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最近读完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对曼瑟尔·奥尔森和公共选择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也发现他的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作者对其进行梳理、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现在将此书的理论简要介绍,并发表我的观点。
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即是对集体行动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首先,奥尔森教授分析了公共物品和集体的概念,得出一个结论:在严格坚持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下,经济人或理性人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
接着,作者对集体利益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区分了相容性和排他性的集体利益,从而将集团也分为(利益)相容性集团和(利益)排他性集团。
作者做出判断:较之排他性集团,相容性集团更有可能实现集体的共同利益。
对于集体行动总普遍存在的集团成员“搭便车”行为,作者设计出了一种动力机制——“有选择性的激励”。
这种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他要求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即“赏罚分明”。
而要做到这样成本是如此大,以至于实际上要促成这样的集体行动是不可能的。
因为集团规模大、成员多使做到“赏罚分明"得花费高额的成本,它包括有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记忆奖惩制度的实施成本等。
显然,不仅仅是收益分享问题阻碍了大集团实现其共同利益,而且组织成本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张而剧增也使之难以为继。
这就是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在。
而小集体则是例外的,因为小集体成员人数少,因此叫之实现的集团总收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
在此情形下,小集团的每个成员发现,一旦他为集体利益去行动,他从中获得的收益超过了他为之而付出的成本。
这时,个人利益才会与集体利益相一致。
这时候集体行动才能够得以促成.奥尔森教授的结论是: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具有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的集团比没有这种机制的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
奥尔森提出的理论有完整严密的逻辑,作者在本书探讨了工会、阶级、压力集团等集团的表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一版,2003.3第三次印刷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
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集团对其成员行为有不同影响。
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
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
而在抱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中,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
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本书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
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1页)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2页)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
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

自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
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是集体行动问题。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是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
可现代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
相反,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
理论前提:对理性人假设奥尔森的前提假定是:人是理性的,因此不会浪费金钱、时间和资源。
如果人们不需要花费资源,即可获得所需,那么他们就不会花费资源争取利益。
奥尔森认为,利益集团的实质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特殊利益。
利益集团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惟一途径,只能是在杜会的总利益中争取较大份额,而不顾社会的总的利益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1章集团和组织理论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
1.1组织的目的大多数组织的目的是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但这种利益是共同利益1.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奥尔森用了一个经济学中很简单的公共物品的提供的例子来指出传统理论的致命缺陷,在一个完全竞争产业中,所有企业显然对更高价格有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企业都发现当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增加产出是有利可图的,结果导致所有企业都增加生产,价格下跌,每个企业的利润都减少了,怎样才能防止这一现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外部干预,政府价格支持,关税,卡特尔协议和诸如此类的措施可以防止企业采取与它们利益相相悖的行为。
但是奥尔森此时又给人们拨了一盆冷水:正如某一生产者为提高其产品价格而限制产量是不合情理的一样,要他牺牲时间和金钱来资助其产业的游说集团获得政府帮助同样是不合情理的。
集体行动的逻辑第一二章读书报告

集体行动的逻辑第一二章读书报告《集体行动的逻辑第一二章读书报告》篇一读《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前两章,就像是在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里摸索,有时候感觉自己好像抓到了什么头绪,可一转眼又陷入了困惑之中。
第一章刚开篇的时候,我心里就想:“嘿,集体行动,这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儿嘛。
”比如说在学校里,班级大扫除就是个集体行动。
大家拿着扫帚、抹布,热热闹闹地开始打扫教室。
可书里告诉我,这看似简单的集体行动背后,有着复杂的逻辑。
就像大扫除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人会偷偷躲懒,也许他们觉得反正有别人在干活儿,少自己一个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就像一群大雁往南飞,要是有几只大雁觉得自己不用那么努力扇动翅膀,靠着别的大雁带风就能飞,那这个集体行动就会出现问题。
第二章更是让我有点“头大”。
书里谈到集体行动的动力和障碍,我就想到了我们学校的社团活动。
社团要组织一场大型的文艺表演,这是个典型的集体行动。
一开始,大家都热情高涨,感觉就像一群即将踏上冒险旅程的勇士。
可是随着准备工作的进行,问题就来了。
有人因为课业负担重想退出,有人觉得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不那么重要而开始消极对待。
这时候,社团负责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我就想啊,这集体行动怎么就这么难呢?难道大家不都是为了让社团的表演成功才参加的吗?在这两章里,我还发现一个挺有争议的点。
书里似乎在暗示,个体在集体行动中往往是比较自私的。
这让我有点不舒服,因为在我的想象中,集体行动应该是大家齐心协力,无私奉献的。
但仔细想想,也许事实就是如此。
就像我们在小组作业的时候,可能都会希望自己承担的任务少一点,轻松一点。
可是,这又和我们一直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矛盾了啊。
我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是接受这个现实,还是继续坚持理想中的集体行动模式呢?不过,这两章的阅读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以前我总是觉得集体行动就是大家凑在一起干活儿,现在我知道了,这里面有很多微妙的关系和逻辑。
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作用和想法,要是不能协调好,这机器就运转不起来。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阅读时间:2014年5月3日至2014年5月10日阅读人:阅读书目: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集体行动的逻辑》是马里兰大学的曼瑟尔奥尔森教授所撰写关于人的集体行为理论的经典著作,它吸收了经济学理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结合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分析,探索了集体行动的内在逻辑。
通过研读,我们逐步的理清奥尔森所提出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其阐述的集体行动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当中诸多关于集体行动困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开篇就把矛头指向了传统集团利益观。
传统的集团利益观认为,由于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均有进一步追求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
奥尔森在书中明确批判了这种论断,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相反,最后还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由于在一个集团范围内,集团的收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团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管他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
如某种商品的关税提高,生产此种商品所有生产商都将获益;只要最低工资法案通过并实施了,所有的产业工人都将获益。
集团收益的这种性质促使集团的每个成员想“搭便车”而坐享其成,其结果最终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失败。
随后,奥尔森重点论述了集团规模和集体行动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利益自发的,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体的行动取决于规模的大小,奥尔森在书中清楚的提出:“比起大集团,小集团能更好的增进其共同利益”,之所以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加有效率的采取行动,是因为:首先,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有利于集团行动得到的报酬就越少,使得个人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不成比例。
换句话说,个人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抵消他们的行动成本。
除非集团足够小的时候,小到即使集团成员单方面所获得集团收益的超过它付出的成本,集体行动才会顺利进行。
其次,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这样获得任何集体物品前所要跨越的障碍也就越大。
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

自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
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是集体行动问题。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是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
可现代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
相反,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
理论前提:对理性人假设奥尔森的前提假定是:人是理性的,因此不会浪费金钱、时间和资源。
如果人们不需要花费资源,即可获得所需,那么他们就不会花费资源争取利益。
奥尔森认为,利益集团的实质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特殊利益。
利益集团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惟一途径,只能是在杜会的总利益中争取较大份额,而不顾社会的总的利益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1章集团和组织理论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
1.1组织的目的大多数组织的目的是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但这种利益是共同利益1.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奥尔森用了一个经济学中很简单的公共物品的提供的例子来指出传统理论的致命缺陷,在一个完全竞争产业中,所有企业显然对更高价格有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企业都发现当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增加产出是有利可图的,结果导致所有企业都增加生产,价格下跌,每个企业的利润都减少了,怎样才能防止这一现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外部干预,政府价格支持,关税,卡特尔协议和诸如此类的措施可以防止企业采取与它们利益相相悖的行为。
但是奥尔森此时又给人们拨了一盆冷水:正如某一生产者为提高其产品价格而限制产量是不合情理的一样,要他牺牲时间和金钱来资助其产业的游说集团获得政府帮助同样是不合情理的。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一版,2003.3第三次印刷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
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集团对其成员行为有不同影响。
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
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
而在抱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中,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
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本书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
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1页)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2页)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结合案例讲书中观点案例1:某个集团1科研项目需要1百万经费,集团拥有1百名会员,研究成果集团内部共享,并能给全部会员增收2千万。
理性告诉我们,每个会员都有承担部分科研经费的动力,而且最好是每人均摊。
这样,个人理性能促成合乎集体理性的行动。
但是奥尔森告诉你:1.理性、自利的经济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团利益做贡献,集体行动的实现并非简单个体理性就能达成的。
按照奥尔森的逻辑,在自愿前提下,上面的科研经费很难筹齐。
为什么呢?如此巨大的回报率,每个会员会想当然的出钱啊!但是,别忘了,集体行动的成果是由所有会员共享的。
理性人会计算,如果我不出钱,高回报率导致某些人来给科研经费买单,结果就是我免费使用研究成果。
以理性经济人来看,这种情况肯定比承担部分科研经费要好。
如果大家都这样想,在自愿承担的状况下,这个科研项目就会因为经费问题不得不放弃。
上面的分析过程显示了这本书的主要理论。
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集体行动是怎样进行的,当然不止上面。
按照书中的逻辑,奥尔森说,真相远不止这些。
给案例1修改一个条件:因为集团拥有很多业务,所以强制性地在年终分成时扣除每个成员一万元科研经费。
事情可以很顺利的进行。
这说明:强制性条件下集体行动可能更容易实现。
我们也可以给案例1修改另一个条件:会员可以按照承担科研经费的份额得到增收份额。
这样的话,1万元的科研经费份额对应20万元的科研成果,理性经济人也会促成集体行动的实现。
这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2 选择性激励2也能促使集体行动的实现。
另外,奥尔森还发现,3当集体人数比较少时,集体行动会比较容易产生,而随着人数的逐渐增加,集体行动会越来越难发生。
依旧是案例1,如果会员人数只有10个,那么在会员平等的情况下,就算某个会员单独行动,也能获得100万的收益,所以集体行动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这样,对于促成集体行动的发生,小集体更有效率。
同样的,如果集体中人员不是平等的,会员100名,但是某个会员拥有10%的大权重,那么,这个会员将有更大的动力来促成集体行动的实现;甚者,这个会员的单独行动也能使集体行动发生,因为通过计算我们发现1002000⨯,单独行动也有利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