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护理

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护理
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护理

普萘洛尔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普萘洛尔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在不同时间段内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新鲜婴幼儿血管瘤标本,采用组织块法培养内皮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通过绘制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普萘洛尔(propranolol) 对 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影响。结果:伴随普诺洛尔浓度增大(0μg/ml,20μg/ml,40μg/ml,60μg/ml,80μg/ml,100μg/ml,120μg/ml)及作用时间的增加(24h,48h,72h)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浓度普萘洛尔作用不同时段后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明显。结论:普萘洛尔能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抑制血管瘤的生长。 [关键词]普萘洛尔;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 effects of propranolol on proliferation of hemangioma endothelial cells from infantile yang yong-qin,sun mo-yi,li jian-hu,liang liang,shen zhi-yuan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school of stomatology,the fourth militi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shanx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ropranolol on proliferation of hemangioma endothelial cells from infantile. methods in this study,we treated the

液氮冷冻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液氮冷冻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护理 体会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液氮冷冻法对婴幼儿皮肤草莓状血管 瘤治疗及护理。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2月130例婴幼儿皮肤血管瘤采用接触式液氮冷冻法治疗病例,同时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里护理和围治疗期的护理。结果:痊愈108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5%。结论:液氮冷冻法是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重点在于防止感染和出血,因此,护理是治疗婴幼儿皮肤草莓状血管瘤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液氮;冷冻;毛细血管瘤;护理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iquid nitrogen freezing method of infant skin strawberry hemangiomatreatment and care. Methods From March 2008 -2009 130 cases in December of infant hema ngioma by liquid n itroge n freez in g-c on tact treatment of cases,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hearts of children and pare nts around care and treatme nt of care. Results 108 patie nts cured, effective in 18 cases, 2 cases, 2 cases, the effective rate of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方案1题库

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血管瘤方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皮肤科

一、普萘洛尔作用机制 1.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2.抑制低氧诱导性因子-1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发生轴 3.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4.抑制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 5.阻止内皮细胞增殖、移动和分化 二、普萘洛尔药理作用 1.β受体阻断作用 1)心血管系统: 心率、心肌收缩力、心排出量、心肌耗氧量、血压下降 延缓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P-R间期 2)支气管平滑肌: 收缩平滑肌增加气道阻力,诱发或加重哮喘 3)代谢:低血糖 4)肾素:抑制肾素释放 2.内在拟交感活性 3.膜稳定作用 4.其他:抗血小板聚集 三、适应症: 婴儿血管瘤

溃疡型血管瘤 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PHACES综合征等 四、禁忌证 1.禁用 支气管哮喘 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 心源性休克 心脏传导阻滞(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重度或急性心力衰竭 窦性心动过缓 2.慎用 过敏史 充血性心力衰竭 糖尿病 肺气肿或非过敏性支气管炎 肝功能不全 甲状腺功能低下 雷诺综合征或其他周围血管疾病 肾功能减退 五、治疗年龄:足月满月患儿

六、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血管瘤治疗方案 1.治疗前检查 ①血常规、血生化(含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等) 血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 ②测量患儿体重、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 ③瘤体测量及局部超声检查,特殊部位行局部MRI或增强CT。 2.治疗方法 1)用药第一天:0.5mg/kg/d,分两次口服,间隔12小时 2)用药第二天:增至0.75 mg/kg/d,分两次口服 3)用药第三天:增至1.0mg/kg/d,分两次口服 4)用药第四天:增至1.5mg/kg/d,分两次口服 服药期间监测:用药后每小时心率、呼吸、血压及用药后1小时、2小时血糖、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具体见治疗监测表) 3.服药方法 1)口服,饭前5分钟或与食物共进 2)将10mg普萘洛尔片均匀溶于10ml饮用水中,取其中﹏﹏ml予患儿口服 4.用药疗程 血管瘤增生期结束或瘤体消退并不再生长,然后逐渐减量停药,减量时间应超过2周

2019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专家共识(全文)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s)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其在1岁以内白种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0%左右[1]。在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发病率更高,如出生时体重500~1 000 g未成熟儿发病率为22.9%,出生时体重达1 000~1 500 g者发病率降为15.6%,出生时体重1 500~2 600 g接近成熟者发病率则降为9.5%[2]。女性与男性的发病率之比约为3~4∶1。血管瘤约67%为单一病灶,4%为多发病灶,13%为节段型,主要发生于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3]。血管瘤有一个区别于血管畸形的非常特殊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即约30%的婴幼儿出生时即发现,但大部分是出生后几周才显现,之后则多会有一个快速增殖期,通常发生在生后5~8周,在生后3个月左右,瘤体大小可以增加达到最终面积的80%[1]。此被称为早期增殖期,之后增殖变缓,并且绝大部分血管瘤最终可在几年后逐渐消退[2]。虽然血管瘤自然消退的概率很高(60%~90%),但是体积较大、生长迅速的血管瘤可能在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血管扩张、脂肪组织堆积和瘢痕等影响美观,部分血管瘤可能出现破溃、出血、感染及疼痛,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发生于特殊部位的,可能出现造成器官功能障碍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另外,在头面部的血管瘤,则对患儿及其亲属可以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需要适当的积极处理。自2008年法国医生Léauté-Labrèze等[2]偶然发现普萘洛尔对血管瘤治疗有效以来,目前普萘洛尔已经成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药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小儿各种血管瘤的症状

小儿各种血管瘤的症状 小儿血管瘤症状常见的有几种,可生长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多见,其次为口腔黏膜和肌肉,骨骼、肝、脾、颅内也可发生,而消化道、肾、心、肺等罕见。那么小儿常见的有哪几种呢? 1.小儿毛细血管瘤症状 (1)新生儿斑痣症状:又称表皮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是一种淡红色或蓝色的表皮变色,通常位于头顶中线后部、颈部或骶部,出生时即存在,一般在数月内逐渐自行消失,无需治疗。 (2)皮内毛细血管瘤:有3种临床变异型,出生后即有。特点是在真皮内呈现有成熟的内皮细胞组织型毛细血管。多位于感觉神经分布的区域,如三叉神经。 ①橙红色斑症状:是一种从橘红色到铁锈色的斑块,平坦而不高出皮肤表面。多在前额、上眼睑、鼻孔、枕等部位,压迫可褪色,不会自然消失。干燥法、冷冻法和摩擦法或X线照射,均无效。 ②葡萄酒色斑症状:呈暗紫色,出生时即有,很少扩展,面部葡萄酒色斑可能伴有颅内血管瘤,即Sturge-Weber综合征。近年来,国外多采用双波长血管病变工站治疗。 ③蜘蛛痣症状:又称星状血管瘤,其特征是从一个皮下中心小动脉,发出许多放射形扩张的皮内毛细血管,形态酷似蜘蛛。好发于面、臂、手和躯干上部,压迫中央可使蜘蛛痣消失。如果不自然消退,可采用双波长血管病变工作站治疗。 (3)小儿草莓状毛细血管瘤症状:又称幼年性毛细血管瘤,可能完全或部分消失。通常在生后不久出现,肿瘤常高于皮肤,鲜红色,分叶,形如草莓。好发于面、头皮和颈部。压迫无明显变化。针对小儿草莓状毛细血管瘤症状,目前国内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核素90锶的方案治疗,这种技术无创伤、无痛苦,愈后不留疤,可以随治随走,是当前最先进的治疗技术。 2.小儿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症状和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症状 (1)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capillary cavernous hemangioma):又称混合型血管瘤,一般出生时已存在,主要发生在面颈部。肿瘤可达到很大体积,在最初的6个月生长迅速,具有侵犯性,但仍可自然消退,而不会完全萎缩,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核素90锶、超导介入消融技术等。 (2)海绵状血管瘤(angio cavernoma):是由大量充满血液的腔隙或窦形成,腔壁上有内皮细胞层。腔隙由纤维结缔组织分开。肿瘤多生长在皮下组织内,可达

盐酸普萘洛尔片可以用于治疗什么疾病

盐酸普萘洛尔片可以用于治疗什么疾病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剧,加上工作的过度劳累,很容易影响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降低,这对于本身压力就比较大的人群,身体很容易受到危害,时间一长,各种不适就会出现,有些人经常会觉得心跳加剧,有时心慌,心悸,严重甚至昏厥,心绞痛等症状,因此,建议服用盐酸普萘洛尔片,能够很好的预防和控制,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出现其他疾病。 成份 化学名称:1-异丙氨基-3-(1-萘氧基)-2-丙醇盐酸盐。 分子式:C16H21NO2·HCl 分子量:295.81 性状

本品为白色片。 适应症 1.作为二级预防,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 2.高血压(单独或与其它抗高血压药合用)。 3.劳力型心绞痛。 4.控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儿茶酚胺有关或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可用于洋地黄疗效不佳的房扑、房颤心室率的控制,也可用于顽固性期前收缩,改善患者的症状。

5.减低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压差,减轻心绞痛、心悸与昏厥等症状。 6.配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病人控制心动过速。 7.用于控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心率过快,也可用于治疗甲状腺危象。 规格 10mg

用法用量 1.高血压:口服,初始剂量10mg,每日3~4次,可单独使用或与利尿剂合用。剂量应逐渐增加,日最大剂量200mg。 2.心绞痛:开始时5~10mg,每日3~4次;每3日可增加10~20mg,可渐增至每日200mg,分次服。 3.心律失常:每日10~30mg,日服3~4次。饭前、睡前服用。 4.心肌梗死:每日30~240mg,日服2~3次。 5.肥厚型心肌病:10~20mg,每日3~4次。按需要及耐受程度调整剂量。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主要特征是出生后早期快速增殖,该时期的病理特征主要是内皮细胞的增生,一年以后婴幼儿血管瘤可自发性缓慢消退。具体的临床表现是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一周到一个月内出现病变,初期病变部位稍白,后出现一小红点;小红点快速长大,呈鲜红色,草莓状,可凸起于皮面,也可呈斑片样,与周围皮肤平齐,如瘤体生长于头皮,瘤体部位可出现毛发生长受限。瘤体在患儿3?6个月常快速增殖,迅速扩大,常发生于头部、面部及颈部,影响外观,如瘤体表面张力过大,常发生破溃,形成创面。患儿 1 岁以后瘤体生长缓慢,称消退期,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瘤体颜色转暗红色,瘤体表面张力降低。通常到患儿5?7 岁,婴幼儿血管瘤才会完全消退,遗留灰白色包块,有的呈囊状下垂,如位于头面部常需要手术治疗改善外观。大部分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可以依据典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据推测,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率为3%?10%。婴幼儿血管瘤作为良性白限性肿瘤,虽然具有自限性,但是仍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引发溃疡,继发外形毁损、疼痛和功能障碍。如眼睑、眶部的瘤体有可能影响眼睑的功能;乳腺

部位的瘤体如侵犯深部的腺体组织,有可能影响患儿的腺体发育。部分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但消退后局部往往遗留红斑、色素改变、毛细血管扩张、萎缩性瘢痕和纤维脂肪组织赘生物等,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的容貌或形体美观。等待观察期问,血管瘤,尤其是?人颈部血管瘤给生长发育期患儿及家长带来的社会、心理伤害显而易见。另外,约10% 的血管瘤生长快速,如不积极处理,可出现各种并发症,例如呼吸道阻塞,影响视力,血管瘤发生溃疡、感染、出血,影响美观,等,少数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除生长在隐蔽部位,体积较小或处于稳定状态的血管瘤可以“等待观察”外,其他情况下均需要积极治疗,治疗越早,美容和功能效果越好。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目前口服普萘洛尔是临床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他的治疗方案为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595 染料激光治疗,外科手术切除,外用药物治疗如外用普萘洛尔乳膏,等,以及封闭治疗,如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聚桂醇类药物,或者是瘤体内注射尿素;低温冷冻治疗、放射治疗等。目前临床通常采用综合疗法。 适应症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尤其适应于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在1 岁以内。用药前需排除严重心脏疾病,包括心源性休克、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U -山°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支气管哮喘、气道敏感性疾病、通气困难或其他肺部疾病。对3肾上腺素受体过敏者也列为禁忌。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之前需要严格进行以下筛查。

小儿血管瘤介入术的护理体会

小儿血管瘤介入术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8-19T15:23:23.6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0期供稿作者:赵文凤[导读] 热情接待患儿,营造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消除陌生感,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使其处于最佳的手术状态。 赵文凤(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肿瘤科 541000)【摘要】目的总结68例小儿血管瘤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对小儿血管瘤介入治疗术的护理。结果全组病人介入治疗,只有1例出现吸入性肺炎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其余均顺利康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小儿血管瘤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不留疤痕等优点。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关键词】小儿血管瘤介入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292-02 1.临床资料 1.1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巨大血管瘤、口服药物愈后不佳的血管瘤。 1.2一般资料:2010年7月至2013年4月在我科接受介入治疗68例,年龄在3月至8岁,男28例,女40例,术后一例出现吸入性肺炎,其余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效果好。 2.术前护理 2.1热情接待患儿,营造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消除陌生感,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使其处于最佳的手术状态。 2.2向患儿家属介绍介入治疗的优点及安全性,解除患儿家属的思想顾虑,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3.术前准备 3.1完善各项检查:如心电图、X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输血前四项、B超。 3.2皮肤准备:一般不须备皮,但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完整无破损。 3.3饮食准备:为了防止全麻后胃内容物返流致误吸,窒息。术前严格按标准禁食、禁饮。 3.4输液准备:术前禁止在股动脉或股静脉抽血、输液。以免造成手术时穿刺困难,小的婴儿及肥胖婴儿术前禁食会导致浅静脉塌陷,难于穿刺,应在禁食前留置好针。血管内介入的病人输液要避开下肢及病变的肢体和部位。 3.5术前做好药敏试验,术前半小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及止吐药。 3.6根据患儿年龄、病变部位,手术方法等准备相应的手术包、小儿鞘、导管、导丝、微导管、栓塞材料及药品。 4.术后护理 4.1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6小时,遵医嘱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 4.2穿刺侧肢体制动6小时,术后注意股动脉穿刺点有无出血及血肿形成。敷料有无移位脱落。观察穿刺侧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 4.3血管栓塞治疗的病人观察局部有无疼痛、发热,注意对症处理。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天。 4.4饮食:回病房后3小时可饮水,4小时可进食流质,如无呕吐、呛咳,6小时可进食半流质。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多饮水.保证小儿生长发育及机体修复病灶所需。 4.5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人术后瘤体很快缩小,因为介入栓塞阻断了瘤体的血供,经皮硬化治疗的病人瘤体会增大,随着药物的吸收也会逐渐缩小,需向家属解释清楚。 4.6并发症的观察:异位栓塞为血管内介入术最严重并发症,要密切观察,紧急处理,避免导致严重后果。如脑栓塞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意识不清、抽搐、肢体肌张力增高等)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 5.护理体会 小儿血管瘤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不留疤痕等优点。是治疗小儿血管瘤的理想方法,不断总结护理经验,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患者顺利康复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瘤又称为婴幼儿血管瘤(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发病率约为4%~5%,且呈逐年升高趋势。该病以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3~1:5,约60%发生于头颈部。血管瘤往往在出生后几天至1个月内出现,早期表现为红色小斑点,随后体积迅速增大,在患儿1个月及4~5个月时快速增殖,达到其最终体积的80%。1岁以后进入自然消退过程,可持续3~8年甚至更长时间。 大量临床观察表明,虽然部分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但消退后局部往往遗留红斑、色素改变、毛细血管扩张、萎缩性瘢痕和纤维脂肪组织赘生物,不同程度地影响美观。等待观察期间,血管瘤,尤其是头颈部血管瘤给生长发育期患儿及家长带来的社会心理伤害显而易见。 另外,约10%的血管瘤生长快速,如不积极处理,可出现各种并发症,例如呼吸道阻塞,影响视力,血管瘤发生溃疡、感染、出血,影响美观等,少数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除生长在隐蔽部位,体积较小或处于稳定状态的血管瘤可以等待观察外,其他情况下均需要积极治疗。治疗越早,美容和功能效果越好。 糖皮质激素是传统的治疗血管瘤的一线药物,自2008年Léauté-Labr èze等首次报道普萘洛尔对血管瘤具有显著作用以来,大量临床研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发现其对血管瘤迅速有效,患者耐受性良好,诱导血管瘤消退的作用优于其他治疗方法,已经替代激素成为治疗血管瘤

的一线药物,美国和欧洲相继发布了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专家共识或专家建议。 法国跨国企业PierreFabreDermatologie的儿科药物HemangeolTM口服溶液(propranololhydrochloride,盐酸普萘洛尔)已于2013年9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销售,HemangeolTM成为首个也是唯一用于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药物。 自2009年以来,国内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报道陆续出现,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认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应成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 但是,鉴于中国地广人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差异很大,血管瘤患儿就诊于多个不同学科,而且黄种人对普萘洛尔更加敏感,完全遵照执行欧美标准并不现实。为规范普萘洛尔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经国内多名不同专业从事婴幼儿血管瘤诊治的知名专家共同讨论,形成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中国专家共识。 适应证与禁忌 1. 适应证 婴幼儿血管瘤,年龄在 1 岁以内。 2. 禁忌证

肝血管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

肝血管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28T16:29:04.3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作者:侯淑梅李会转 [导读] 观察并分析肝血管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效果。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普外一科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肝血管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02例在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行肝血管瘤切除术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予以实验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予以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9.80%,对照组为25.49%,前者显著低于后者(x2=4.32,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显示为94.12%,80.39%,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且x2=4.32,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血管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效果极佳,该护理方法不仅能够减少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情况,而且还能提高其满意度,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肝血管瘤切除术;临床护理;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肝脏肿瘤,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1]。据报道,肝血管瘤的发病率在5%~20%之间,且通常无明显的不适感。然而,由于肝血管瘤具有丰富的血管,且手术中与手术后极其容易使患者产生大出血的现象[2]。因此,应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将其各种临床症状进行改善,才能促进其恢复身心健康。因此,我院分析了肝血管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结果。现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2例在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行肝血管瘤切除术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肝血管瘤,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实验组女21例,男30例;年龄为16~71岁,平均为(51.30±0.35)岁;巨大血管瘤6例,大血管瘤35例,小血管瘤10例。对照组女20例,男31例;年龄为17~72岁,平均为(51.46±0.57)岁;巨大血管瘤7例,大血管瘤36例,小血管瘤9例。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予以实验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予以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监控各项生命体征、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方面)。前者具体步骤如下: (1)术前护理。首先应做好术前准备,指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如凝血功能、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再做心电图、CT、B超等检查;将患者手术禁忌症进行确认,并在术前6~8小时嘱咐患者禁止饮食;同时遵医嘱将术区备皮准备工作做好。 (2)心理护理。由于肝血管瘤切除术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应激性刺激,从而对患者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因此,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及时地心理疏导,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地回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对患者全面、细致地讲解疾病相关的治疗、护理知识,以便其不良情绪得以消除;可以采用健康讲座的方式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行增强。 (3)术后护理。密切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并给予其进行低流量吸氧,同时将其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维持;帮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并遵医嘱对其进行止痛治疗;另外,在对患者进行换药或翻身时,应使用轻柔的动作,并对其鼓舞,使其疼痛感得到缓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由护士向患者分发关于护理满意度评分的表格,并请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总分为10分,8~10分为非常满意,6~8分为满意,6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分析计算本研究数据的软件为SPSS21.0。用百分率(%)表示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并予以x2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判断标准为P值是否小于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产生5例并发症,其中出血2例,切口感染2例,肝功能延迟恢复1例,该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9.80%;对照组产生13例并发症,其中出血3例,切口感染5例,肝功能延迟恢复3例,胸腔积液2例,该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25.49%,前者显著低于后者(x2=4.31,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显示为94.12%,80.39%,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且x2=4.32,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肝血管瘤切除术是肝血管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3]。临床上有资料表明,在肝血管瘤切除术围手术期间对患者实施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将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提高,还能将患者的康复速度进行加快。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指的是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进行全面、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专家共识(完整版)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专家共识(完整版)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s)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其在1岁以内白种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0%左右[1]。在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发病率更高,如出生时体重500~1 000 g未成熟儿发病率为22.9%,出生时体重达1 000~1 500 g者发病率降为15.6%,出生时体重1 500~2 600 g接近成熟者发病率则降为9.5%[2]。女性与男性的发病率之比约为3~4∶1。血管瘤约67%为单一病灶,4%为多发病灶,13%为节段型,主要发生于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3]。血管瘤有一个区别于血管畸形的非常特殊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即约30%的婴幼儿出生时即发现,但大部分是出生后几周才显现,之后则多会有一个快速增殖期,通常发生在生后5~8周,在生后3个月左右,瘤体大小可以增加达到最终面积的80%[1]。此被称为早期增殖期,之后增殖变缓,并且绝大部分血管瘤最终可在几年后逐渐消退[2]。虽然血管瘤自然消退的概率很高(60%~90%),但是体积较大、生长迅速的血管瘤可能在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血管扩张、脂肪组织堆积和瘢痕等影响美观,部分血管瘤可能出现破溃、出血、感染及疼痛,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发生于特殊部位的,可能出现造成器官功能障碍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另外,在头面部的血管瘤,则对患儿及其亲属可以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需要适当的积极处理。自2008年法国医生Léauté-Labrèze等[2]偶然发现普萘洛尔对血管瘤治疗有效以来,目前普萘洛尔已经成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药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婴儿血管瘤的诊断标准

婴儿血管瘤的诊断标准 基本概况 本病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脑和肌肉等亦可发生,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出生时或出生后三个月至六个月内出现,常发生于头、脸及颈部,影响宝宝外观,2-8个月一般生长较为迅速,造成爸妈的担心。父母的耐心加上与医师密切配合,有时不必治疗就可痊愈;但具有危险性的婴儿血管瘤,如长在眼睛、咽喉、肢体末端,则需特别留意。 临床表现 1、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 2、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在原有毛细血管瘤处发生或位于皮下,呈圆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

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 海绵状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主要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是一种严重类型,约1/4病例死于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恶变。 病理诊断 1、鲜红斑痣:组织病理示真皮上、中部群集的、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成熟的内皮细胞,但无内皮细胞增生。 2、毛细血管瘤: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及大而多层的内皮细胞,在某些明显增生区域内,管腔小而不清楚,以后发生纤维化。 3、海绵状血管瘤:见广泛扩张的壁薄、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内皮细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纤维性厚壁。 诊断标准 1.皮肤表面可见位置固定的红斑性皮损,轻压后带有短暂褪色。 2.隆起于皮肤组织的肿块,按压可缩小,灌注征阳性肿瘤诊断性穿刺可获得全血或血性淋巴组织液。 3.动脉性婴儿血管瘤可有明确的动脉搏动。 4.B超及彩超检查可见特征性影像。 5.病损区X光造型检查可见扩张、畸形血管影。 6.CT及MRI检查阳性。

液氮冷冻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液氮冷冻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液氮冷冻法对婴幼儿皮肤草莓状血管瘤治疗及护理。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2月130例婴幼儿皮肤血管瘤采用接触式液氮冷冻法治疗病例,同时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里护理和围治疗期的护理。结果:痊愈108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5%。结论:液氮冷冻法是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重点在于防止感染和出血,因此,护理是治疗婴幼儿皮肤草莓状血管瘤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液氮;冷冻;毛细血管瘤;护理 frozen in liquid nitrogen treatment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of nursing of wei shu hua wang so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iquid nitrogen freezing method of infant skin strawberry hemangioma treatment and care. methodsfrom march 2008 -2009 130 cases in december of infant hemangioma by liquid nitrogen freezing-contact treatment of cases,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hearts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around care and treatment of care. results108 patients cured, effective in 18 cases, 2 cases, 2 cases, the effective rate of 98.5%. 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liquid nitrogen freezing strawberry hemangioma

小儿血管瘤该怎么治疗.doc

小儿血管瘤该怎么治疗

小儿血管瘤该怎么治疗

小儿血管瘤该怎么治疗 小儿血管瘤是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三个月至六个月内出现,常发生于头、脸及颈部,影响宝宝外观,有什么治疗手段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小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小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1.无需治疗 1新生儿斑痣一般在数月内逐渐自行消失,无需治疗。 2皮内毛细血管瘤一般无须治疗,必要时,可用化妆品掩饰,偶尔行切除。 2.非手术治疗 包括干燥法、冷冻法、摩擦法、硬化剂、低电压、电凝法、短距离放疗、激素疗法等。如蜘蛛痣可用烧红的针头刺烧肿瘤中央,效果较好。 3.手术治疗 如手术面积大,可分期手术,并可植皮。手术要在5岁前进行,以免

对儿童产生心理影响。 小儿血管瘤的危害 婴儿血管瘤如果诊治及时,护理得当,大部分可以完美痊愈,否则,得不到彻底治疗,产生并发症和留下后遗症,难以治愈。婴儿血管瘤部分病人发展很快,短期内可能发生危及正常组织器官功能和生命。 1. 影响美观。婴儿血管瘤发生在头面部等暴露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也有的血管瘤患儿由于治疗不当或者护理不当,留下疤痕,影响美观,造成内向、自闭、极端等心理障碍,造成患儿和家长的终身遗憾。 2. 影响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婴儿血管瘤的危害主要在于其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特点,侵犯和压迫周围正常组织,从而影响功能,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严重者可引起残疾,曾经有过因为血管瘤而截肢的病例。 3. 生命危险。部分婴儿血管瘤的危害可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比如KM综合症,或者血管瘤生长在危险部位,均可引起生命危险。 小儿血管瘤的类型 1.毛细血管瘤早期与红色胎记外表相似,但大多数于婴儿生后半个月左右出现,生后6个月内生长迅速。高出皮肤0.3~0.5厘米,呈紫红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研究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现、作用机制、适应症、使用方法及禁忌症和不良反应,作出了普萘洛尔对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研究的小结与展望,得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迅速、确切、安全, 很有可能成为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 关键词:普萘洛尔婴幼儿血管瘤 前言 婴幼儿血管瘤( infantile hemangioma) 是胚胎期血管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先天性发育不良, 多见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 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85% ~ 90%的血管瘤可自发消退, 无需特殊治疗。但部分血管瘤生长部位可能危及生命、影响机体功能或破坏容貌, 则需要积极治疗。血管瘤种类繁多, 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 包括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放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激光治疗、血管瘤铜针疗法、药物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 传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干扰素-α(IFN-α)、抗癌药物(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自首次报道应用激素治疗血管瘤以来, 激素一直是治疗重症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但激素仅对增生期血管瘤有效, 对消退期血管瘤无效, 且不良反应多( 如Cushing 综合症、生长缓慢、胃肠道反应、行为异常等) , 长期大量应用激素治疗血管瘤还可能产生感染、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等较严重并发症。IFN-α也有较多且严重的不良反应, 包括发热、白细胞减少、轻度转氨酶升高等。抗癌药物对血管瘤有一定疗效, 但毒性大、疗程长。这些药物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 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 寻找对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直是临床医师多年来的愿望。 2008 年,Leaute-Labreze等首次介绍普萘洛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

普萘洛尔的临床应用

普萘洛尔的临床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普萘洛尔应用 1 适应证 临床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早搏(效果较好)、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但室性心动过速宜慎用。治疗高血压,较大剂量也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因交感过度活跃引起的症状(包括焦虑和震颤)。锑剂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当其他药物无效时也可试用本品。用于治疗肥厚性主动脉瓣狭窄。还可用于防治偏头痛和门脉高压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2 用法用量 口服:①治疗各种心律失常。每天10~30mg,分3次服用,用量根据心率及血压变化而及时调整。②治疗高血压。开始口服每次5mg,每日4次,1~2周后增加1/4量,在严密观察下可逐渐增加至1d量100mg。③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手术前3d,每日60mg,3次口服。④治疗心绞痛。起始40mg,每日2~3次,如需要可加至每日80mg 以上。

静脉滴注:宜慎用。对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以每分钟1mg的速度静脉滴注,1次量2.5~5mg,稀释于5%~10%葡萄糖液100ml内静脉滴注。滴注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血压、心律和心率变化,随时调节滴注速度。如心率转慢,应立即停药。 3 注意事项 鉴于本类药物的作用各具特点,故在选用药物时,不仅要选准适应证,避免禁忌证,还要熟悉个别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心力衰竭又必须用本类药物者,应先控制心力衰竭,然后再同时试用具有内在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房室传导阻滞一般禁用本类药物,但对较轻的PR间期延长可以小心试用具有内在话性的β-受体阻断药。多梦的患者应避免睡前服药。精神抑制者忌用普萘洛尔,可使用具有内在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对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如必须使用β-受体阻断药,必须合用α-受体阻断药。本类药物可掩盖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低血糖的症状,以致出现险情。如某一患者对某一抗原产生过敏,当患者在使用β-受体阻断药时又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其过敏反应会加重。突然停药有时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死亡。长期用药者应在1~2周逐渐减量停药。出现心动过缓时可用阿托品缓解,还可继用麻黄碱或去甲肾上腺素。在麻醉前如不停用β-受体阻断药,也可给予阿托品,以抵消增强的迷走神经张力。使用乙醚、环丙烷或三氯乙烯施行麻醉可使心脏受抑,最好避免合用。孕妇分娩前使用β-受体阻断药会引起心动过缓、新生儿低血糖和低血压。许多β-受体阻断药都可进入乳汁。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6月,笔者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1例婴幼儿血管瘤,2mg/kg/天,分2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如观察瘤体有复发表现,则重复1个疗程,至患儿1岁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至1岁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儿出现心率减慢和腹泻,均在停药1周后恢复,继续治疗。结论: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普萘洛尔 [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8-6455(2012)05-0801-03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by oral propranolol chen xin,yuan si-ming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jinling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2, jiangsu,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oral propranolol on infantile hemangiom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1, oral propranolol was given to 11

普萘洛尔等药物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是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一种药物类型。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3 种类型, 即β1受体、β2受体和β3受体。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 可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β2受体存在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 可激动引起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β3受体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上,可激动引起脂肪分解。这些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阻断和拮抗。 主要分类 β受体阻滞剂根据其作用特性不同而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非选择性的,作用于β1和β2受体,常用药物为普萘洛尔(心得安),目前已较少应用;第二类为选择性的,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比索洛尔(康可)等;第三类也为非选择性的,可同时作用于β和α1受体,具有外周扩血管作用,常用药物为卡维地洛、拉贝洛尔。β受体阻滞剂还可以划分为脂溶性或水溶性,以及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或不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等类型。 β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左室和血管的重构及功能。

药理作用 1.1 β-受体阻滞作用:β-受体阻滞药主要是与儿茶酚胺对β-受体起竞争性结合,从而阻断儿茶酚胺的激动和兴奋作用。 1.1.1 心血管系统:阻滞心脏β1-受体而表现为负性变时、负性变力、负性传导作用而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下降,血压略降而导致心肌氧耗量降低,延缓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抑制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使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而消除因自律性增高和折返激动所致的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由于可以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而可以表现为心电图的P-R间期延长。 1.1.2 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阻滞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增加呼吸道阻力,故在支气管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时可加重或诱发哮喘的急性发作。但这种作用对正常人影响较少,选择性β 1-受体阻滞药此作用较弱。然而β2-受体阻滞引起的血管平滑肌收缩可阻止和治疗偏头痛的发作。 1.1.3 代谢:β1-受体阻滞可抑制交感神经所引起的脂肪分解,β2受体阻滞则可拮抗肝糖原的分解。β-受体阻滞药与α-受体阻滞药合用可拮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作用。正因为如此,糖尿病病人接受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同时应用β-受体阻滞药可发生低血糖,并延缓血糖水平的恢复,同时还会掩盖低血糖症状(如心悸、心动过

1例小肠血管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分析

1例小肠血管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21T11:34:45.7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5期供稿作者:张丽于林琳鲁莹[导读] 小肠血管瘤一般来自黏膜下层的血管或淋巴管,亦可来自浆膜下血管。 张丽于林琳鲁莹(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安徽合肥 230022)【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5-0223-02 小肠血管瘤一般来自黏膜下层的血管或淋巴管,亦可来自浆膜下血管。小肠血管瘤的90%以发生于空回肠,其中以空肠最多,约为48.2%,其次为回肠(41.6%),十二指肠血管瘤仅8%~10%。血管瘤多数为很小的息肉状肿物,突出或悬垂于肠腔内,亦可环绕肠管生长,呈红色或紫红色、柔软可压缩的肿物。多为单发,亦可为多发,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肿瘤大小不一,可以小至1cm以内,大至侵犯一段肠袢超过30cm长度。真性的血管瘤常是孤立、界限清楚、无包膜、由血管组成的肿块,主要是毛细血管及薄壁的静脉,动脉亦可 见。小肠血管瘤是少见病,引起大出血者,国内尚少报道,现将我院所见一例小肠血管瘤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手术及精心的护理,直至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18岁,因“反复上腹隐痛1年,便血3小时伴晕厥”于2010年8月3日收入院。入院前1年在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餐前明显进食后缓解,一周前曾有一次黑便,8月3日下午4时许突然解鲜红色血便,量约400ml,并感头晕,全身大汗,随即晕倒急诊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7℃,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4/60mmHg,神志清楚,贫血貌,精神欠佳,实验室检查:WBC12.21×109/L,N74.9%,Hb77g/l,于8月4日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仍予抑酸、止血、支持治疗,8月5日晚10时10分解暗红色血便一次,量约100g左右,血压108/65mmHg;2分钟后再次解暗红色血便约1000ml左右,血压80/40mmHg,查体:嗜睡,精神差,呼之能应,脉搏细速,心率120bpm,肠鸣音10-12次/分,予平衡液1000ml、万汶500ml加压输注,输注血浆100ml,加压输注浓缩红细胞2u,予洛赛克40mg静推,思他宁375ug/H静脉泵入,巴曲亭2u静脉推注止血治疗,请外科,介入科会诊后,于8月6日凌晨3时行介入检查未发现明显活动性出血灶,置入胃管未发现暗红色液体回流,急诊肠镜见大肠肠腔内大量暗红色液体,去甲肾上腺素冰水冲洗未发现病灶,3时30分急诊再次联系外科会诊,拟进一步手术治疗,术中取腹正中切口,长约12cm,见肠系膜充血水肿明显,空肠中段以下肠腔大量血凝块,未扪及明显占位,在小肠中部作一荷包后切开,置入肠镜至上而下仔细探查小肠肠壁,据屈氏韧带120cm的空肠壁见一直径0.6cm大小隆起,中心有一搏动性活动性出血灶,在病变所在肠管肠壁并行病灶局部切除,予间断缝合肠壁切口,荷包包埋,和逐层关闭切口后专科ICU进一步监护治疗,术后仍予补液,扩容,抗感染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于8月9日转入胃肠外科,于8月14日切口拆线,于8月16日病愈出院。检查方法选择分析 1 纤维和电子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发现一些合并病变[1],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结肠镜多可见回肠末端有暗红色血液溢入结肠。故欲诊断小肠出血,可先选用内镜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肠部位的出血。该病人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诊断明确,但无明显呕血,仅表现黑便,结肠镜未发现病灶,故确诊为小肠病变。 2 选择性血管造影 选择性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等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出血量大时,可作为急诊首选方法,70%的病人可发现出血部位,具有定性和定位的诊断和治疗价值[2]。但本例病人由于病灶只有0.6cm大小,未能发现。 3 胶囊内镜 近年发展起来的无线胶囊内镜是一种改善小肠影像学检查的新的内镜检查方法,能观察全部小肠,对肠腔内的溃疡、黏膜下隆起、寄生虫、异物等均能清楚显示,无任何不适,其最主要的适应证是胃肠道隐性出血。国外有作者报告[3]用此法检查4例胃肠道隐性出血和1例慢性腹痛病人,诊断空肠毛细血管瘤、回肠血管肉瘤、回肠类癌各1例,空肠胃肠问质瘤2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李运红等[4]应用胶囊内镜对1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小肠血管瘤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然而,胶囊内镜也有其局限性,如不能取组织活检、在肠内的运动不能控制、小肠内定位不精确及它对镜下相似的损害不能确定其数目等。 4 双气囊小肠镜 传统推进式的小肠镜在插入的过程中常会拉长小肠且使病患不舒服,因此无法到达小肠的更深处,一般只能观察到近端空肠50cm或回肠末端约30cm的小肠黏膜。山本博德(Hironori Yamamoto)教授于2001年提出双气囊小肠镜的技术,双气囊小肠镜利用两个气球交替充气来撑住小肠,当外套管的气球撑住小肠时,内视镜可由外套管的内腔通过而不至于拉长小肠,而当内视镜入到最远处时,就使内视镜的气球充气而使内视镜固定,而外套管则可沿着内视镜往前进直到和内视镜的气球接触,之后将外套管的气球充气,后将内视镜和外套管一起往回拉而将小肠缩短,如此反覆进行此步骤可将小肠慢慢套叠以缩短肠以及简化肠的形状,使内视镜的长度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并看到更深的地方。此外,小肠镜上附有一个管道,切片夹或其他治疗的器械可经由此处而治疗病兆。双气囊小肠镜最大的限制为施行时间长,约2-3小时,故病患会不舒服,所以常需要轻度的麻醉,尤其是经口插入时。山本博德教授的研究指出不论嘴或肛门插入,大部分都可以观察到小肠全长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长度,如果合并两者,有86%的病患可以做全小肠的观察。 5 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等 对失血量大、不能确诊的病例,行急诊手术探查,具有术中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术中通过肉眼观察、反复手法触摸、剖开肠管检查或配合术中内镜等来帮助寻找病灶。以术中内镜应用最多,具有诊断和内镜下治疗效果。本例患者剖腹探查未发现明显。护理 1 心理护理 由于小肠多发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疾病, 患者感到紧张、恐惧和绝望。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疾病病因、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正确认识病情, 面对现实; 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 要求家属及时探视、陪伴, 安慰和鼓励患者,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2 预防性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