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户心理

合集下载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心理特征变化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心理特征变化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心理特征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用户心理特征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和消费行为三个方面来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心理特征变化。

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用户只能被动接受信息。

而新媒体则提供了用户参与和互动的机会,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主动选择获取的信息,并通过互动、评论等方式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中。

这种互动方式使用户更加积极主动,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得到了提升。

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广泛的社交互动渠道,用户的社交需求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媒体的社交互动是有限的,大多数是通过寄信、打电话等传统方式进行的。

而新媒体则提供了即时、便捷、多样化的社交互动方式,如社交网络、微信等。

这种便利性和广泛性使用户更加追求社交关系的增强,更加依赖虚拟社交网络,也更容易受到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社交焦虑、社交比较等心理特征的影响。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用户的消费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媒体时代,用户的消费主要是线下的,消费习惯相对稳定。

而新媒体时代,用户的消费习惯更加多样化和灵活,线上消费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用户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产品信息、价格比较、评价等,从而做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消费决策。

新媒体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如电商平台提供的海量商品、个性化推荐等,使得用户更容易受到满足感、购物冲动等心理特征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心理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用户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的获取和社交互动,同时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得到了提升。

用户更加依赖虚拟社交网络,并受到社交焦虑、社交比较等心理特征的影响。

用户的消费行为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更容易受到满足感、购物冲动等心理特征的影响。

这些变化既为用户带来了便利和享受,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心理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关注和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和特征,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符合其需求的新媒体服务。

新媒体与人类健康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与社交问题

新媒体与人类健康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与社交问题

新媒体与人类健康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与社交问题新媒体与人类健康: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与社交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也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健康与社交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新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1 信息过载与焦虑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人们往往会感到焦虑,因为他们无法及时消化和处理这些信息。

长时间使用新媒体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1.2 社交媒体与自尊心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与他人保持联系,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自尊心的问题。

人们常常通过社交媒体来展示自己的生活,追求点赞和评论,这种追求可能导致自尊心的波动,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1.3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满足感,但这也可能导致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人们可能会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导致社交关系的疏远和心理健康的问题。

二、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与社交问题的方法2.1 建立健康的数字媒体使用习惯人们应该意识到新媒体的使用时间和频率,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

可以制定一个固定的上网时间表,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新媒体。

此外,人们还可以选择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减少对新媒体的依赖。

2.2 增强信息辨别能力面对信息过载的问题,人们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可以通过查阅多个来源的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以确保获取到准确的信息。

此外,人们还可以选择关注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源,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

2.3 建立积极的社交媒体心态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人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不要过于追求点赞和评论,不要将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混淆。

可以将社交媒体作为一种交流和分享的工具,而不是评判自己价值的标准。

2.4 培养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为了避免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人们应该注重培养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

心理学在新媒体岗位的应用分析用户需求与内容营销策略

心理学在新媒体岗位的应用分析用户需求与内容营销策略

心理学在新媒体岗位的应用分析用户需求与内容营销策略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传播与沟通的重要渠道,深刻影响着用户的行为与需求。

本文将对心理学在新媒体岗位上的应用进行分析,重点探讨用户需求的认知特点以及相应的内容营销策略。

一、用户需求的认知特点1.多样性需求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具有多样性的需求,包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社交互动等方面的需求。

针对不同用户的认知需求差异,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需求的实时性新媒体作为即时通讯的平台,往往被用户用于获取实时信息。

心理学研究发现,用户对于实时信息的需求具有较高的迫切感和情绪化倾向。

因此,在内容营销策略中要注重及时传递信息,满足用户对于实时性需求的期待。

3.需求的个性化个性化需求是新媒体用户的一大特点,用户希望获得与自己兴趣和爱好相关的内容。

心理学的个体差异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等手段,精准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内容营销策略1.情感营销策略新媒体用户通常更容易受到情感影响,情感营销策略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与共鸣。

比如,在推送内容中融入情感元素,讲述真实有趣的故事,引发用户的情感共振,从而提高用户参与度和品牌忠诚度。

2.互动营销策略新媒体平台具有高度互动性,用户渴望与品牌或其他用户进行积极互动。

心理学的互动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建立用户参与度高的互动环境,例如举办线上调查问卷、答题活动等,可有效增进用户体验和品牌形象。

3.社交化营销策略新媒体平台是用户进行社交的重要场所,社交化营销策略可以通过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存在感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指出,用户更倾向于与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的用户进行互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精准定位目标用户并与之互动,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4.个性化推荐策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运用心理学的用户画像和推荐算法,将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给用户,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和满意度。

新媒体平台用户行为分析

新媒体平台用户行为分析

新媒体平台用户行为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平台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社交互动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和分析新媒体平台用户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用户的相关特征、信息获取行为、社交互动、娱乐消费以及用户心理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并从中探讨用户对新媒体平台的普遍行为规律。

一、用户的相关特征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等特征对其行为表现有着深刻影响。

通常来说,年轻人是新媒体平台的主要用户,他们更加习惯在手机上浏览信息和进行社交互动。

此外,男性用户更多倾向于浏览新闻、科技以及体育等领域的内容,而女性用户则更注重到生活、美容和美食等领域的信息。

二、信息获取行为新媒体平台作为让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用户通过浏览新闻、关注博主和订阅频道等方式进行信息的积累。

研究发现,用户对于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有一定的挑剔性,他们更倾向于点击观看感兴趣、具有独特视角的文章或视频。

此外,用户喜欢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进行评论和点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社交互动新媒体平台也是用户进行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景,用户通过关注、点赞以及私信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经常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发表观点以及互相点评来与他人保持沟通。

此外,用户还经常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降低了社交媒体的使用疲劳感。

四、娱乐消费除了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交互动外,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也有着丰富的娱乐消费行为。

他们可以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各种娱乐形式。

而且,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方式来表达对于娱乐内容的喜爱和支持。

五、用户心理用户在使用新媒体平台时,会受到很多心理影响。

一方面,用户追求独特性与个性化的需要,他们更青睐那些能够满足他们多样化需求的平台。

另一方面,用户也追求简便与高效的需求,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些操作简单、界面友好且内容丰富的平台。

综上所述,新媒体平台用户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其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遍性规律。

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新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和时间长短对心理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源源不断,各种各样的内容不断刷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人们往往会沉迷于社交媒体,长时间地浏览、评论和分享。

这种过度使用新媒体的行为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因此,合理控制新媒体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对人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照片、动态和评论等内容往往经过精心筛选和编辑,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形象。

这种完美的形象往往会让人们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生活状态产生不满和自卑感。

人们常常会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因此,要正确看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不盲目追求完美,保持对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心。

此外,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交流往往是虚拟的,缺乏真实的情感和互动。

人们往往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可能导致人们感到孤独和孤立,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要注意平衡社交媒体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多参与实际的社交活动,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最后,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体现在信息过载和负面影响的传播上。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源源不断,人们往往会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

这种信息过载可能导致人们感到压力和焦虑,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此外,社交媒体上也存在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和不良影响的传播,如谣言、暴力和色情等。

这些负面信息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学会过滤信息,选择有益的内容,避免接触负面信息。

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与用户心理解析

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与用户心理解析

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与用户心理解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平台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用户的心理。

本文将从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用户心理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新媒体平台的特点1. 实时性:新媒体平台具有即时传播的特点,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

无论是新闻、娱乐还是社交,用户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动态。

2. 互动性: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共享。

3. 多样性: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形式的内容进行阅读和观看,丰富了用户的娱乐和学习体验。

4. 个性化推荐:新媒体平台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内容。

这种个性化推荐能够提高用户的阅读和观看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用户对平台的粘性。

二、用户心理解析1. 获取信息的需求: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寻找信息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

无论是新闻、娱乐还是学习,用户都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到准确、及时的信息。

2. 社交需求: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社交功能,满足了用户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需求。

用户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3. 娱乐需求:新媒体平台上的娱乐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用户放松心情、消遣时间的需求。

用户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到有趣、有价值的娱乐内容,缓解生活压力。

4. 自我表达的需求:新媒体平台提供了用户自我表达的平台,满足了用户展示自己、表达观点的需求。

用户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5. 个性化需求:用户希望新媒体平台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推荐个性化的内容。

个性化推荐能够提高用户的阅读和观看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用户对平台的依赖和忠诚度。

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的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

一、新媒体传播的概念与特点新媒体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的传媒途径向大众传播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实时性、个性化以及多媒体特点等优势。

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对于消费者行为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获取与决策过程的改变在过去,消费者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获取产品信息,并在购买之前进行比较和决策。

而现在,他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轻松地查找和比较产品的不同品牌、价格等信息。

这种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消费者更加理性和敏锐。

同时,消费者也变得更加倾向于相信网友的评论和推荐,而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宣传。

三、购物体验与沉浸感的提升新媒体传播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刺激的购物体验。

通过AR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消费者可以在线上获得逼真的商品展示和试用效果,大大提高了购买的预期效值。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享功能也让消费者能够与他人分享购物心得和体验,增加了购物的沉浸感和参与感。

四、消费者权益与意识的增强新媒体传播不仅仅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和更好的购物体验,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消费者权益的关注和维护。

消费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表达对不良商家的抵制和投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

这种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对于改善市场环境和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新媒体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新媒体传播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创意和个性化的广告形式。

通过定向投放和数据分析,新媒体广告能够更精准地触达目标消费群体,并通过各种吸引人的方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同时,新媒体广告也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利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情感营销和品牌塑造,从而让消费者与品牌建立情感联系。

六、社交媒体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消费者交流和分享购物体验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媒体行为心理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媒体行为心理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媒体行为心理分析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行为心理的分析对于了解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行为心理的特点以及社交媒体行为心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交媒体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分享生活和表达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圈子和交流方式。

二、社交媒体行为心理的特点1.社交需求: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空间,满足了人们对社交的需求。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动态、与他人互动,通过获得点赞、评论等反馈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2.自我展示:社交媒体成为人们展示自己的平台。

人们通过发布照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展示自己的生活、才艺和观点,以获取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3.社交比较: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丰富多样,人们往往会与他人进行比较。

这种社交比较心理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外貌、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安和焦虑。

4.信息过载: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量庞大,人们往往会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

人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筛选和处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这可能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和压力增加。

三、社交媒体行为心理的影响1.社交满足感: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增加人们的社交满足感。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和情感,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关注。

2.自我认同感: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等反馈可以增加人们的自我认同感。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社交焦虑:社交媒体上的社交比较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

人们往往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对自己的生活、外貌、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安和不满。

4.注意力分散: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量庞大,人们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社交媒体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摘要对于信息过载问题的研究始于 20世纪之初, 至 60 年代以来逐渐增多。

在人的信息欲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于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成分。

造成信息降级的信息平庸化和噪音化是信息过载带给人们的烦恼。

信息过载也给信息选择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了研究信息降级问题, 克拉普引入了一个心理学模型。

阿尔温·托夫勒( Alvin Toffler ) 在其《未来的冲击》中指出: “我们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创造和耗尽思想和形象。

同人、地点、事物和组织形式一样 , 知识变得可以任意处置了。

” 他同时又指出: “ 在信息重荷下,人类行为的崩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神病理学有关, 我们还没有深入研究。

尽管我们没有理解其潜在的影响, 但是我们正在加速社会中变化的一般速度。

我们正在促使人们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面临新的形势, 在短时期内掌握它们。

”理查德·沃尔曼( RichardSaul Wurman) 深入讨论了信息焦虑症。

沃尔曼认为, 信息时代不是“ 信息爆炸” , 而是“ 非信息”爆炸, 或者是数据爆炸。

信息必须导致理解。

某人认为是信息, 其他人可能认为是数据。

如果没有理解, 就会导致焦虑。

奥林·克拉普( Orrin E.Klapp) 深入讨论了信息过载( Overload, 或负荷过重、超荷) 和由此而引起的厌烦问题。

他认为, 信息过载不仅是信息量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信息降级( degradation) 。

其表现一是噪音化, 二是贫瘠和过剩( sterile and redundant), 即平庸化( banalization)。

克拉普认为,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质和能量的作用趋向于降级( degrade), 信息和文化也有这样的问题。

知识的增加会导致人类的不满足和厌烦。

一方面, 趋向无意义的多样化( 噪音或信息过载); 另一方面, 趋向于贫瘠和过剩的统一。

信息过载向古典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 越来越多的信息( 嘈杂的、琐碎的、平庸的信息) 被处理、打包、计算机化。

信息过载将我们带到古典自由主义者所无法想象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 人们有太多的信息,其中即有好的信息, 也有坏的信息。

而在古典主义的理论中 , 没有提到人们会有太多信息的可能性。

信息的欲望人们不断处于厌烦的边界, 因为那么多的信息都是无关的、无意义的或琐碎的, 即使是紧急的, 但也爱莫能助。

所以人们认为, 厌烦是抵抗噪音的保护功能。

信息欲望中的这些负面成分表明, 随着信息的增长, 其边际价值和意义就降低了, 这与经济学的边际效用思想相类似。

我们还可以作另一个具有经济学意义的类比: 信息价值的降低犹如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越多, 它可以购买的东西越少。

20 世纪末的信息社会表明, 信息未必能提供答案。

它与其它任何东西一样, 也是有问题的。

在通常情况下, 我们考虑的是信息负荷不足( un-derload), 将厌烦设想为这样一种精神状态, 即人们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有意义的信息所产生厌烦。

如果某人的兴趣强烈, 例如有业余爱好, 即使他不能享受信息, 他也可以忍受, 但对于别人则可能引起厌烦。

图 1 意义的形成滞后于信息的积累关于信息负载与厌烦之间的关系, 杰克·霍恩( jack Horn) 在 1975 年指出: 具有较轻松负荷的工人可能因为刺激负荷不足而变得厌倦。

医生们具有高度的责任, 注意力集中, 工作时间长, 他们较满足自己的工作, 较少沮丧、焦虑和恼怒。

米哈伊·奇克岑特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于1975年指出: 太简单的工作会令人厌倦; 但是如果工作太复杂, 要求太高, 人们也会烦恼。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提出了一个社会组织理论 , 指出厌烦发生在各个方面, 特别是官僚机构中。

韦伯将合理的社会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 它不管如何有效, 还是会否定较大决策中有关信息的意义, 使人们更清醒。

在考虑现代社会为何和如何产生导致厌烦的信息过载时, 克拉普假设产生厌烦的 3 种可能性: 在长途旅行中列车的一个车厢内, 窗外只有一些景色, 没有阅读资料、游戏、录音带或其他娱乐方式; 一个旅客已经在车厢中, 另一个上车了; 人们可以设想新来者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1) 如果他沉默寡言, 在整个旅行中, 因信息负荷不足, 可能产生厌烦。

特别是在没有其他消遣方式时, 更会如此。

( 2) 如果他对一些话题谈论过多, 例如, 单调地和无休止地重复一些观点、口语、故事等等。

这是多余信息的过载, 也许比沉默更容易产生厌烦。

( 3) 如果他喋喋不休, 不管什么话题巨细无遗。

这样的伴侣至少像沉默的人一样乏味。

可称之为信息多样性的过载, 有噪音。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我们要考虑一种不平衡, 这就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扭曲。

它们在现代生活中主要来自于媒体 , 媒体系统有助于产生这种不平衡,使得人们听得多, 谈得和唱得少。

媒体的负荷如此之大,以至于可能窒息受众的心情。

厌烦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征兆, 也是躲避过多信息冲击的一种手段。

查找平台:中国知网关键词搜索:信息过载文献类型:期刊作者:顾犇发表时间:2000-09-15发表平台:中国图书馆学报2.《信息过载时代的新媒介素养》【内容摘要】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环境下,信息过载问题随之出现并且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提升人们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信息过载势在必行。

为应对信息过载,新媒介素养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媒介素养强调“媒体批判能力”的模式,将重心转移到“信息管理能力”上来,着重培养人们的筛选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

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掌握技术为核心,并以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为保障。

【关键词】信息过载; 新媒介素养; 新媒体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介的不断更新演变,信息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我们从“信息匮乏”的状态逐渐进入到“信息过载”的状态。

有数据显示: “互联网上一天产生的信息量约有 800EB,如果装在 DVD 光盘中要装1. 68 亿张、装在硬盘中要装 80 万个。

仅以网上视频来说,到 2015 年在互联网上一秒所传视频需要一个人花 5 年时间才能看完。

”不难发现,新媒介事实上已成为一柄威力无穷的双刃剑,在给受众带来信息便利之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冗杂等诸多困扰。

如何应对信息过载,高效精准地获取信息并为己所用,已成为当下互联网语境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一、信息过载时代的来临信息过载,是指信息时代信息过多,受众接受的信息量超出了其所需要以及所能消费、承受的信息量,以致受众无法高效选择或有效利用信息的状况。

20 世纪50 年代,出版物快速增长,信息量逐渐增多,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面对大量信息时眼花缭乱,这可谓是信息过载的萌芽。

之后,随着广播电视的大行其道,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量进一步加大,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时常让人头晕目眩。

而今,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广泛应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更是大显神通,裹挟着五花八门的信息席卷而来,人们一方面为新鲜出炉、斑驳陆离的知识和信息欢呼雀跃,另一方面也逐渐在海量信息的狂轰乱炸中走向麻木,无所适从。

在新旧媒介合力营造的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竞争与信息更替的洪流不断冲击并刷新人们的大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觉到,虽然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但似乎却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难以对过多的信息进行深入的解读,更难以辨识并整合有用的信息己所用。

久而久之,信息似乎成为了一种负担,信息过载也由此演变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二、新媒介素养: 从媒介批判能力到信息管理能力媒介素养发轫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和环境: 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出来的。

当时,媒介素养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号召学生抵制大众传媒的腐蚀和影响。

而后随着媒介素养传入其他各国,人们对媒介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媒介素养的内涵也逐渐丰富起来,比如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这可谓是传统媒介素养定义的典型代表。

而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媒介素养始终没有突破批判主义的藩篱,它一直都在致力于“培养更主动和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这本无可厚非,但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随着信息过载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信息焦虑症等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依然将媒介素养的重心放在培养“媒介批判能力”上,显然只能是隔靴搔痒。

进而言之,在当前信息过载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媒介素养已无法解决由于信息过载所引发的种种新问题,只有积极发展“新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将媒介素养的重心从培养媒介批判能力转移到培养信息管理能力上来,才能够治标又治本,真正攻克信息过载这一时代病症。

具体来说,信息管理能力包含三种核心能力: 筛选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

筛选能力指的是从声色迷离的信息海洋中锁定目标信息、淘汰无关信息的能力。

具体来说,这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在了解媒介特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二是根据相关的媒介知识,淘汰渠道中的无关信息。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环境中,由于大多数信息的生产和流通都是“先发布后过滤”,因此,传播场域中常常充斥着许多假信息、无用信息以及为提升点击率而制造噱头的信息。

由此,当人们试图在互联网空间获取信息时,常常会发现自己不仅面对着网站、论坛、博客、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多种渠道的选择,而且还会受到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的干扰。

有学者指出 : “我们现在身处的信息时代不是信息爆炸,而是非信息爆炸或者数据爆炸。

虽然当代人有了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渠道,却面临着身陷非信息的海洋,找不到、看不懂、读不完所需信息这样一种窘境。

”因此,想要有效应对信息过载,首先必须具备筛选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需要获取就业信息时,首先就应该有的放矢,选择与就业相关的媒介渠道,比如就业网站、就业论坛或者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检索与就业相关的信息; 其次,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与自己的就业意向相符的信息,并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避免在车载斗量的就业信息里徘徊不定。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锁定目标信息。

当然,要在包罗万象的互联网空间里获取信息,只具备筛选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依然拿获取就业信息为例,如果我们以“就业”为关键词用百度搜索引擎来筛选信息,会发现百度找到的相关结果有约一亿个,而这些结果都是以超链接的标题予以显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