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前言

近年来,课程改革悄然兴起,更加人性化的课程改革无疑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关注课改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更好的组织安排教学,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课程改革后,合适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手段,教材的好坏关系到教师能否根据教材信息很好的去教授学生知识,扩展他们的兴趣与爱好。新课改教材和原来教材相比,要有鲜明的特色,要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调查对象

此调查报告对新课改教材中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对教材整体信息特点进行挖掘,角度选取为人教A、B两版三角函数这一章节。在这一章节中,对章节安排顺序,章节题目设置结构上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

对教材进行细致阅读分析,能过比较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构架,分析比较新课程教材的不同之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新课改教材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调查内容

以往的数学教材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造成内容偏多、偏难,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就经常有这样的苦恼,由于学的东西太多,重点不突出,往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与扩展,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材做了一定的精简,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但有些知识的难度还没有降下来,符合时代的内容也没有得到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现在新教材按照了新课标的“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要求,精心选取了作为数学学科中最基础的和必备的知识,对一些

传统的知识,如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数等,尽可能地放低要求,并删减了过于复杂的内容,同时也加入了如算法、信息安全与编码等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内容。

三角函数一章内容如下: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 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3. 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2π

α±, πα±)的正弦、余

弦、正切,能画出y =sin x , y =cos x , y =tan x 的图象,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 借助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2π],正切函数在(-

2π,2π )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和最小值、图象与x 轴交点等)。

5.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22sin x+cos x=1,sin tan cos ααα

= 。 6. 结合具体实例,了解y =Asin (ωx +?)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y =Asin (ωx + ?)的图象,观察A ,ω,?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7.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知识结构如下:

从知识结构上可以看出,这一章的脉落较为清晰,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此调整教学的安排过程。最后复习总结时,根据此知识结构进行,可令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脉落,便于记忆。

下面对A 、B 两版教材在这一章节题目结构上的设置和编排顺序进行调查研究。

1、两种教材在题目结构上的设置差别与特点

与前人教版教材相比,两种教材保持了练习题→习题→复习题的基本设置,分别与课时、知识点、知识模块相配合,但是在练习题、习题、复习题的编写方法上都有所变化。

人教A版——将习题和复习题中所选用的题型按照以下三个层次加以区别,即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三个层次。我个人觉得,这三个层次的命名与实际选题的情况并不吻合。例如属于感受·理解层次的题,其解决过程主要是基本操作,但其中也不乏运用,有些题对学生还有着不小的挑战;而探究·拓展题主要就是超出课标要求或多数学生能力水平的难题,并不是很好的与思考运用这两个词语相符合。“感受”、“思考”这样的行为动词可以作为解题过程中的活动形式,但并不适合于用来修饰题目的类型。而我们如果按照基本题、中档题、难题去理解这三个层次,那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的划分偏高。

人教 B 版——将每个练习题、习题按照A组、B组配题,两组题针对的学习内容一致,B组题总体难度略高于A组,但并不排除有一定比例的题型同时出现在两组题中,特别是属于基本要求的操作性题目。可见,人教 B 版教材在学生“双基”的形成上给予了充分的关注。A组、B组题在内容上的平行,为教师设计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带来了方便。复习题也由两个部分组成,体现了相同的设计思路:“巩固与提高”适合于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完成,“自测与评估”则可以用于学生的课后自我检测。

两种教材在题目结构上的设置差别体现了新课改教材的哪些特点?

从题型结构上可以看出新课标教材对题型的安排主要是想体现其人性化的一面,通过不同题型层次的划分,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题目的选择。题目可以满足一般学生巩固知识的要求,也可以满足有能力的同学进一步的知识扩展与应用。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做业部置,不可一味追求完成太复杂、难度太高的做业,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得不偿失。但对于有能力的同学,应该鼓励其培养探索的精神,并在课余进行辅导,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用信息,扩展他们的对知识了解。

2、知识结构编排顺序与特点

虽然从知识范围的要求来看,编排顺序一般不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它对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教材的编者对知识体系特点的看法,还体现了编者在怎样设计学习过程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上的教育经验。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编排顺序,两种教材都与我们当初所学的内容有所不同,说明两种教材的编者都在探索怎样使这一重点内容的教学得到改进。

前人教版教材的编排顺序为:正弦曲线→余弦曲线→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极值点、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 →y=Asin (ωx +φ)的图象→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人教 B 版的编排顺序为:正弦曲线→正弦函数的性质 (值域、极值点、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 →y=Asin (ωx +φ)的图象→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人教 A版的编排顺序为: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正弦曲线→余弦曲线→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 (定义域、值域、极值点、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y=Asin (ωx +φ)的图象。

两种教材编排顺序及内容差别分别体现了哪些特点?

人教 B 版——先以研究正弦函数为重点,从研究的方法到产生的结论,形成完整的研究过程。再通过y=sin x与y=Asin(ωx +φ)的关系研究后者的图象;将y=cos x作为y=Asin (ωx +φ) 的特例研究前者的图象、性质;用研究正弦、余弦函数形成的方法研究正切函数的图象、性质。这种设计的特点是充分运用各函数之间的关系,简化研究过程,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人教 A版——突出了三角函数周期性的地位,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关于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并列的形式呈现,但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各条性质的学习在难易程度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三角函数出现了周期性,使学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类比,加之周期函数概念的抽象,造成了一个学习难点。而对三角函数周期性的理解,又关系到求极值点和单调性的学习。因此,周期性体现了三角函数性质的特殊性。苏教版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突出,有利于避免学生形成三角函数性质学习的薄弱点。不过三角函数周期性位于本单元第一小节的设计却不够理想,因为这样使三角函数周期性概念的引入缺少了对具体对象的观察过程,不能从“周而复始”的现象中直接感知研究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在三角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值域之后再导入周期性并仍单独作为一节,应会更自然、更直观。

调查总结

通过此项调查,使我对新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比较我们当初所学的教材可以看出,教材在人性化方面,在注重学生兴趣发展方面有了着重的改进。应该说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是顺应时代需求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的。

限于时间与精神的原因,此调查报告只针对某一章节某些某些角度进行调查,单从三角函数这一章似乎还不能很好对教材整体进行评价,但也能从某些方面来说明教材的改进之处,从中也能看出编者的注重之处已从以前的对知识的全方位把握向重点偏移,考虑到了学生的承受能力与兴趣爱好的培养,由其是对其探索能力的培养我们觉的是尤为可贵的,很好的适应了当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对其展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课标教材,充满了先进的理念,有着许多新的特色,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细心地挖掘和研究,贯彻课程改革专家的思想,真正地把新课程要求落到实处,而不能抱着老的观念不放,谨防穿着新鞋走老路,教材再好如果教师还停留在老的教学思维模式之下,那么新课改便无从谈起。另外,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新的未必全都是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多探索、敢实践、善比较、勤总结,让新教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