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点归纳(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 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 感,发而成诗,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比兴、象征、 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 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 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 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 前者如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 后者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 入蜀》等,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 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 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李白的《赠汪伦》,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 语”, 也就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
诗人主观感情。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 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 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 色彩,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 无隔。所以,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要把 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中情 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 的情感。
❖ 三、应考方略探究
❖ 13年《考纲》要求,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 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因此,我们从鉴赏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四个方面 入手指导诗歌鉴赏的方法。
❖ (6)送别诗: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 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 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唐代以前的送别诗,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 调一般都是低沉伤感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 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 从初唐、盛唐开始的。从内容上说,多抒写亲情、 爱情和友情、同僚情。

(5)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 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感触,表达主旨。 其思路一般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盛衰 对比———表达主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①借 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 淫无耻,抨击时弊。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 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 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 深沉的忧患意识。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 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 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 未就鬓发已白。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 牧等。
查了语言表达能力。
❖ 诗歌鉴赏是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不断得到加 强的一个考点,也是与新教材新教学内容结 合得十分紧密的一个重要考点。其涉及的知 识点如下:
❖ 一、古代诗歌相关知识:
❖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诗属 于写景诗的范畴,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 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 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 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 往。
古来征战几人回”;中晚唐时期虽然诗人们仍然保持 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和惋伤, 如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而 宋代的边塞诗虽然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是更 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范
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边塞 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 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 思想感情。
即景抒情,情在景中,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 画,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 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 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以喻显情,如刘 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 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 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借物 喻人或借物抒情,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 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 由实到虚。因此,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 的自况,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 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 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 生活情趣。
❖ 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以物 喻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在断桥黄昏、风雨 交加、苦寒荒凉的环境中不与群芳争春,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梅花形象,隐喻了作者虽 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 节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 (3)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 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勇敢 无畏,一往无前是其主调,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 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 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更多的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 和以喻显情。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 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 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 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 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 思心绪。借景抒情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 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诗歌鉴赏复习方略(一稿) 高考考查诗歌鉴赏始于1994年,一直到2001年, 均采用客观题形式。从2002年开始,采用主观简 答题形式,难度较大。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 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综合与鉴 赏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层级为B,分析综 合能力层级为C,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同时也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