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意义与深度翻译《锦瑟》
深度翻译与古诗词英译中文化典故传递

深度翻译与古诗词英译中文化典故的传递摘要典故的运用在中国传统古诗词中随处可见。
如何在英译中传递出典故的文化内涵,深度翻译理论给了译者一条新的途径。
本文以《锦瑟》的英译为例,结合深度翻译理论,解析深度翻译策略在古诗词英译中对传递文化典故的意义。
关键词:深度翻译典故锦瑟古诗词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对典籍英译的研究与探讨逐年增多。
如何在典籍英译中传递原文的文化典故成为典籍英译中的困境,亟待人们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
古诗词英译作为典籍英译的一部分,同样存在文化传递的困难与障碍。
有人说,诗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既要把古诗词中深刻隽永的文化典故传递到译文中,又要保持原作的神韵,作为译者,不仅要对古诗词的文化典故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要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完成文化典故的传递。
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的理论,对古诗词英译中文化典故的传递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以《锦瑟》的英译文为例,探讨深度翻译策略在古诗词英译中对传递其中深刻的文化典故的意义。
二深度翻译理论综述“深度翻译”这一概念源起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clifford geertz)的“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
格尔兹认为,人类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文化是一种语境,只有通过深度描述,所有的社会事件、行为、制度和过程才能在文化的语境中得到有意义的阐释。
文化人类学家应该自觉主动地对异质文化符号系统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
而由这种被称为“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等同于这个文化本身,因为这种研究结果是建立在人类学家对异质文化种种表现的阐释之上的,而种种文化表象符号则是对其民族性的阐释。
深度描写“强调对文学文本的研究,必须将文本放置于文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以当下的角度去研究文本形成中权利话语的作用,研究过去与现在、文本与历史之间的互涉关系。
锦瑟说课稿

李商隐《锦瑟》说课稿本次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的《锦瑟》。
下面本稿将逐步从教材地位及作用、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教学说明。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锦瑟》一诗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而本单元是专列的“唐诗单元”,众所周知唐诗是古典美学的象征,因而《锦瑟》一诗亦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又因为此诗的具体意境具有朦胧性,很多评论者都发出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故而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有助于学生巩固本单元前面所了解到的古典诗歌的鉴赏知识和能力,即—-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特征,以透视诗歌本身的“境界”。
另外由于《锦瑟》一诗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因而对它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及早的领悟我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和魅力,即——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情绪、诗无达诂.总而言之借助本文可以给学生开展“美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帮助、引导他们更好的体悟人生、生命的悲欢离合之情,自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特点《锦瑟》一诗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是高二年级应该讲授的内容.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因而其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急需得到恰当而且有效的提高,另外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来说,也应该需要接触一些对生命底色有感悟意义的题材。
最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备相当的能力水平,是故此诗的讲授显得必要而切实可行。
三、教学目标根据《锦瑟》诗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现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发挥合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的阅读鉴赏,正确认识意象在诗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
并在上述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锦瑟》诗的讲解采用“引导与自我生成”的方法,从老师的引导开始,以学生的研讨交流再加之教师的总结结束。
《锦瑟》教学(30张)PPT课件

现在回想,旧情难却,只是一切都如隔
世了!
.
13
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无端“是什么意思?此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2)由“五十弦”的锦瑟联想到什么?此处运用了 手法?
“无端”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意思。无问处 发问说明诗人情绪强烈浓重,迫切需要宣泄。
锦瑟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复。听锦瑟之繁弦, 联想到年华往事的繁多。
诗的情感: 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诗的写作特点:
大量用典(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 而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 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 )
.
25
A.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 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 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 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 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 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 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 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 《诗词读写丛话》)
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 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 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 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 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 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原先李商隐 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 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 “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 地“改弦更张”,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 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 他也就成了. 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 10
高中语文_高中语文4.3锦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锦瑟》教学设计《锦瑟》学情分析滕州二中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不仅在学生个体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全民素质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起着其它学科都不能替代的作用。
1、在高考压力下,结合自己对朗读背诵的自觉,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朗读与背诵。
事实上,学生上课时基本能够背诵《锦瑟》一诗。
2、大部分的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主要因为课余时间不足及师生本身的因素,没有或很少能预习,并且部分的学生不会预习,不会提问题。
课前让学生将不会的问题写下来,不少同学没能按要求做。
3、绝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交流还是局限在课堂上,课后仅通过随笔等文字方式来沟通,缺少其它的途径。
大部分学生只愿意与同学分享学习经验。
可见,学生不愿利用课余的时间来跟教师沟通,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缺乏讨论交流的机会或不愿交流。
《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终一是,有怀人、咏物、悼亡、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诗集自序开宗明义……但是学生普遍倾向于爱情诗说,思维有些单一。
4、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理解阅读优秀经典作品的意义,并且能够科学地地阅读原著。
但目前的高中生的阅读量较少,极少数的学生没有读过一本文学名著。
由此可见,下一步的语文学习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有:1.语文学习投入的时间严重不足高中生语文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课堂,课后投入的时间普遍不足。
因为缺少时间去积累巩固消化提高,久而久之,语文能力就停滞不前,许多负面影响也相应产生。
从学生反映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产生与教师的要求指导不到位有关,缺乏了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当的检查监督。
2.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不够了解高中语文同初中语文相比,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质的飞跃。
毕业论文-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语言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 - 语言文学论文摘要:本文以《锦瑟》语境的若干意见为引首,浅析《锦瑟》诗情感内涵:以心境作为表达对象,表达复杂精微的人生感受和人生经验。
同时知道了多解的原因源于此,而且只有对李商隐创作的特殊性有1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诗歌。
关键词:李商隐情感内涵熔铸物象锦瑟Abstract: The Jinse the poetry feeling content:express the object with the mood conduct and actions,express the complicated and deeply thought life feeling and life experiences. Knew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reason that solve much comes from this,and only after having certain understanding to the special that Li Shangyin create,we then can his verse of better comprehension.Key words:li shangyin emotion content The fusion is together thingelephant jinse绪论李商隐是我国古代1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歌我看过不少,和许多人1样,尤为喜欢他的《无题》诗,这首《锦瑟》以诗歌的前两个字作题目也应该是他的无题诗。
对于这首诗,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我认为《锦瑟》这首诗是以作者的整个心境作为描写对象的,写出了1种人类普遍的'体验。
在论文的写作中,我首先阅读了大量关于《锦瑟》文章的注解,历来它获得了较全面的感性认识;然后查阅了关于它的论文,获得了于此相关的理性认识,并了解到对李商隐的研究动态。
分析李商隐《锦瑟》的主旨

分析李商隐《锦瑟》的主旨分析李商隐《锦瑟》的主旨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
在当代社会,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本人认为主要着眼于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这一“意义”,并不是单纯的讲作品的教化作用,也可以是对文本创作技巧的研究,也可以是研究作品中所包涵的对当代社会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思想、科学常识、美学意义等等。
从“对当下社会的意义”这一角度研究文学作品来讲,实质上我们是以现代人的思想范畴、科学认识程度、美学标准等来评判和理解的,究竟能否与作者的本意相符,这就不得而知了,或许与作者心有灵犀,或者是与其想法大相径庭。
进一步讲,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研究大多也逃不过“当下人的思维”这一框架(本人认为),特别是对离我们已经非常久远的一些文学作品的研究。
所以,仅就“对当下社会的意义”这一角度出发,很大程度上,本人认为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费尽心机的揣摩作者的本意,只要立足文本,以现代人的“眼光”(思想和方法)去解读出有意义的东西,来弥补现代人的情感缺失,学习和借鉴前人优秀的创作技巧和方法以及作品的美学涵义等,只要不牵强附会,则都是可以被容许和接纳的。
这并不是说,完全将前人同我们割裂开来,实际上也并没有,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将我们同前人联系了起来。
此外,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还要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特别是对诗歌的研究,如果仅就诗歌主旨和情感的研究,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尊重人类思维的规律。
对一事件,一感情,我们可以用千变万化的语言表达,但是思维在组织语言反映事件和情感时,很多时候包含的事件和情感是单一的,至少是联系密切的。
比如,我们见到一头猪,首先认为它是一头猪,而不会说它既像一头猪,又像一头牛。
但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如果猪鼻子插上两根葱,就有点像大象了。
《锦瑟》一诗,有人说是写“音乐”的,歌咏“瑟”之物的,如果真是这样,锦瑟与后面的这些典故和传说如何联系起来呢?本人鄙陋,不但思维上无法将之联系,情感上亦是难以接受。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锦瑟》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格非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深邃的意象和富有诗意的叙事,展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意象和叙事两个方面,对《锦瑟》中的意象叙事进行浅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内在含义。
我们来看《锦瑟》中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具体的形象或符号,通过意象的表现和象征,诗人传达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在《锦瑟》中,格非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意蕴深厚的艺术世界。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出现的乐器“瑟”。
瑟是古代一种弦乐器,其音色悠扬动人,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多舛和曲折。
在诗中,作者以“瑟”作为整首诗的象征,通过对“瑟”的描绘和寄托,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瑟”的琴弦似乎织成了一个个奇异的音符,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生命的沉浮和命运的起落,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还出现了“夜深”、“风起”、“露华”等自然景象和气息。
“夜深”暗示了孤寂和沉寂,在夜深人静之时,心灵也更容易沉浸在思考和回忆之中。
“风起”则暗示了变幻不测,表现了人生的波澜起伏和无常不定。
“露华”则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仿佛一瞬间的绽放和凋零。
诗中还出现了“何时忆尔”,“悲风”等抒情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展现了内心的深情和对逝去时光的眷恋。
这些意象使诗歌充满了动人的情感,引起读者对于生命和时光的反思和感慨。
我们来看《锦瑟》中的叙事。
叙事是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它通过描写和叙述,展现了诗歌的情节和人物。
在《锦瑟》中,叙事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使整首诗宛若一幅画卷般的绚丽图景。
整首诗通过对“瑟”的描绘和叙述,构建了一个饱含禅机和情感的叙事。
作者通过对“瑟”的弦音和弦声的描写,使整首诗充满了韵律之美和音乐之感。
“锦瑟无端五十弦”,弦数之多暗示了生命的复杂和变化,“一弦一柱思华年”,则彰显了人生的坎坷和沧桑。
通过对“瑟”的叙事描写,作者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和神往。
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叙述,展现了生命的轨迹和命运的变化。
《锦瑟》的英译本比较研究

《锦瑟》英译本的比较研究1.引言1.1 汉诗英译的历史背景和研究现状唐代文化昌盛,诗人辈出,唐诗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不但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说的:‚世界上那些作品能与中国的唐诗和《红楼梦》相比的呢?‛(谢尔.埃斯普马克,《诺贝尔文学奖内幕》:306)。
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汉学家翟理斯(Giles)曾把唐诗译成韵文,得到评论家的好评。
20世纪初期,英国汉学家韦利(Waley)认为用韵不可能不因声损义,因此他吧唐诗译成自由诗或散体。
随后国内众多译家和学者也用英语翻译汉诗,如许渊冲、吕叔湘、杨宪益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汉诗英译有了更快的发展。
回顾20世纪后20年国内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状况,大都可分文三方面:第一是围绕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展开的关于格律体还是散体的大讨论,第二是翻译主体的提出对古典诗歌多元化阐释的理念,产生很大影响,第三是古典诗歌由谁来翻译(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9页)。
1.2文献回顾由汉诗英译扩展开去近些年来典籍英译正以比较强势头发展。
2002年召开了首届中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及后有在2003年召开了第二次会议。
两次会议集结的论文已经正式出版。
从内容上看,有论汉诗英译原则、有论汉诗英译风格、有论汉诗英译的意象处理、有论汉诗英译的文体、有论汉诗英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有论汉诗英译中译者的创造性等,不一而足。
(11)1.3 写作目的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的‚朦胧诗‛‚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以把握。
他喜欢用典,但又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绪,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还是很难高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唐之韵》,9页)。
《锦瑟》就是这样一首难以读懂的‚朦胧诗‛。
作者希望通过对《锦瑟》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相关的翻译理论。
2.《锦瑟》的阐释李商隐《锦瑟》一诗写于唐大中二年戊辰(848 年) , 此年,‚商隐正月自南郡归, 摄守昭平郡事, 二月府贬, 留滞荆巴, 秋方归洛, 旋入京师, 选为周至尉‛(叶葱奇, 1998: 818) , 生活的奔波劳累不能不对诗人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社科
浅谈动态意义识解与安东尼·阿皮亚的深度翻译理论
—— —以分析《锦瑟》英译为例
辽宁师范大学 张琳琳
[摘 要]安东尼·阿皮亚提出的深度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时最好给文本加上大量的注释,但是这种翻译方式在诗歌翻译中有很大的 局限性。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动态意义识解来完善深度翻译理论,并以《锦瑟》的两个英译本分析为例,分析动态意义识解在 深度理论中的应用。 [关键词]动态意义识解 深度翻译 注释 语境化解释 核心义
The sad zither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r ra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很著名的用典诗,八句话中四句用典。就因为多
— 552 —
用典故,这首诗的主题很晦涩难懂,但是它晦涩的主题并不影响诗歌的 整体美感。如若拆开来逐字逐句地理解,这种美感会被破坏。读者可以 借助对典故的注释,通过诗歌的整体美感去理解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怀。 我们用动态意义识解和深度翻译理论去对比分析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和即是传教士也是当代著名汉学家的泰南(John. A. Turner) 的两个译本:
(泰南译) 这两首译诗都没有任何注释,这是其中稍有欠缺的地方。根据深度 翻译理论,读者要有一定的语境才能从原文化的角度理解译作。而且动 态意义识解也要求要有一定的语境进行识解,所以如果能把诗中包含 的典故也进行翻译给出注释,加上诗歌整体的美感,可以给动态意义识 解提供一个导向。 从题目来看许译的 the sad zither 奠定了全诗的悲伤基调,只要通过 sad 这个词的核心义,读者就可以对全诗有一个情感上的认知。而泰南 译的 jeweled zither 是从外观上描述了乐器的珠光宝气,让读者有一种 很华丽的视觉认知。再看内容,第一句许渊冲将“华年”译为 vanished springs,“春天”在这里显然不再是其核心义,而是通过其核心意进行语 境化解释,在这里指美好的年华,诗人的青春,也指爱情,逝去的爱情是 凄美的;相比泰南译的 things,“春天”这个意象继 sad 之后让读者在悲 哀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无奈。后面的四句都是有典故的,在这里可以着重 比较。 下一句许渊冲的处理是将人物去掉,直接对事件进行描述。这样 即使不了解典故,译文读者也可以理解,打破了译文读者在文化上的限 制因素。Dim 一词的核心意是“朦胧的”,在这样的语境下即使有文化差 异,也可以感受到“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的朦胧虚幻的美 感;下半句 pour out 围绕其核心意所形成的语境也表现出倾心托付的意 思。相比之下,泰南的直译在情感传达上相对薄弱了一点,读者欣赏时 可能会因为不了解典故这样的限制因素而不知诗人所云。第三句许渊 冲依据典故用了 mermaid,提起人鱼,恐怕中外读者都会想到安徒生童 话《海的女儿》,依据典故人鱼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鲛,引用这样的意象 可以激起译文读者对童话故事的悲伤凄美的感受,并用这种感受对词 句进行识解。而在这一句中,泰南没有译出人鱼或鲛,这让译文读者在 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下一句是诗歌的点睛之笔,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和译者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都由此句表现出来。 (下转第 553 页)
一、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非裔文化研究中心的安东尼·阿皮亚(Anthony Appiah)从政治文化角度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理论。他在《深 度翻译》一文中提出:翻译文本中最好添加大量的注释,以便将翻译文 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让读者更好地从原文化的角度理解 文本。他主要是针对用英语对非洲口语文化进行传播造成的原文化缺 失而提出此理论的,所以它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翻译文本中使用 注释是必要的,它可以对某些文化性很强的词语进行解释,但是大量的 注释,尤其在诗歌翻译中,只会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注释和个别 的词语上,影响了对诗歌的整体欣赏。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意义的动 态识解来完善深度翻译理论的这种局限,并将其应用到唐诗英译中去。 二、动态意义识解 动态意义识解是由 Allan·Cruse 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词语本身没 有固定不变的意义,其意义是在实际运用中围绕其相对稳定的核心义, 通过不同的心理加工而形成的。词语意义并不是在词典中列举的,而是 在使用的实际场景中在线建构出的。这种观点认为意义是我们利用语 言和非语言知识、语境信息对话语进行识解的结果。这其中还包含四个 概念: 核 心 义(purport)是 指 词 语 的 概 念 意 义 ,是 一 种 相 对 稳 定 的 意 义 。 “在线”建构语义时要围绕词语的核心义才能建构出词语在语境中的意 义。 语境化解释(contextualized interpretation)是指词语本身只有相对稳 定的核心义,而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才能得 到生动的阐释。 限制因素(constraints)是指人的认知能力、以往经验、语境和文化背 景。 识解(construal)是指通过核心义进行语境化解释的过程。 三、用动态意义识解完善深度翻译理论 阿皮亚认为翻译的最好之作是将原语所有隐含的文化信息都用注 解或术语表进行解释。这种观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将词语的 基体和侧面同时展现在文本中,即注释就是译文读者勾画词语侧面的 基体。但是此种做法还是会受到原文本的限制。尤其是诗歌翻译,如果 依赖注释的话,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译本的质量,妨碍读者完整连贯 地欣赏。但是如果不用注解,当遇到一些典故时,译文读者会不知所云, 那怎么办呢?深度翻译理论的中心意图还是要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 环境中,用文化背景解释作品。而根据动态意义识解,词意是在一系列 限制的作用下根据具体语境而建构起来的。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对基体 理论的一种挑战,认为勾画词语的基体是不固定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 以往的知识经验和当前的语境进行“在线”识解。因此,与其用注释充当 文化基体,不如直接用文本充当文化基体,当遇到个别文化性很强的词 语时,在这样的文本基体上,省去不相关的侧面,读者可以根据具体语 境进行“在线”勾画。当然,这提高了对译者的要求。译者必须既要忠实 于原著,即要在译诗中体现原著的情感和意象;又要发挥主体创造性, 不考虑注释,而是用鲜活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使译文读者能够 和原作者产生共鸣。 四、动态意义识解和深度翻译理论在《锦瑟》英译的分析中的应用
(许译) Jeweled Zither Vain are the jeweled zither’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op, bears vanished things. The sage of his loved butterflies day- dreaming; The king that signed to his soul into a bird; Tears that are pearls, in ocean moonlight sdistils from Sapphire Sward; Why need their memory to recall today?—— — A day was their, which is passed away.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图式理论运用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 俊
[摘 要]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讨论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旨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方法论的探索。 [关键词]图式理论 听力教学 语言图式 内容图式
外部信息时, 也需要调用已有的图式, 并依据相关的图式吸收来自于外 部的新的信息。Cook(1994)指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 即人脑 长期记忆中对世界的认识。因而,对于听话者来说, 对新信息的处理一 般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自下而上”(bottom - up )。这一过程是利用字、 词、句进行解码, 它能使读者敏感地寻找、挑选和组织头脑中所缺少的 新信息。其二是“自上而下”(up - down)。这一过程是利用背景知识进行 观测和判定, 它使读者的头脑调集现存知识并对其所阅读的内容做出 预测, 再把现存知识和新进的信息加以比较验证, 从而采取肯定、否定 或修正等调整加工的办法来完成对所听内容的理解。
加强听力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听 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要求,也有助于促进说、 读、写、译等相关语言能力的巩固提高。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 分了解影响听力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帮 助广大学习者提高听力水平。
一、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 1.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首先, 语音是语言的外壳, 是通过声音的律动来传达语言信息的。对声音信息 的反应接受不一样, 结果也就不一样。其次,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内容, 是 提高听力水平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作为基础, 任何语言技能的培 养, 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第三,语法知识则包括句子结构和语感的 养成。美国学者 Rivers 的观点认为“:语法对听力而言是最基本的”。 2.背景知识储备。个人的知识面会直接影响听力理解的能力。社会 知识的范畴很广, 主要分为社会历史性知识和科技知识; 既包括一般常 识, 也有专门化的知识。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英美文化即是其重要的背 景知识,亟需掌握。 3.母语影响。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惯于运用母语的 知识去理解信息, 存在通过英语—— —母语互译达到理解的过程, 而不能 直接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来接受所听到的信息, 这一过程将严重影响语 言学习, 影响听力反应的速度,从而造成听力的瓶颈效应。 二、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 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 理论模式, 于 1781 年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 提出。1932 年, 德国心理 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e) 把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 组织, 并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20 世纪 30 年代 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F. C. Barlette 在其著作《记忆》(Remembering) 中提 出:所谓“图式”,是过去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 是大脑对过去经验 的反映和积极组织, 通过图式记忆,被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 用的同时, 也把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 成一个空档(slot), 当图式的空档被学习者所接受的具体信息填充时, 图 式便实现了(周相利, 2002)。 由此可见,图式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是储存于我们记忆中用于表达 一般概念的资料构架。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根据已知信息、个人经验 对新信息进行选验、预见、验证、肯定或修正的思维过程。同时这一过程 也是理解新的知识、获得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 一个处于不断更新、积累的动态过程。 三、图式类型及其应用 英语听说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是听话者与 说话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当听话者的知识背景与所听到的新信息 相互作用时,已有信息与新信息之间将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听话人通过 语篇这一媒介与说话者相互交流时, 作为储存于大脑中的抽象的知识 结构空档(slot) , 被具体的信息所填充, 就形成了图式。同样,当人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