成句常用于描述和表达某种感情,比如“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这个成语描绘的是人在夜深的时候,难以入睡, 反反复复地翻来覆去。 除了感情的表达以外,古文成句也常用于强调某种观念或信仰,比如:“皇矣!日月之光,将不可灭。” 这个句子表达 的是对皇帝权威的意识和认同。 三、古文修辞手法 古文修辞手法是古代文学中广泛运用的方式。它主要针对的是篇章的语言艺术和表现形式。古文修辞手法的种类十分广泛,例如:“比喻、夸张、反复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化用的方式,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体验。它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突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使读者对被比喻的事物产生新的感悟。比如:“宜乎万物之情,皆为阳物之象也。” 它把阳物的形象 引申到“万物”的层面上,强调了“阳物”的复遍性。 四、古文文体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常识汇总 文言文中会涉及到很多常识,高中学生在语文必修二课程学习中也不例外,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常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常识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

语文必修二所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所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所有文言文知识点 【一】 一、字音 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 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 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 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 二、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文言现象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赤壁赋》 一、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泝:击空明兮泝流光(通“溯”,逆水而上) 4、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5、举匏尊以相属樽酒杯 二、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高中必修语文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下面是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篇一 文言虚词: 1.焉 (1)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末语气词,无实义) 2.而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目的)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连词,表承接)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连词,表转折) 3.其 (1)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介词,到)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表比较) 5.之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往,去)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结构助词,的) (3)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词,代财物/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词,代秦人)

2.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篇二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篇三 词类活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 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 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 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 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少长咸集(少长:少者、 年轻的人)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 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 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1之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⑵以之 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 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 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于⑴会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 为“到,介词”)5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⑴若合一契(一起)⑵ 其致一也(一样)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 (语意上构成判断)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其致一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⑷不能喻之于怀⑸亦将有感于斯 文2.定语后置⑴仰观宇宙之大⑵俯察品类之盛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三)省略句1、(众人)列坐(于)其次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3、悟言(于)一室之内4、放浪(于)形骸之外【古今异义】1.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3.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 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4.以为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5.所以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7.品类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涉及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语文必修二所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全部文言文学问点 通过学习,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亮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语文必修二全部文言文学问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语文必修二全部文言文学问点 【一】 一、字音 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 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 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 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 二、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文言现象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开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致;今:比方用完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果,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学习需要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答案解析 《诗经》两首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氓之蚩蚩( ) (2)匪来贸丝( ) (3)于嗟女兮( ) (4)犹可说也( ) (5)隰则有泮( ) (6)彼尔维何( ) (7) 狁孔棘(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古义:________________ (4)三岁食贫 今义:确数,三古义:________________ (5)薇亦作止 今义:停止古义:________________ (6) 狁孔棘 今义:孔穴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2)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3)言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夙兴夜寐(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一、(1)“蚩”通“嗤”;(2)“匪”通“非”;(3)“于”通“吁”;(4)“说”通“脱”;(5)“泮”通“畔”;(6)“尔”通“ ”;(7)“棘”通“急”。 二、(1)民;(2)眼泪;(3)快乐;(4)多,约数;(5)句尾语气词;(6)甚,很。 三、(1)登上/趁机/四匹马拉一车;(2)愿,请/率领/扶,持/将领;(3)说/助词,无实义/预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