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理论与论述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理论与论述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理论与论述摘要: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及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应为少占用耕地,增加物质、经济产出和可持续利用。

应根据不同用途特点进行布局,以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土地利用强度应适中,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规模效益。

在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方面,目前尚没有权威性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前言:我国人多地少,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也迅速增加,耕地不断减少。

建设用地需求对城市土地供应及落实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带来很大的压力,并且过多的人口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废弃物污染等越来越严重。

为了有效缓解这些状况,必须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而逐渐恢复城市生态系统。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及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阐述与内涵1.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劳动力、资本是说,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加大对土地的资金、劳动力等的投入,以使单位土地有更多的经济产出。

我国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对存量土地投入增加、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力等途径,提高城市成区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的过程与状态。

另一类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开发强度方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合理程度,侧重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挖潜。

2.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序言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急剧膨胀,建设用地供需缺口极大,稀缺性更为突出。

一方面土地资源需求巨大,而城市存量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现象突出,农村土地利用浪费更是明显;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两者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乡土地引起了理论界、规划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对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评述,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

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定性研究(一)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1.基本定义节约集约用地,笼统的说,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

节约集约用地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用地都要尽量节省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既要防止低效,也要防止高强度引起社会问题[1]。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集约”和“粗放”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集约经营原指农业土地的一种经营方式,后引申到其它领域,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讲求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

粗放经营是集约经营的对称,是一种只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强调外延扩散,牺牲效率的落后经营管理方式。

由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向集约化的方向转化,不仅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两个方面。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内涵和发展方向综述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内涵和发展方向综述

区域治理综合信息一、节约集约用地衍化为城市用地评价的过程(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的提出和升华针对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保护任务日益加剧的基本国情,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集约用地首次作为国家要求被提出。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这一提法与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称为“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明确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土地管理来实现的发展方向。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同年下半年,中央对节约集约用地相继作出一系列重要的指示:一是“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二是“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三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

2012年初,中央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的指示,已将节约集约用地从土地管理的现实手段,变为国家战略。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同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

至此,节约集约用地从理念的提出,已经升华为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高度。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研究和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理念提出和升华后,国家层面研究和制定了相关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要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合理程度,侧重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挖潜。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农地严重,同时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又存在粗放利用现象,所以为保护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的研究可以说是土地工作者当前迫切的任务之一。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直接研究集约经营是粗放经营的对称,其概念最先来自农业。

集约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土地投入一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

在土地经济研究领域,人们一致认为: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力、资金、技术、物质等投入的密集程度。

常见的土地集约度指标有:单位面积土地施肥量、单位面积土地用电量、单位面积土地农机拥有量、机播面积占农田比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等。

不过这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显然还是针对农业土地集约利用而言的。

对土地集约利用规律研究在德国经济学家屠能的《农业区位论》中就有提及。

屠能通过对城市周围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提出同心圆布局原理,并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按土地区位地租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配置。

将区位与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研究结合在一起。

最直接研究土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科技条件和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土地收益随某一投入量不断增加将出现由递增到递减的现象。

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还认为: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产和生活而对土地的利用,显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度。

近几年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专题研究不多,相关的成果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到土地配置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更重要的是对土地资产的配置,将城市土地资源潜力的挖潜与城市级差地租显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将城市土地增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转移到城市土地存量盘活模式上,将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土地利用产出效益结合起来,等等。

近期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近期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物 化 劳 动 , 来 提 高 土 地 利 用 率 和 产 出 率 , 提 高 土 地 的 经 济 功 能 和 负 荷 能
后期 , 目前正 处于研 究的发展 阶段; 当前 大部 分研 究都放在城 市 土地 集约 利用评价 方 面,对农村 土地 集约利用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农村居 民点 集约利 用上 ,土地集 约利用 的驱 动 因素 、运
手,更是实现计划供地和集约节约用 7
地 的重要抓 手。 国土 资源 管理部 门则 应 当高度重视 此项工作 ,长期紧紧抓
收、 旧城改造、收购企事业单位、个人
空余土地及征而未用土地 ,每年可入库
计 划供给建 设项 目使 用 ,对确 保年度 供 地计划落 实起到 了重要支 撑作用 ;
同 时 , 通 过 土 地 储 备 工 作 ,不 断 消 除 土 地 闲 置 和 低 效 利 用 , 一 方 面 促
再一方面 ,储 备 的存量 建设用地供 给
建 设 项 目使 用 ,减 少 了 新 征 土 地 面
再 出库供给建设项 目使用 。 以四 J 1 I 省的江油 市为例 ,其近年 每年建设用地需求量达数干亩之多,在
● 韩冰,陈爱民,朱洪波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6 1 0 0 6 5 )
摘 要:随着社会 经济的不断发展 ,土 地 资源的稀缺程 度 不断加 剧 ,土地 集

国,必须依 靠 自身的耕地生 产能力来 保 障 国家粮 食安全 ,这就 决定我 国必
2 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
目前 国 内还 没 有 形 成 一 个 统 一 的
明 : 经 济 增 长 与 建 设 用 地 扩 张 呈 正 相
用可分 为资金密集 型 、劳动密 集型和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1.土地报酬递减理论与土地集约利用
Company Logo
所谓土地报酬,是指生产过程中投入生产因素的经济生产力所获得的 产品数量。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 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 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通常称为土地报酬递减 律。如下图,土地报酬的第一阶段,随着资源投入产出大幅递增,属 于土地的粗放利用阶段;第三阶段资源投入过多,造成产出不增反降, 属于过度的集约利用土地;而在第二阶段,资源的投入与土地的产出 处于最佳的配合比例,在F点最终达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产出,可称 为合理的集约经营。因此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认为: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产和生活而对土地的利用, 其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程度。 也就是说,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投入越高越好。

(四)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
Company Logo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目前有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在学术界存在着三种基本观点, 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每一种观点都是对前一种观点的补充 和扩展。 第一种观点: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基本 一致,主要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以 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这一观点是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 基本含义的阐述,仅注重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完全属于经济范畴的概 念。 第二种观点:在对以上集约利用观点的认可下。特别强调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不完全是经济范畴,还要考虑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问 题,即除了提高经济效益外,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 集约用地的基础上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宜人居的根本目标。 第三种观点: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是在特定时段中,特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经 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标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是随着时间、空间的改变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

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如何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资源的定义、背景、现状以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土地资源的定义和背景城市土地资源是指城市范围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城市土地资源并非无限可用,其供给受到地理、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因此,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利用,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土地资源的现状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率较低。

许多城市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未能充分利用。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不够高效。

一些城市存在大面积的低效用地,如工业用地、存量住宅用地等。

再次,城市土地利用不够科学。

一些城市在土地规划和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

三、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途径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划定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不同功能区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通过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采取措施鼓励城市建设向上向密发展,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同时,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工作,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 加强土地节约利用。

通过加强土地节约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推广高效用地技术和模式,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屋顶绿化、立体交通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土地保护,严格控制非法占地行为,保护好有限的土地资源。

4. 优化土地市场机制。

通过优化土地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体系,推进土地出让、流转等市场化运作,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同时,加强土地经营权的保护,鼓励土地经营者进行创新和投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地 投 入 的减 量 化 。主 要是 指 要 控 制 并 适 度 减 少 新 增 建 设 用 地 的 供 给; 土 地利用的高效化, 即强 调建 设 用 地 中要 适 当 提 高 容 积 率 、 建筑系数 、 规 定投资强度等约束指标; 土 地 利用 结 构 的 合 理 化 。 即土 地 供 应 结 构 要 保 障 满 足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各 项基 本 土 地 需 要 :土 地 利 用 布 局 的 均 衡 化, 即 建 设 用 地 集 约 利 用 中要 强 调谋 求 最合 适 的土 地 利用 空 间 布 局 ;土 地 利 用效果的协调化. 即建 设 用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结 果 要 实 现 与 环 境 友 好 , 促 进 而 非 阻 碍 城 乡社 会 经 济 发 展 。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在 前 人 大 量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总 结 出“ 投 人 一 产 出” 指标体系 、 “ 经济 一 社 会 一 环 境 ” 指标体系 。
( 一) “ 投 入一 产 出” 指 标体 系
“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 利用” 一词的由来 。 在此基础上 . 就城镇建设用地集
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 镇 建 设 用地 集 约 利 用 内 涵 界 定
总 的来 看 , 目前学 者 们 构 建 的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用 评价 指 标 体 系 主 要是从土地利用 、 土地投入 、 土地产出 、 土 地 可 持 续 发 展 度 等 几 方 面 来 考 虑 的 。 对 于工 业 用 地 . 就 有 学者 建 立 不 同 的指 标 体 系 . 在 研 究 工 业 用
约 利 用 的 评 价 指标 确 定 的原 则 以 及 评 价 指 标 的 构 建 已 进 行 了 文 献 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24 卷
理 布 局 、用 地 结 构 优 化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为 前 提 ,包 括 城 市土地投入和产出、城 市 土 地 利 用 程 度 以 及 城 市 土 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四方面的内容 。 [6]
对 于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内 涵 ,迄 今 为 止 ,中 外 学者尚未达成一 致 意 见。 作 者 认 为,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并 不 能 仅 仅 指 高 投 入 、高 产 出 ,必 须 考 虑 经 济 效 益 、社 会 效 益 和 生 态 效 益 的 协 调 统 一 ,促 进 城 市 土 地 利用结构优化和 功 能 提 升。 因 此,城 市 用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内 涵 应 该 包 括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第 一 ,从 用 地 数 量 上来说,少投入多 产 出,尽 量 节 约 土 地,并 增 加 土 地 利 用 强 度 ;第 二 ,从 经 济 价 值 上 来 说 ,通 过 优 化 布 局 、 合理规划,使土地 经 济 价 值 达 到 最 大 化;第 三,从 科 学 发 展 的 角 度 来 说 ,应 该 考 虑 社 会 效 益 和 环 境 效 益 , 做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 键 词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可 持 续 利 用 中 图 分 类 号 :K928.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我 国 人 多 地 少 ,在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城 市 人 口 迅 速 增 加 ,城 市 用 地 规 模 也 迅 速 增 加 ,耕 地 不 断 减 少 。 各 类建设用地需求对城市土地供应及落实我国耕地总 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带 来 很 大 的 压 力,仅 靠 新 增 用 地 发展城市建设难 度 很 大。 因 此,提 高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用程度,是解决当 前 建 设 用 地 供 需 矛 盾 的 重 要 途 径。笔者通过查阅 相 关 资 料,对 国 内 外 关 于 城 市 土 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及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 析,并加以 总 结 归 纳,以 期 为 后 续 的 研 究 提 供 理 论 依据。
一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内 涵 研 究 土地 集 约 利 用 研 究 最 早 是 杜 尔 阁 (R.J. Torgut)首先 提 出 来 的,当 时 研 究 的 主 要 对 象 是 农 业土地的集约利 用。 他 认 为,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是 指 在 单 位 土 地 面 积 上 使 用 高 比 率 的 变 量 投 入 (劳 动 力 、资 本 ),也 就 是 说 ,在 一 定 面 积 的 土 地 上 ,加 大 对 土 地 的 资 金 、劳 动 力 等 的 投 入 ,以 使 单 位 土 地 有 更 多 的 经 济 产出。反之,若在大 面 积 的 土 地 上 投 入 少 量 的 劳 动 力、资金,这种经营 行 为 则 称 之 为 土 地 的 粗 放 利 用。 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用集约度指标来衡量 。 [1] 我国 对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认 识 可 分 为 两 大 类:一 类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开发强度方
收 稿 日 期 :2012-03-30 基 金 项 目 :2011 年 度 石 家 庄 市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SH1103) 作 者 简 介 :房 荣 敏 (1975-),女 ,河 北 栾 城 人 ,石 家 庄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讲 师 、土 建 工 程 师 ,研 究 方 向 :房 地 产 经 济 .
魁 恩 (J.A.Quinn)在 中 心 区 位 模 型 中 指 出 了 能 够使零售业房地产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地点。它考虑 交通费用的作用,认 为 零 售 区 位 布 局 的 一 般 化 原 则 是交通结节点指向 。 [9]
零售引力模型和中心区位模型都指出了商业用 房 和 居 民 点 距 离 的 关 系 :商 业 用 房 距 离 居 民 点 越 近 , 其商业项目的吸引力就越大。这也说明了零售业的 位置应位于人口和交通的中心点上。
2012 年 6 月 第 24 卷 第 3 期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文 章 编 号 :1009-4873(2012)03-0077-04
Jun.2012 Vol.24零售 引 力 模 型 是 商 业 房 地 产 的 选 址 理 论,由 于 它能够使商业房地 产 价 值 达 到 最 大 化,符 合 集 约 利 用的内涵,所以也应 是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理 论 基 础之一。目前主要有以雷利法则为主的都市商圈模 型和以赫夫模型为主的商业项目商圈模型。雷利零 售引力法则 (Reilly's Law of Retail Gravitation)是 美 国 人 雷 利 (Reilly.W)通 过 对 150 个 城 市 商 圈 分 析 于 1929 年 提 出 的 。 这 一 法 则 认 为 ,人 口 规 模 越 大 的 地区,城市商圈 越 大。 由 于 雷 利 零 售 引 力 法 则 没 有 考虑交通时间和网 点 的 集 散 顾 客 能 力,美 国 学 者 大 卫·赫夫(David Huff)对 此 进 行 了 修 正,提 出 了 确 定城市区 域 内 商 圈 规 模 的 赫 夫 模 型。 赫 夫 模 型 认 为,消费者选择某商 场 的 概 率 等 于 该 商 场 对 该 消 费 者的吸引力除以可能选择的所有商场吸引力之和, 即 商 业 项 目 的 吸 引 力 是 由 两 个 因 素 决 定 的 ——— 距 离 和商业规模 。 [8]
心。(2)中心地有 高 级、低 级 之 分,低 级 中 心 地 的 货 物 和 服 务 等 级 较 低 ,相 应 地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和 范 围 也 较 小 ;高 级 中 心 地 的 货 物 和 服 务 的 等 级 较 高 ,最 大 销 售距离和范围也较大。一定级别的中心地不仅提供 相应级别的货物和 服 务,还 提 供 所 有 低 于 那 一 级 别 的 货 物 和 服 务 。 (3)三 种 不 同 的 中 心 地 等 级 体 系 :按 照市场最优原则建 立 的 市 场 中 心 地,随 着 社 会 分 工 和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地 区 中 心 成 为 商 业 市 场 ,即 为 商 业和服务机构集中 设 置 地;按 照 交 通 最 优 原 则 建 立 的 中 心 地 ,在 交 通 网 线 最 经 济 合 理 的 前 提 下 ,城 镇 位 于交通节点上;按照 行 政 最 优 原 则 形 成 的 中 心 地 体 系 ,应 由 彼 此 距 离 相 等 、均 匀 分 布 于 国 家 的 基 层 单 位 组成,且位于六边形的各角 。 [7]
二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理 论 基 础 研 究 目前专门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尚为空 白,但因为城市土地 集 约 利 用 包 含 投 入 产 出 和 可 持 续利用两个方面的 含 义,我 们 可 以 从 这 两 个 方 面 着 手分别进行研究。 1.关 于 投 入 和 产 出 方 面 的 理 论 研 究 从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使土地价值最大化角度 上 说 ,相 关 理 论 主 要 有 土 地 报 酬 递 减 理 论 、中 心 地 理 论、零售引力模型、中 心 区 位 模 型、规 模 经 济 原 理 和 城市竞租理论。 土地 报 酬 递 减 理 论 认 为,在 一 定 科 技 条 件 和 其 他 要 素 投 入 量 保 持 不 变 的 情 况 下 ,土 地 收 益 随 某 一 投入量不断增加将先递增后递减。该理论揭示了生 产要素的投入比例 问 题:当 生 产 要 素 投 入 趋 于 最 佳 比例时产出量达到 最 大,随 着 要 素 投 入 比 例 逐 渐 失 调,产 出 量 会 逐 渐 降 低。 这 个 理 论 提 示 我 们:第 一, 在土地的利用强度 上,过 小 或 过 大 的 利 用 强 度 都 不 会使产量达到最 大 化,因 此 开 发 强 度 应 适 度;第 二, 单宗土地的面积应 适 中,过 大 或 过 小 的 面 积 也 不 利 于集约利用。 德国地 理 学 家 克 里 斯 塔 勒 (W.Christaller)在 《南德的中心地》一 书 中 提 出 了 中 心 地 理 论,对 国 外 人 文 地 理 学 、经 济 学 、区 域 规 划 和 城 市 规 划 等 领 域 曾 产生很大 的 影 响。 克 里 斯 塔 勒 假 设 了 一 个 均 质 平 原,采用六边形图 式 对 一 定 区 域 内 城 镇 等 级、规 模、 职能间的 关 系 及 其 空 间 结 构 的 规 律 性 加 以 概 括 描 述 ,并 得 出 三 个 结 论 :(1)距 离 最 近 、最 便 于 提 供 货 物 和服务的地点,应位 于 圆 形 或 六 边 形 商 业 地 区 的 中
面。毕 宝 德、肖 梦、杨 重 光、徐 忠 国 等 学 者 均 对 其 做 出 过 类 似 解 释 ;马 克 伟 主 编 的 《土 地 大 辞 典 》、丘 金 峰 主 编 的 《房 地 产 法 大 辞 典 》、宋 春 华 等 主 编 的 《房 地 产 大辞典》中,对土地 集 约 利 用 也 做 出 了 类 似 解 释;何 芳 、吴 正 训 认 为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主 要 是 研 究 城 市 土地开发和利用强 度 的 合 理 程 度,侧 重 于 城 市 土 地 利用的挖潜 。 [2] 另一类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融 进 了土地集约利用。 如 周 生 路 等 学 者 认 为,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是 指 在 合 理 布 局 、优 化 用 地 结 构 的 前 提 下 , 通 过 对 存 量 土 地 投 入 增 加 、改 善 经 营 管 理 、充 分 发 挥 土地使用潜力等途 径,提 高 城 市 建 成 区 土 地 的 使 用 效 率 和 利 用 效 益 ,使 土 地 的 经 济 效 益 、社 会 效 益 和 生 态 效 益 相 互 协 调 统 一 ,兼 顾 当 前 利 益 和 长 远 目 标 ,促 进城市土 地 利 用 结 构 优 化 和 功 能 提 升 的 过 程 与 状 态 。 [3] 龚义、吴小平、欧阳安蛟、查志强等学者 认 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是 指 现 期 条 件 下,在 满 足 城 市 发 展适度规模、使城市 获 得 最 大 规 模 效 益 和 集 聚 效 益 的 基 础 上 ,以 城 市 合 理 布 局 、优 化 用 地 结 构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为 前 提 ,通 过 增 加 存 量 土 地 投 入 、改 善 经 营 管 理 等 途 径 ,来 不 断 提 高 城 市 土 地 的 使 用 效 率 ,并 取 得 良 好的经济、社 会 和 生 态 环 境 效 益 。 [4-5] 刘 志 婧 认 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过 程,它 以 城 市 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