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区域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战略调整及中国应对措施

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战略调整及中国应对措施
04 %。而 20 年 日本对华 商业 、 . 4 05 金融保 险 的投 资 比重 上升为 l .1 84 %。可 见 , 00 %、 .1 日本企 业在 加大 对 中国 制造业投资的同时对 中国第三产业 的投资份额也在 不断
增加 。 3 加 快 对 中 国直 接 投 资 本 地 化 战 略 步 伐 .
来源 。17 日本开始对华直接投资 ,0 99年 2 世纪 8 o年代 中
期 以前基 本上处 于尝试 阶段 , 资额 较小 。17 投 99~19 90 年 日本对华投资年平均 项 目仅 为 16 , 1 项 年平 均对华 投 资金 额不 足 3 亿美元 , 19 ~ 06年 , 而 9 1 20 日本对 华投资年
20 第 5 09年 期 总第 1 7 9期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I oeg E 0 d F ri n c cR lin ea os& Ta e t rd
N . 20 o 5。0 9 S f l o 19 e a . 7 i N
[ 用外资 ] 利
日本对 中国直接投资战略 调整及 中 国应对措 施
世 纪 , 球 经 济 一体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及 全 球 经 济 结 构 的 调 全
受 19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 机的 冲击 , 97 日本经 济 自
2 0世纪 9 o年代 初 “ 沫 经 济 ” 泡 崩溃 以来 再 次 受 到 重 创 , 许
整, 既为 日本产业结 构调整 带来 了机遇 , 带来 了压力 。 也 中国经济实力 的增强和加入 WI 明朗 的发展 前景 , O后 对 E本新一轮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大的吸引 力。 日本加快 l
四种。例如 , 索尼在 中国的分公 司废除事业部 制 , 大力发 展子公 司, 实现“ 价值创造型经营” 松下电器在北京 和苏 ;

2011年中日关系综述及日本对华政策走向

2011年中日关系综述及日本对华政策走向

《 亚非纵横》2012 年第 2 期

外交史上也不多见。 温家宝总理致电慰问, 还利用去东京出席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的机会,赴宫城县灾区慰问日本民众, 表达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 日本灾后重建的支持。日方也积极开展震灾 外交,谋求恢复对华关系。日本时任首相菅 直人给胡锦涛主席发送亲笔信,就中国为日 本大地震提供的援助深表感谢。他在信中表 示,日本今后也将把中国视为 “最重要的 。菅直人还在 《人民日报 》 上刊登了 国家” — — “情谊纽带 ” 。 中日两 感谢援助的广告— 国领导人的 “救灾外交 ” 重新开启高层沟 通的大门。两国相向而行,使中日关系有所 升温,国民感情有所改善。 在这种背景下, 中日双方都格外珍 视 2011 年 5 月 21 —22 日在东京召开的中日韩 第四次领导人会议的机会。 通过这次会议, 中日关系的气氛明显改善,并使三方合作框 架内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入秋以后, 中 日两国高层频繁交往。 胡锦涛主席在 APEC 会议期间会见了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温家宝 总理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与野田进行 了会晤。11 月,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访华, 温家宝总理、戴秉国国务委员分别会见, 杨 洁篪外长与其举行会谈。2 月和 12 月中日 还两次举行战略对话。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 舰 “雾雨” 号于 12 月应邀访问中国青岛, 这是 海 上 自 卫 队 舰 艇 时 隔 三 年 半 第 二 次 访华。 二、中日经贸领域交流频繁,日本加大 对华投资力度 3 ·11 ” 大地震给东亚格局带来 日本 “ 一个关键拐点,成为进一步密切中日经贸关 系的新契机。 美国 “福布斯 ” 网站刊文指 出,大地震震动了日本的国运,中日韩第四 次峰会后人们发现, “依靠中国 ” 将不仅是 日本企业, 甚至是日本整个国家的不二选 ,不 择。文章作者说, 在 “后 3 ·11 世界 ”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欧贸易的效应分析——基于欧盟、日本在华投资的比较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欧贸易的效应分析——基于欧盟、日本在华投资的比较

回归结果见表2 。 近年来 , 中欧 贸 易保 持 稳 定 增 长 ,0 7 中欧 货 物 贸 易 总额 达 将其从回归方程中删除后再进行回归计量分析 , 20年
3 6 .亿美 元 , 国 出 口2 5 .亿 美 元 , 口 10 .亿 美 元 , 盟 5 15 中 4 19 进 19 6 欧
Ch na n EU-Chi a r d n o cu e ha x o t e r i g e f c ho l e s r n e ha mp r n u to i o n t a e a d c n l d s t t e p r a n n f e t s u d b t o g r t n i o t i d c i n
Ke r s FDI E y wo d : U—Chi a Tr d E o t Ea i g I p r n u to n ae xp r r n m o t I d c i n n


引 言
表l 显示 , 。 p 回归系数未通过任何显著水平 的t 值检测, 因此须
— —
Ba e n mp s i n o s d o Co a s o f EU nd a n’ n s me t n Ch n a J pa S I ve t n i i a
CH EN Yun-yun ZHA Gui -yo ng (c o l fI t n t n lE o o c n r d fS a g a ia c n vr t ,S a g a,2 1 o ) Sh o o e a o a cn mi a d T a e o h n h i n n e U ies y h n h i 0 2 9 n r i s F i
B2
A () R 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摘要:自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7%, 毋庸置疑,外商直接投资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止2011 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11 亿美元,连续21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巨大的市场潜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都令中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然后分别从外资国别结构、行业结构、投资方式结构、地区分布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外所使用献。

1的企业)包括外商[1]。

2010 年,我国新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27406 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1057.35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16% ,占世界的4.4%。

截止2011 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11 亿美元,同比增长9.72%;全球最大的500 家跨国公司均已来华进行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已超过1200 家[2]。

我国连续21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引资国。

表1.1 1979——201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接投资的热潮,外资开始大规模地进入我国。

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据上图可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3]。

2.1 萌芽与开始阶段 (1979—1986年)1979 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允许外国投资者与国内企业组建合资企业。

以此为标志拉开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帷幕。

随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外商独资企业法》的颁布取消了对外资所有权的控制。

这些探索性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我国利用外资初级阶段的政策基础,也标志着我国利用外资工作进入探索和试验性阶段。

此时,外资来源主要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偏小,增长速度较慢。

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以经济特区为中心的加工工业区。

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前言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举国废墟,满目疮痍的情况下,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兴,更是在短短的数十年中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其发展速度堪称奇迹。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自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

就中日双边关系而言,两国谁也无法否认对方的客观存在和与己方利益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广泛而深刻的相互依赖关系。

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经济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由于种种原因,中日经贸关系出现过许多问题,经过两国的不懈努力,求同存异,中日经贸合作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走来,两国经贸摩擦的阴影也逐渐消散。

但这并不代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在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中仍然要面对许多分歧和问题。

这无疑是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正确而清醒地认识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对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平稳健康地渡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一)中日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自二战结束至今的六十余年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有了很大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经历了从民间交往到半官方半民间交往再到官方交往的变化,特别是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的三十多年,在两国政府和经济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经济关系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贸交往领域逐步扩大到了商品贸易、技术贸易、企业投资、资金合作等广泛的领域。

回顾这六十年来中日经贸交往的过程,从经贸关系的性质来看,以1972年中日复交为分界线,可分为民间交往时期和“政府主导、官民并举”时期。

企业管理日本在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选择与成功因素

企业管理日本在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选择与成功因素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为成功 的少数国家之一。 无论从投资流出国还是投资流入国的角度,日本对华 直接投资在西方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中都占有数一 数二的重要地位 。
硬商品买卖在阿里巴巴 软商品交易在阿里巧巧
二、文献综述
Roth,Johnson以及Taggart等均认为分析全球 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可采用一体化-本 地化框架(Integration-Responsiveness Framework,称之为IR模型)。
表4统计分析表明,日本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返销母国 市场的比例和来自母国市场的筹供比例均与管理模式 和控制程度显著相关。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比例与 目标实现显著负相关,而出口到第三国的比例与目标 实现显著正相关。
结果表明愿意在华再投资的公司表现出更高的母公司 控制程度;愿意在华再投资的公司表现出更低的中国 情况的适应程度 。
硬商品买卖在阿里巴巴 软商品交易在阿里巧巧
(四)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1、专属优势 与全球竞争者相比,日本跨国公司在技术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平均 值为2.20;与本地竞争者相比,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平均值为 1.47。
硬商品买卖在阿里巴巴 软商品交易在阿里巧巧
表3 日本在华跨国公司对区位因素的评价
中国的区位因素
M*
成功变量
目标实现
再投资决策
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4.02
许可证的获得手续
3.70
环境法
3.63
官员的廉洁
3.52
0.15*
0.02+
政府效率
3.46
外资法规
3.42
0.22**
中方履行合同的状况
3.38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动机的变化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动机的变化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用为 目的的投资比例, 中国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但 发生 了明显下 降 , 由接 近 于世 界平 均水 平两 倍 的 63 .%下降到 3 9 以劳动力保证与利 用为投 资 目 . %; 的的 比例 , 中国 (8 6 、48 ) 高 于 世 界 平 均水 1 .% 1.% 远
研发体 系的重 发 中心 , 8年 时 间 就 能 赶 上 用 东京 研发 中心 的水 平 。 由此 可 见 , 日本 的对 华 投 资 正 由生 产一 市 场 导 向型 向市 场一 生 产 导 向型 转 变 , 并在 不 断提升 技术 含量 水平 。
年代 , 历快速 增长期后 , 经 企业 国内生 产成 本 逐渐 上 升, 加之 随之 而来 的泡 沫经 济推 波助 澜 的作 用 , 得 使 生产 成本 尤 其是 劳 动 力 成 本持 续 上 涨 。 因此 , 一 这
日 是我 国 的近邻 , 为 世 界 上 仅 次 于 美 国 的 本 作
同一时期占 日 本对外投资的 比重却有不断增长 的趋
势, 在这种增 长 的背后 , 动机有 着 明显 的变化 。 其

如此。小岛清“ 边际产业扩张论” 的基本主张是对外 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 资国) 投 已处于或 已经陷于比 较劣势的产业 ( 可称作边际产业 ) 同时也是对方国 , 家( 东道 国) 具有 显在或 潜 在 比较 优 势 的产 业 开始 依 次进 行投 资 。1 -因此 , 日本 的对 华 投 资一 直 以获取 廉
欧 美企业竞争的需要 ; 另一方面也与我 国经济实力增 强、 市场扩 大、 资环境改善等 因素密切相关 。对此 , 投 我们要积极
拉 动 内需 , 续 扩 大 国 内市 场 ; 断增 加 教 育 投 入 、 大人 才 技 术储 备 ; 极 鼓 励本 土企 业 的 R D投 资 , 强企 业 自主 继 不 扩 积 & 增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分析:来源地构成、投资方式与产业分布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分析:来源地构成、投资方式与产业分布
专 家 论 坛
外 商对华直接投 资现状 分析 来源地构 成 、 资方式 与产业 分布 投
东北财经大学 王岩
改 革 开放 至今 . 国已 经 引 进 了 大量 的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随 着 我
经 济 全球 化 进 程 的不 断加 快 , 商 对 华 直 接 投 资 的 产 业 分 布 、 资 外 投 方 式 与 来 源地 构 成 等 都 在 发 生 变 化 。 此 , 必要 对外 商对 华 直 接 因 有
投 资 的 发 展 现状 进 行 重 新 审视 。
港 、 属维尔京群岛、 英 日本 、 国 、 盟 、 国 台 湾省 、 国 、 加 坡 、 美 欧 中 韩 新
开 曼 群 岛 、 国 、 国 、 兰 、 摩 亚 、 国 、 国 澳 门( 英 德 荷 萨 法 中 见表 1 。在 )
对华直接投资总额 中, 源于中国香港 、 来 日本 、 国 台湾 省 、 国 和 中 韩 东 南 亚 等 亚 洲 国家 或 地 区的 投 资 约 占 8 % 以上 。 O
’ 一 、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来源地构成
外 商 对华 直接 投资 的 主要 来 源 地 是 亚 洲 地 区 的 国家 。 随着 改 革 开放 程 度 的不 断深 入 . 华 直 接 投 资 的 来 源 地 结 构 不 断 改 变 , 对 来 自欧 美 国 家 的对 华 直 接 投 资 不 断 增 加 。如 果 按 对 华 直 接 投 资 存 量
排序 . 至 2 0 截 0 8年 . 对华 投 资最 大 的 十 五 经 济 体 分别 是 : 中国 香
, 二 、 外商对华直接投 资的投资方式构成
截 至 2o o 8年 。 商 对 华 直 接 投 资 项 目共 约 6 .9万 个 , 华 外 59 对 直 接 投 资 额 共 计 8 9 .9亿 美 元 。目前 , 论 从 对 华 直 接 投 资 项 目 90 5 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区域特征分析 摘要:日本是中国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但其投资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这就说明区位因素对日本企业在华的直接投资有着重大的影响。研究其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机制,对我国改善投资区位条件,提升在日本全球化生产格局中的分工地位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着重考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特征出发,进一步分析影响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主要区位因素,从而明确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 关键词:日本;中国;直接投资;区位因素;区域分布特征;投资动机 Abstract:Japan,one of the biggest investing countries of china,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However,Japan’s FDI in China appears obviously regional differences.This explains region factors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FDI. The key: Japan; Chinese; FDI; region factor; characters of region; motive of investment. 一、文献综述

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主要有海默 (Hymer) 的垄断优势论, 巴克利 (Buckley)、卡森 (Carson)、拉格曼 (Rugman) 的内部化理论、弗农 (Vernon) 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以及邓宁 (Dunning) 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除了邓宁的理论将区位作为重要的子因素考虑外, 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均是只从跨国公司内部的条件出发去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而忽略了东道国区位因素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影响, 这种单向型的研究有失偏颇。理论与实际都需要我们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出发来重新审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至今有关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有: 一是邓宁 (Dunning)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内含的区位要素。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主要说明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 认为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的时候才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若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及内部化优势则可选择许可贸易方式, 若仅具备所有权优势则只能选择出口方式。但在邓宁基本理论的框架下仍隐含着重要的区位思想, 他的理论把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为: 第一, 市场因素, 主要为市场规模、市场增长、市场的格局及顾客的类 第二, 贸易壁垒, 包括关税壁垒及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心理距离等。 第三, 区位成本因素, 主要包括原料劳动力成本, 运输成本等。 第四, 投资环境, 包括涉及外国投资的政策法规的优惠程度,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及金融货币的稳定性等。2000 年, 邓宁又在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发表了“The Eclectic paradigm as an Envelop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Theories of MNEs Activity”一文, 对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及补充。 二是以克拉维斯 (Kravis)、弗里德曼 (Friedman et al.)、凯夫斯 (Caves) 及部分北欧学者为代表的市场学派理论。该类理论十分强调市场的接近性、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以及所谓的心理距离对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的影响, 认为接近市场就意味着低的运输成本、低的信息搜寻成本, 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增长的市场潜力, 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据 Kravis 等 (1982) 的研究, 东道国劳动力成本对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出口有着负的影响, 因而也影响其空间布局。Caves 等人把试图把交易成本引人 FDI 的区位分析中, 但由于概念过于抽象没有得到太有价值的东西。而北欧学者认为与实体距离对应的为心理距离 (Psychic Distance),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妨碍或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 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系、教育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心理距离的远近意味着企业克服障碍成本的高低,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一般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例如, 瑞典的跨国公司总是把其周围的丹麦、挪威、芬兰作为海外经营的首选目标。 三是以安哥多 (Agodo)、贝尔德伯斯 (Belderbos)、奥克荷姆 (Oxelheil) 以及中国学者鲁明泓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理论, 该理论着重分析了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甚至转型体制对吸引 FDI 的影响。 例如 ,Agodo(1978) 发现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与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创造出来的有组织的经济环境紧密相关;Belderbos(2003) 研究了东道国反倾销政策对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影响, 认为通过反倾销可以吸引更多的 FDI, 但一旦东道国取消了反倾销措施, 直接投资中的成本因素又将上升。奥克荷姆等 (2001) 强调了金融制度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影响, 认为股票、债券的发行上市制度将影响到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公司的相关成本、资本收益等。鲁明泓 (1999) 则以 114 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 探讨了影响 FDI 的四大类制度因素, 即国际经济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府廉洁程度, 认为经济的开放度及对外资的欢迎态度最为重要。 四是以波特 (Poter)、斯密斯与佛罗里达 (Smith&Florida)、埃利森与格兰泽 (Ellison&Glaeser) 为代表的集聚经济理论。他们认为集聚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与相关生产设施的区域集中而形成的正外部性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会带来产业的自然优势而且会带来技术溢出等外在优势, 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波特认为一个区域之所以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有吸引力, 就在于它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熟练的劳动力, 具有好的区域形象及大量的产业集中等。 一些学者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证实了集聚经济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影响, 而 Luger 等 (1985)、Braunerhjelm 等 (1996) 对瑞典的海外 FDI 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效应的重要性, 且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特别明显。 东道国区位因素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成为 20 世纪后期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这些理论分别以东道国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状况、市场规模、产业结构与分布、金融制度等经济因素以及等政治、文化因素作为变化因子来检验其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相关性, 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有较强的解释力。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特征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对外投资势头。中国长期和日本保持着重要的经贸伙伴关系,是日本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目标国。截至到2003年,日本对中国实际投资累计达 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8%,是中国第三大直接投资来源地,仅次于香港和美国。日本直接投资在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促进出口、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格局中的地位 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结构来看,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2000年其比重高达79.6%,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不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不高(见表1),20世纪我国在日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在5%左右,2000年仅为2.97%。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上个世纪末的低谷,日本对华投资开始显现出一定的回升势头2001—2003年,在世界FDI减少,日本对外投资总体萎缩的情况下(2002年比上年缩减18.75%,2003年比2002年缩减12.08%),我国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3年分别升至11.34%,12.98%和17.55%。同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战略中扮演着制造加工基地的角色。 表1 我国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及其规模变化 年份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对华投资额 比重

1989 90339 587 0.65 1990 83527 511 0.61 1991 56862 787 1.38 1992 44313 1381 3.12 1993 41514 1954 4.71 1994 42808 2683 6.27 1995 49565 4319 8.71 1996 25485 2529 9.92 1997 31449 2251 7.61 1998 31616 1710 5.41 1999 25906 414 1.60 2000 34008 1010 2.97 2001 3833324 434842 11.34 2002 3228060 419009 12.98 2003 2880026 505419 17.55 数据来源:1989-2000年数据来自Bank of Japan,International Department,Balance of Payments Monthly,various issues;2001-2003年数据中,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直接投资统计数据,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1989-1999年数据单位为亿日元;2001-2003年数据单位为万美元。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特征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仍集中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外资西进的态势并不明显。 直接投资(FDI)在中国各地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绝大多数外资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几乎为外国投资者忽略,这一特征在日资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近几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分布地区虽已遍及中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但其中大部分仍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区。据统计,在日本对华投资总额中,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区占70%左右,其中环渤海地区就占其总额的近50%,华南地区占整个大陆地区则不足5%。日本经济产业省2000年的统计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