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课件)

2020年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课件)
2020年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课件)

2020年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课件)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

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范围。【病因病机】?

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

1.血分实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

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4.气虚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兼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食欲减退,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补脾益气,固摄冲任。

【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白芍、木香、甘草。

经血不止者,加血余炭、龙骨、牡蛎收敛止血.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每隔四五十天一行的,称为月经后期.如仅延后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见一次经期错后,而以后仍能如期来潮者,不属于月经后期范围。

【病因病机】

月经后期主要是机体营血不足或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常见的气虚、血寒和气滞三种。

1.血虚体质虚弱,或长期失血,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亏虚,冲任不足,经血不能按期来潮.

2.血寒素体阳气虚弱,寒自内生;经期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而外寒入侵.寒邪乘虚客于胞中,血为寒凝以致月经后延.

3.气滞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滞则血运不畅,冲任受阻,因而月经后期.

【辨证论治】

(一)血虚后期

【临床表现】经延后期,色淡量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肌肤枯涩,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白术、茯苓、远志、肉桂、炙甘草.

若心悸失眠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养血安神;潮热盗汗,舌红脉数者,去肉桂加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养阴清热。

(二)血寒后期

【临床表现】经行后期,量少色暗红,小腹冷痛,得热则

减,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

【方药】温经汤加减。

药如当归、川芎、赤芍、肉桂、吴萸、香附、炙甘草、生姜。

偏虚寒而兼见头晕腰酸,畏寒肢冷,舌淡脉细者,酌加熟地、艾叶、仙茅、仙灵脾等。

(三)气滞后期

【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经前或经期乳房或小腹胀痛,胸闷不舒,精神抑郁,舌质不鲜,脉弦涩.

【治法】行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如柴胡、香附、枳壳、当归、赤芍、益母草、川牛膝、延胡索.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而先期,时而后期,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乱”。

【病因病机】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病是由于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以致血海蓄溢失常所致。主要与肝、肾的关系密切.

1。肝郁精神因素引起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迫血妄行,则月经提前。如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则月经后延。

2。肾虚体质素虚,肾气不充,生育过多或房事不节,损伤冲任,肾气失守,封藏失职,则月经先期。若精血亏虚,则月经后期。

【辨证论治】(一)肝郁

【临床表现】经期或前或后,行而不畅,精神不舒,胸闷不畅,乳房、胁肋及少腹胀痛,舌苔如常,脉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赤芍、枳壳、郁金、青皮、陈皮、延胡索.

(二)肾虚

【临床表现】经期或先或后,量少色淡,伴头晕耳鸣,腰部酸痛,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补肾气,调冲任。

【方药】定经汤加减。

药如当归、白芍、熟地、山药、茯苓、菟丝子、柴胡、香附、荆芥炭、川断。

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超过正常,或行经时间延长,总量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

【病因病机】

月经过多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有气虚、血

热两种.

1。气虚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久病体虚,脾气不足,统摄乏权,冲任不固而月经过多.

2.血热素体阴虚,内热偏重,或过食辛辣助热之品,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热伏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月经量多。【辨证论治】

一般以量多色淡质稀,气短懒言者属气虚,治宜益气摄血;量多色深质稠,面红口干者属血热,治宜清热凉血.(一)气虚

【临床表现】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色淡红,质稀薄,面色〓白,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炙甘草、酸枣仁、茯神、升麻、荆芥炭、煅龙骨、煅牡蛎.

(二)血热

【临床表现】经来量多,经期延长,色深红或紫红,质偏粘稠,腰腹胀痛,心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黄柏、地骨皮、茯苓、青蒿.

另可酌加栀子、知母、阿胶、艾叶加强清热凉血之功。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总量减少,称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

1.血虚久病或失血之后阴血亏虚,或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血海空虚而月经过少.

2.血瘀多因肝郁气滞,或寒客胞宫,经脉阻滞,血行不畅而经量减少。

【辨证论治】

(一)血虚

【临床表现】经量过少,不到一、二日即净,色淡质稀,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目花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补血通经。

【方药】四物汤加味。

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鸡血藤、枸杞子、阿胶、杜仲、牛膝。

(二)血滞

【临床表现】经血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减,舌质暗,脉沉涩。

【治法】活血行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如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香附、枳壳、益母草、川牛膝。

月经不调为妇科常见病,辨证主要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来区分寒、热、虚、实。一般来说:月经先期量多,色深质稠者,属血热;先期色淡质稀者,属气虚;先期量少,色红质稠者,属虚热.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者,属气血两虚;色淡质稀,小腹冷痛者,属虚寒;色暗质稠,腹痛较剧而喜暖者,属实寒;色紫有块者,属血瘀。......感谢聆听其治疗大法: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虚热者宜滋阴清热;属寒者宜温经活血;气虚者宜补气摄血;血虚者宜益气养血;气滞者宜疏郁和血;血瘀者宜活血祛瘀。但须注意清热不宜大苦大寒,以免过寒留瘀;祛瘀不宜破血,以防络伤出血过多。

...... 感谢聆听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