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 谈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 谈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 谈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谈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王琳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从来都是与育人密不可分的。

怎样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

1、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

语文是一门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的语言文字可以自由组合,可以唤起我们的联想,蕴含丰厚的民族文化,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资源,活用教材,可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气息。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物、事、人或哲学启蒙思想,进行人文教育。如:学习《赵州桥》一文,就可抓住此物,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感受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并为此自豪。学习《将相和》一文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透过表面意思了解内在的话意,并促使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结合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演编"课本剧",与诵读相结合,就在这理解、演示、诵读中,使学生体味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爱国,顾大局识大体,学习廉颇的知错就改。

2、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大语文”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语文教学,教师除了要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以达到事半功倍育人的目的。

比如:我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领略自然风光、感知风俗民情、体悟作者情怀。受视野的局限性,尤其是乡镇学校的孩子,他们生活中所接触的多是家长里短的小事,此时,热爱阅读的孩子他的视野会更开阔,思想会更深邃,懂得的道理也更多。

又比如:我会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感。统编教材,我们的口语交际课,课本剧的编演等等,通过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

学生个性,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珍惜自我,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

3、教学要联系实际,洋溢语文的人文精神

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着眼于书本知识,以书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培养。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课文,如《开国大典》;有表现百姓日常生活的课文,如《桂花雨》;有描写祖国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观潮》、《鸟的天堂》;有颂扬爱国情怀的课文,如《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藏着许多哲理,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教授这些课文时,尽可能地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无穷奥妙,享受语文学科蕴含的浓浓人文精神,感悟做人的真正道理。

比如,今年国庆前夕,我正好教授了《古诗三首》(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都是彰显爱国情怀的文章。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10月1日,和家人一起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国庆期间,听祖辈讲一讲他们眼中中国的变化,假期上来和同学们交流。两个作业,深化这一单元的“爱国”教育主题,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这样的教育比读课文、比听老师讲评来得更真切,效果也更明显。

4、把握表达契机,落实无痕育人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所谓“文道合一”。文章中蕴含着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是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仅仅是读,太过于“轻描淡写”,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将文章的观点和情感理解透彻,从而达到育人的价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表达的契机,在文章的情节空白点、悬念结尾处、情感交融处,在学生质疑问难时、思维发散中,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思考,进行表达训练,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过:“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好好播种,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在班主任通过各种方式育人的同时,作为学科教师,也应该潜移默化地做好育人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孩子心中埋下金色的种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