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湖泊萎缩的原因初步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黄河源区是指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交界处。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于黄河流域以及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经历了较大的波动。
根据古地理、古气候学和历史文献等资料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几个干湿变化特征:1. 冰期干旱期:在晚更新世的冰期时期,黄河源区受到了气候干旱的影响,水源供给相对较少。
冰期干旱期对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形成了负面影响。
2. 湿润期:在冰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暖,黄河源区出现了湿润的气候条件。
湿润期使得黄河源区的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充实,水文条件较好。
3. 间冰期干旱期:在湿润期之后,黄河源区又经历了一个间冰期干旱期。
这一时期的干旱导致了黄河源区的水源缺乏,水文条件恶化。
4. 现代时期的干旱期:进入现代时期,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再次出现了恶化。
这一时期的干旱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的特征可以看出,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影响水资源形成和分配的重要因素,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源区的水文条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人类活动对于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过度开发,黄河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人类活动引发的水土保持问题、水资源消耗问题等,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源区的水文环境恶化。
黄河源区在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是多样的,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了保护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保护好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
黄河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黄河源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交错并存。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源区各种开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修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活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部分优良草场和天然植被,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非法淘金、采药、挖沙以及对原生植被的滥伐滥垦,也造成黄河源区植被大面积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根据水利部1999年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4.55万km2,其中水力侵蚀2.2万km2,占48.3%;风力侵蚀1.1万km2,占24.3%;冻融侵蚀1.2万km2,占27.02%。
与1995年调查结果相比,水土流失的广度和深度均呈上升趋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增加了56t/km2.a,达2900t/ km2.a。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使该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且加剧了干旱、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每年输入龙羊峡水库的沙量达134万m3,严重威胁着龙羊峡水电站的运行安全。
(2)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黄河源区仍然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植被覆盖度大,草场高度在1m以上,长势好,品种多。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超载放牧、垦草种粮等现象日趋严重。
加之在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致使黄河源区草场严重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据调查,黄河源区上世纪80-90年代年均草原退化速率比70-80年代增加了3倍多。
截至目前,黄河源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近7.33万km2,占草场总面积的78%。
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草地退化1.61万km2,约占全县草地面积的83%,有7000多人成为生态难民。
玉树州曲麻莱县就有3300 km2的草场被开挖,草地严重沙化。
由于草场大面积沙化,给当地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地处黄河源头纯牧业的玛多县,90年代年均牲畜存栏数比1979年下降了58.4%,人均占有量下降了65.7%,38%的牧民被迫迁移他乡。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精选文档 .2018 对于黄河水资源检查报告一、综述1、黄河河源区日趋遇到社会关注跟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趋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根源之一—黄河源区也渐渐遇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对于黄河源区的报导渐渐增加,如:XX年 1 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导了青海省地质检查院对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检查的结果,以为水环境变异、天气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 08 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捍卫战”为题作了以下报导:最近几年来, xx 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
全县已有 67 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万人、34 万头牲口出现不一样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XX 年 09 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泉的忧患-- 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导说:“跟着最近几年来全世界天气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分放牧的影响,不一样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展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害,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行估计的。
”2、检查的目的意义面对这样多的报导,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怎样认识呢?不可以漠不关心,应当深入检查研究,认识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状况。
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域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切原由,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
现有的水文观察,不论从站网散布到观察因素均没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由。
河源区因为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员工生产、生活问题许多,为促使这一地域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完全改良水文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定拟订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案。
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形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检查。
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生产用水取自地表水 , 已建的集中供水水源地因动力 不足而闲置 。因此 , 地下水位下降应主要是自然因素 造成的 。 该地区尚未出现降落漏斗的情况也肯定了这 一点 。
表 1 玛多地区民井长观资料统计一览表
Table 1 Long observing data for digging wells in the Maduo area
近几 十 年 来 , 源 区 多 年 冻 土 一 直 处 于 退 化 状 态[ 9 ~ 11] 。 冻土退化表现在多年冻土上限下移及季节性
融化层厚度增加和多年冻土下界上升 , 平面上分布范 围缩小 , 垂向上厚度减薄 , 融区范围扩大等方面 。 当多 年冻土上限下移 , 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加 , 而地下水补给 量减少时 , 因含水层蓄水空间增大 , 则间接引起地下水 位下降 。
1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证据
黄河源区是我国尚无地下水监测网点控制的空白 区之一 ,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证据则主要通过水文地 质学及地貌学方法识别出的泉口下移 、扇前缘泄出带 下移与泄出带低位沼泽湿地萎缩 、不同时相遥感对比 解译与 GPS 实地调查圈定的湖泊 、沼泽湿地萎缩 、局 地历次水文地质工作获得的地下水位统测资料对比获 得。 1.1 山区泉口下移
2009 年第 6 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11 1 ·
黄河源区湿地面积持续萎缩

黄河源区湿地面积持续萎缩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工人》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专家最新研究表明,1990年至2004年间,黄河源区湿地出现持续萎缩,共萎缩40000多平方公里,在不同的湿地类型中,沼泽,湖泊和河流面积均处于
萎缩态势中,2004年与1990年相比,沼泽,湖泊的面积均减少了约10%,而河流面积减少幅度最高,达到22%以上。
【总页数】1页(P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黄河源区唐乃亥站径流持续减少的原因分析 [J], 刘振西;刘强;张世军
2.黄河源区湖泊萎缩的原因初步分析 [J], 尚小刚;张森琦;马林;田永革;王涛
3.基于参与性调查的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分析-以黄河源区为例 [J], 聂学敏;石红霄;赵成章
4.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r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J], 顾明林
5.湿地面积持续萎缩三江平原湿地60年锐减8成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源区水环境变化及黄河出现冬季断流的原因

地质通报 LA6:6LM5>: NO::APM8 6Q 54M8>
RSC#$$,8S#. THC#,$%%!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黄河源区水环境变化及黄河出现 冬季断流的原因
万 力",曹文炳",周 训",胡伏生",李志明",许伟林$
("<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北京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 西宁 /"%%"$)
$:=:年;月份以前,鄂陵湖出口处黄河河床最低 高 程 为 @ !;<(# @ A。 $:=: 年 ?、= 月 降 水 量 分 别 为 $$@(: AA和$$?(< AA,导致两湖水位上涨,鄂陵湖出 口 泄 出 量 剧 增 ,到 $" 月 短 短 @ 个 月 内 ,水 流 的 刨 蚀 作 用就使河床最低高程降至@ !;@(=# A,下切了"(<$ A (表$)。由于$:=:年河床下切,湖水泄出量增加,$::" 年降水量为!:#(< AA,年径流量却为<(:?;B$"=A#, 较$:=?年(降水量#"#(: AA,年径流 量#(:#:B$"=A#) 多出!(!;@B$"=A#。 $(@ 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
万 力 等 :黄 河 源 区 水 环 境 变 化 及 黄 河 出 现 冬 季 断 流 的 原 因
(!&
表 ! 鄂陵湖口黄河河底高程与流量的关系 !"#$% ! &%$"’()* #%’+%%* ’,% -$)+ ."’% "*/ #)’’)0 %$%1"’()*
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

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摘要:简述了黄河河源区生态特征,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黄河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为治理黄河河源区水土流失,使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黄河河源区;生态问题;保护;对策黄河河源地区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广布冰川,湖泊众多,沼泽广阔,植被良好,水草丰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场。
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不合理活动影响,致使区内部分植被破坏,禽兽减少,鼠虫猖獗,生态失调,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不仅制约着当地的牧业生产发展,而且也危及到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河源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势在必行。
1生态特征1.1河源区是黄河的主要水源补给区黄河干流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3个阶梯。
在源头区有黄河流域最大的2个湖泊——鄂陵湖、扎陵湖和由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组成的高原湖群,有阿尼玛卿山和果洛山两大现代冰川以及分布密集的众多河流;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雨偏少,河水蒸发和渗漏损失很大;黄河下游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量较为丰富,但此段黄河已成为“地上悬河”,径流大多不能进入黄河干流。
从黄河整个流域来看,龙羊峡以上流域较为充裕的水源补充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多年平均径流量约占全河45%。
这充分说明,黄河上游及河源地区的水资源在全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生态环境严重恶化20世纪70年代前后,河源区呈现的仍是草丰畜肥、人畜两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20多年来,河源地区干旱形势严峻,气候变暖,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湖泊干涸,水位下降,许多雪山帽消失,径流减少,鄂陵湖上下连续出现断流现象。
原来特有的生态功能逐步消失,草原持续退化并趋于严重,物种生存环境遭到威胁。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其特有的高原腹地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垫面受高原气候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植被生长缓慢,在自然状态下呈退化演替之势。
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张森琦;李原;王永贵;石维栋;吕宝仓;庄永成;李延军【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09(36)6【摘要】为研究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野外实测的泉口下移、扇前缘泄出带下移与泄出带低位沼泽湿地萎缩以及局地历次地下水位统测资料,认为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次,且表现为间接干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加剧了荒漠化和引起黄河源区黄河断流.%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ndwater head decline and the ecologic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the head water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Field survey of downward shift of the spring vents, discharge belts, shrink of the marsh and monitoring data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level suggest that regional groundwater level decline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Moreover, human impacts on the groundwater level behave as indirect disturbanc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sulted from decline of groundwater level include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intensification of regional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other is the occurrence of zero-flow of the Yellow River in its head water area.【总页数】5页(P109-113)【作者】张森琦;李原;王永贵;石维栋;吕宝仓;庄永成;李延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保定,071051;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西宁,810012;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西宁,810008;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西宁,810008;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西宁,810008;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西宁,8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14;X141【相关文献】1.地下水位下降对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以34团为例 [J], 吴忠华;赵新风;徐海量2.黄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与对策建议 [J], 王莺;李耀辉;孙旭映3.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探讨 [J], 林志祥4.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探讨 [J], 杨彩霞5.黄河源区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彭轩明;吴青柏;田明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级平台 7m处有 南 北走 向, 下毗连 的三 个岛 屿 , " k 水 称 西三 岛" .其 中北 岛 面积约
13m , .k 2最高点海拔 432 ; 8m 中岛面积为 08m , . 2 k 最高点海拔 433 ; m 南岛面积约 04m , 4 . 2 k
最 高点海 拔 432 岛上水 草 丰茂 , 6 多 头 白唇 鹿栖 息 ." 3m, 有 o 西三 岛 " 由三叠 系砂 , 岩组 板
维普资讯
第 1卷 8
第2 期
高 原 地 震
E R H U K E E R H I L T A A T Q A ER S A C P A E U N
V0 . 8 No 2 1 1 .
20 06年 6 月
Jj.0 6 u12 0
黄 河 源 区湖泊 萎 缩 的原 因初 步 分 析
成, 象一条堤坝堵在湖的西部 , 使黄河注入的大量泥沙沉积在岛西湖区.整个扎陵湖西南
的黄河人 口处一带 , 发育水下三角洲的浅水带 , 水深一般 1 m 2 .湖西北部的扎陵半 岛向 南伸人 湖 中, 最南 端制 高点 海拔 432 .湖南岸 附近是 黄河水 道 , 口水 面海拔 约 8m 入
断流现象 , 引起 了国家 的高度重视.
2 黄河源 区的湖泊
河源区湖泊集中发育在黄河干 , 支流 附近和低洼平坦的盆地和沼泽地带.支流卡 日 曲河 口以上 的河源区湖泊小, 密度大 ; 之下湖泊大, 密度小.区内湖水 面积大于 10m 的 0k 2 湖泊有 2 , 个 湖水面积大于或等于 05m 的湖泊有 4 个 , . k 2 .k 2 . 2 k 4 00 m ~05 m 的小湖 18 5 7
环湖有多处半 岛, 最大的是西北边的扎岛山, 向东伸人湖中约 6m, k 最高点海拔 4 6 . 1 m; 3 9
①张森琦 , 王永贵 , . 等 黄河源区 12 万 生态环境地质调 查报 告 . 宁 : :0 西 青海省地质调 查院 , O . 1 1 ,7 — 2 21 7 20 O 7 4
个 .据遥感对 比解译资料 , 原有总湖水面积 1 2 .k 22 世纪 6 年代) 占图区总面积 69m (0 2 0 , 的 53 %; . 5 现有湖水总面积 1 7 .k 22o 年) 占图区总面积的 5 1 4 多年来 , 73m (oO , 1 .%. 0 湖水
收稿 E期 :06— t 2o 5一l 2
, ,
北约 2m处有一东西长 1 .m 南北宽 5m的小岛, k 5 8, 5 0 谓之" 鸟岛" .
鄂陵湖对黄河径流有 良好的调节作用, 湖水主要受河流, 大气 降水 和冰雪融水 的补
给, 但环湖河流少 , 除黄河外 , 仅有北侧的柯尔咱程和湖南岸的两条小支流.另外 , 环湖有
4 多个子湖, 0 其中较大的子湖是茶措, 南错 和西侧无名子湖.湖水人不敷 出, 湖水位有下 降的趋势.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勘察队于 1 2 9 年和 17 年两次勘察 的资料 , 5 98 鄂陵湖山 口
F g 1 D sr uin o l w R v r .l e ae i. i i t f tb o Yel i e )I r a o s 1℃
黄河源区湖泊类型复杂 , 从湖水水化学特征来看 , 以淡水湖泊为主, 如扎陵湖, 鄂陵湖 ( 以后简称" 两湖" , )尕拉拉错 , 星星海和阿涌吾儿马错 ; 微咸水湖及成卤水湖次之 , 前者 以 " 两湖" 周围的子湖及茶木措湖为代表 , 后者以茶措 , 南错和龙 日阿错为代表.从河湖关系 来看, 既有吞吐湖 , 又有无 ( 或有) 源闭流湖和有( 或无) 源外泄湖①.现以" 两湖" 为例进行
基金项 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 目" 黄河源区 l 5 : 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目( 9 1 00 11资助 . 2 项 1 92 04 2 ) 9 3 作者 简介 : 刚( 7 ~ )男 , 尚小 1 8 , 助工 , 9 毕业于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主要从 事水 环境与生 态地质环境工作 .E , —
ma l S a g a g n @ 1 3 e n . i: h n Xio a g 6 . o l
维普资讯
高
原
地
震
第1 8卷
面积减少了 4 .k 2湖泊退缩明显. 96m ,
图 1 黄河源头地 区示意图 ( 据青海省志 ( ) 七 长江 黄河澜沧江源 志.00 8 ) 2O 年 月
化引起水循环变化等 , 也可能是由人类活动所造成.在这些变化 中最大的可能则是其相 互作 用 的结 果 .
维普资讯
5 2
表 1
高
原
地
震
第1 8卷
湖 泊水化 学成分变化对 比
表征湖泊水资源变化的有 : 流域面积变化 ( 因湖泊干涸演化为闭流湖引起流域产流面
3 黄河源 区近代湖 泊的演化趋势与" 湖" 两 的水环境变化规律
河源区湖泊 的演化趋势对黄河是否断流 以及生态环境 的发展趋势都有密切的内在联 系.而如今在河源区, 源泊所表现出的变化主要为湖泊萎缩, 干涸, 水质咸化等 , 其结果是 造成淡水资源的短缺 .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自 然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 , 如地质原 因引起的含水系统破坏 , 荒漠化引起植被覆盖度减少 , 保水功能衰减 , 气候 的干湿, 降水变
其流 域 即 为 黄 河 源 区 , 称 河 源 区 .河 源 区 地 理 坐 标 介 于 9.3 简 55 ~ 9.3 E 与 82
3~ 3. 间, 3 5 ~ 53 N 全部位于青海省境 内的中南部 , 5 0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 1.行政 区 图 )
划 分属 青海 省果 洛藏 族 自治州 玛多县 , 树藏族 自治州 曲麻 莱县 和称 多县管 辖 . 玉 河源 区位 于我 国生态 建设 规划 与青 海省生 态环境 建设规 划八 个类 型重 点治 理 区的青
4 9m 出口水面海拔约 4 8m, 0, 2 7 因泥沙沉积, 2 湖底抬高 , 水深一 般只有 3 8 并且湖底 m,
地形 平缓 .
扎陵湖是黄河干流良好 的径流调节天然水库 , 湖水补给源主要为河流, 大气降水和冰 雪融水 , 湖水动态较稳定 .湖周共有子湖 3 个 , 2 图区较大的子湖有茶木措和桌让措. 扎陵湖湖水清澈 , 水面呈灰 白色 , 水质 良好 ( 1 , 表 ) 矿化度 O5 L . 5 左右 , 水化学类型 为 H o ·1 aM ·a . ~ 3C 一N · g C 型
处有两级砾石堤, 高差 O 6 , .m 说明 2 年间水面下降近 O6 , 6 .m 平均每年下降 O0m . . 2
鄂陵湖湖水清澈 , 呈青蓝 色, 水质好 , 矿化度 036/ , . gL 总硬度为 172m / ,H值 7 6 .3 gL P 为 84 , 化学类 型 为 H O .l aMg . .9水 C 3C —C . 型
4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9 4
4 3 29
蜒
4 3 . 2 8 6
图 2 星星海 湖退长观 剖面示意 Fg2 Pol o Ⅺn) ga Lk ak i. rfe f g n}i ae n i d l b
扎陵湖, 鄂陵湖为黄河的过水湖 , 不仅对黄河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 而且还是黄河源
料, 为黄 河源 区生 态环 境 建设和 保护提 供 了科 学依 据 .
关 键词 : 黄河源区; 湖泊萎缩 ; 生态环境
中图分 类号 :88 x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56 2 ))2 09 6 1 5 8X{(60 —04 —0 0 X
1 概
况
据《 青海省志(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志》黄河在玛多沿黄河桥 以上 的河段称河源段 , 七) ,
2 2. 7
维普资讯
2 期
尚小刚等: 黄河源区湖泊萎缩的原因初步分析
5 1
南岸较大的半 岛有然玛知知贡玛 , 向北伸人湖 中近 4m, k 其北有一牧草茂盛的小岛 面 积 约 02m , . 2岛上有鹿群, " k 称 鹿岛"其次是然玛知知湾尔玛半岛, ; 向北伸人湖中约 4m 其 k
论述. 2 1 鄂 陵 湖 .
该湖位于玛多县境内, 黄河流域第 一大淡水湖 , 属 系构造湖 , 藏语意为" 青蓝 色的长
湖" .该湖南北长 3 . m, 23 东西宽 3 . m 总面积 607m , k 16 , k 1 . 2区内面积 589k 2 占总面 k 2. m , 6 积 的 8 .%.总容水量 1 ×1S3 66 0 0 .湖水面海拔 4 6 . 湖水北部深而南部浅 , 7 m 87 2 m, 平均水 深 1 . 最大水深 3 . 超过 2m水深的面积 占总面积一半 以上 , 76 m, 47 m, 0 湖底地形为一广阔 的平底盆 地.鄂 陵湖湖底 有 两级 平 台, 一级 位 于水 面下 3 7 第 二级 在水 面下 第 m, 1 —1m 5 8 .黄河通过勒那河汤岔玛沼泽湿地 注入 鄂陵湖, 口处被淤成水深不足 1 , 湖 m 近 2m宽的浅滩 , k 水下三角洲一直 向东延伸约 1k 再 向北东湖底平缓过渡.黄河人湖处 lm, 水面海拔 4 7m 主流沿西北边向东北行进 , 0, 2 在湖 的北端流出, 口处水面海拔 4 5 . . 出 45 2 m
尚小 刚 , 张森琦 马林2 田永革 王 涛 , , ,
(. 海省 地质调 查院, 1青 青海 西宁 801; 2 青海省 柴达木综合地质大 队, 1 2 0 . 青海 格 尔木 860) 1 0 0
摘要 : 通过对黄河源 区主要湖泊的水环境变化特征的论述, 运用水文地质学及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