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技术的研究
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研究

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对于煤层工作的方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煤炭的开采量。
因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的研究进行阐述,较为具体的介绍一下联合布置法的定义和优势,从而为矿业公司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能够有所裨益。
【关键词】近距离煤层;联合布置;开采研究现实中,近距离煤层的开采工作总是会受到开采技术的限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煤炭开采量。
其次,巷道布置和支护设计等也是影响其开采量的重要因素。
所以相关的煤炭公司要积极采用联合布置等措施控制好这几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开采量。
1 联合布置的相关定义与意义1.1 联合布置的有关定义所谓的煤层开采区的联合布置工作,就是指当使用地下开采法采煤时,将开采水平沿走向划分为若干采区,作为矿井生产的基本单元。
并且在采区范围内开掘一系列巷道,建立完整的采掘、运输、通风、供电和排水等生产系统,以保证正常生产的布置措施。
其通常将几个煤层划为一组,在最下面的煤层或底板岩石中布置共用的上山和平巷,一般开三条上山,各煤层和底板巷道用石门和溜煤眼相联系,再建立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
1.2 联合布置的相关意义当煤层间距较小时,实施联合布置法可以从整体上布置采区巷道,几层煤共用一套上山眼和平巷。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小相关的开采投入资金。
而且这些共用巷道布置在煤组最下面的煤层中,可以用区段石门将上部煤层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统一的采区生产系统。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巷的数目和巷道工程量,充分发挥运输设备的能力,节省设备和管线器材,提高生产能力。
这也是联合布置法已在我国煤矿开采中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
2 采取联合布置法的实施步骤2.1 明确煤层的开采情况笔者认为,只有明确了煤层的开采情况后,才能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联合布置法的实施步骤,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挖金湾矿11号与12号煤层间距离为0.5-1,Zm,平均煤层厚度分别为1.68m,1.77m,煤层倾角2-4度,煤层自然发火期6-12个月。
近距离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上行开采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近距离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上行开采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摘要:通过对国内和国外上行开采现状和开采技术的分析对比,结合五矿己组煤层的具体地质条件,根据矿压三带、三区理论和实验室数据模拟实验对己15煤层采用上行开采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同时掌握我己组煤层“三带”分布规律、上行开采顶板控制技术、上行开采矿压显现规律、快速推进优化技术,确保了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
关键词:近距离;薄煤层;矿压显现;上行开采1、概述煤层群层间,厚煤层分层间,各层之间一般采用下行开采,在特定的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下,由于安全、技术、经济方面某种原因,煤层群采用上行开采会更为有利。
煤层群上行开采是一种特殊开采顺序。
煤层分层间上行开采时,下部煤层先采后,上部煤层的整体性不能遭受到严重破坏,最大程度上制约矿井的机械化水平和矿井的生产能力,同时随着矿井开采时间的延续,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矿井面临资源的枯竭,在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是增加矿井服务年眼的重要手段,因此对矿井以前遗留的己15近距离薄煤层上行开采进行探索与研究,以己15-23040采面为实验场地。
2、近距离薄煤层上行开采影响因素的可行性分析煤层群上行开采对上部煤岩层的采动影响程度与开采造成的上覆岩层的垮落、位移特征密切相关。
煤层间距、层间岩层特征、煤层倾角、采高、采煤、采空区处理、时间间隔等是影响煤层群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
2.1 煤层层间距影响因素煤层(群)上行开采的生产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足够的层间距是上行开采的基本条件。
上、下煤层的层间距(或h/m)越大,上覆岩层移动越平缓,倾斜、曲率等变形值越小,越有利于上行开采。
反之,层间距(或h/m)越小,上覆岩层变形愈剧烈,甚至出现台阶下沉。
采场上覆岩层的冒落性破坏及台阶错动是影响上行开采的最大障碍。
该采面己15煤层与己16-17煤层层间距为12.4m。
根据国内外上行开采的成功经验,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大于20m 的高度时,上煤层发生台阶错动的机率就小,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就可以进行上行开采。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研究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研究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是一种煤矿采煤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采煤效率,而且可以减少煤矿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
但同时也会带来矿压显现的问题,矿压显现会对矿井的生产和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过程中矿压显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的特点煤层岩石力学特性研究表明,煤层和围岩之间的相对变形是煤层矿压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而在传统的采煤方法中,通常会将上部煤层全部采完,此时下部煤层与围岩之间则存在一个较大的相对变形量,从而导致了煤层的收缩和沉降,这就是传统采煤方法中产生矿压显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是在传统采煤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煤矿开采方式。
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上部煤层留下一部分,用来支撑下部煤层和围岩,从而减少上部煤层与围岩之间的相对变形。
采用该方法可以实现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的煤矿采煤过程。
二、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中的矿压显现问题尽管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方法具有很多优势,例如采煤效率高、煤矿矿井环境污染少等,但是这种采煤方法也存在着很多的矿压显现问题。
如:1、上部煤层与下部煤层之间的相对变形会导致煤柱的变形和沉降,从而影响下部煤层的采煤效率;2、在采煤过程中,上部煤层所承受的应力会逐渐增大,这会导致煤柱的破坏和失稳;3、采用该方法采煤时,上层煤柱的质量和尺寸会对下部煤层的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问题,下面提供一些解决方法:1、加强煤柱的支撑:通过采用更加牢固和稳定的材料来加强煤柱的支撑,可以有效地降低煤柱的变形和沉降,从而保证采煤效率不受影响。
2、提高围岩的稳定性:采用一些先进的手段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降低矿压显现的风险,如注浆技术、地压控制技术等。
3、合理设计煤柱的形状:在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煤柱的形状,以避免对下部煤层的变形和沉降产生过大的影响。
发耳煤业近距煤层上行开采研究

2018年第2期 N o. 2 2018煤炭科技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MAGAZINE35文章编号:1008-3731 (2018 )02-0035-03发耳煤业近距煤层上行开采研究武瑞龙\刘占卫2(1.兖矿贵州能化发耳煤业有限公司,贵州六盘水553017;2.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朝阳100083)摘要:针对发耳煤业近距离煤层群实施上行开采技术,在对该矿煤层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的方法,对3煤已采区域30301尧30302工作面上部1煤的安全开采工作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比值法、“三带”判别法和围岩平衡法3种方法进行上行开采可行1生判」别,确定符合上行开采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别;覆岩分析中图分类号:T D822 文献标志码:BStudy o n ascending mining of close coal s e a m in Faer Coal Industry C o.,L t d.W U Rui-long1,LIU Zh a n-wei2(1.Yankuang Guizhou Energy and Chemical Faer Coal Industry C o.,Ltd.,Liupanshui,Guizhou, 553017;2.Sinotech Minerals Exploration C o.,Ltd.,Chaoyang,Beijing, 100083)Abstract:The ascending mining technology is adopted on the close coal seam group in Faer Coal Industry C o., Lt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al seam condition of the coal mine,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theory analysis and field measuremen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afe mining work of I coal in the upper part of 芋coal mining area on the top of the 30301 and 30302 working face.Three kinds of upstream mining feasibility discrimin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judge the feasibility of ascending ining technology,including the ratio method,the"Three Zo n e"discriminant method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balance method,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ascending mining were determined.K e y w o r d s:ascending mining;feasibility discrimination;overburden rock analysisC L C n u m b e r:T D822D o c u m e n t identification code:B近距离煤层开采是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极为重 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在开采近距离煤层时,一般 有下行开采和上行开采两种方法,而我国煤矿在开 采近距离煤层群时,一般采用下行开采[1-2],但在某些 地质和经济技术条件下,下行开采达不到安全经济 的生产目的,这时候上行开采初期工程量小、出煤 快、提高矿井年生产能力的优点就体现出来h。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研究

( 2 ) 仅设定了上行开采可行 l 生 的层间距的最小值 ,
对 于具 有 开 采解 放 层作 用 的上 行 开采 层 间 距 的最 大 值及 解 放 的范 围没有 涉及 。 1 . 2 “ 三带” 判 别 法
煤层群 如何进行上行开采 ,及其 开采 的影响范围必
H i = _ _ 1 0 0 M2 ±56
.
式 中, 日为上 、下部煤层层间距 , m; 为下部煤 层采高 , m 。 当上 、 下煤层之间为坚硬岩层 时, K = 8 ; 中硬岩层
时, K= 7 . 5 ; 软 弱岩 层 时 , K= 7 。先 采 下 部 一个 煤层 , 一 般可 以不 影 响在 上 煤层 内正 常准 备 和 采煤 。我 国煤 矿煤 层 群 上行 开 采 的实践 及 研究 证 明 : 当上 、 下 煤 层 之 间为 坚 硬岩 层 时 , ≥6 . 3 ;中硬 岩层 时 , =6 . 0 ;
近距 离煤层 群上 行开采是指先开采下部煤层 , 通过下部煤层 的开采 ,来释放上部煤层 的应力及瓦 斯, 达到上部煤层安全开采的 目的【 1 _ 。但是 , 对下部煤
层 进 行 开采 时 , 必 然 影 响到 上 部煤 层 , 所 以对 近距 离
( 1 ) 没有针对具体的煤层条件与开采条件 , 进行
式 中, 日 为 冒落带高度 , m; H 为裂隙带高度 , m ;
为下部煤层采 高 , I n 。
该方法的出发点是 : 保持上层煤体 的连续性 。在
判定 上 行 开采 的可行 性 上 ,提 出层 间距 要 大于 下 部 煤层 开 采 的 冒落 带 。依 据是 : 当上 位煤层 位 于下位 煤
须进 行 深入 的研 究嘲 。
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研究

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研究[摘要]近年来为了煤炭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煤炭行业探索了关于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的可行性。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的意义,并针对影响上行开采技术的几个因素做了探讨。
【关键词】上行开采;技术研究;煤炭;开采原理随着世界发达国家推行煤炭上行开采技术以来,近年来我国也在以前原始采煤方法占主要地位逐渐运用了上行开采新技术,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煤炭上行开采技术还有望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探讨,随着不断地实践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行开采技术还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的适用范围从煤炭行业角度来讲,所谓的煤炭上行开采技术指的是在煤炭地层内,对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有一定间距,并具有开采价值的煤层所运用的一种开采技术。
这种方法是按照先开采下部分煤层,再采上部分煤层的开采顺序。
按照顶板管理方法的不一,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厚煤层分层恒底式、厚煤层分层填充式和煤层之间垮落式的三种上行开采技术方式。
这种新型的开采方法,在特别的环境中具有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遇到煤层含水量比较大、顶板淋水的时候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煤炭进行下行开采时,会遇到有些矿井的煤层含水量大、顶板淋水的现象,如果在这样的不良环境中进行作业,会严重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在采煤矿区上下山时用胶带运输机所输煤流下滑,运输时矿车粘底,矿车的容量受到有限控制。
这样的局面甚至造成有些煤矿被迫倒闭。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上行开采技术,对上覆煤岩进行松动,本来的煤岩分布结构被改变,通过裂缝渗透方式让溶洞水到下部份的煤层采空区,可以对上煤层含水起到疏干的效果。
2.在上煤层顶板坚硬、煤质坚硬不容易采出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在很多矿井采空区顶板岩石长久不冒落,导致悬顶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果采空区面积超过顶板稳定的最大限度,岩层就会出现突发性冒落或整体折断。
这样强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工作面的正常生产,综采工作面会出现液压支架损坏以及活柱崩裂的现象。
崔家寨矿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研究

2
1 . 6 0 . 6 2 . 6
1 . 8
1 . 5 0 . 5 2 . 4
后可 以开采 ; 当上部煤层 处于 弯 曲带 时 , 上部 煤层整 体
移动 的基本结构不 受破坏 , 可 以开采 。
卜 覆岩 层
细 砂 岩
砂 浈 粘 土岩
0 ^怛
1 6 4 . 3
5号煤开挖空 间周 围的岩体 向开挖 空间 内移动 , 顶
力及其 围岩 变形 。 岩层 物理 力学参 数 , 如表 1 所示 , 数值 模拟物理模 型 , 见图 1 。
表1 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岩层
细 砂 岩
构简单 , 稳定可采 , 其顶板较平缓 , 岩性主要为粉砂岩 、 细 砂岩, 属坚硬顶板。6 号煤层厚度 3 . 5 ~ 4 m, 平均厚度 3 . 2
( 大同鹊 山高家窑煤业有 限责任公 司 , 山西 摘 大同 0 3 7 1 0 0 )
要: 根 据崔 家寨矿 实际的 开采 条件 , 运 用理论 分析 及数值模拟试验 , 研 究崔 家寨矿采 用近 距 离煤层上行 开采技 术
的 可行 性 。
关键词 : 近 距 离煤 层 ; 上行 开采; 三 带 中 图分 类 号 : T D 8 2 3 . 8 1 文献标识码 : A
第3 3 卷 第4 期 2 01 3 年4 月
山西煤 炭 SHAN XI MEl T AN
VOI . 3 3 NO. 4 Apr 2013
分布 、 裂隙分 布 、 位移矢量 、 垂直应 力 、 水平 应力 曲线见 图2 。图 中位移矢量 图 中的箭头代表 位移 的方 向, 箭 头
密度 d
/( N・ m。)
摩擦角 l 厂 粘结力 C 抗拉强度 t
近距离三软煤层(17#煤层)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一、公司简介火烧铺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州市火铺镇境内,始建于1966年,1971年正式投产,为平硐、斜井联合开拓,煤矿井田面积26.47km²,已探明煤炭储量50781.36万吨,可动用煤炭储量7330.04万吨,现年生产能力达到285万吨,是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主产煤矿之一。
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质复杂、断层多等问题给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带来了极大挑战。
对此,火烧铺煤矿坚持创新发展,坚定不移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引进智能设备、优化系统,加快推进生产模式由原来的“傻、大、黑”向“高、新、尖”转变。
2022年,煤矿成功引进应用了大功率采煤机、重型掘进机、大功率钻机、单轨吊、巷修机、清仓机、永磁电动滚筒、泥煤深度分选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2022年全年生产原煤230.96万吨,同比增长10%,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背景一直以来,三软煤层(软的顶板岩层、软的主采煤层和软的煤层底板岩层)开采都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难题。
目前,火烧铺矿主采的17#煤层就是典型的三软煤层,具有煤层松软破碎,结构复杂,夹矸及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层倾角大的特点,且还属于突出煤层。
17#煤层储量丰富,现有地质储量为4644万吨,占全矿井现有地质储量(41732.75万吨)的11.1%。
同时,17#煤层的煤质好,采出的原煤内在灰份15%~19%,挥发份为28%,含硫量低(0.28%),高位发热量为20.3MJ/kg,低位发热量为25.2MJ/kg,只需将灰份降低,就能达到用户要求。
然而,正是由于三软煤层特性,使得火烧铺矿17#煤层开采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火烧铺矿17#煤层13174工作面采用的是ZY3800/15/33型支架,回采过程中容易出现支架压架、咬架、支架移架困难等情况,导致工作面月平均推进度仅40m左右,不仅严重降低了工作面的回采速度,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层厚 3  ̄42 . . 4 m,煤层间距 43  ̄2 .7 .2 2 m,平均 1 . 2 47 m。 己 100 工作面走 向长 8 5 1m,倾斜 长 1 5 13 4  ̄9 0 3 ~ 19 5 m,可采储量为 0 4 。该工作面南部为 己 l 1 1 . Mt 2 5 0 0采 —1
头处多~个过渡段 ,上、下机头处采用 4 m 花边工字钢对 . 5 棚迈步支护,保证机头替棚 两边 都有柱子支撑 ,将大梁抬住
替 棚 靠 上 帮 梁 头 迈 步 前 移 ,迈 步 距 为 1 m, 过 机 头 时 要 保 . 2
[】盖 增雪 . 行 开采 与 下行 开采 混合 应 用技 术 的研 究 与实 践 [. 炭 工 2 上 J煤 】
空 区 ,北 部 为 己 10 0采 空 区 ,东部 为三 矿 、四矿 井 田边 15
行开采 ;当上下煤层间距小于或等于下煤层裂 隙带高度时, 上煤层整体性只发生中等程度的破坏 , 采取一定 的安全措施 后 ,可正常进行上行开采;当上下煤层 的层 间距大于下煤层
的裂 隙带高度时 , 上煤层只发生整体移动 , 体性 不受破坏 , 整
●_________一
() 2 裂隙带高度 /1 0 E + , ∑ 2 m代入公 - / F1 4 M 5 将 M= . 8
式得: i 0 2 52 . H = . = 1 m。 l 4 8+ 7
从上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 己 采取一定 的措施后 ,可 以进行开采 。
2 2 围岩 平 衡 法 .
3 1 两 巷 支护 管理 .
机 、风两巷在施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采动压力和采煤
区压 力 的传 递 影 响 ,必 须 在 原 有 支护 设计 的 同 时 ,提 高 巷 道
如 果三 角 区 片帮 严 重 ,空 顶 面 积 较 大 或顶 板 破 碎 时 ,应
在三角区支架顶梁上插走 向或斜交木大梁或工字钢梁 ,并用
关键词:近距 离煤层 ;上行开采;顶板控 制
D : 1. 9 9 j is . 6 16 9 . 0 2 0 . 0 0I 0 3 6 / . n 1 7 — 3 6 2 1 . 5 0 2 s
1 工作 面概 况
平煤股份三矿十号井 己组采区为双 翼下 山开采,可采煤 层 有 2层 ,分 别 为上 部 的 己 1煤 层 和 下部 的 己 1I 层 ,煤 5 67 _煤
参考 文献 :
( + 女 S女 ( 10 12 2 x Q G )/ = 16 + 0 )/. 1 3
= . 8 a( 种 支 架 底 板 比压 为 1 MP ,W< . a ,式 O5 MP 本 4 . a 5 I MP ) 5
中 :Q为顶板压力;G女 为支架重量;
2.m 2 3 。
顶板 压 力估 计 :Q= ( M+XH ・ ) = ( x . 8 4 8 81+ x) 8  ̄ 5 16 k 3 8 k ( 顶 板 压 力 小 于支 架 初 撑 力 ) 2 = 10N< 0 2N 即 ,式 中 : 为工 作 面 最 大 采 高 ,取 1 m;H 为 直 接 顶 厚 度 , 取 8 . 8 m;
大 、 小 板 把 顶板 背严 ,另 一 端 用 单 体 柱 支 护 。 3 3 工 作 面 顶板 动态 监 测 .
的整体承载能力 ,先临时支护即采用前探梁或 戴帽 点柱 ,后 永久 支护 ,采用全锚 网支护 ,顶板破碎 严重地段采用全锚 网
及 工 字钢 梯 形 棚 联 合 支 护 。 根据 己 煤 层 顶 板 岩 性 分 析 ,巷 道 围岩 为 稳 定 类 ,参 考
2 近距 离煤 层上 行开采 可行 性分 析
上下煤层 层 间距 大小是影 响上行开采 的主要 技术 因素 之一 , 在层间距 一定 的条件下可 以采用如下的两种 方法判别
上 行 开 采 的 可行 性 。
( )垮落带高度 H = 10 37 6 YM+ 2 ±1 ,E 1 m [ ∑ 4 (. , 3 )] . 0 2 5 M 为下部煤层采高,据资料显示,四矿回采 己 l2 10时采 7 16 . 高为 28 代入 公式运算得 : = 10 . ( .x28 2 1 . m。 H ̄ [0 ×28 62 . / +3 ) ±1 = . . 72 5 m ( 取大值 ) 。
顶 梁 ,一 梁 一柱 。
32 4 三 角 区顶 板 管 理 ..
上述分析表 明,在 己 1 。煤层开采后,己 l煤层位于 67 一 5
己 1煤层顶板 的裂 隙带 内, 7 原有的围岩结构和应力状态会 有所 改变 ,但采取一定 的措施后可以进行 开采 。
3 上 行开 采 的技术 措施
图1
煤层开采之后 ,
己 煤层正位于裂缝带中,即煤层会发生 中等程度 的破坏,
上行开采破坏 了采场上覆岩层 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 , 必
然引起上覆岩层的横向及纵向变形与破坏 。 上覆岩层 的横 向
及 纵 向离 层 变 形 产 生 大 量 采 动裂 隙 ,破 坏 煤 层 ,但 随 时间 延
一
赋存情况 ,估算去 4 m。则 H :— 一+4:1 . 。 兰 33 m
13—1 -
该地 点己 1 l煤层与 己 1煤层之 间的实 际间距平均为 67 一 5 1.m,己 1煤层 处于平衡岩层之上 ,煤层连续弯 曲下沉 , 47 5 表 明在该 区域进行上行开采时可行的。
队成立项板 动态监测小组 ,并设专职 。兼职监测 员,检 测员熟悉监测器材的布置 ,各种仪器 。仪表的性能结构和方
法 。监 测 员 每 天 如 实填 写 观 测 记 录 表 ,机 风 两 巷 分 别均 匀布
四矿 己 1煤层顶板支护经验, 考虑平顶山天安煤业三矿顶板 情 况与四矿相近 ,确定支护断面为梯形,采用锚索补 强。
度叫 围岩平衡高度,其 上行 开采 的基本准则是 :当采场上覆
岩层 中有坚硬岩层时,上煤层应位 于距下煤层最近的平衡岩 层之上;当采场上覆岩层均 为软岩 时,上煤层应位于断裂带 内; 上煤层的开采应在下煤层 开采 引起 的岩层移动稳定之后
图2
( : I跨 落带 : I- 注 - I裂隙 带 ;II 曲下沉 带 。 I. 弯 )
为支架底座面积,
3 2 2 端 头 支 护 设 计 ..
该 采 面 端 头 支 架 和 采 面 支 架 型 号 一致 , 同之 处 是 连 接 不
[]韩 军. 1 开滦矿 区 近距 离煤 层群 上行 开 采可 行性 研 究[ . 科 学技 术, J煤炭 】
2 l , 91 ) 4 1 . O1 v3 ( O: — 7 1
32 回 采 工作 面顶 板 控 制 .
3 2 1 工作 面 支护 设 计 ..
置5 个支柱测压点, 单体柱用测压枪测压 , 采面支架进行矿压 监测,由队监测小组成员定期观测并做好记录。采面每 5 0 ~1
架布置 1 测压仪表。 台
基 于 煤层 地质 条件 ,工 作 面 采 用 Z 001/5型 掩 护 Y4 0/22
进行 。
上行开采必要 的围岩平衡高度计算 公式为 :
4
论 柱与项梁必须用 防倒绳栓结 ,防止卸载倾倒伤人 。
3 2 3 两巷 支护 设 计 ..
著
n p=
式 中:
为下煤层采高 ,m;K 为岩石碎涨系数 ,取
风 巷 :风 巷 用 D .5 体 柱 配 合 H D 1 0 金 属 铰 Z2 单 J A.0 0型
梁 一 柱 ,在 转 载 机 上 下 帮 各 打 一 排 。
超 前支护 :机风两巷 ,设计 5 m 以上的超前支护 ,风 0 巷在梯形棚 子中间打两排 DZ2 .5单体柱配合 HJ .0 0型 DA 10 金属铰 接顶梁,一梁 一柱 ,沿走 向架 设。机巷在转载机上下 帮及皮带下帮打 D .5单体柱配合 H D 10 Z2 J A.0 0型后及 时补柱 ,保证大梁一梁三柱 。大梁与煤墙 的 距离保持在 2 0 0 m 5  ̄5 0 m,两根大梁 相距 10 5 mm ( 0  ̄20 走 向)并排架设 。上 出口替 棚后沿走 向方 向布置两排 D .5 Z 2
单 体 柱 配 合 H D 10 型 金 属 铰接 顶梁 进 行 支 护 ,下 出 口 J A.0 0
2 1“ . 三带” 判别 法 ( 图 2 见 )
长 ,采动裂隙会重新闭合压 实;而 纵向剪切变形则表现为煤 层发生 台阶错动,破坏 煤层 整体性 。后者是影响上行开采的 关键 因素 。 控制岩层 台阶错动 , 就是采场 围岩 力系平衡 问题 。 在回采过程中,能够 形成 不发 生台阶错动的平衡岩层结 构 的岩层称为平衡岩层,从下煤层项板至平衡岩层项板的高
1 ;h为平 衡 岩 层 本 身 厚 度 ,根 据 岩 ( )层 柱 状 图 及 煤 层 . 3 煤
接顶梁 ,一梁一柱 ,沿走 向方 向两排,距上 、下帮各 l m, 替棚长度不少于 lm,中间留有不少于 0 m 宽的人行道 。 O . 7
机 巷 :替 棚 长 度 不 少 于 l m,棚 距 50 6 0 O 0  ̄ 0 mm,沿 走 向方 向用 D .5单体 柱 均 配 合 H DA 10 型 金 属 铰 接 顶 梁 , Z2 J .0 0
为今后遇到类似情况安全 回采 打下坚实基础 。
( )通 过 理 论 分 析 与 采 用 矿 压 观 测 等 手 段相 结 合 的 方 3
三为直接项悬项距 ,取 4 m;
支架底座比压:
为岩石密度 ,取 2 k m0 5 N/ 。
法 ,研 究上行 开采 的机理 ,掌握 了采动压力的变化规律,发 现 了上行开采最大障碍,确定了上下煤层采动影响 的时空关 系,制定相应措施 ,取得 了较好效果 ,为今后类似条件下进 行上行 开采提供 了宝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