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百年发展与互动

合集下载

人类学本土化探索历程评述——以吴文藻、费孝通和李亦园为主的讨论

人类学本土化探索历程评述——以吴文藻、费孝通和李亦园为主的讨论

人类学发轫于西方 , 繁荣 于欧美 , 自然而然 , 西方也就 占据了该 学科 的规范地位 , 形成 了欧美一 系列 的研 究范 式。

决我们 了解 中国社会的各种 问题 , 当时很多老师 也感 觉到 用外 国材料教 社会学 是不符 合我们 中国的要求 的 … …
直以 , 来 全世界 的人类学研究 的范式主要 以西方 的概念
lc l a in o nh o o o st w r s t ewo l . o ai t fa t r p l g i o a d h r z o y d Ke r s y wo d :An h o o o y o a iain;e p o ai n t r p l g ;lc l t z o x lr t o
t e h so f o aia in o n h o oo n n a l u d e e r , h sp p rf c s o h h o ft r e a t rp lg s ih h i r o c l t f t rp lg i e r a h n r d y a s t i a e o u n t e t e r o h e n h o oo it whc ty l z o a y y y s
也被卷入这一全球化西方语境 的浪潮 ,忙于吸收西方 的研
2 1年是费孝通先生诞J O 周年 ,纵观人类学 的发 00  ̄l0
究成果 , 模仿西方 的研究 方法 , 仿佛失去 自己的话语权 , 导
致 中国的人类 学乃至社会科 学失去 了本该有 的个性 化 。 面 对这 一情形 , 中国人类 学者做 出不少反 思 , 名人类 学家 著
p a e e y i o a tr l . h s i o t n a k i u t r ls l a r n s b u u i e e ta i o n h u u e o e ly d a v r mp r n oe T e mo t mp r tts sc l a ef wae e s a o t rChn s d t n a d t e f t r ft t a u — o r i h

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 剑桥托雷斯海峡人类学探险报告》 。 托雷斯海峡土著探险的集体考察虽然时问很
短 , 是理 福斯从 中得 到 了锻 炼 , 但 并具 有 了对 于 一 种新的人类学方法的信心。这种方法在当时被表
} 稿 日期 :0 6一 1 9 收 20 O —1
义上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的一个优秀代表 : 其一 , 人 类学 的民族志 及其所 依托 的 田野作 业作 为一 种组 合成为学术规范 , 后来为多个学科所沿用 , 民族志
作者简介 : 高丙 中( 92一) 男, 16 , 湖北人 , 北京 大学社会学 系、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 究中心教授 、 博士生导师。
l 7
维普资讯
就成为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的一种文体。除 了与
人类 学相通 的 民族 学 之外 , 会 学 、 社 民俗 学 、 治 政
族志方法。《 托达 人》 印度 的托达人 的生产活 对 动、 社会生活 、 信仰 、 亲属关 系以及与周边 民族的
联 系进行 描述 的时 候 , 示 了人 类 学 知 识 生 产 的 展 新方 法 : 到异 国他 乡 一个 社 区居 住 相 当 长 一个 时
查为基础完成 民族志专著 ( oor h 的人类学 m ng p ) a
维普资讯
人 类 学 国外 民族 志 与 中 国社 会 科 学 的发 展
高 丙 中
( 北京 大学 社会 学 系、 国社会 与发展 研 究 中心 , 京 107 ) 中 北 08 1 20 06年 对 于 世 界 人 类 学 界 来说 有 一 个 特 别 值得 纪念 的事 件 , 就 是 理 福 斯 ( H. .Rv 这 w. R i — 述为 对 于 一 个 民 族 或 者 地 区 的 “民族 志 普 查 ”

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论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关系

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论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关系
第2 3卷第 5期
Vb .NO 5 123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 n l f e z o i e st S c a c e c s o r a n h u Un v ri o W y’ o il i n e S
21 0 0年 9月
Se 2 0 p, 01
偏 重于对 文化 意义 的阐释 。 从传 统 上看 , 与社 会 学相 比 , 社会 与文 化人 类学 大体 有三 个特 点 : 一 ) ( 它 以异 民族 、异社 会 、异 文 化为 自己的研究 客体 ,用 西 方的术 语说 ,即是 以 “ 非西方 的或 未工业 化 的社 会 ”为对象 。确 实 ,社 会人 类学 一度被 认 为是关 于 “ 开化 的 ” 原始 的 ”土 著群 体 的研 未 、“ 究 。( )社 会人 类 学十分 强 调实 地工 作 ,强调 参与 观察 ,强调 掌握 异 民族语 言 ,而且 实 地工 作 二 或参 与观 察 的时 间不 能太 短 ,起 码 为期 一年 ,以便 能够亲 眼看 到一 年 中各 个季 节性 活 动 。( ) 三 人类 学家 一般地 说是研 究 者 ,而不 是变 革者 ,很少试 图去影 响或 引导社会 的变 迁 。他 们往 往把维 持所研 究社 会 的原状 作为 可取 的 目标 。 由上 可见 ,在 西方 社会 科学体 系 中 ,社会 学与人 类 学虽然 都研 究人类 社会 与文 化 ,但 两者有 着重 要分 野 ,这种 分野 可 以概 括为 “ 野之 分 ” 也就是 社会 学 的研 究对象 是 文 明社会 ,而人类 文 , 学 的对 象则 是所谓 的野 蛮未 开化 的社 会或 叫初 民社会 ( r t esc t) p miv oi y 。然而 ,费孝通 的人类学 i i e 研 究 为西 方人类 学和 社会 学打破 彼此 隔 阂开 了先河 。

个人生命史访谈问题

个人生命史访谈问题

个人生命史访谈问题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道路一样,既充满生机,又命运多舛。

一方面,中国社会学的萌生本身就是这个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的表征之一,在1949年前和1979年后,这一学科都因急速的社会变迁获得了勃兴的动力;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一学科天生的激进与保守的双重性质,社会学在1949年前不被看好,1949年后同样不受待见。

在1949年革命胜利后的近30年间,原本总体上与中国革命勠力同心的社会学,便因“这一学科的固有性格与那一时代的社会性质之间的内在冲突”,而被取消达30年之久。

改革开放后,有鉴于中国社会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学得以恢复和重建,并在此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从本文的主题来说,在这翻天覆地的40多年里,伴随这场现代转型成长起来并且参与其间的社会学家们,无论是他们的生命历程,还是问题意识或学术实践,都深受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影响,并最终深嵌到这一伟大进程之中。

从近代以来越来越制度化的学术发展历程来看,学者与学科一直处在一种互为傍依的关系之中:一方面,学者因学科而生,比如,若没有社会学或历史学,尽管不会影响人们对社会或历史的兴趣,但也不会有以此谋生的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以社会或历史研究为志业的学者,社会学或历史学才得以不断发展,并实现相应的知识生产及应用实践。

书写某一学科的发展历史时,人们常常都会关注学科的起源、概念的演进、理论的建构乃至其所产生的学术及社会影响,但往往会忽视学者的个人生涯尤其是由时代锻造的个人生命史在学科发展中的隐性含义。

从相近学科的角度来看,在以往有关社会学或人类学学科历史的讨论中,不同学者或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或依建构理论体系的需要,再或因手中资料的限制,常常以不同的途径作为自己的叙述基础。

英格尔斯曾将这类研究归纳为三大类:(1)历史的途径,即我们力求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著作的研究,去发现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社会学的传统关注点和兴趣是什么。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整本书阅读(一)课件 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整本书阅读(一)课件 部编版必修上册
阅读任务
任务一 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把 握整本书的概念。
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
刻画其他社会体系或社会关系的对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女有别
(男女求同)
(礼治秩序、道德秩序)
学术价值
在对江苏吴江、云南昆明等地的农村地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费 孝通应《世纪评论》之约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也就是后来《乡土 中国》的雏形。从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看,他做的第一期工作是 实地的社区研究,代表作品包括《花篮瑶社会组织》(1936)、《江村经 济》(1939)、《禄村农田》(1943)等;他做的第二期工作是对社会结构的 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展实地研究,代表作包括《生 育制度》(1947)和《乡土中国》(1948)。
此则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③“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 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对比概念) 可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是“现代社 会”。 ④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 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概念的 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演绎佐证)
提示:第一~三章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 四~八章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九~ 十一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
2.举例说明“法律”“规则”有什么不同 。它们分别是哪一种秩 序的产物?

“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与社会学中的百年争论

“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与社会学中的百年争论

“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与社会学中的百年争论
陈学金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结构”与“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学、社会学领域中主要有三种主张:一是整体取向的突出“结构”的观点;二是个体取向的强调“能动性”的观点;三是试图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中间路线”的观点.“结构”与“能动性”之间的争论源于不同研究者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与分歧.【总页数】6页(P96-101)
【作者】陈学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人类学知识的"后殖民"争论中的信仰、科学主义、地方主义及模仿:以尼泊尔的人类学为例 [J], Lionel Obadia;陈晋
2.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百年发展与互动 [J], 朱冬亮
3.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研究范式的游移 [J], 冶芸
4.浅述人类学理论对结构与能动性关系的讨论 [J], 刘超祥
5.试论当代人类学理论中“结构”与“能动性”之关系 [J], 沈俞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教案:《乡土中国》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教案:《乡土中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课型:新课复习实验讲评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

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人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3、作者介绍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解读

《乡土中国》解读

《乡土中国》。

全书一共七万八千余字,我在这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通过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即将远行的孩子,在和自己的母亲告别时,老母亲弯下腰抓起一把土放在布中包好,然后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想家了,就把布中的土放在水里喝下去,这思乡的病就好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不会好奇为什么游子喝了故乡的土,就能治好思乡的病?这其实就来源于我们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生长在土地上,土地是我们的命,是我们的根。

乡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不了解乡土,也就无法了解我们自己本身,通过《乡土中国》这本书,我们将会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中国的乡土社会,一起欣赏一幅关于土地与土地上的人的宏伟画卷。

这本书的作者费孝通先生是江苏吴江人,他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以及如何让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乡土中国》这本书源于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共有14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其中的观点多为讨论式的,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启发思维。

好的,在简单地给大家介绍完这本书的情况和作者的背景后,我们来讲讲书中的内容吧,这本书主要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乡土社会的特征是什么?第二个重点是: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什么样子的?第三个重点是: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什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乡土社会的特征是什么?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乡土社会中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因为他们是乡土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城里人总是嘲笑乡下人“土”,但是土其实是最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与土是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 从事 学术 研 究所 必修 的一课 。 他 们 的 这种 研 究 方 式也 因之 被 后 来 的 人 类 学 者 指 责 为 是 “ ① 坐 在摇 椅上 的人 类 学家 ” 即 只注重 对 史料 的分 析 而不注 重 实地调 查 研究 。 ,
2 纪前 后 , 0世 西方 的社会 学 和人 类 学开始 分道 扬镳 , 点 与 其说 是 学 科 理 论 的差 异 , 不 如说 这 还 是 它们 的研 究对 象 和研 究 方法 的差 异 。 由于 研究 的对 象 和方 法 不 同 , 得 这两 门学 科 后来 各 自发 使
N 42 o o. 0 6 G n rlS r lN . 7 e e a ei o 1 6 a
中 国社会学 和人类学 的百年发 展 与互动
朱冬 亮
( 门大学 社会学系 , 厦 福建 厦门 310 ) 605


要 : 过去 的一个世 纪 中, 国社会 学和人 类 学学科 间 形成 一种 特 殊 的互 动发 展关 系 。 在 中
展 出不同 的理 论派 别 。从 1 纪末 一 直N -战之 前 , 9世 社会 学 和人 类 学 、 民俗 学 似 乎 达 成某 种 默 契 性 的学科 分工 : 人类 学 研究 非 西方 的 “ 原始 ” 型 社会 , 会 学研 究 现 代 的 “ 杂 社 会 ” 民俗 学 则 研 小 社 复 , 究 乡 民社会 。[] 比之 下 , 2相 人类 学 研 究 的 对 象是 异 文 化 , 研 究 领 域 主 要 是 限 定 在 那 些 所 谓 的偏 其 僻 的非 西方 的 小型 、 立 、 原始 的” 落社会 , 孤 “ 部 这些地 方 大 多 是西 方 发 达 国家 的 殖 民地 或 者 是 土著 社会 。这 就是 传 统人 类 学 的经典 研 究范 式 。而社 会学 则 研 究本 民族 的社 会 结 构 组 织 , 出对 现 代 突 西方 社会 自身 的研究 。 因为 研究 对 象 的差异 , 致 了这 两 门学 科 在 研 究 方 法 上 也 有 区别 。一 般 而 导 言, 人类 学 比较 强调 采用 田野参 与 观察 , 注重 定性 、 案分析 和 社 区研究 , 个 而社会 学 则 更偏 重于 定量 分析 , 侧重 采 用抽 样 问卷 法对 社会 现 象进 行 更为宏 观 的研究 。
国的 社会学 学科 发 展 中有 人类 学 的传 统 , 之人 类 学学 科 发 展 中也 有 社 会 学 的传 统 。如 果 要 准确 反 把 握社 会学 和人 类 学在 中国 的互动 关 系 , 须从 这两 门学 科 的历史 发展 脉 络 , 必 并结 合 中国的社会 变 迁 情 况来理 解 。本 文将 对 中 国社会 学 和人类 学 的百年 学科 互动 发展 脉 络 进行 回顾 和 分析 。
雷 泽就 曾经 说 过 : 会 人类 学 是社 会 学 中研 究 原始 民族 的一 支 。而 英 国人 类 学 结 构 功能 主 义 学派 社 大 师 布朗也 曾 把社 会人 类 学称 为 “ 比较社会 学 ” I(6) 。[]11不仅 如此 , 期 的人 类 学者 主 要是 对 异 民 ' 初
中图分类号 :0 c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4 —  ̄ (060 一 O2 0 03 0 20)4 O9 — 8 8
中 国的社 会学 和人 类 学 自从 l 纪 末 2 9世 0世 纪初 从 西 方 引 介进 来 , 今 已经 走 过 10年 的 历 至 0
程 了。作 为西 方 的舶来 品 , 两 门学 科一传 人 中国 , 这 就形 成一 种具 有 中国本 类学 的研究方 法 , 包括 田野参与观察法 和 比较法 , 注重 对小型社 区的定 并
性 研 究 ; 一方 面 , 本 以异 文 化 为研 究 旨趣 的 人 类 学 则 回归 本 土 , 入 了对 汉 民族 社 区特 别 是 乡 另 原 介 村 社 会 的研 究 , 者 之 间 因 之 形 成 一 种 相 互 交 叉 的 局 面 。 可 以 预 见 , 入 2 世 纪 , 国 社 会 学 和 二 进 1 中 人 类 学 的 学 科 互 动 将 进 一 步 加 强 和深 化 , 而推 动 这 两 门学 科 的本 土 化 发 展 进 程 。 从 关键词 : 会学 ; 类学 ; 社 人 学科 互 动


西方社会 学和人 类 学的发展 渊源
在西方 , 会 学 和人 类学 都是 出现于 1 纪 中 叶前 后 , 展 源 流 也 基本 相 似 。其 中社 会 学 一 社 9世 发
般是 以 13 年法国思想家孔德首创“ 88 社会学” 这一术语作为学科起源 ; 而人类学则是 以 16 年英 83 国伦 敦人类 学 学会 的创立 作 为学 科 地位 奠定 的标 志 。实 际上 , 期 这 两 门学 科 的界 限不 是 非 常 明 早 晰 的。它 们一 起从 孔德 那 里传 承 了实 证 主 义 , 奉 之 为 本 学科 的宗 旨。l0 并 9 6年 , 名 英 国学 者弗 著
维普资讯
20 第 4期 06年 ( 第 16 ) 总 7期
厦 门大学学报( 学社会科学 版) 哲 J U A FX A E NV R IY At & Sc l c ne) O RN LO I M N U IE ST ( r s oi i cs aS e
收 稿 日期 .06— 3 6 ' 0 0 —0 2 作者简介 : 朱冬 亮(9 1 . 福 建将 乐人 , 门大学社会 学 系副教授 , 17 一) 男, 厦 法学博士 。

9 ・ 2
维普资讯
族 文化 史料 进行 分 析 , 自身则 很少 从 事实 地参 与观 察 和 田野 工 作 , 其 而这 点恰 被认 为 是后 期 的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