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投入程度 土地利用经济产出
土地利用强度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因子层
固定资产投入 基础设施水平 工业产值 商品零售额
商业用地价格水平
住宅用地价格水平 工业用地价格水平 单位产业二三产业平均的增加 城市人均建设用地 容积率 土地闲置状况 商品房空置状况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合理程度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
2350 696
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 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
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
2009
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入
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城市人均道路广场面积
单位面积工业产值
单位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商业用地平均价格/商业用地最优价格
商业用地平均价格(元/平方 米)
住宅平均区域房地产价格/住宅最优区域房地产
工业用地平均价格/工业用地最优价格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城市用地总面积/城市总人口
建筑总面积/建成区面积
土地闲置率
商品房空置率
居住用地比例
工业用地比例
商业用地比例/道路广场用地比例绿地Biblioteka 例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处理
噪音达标率
城市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
2010
2011
2012
2013
2976
2155 646
330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全面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制定城市土地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指标体系构建:
(1)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包括建设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反映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集约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和协调性。
(3)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收益、土地增值率、税收贡献等,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利用环境指标:包括绿地率、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5)土地利用法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土地用途管制的管理和执行情况、土地利用权的保护和维护情况等,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和法制化程度。
3.指标体系应用:
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为城市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城市可持
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同时,指标体系的应用还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和监测提供数据支撑,为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张霞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02期摘要:土地是人类生产必备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与土地有很大的关联,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越来越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还将迎来以大量土地为支撑的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这都将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就很有必要。
土地集约利用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科学建立全面测度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
关键词:物质基础;土地稀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1804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与土地有很大的关联,中国人多地少,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资源仅占世界的1/3,我国的耕地不到世界的10%,却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同时我国的耕地还在不断的减少,我国耕地资源的三大特点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中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粮食总量的需求将继续扩大。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是土地。
我国还将迎来以大量土地为支撑的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这些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地矛盾逐渐显现,但是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土地供需的矛盾。
因此要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难题,我国必须转变土地的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土地的集约利用道路,缓解我国发展中的建设问题及土地资源的压力,关系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长远的利益,也是建立集约型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用地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工具,下面将从指标体系构建的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用地率逐年提高。
城市用地率是指城市用地面积与城市总面积的比值,是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城市用地率逐年提高,2019年全国城市用地率为39.3%,比2018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2.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是指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用地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指数为0.57,比2018年提高了0.01个单位。
3.城市用地结构逐步优化。
城市用地结构是指城市用地在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情况。
我国城市用地结构逐步优化,城市居住用地比重逐年下降,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比重逐年提高。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用地率、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指数、城市用地结构、城市用地效益等指标。
1.城市用地率。
城市用地率是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体现。
城市用地率越高,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越高,城市土地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城市用地率的提高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来实现。
2.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指数。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是指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用地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指数越高,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越高,城市土地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6-0977-0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朱天明1,2,杨桂山1,万荣荣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100039)摘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土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和具体的研究目标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RS 、GIS 技术手段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成果和土地利用管理相结合。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评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土地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必需载体,城市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研究从城市诞生之日起便已开始[1]。
随着世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出现,众多的学者日益意识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非常突出[2,3]。
国务院对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国土资源部近年来也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结合国土资源调查先后开展了城市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评价工作,提出了大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实践的课题,促进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蓬勃展开。
在此背景下,对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1国外相关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很早就被西方学者所认识,如何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也是西方学术界一直较为关注的问题。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地 投 入 的减 量 化 。主 要是 指 要 控 制 并 适 度 减 少 新 增 建 设 用 地 的 供 给; 土 地利用的高效化, 即强 调建 设 用 地 中要 适 当 提 高 容 积 率 、 建筑系数 、 规 定投资强度等约束指标; 土 地 利用 结 构 的 合 理 化 。 即土 地 供 应 结 构 要 保 障 满 足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各 项基 本 土 地 需 要 :土 地 利 用 布 局 的 均 衡 化, 即 建 设 用 地 集 约 利 用 中要 强 调谋 求 最合 适 的土 地 利用 空 间 布 局 ;土 地 利 用效果的协调化. 即建 设 用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结 果 要 实 现 与 环 境 友 好 , 促 进 而 非 阻 碍 城 乡社 会 经 济 发 展 。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在 前 人 大 量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总 结 出“ 投 人 一 产 出” 指标体系 、 “ 经济 一 社 会 一 环 境 ” 指标体系 。
( 一) “ 投 入一 产 出” 指 标体 系
“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 利用” 一词的由来 。 在此基础上 . 就城镇建设用地集
益。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 镇 建 设 用地 集 约 利 用 内 涵 界 定
总 的来 看 , 目前学 者 们 构 建 的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用 评价 指 标 体 系 主 要是从土地利用 、 土地投入 、 土地产出 、 土 地 可 持 续 发 展 度 等 几 方 面 来 考 虑 的 。 对 于工 业 用 地 . 就 有 学者 建 立 不 同 的指 标 体 系 . 在 研 究 工 业 用
约 利 用 的 评 价 指标 确 定 的原 则 以 及 评 价 指 标 的 构 建 已 进 行 了 文 献 综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引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城市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关键途径。
为了科学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意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减少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节约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有限,通过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3.降低环境压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城市面临的环境压力。
4.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了科学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下面是一个基于综合评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 社会经济指标•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用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可通过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经济总量等指标进行计算。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率:用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的节约程度,可通过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经济总量等指标进行计算。
•城市用地结构合理性:用于衡量城市用地的结构合理程度,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的比例和布局。
3.2 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绿地覆盖率:用于衡量城市绿地的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森林覆盖率:用于衡量城市森林的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湿地保护率:用于衡量城市湿地的保护程度,反映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用于衡量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供水管网的损失率、用水单位GDP等指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
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评价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指标1.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指单位面积内实际利用的土地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
一般而言,土地利用率越高,就表明土地利用效率越高。
2.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土地集约利用指数是指单位面积内实际产出与总投入之比,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通过计算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可以评估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了解土地的利用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益。
3.土地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指单位面积内实际产出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数量。
通过计算土地生产率,可以判断土地的生产潜力,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
4.土地生态效益土地生态效益是评价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包括保持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等。
通过评估土地生态效益,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意义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土地生产率等指标的评价,可以发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2.推动农业发展通过对土地生产率的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产潜力,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土地的生态效益的评价,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约利用指数的评价,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土地生态效益的评价,可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对土地生态效益的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通过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评估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顺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一套核心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资源宏观利用状况进行切实可行地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研究基于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选取的10个核心指标为基础,编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及评判标准,最后以2003年我国31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绝大部分处于一般集约或中度粗放状态,加强和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这一趋势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现状相吻合。
1 引言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7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
由于承载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扩大,土地利用短缺引起的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
据统计,从1997年至2004年,全国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达到70万亩,导致目前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已经达到113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近1/3。
鉴于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城市存量土地以及新增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利用等现象普遍存在,传统的外延式城市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缓解城市人口激增和土地资源短缺的新形势。
因此,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其中,如何在保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科学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其中的核心指标正确评价我国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缓解我国人地矛盾尖锐、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粗放利用方式转变、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确定。
为此,国内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如龚义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分别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评价的指标体系;林坚等提出了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讦价指标体系;赵鹏军等采用目标法构建了我国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该指标体系由两大主目标、七大子目标和21个具体评价指标共同构成;成舜等以包头市为例分析和评价了城市宏观层面上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张富刚等则在构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异规律特征。
国内学者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上已获得了事富的研究成果,成果应用于实践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系统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合理的指标体系标准、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的评价信息系统等方面仍有待于加强。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框架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立足于宏观层面,以整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既涉及到城市用地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又考虑旧城改造、城市发展的内在潜力,更着重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从以下五个方面因素来考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水平。
(1)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是城市土地是否集约的最直接、最外在的表征,可以用土地承载人口能力、用地紧凑程度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来反映。
土地承载人口能力越大、用地越紧凑,城市土地利用越集约。
土地利用强度的两个主要指标是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在一定限度内,土地利用强度越大,集约水平也就越高;一旦超过该限度,土地则被过度开发利用,最终将降低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指不同用途土地在数量和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它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
如果布局和用地结构不合理,即使投入再多、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再高,也很难达到最佳的利用效果,甚至会出现负效应。
因此,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可以减少浪费和重复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生态环境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3)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投入主要指影响土地价值和熟度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环保设施等投入,不包括立足于土地之上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投入。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所要求的土地投入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土地使用效率的提高来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强调的是对存量土地增加投入以提高土地利用的产出和效率,其投入程度是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可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
(4)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城市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所谓有效产品,是指该产品能为社会所需。
城市土地的产出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土地上开发建设的建筑数量和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土地上经营产业的产值。
因此,衡量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不能单看土地产出的绝对水平,还要考虑该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即考虑造成产出水平差异和土地利用强度差异不一致的深层原因。
(5)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在宏观上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和规划要求下,通过一定手段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其大小取决于目前的土地闲置状况、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速度与技术应用程度。
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低,土地利用结构越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越大;未来一定时期内可以预见的城市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建设中可供利用的技术越先进,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越大。
2.2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在本研究中,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在全面阐述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因素与目标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采取目标法和因果法相结合的复合法选取指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但指标本身同时还应兼备有效性与合理性。
概括地说,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独立性五大基本原则。
2.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本指标体系框架是在综合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的特点提出的,详见表1。
具体而言,在指标类型的选择上,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各有其优缺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单项指标更直接明了,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问题的某些方面,但是缺点是不够全面;相比较而言,综合指标则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问题的诸多方面,但缺点是比较烦琐,对各指标间的内在关系不易把握。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因素众多,加上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即使考虑的很细也很难覆盖全部情况,而且指标越细误差就越大。
因此,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有必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编制使用综合指数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基本方法是:根据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筛选最为重要的核心指标,对各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处理,将各项因子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然后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与指标的评价值进行加权合成,求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值。
依据综合指数值的大小,就可以对各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进行排序或等级划分,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
3.1 核心指标选择核心指标是在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条件、原则和方法,从中选择并确定若干核心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要素指标,从而能够简明扼要地从不同侧面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评价。
本研究中核心指标的选择主要是在考虑代表性、重要性、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四个方面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计算各指标的总频度和重要性分值来获得。
在统计得到各要素指标重要性排序结果的基础上(图1,只列出前15个指标),最终确定入选的10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指标(表2)。
3.2指数公式与评判标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核心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虽然是经过分析提取的,但还只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集约利用状况,如要全面比较和动态反映,还须进行综合计算和评价。
根据上述评价工作和体系,在分析有关评价模型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如下评价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SIIULU)进行求算,即:式中,Ai为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核心指标i的标准化值;Wi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核心指标i的权重;n为核心指标总项数;i=l,2,3,...,n。
根据集约程度和内涵的不同,本研究设置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判标准共拟定5个等级(表3)。
总体而言,SIIULU值越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实例在本次研究中,对参评城市的选取基本保持了与各省的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相一致,考虑到拉萨的统计数据较难获取,以及深圳在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初步选取了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广州、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深圳共31个城市参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以便能全面展现我国各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状况。
4.1 综合评价结果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以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指数(SIIULU)来衡量,全国平均水平仅为4.36,整体上处于一般集约利用水平(图2)。
从区域尺度上看,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其次为中部地区,东、中部地区差距不大,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和中部地区平均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相比西部高出了19.6%。
上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区域差异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相一致的:东部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其城市土地利用在投入、市场化程度、科技管理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因而集约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具有明显优势;中部地区城市在东部经济发展辐射效应的带动下,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条件等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土地投资增长迅速,使得城市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有较大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正迎头赶上;而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城市目前正处于成长初期,城市自身的经济素质差,加上体制转型和产业调整等的冲击,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平均水平相对较低。
具体来看,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东部地区占据了5个,中部地区有4个,而西部地区则仅有成都进入。
从城市尺度上看,上海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SIIULU值达到了6.66),其次是石家庄(SIIULU值为6.31)。
上海和石家庄是参评的31个城市中仅有的两个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中度集约状态(SIIULU值大于6)的城市,在城市的内外部环境上则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城市用地结构、利用空间和利用强度配置较为合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高,城市生态效益受到较好的保护,城市土地社会问题不显著,但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也尚未充分挖潜;长沙、南昌、合肥等1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一般集约状态(SIIULU值为4~6),表明我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包括深圳)的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用地结构、利用空间和利用强度配置较不合理,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效益一般,生态环境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破坏,并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土地社会问题,该类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天津、贵阳、昆明等10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中度粗放状态(SIIULU值为2~4),其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用地结构、利用空间和利用强度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差,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较大,产生的城市土地社会问题较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