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花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我国棉花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我国棉花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我国棉花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一、世界棉花供需概况

(一)主要棉花生产国

世界上有72个国家生产棉花,分布在亚、非、美、欧和大洋各洲。产棉区域大都在北纬40度至南纬30度的广阔地带。

亚洲地区:该棉区含东亚、南亚、西亚及中亚等棉区,其年产量约占世界年产量的60.81%。其主要产棉国家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以色列、和前苏联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为主要产棉国。

美洲地区:该棉区含北美、中美和南美3个棉区,占世界年产量的26.52%。其主要产棉国家为美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巴拉圭、哥伦比亚、秘鲁、尼加拉瓜和危地马拉等。美国、巴西为主要产棉国。

非洲地区:该棉区含北、东、西、南四个棉区,占世界年产量的7.97%。其主要产棉国家有埃及、苏丹、坦桑尼亚、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马里、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乍德、津巴布韦和南非等。

欧洲地区:欧洲地区年产棉量占世界年产的2.24%。其主要产棉国家为希腊和西班牙等很少几个国家。

大洋洲地区:该棉区年产棉量占世界年产的2.45%。其主要产棉国家为澳大利亚。

(二)主要棉花出口国

亚洲产棉量虽占世界棉产量之半,但消费量占其产棉量的82.86%,出口比重较其他棉区也相应较小;美洲生产的棉花虽然只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6.52%,但其消费量只占其产棉量的38%,出口量很大;非洲产棉量占世界产棉量的7.61%,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14.72%;欧洲及前苏联产棉量占世界产棉量的16.88%,其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16.4%;澳大利亚产棉量占全球总量不到3%,但其生产的棉花多为高等级,且90%以上棉花用于对外出口。

在出口棉花的大国中(美国、中亚国家、澳大利亚),美国占绝对优势,每年有占其产量50%以上的棉花可供出口;中亚国家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出口地区,主要供应东欧各国;印度作为产棉大国和用棉大国,每年也有相当一部份产量用作出口。

(三)主要棉花进口国

中国、土耳其、印尼、泰国、墨西哥、韩国、台湾、意大利、为主要棉花进口国。进口总量约占全球进口总量的65-70%。目前中国为全球最大的棉花进口国。(见表一)

国别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 2010/11

表一:近5年全球棉花供求及进出口统计

二、我国棉花市场运行特点

(一)国产棉花的产量和布局

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和大宗农产品,是棉区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国棉花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8%,而播种面积仅占3-4%,棉花生产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种植的棉花品种基本上从外国引进。目前,主要种植品种为陆地棉、海岛棉。陆地棉又称细绒棉,是我国棉花种植的当家品种。海岛棉即长绒棉,主产区为新疆。

我国植棉区域广阔,棉花种植地带集中分布在北纬18度至46度,东经76度至124度之间。通常划分为三大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产棉省(自治区、直辖市)23个,棉田面积在40万公顷(600万亩)以上的7个省(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70%,总产占全国的80%;全国产棉县(市)有1100多个。

棉花上联种植业,下联加工业,是产业关联度最强的大宗农作物。全国有1.6亿多劳动力从事棉花或与棉花相关的产业和事业。其中为1.5亿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植棉农户3000万户,是棉花主产区农民的可支配消费资源的主要来源。棉花流通领域就业120多万人。

(二)我国棉花市场运行特点

1.棉花总量在波动中发展:

从我国棉花种植来看,自然灾害对棉花年度间减产有影响,但不是棉花大起大落的主要因素。波幅变化主要来源于棉花面积的变化,年度之间的变化大部分都在千万亩左右。而植棉面积主要受收购价及棉粮比价关系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的影响。

2.棉花单产水平逐年提高:

单产是影响棉花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和自然灾害是影响棉花单产波动的三个主要因素。从历史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的棉花单产处于持续上升的稳步发展态势。08年单产达到173.6斤的创纪录水平。

3.棉花产业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棉花产业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2-2009我国一共进口了1525万吨棉花,占我国棉花生产总量的30.7%。中国政府兑现了

表二:入世以来我国棉花面积、产量及进口量统计

4.我国进口棉花的配额制:

1%关税配额:根据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相关协议,关税内配额每年的发放量都在89.4万吨,关税内配额的进口税为1%。

滑准税配额:滑准税是一种关税税率随进口商品价格由高到低而由低至高设置计征关税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可保持滑准税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尽可能减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目前我国对关税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行5%-40%滑准税,对滑准税率低于5%的进口棉花按0.57元/公斤从量税计征,基准价为11397元/吨。当进口棉花完税价格高于或等于11.397元/公斤时,以0.57元/公斤从量计征;当进口棉花完税价格低于11.397元/公斤时,暂定关税税率按公式计算。

三、我国棉花行情走势及情况分析

一个完整的棉花年度是从当年的9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8月份为止。下面将对过去的中国棉花行情分阶段进行回顾及分析。

(一)2009/10年度前中国棉花的行情走势及情况分析

除了03/04年度棉价达到17500元/吨的高点之外,09/10年以前中国国内棉花价格相对比较平稳,基本上在10000-15000元/吨的区间,在13000元/吨上下徘徊。

图一:2010年以前中国棉花现货价格走势

(二)2009/10年度中国棉花的行情走势及情况分析

1.国内棉花市场

2009/10棉花年度正值世界经济开始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在国家宽松宏观经济政策支持下,经济开始复苏,社会消费能力增强,包括棉花在内的大宗农产品走出了持续上升行情。2010年7月中旬,代表国内棉花现货市场行情的CC328指数达到了之前10年来的历史高点18400元/吨。年度均价为15865元/吨,较上一年度的12084元/吨上涨3781元,涨幅31%。

图二:2010年1月-7月中国棉花现货价格走势

2.国际棉花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得益于各主要经济体采取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亚洲国家特别是作为棉纺大国和进口大国的中国担当了领头羊,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全球棉花贸易。而在全球天气不佳产量萎缩的情况下,强劲的消费需求使得供应偏紧,国际棉花价格在平稳开局后一路上涨,代表国际棉花现货市场行情的CotlookA指数于年度末达到10年来的历史高点95美分/磅。年度均价77.54美分/磅,比上年度均价61.18美分/磅上涨16.36美分,涨幅26.7%。

图三:2010年1月-7月国际棉花现货价格走势

(三)2010/11年度第一阶段棉花行情大涨原因分析

2009/10年度,国内棉花现货价格CC328用了1年时间突破了近10年的高点18400元/吨。市场普遍认为20000元是顶。但进入10/11年度之后仅两个月时间,到2010年11月份就突破了31000元的高点,涨幅超过70%。

图四:2010年中国棉花现货价格走势

棉价在2010年9-11月走出了百年不遇的行情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后,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各个国际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市场流动性泛滥。推动了大宗商品上涨,棉花间接获益。

2.植棉成本增加

2010年棉农分会统计到植棉成本为1500元/亩,其中土地400元,人工700元,农资投入400元。居高不下的植棉费用不但使种植面积连年下滑,还在成本上支撑了棉价,每吨棉花的成本将近20000万元。

3.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

金融危机导致08年国内棉价下跌,棉农收益减少,棉花种植面积连年下滑,产量持续下降。根据统计局数据:09年产量640万吨,减产14.6%;10年产量597万吨,减产6.7%。

而国内外经济逐步复苏,纺织生产及出口回暖,导致纺织厂加大了棉花采购,推动中国消费大幅增加8%至1034万吨。供需严重不平衡导致大量社会闲置资金涌入棉花市场进行炒作,棉企、纺企、棉商大量囤货,恶性循环。

4.世界市场供需不平衡

根据美国农业部全球供需报告:09/10年度全球棉花产量2210.8万吨,消费量2577.5万吨,产需缺口366.7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37.16%,为近18年来最低水平。再加上印度政府采取对出口棉征收关税及暂停棉花出口的政策,导致国际棉价在2010年一路上涨冲破历史高点,而进口棉成本也相应上涨到历史高位。国内国外市场联动,相互作用,更为棉价的疯狂推波助澜。

图五:2010年国际棉花现货价格走势

图六:2010年中国进口棉花价格走势

5.纺织企业投机心理大增

09/10年度棉花价格的大涨,导致纱线价格也大幅上涨.以普梳KS32为例,价格从2月的26200元/吨涨至28400元/吨,涨幅39%。受益于低价位采购的原料成本,纺织企业利润匪浅。而“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促使纱线、纺织品销售异常顺畅,量价齐增。

6.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失误

2009年度伊始,新疆、山东、河北等主产棉区低温多雨,棉花不但上市推迟,单产也大幅下降,当年度棉花总产减少预期增强。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影响逐步消散,国内纺织销售形势不断好转,纺企用棉捉襟见肘,不得已只能从国储上提货,带动了当时抛储市场成交价、量的节节攀高,而储备棉价格又引导期现市场撮合市场。从09年9月下旬起,在上年度抛储150万吨、当年度继续抛储60万吨的情况下,现货进入加速上涨期。市场“大幅减产论”横行,导致企业更加捂棉不卖,市场资源匮乏。期间即使第三批50万吨储备棉

出库拍卖也未能为火热上涨的行情降温,日趋降低的国储库存消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水平。

2010年8月,棉价新一轮上涨的前期,中储棉又先后投放了60万吨,40

万吨的国储。至此国储资源消耗殆尽,直接导致后期棉价上涨肆无忌惮,而储配调控却束手无策。

同时进口关税配额发放不透明不及时,也促涨了棉花价格。

7.金融市场炒作

在良好的基本面支撑下,每一次利多的因素出现都受到资金的额外关注。供应的紧张,中国需求买盘的跟进,加上美棉主产区减产,更加增加了多头的氛围,美国棉花期货ICE期棉在投机和贸易买盘的支撑下频频涨停。

(四)今年以来棉花行情调整原因分析

2011年2月份郑州棉花期货价格从34870元/吨调整到24230元/吨,跌幅达到30%。而现货价格也从32000元/吨的高点跌至24000元/吨,跌幅达23%。

图七:2011年郑棉期货成交价量走势对比

图八:2011年中国棉花现货价格走势

棉价在2011年下跌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供应增加

进入2011年,南半球的澳棉和巴西棉大丰收。新棉即将大量上市并装运出口,对美棉出口以及国际棉价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棉花供应趋于宽松。

2.需求不畅

高棉价下的终端消费受到了抑制,下游面料、服装滞销;纺织厂限产停产,并开始去除高价库存;原料采购开始转向替代面料涤纶,棉花采购开始限于停滞。

3.国家调控

CPI不断创出新高,在通胀压力下,央行连续10次上调准备金率并多次加息,结束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去年年底发改委等7部委紧急下发通知,要求规范市场,严查哄抬棉价行为。在国家调控作用下,国内棉价下跌开始。

4.投机资金撤退

中国进入加息周期,欧洲央行也于4月初宣布加息,印度、韩国等经济体也有收紧政策出台,流动性压缩信号使棉花上的投机资金开始撤出市场。美盘棉花管理基金的净多持仓从去年9月高峰时的56000手左右滑落到4月份的19000

余手。

四、未来棉花行情前景展望

(一)全球棉花供需状况有所缓解

由于2010年高棉价的影响,2011年各国种植面积均大幅增加。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11/12年度全球棉花产量有望达到2715.5万吨,超过11/12年度2495.1万吨增加220.4万吨,增幅8.8%;新年度全球消费相比本年度增加65.3万吨,总消费量连续第三个年度增长,达到2601.9万吨。期末库存升至1043.5万吨,供需情况大大缓解,从长期看棉价将有所回调。

(二)成本居高导致棉价回调有限

中国国内棉花生产供不应求的现状将长期存在,因此成本是决定未来国内棉

价走势的关键因素。而成本包括国内棉花种植成本和国际棉价尤其是美棉的进口价格成本。国内棉花种植成本:以1800元/亩的植棉成本,平均亩产籽棉360斤计算,籽棉成本为5元/斤。按棉籽0.6元/斤,衣分38%折算出为24300元/吨。

棉花主要出口国美国,由于中南棉区洪水使得播种推迟,西南棉区干旱仍在持续,预计2011/12年度美棉产量为392万吨,相比本年度的394万吨减少2万吨。因产量负增长和除美棉以外地区总产有望提高,美棉出口量可能减少;新年度期末库存预期54.4万吨,比本年度高43%,但仍为1990/91年度以来第二低水平。预期棉农的销售价格在95-115美分/磅,预计棉商出口价格在130-150美分/磅。折合成进口成本约为21200-24300元/吨

(三)收储将成为棉价有力支撑

2011年3月30日发改委正式发布《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在11年9月1日至12年3月31日之间,在棉花主产区进行收储。期间监测的棉花市场价格连续五个工作日低于临时收储价19800元/吨(3级标准皮棉)时,由中储棉启动收储,敞开收购。交储企业应按不低于籽棉收购参考价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籽棉,加工成皮棉并交储。相当于国家在19800元/吨的价格敞开收购,为市场提供了最低保障。

(四)内需和出口将会支撑棉价

在去年11月的2011年春夏季订货会上,家纺、服装企业的订单价格上调了15%左右。然而2011年前3个月国内纺织服饰销售额实际增长了22%,说明了产品提价对内需市场的影响并不大。而目前即将进入秋冬季订单的生产周期,按照行业规律,秋冬季订单占纺织服装企业全年收入的比重更大。预计纺织服装行业秋冬季零售额增速将超过30%,

另外根据统计局公布的1季度纺织行业数据,一季度我国服装出口284.6亿美元,增长18.4%;纺织品201.7亿美元,增长32.7%。外需未来可能减速,但仍可能保持增长。

综上所述,在我国棉花的进口依存度超过40%的情况下,虽然纺织品出口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原料成本增加的影响,但综合各种因素看来,棉花市场不会再回到09/10年度以前的低价,国内棉价徘徊在一万三四每吨的低价时代已成为历史。在国内植棉成本、美棉进口成本和国内收储价格的多重作用下,2011/12年度国内棉价低位应在20000元/吨,而高位则取决世界经济的复苏情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以328标准级棉花计,预计棉花现货新年度价格在20000-30000元/吨之间。但如果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不排除新棉花价格短期内跌破国家收储价格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