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图中曲线表示能源种类

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曲线表示木柴B.②曲线表示煤炭

C.③曲线表示石油D.④曲线表示天然气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现阶段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是天然气

B.20世纪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

C.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煤炭

D.石油所占比重将呈上升趋势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3.该地生产结

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比例尺为1:10000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

要是( )

①穿越河流

②临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甲镇计划修建一个港口,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最合理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读“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7.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2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4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8.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3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

主要原因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0.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1.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着时代及科学技术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读下图,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A.①B.②C.③D.④12.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下题。

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图甲、图乙分别是某市2021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

读图回答下

面小题。

13.图甲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C.“高—高—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

14.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

A.劳动力数量较少B.劳动力比重较大C.性别构成较合理D.年龄构成较轻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5.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

国家是(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16.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男性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5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出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21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21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2005年和2010年该

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18.2021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9.图中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和环境人口容量对实际人

口数量的指导意义分别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临界性、警戒性B.警戒性、临界性

C.相对性、限制性D.相对性、警戒性

20.甲处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D.消费水平下降

21.读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A图)、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B图),

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22.表中

A.天津市年净增人口数最低B.吉林省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湖南省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D.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高23.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读四川省和广东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回答下面小题。

7

24.四川省和广东省相比,在2000年至2010年间,对四川省人口变化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人口显著增加,城市化进程快

B.人口性别比例进一步增大,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严重

C.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及城镇人口比例增速较快,老龄化程度较重

D.15—65岁人口比例增速最快,0—14岁人口比例下降幅度较明显

25.分析广东省大于65岁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四川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A.广东省人口迁入量大,且迁入人口以15—65岁劳动力为主

B.四川省近年来人口出生率显著升高

C.广东省人口出生率明显升高

D.四川气候条件优越,死亡率低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1月20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人口相关数据:202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8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比上年提高0.9个千分点。

材料二: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图。

9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

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

材料四: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以女性为100)。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万人。下图为我国2006-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动状况。

(1)材料一和材料

二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型,我国人口今后将继续维持________趋势,在此过程中将会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人口高峰。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特殊原因是____。

(3)材料四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点是_____,性别比偏高可能造成的后果有________。

27.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见下表。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

,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

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分析】

1.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结合图中横轴表示的时间及对应的能源所占比重分析,图中曲线表示的能源,②曲线在1850年占比重最大,表示木柴,A错。①曲线在1900年前后占比重最大,表示煤炭,B错。③曲线在1950年附近占比重增大,且逐渐超过煤炭所占比重,表示石油,C对。④曲线出现的晚,表示水能,⑤最晚出现,表示核能,⑥出现较早,与石油利用时间相近,近年来占比重增长快,代表天然气。D错误。故选C。

2.结合前面分析,从图中可看出⑥曲线代表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不断升高,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A对。20世纪世界主要能源是煤炭,B错。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C错。目前石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D错。故选A。

【点睛】

根据图中不同年代生产力水平,判断主要的能源类型。农业文明时期主要能源是木柴,工业文明初期是煤炭,然后是石油、天然气,生产力水平提高,水能、核能依次得到开发利用。根据曲线的形态,判断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是天然气。

3.D

4.C

【分析】

3.根据图示,该地的生产结构将煤炭转化为焦煤和燃料气,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故①④正确。图示做法与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无关,故②③错误,所以该题选D。

4.图片显示该地生产结构并未实现废气的零排放(仍有二氧化碳和焦炉气等气体排放),故

①错误;煤炭深加工使该地煤炭燃烧量增加,温室气体增加,加剧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故

②错误;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产品深加工,产业类型增多,工业发展需水量增加,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③④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读图该地发展电力、冶金工业,大量使用煤炭资源,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时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1

5.D

6.B

【分析】

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

5.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铁路线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减少坡度,但图示铁路穿越等高线的条数多,坡度太大,④有问题。铁路线可以架桥梁穿越河流,①无问题。铁路临近港湾,便于河海联运,②无问题。铁路穿越城区,会加重市内交通拥堵,③有问题。D 对,A、B、C错。故选D。

6.图中②位于海湾中,风浪小,地处河流出海口,且靠近铁路,便于海陆联运,适合修建一个港口,B正确。①处河流泥沙淤积较多,易淤浅航道,A错。③处、④处距甲镇远,陆域空间狭窄,C、D错。故选B。

7.A

8.C

【分析】

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注意能结合图示各类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综合分析。

7.冻融、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与纬度较高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A正确。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特别是横断山区,B错误。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和新疆,C错误。黄土塌陷、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D错误。故选A。

8.自然因素是形成冻融、冰川的主要原因,A正确。气候因素是形成沙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B正确。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黄土塌陷、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D正确。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多雨的气候和可溶性石灰岩的分布,与地形崎岖关系不大,C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C。

9.B

10.D

【分析】

考查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森林的生态功能。

9.植物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故A项错误;燃烧化石燃料会释

放出二氧化碳,增加含量,故B项正确;动植物的遗体分解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较少,不是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C、D项错误。故选B。

10.森林具有调节碳氧平衡的功能,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①正确。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大面积的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③正确。森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大面积的砍伐森林会导致许多物种灭绝,④正确。大量排放氟氯烃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与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无关,②错误。故选D。11.B

【详解】

根据材料要求“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是解题关键。①是传统模式,不是最清洁的,A错误。用煤发电对消费地来说很清洁,且也是大规模使用的方式,B正确。煤炭洗净在消费地使用还是有污染,煤的气化技术尚不完善并没有大规模的使用,CD错误。故选B。

12.C

【分析】

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

【详解】

结合图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变化,C对。全球气温呈波状变化,A错。降水量总的趋势是波状变化,B错。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致,D错。故选C。13.D

14.C

【解析】

13.读图甲可知,该市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从而可推断该市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低—低—低”模式,故D项正确。

14.读图甲、图乙人口的性别比可知,流动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数量高于男性人口数量,户籍人口的性别构成较为合理,故C项正确。与流动人口对比,户籍人口劳动力数量较多,劳动力比重小,年龄构成较大,故A、B、D项错误。

15.C

16.A

【分析】

考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民俗和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3

15.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C符合题意。故选C。

16.“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A正确。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B 错误。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C错误;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就是例子,D错误。故选A。17.B

18.C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的增长极人口迁移相关知识。

17.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B正确,D错误。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错误。故选B。

18.考查安徽省2021年以来的常住人口变化特征,容易题。2021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B、D选项。故选C。

19.D

20.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会发生变化,是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的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9.一个区域如果对人口的增长不进行调控,人口增长失控,形成图中曲线的走势,最后将导致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合理的人口增长方式,人口数量合理,不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总量是实际人口容量相对性控制指标,具有警戒性,选择D。

20.甲处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说明环境人口容量迅速的增加,科技进步可以使环境人口数量增加,选择B;与人口减少和劳动力增加没有关系,消费水平一般不会下降,ACD错。21.D

【详解】

仅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的情况,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中,人口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则自然增长率都大于零,人口呈逐渐增长态势,故处于最后阶段的丁人口最多。D对。A、B、C错。故选D。

22.C

23.D

【解析】

2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湖南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故C正确。年净增人数=总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吉林省年净增人数最少;死亡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湖南省;人口密度=总人口数/面积,因此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北京。故A、B、D错误。

23.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大于现有的总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5

24.C

25.A

【分析】

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24.读四川省与广东省人口变化数据表可知,四川人口数量减少(由8329万减少到8041万),A错。四川人口性别比从106.98下降到103.14,B错。四川65岁以上人口比例(7.45%到10.95%)及城镇人口比例(26.29%到40.18%)比广东省增速较快,老龄化程度较重,C对。15-65岁人口比例增速小于65岁以上,D错。故选C。

25.读广东省人口变化数据表可知,人口总数增加,而65对人口增幅较小,主要由于广东省经济发达,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导致的,A正确。故选A。

【点睛】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具有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一种排斥力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一般为负值。(2)文化因素:这一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

(3)医疗卫生因素:医学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26.现代增长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偏高,2008年以前持续升高,2008年以后逐渐下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造成部分男性婚配困难,危及社会安定,影响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等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详解】

(1)由材料一中的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021年末出生率为12.95‰,死亡率为7.09‰,自然增长率为5.86‰,说明现阶段人口增长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符合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读材料二“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图”可知,我国人口今后将维持增长趋势。人口维持增长趋势到自然增长率为0时,将先迎来总人口高峰;随着

出生率的进一步降低,随后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滞,即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出生率的降低,会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形成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之后会形成老年人口的高峰。(2)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得出生率在短期内大幅下降,导致新生儿童数量减少,社会负担减轻,抚养指数下降。

(3)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以女性为100)。材料四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点是偏高,2008年以前持续升高,2008年以后逐渐下降。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这种问题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造成部分男性婚配困难,危及社会安定;犯罪现象増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等。

【点睛】

教育程度、经济水平、人口政策等因素影响生育观念,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表现是男多女少,这种现状首先影响人口增长,还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力将会出现不足,未来较多男性找不到对象,影响社会稳定。

27.(1)0.0013km2/人0.0012km2/人8.234m3/人(2)耕地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3)淡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分析】

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详解】

(1)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人均耕地占有量:8万平方千米÷6200万人

=0.00129km2/人≈0.0013km2/人;人均森林占有量:7.5万平方千米÷6200万人≈0.0012km2/人;人均淡水占有量:5.105亿÷6200万人≈8.234m3/人。

(2)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缓解耕地不足的途径有“开源”与“节流”措施,“开源”如积极开发宜农荒地;“节流”如节约城市公共建设用地;提高单产,提高耕地利用率;进口部分农副产品等。

(3)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淡水因素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但要注意节约用水及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且需要建设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不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