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系统信令交互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系统信令交互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系统信令交互课程设计报告

合肥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移动通信系统信令交互设计_

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___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班级:_____09级通信(1)/(2)/(2)班

学号:0905075008/0905076048/0905074014

姓名:胡庆文/坤宸/汪江浩

导师:____ 胡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2012 年11 月28 日

《通信技术综合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正文: (1)

一、GSM系统 (1)

1.1 GSM 系统结构及其功能 (1)

1.1.1 GSM 移动台 (2)

1.1.2 基站子系统(BSS) (3)

1.1.3 网络子系统(NSS) (5)

1.1.4 操作支持子系统(OSS) (6)

1.2 GSM 系统信令接口及其协议分层 (6)

1.2.1 GSM 系统中的主要接口 (6)

1.2.2 分层协议 (8)

1.2.3 信令功能的互通 (9)

二、典型的呼叫处理过程 (9)

2.1 开机信令 (9)

2.2 关机信令 (12)

2.3 主叫信令 (16)

2.4 被叫信令 (26)

总结 (30)

移动通信系统信令交互设计

摘要: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围绕GSM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呼叫流程和主要信令流程进行四个实验:移动台开机和关机信令交换实验、移动台主叫信令交换实验、移动台被叫信令交换实验、移动台移动性管理信令交换实验。本文是从GSM系统结构与功能、信令交互基本原理及典型的呼叫处理过程几个方面来介绍本次课程设计的相关知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字:GSM系统、信令交互、呼叫处理过程

正文:

一、GSM系统

1.1 GSM 系统结构及其功能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有一方或两方处于运动中的通信。可以是移动台与移动台之间的通信,也可以是移动台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包括陆、海、空移动通信。由于移动通信网中依靠的是无线电波的传播,采用的频段遍及低频、中频、高频、甚高频和特高频,其传播环境要比固定网中有线媒质的传播特性复杂,因此,移动通信有着与固定通信不同的特点。

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台、基台、移动交换局组成。若要同某移动台通信,移动交换局通过各基台向全网发出呼叫,被叫台收到后发出应答信号,移动交换局收到应答后分配一个信道给该移动台并从此话路信道中传送一信令使其振铃。

GSM系统又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由移动台(MS)、移动网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和操作支持子系统(OSS)四部分组成。

移动台(MS)是公用GSM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也是用户能够直接接触的整个GSM系统中的唯一设备。移动台的类型不仅包括手持台,还包括车载台和便携式台。随着GSM标准的数字式手持台进一步小型、轻巧和增加功能的发展趋势,手持台的用户将占整个用户的极大部分。

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中与无线蜂窝方面关系最直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相接,负责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基站子系统与网络子系统(NSS)中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相连,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路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等。当然,要对BSS部分进行操作维护管理,还要建立BSS与操作支持子系统(OSS)之间的通信连接。

移动网子系统(NSS)主要包含有GSM系统的交换功能和用于用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它对GSM移动用户之间通信和GSM移动用户与其它通信网用户之间通信起着管理作用。NSS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构成,整个GSM系统部,即NSS的各功能实体之间和NSS与BSS之间都通过符合CCITT信令系统No.7 协议和GSM规的7号信令网路互相通信。

操作支持子系统(OSS)需完成许多任务,包括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以及网路操作和维护。

GSM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GSM系统结构框图

下面简要介绍各实体的功能:

1.1.1 GSM 移动台

移动台是移动网中的用户终端,包括移动设备(ME) 和移动用户识别模块SIM 卡。SIM 卡上包含所有与用户有关的信息,也含有鉴权和加密实现的信息。它是整个移动通信系统中直接由用户使用的设备,主要功能通过无线接入进

入通信网络,完成各种控制和处理以提供主叫或被叫通信。移动台的类型很多,除了人们最熟悉的手机之外还包括车载台、便携式移动台。任何类型的GSM移动台都具备以下的基本功能:

1、无线接入GSM数字移动通信网,完成各种控制功能;

2、支持各种基本业务(电信业务和承载业务)和附加业务;

(1)加密功能,可对用户数据及信令进行加密;

(2)话音编解码和信道编解码功能;

(3)辅助基站子系统完成APC(自动功率控制)、跳频及各种切换;

(4)无线信道速率和用户数据速率之间的适配;

(5)实现人机接口(MMI)所需的各种功能。

移动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识别模块,即人们常说的SIM卡。SIM卡中存放着所有和用户有关的用户无线接口侧的信息,包括鉴权、加密信息。使用GSM系统进行呼入和呼出的移动台必须插入SIM卡,只有在处理紧急呼叫时(如呼110和119),才可以在不插入SIM卡的情况下使用移动台。

SIM卡其实是一符合ISO标准的IC卡,由CPU和存储器以及串行通信单元组成。SIM卡中存放的主要有三类信息:

(1)与SIM卡本身以及和持卡者有关的信息;

(2)进行GSM网络操作所需的信息,如IMSI,TMSI,LAI,加密键Koch,用户密钥Kid,鉴权算法A3和加密算法A5和密钥生成算法A8等;

(3)缩位拨、网络承载性能、移动台设备参数、短消息业务信息等。

1.1.2 基站子系统(BSS)

基站子系统(BSS)是移动通信系统中与无线蜂窝网络关系最直接的基本组

成部分。在整个移动网络中基站主要起中继作用。基站与基站之间采用无线信道连接,负责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而主基站与移动交换中心(MSC)之间常采用有线信道连接,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说得更通俗一点,基站之间主要负责手机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把收集到的信号简单处理之后再传送到移动交换中心,通过交换机等设备的处理,再传送给终端用户,也就实现了无线用户的通信功能。所以基站系统能直接影响到手机信号接收和通话质量的好坏。

基站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设备: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1)基站收发台

一个完整的基站收发台包括无线发射/接收设备、天线和所有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基站收发台可看作一个无线调制解调器,负责移动信号的接收、发送处理。一般情况下在某个区域,多个子基站和收发台相互组成一个蜂窝状的

网络,通过控制收发台与收发台之间的信号相互传送和接收来达到移动通信信号的传送,这个围的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覆盖面。如果没有了收发台,那就不可能完成手机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基站收发台不能覆盖的地区也就是手机信号的盲区。所以基站收发台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围直接关系到网络信号的好坏以及手机是否能在这个区域正常使用。

基站收发台在基站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基站的控制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手机通信信号的收发与移动平台之间通过空中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收发台可对每个用户的无线信号进行解码和发送。

(2)基站控制器

基站控制器包括无线收发信机、天线和有关的信号处理电路等,是基站子系统的控制部分。主要包括四个部件:小区控制罪(CSC)、话音信道控制器(VCC)、信令信道控制器(SCC)和用于扩充的多路端接口(EMPI)。一个基站控制器通常控制几个基站收发台,通过收发台和移动台的远端命令,基站控制器负责所有的移动通信接口管理,主要是无线信道的分配、释放和管理。当你使用移动时,它负责为你打开一个信号通道,通话结束时它又把这个信道关闭,留给其他人使用。除此之外,还对本控制区移动台的越区切换进行控制。如你在使用手机时跨入另一个基站的信号收发围时,控制器又负责在另一个基站之间相互切换,并保持始终与移动交换中心的连接。

GSM系统越区时采用切换方式,即当用户到达小区边界时,手机会先与原来的基站切断联系,然后再与新的服务小区的基站建立联系,当新的服务小区繁忙时,不能提供通话信道,这时就会发生掉线现象。因此,用户在使用手机通话时,应尽量避免在四角盲区使用,以减少通话掉线的机率。

控制器的核心是交换网络和公共处理器(CPR)。公共处理器对控制器部各模块进行控制管理,并通过X.25通信协议与操作维护中心(OMC)相连接。交换网络将完成接口和接口之间的64kbit/s数据/话音业务信道的部交换。控制器通过接口设备数字中继器(DTC)与移动交换中心相连,通过接口设备终端控制器(TCU)与收发台相连,构成一个简单的通信网络。

在整个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子系统是移动台与移动中心连接的桥梁,其地位极其重要。整个覆盖区中基站的数量、基站在蜂窝小区中的位置,基站子系统中相关组件的工作性能等因素决定了整个蜂窝系统的通信质量。基站的选型与建设,已成为组建现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一环。

基站子系统为移动台和网络子系统提供了进行信息传输的通路,并对该通路进行管理,移动台和基站子系统之间的接口为Um接口。移动台部分(MS)包括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卡(SIM)。基站子系(BSS)由基站收发信台(BTS) 和基站控制器(BSC) 组成;由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它给MS和NSS之间提供了传输通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系统和网络协议部分)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实验一:主被叫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移动台主叫正常接续时的信令流程。 2、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号码为空号时的信令流程。 3、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关机或处于忙状态时的信令流程。 4、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的信令流程。 5、掌握移动台被叫正常接续时的信令流程。 6、掌握通话结束呼叫释放时的信令流程。 7、了解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时移动台被叫的信令流程。 二、实验仪器 1、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 2、台式计算机一台; 3、小交换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处于开机空闲状态的移动台要建立与另一用户的通信,在用户看来只要输入被叫号码,再按发送键,移动台就开始启动程序直到电话拨通。实际上,移动台和网络要经许多步骤才能将呼叫建立起来。以移动台和移动台进行通信为例,就包括主叫移动台和主叫MSC建立信令链接、主叫MSC通过被叫电话号码对被叫用户进行选路,即寻找被叫所处的MSC、被叫MSC寻呼被叫MS并建立信令连接过程等三个过程。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中移动台主叫时MS和MSC之间的信令过程、以及为了完成通话连接,主叫MSC和被叫MSC之间的信令过程(即七号信令中的部分消息)。 四、实验内容 1、记录正常呼叫的过程中,移动台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2、记录被叫关机时,移动台主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3、记录被叫振铃后无应答时,移动台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4、记录被叫号码无效时,移动台主叫的信令流程 5、记录通话结束后,呼叫链路释放的信令流程 五、实验步骤 主叫实验: 1、通过串行口将实验箱和电脑连接,给实验箱上电。将与实验箱相连的电脑上的学生平台程序打开。在主界面上双击“主叫实验”图标,进入此实验界面。 2、点击“初始化”键,看到消息框中出现“初始化”完成。再点击“开机”键,从而使移动台处于开机状态。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章仿真软件案例专题之农村篇 1、弓I言:............... 2、设计任务及要求: ..... 3、设计内容: ............ A.基站小区配置过程.... 1.增加基站 ........ 2.添加硬件单板 .... 3.单板上电加载 ... 4.网元布配规划 .... 5?网元布配 ....... 6?GPS设置....... 7.小区启动......... B.RNC侧管理小区...... 1.增加基站 ....... 2.设置基站信息........ 1 1 1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5?设置基站小区邻区6 3.设置基站链路 .... 4?设置基站小区参数??

6?载频设置 7?信道功率设置 C. 查看告警及业务验证 ............6 D. 验证 .. (7) 第二数据配置 1、 引言: .......................... 7 2、 设计任务及要求: ................ 7 3、设计内容: ...................... (一) ................. 数据规划 7 1、 ............. 硬件数据规划 8 2. 本局数据规划 ............ 9 (二) ................. 实验脚本 9 1?执行脱机操作 ............ 9 2?配置硬件数据 (9) 4?格式化转换数据并执行联机操 (三)实验操作 1、单板运行状态的检查 ......... 15 3?配置本局数据 10 隹 ........................ 10 10 4、实验测试 .. (15) 16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 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课程教师胡苏 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 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选择合并模型设计

1,必做题目 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 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 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 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

1.1.3实验仿真 (1)实验框图 (2)图表及说明 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 #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 #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通信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 2010-- 2011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通信技术综合实验题目:SDH技术综合实验院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2011年 6 月

A C B D S1 P1S1 P1 主用 备用 AC AC 环形保护组网配置实验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2M 业务在环形组网方式时候的配置。 2、实验要求: 在SDH1、SDH2、SDH3配置成环网,开通SDH2到SDH3两个节点间的2M 业务,并提供环网保护机制。 1)掌握二纤单向保护环的保护机理及OptiX 设备的通道保护机理。 2)掌握环形通道保护业务配置方法。采用环形组网方式时,提供3套SDH 设备,要求配置成虚拟单向通道保护环。 3)了解SDH 的原理、命令行有比较深刻,在做实验之前应画出详细的实际网络连接图,提交实验预习报告,要设计出实验实现方案、验证方法及具体的步骤。 4)利用实验平台自行编辑命令行并运行验证实验方案,进行测试实验是否成功。 二、实验正文 1.实验原理 单向通道保护环通常由两根光纤来实现,一根光纤用于传业务信号,称S 光纤;另一根光纤传相同的信号用于保护,称P 光纤。单向通道保护环使用“首端桥接,末端倒换”结构如下图所示: 业务信号和保护信号分别由光纤S1和P1携带。例如,在节点A ,进入环以节点C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AC )同时馈入发送方向光纤S1和P1。其中,S1光纤按ABC 方向将业务信号送至节点C ,P1光纤按ADC 方向将同样的信号作为保护信号送至分路节点C 。接收端分路节点C 同时收到两个方向支路信号,按照分路通道信号的优劣决定选其中一路作为分路信号,即所谓末端选收。正常情况下,以S1光纤送来信号为主信号。同时,从C 点插入环以节点A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CA)按上述同样方法送至节点A 。

信令系统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100.0分) 1.V5接口是( )之间的接口。 A.本地交换机和接入网 B.数字终端与交换机 C.电话机与交换机 D.不同交换机 2.TUP和ISUP应配置于() A.独立型HSTP B.独立型 C.网管中心 D.市话终端局 3.消息信令单元MSU中的SIO字段,由( )处理 A.信令数据链路级 B.信令链路级 C.用户级(第四级) D.信令网功能级 4.链路状态信令单元LSSU由( )处理

A.信令数据链路级 B.信令链路级 C.用户级(第四级) D.信令网功能级 5.预防循环重发纠错方法用于( ),预 防循环重发纠错方法使用了( )字段。 A.传输时延较大的卫星信令链路, FIB、FSN、BIB、BSN B.传输时延较大的卫星信令链路,FSN、BSN C.传输时延小于15ms的陆上信令链路, FIB、FSN、BIB、BSN D.传输时延小于15ms的陆上信令链路, FSN和BSN 6.将不可用信令链路上的信令业务转移到一条或多条替换链路上,而且尽量 保证消息不发生丢失、重复和错序是( )程序的功能 A.倒换 B.倒回 C.强制重选路由 D.受控重选路由 7.将去往不可到达目的地信令点的信令业务从不可用的信令路由上尽快转 移到一条或多条替换路由,而且尽量保证消息不丢失、不重复或不错序是( ) 程序的功能 A.倒换 B.倒回

C.强制重选路由 D.受控重选路由 8.在TUP信令与ISUP信令的配合中,不成功市话接续时的信令配合流程如 教材图4.3.2所示,呼叫失败(释放)和呼叫故障时TUP中的UBM消息组中的消息与ISUP中释放消息中的原因参数的原因值或消息的转换如教材表 4.3.1所示,当ISUP中释放消息中的原因参数的原因值为27时,汇接局 应将其转换为()消息。 A.UNN B.STB C.LOS D.ADI 9.SCCP和其用户之间的接口是()。 A.N-原语 B.TC-原语 C.TR-原语 D.MTP- 原语 10.当SCCP用户请求SCCP向另一个节点的SCCP传递无连接数据时,应使用 ()。 A.N-NOTICE指示原语 B.N-UNITDATA指示原语 C.N-UNITDATA请求原语

重庆大学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ADS系统级仿真 ——发射机、零中频接收机与外差式接收机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系统 院系: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01班 年级: 2013级 姓名:叶汉霆 学号: 指导教师:李明玉 实验时间: 重庆大学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ADS软件的使用、能用该软件进行原理图设计和原理图仿真。 2. 了解发射机、接收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 掌握利用ADS中行为级模块进行系统级仿真的方法,使用如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等行为级的功能模块搭建收发信机系统。 4.运用S参数仿真、交流仿真、谐波平衡仿真、瞬态响应仿真等仿真器对收发信机系统的各种性能参数进行模拟检测。 二、实验原理: 1.接收机 接收机将通过信道传播的信号进行接收,提取出有用信号。接收机一般具有接收灵敏度、选择性、交调抑制、噪声系数等性能参数。 接收机的实现架构可分为:超外差、零中频和数字中频等。 接收机各部分的作用和要求如下: ①射频滤波器1(FP Filter1) 选择信号频段、限制输入信号带宽、减小互调失真。 抑制杂散信号,避免杂散响应。 减少本振泄漏,在频分系统中作为频域相关器。 ②低噪声放大器(LNA) 在不使接收机线性度恶化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增益。 抑制后续电路的噪声,降低系统的噪声系数。 ③射频滤波器2(FP Filter2) 抑制由低噪声放大器放大或产生的镜频干扰。 进一步抑制其他杂散信号。 减少本振泄漏。 ④混频器(Mixer) 将射频信号下变频为中频信号。 是接收机中输入射频信号最强的模块,其线性度极为重要,同时要求较低 的噪声系数。 ⑤本振滤波器(Injection Filter) 滤除来自本振的杂散信号。

思科实验报告

网络应用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 _________ 班级:__ 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实验一Google地球和维基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AC网站注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三网线制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四Ad-Hoc点对点无线局域网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五基本结构型无线局域网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六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Google地球和维基 一、实验目的 1.了解Google地球的使用方法; 2.了解维基。 二、实验设备 1.PC机(要求内存128M及以上,带RJ-45接口的独立网卡,预装Win2000或Win XP系统); 2.HUB(集线器)或交换机1台; 3.制作完成的直通双绞线若干; 4.机房的电脑能上网。 三、实验内容 1.下载Google地球,安装并使用; 2.使用百度百科,了解维基等概念。 四、实验步骤 1 打开IE浏览器在百度中输入Google Earch 2 查找Google地球的界面并下载软件 3 下载完后进行安装 4 打开Google地球进行相关的操作,例如查找武汉长江职业学院。 在搜索界面输入武汉长江职业学院然后点击搜索,完成。 二 1 打开百度浏览器输入维基概念进行搜索 维基的概念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这个站点使用wiki。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博客是由个人创建,而维基网页时有一群分享信息飞人一起创建,编辑的。

无线数字信令实验报告

三、实验效果分析(包括仪器设备等使用效果) 一、实验效果分析: 1、试验时要将两个信号发射端套在无绳电话的接收天线上,并且 要让两个无绳电话靠近,以便信号的接受! 2、在记录波形时要将通话键的波形先删去再保存输入数字的波 形。 二、思考题 1、根椐信令传输过程中,因接收误码导至命令帧重发2次以上的现象 次,回答数字信令传输采用何种差错控制方式。 答:通过接收误码导至命令帧重发2次以上的现象,得出数字信令传输采用检错重发,常称为自动请求重发ARQ来实现差错控制。但又与一般ARQ 方式不同,数据中的检错功能不是由纠检错编码实现,而是由以下手段实现,每位数据都是特定周期的一周方波,收端微处理器采用脉宽检测方式检测其半周期及周期,超过表中数值(有一定允许误差)就判定为误码。只要有1位误码就确定数据帧出错。另外,噪声及干扰引起前一码元脉宽变化会传递到下一码元,若前一码元刚好错成另一码元,则下一码元脉冲半周期或周期一般都会出错。 教 师评 语 指导老师年月日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教学实验报告 通信工程专业 2014年 3月 31日实验名称无线数字信令指导老师老师姓名年级11级学号成绩 一、预习部分 1、实验目的 2、实验基本原理 3、主要仪器设备(含必要的元器件、工具)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无绳电话的测量,了解一般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数字信令的基本概念,包括数字信令调制方式,帧结构以及传输协议等概念。 二、实验基本原理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数字信令帧结构包括位同步码(又称为前置码)、帧同步、有效数据(包括地址、命令和其它数据)及纠错码四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位同步帧同步有效数据纠错码 (1)位同步:数字通信收端必须从接收的数据流中提取位同步,才能对数据准确进行积分、采样和判决,正确恢复发端数据。位同步建立需要时间,而数字信令是突发的数据串,收端必须在帧同步及有效数据收到之前建立位同步,因此在信令的帧同步前集中加入一段位同步码。 (2)帧同步:帧同步位于一个信令帧有效数据的起点,相当于时分多路通信中的帧同步,作为帧同步的特殊码组必须具有尖锐峰值的自相关函数,便于与随机的数字信息相区别。常用的有巴克码和m序列。 (3)有效数据:包括地址、命令、拨号等数据,统称为消息。信令的控制、操作功能全由有效数据完成。 (4)纠错码:对有效数据进行纠(检)错编码后产生的监督位。以下两种纠错码: ①.前向纠错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发端对数据进行纠错编码,收端进行纠错解码,对未超过纠错范围的误码予以纠正,超出纠错范围的无法纠正。 ②.检错重发,常称为自动请求重发ARQ:发端对数据进行纠、检错编码,收端发现有纠正不了的误码时,自动请求发端重发,直到收到正确数据为止。 1.无绳电话无线数字信令副载频调制方式及帧结构 信令数据先对副载频进行FSK调制,即一次调制,如表2-1所示。然后再对45/48MHz 的主载频调频(FM)。由于每个码元只调制为1个周期的副载频,故与经典的FSK调制相比,码元宽度随0/1数据而变化。 表2-1 信令数据的FSK调制方式 数据FSK调制参数 0 周期2.0ms的一周方波 1 周期2.8ms的一周方波 帧同步S 周期4.0ms的一周方波二、实验操作部分 1、实验数据、表格及数据处理 2、实验操作过程(可用图表示) 3、结论

电子科大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题目描述 仿真一:M=1,选定BPSK调制,AWGN和瑞利信道下的误符号率性能曲线(横坐标为符号信噪比Es/N0),并与相应的理论曲线比较。 仿真二:对2发1收的STBC-MIMO系统(Alamouti空时码),分析2发射天线分别受到独立瑞利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曲线,并与相同条件下单天线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二、系统设置 三、仿真代码 3.1算法说明 1、信号产生:利用Matlab中的随机整数随机数产生函数randi. 2、调制方法的实现:不同的调制方式对应唯一的一个星座图;通过输入序列找出星座图上的对应位置,即可输出调制结果。 3、信道模拟实现方法:AWGN信道用MATLAB自带函数randn实现,对应平均噪声功率为零;瑞利信道用randn+j*randn,对应平均噪声功率为零。 4、误码率性能曲线:发射信号序列长度设定130比特,仿真4000次,使信噪比在[0,30]每隔2取值,求平均误比特率。 5、收发系统的实现方法:对于单发单收的模型,只需将发送信号加噪声信号即为接收信号;对于二发一收的模型,因为发射天线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每根发射天线的接收信号与单发单收模型的接收信号计算方法相同,最后采用最大比合并得到接收信号。 6、调制方式:BPSK 7、编码和译码方法:二发一收空时编码,最大似然译码。 8、误码率的计算:错误比特数/传输的总比特数。 3.2仿真代码 代码一:调制函数 function[mod_symbols,sym_table,M]=modulator(bitseq,b) N_bits=length(bitseq); if b==1 %BPSK调制 sym_table=exp(1i*[0,-pi]); sym_table=sym_table([1 0]+1); inp=bitseq; mod_symbols=sym_table(inp+1); M=2; elseif b==2 %QPSK调制 sym_table=exp(1i*pi/4*[-3 3 1 -1]);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目录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1)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2) 实验二:移动信道建模的仿真分析 (4) 实验三: CDMA通信系统仿真 (5)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上机实验是移动通信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实验分为3个阶段进行,它要求学生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并完成相应系统及信道建模仿真,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工作原理。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 试验的软件环境为Microsoft Windows XP + MATLAB。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相BPSK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利用MATLAB进行误比特率测试BER的方法 3.掌握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仿真概述及原理 在数字领域进行的最多的仿真任务是进行调制解调器的误比特率测试,在相同的条件下 进行比较的话,接收器的误比特率性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误比特率的测试需要一个发送器、一个接收器和一条信道。首先需要产生一个长的随机比特序列作为发送器的输入,发送器将这些比特调制成某种形式的信号以便传送到仿真信道,我们在传输信道上加上一定的可调制噪声,这些噪声信号会变成接收器的输入,接收器解调信号然后恢复比特序列,最后比较接收到的比特和传送的比特并计算错误。 误比特率性能常能描述成二维图像。纵坐标是归一化的信噪比,即每个比特的能量除以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单位为分贝。横坐标为误比特率,没有量纲。

电信运营实验报告

课内实验报告课程名:电信生产运营B 任课教师:姜丽宁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号姓名

2015 至 2016 年度第 2学期 南京邮电大学 《电信生产运营》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 实验项目名称:CESIM对抗与决策 实验类型:专业 每组人数:5-6人 实验内容及要求: 1.输入如下网址登陆https://www.360docs.net/doc/bb9029557.html, 2.登陆时,所用用户名为:Nplayer.x@https://www.360docs.net/doc/bb9029557.html, (N和x为数字,具体是哪 个数字,根据上课时介绍的课程号和分组号来登陆)。初始密码cesim,登陆后请及时修改自己组的密码。 3.登陆后注意关注我们每个回合的截止时间。所有决策,需要在此节点时间前完成, 将你们小组的决策截图,并建立一个word文档保存所有的截图。 4.一个组里会有三个人左右(比如,green组可能会包含3个五人小组),每一回合, 在这3个决策中选择一个,点击保存,作为大组决策。同时,每个小组,需要将这个保存的决策进行截图,并在你们的word文档中标明是第几回合的大组结果。 5.我们的对抗回合共2个练习回合和7个正式回合,练习回合不算成绩,从正式回 合开始算成绩。 6.最后,以五人小组为单位,提交纸质报告;以大组为单位,提交最终对抗结果。 7.装订要求:封面、成绩表、CESIM对抗报告。另外,页码标注从报告正文开始标“1”。实验过程与结果(见附页): 成绩评定: 该生对待本次实验的态度□认真□良好□一般□比较差。 本次实验的过程情况□很好□较好□一般□比较差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很好□良好□一般□比较差 文档书写符合规范程度□很好□良好□一般□比较差 成绩指导教师签名日期2016.4

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代交换原理实验报告 姓名:刘春雨 班级:075131 学院:机电学院 指导老师:郭金翠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通过现场实物讲解,了解CC08交换机的构造以及程控交换机单元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 二、实验器材 CC08交换设备 三、实验内容 讲述CC08交换设备总体结构、模块化结构、机架结构、单板功能、交换设备内外线连接情况。 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采用分级分布式体系结构,是大容量的综合网络交换系统,易于平滑升级到下一代网络。作为大容量交换中心和综合业务平台,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业务和功能,包括智能增值业务解决方案、集团用户业务解决方案、Internet接入解决方案等,满足了新时期网络建设的需要。此外,它顺应发展,持续优化现阶段PSTN 网,提供双向长/市话疏忙、异地手机寻址、2Mbit/s高速信令链路、多信令点编码、交换机方式移机不改号业务、分步割接不改号、固网预付费、长途平等接入、窄带出宽带、全通达、行业化业务解决方案等新的业务,并可接入分组用户,支持IP Centrex功能,能在网络的各个层面上提供建设及优化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为运营商营造了新的利润空间。C&C08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特点:高集成度、灵活齐全的业务提供能力、开放的接口、软件的平台化和开放性、高可靠性、易维护性。 (1)总体结构 (2)模块化结构 SM是CC08交换机得核心,提供多种业务接口。根据SM提供的接口可分为以下模块:

用户交换模块(USM)、中继交换模块(TSM)、用户中继交换模块(UTM);还有CC08交换机的远端模块:RSM和RSA。 模块编号方式 1、主机系统由一个SM模块构成,模块编号为1。 2、模块由功能机框构成。每六个功能机框构成一个机架。功能机框的编号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依次从0编起。 (3)机架结构 SM中机框类型有:主控框、用户框、中继框、RSA框;其中单模块局还需有BAM框和时钟框。 SM最多有8个机架,在全局统一编号;机框在模块内统一编号,编号范围0~47,从底到顶,由近至远。 主机架:含有主控框。每个SM只有一个主控框,即只有一个主控架。 副机架:主机架以外的其他机架。副机架只包括ASL框或RSA接口框。 (4)单板功能 单板编号方式 功能机框由功能单板构成。一个功能机框最多可以容纳26块功能单板。单板的槽位编号从左到右依次为0~25。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其业务能力的探索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七、答辩记录: 答辩意见及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教师(签字):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 3 - 1GSM,CDMA,3G 手机........................... -3 - 1.1GSM手机........................... - 3 - 1.2CDMA手机.......................... - 4 - 1.2.1关于GSM和CDMA手机的辐射问题................ -5 - 1.2.2手机安全辐射标准与手机发射功率................. -6 - 1.33G 手机 ........................... - 6 - 1.4手机结构和原理......................... - 7 - 2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8 - 2.1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 8 - 2.1.1概述.......................... -8 - 2.1.2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 ............... - 9 - 2.1.3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 ............... - 9 - 2.22G向3G的过渡......................... - 10 - 2.2.1基于GSM的演进...................... -10 - 2.2.2基于CDMA勺演进.................... -10 - 2.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 - 11 - 2.3.1概述.......................... -11 - 2.3.23G 主要技术标准...................... -11 - 2.4现有3G技术向LTE演进的路线.................... - 15 - 2.4.1概述.......................... -15 - 2.5 LTE- ADVANCED ............................ - 16 - 2.5.1概述.......................... -16 - 2.5.2LTE-Adva need 的演进目标................. -16 - 3移动通信增值业务......................... -17 - 3.1移动通信增值业务概述..................... - 17 - 3.1.1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定义.................. -17 - 3.1.2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的分类.................................. -17 - 3.2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历程..................... - 19 - 3.2.1全球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历程................. -19 -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南昌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信息工程学院系(院)通信工程专业 学生姓名凌丹霞 班级09通信工程 学号2009100249 指导教师樊飞燕 完成日期2012 年 6 月 5 日

实验一、认知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RNC的基础配置内容 了解B8300的基础配置内容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pc机一台 中兴TD-SCDMA移动设备无线部份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记录 单板介绍 1、操作维护处理板ROMB ROMB单板提供以下功能: 负责RNC系统的全局过程处理; 负责整个RNC的操作维护代理; 各单板状态的管理和信息的搜集,维护整个RNC的全局性的静态数据; ROMB上还可能运行负责路由协议处理的RPU模块 2、控制面处理板RCB 实现Iu/Iur/Iub/Uu接口对应的RNC侧RANAP/RNSAP/NBAP/RRC协议; NO.7信令处理。 3、CLKG单板 时钟产生板CLKG为RNC提供系统所需要的同步时钟。CLKG单板采用热主备设计,主备用CLKG锁定于同一基准,以实现平滑倒换。 通过485接口接收UIM的控制指令以及向UIM发送单板状态信息。 CLKG板本身具有时钟接收电路,可接收2路通过接口单板传送过来的8K基准时钟,可以接收BITS提供的2路2MHz、2Mbits基准,也可以接收GPS提供的1路主备高阻复用的PP2S、16CHIP、8K时钟基准 4、APBE板 ATM处理板APBE用于Iu/Iur/Iub接口的ATM接入处理。负责完成RNC系统STM-1物理接口的AAL2和AAL5的终结,同时提供宽带信令SSCOP、SSCF子层的处理,但不处理用户面协议。而是在将ATM信元完成AAL5的SAR,区分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后,控制面数据转发到本板CPU处理,用户面数据根据IP地址转发到RUB 板进行处理。

北邮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综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熟悉信道传播模型的matlab 仿真分析。 2、了解大尺度衰落和信干比与移动台和基站距离的关系。 3、研究扇区化、用户、天线、切换等对路径损耗及载干比的影响。 4、分析多普勒频移对信号衰落的影响,并对沿该路径的多普勒频移进行仿真。 二、课程设计原理、建模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 经过分析之后,认为a 、b 两点和5号1号2号在一条直线上,且小区簇中心与ab 连线中心重合。在此设计a 、b 之间距离为8km ,在不考虑站间距的影响是默认设计基站间距d 为2km ,进而可求得a 点到5号基站距离为2km ,b 点到2号基站距离为2km ,则小区半径为3/32km,大于1km ,因而选择传播模型为Okumura-Hata 模型,用来计算路径损耗;同时考虑阴影衰落,本实验仿真选择阴影衰落是服从0平均和标准偏差8dB 的对数正态分布。实验仿真环境选择matlab 环境。 关于路径损耗——Okumura-Hata 模型是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经验公式,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 500MHz 之间,并可扩展3000MHz;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 的宏蜂窝系统,作用距离从1km 到20km 经扩展可至100km;基站有效天线高度在30m 到200m 之间,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在1m 到10m 之间。其中Okumura-Hata 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 terrain cell te te te c p C C d h h h f L ++-+--+=lg )lg 55.69.44()(lg 82.13lg 16.2655.69α 式中,f c (MHz )为工作频率;h te (m )为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天线传播范围内的平均地面海拔高度之差;h re (m )为终端有效天线高度,定义为终端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d (km ):基站天线和终端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α(h re ) 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其数字与所处的无线环境相关,参见以下公式: 22(1.1lg 0.7)(1.56lg 0.8)(), 8.29(lg1.54) 1.1(), 300MHz,3.2(lg1.75) 4.97(), 300MHz,m m m m f h f dB h h dB f h dB f α---??-≤??->?中、小城市()=大城市大城市 C cell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即为: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一GSM通信系统实验(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将正交调制及解调的单元实验串起来,让学生建立起GSM通信系统的概念,了解GSM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特性。 二、实验内容 1、搭建GSM数据通信系统。 2、观察GSM通信系统各部分信号。 三、基本原理 由于GSM是一个全数字系统,话音和不同速率数据的传输都要进行数字化处理。为了将源数据转换为最终信号并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出去,需要经过几个连续的过程。相反,在接收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反过程来重现原始数据。下面我们主要针对数据的传输过程进行描述。 信源端的主要工作有 1、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用于改善传输质量,克服各种干扰因素对信号产生的不良影响,但它是以增加比特降低信息量为代价的。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是在原始数据上附加一些冗余比特信息,增加的这些比特是通过某种约定从圆熟数据中经计算产生的,接收端的解码过程利用这些冗余的比特来检测误码并尽可能的纠正误码。如果收到的数据经过同样的计算所得的冗余比特同收到的不一样时,我们就可以确定传输有误。根据传输模式不同,在无线传输中使用了不同的码型。 GSM使用的编码方式主要有块卷积码、纠错循环码、奇偶码。块卷积码主要用于纠错,当解调器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时,可以产生十分有效的纠错结果,纠错循环码主要用于检测和纠正成组出现的误码,通常和块卷积码混合使用,用于捕捉和纠正遗漏的组误差。奇偶码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最简单的检测误码的方法。 2、交织 在移动通信中这种变参的信道上,比特差错通常是成串发生的。这是由于持续较长的深衰落谷点会影响到相继一串的比特。但是,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差错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实验报告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实验报到实验目的:(1)熟悉利用ping命令工具来进行测试 (2)熟悉利用Ipconfig工具来进行测试 (3)熟悉利用网络路由跟踪Tracert进行测试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器材:计算机(已安装Windows XP) 实验步骤: (1)利用Ping命令工具进行测试 a)检查本机的 TCP/IP 协议安装是否正确 方法:输入Ping 127.0.0.1 结果: 本机的TCP/IP 协议安装正确 b)测试本台计算机上TCP/IP的工作情况。 方法:输入Ping 192.168.1.1(本机的IP地址) 结果: 本机的TCP/IP工作正常 c)用Ping工具测试其他计算机上TCP/IP的工作情况

方法:输入Ping 219.136.19.170(其他计算机上IP地址)结果: 其他计算机上TCP/IP的工作正常 e) 用Ping工具测试和远程计算机的连接情况 方法:输入P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bb9029557.html, 结果: 本计算机和远程计算机的连接 (2)用Ipconfig工具来进行测试 运行Ipconfig命令 方法:输入Ipconfig/all 结果:

(3)利用网络路由跟踪Tracert进行测试

a)跟踪路由 方法;输入Tracert 192.168.1.1(本计算机网关地址) 结果: b)测试本计算机到所经过的路由数 方法:输入Tracert 结果: 3G 3G(英语 3rd-generation)是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3G是指将无线通信和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3G存在3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 3G下行速度峰值理论可达3.6Mbit/s(一说2.8Mbit/s),上行速度峰值也可达384kbit/s。不可能像网上说的每秒2G,当然,下载一部电影也不可能瞬间完成。

第四章 信令系统课后答案

1、什么是信令? 信令是通信网中规范化的命令,它的作用是控制通信网中各种通信连接的建立,维护通信网的正常运行。 信令是各交换局在完成呼叫接续中使用的一种通信语言,它是控制交换机产生动作的命令。 2、什么是信令方式?它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 信令在传送过程中所要遵守的规约和规定,就是信令方式。 包括信令的结构形式、信令在多段路由上的传送方式及控制方式。 3、试比较端到端和逐段转发两种信令传送模式的不同,并分析它们应用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端到端:对线路传输质量要求较高,信令传送速度快,接续时间短,信令在多段路由上的类型必须相同。 逐段转发:对线路传输质量要求不高,信令传送速度慢,话路接续时间长,在多段路由上传送信令的类型可以不同。 在优质电路上使用端到端方式,在劣质电路上使用逐段转发方式。 4、画图说明全互动方式的过程。 Page:138 图4.9 5、什么是随路信令?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随路信令:信令和话音在同一条话路中传送的信令方式。 基本特征:(1)共路性:信令和用户信息在同一通信信道上传送 (2)相关性:信令通道与用户信息通道在时间位置上 具有相关性。 6、什么是公共信道信令?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公共信道信令(共路信令):信令通路与话音通路分开,且一条

信令通路可以为多条话音通路服务。 基本特征:(1)分离性:信令和用户信息在各自的通信信道上传 送; (2)独立性:信令通道与用户信息通道之间不具有时 间位置的关联性,彼此相互独立。 7、No.7信令的技术特点是什么? (1)No.7信令采用公共信道方式。 (2)No.7信令是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报方式,其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信令单元(SU),基于统计时分复用方式。 (3)由于话路与信令通道分开,所以必须要对话路进行单独的导通检验。 (4)必须要设置备用设备,以保证可靠性。 8、画出面向OSI七层协议的No.7信令协议栈,并说明各部分完成的功能。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链路预算模型含源程序

3 链路预算模型 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主要受到无线信道特性的制约。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径一般分布有复杂的地形地物,而电磁波在无线信道中传播受到反射、绕射、散射、多经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信道往往是非固定的和不可预见的。具有复杂时变的电波传播特性,因而造成了信道分析和传播预测的困难。影响无线信道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信号衰减。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电波传播经常在不规则地区。在估计预测路径损耗时,要考虑特定地区的地形地貌,同时还要考虑树木、建筑物和其他遮挡物等因素的影响。在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中,常采用电波传播损耗模型来计算无线链路的传播损耗,这些模型的目标是为了预测特定点的或特定区域的信号场强。 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损耗分为宏蜂窝模型和室内模型两大类。其中宏蜂窝模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Okumura 模型,还有建立在Okumura 模型基础上的其他模型,如Okumura-Hata 模型,COST-231-Hata 模型,COST-231 Wslfisch-Ikegami 模型等;室内模型有衰减因子模型,Motley 模型,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等。下面就着重来讨论这些模型并对部分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宏蜂窝模型 Okumura 模型 (1)概述 Okumura 模型为预测城区信号时使用最广泛的模型。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920MHz 之间(可扩展到300MHz ),收发距离为1km 到100km ,天线高度在30m 到1000m 之间。 Okumura 模型开发了一套在准平滑城区,基站有效天线高度h_b 为200m ,移动台天线高度h_m 为3m 的空间中值损耗(A mu )曲线。基站和移动台均使用自由垂直全方向天线,从测量结果得到这些曲线,并画成频率从100MHz 到1920MHz 的曲线和距离从1km 到100km 的曲线。使用Okumura 模型确定路径损耗,首先确定自由空间路径损耗,然后从曲线中读出A mu (f,d)值,并加入代表地物类型的修正因子。模型可表示为: AREA m b mu F G h G h G d f A L dB L ---+=)()(),()(50 () Okumura 发现,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内序号: 一、实验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 2、网管操作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验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验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1、TD_SCDMA系统认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硬件认知 (3) 移动通信设备 (3) RNC设备认知 (4)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 (6) LMT-B软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过OMT创建基站 (8) 四、实验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