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及女性意识比较
陈染与她的《私人生活》

陈染与她的《私人生活》这不算一部标新立异的女性觉醒小说,只是按照她们的本色叙述出来,不加过多的评论和论断,只是把女性纷繁细腻的内心用类似意识流的写法很自然的展现在你面前,让你的心灵有种被熨贴的惬意,特别是女性读者,内心的共鸣来自陈染智慧的内省和发现,说出你最想说的但最难表达的,让你感觉亲密而又遥远,妙不可言.陈染的《私人生活》小说基本上是在说一个内向,敏感而聪明的女孩青春的过渡史。
性格绝对,偏执和叛逆,灵秀而纯净的倪拗拗在经历家庭的不幸——父亲的粗暴与专制、父亲与母亲的矛盾,童年的孤独——逃避人群、缺乏朋友,青春期的苦闷——觉醒与焦躁、渴望与恐惧、T老师的侵犯,爱情的失败——禾寡妇的死、尹楠的离去,对男性的失望和社会的压力导致了一个女人最终拒绝外界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慢慢转变成内敛,朦胧和低调,也就是从所谓的“黑色”转变为“灰色”,其中穿插着自恋,同性恋,异性恋,自慰交错的虚实景象。
“黑色是一种冷,一种排斥,一种绝对;黑色甚至是否定,是拒绝,是抗议;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同流、不睦群、不妥协以及愤世嫉俗的反骨和叛逆。
黑是怀疑论者的眼神,是——我不相信,是没有退路的脚步,是对世界的敌视,是敢于伸向死亡的手臂。
说到底,黑,是青春的颜色!《私人生活》是我‘黑色’的产物。
”在这性格颜色的转变中,糅杂进她几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微妙情愫.渴望而又困惑,对于爱情和性,始终处于高度怀疑的状态。
这种不信任造成的孤独和离群慢慢成为她骨子里的特质,像血型一样不可更改。
成长并没带来喜悦,主人公深深的感受到,“时间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
内向的女孩会格外沉默。
沉默的空间如此巨大,她可以用来思索一切,由此还不可避免的产生种种幻想或者说是怀疑和恐惧。
无法主动地融入外部的世界,将成为一生中最为明显的残缺。
长久的沉思默想,内省的自己会变的越来越沉重,相对而言外部的社会就会越来越轻飘。
很多人便因此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包括这本书中的女孩,陈染称之为世纪末的流行病,它不可能靠自己的调节或者努力得到排解,只能巧妙地伪装成一个没有个性的社会人隐遁在同样没有个性的芸芸大众里。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读完陈染的《私人生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冒险。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有着独特的芬芳和姿态,让我流连忘返。
在《私人生活》中,陈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
倪拗拗是一个敏感、孤独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女性,她在家庭、社会和自我之间徘徊挣扎,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倪拗拗与禾寡妇的相处。
禾寡妇是一个被生活打磨得有些粗糙,但内心依然保留着柔软的女人。
倪拗拗与她的相遇,就像是两颗孤独的星星在夜空中碰撞出了火花。
记得书中描述倪拗拗第一次见到禾寡妇的情景,那是一个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小巷里。
倪拗拗正百无聊赖地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嘈杂的声音。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身材臃肿、穿着花布衫的女人正在和一群小贩争吵。
她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的表情愤怒而又无奈。
倪拗拗被这个女人身上散发出的一种莫名的气息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
禾寡妇看到倪拗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愤怒的神情。
倪拗拗试图劝解她,可禾寡妇根本不理会,继续大声地叫嚷着。
那一刻,倪拗拗觉得这个女人既可怜又可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倪拗拗发现禾寡妇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她会在夜晚独自坐在门口,望着天空发呆;她会在没人的时候,轻轻地哼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她会在倪拗拗伤心难过的时候,默默地递上一块手帕。
有一次,倪拗拗不小心摔破了膝盖,鲜血直流。
禾寡妇看到后,二话不说,拉着她就往家里走。
她找出一瓶碘酒和一些纱布,小心翼翼地为倪拗拗处理伤口。
她的动作轻柔而熟练,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
”那一刻,倪拗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在与禾寡妇的交往中,倪拗拗逐渐发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秘密。
原来,禾寡妇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从那以后,她的世界就变得灰暗无光。
倪拗拗听着禾寡妇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感慨。
通过与禾寡妇的相处,倪拗拗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红字》和《简·爱》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红字》和《简·爱》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陈婷苑(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广东梅州,514087)摘要:《红字》和《简·爱》刻画了两个有别于传统女性的新形象,她们是男权社会中敢于维护女性尊严、勇敢追求真爱、大胆表达自身诉求和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意识代言人。
她们的需求完全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剖析和比较两位女主角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探索现代女性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红字;简·爱;女性意识;需求层次理论;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2019)01-0059-04收稿日期:2018-12-18基金项目: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女性意识研究———以霍桑《红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为例”(2016SKY11)。
作者简介:陈婷苑(1980-),女,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
霍桑的《红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世界文学爱好者喜爱,小说中塑造的两位有别于传统的女性人物———海斯特和简·爱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们敢于在男权社会下抗争,敢于大胆表达自身诉求,敢于直面女性需求,勇敢追求独立、尊严、真爱和自我价值,使她们不仅成为当时探寻女性独立意识的引领者,还直接撕开了男权社会统治的一个口子。
她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她们当时的真实需求和精神诉求。
本文尝试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剖析她们的行为动机,了解她们的真正需求,比较她们闪现的女性特质,让广大的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两个女权主义先驱的新形象。
同时,让大家把握一个时代的文化坐标,认识到一个时代和环境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红字》和《简·爱》的女性意识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在他的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 ’s hierarchy of needs ),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五大类,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

《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与社会现象的写照,也是展示人们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小说作品《简·爱》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女性意识。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部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简·爱》中的女性意识《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她坚定独立、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意识。
1. 自我追求与独立意识简·爱在孤儿院长大,受尽欺凌与压迫,但她从未放弃对真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努力学习,追求知识,从事教育工作,展现了她对自我追求和独立的渴望。
她拒绝了传统封建道德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理想。
2. 坚守原则与追求公平简·爱是一个有原则的女性形象,她追求平等和公正。
在其与罗彻斯特相识后,尽管被他的贵族身份和与她存在婚姻障碍,但她不愿屈从于传统的权威和社会阶层。
她不为金钱、地位所动容,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克服了阶级隔阂。
3. 女性平等与自我价值简·爱意识到女性与男性在社会地位和权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她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
她与罗彻斯特的关系中,展现了她力图实现自我价值与尊严的探索,不愿沦为被动的束缚。
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女主角同样名为简的人物形象为主线,展现了她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于爱情的追求。
1. 爱情追求与身份定位简·爱追求爱情,她对爱情充满渴望,但她的爱情观念却因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环境受到限制。
她的身份是一个外国人,在上海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她经历了爱情的起伏和痛苦,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产生了矛盾和困惑。
2. 情感与自我追求简·爱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女性形象。
她对于情感的追求致使她在两个男人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也体现了她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论文摘要: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
1990年代女性作家在文本创作中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对自我的理想化和自恋倾向。
这里的自恋,不是心理学或病理概念的重复,而是精神上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从而在一定层面上把自己理想化并追求这个被自己理想化了的自我镜影。
透过理想化的自我镜像,这些女性作家不仅通过躯体触摸获得了某种自我肯定,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层面上也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陈染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是充满智慧、灵气、敏感的年轻知识女性,它们虽外表脆弱,但内心却孤傲卓绝,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如《与往事干杯》里的中年男子对少女蒙蒙的爱怜和近乎膜拜的”爱情”,《私人生活》里的老师以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对纯真敏感独特的倪拗拗压抑的爱慕。
这些女性生活在男性爱的围护里,处于被敬仰、被崇拜的地位。
陈染对此直言不讳:“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单纯。
太美丽的人感情容易孤独,太优秀的人心灵容易孤独,因为她们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伙伴。
”(《私人生活》)可见,无法找到合适伙伴而引起的自恋,是因为“单纯与美丽”,是由于“孤独”。
所以,在陈染、林白的文本中,自恋是心理空间和生存空间幽闭的产物。
在陈染、林白的小说中,我们经常看见“房间”这两个字。
这里的“房间”是女性特有的“活动居所”,也是男人无法进入的“禁地”。
它成了一个特定的称谓,意味着区别于男性主流世界的边缘与“个人”之地,它以其幽闭性与隐秘性构成了女性世界隐喻与隐语的空间,成为女性自立与自闭的同在,给女性带来安全感与归属感。
《私人生活》中,倪拗拗说:“我一直渴望单独住宅,这是一个人可以进行内心生活的前提。
”外部世界带来的挫折与伤痛最终使她们日益退缩于自己独处的幽室,甚至是那个小小的浴缸。
在这样一个更小更封闭的空间里,倪拗拗才能得到水样的温暖,浴缸成为一种女性话语的孤独的表达方式。
浅析《简·爱》对《傲慢与偏见》的超越——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

浅析《简·爱》对《傲慢与偏见》的超越——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作者:杨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杨妙(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简·爱》和《傲慢与偏见》都是英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的作品。
她们塑造的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为平等自由的地位抗争不息,折射出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
然而,由于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不同,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简·爱》这部作品比《傲慢与偏见》更加激进地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女性从传统婚姻中解脱出来,并且突破了“灰姑娘”模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简·爱;伊丽莎白;“灰姑娘”模式中图分类号:I5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092-03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都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她们各自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塑造出了伊丽莎白和简·爱这样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是女性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简·奥斯汀的小说以当时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婚姻为主题,在读者面前展示出多姿多态的女性世界。
奥斯汀是19世纪初英国创作女性主题小说与传递女性声音的女性作家之一,她把女性意识从关注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关注女性眼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上来。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则浸透了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妇女命运的思考,她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争取自己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还关注所有女性的命运,为人们树立起崭新的女性精神形象。
在19世纪的英国,男性把持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形态领域,妇女被视为头脑贫乏、能力低下,是男人的附属品。
但奥斯汀和夏洛蒂勇敢地写出了女性的心声。
然而,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越了《傲慢与偏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_简_爱_两种译本中男女形象的比较研究_在女性主义视域下

第2期(总第69期) 2009年3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 f Shanx i R adi o&TV U niversit yN o.2M ar.2009简 爱两种译本中男女形象的比较研究!!!在女性主义视域下∀何玉萍1,赵征军1(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 简 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特的作品。
作者通过女主人公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摆脱男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女性主义观点。
在女性译者祝庆英和男性译者曾凡海、吴江皓的两种译本中,通过比较他们对男女形象的不同译法,可以揭示出女性译者在翻译时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和身份认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50(2009)02!0074!03##一、引言夏洛特在小说中不仅塑造了个性鲜明,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主人公简 爱,也刻画了代表男权的各种男性形象,比如约翰 里德,罗切斯特先生等。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也应当在译文中生动得传译出这些形象,使译文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由于男女译者在翻译时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他们翻译的人物形象必然有区别。
长久以来,男性认为男性的形象应当是力量、权威的象征,而女性则生来就不如男性。
女性主义者认为,应当∃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性%。
因此,女性译者所传译的形象就更符合女作者的意图,也体现了她个人的女性意识。
本文选取了两个版本的 简 爱译本。
一本是女性译者祝庆英的译本,另一本是男性译者曾凡海、吴江皓译本。
通过比较两位译者对女性和男性形象的翻译来揭示女性译者的女性意识,以及它对其翻译的影响。
二、对女性形象的翻译人们常常把男性与强壮、主动、积极划等号,而把女收稿日期:2008!11!20主要作者简介:何玉萍(1980!),女,上海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摘要:陈染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用有别于男性作家的独特生理与心理体验,塑造了孤独而失意的女性形象,使女性精神世界更清晰地为人所感知,本文从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识为分析对象,力求解析陈染作品。
关键词:女性形象;孤独;精神世界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30-01陈染作为一个九十年代崛起的女性作家,以其极富先锋性的创作和细腻的笔触披露和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而其作品中塑造的孤独而失意的现代女性精神世界更是为人所称道。
陈染的作品,以先锋性和私人写作为主要特征而存在。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真真切切的生存体验,而个体的生存体验在其童年时期已能被详细记录并对个体的思想、人格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生存体验被称为童年经验。
著名文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论及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时,将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类:“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
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
”而陈染,很不幸地,拥有后一种童年经验。
陈染成长在一个父母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中,父亲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她,更加上6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使得这种气氛更为压抑和凄凉,也在陈染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像。
她说:“从我还未出生的五七年反右开始,家里就屡遭冲击,家庭气氛沉闷、压抑、冷清。
父母关系的紧张使人深感自卑和忧郁”①这种家人关系的非正常相处模式让她“异常羡慕那些里院与外院的邻居大嫂扯着嗓子隔着房屋聊(喊)丈夫”②的亲切感;而最令她神往却不可能实现的是“在热情朗朗的夏天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整整一个夏天的皮筋,玩砍包,蹦房子”,③而自己却只能“躲在阴暗冷清的房间里练琴”,④最大的奢望是“隔着竹帘子向外边望几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虹希
内容摘要: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和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形象特质有同有异。
她们都是当时时代的另类个体,却拥有不同的生命过程,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私人生活》和《简·爱》中都大量提及了“房间”这个意象,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个意象来探讨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与女性意识。
我们可以发现,简在追寻的路程中渐渐消除孤独。
倪拗拗在人生的开头是不那么孤独的,但她却越来越孤独,并学会在疼痛中享受孤独。
简捍卫自由平等和尊严,是女性意识的萌芽,而倪拗拗则是反抗男权、控诉社会,是当代女性意识的具化。
关键词:房间倪拗拗简·爱孤独意识女性意识
一. “房间”意象
“房间”这个意象在陈染的《私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在《简·爱》中出现的频率也不低。
这足可以说明“房间”意象在文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陈染一直提倡“个人化写作”的概念,她认为“个人化写作”就是从大时代和大社会中退回个人的内心和生命全部,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染作品序列从一开始便呈现了某种直视自我,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有一种疏离尘世、独向自我的“幽闭”倾向,故她笔下的“房间”多是宁静幽闭的。
而《简·爱》中的“房间”意象则有多样的韵味,有时候简是被迫进入的,而她主动进入的那些房间也分破旧和富丽,寄托着她不同的感情。
倪拗拗她喜欢把自己长期幽居于不断变换的房间里。
我们可以看见在冷清的房间里,倪拗拗的母亲在孤寂的忙碌,与她父亲争执,彰显出倪拗拗有缺失的童年。
或是进行一些哲理的思考,比如时间的流逝。
“在房间这种封闭小世界中,倪拗拗要么沉浸于漫无边际的白日梦,要么煞有介事地同自己的胳膊(“不小姐”)和腿(“是小姐”)亲密交谈,在喃喃自语中愉快地自我消遣;要么和同性朋友禾寡妇、伊秋紧张而又亲切地纠缠在一起”①。
透过这些,陈染形象地构筑了诞生在房间里的女性私人世界。
尽管在房间内做的事情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幽闭的房间都是主人公倪拗拗逃避群体,逃避现实,逃避伤害的最佳归宿,成了她们阻拒外界空间的庇护所。
这类“房间”的意象含义是比较单一的。
《简·爱》中“房间”的典型之一就是她曾被贝茜等人关进去的方形豪华房间。
那是里德太太家可说是最好房间,但是对于简来说只是蒙受羞辱的所在。
房间的陈设红白交杂,神秘却也特别空寂,里德先生就是在那里去世的,房里回荡着一股哀怨之气,使她特别害怕。
在里德太太对勃洛克赫斯特先生说简是一个喜欢撒谎的坏女孩子之后,“房间”就像是一个积蓄情感和话语的过程,她忍不住穿过房间,随后喊出压在心底已久的话语,“我很高兴,你不是我的亲戚。
只要我活在世上一天,我决不会再叫你一声舅妈,长大以后也绝不会来看你。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不喜欢你,问你待我怎么样,我就说,我一想起你就恶心,你对我残酷极了。
”去学校之后,进入的生火的房间象征着简得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缕光明,她首次遇见了理解她的谭波儿老师。
随后在学校里见到那么多的小房间,象征着学校内部的压抑,有着让人窒息的气息。
在房间里,她遇见了她的朋友海伦·彭斯。
在瘟疫弥漫洛伍德之后,房间则是有着医院和死亡的味道。
在罗切斯特庄园中的属于她的卧室显示着她终于有了符合她心意的落脚处。
随罗切斯特看见的房间则是显示罗切斯特的富足和品味。
这类“房间”的意象蕴含是丰富驳杂的。
二.比较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和女性意识
想要捋清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和女性意识,我们先要进行倪拗拗和简·爱的人物形象比较和作品的大致比较,再透过“房间”意象来比较总结。
《私人生活》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本相当前卫的著述,此时女性意识正在觉醒,是当代新女性的反抗之声,而《简·爱》写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贵族找情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女性的地位并不高。
这就从时代背景上决定了她们女性意识的异同。
无论是倪拗拗还是简·爱都可说是他们生活时代的另类个体,是当时的“孤独者”。
她们都具
有直视自我的特质,都会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内心,但是她们的形象还是有差别的。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的是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平等、捍卫尊严、勇敢热情、生机勃勃、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
陈染塑造的则是“远离喧嚣与浮躁而获得了生命的沉静与从容,精神的自足与充盈使她们解构了男权规范的束缚,窥破了男人在其貌似强大背后的卑劣与渺小,从而获得了一种足以和男人对视的自信与精神支撑力”②的独身女人形象。
从作者塑造的形象上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寄予的女性意识是有差别的。
简·爱希望在男女地位实际并不平等的社会里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在女性为男性附属的现状中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有知识的人,这可说是女性意识的起步。
倪拗拗则是反对男权,她认为男女是一种互补和相互延伸,表达出陈染那种“女人的视野完全应该而且有权超越性别,而抵达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③思想,女性意识已经比较成熟完善了,远比简的女性意识激进完整。
《私人生活》和《简·爱》都可说是女性成长小说,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作的,便于主人公真情和经验的抒发。
它们都注重心理描写,而《私人生活》在表达心灵成长之余,还有描写肉体的成长史,这是《简·爱》缺少的。
它揭露的女性生存主题远比《简·爱》丰富,同时更为鲜明地“敞开了一直为人们所忽略的女性生存、女性境遇的悲凉性,并由此构成对人们已有生存体制、性别体制和社会体制的一种全方位反思”④。
倪拗拗常常呆着的幽闭的房间,就像是一个女性私人王国,一个只属于女性的“地盘”,覆盖着属于倪拗拗的女性意识。
她时常做白日梦是女性特征强烈的人才能办到的事情,潜意识里就默认并自豪于自己是个女生。
和禾寡妇等的缠绵显示出她清晰而独特的女性性意识,讲述女孩到少女再到女人的转变,这是连同时期的林白作品都只会婉转含蓄表达的,更遑论简了。
她关于女性甚至是人类的思考显得更为的深刻。
而简不论进什么房间,必然都会对那个房间进行或多或少的细节描写观察,有着女性的细腻。
被关进里德先生死去的房间会害怕,是一个普通的更为生活化的小女孩。
再被里德太太说坏话之后,会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你的儿子是个坏男孩,但我是个好女孩儿。
他才常常说谎,而我不。
”她会拒绝罗切斯特提出的做他情妇的建议,哪怕他能提供多么富丽堂皇的大房间给她居住,坚持自己作为独立女性的骄傲。
在罗切斯特因为火灾失去他的大庄园和眼睛后,仍旧遵从自己的心嫁给他。
若说在各个房间中进出的简是一位拥有女性独立自尊并为之骄傲的意识的女性,那么长居在幽闭的房间里的倪拗拗就是一位讲求男女平等到甚至有些女性优越感,力图建构起一个纯粹的女性空间的女子,她的女性意识是全面而可抽象的,对已有的女性意识含义进行拓展,具有先锋性,但是常局限于“房间内”,不可避免的使人感觉逼仄,尖锐却脆弱。
简和倪拗拗都面临过家庭的破碎、亲情的缺失。
简从小被里德太太虐待,被仆人和里德太太的儿女们欺压,她们不懂她、嘲笑她、欺负她,夺走她的书籍,将她关进红屋子。
简是孤独的,一度达到书籍都不能安慰她的孤独的地步。
但是她在不断的成长中找到了心之所系,她有了朋友,屋子里有了“火光”。
她拥有了爱情,成为一个她自己喜欢的人,成为了她希望的完满的家庭的一员,真正地拥有了属于她自己的屋子、房间。
简的孤独意识是渐渐削弱的。
而倪拗拗却是不断地失望着,家庭不幸、童年孤独、青春苦闷、爱情丧失,形成了“受到伤害——拒绝伤害——确立自我”的人生轨迹。
她也曾想过走出房间,但是父亲使她觉得她像是一个潜伏者,不能露面。
和她有感情的女性都走向了死亡的结局,唯一爱恋的男性尹楠最终也没能和她走到最后。
她回到了或者说是不得不回到了屋子里,走过爱的苦旅,“对现实生活有着清醒而痛楚的体认”⑤,寻不到精神依托,最终陷入了更深的孤独里。
但或许于倪拗拗而言,孤独是痛苦却没什么不好的。
陈染运用一系列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多重塑造方法来表露倪拗拗的情绪。
女性是承受孤独的主体,而孤独又是寻找精神家园的诗化。
在文章的最后,倪拗拗极度迷恋上浴缸这一处所。
她把浴缸布置成一张床,自己舒适的躺在里面,浴缸空间狭小却坚固安全,象征着她一直缺乏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她渴望一个归宿,可以让自
己的心灵可以得到片刻的安宁。
但空间从房间到浴缸的缩小也表征着女主人公对社会人群的恐惧、弃绝,她选择了自已一人面对、享受孤独,孤独意味着寂寞,却也意味着自由。
伍尔夫说:“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对于简·爱而言,或许会领会成女人要有自己的经济能力,才能够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地位,才拥有按自己意志消除孤独的资本。
对于倪拗拗而言,则意味着要有一间可以独处的屋子,让自己可以静静思考,不受外部的喧闹所打扰,追求精神的自由,在疼痛中享受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