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客观题 (教师版)

诗歌鉴赏——客观题 (教师版)
诗歌鉴赏——客观题 (教师版)

m

e a

g n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

1、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

1.【新课标I 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 )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 )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小结】 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 ②情感态度 ③表现手法 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

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

(一)内容理解方面: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B ,( “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古风(其十)(唐·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答案】B (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 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思、深层意义。①字词落实,逐句翻译②把握古代诗

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 (省略、倒装) (二)情感态度方面:

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t a

t i m

e a

n g b e

s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错误选项分析】【类型】情感理解偏差。 【答案】C ( “闲适恬淡”错误,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

的焦躁和无聊。)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秦川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指长安一带。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C.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D.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

强烈不满。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情感无中生有。【答案】D 【解析】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应对策略】 有整体把握意识:1、从文本出发,兼顾作者和背景知识。2、掌握诗歌抒情的艺术技巧:

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人物形象抒情,借景物形象抒情,借事物形象抒情。3、打破思维定势。(3)表现手法方面

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秋风辞 (汉·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错误选项分析】A 、C 【解析】A“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 项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混淆了动景与静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应对策略】明确概念意识。1、明确各类艺术手法的概念和用法。2、熟练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正侧面结合,对比衬托;比喻,拟人,互文,借代,夸张 3、重点区分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正衬与反衬;比喻和拟人,借代与借喻。

四、合作探究,模拟命题

7.参考后面的赏析文字,试着从命题人的角度给下面这首诗歌设置双选错误选项的试题。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e

i n g

a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

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

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

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C )( E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E. 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江楼旧感(唐?赵嘏jiǎ)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答案】BE 【解析】B 项考查的是语句理解和情感,是对曾经一起赏月的人而今不在身边的境况感到无限伤感。E 项是情感的偏差,主要的情感是对人的思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雁门胡人歌(唐·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A. 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 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 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

文。

D. 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答案】BE

【解析】B 项,放鹰捕鸟、骑马射猎是边塞百姓富于民族特色的日常活动,并非习武备战,这里展现了

少數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E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景,而是真实的写照.这里生动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醉酒的情形。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宋·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鹃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呜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到愤慨,戛然而止,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0.A, E【解析】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晚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E项,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倩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情感脉络不准确。)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吴中书事(唐?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1.C D【解析】C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D项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不满,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12.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采桑子?杂忆(清·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12.CD(C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D身逢乱世,如何能专

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