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导游词

枫泾古镇导游词
枫泾古镇导游词

枫泾古镇导游词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枫泾古镇。

枫泾是一个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是上海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枫泾寻画”是“新沪上八景”之一。“小桥、流水、人家”是它的基本格局,整个街道临河而筑,居民枕河而眠。

枫泾古镇文化底蕴浑厚,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历史记载的名人就有六百多人,其中状元3名,进士56人,举人125人,文化名人235人。现代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等。

枫泾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当时枫泾镇上有土布庄200余家。20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70年代以后,枫泾又成为中国黄酒业的重要产地。黄酒和一百多年来盛销不衰的枫泾丁蹄、状元糕、天香豆腐干三大土特产被今人称作“枫泾四宝”。

枫泾文化发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发源地。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自上世纪70年代后,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体的农民画家,创作出了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最具盛名的中国民间绘画之乡。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外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古镇概况

历史上枫泾有多种称谓,最早为荷叶地,后谓白牛村、白牛市、风泾镇,明末正式定名枫泾镇。历代又有清风泾、芙蓉镇、枫溪等雅称别名。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至清末,全镇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老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水乡古镇。

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众多的祠堂庙宇构成了枫泾镇除伊斯兰教之外的四大宗教汇聚齐全的独特的宗教文化,是枫泾丰富旅游文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景区主入口(吴越广场)

枫泾古镇旅游景区主入口(吴越广场)是一座以吴越文化为建筑特色的明清建筑群,建筑风格在细节上采用古镇元素,融入了江南大户人家庭院建筑特点,大气而典雅。景区内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假山、怪石、盆景设计巧妙、配以香樟、红枫、玉兰、桂花、松树、竹等树种,营造出一副亲切可人的优雅环境、主入口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可停放35辆大巴、55辆小车,满足了团队及自驾游游客的停车需求。整个主入口服务区就是一座多功能的游客集散中心,它的功能包括:售票房、导游室、检票处、综合办公用房、贵宾接待室、游客咨询中心。另有装饰古朴典雅的商业设施,店门挑招幌、挂灯笼,店内枫泾四宝、风味小吃、旅游纪念品等,货物齐全,热闹非凡。

入口广场上竖立着一块大的青石碑刻,上写“枫泾”二字,背面雕刻有松鹤延年图,左右两旁雕刻有枝繁叶茂的牡丹,它象征着枫泾和平、幸福、繁荣、昌盛、富贵、安康的和谐境界。大门屋顶上建有两座楼阙,寓意枫泾分南北两镇的特殊历史,屋顶有代表平(瓶)升三级(戟),平(瓶)安如意的吉祥装饰物。整个建筑风格反映了枫泾是一个吴、越文化熏陶的古镇,跨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素雅光洁的影壁。配以繁茂的花草,视觉感受自

然、适意。据古代风水家讲,门前的照壁和院内的影壁,是为了使气流绕影壁而行,聚气而不散,影壁能够升聚院内人气,阻挡院外的鬼邪之气。另有《龙经》中记载,古人认为鬼怪的邪气直来直去有损人丁的说法,所以院门设置影壁,起抵挡煞气的作用。其实影壁的存在有两种作用:第一,寒冷的冬天能御挡院外的寒气,挡住大风向院内直灌,至于风水学说应是另当别论了。第二,起着障景的作用,达到“庭院深深,不知深几许”的境界。古代的宅院内主人身份不同则门的大小不同,所以影壁在建造上有一定的规矩,一般的是一字影壁,较多建在官宦或富商门前。还有一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叫雁翅影壁,砌功精细、磨砖对缝、雕刻有花,影壁墙上边角还雕有花、草等。整个雁翅影壁的建筑充分体现庄重、美观。一般雁翅影壁多建在衙门、府策、豪宅。影壁与大门有相互陪衬、相互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影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入口处起着烘托、画龙点睛的作用。古镇的影壁上雕刻有祥云、如意、灵芝、寿石、福海(代表蜿蜒的小河)。莲花、莲子(代表本固枝繁的枫泾人们)。整幅图寓意了枫泾人杰地灵、古老悠久,这里祥云普照、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们安居乐业、和谐安康的美好境界。在影壁的下方前后共有12朵莲花,代表枫泾一年十二月都像莲花一样吉祥、如意。

水乡古镇,河多桥也多,枫泾更特别,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整个服务中心就有7座桥,有天德桥、月德桥、永兴桥、永泰桥、万缘桥,迎贤桥等。现在我们走的这座桥就是迎贤桥,桥上雕刻有“太平有象”,坐在桥上,风景尽收眼底,花期到时,颜色搭配万紫千红,右边种植的是“三友遨雪”的松、竹、梅,左边种植的是“杏花咏春”的杏花、迎春花,迎面的一片红枫起到了“三月红雨二月花”的境界。在迎贤桥的右边有一对紧紧相拥的情人石,上刻有一个大大的“缘”字。听说只要有缘分的人,才能双双钻进她们的怀抱。如果能拍照留影以示真心,必将保佑他们永不分离,白头偕老。要当心哦,如果一方虚情假意,钻进去后就钻不出来了!

游客们,大家也许还没发现,在我们脚下的石头上雕刻有很多的枫泾方言,我们把这条路称为乡言路。如果是外地游客,你能讲上10句正宗的枫泾话,可是有奖品的!大家学学看,花上一天的功夫肯定能学会。

历史文化陈列馆(金圃宅第)

接着是展示枫泾悠久历史,讲述无数精彩的故事、浓缩枫泾文化内涵的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金圃宅第,体现枫泾农耕文化的三元坊。这些景点通过三望坊的延伸,与致和桥、得泉井相连接,穿过枫泾长廊贯通南北两镇。枫泾的古镇旅游自从2004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枫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景区的申办成功,更让枫泾锦上添花。2008年12月28日景区主入口的建成开放,标志着枫泾的旅游服务设施已全面成熟,古镇的整体形象已全面提升。

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系清乾隆年间要臣谢墉在家乡枫泾南镇的内宅——“金圃宅第”,因谢墉号金圃而得名。谢墉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经筵讲官。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为金圃宅第正堂题写“启秀堂”匾额。该宅建于乾隆后期,原为三井三棣及东西厢房、马厩、河阜一应齐全的大宅院,旧时人称“天官府”,其建筑规模为枫泾之首。宅第两回廊分别展示1500年来枫泾人物和枫泾大事。天井两旁的门窗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左边的墙上雕刻有21位枫泾历史上三品以上官衔的人员。这一长串古代读书人的名字,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结果,枫泾农耕文化的缩影、地灵人杰的历史见证,大家随我来欣赏一下。

三元坊

宅第南墙外,立有状元、进士、举人三个牌坊,坊上分别镌刻着出生枫泾的3个状元、56个进士和125个举人的名字。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没有获得秀才身份之前称童生,参加乡下每年一次的考试,通过便是秀才。有了秀才身份,才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竞争十分激烈,一般是10到20个秀才中选取一名,考上了就称为举人。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也就是进京赶考。通过了考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士”。中了“进士”,一般都是有官可做了。但是做的官大官小,是留在京城还是派往外地,最后取决于殿试的成绩。清朝初年,皇帝不仅亲自拟定试题,还亲自评判所有的殿试考卷,康熙以后,才改由阅卷大臣批阅,只有前十名的试卷进呈皇帝御览。一般情况,殿试的一甲取三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加起来取一百多到近三百人不等。

我们这儿的三元坊,依次代表举人坊、进士坊、状元坊。每道牌坊门的建筑要求都不一样,第一道举人坊做工简单,台阶高度是20公分。门槛下方雕刻有鲤鱼跳龙门,上刻祥云、灵芝、如意。寓意跨过此门从此必定踏上升官发财的道路,吉祥如意万事顺心。第二道进士坊做工要求比较精致,台阶高度是25公分。石门框上雕刻有双龙,档次明显提高。因举人到状元这道门如果能通过,那将是能见到皇上,甚至可以一生高官厚禄,衣食无忧了。所以这道状元碑就被挤歪了。在我们枫泾就有三个人能做到,那就是唐代的陆扆、宋代的许克昌,清代的蔡以台,枫泾历史上的三名状元。第三道状元坊台阶就有40公分,雕刻更加气派,和合二仙、福寿齐全。游客们,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成功跨过这三道门,要孩子自己用功,也要你们家长多带他们来枫泾跨跨门槛,熟悉环境哟!相信走过这儿门槛的人一定“状元及第”的。“若是进身谋望事,秀才进去状元回”,听老一辈们说,如果想让自己的工作有新的提升,来到枫泾,一定要用正步并且不扶门框到这三元坊走一遍,回去肯定能如愿!

在三元坊右边后院墙上有“方智圆神”四个大字,“方智圆神”一词是清代乾隆年间内阁学士,吏部左侍郎谢墉谏乾隆皇帝“平定两金川序赞”中的词语。意思是:采纳地方属地的聪明、智慧,才能使大清王朝达到完备周全高超的境界;也能使大清王朝民富国强。

致和桥

出了三元坊,便看到一个码头名为“三望坊”,此码头乃是当年谢墉上京回乡的必经之路,因枫泾水网密布,到处有桥,站在坊上就可以“一望三座桥,三望九座桥”了。枫泾现有石桥39座,其中最为独特的,是有“庙连桥,桥里庙”之称的致和桥,枫泾人叫“夫妻桥”(讲解夫妻桥的典故)。致和桥位于枫泾镇南北市河的中段,因建于元朝致和年间而得名,是枫泾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也是枫泾历史发展的见证。清代沈蓉城《枫溪竹枝词》中写枫泾镇过年的一首词就取景致和桥,词云:“人事新年日日增,致和桥侧见欢腾。贫儿偏好牧猪戏,稚子常提走马灯。”致和桥桥端的送子观音栩栩如生,“佛渡有缘客,子送积善人”,生动演绎了致和桥“庙连桥,桥里庙”的人文历史景观。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烧香求愿,这里求子的方法和别处寺庙可不一样,而且特别灵验。还有,听老一辈人说用旁边七星井里的水洗手可以有很多功效,大家随我到旁边来看看,如想有事可求,也可以到此处烧香求拜,元末明初,枫泾南镇有一顾氏家族,乐善好施,义建了许多桥梁和寺观,一直被当地人称道。明景泰年间(1450年),顾氏后裔、富绅顾文建房挖地挖出很多元宝,顾文知道这些钱乃天赐之物,于是在挖到钱的地方依照天上北斗星辰大致的排布筑造了七口井,俗称“七星井”,且井井相通,井水甘甜可口,以便路人汲取。也有另一说法:过去此地是交通要道,来往的人流繁多,为了多做善事,有些人逗留时间短,一口井来不及供应,所以又挖了六口,方便来往人马汲取,以解疲劳,并摆上桌椅,供人休息。听说因他的善举感动了天上的七星,七星施仙法让每口井水都有不同的特效,用了有的可以祛病消灾、有的可以延年益寿、有的

可以升官发财,大家可以试试看,很灵验的。其中一口井上建了亭子。因钱、泉谐音故名“得泉亭”。清咸丰十年(1860年)得泉亭毁于太平军战事。光绪三年(1877年)顾氏裔孙顾念奎募资重建了得泉亭。民国期间,又被战事所毁,今年在原址上复建。

景观长廊

大家请看,这是枫泾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近公里,是江南水乡现存最长的长廊。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别是米粮行和麸皮店多达30余家,这是因为这条市河河道宽阔,吨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所以许多老板都选择这里开店设行,这些老板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大小不一,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修建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整齐宽畅富有特色的长廊。

泰平桥

这里是泰平桥,是古镇中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该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看长廊是最佳位置,一长排逶迤连绵的黑瓦长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在桥上拍照留念。长廊边还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戏台有演出,还可以隔河看戏,别有一番情趣。

东区火政会

泰平桥的旁边是东区火政会,在当时又称为龙王堂,也就是海龙王克火的意思。东区火政会是上海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在里面不仅可以看到当年镇上的消防历史,还可以看到当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

以前枫泾水网遍布,河道四通八达,比公路更畅通,所以火政会根据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内安装了大功率的高压抽水机,一旦出现火警,立即开到出事地点,启动机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艘船使用长达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区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这艘是复制品,原件被上海消防博物馆所收藏。

“国画大师”程十发祖居

程十发祖居在枫泾镇和平街51号。程十发是一代国画大师,长期担任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这里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岁时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风貌的明清式的三埭两天井的宅院,现在已被上海市列为市级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起来。

古戏台

以前枫泾因为南、北镇分治,从明代开始,镇上就建有两座城隍庙,一座位于南镇,叫南城隍庙;一座位于北镇,叫东城隍庙,像这样一镇有两座城隍庙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堪称中国一绝。这座古戏台就是东城隍庙的所在地。古戏台一面贴街,一面临河,不仅视面开阔,而且景色优美。古时候,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二,这边的东城隍庙就会举行庙会,古戏台上开锣演戏,收成好的年份,庙会戏要延续七天之久。那时,商贩、戏班、杂技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显得十分热闹。现在,每天上、下午都会有传统的戏曲节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兴趣的便可以在这边观看。

农民画世家展示厅——红胜火

枫泾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画世家的第一代陈富林

和当地农民就成功地把民间印染、刺绣、木雕、灶壁画等古老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去,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将农民的生活、劳动作为创作的源泉,创作了具有地方风韵和乡土气息的农民画。现在陈富林一家四代九口人为他们共同创作的农民画注册了“红胜火”这一品牌,使它成为了一家集艺术品展览、民间艺术表演、传授、书画销售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机构。

农民画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非常鲜艳的色彩表达了枫泾当地农民的生活习俗和劳动场景,场面较大,且都是以喜庆为主。到目前为止,农民画世家共创作作品八百多幅,曾先后被欧、美、亚、大洋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订购、收藏,五十多幅作品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二十多幅作品入编典集,三十多幅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民晚报》、《美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众多新闻媒体对其绘画事迹作过专题报道。

人民公社旧址

枫泾的人民公社旧址,是中国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之一,里面不仅有当年所使用的办公室,在后院还有毛泽东像章珍藏馆、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飞机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丰富。

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枫围乡(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革命委员会,一直到1984年,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6年时间,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那红彤彤的宣传标语、极左的大批判专栏、让当时人崇拜的会议室、时髦的陈列品……无不记载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辛酸历史。

后院保留有当时为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而开挖的防空洞,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遗址。1969年,毛泽东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针对某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个时代,毛泽东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被奉为“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而且必须立刻遵照执行。当时有这样一句口号,叫“忠不忠看行动,动不动三分钟”,所以全国各地掀起了深挖洞的热潮。当年在枫泾,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其屋前宅后普遍挖有简易防空洞,但由于枫泾地势较低,雨季后多数防空洞倒塌废弃。以后,人防工程重点就放在了企事业及公社所在地,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防空洞是1971年建成,1974年又进行加固扩建的,为钢筋砖石混凝土结构。现在开放的面积仅占整个防空洞的十分之一,在防空洞里有指挥部、机要部、后勤部、武器库以及部分屯兵通道,它还与后院广场上展示的飞机大炮组成了一个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捍卫祖国的神圣领空不受侵犯,组建了人民空军,米格15就是我国空军的第一代战鹰。它是前苏联研制的后掠机翼的喷气式歼击机,整个飞机由一位飞行员操纵,其最大航程(在一万米高度)为1782公里,在低空最大平飞速度可达17.5公里/分,可连续飞行3小时,飞机的头部安装了一门H—37型机炮,并携带200枚炮弹,具有较强的空中作战能力,该机型在我军服役不久,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它与敌军英勇奋战,共击落敌机330架,这架3581号飞机就曾击落过3架敌机,被列为功勋战斗机。那为什么它会停在这边呢?因为当年抗美援朝时全国募集资金买飞机,枫泾人民也出了这么一份力,在米格15机型退役后就由南京军区选取了这架功勋机作为历史的见证和留念放在了枫泾。后来,随着我国军事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自行研制了更先进的飞机,米格15也于20世纪70年代退役,但它见证了那一个时代的国际风云和人民空军的钢铁意志。

毛泽东像章珍藏馆内收藏了由金山区私人收藏家缪时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

三百园

和平街49号,紧邻毛泽东像章珍藏馆,是枫泾民俗收藏馆“三百园”。

三百园是三个收藏展出有百样民俗用品的收藏馆的合称,整个园是一座仿古大宅院,房屋有前后三进,中间有花木扶疏的庭院,前有宽敞的广场,一律由石板铺成,总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其中房屋面积1800平方米。里面陈列了百灯、百篮、百行,通过这三百,向大家展示枫泾的风情和历史文化。

三桥景观

枫泾的另一道风景线——枫泾三桥,它是枫泾古镇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枫泾三桥是枫泾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它由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组成,这三桥的桥名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和全国著名的书法家黄苗子所题写的。在三桥的旁边还有一座清风阁茶楼,这里的清风桥、清风阁名称的由来都是因为在宋代时有一位屯田员外郎叫陈舜俞,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当他弃官隐居来到枫泾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仰其清风亮节还把当时的镇名改为了清风泾。

施王庙

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部下,在岳飞遭秦桧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桧,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桧所骑马的腿上,行刺没有成功,而他却被五马分尸。在民间关于施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他在行刺秦桧未果后,就隐居来到我们金山一带,因为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在他死后当地的百姓就自发筹集银两为他建造了施王庙。

施王庙,在当地又称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并扩建为前、中、后三埭殿堂的建筑结构,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成为吴越一带颇具规模且较有影响的一座庙宇。历史上施王庙是金山区道教的一个主要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主奉神灵施王的诞辰日,即农历每年的八月初二,施王庙都会举行施王爷出巡会,远近数十里的乡民,摇撸齐集,舟塞泾满,人娱神欢,热闹非凡。1966年,施王庙宗教活动停止,庙业渐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枫泾被列为上海重点建设城镇之一,区政府对枫泾镇作出了相应规划和调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广大信众的强烈愿望下,2003年7月,经上海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金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枫泾的北大街409号重建施王庙。重建的施王庙由偏殿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朱学范故居

枫泾市河南岸,有一条叫新街的老路,中间的36号宅院,是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同志的世居。朱学范于1905年6月出生在枫泾,1996年在北京去世。他是中国劳工运动的著名领袖,世界知名的工会活动家,他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作为民主党派人士,朱学范出任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邮电部长,后来担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丁聪漫画陈列馆

丁聪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1916年生于上海,2009年在北京去世。他以“小丁”署名的讽刺漫画,刊登在各类报刊上,可谓家喻户晓。在八十多岁高龄时,他仍关心时事,体恤国计民生,作画不缀,堪称当今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

丁聪出生在一个漫画世家。父亲丁悚(字慕琴),1881年出生于枫泾镇南栅,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上世纪上半叶,丁悚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专时,专门请丁悚担任第一任教务长。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桓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他后期创作的月牌上的时装妇女《百美图》,曾广为流行,被后人竞相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于1969年病故。根据丁悚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1994年3月,丁悚夫妇骨灰被送回故乡枫泾安葬。

丁聪虽出生在上海市区,但他对故乡枫泾怀着深情。丁聪于1916年出生,14岁那年父亲带他来枫泾寻根问祖,祭扫祖坟。2002年,应吉林电视台邀请拍摄专题片《回家》,回到

家乡,看到枫泾的巨变,心中十分高兴。他欣然同意,在家乡陈列展出他的漫画作品。

经过一年的筹备,由他的世交好友,中国美术史学家、评论家、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馆名的丁聪漫画陈列馆在枫泾建成并开放。

陈列馆座落在古镇北大街421号。由北大街到陈列馆,要走过一段幽静的石板小弄。进得大门,古银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腊梅等花木把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致。陈列馆主楼是五开间二层的民国时期建筑,上下都有走廊。整个陈列馆设有1个前言厅、7个展室(其中一个展室展出丁悚作品),一处贵宾休息室。总面积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幅。

前言厅有丁聪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绍。随后,各展室分别展出了丁聪的讽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图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丁聪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发表漫画作品,他对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欣欣向荣景象和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颂,同时对一些落后的现象也给予了无情鞭挞,作品中处处投射出他的正义和良知。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从文、秦怡、萧乾、巴金、冰心、方成、冯骥才、新凤霞、老舍、鲁迅、矛盾、黄苗子、钱钟书、聂绀弩、夏衍、王蒙等等,一个个名人以漫画的形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聪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结交的广泛。他与中国文艺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名著插图》展室里你可看到,他为鲁迅、老舍、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作品绘过的插图。

陈列馆还有一间“录像”室,展出了他创作和生活用过的一些物品,丁聪把它们取名为“小丁实物”。墙上还有他在十三陵水库劳动期间,为京剧界知名人物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萧长华等画的人物画像。丁聪自画像,他的儿子、孙子等漫画像也在这里展出。

丁聪曾任全国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但他处处以“小丁”自称。据他介绍,其中有两个意思。其一,在父亲面前,他永远是小丁;其二,“丁”的中文别解是“人”的意思,小丁即“小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证明,他尽管成名很早,但始终没有忘却自己是“小人物”,常以小人物的平常心态对待自己,常以小人物的视角看待时事、社会,世态炎凉,因而他的笔下常常流露出真诚浓厚的百姓情怀。这才是他的艺术源泉源源不断,作品几十年来始终受到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

丁老已于09年5月26日在北京去世。尽管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他的淡泊名利,他的艺术态度,他的漫画作品。

丁蹄作坊

“丁蹄”全名叫枫泾丁义兴蹄膀,丁蹄制作工艺已入选上海市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丁义兴”是150多年前枫泾镇上的一个店铺招牌。

清朝咸丰3年(1852年),枫泾丁氏兄弟两人在镇上张家桥畔开设了一家名为丁义兴的小酒店。酒店初开,虽红火了一阵,无奈镇上酒肆林立,立足已难,要生意兴旺实在不易。丁老板眼看酒店要蚀本关闭,垂头丧气,整天在家闷头喝酒。他娘子见状,劝也没用,上街去买两只蹄膀回来,想帮老公补补身子,让他打起精神来。蹄膀买回来后,丁娘子动手烧制,熟透后抽出骨头,加点丁香、桂皮、生姜和冰糖,浇上酱油、黄酒,再焖烧,直到喷香通红,端上来给丈夫吃。丈夫本来胃口平常,可看到喷香通红的蹄膀,胃口一下子上来了,一吃再吃,两只蹄膀一顿吃光。丁老板脸上放光,眼睛一亮,他想到了救店的好办法了。

第二天,丁义兴酒店张灯结彩,高升鞭炮齐鸣。老百姓搞不懂,纷纷围观。丁老板当众宣布,店里雇了一个名厨,专烧冰糖蹄膀,欢迎品尝。大家一尝,味道果然绝好,于是纷纷买回去吃。

红烧蹄膀本来是当地百姓日常菜肴,经丁义兴店这样一烧,竟成了闻名远近的珍馔。一只蹄膀,救了一家店。丁义兴蹄膀名声就这样传出去了。

经过不断摸索改进,“丁蹄”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制作方法。先将蹄膀削修整形,入锅用沸水煮到半生半熟,捞起冷却,拔毛刮皮,再重新入锅加水,拌之天然特晒酱油、精盐、冰糖、陈酒、茴香等佐料,经过三旺三文炎候煨焖,然后出锅抽去骨头,皮朝下,放到刻有“丁义兴”金属印模的特制碗中,最后浇上撇去湍沫滤净杂碎的汤汁,冻结成形。这样制作出的丁蹄,外形美观,色泽光亮,皮松而韧,肉酥而香,汤汁如胶,清香上口。传说丁义兴店从烧第一锅蹄膀起,那锅原汤就煮而添,添而煮,从未换过,称作百年老汤。因此,丁蹄浇上这老汤后,即使大伏天,也凝冻成胶不会溶化。

“丁蹄”不仅救了一家店,而且成了一地名产。丁蹄产品先上海后苏杭,越卖越远。清光绪二年(1876年),丁蹄已远销京城。据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上海市内的天乐、野荸荠、利丽公司等著名商铺都设立了“丁蹄”专卖店。之后,丁蹄还远销南洋、欧美市场,获得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奖状和证书。其中包括: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褒奖银牌,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35年又获德国莱比锡博览会金奖。至新中国成立前,枫泾丁蹄已与无锡排骨齐名。

新中国成立后,枫泾丁蹄仍持续生产了一段时间,曾先后参加金山县、苏南地区、华东地区各类土特产品交流会,屡屡获奖。但由于各种因素,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不再生产。

1984年10月,当时开设在枫泾镇上的枫围乡供销社土特产品商店恢复经营,专设工场,沿用传统工艺制作丁蹄,枫泾丁蹄重获新生。1986年,枫泾丁蹄被正式载入《中国土特名产》集。1990年,入选“上海百家名店”称号。1993年,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同年10月,由金山县供销社与外方合资,组建了上海枫泾丁蹄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现代食品保鲜工艺,生产枫泾丁蹄,使枫泾丁蹄能常年生产销售。通过延长保质期和改进包装,枫泾丁蹄再度打入上海市场,在华联超市、东方商厦、中百一店、食品一店、八佰伴等124个商店和连锁企业设立了销售点,并在杭州、无锡、苏州等地打开了市场。枫泾丁蹄从此长盛不衰。

1994年,枫泾丁蹄获“中国特产精品”称号;1995年,又获中国市场名品百佳称号。在1996年上海优秀发明10年成就展览会暨专利技术产品博览会上,枫泾丁蹄生产工艺及延长保质期技术项目夺得金奖。1997年4月,枫泾丁蹄再度走出国门,去瑞士参加第2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获得银奖。

一百多年,枫泾丁蹄不仅保持了传统风味,而且适应时代,不论制作技术还是生产规模,都有了新的发展,使我们今天仍能尝到这一美味佳肴。现在,在枫泾街头,你随处都可以买到包装新颖的枫泾丁蹄。那种竹蔑包装,传统而独特,民间味十足,洋溢着枫泾古镇千百年的古韵呢!

吕吉人画馆

枫泾古镇旅游区和平街51号,三百园旁,坐落着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吕吉人画馆”。吕吉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1981年赴美。现为旅美知名画家、职业画家,擅长以中国传统工笔重彩技法描绘山水,独具油画色彩与质感。

古镇牌坊

大家请抬头看,这个便是枫泾古镇的牌坊。历史上,枫泾古镇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故去的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风土民俗,让游客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个简略的了解。

各位游客,今天枫泾古镇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大家有机会再到枫泾来。

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风貌保护
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王昕慧 王怡然 肖 华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Fengjing Town Historic Area, Shanghai
A b s t r a c t : The article means to systemati- cally express the concepts of studie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conservation plan. Meanwhile,it discusses about the connec- 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ompil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plan that has been carried out, which provides foundation and protection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its mangement.
【摘要】结合实践,阐述了保护规划编制中的问题与研究思路,探讨了控规层 面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的实施衔接问题, 为有效地实施保护规划及规划管理提供 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 历史保护区 保护规划 枫泾
0 引言
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是在控 规层面编制的保护规划, 同时包含了 城市设计引导的内容, 其目的是为了 落实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 史建筑保护条例》 ,协调城市规划管
K e y words: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 , Conservation planning, Fengjing Town
理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在保护区内的 管理职责, “历史文化风貌区” 为在 内 开展各项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并指导 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成为风貌区规 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图1 枫泾镇在上海的区位
花,别名芙蓉镇,宋嘉熙《华亭学田 碑》始称。 枫泾镇历代为商贾汇集之地, 曾 以棉纺业著称全国, “衣被天下” 享有 之誉 ;所产丁蹄、状元糕、豆腐干、 黄酒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枫泾的人文积淀深厚, 是国画大 师中国画院终身院长程十发、 漫画家 丁聪、围棋国手顾水如等人的故乡, 也是中外闻名的金山农民画发源地, 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 乡” 2005 年9月枫泾被国家建设部、 。
1 枫泾古镇现状概述
1.1 古镇概述 金山区枫泾镇地处沪浙交界, 是 上海的西南门户 (图1) 枫泾镇历史 。 悠久, 2,000多年前, 已有百姓在此 生息,1,500 年前,已成集市。宋熙 宁五年,白牛居士陈舜俞弃官归隐 于枫泾白牛村 (今枫围乡北庙港) , 跨犊往来于白牛塘上,故枫泾又称 白牛市。 后人们仰其清风亮节, 改称 清风泾,又称枫泾。又因其地多荷
110

雅安一日游,导游词

各位老师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雅安飞扬旅行社,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那么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个子不高,长得不是很好看,脸上还长有青春期标志的痘痘,看起来是个女的,实际上就是个女的的我呢,就是各位今天雅安一日游的导游了,我叫张婷,老师们可以叫我小张。小张在这儿呢烦请各位老师记下我的手机号码,以及咱们的车牌号码:多少多少———今天咱们大团队人数和车辆都比较多,大家可要注意千万别上错车了哦。 再次欢迎各位老师来到咱们美丽的雅安,你们的到来可给咱们雅安又增加了不少的文化气息呢。 咱们雅安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是四川唯一一个三面被民族自治州环抱的城市,素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因此有人说雅安的名字由来便是从藏语牦牛的尾巴音译而来的。当然也有说法是“雅安,原名雅洲,是原西康省省会,在解放后改名为雅安,因为雅安是连接西藏的重要物质转运站,大家都希望他安全稳固,所以取了雅安为名”,雅安雅安,秀雅灵安。雅安下辖雨城区名山区等2区6县,其中的名山区则是刚刚设立的,是目前四川最年轻的市辖区呢,而雅安的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人口153万,算下来刚好100人每平方公里,这可谓是地广人稀的宜居城市。 说起雅安,文化圈里的人呢都知道咱们雅安有五大主流文化:分别是三雅文化、茶文化、汉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熊猫文化。老师们肯定也听说过这五大文化,很可能比小张我知道的还多呢,但为了对得起公司给我的工钱,小张还是想尽力把我所知道的雅安介绍给老师们听,班门弄斧了哈。好的,现在且听小张向各位一一道来这五大文化。 首先是三雅文化,它们分别是雅雨、雅鱼、雅女。 小张我在雅安生活已经快三年了,这雅安的雨真是让我既爱又恨啊。恨它呢是因为一年356天,雅安有200多天都在下雨,这晒在阳台的衣服总是干不了,而且我发现自己也形成了条件反射,就是太阳一出来,马上想到的不是“啊,真暖和。而是,呀,可惜了,出来没晒被子!”。后来我就专门研究了下为什么雅安这么爱下雨呢,发现啊这儿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相传当年女娲娘娘炼七彩石补天,怎料补到雅安这片天的时候,体力不支倒下了,于是雅安的这片天就成了天漏,雨水自然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呵呵,不过这是传说,科学的说法呢,说是因为雅安三面环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但总的来说,我对雅雨的爱还是多一点。首先觉得这雅雨非常人性化,一半以上的雅雨都是在晚上下的,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能写的是成都的雨,但也可用来形容雅安的雨,尤其是夏天的时候,白天明明艳阳高照,但晚上的时候这雅雨啊,便会例行公事一般地下起来,给炎炎夏日带来了不用空调的凉快的感觉。最关键的是,这雅雨啊带来了大量对人身心有益的氧负离子,闻之心情舒畅神清气爽,大家如果刚才没有感觉到,一会儿下车了可以好好深呼吸感受一下。要知道,仅仅是在咱们雅安市区,空气中氧负离子含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000个每立方厘米,而世卫组织关于空气清新的定义是氧负离子1000个每立方厘米,所以说,咱们雅安处处是氧吧,想要在这里延年益寿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您只要大口的深呼吸就可以了。 另外雅雨也给雅安带来了大量的水资源。雅安水电资源约占全国水电可开发量的1/40,四川省水电可开发总量的1/10,更有大型水电站6处。咱们雅安啊河流纵横,水系发达,而在这水里,则孕育出了咱们雅安独有的一种珍馐美食,那便是水里游的雅鱼了,雅鱼学名齐口裂腹鱼,又名丙穴鱼,在其头盖骨里有一把形似宝剑的骨刺,相传是当年女娲娘娘的宝剑坠入周公河所化,雅鱼肉质细嫩,非常美味,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这鱼啊说的便是雅鱼了,而慈禧太后当年吃了雅鱼后大赞其为龙凤肉,虽然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雅雨的美味足以想象了。 我就不在这里诱惑大家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话,“中国美女在四川,四川美

安徽三河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

安徽三河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 三河古镇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内汇合,经新河向东流约15公里入巢湖。镇内有古城墙、古炮台、太平军指挥部旧址、英王府、一人巷、万年台、李府粮仓、 鹤庐、刘同兴隆庄等历史遗迹,是庐剧的发源地,古镇有米饺、牛皮糖、酥糖、麦芽糖、茶干、米酒等特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徽三河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 迎借鉴参考。 安徽三河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非常高兴向各位朋友介绍美丽的三河。三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自古水陆 通衢,车船辐辏,百货交通,商贾云集,甚是繁荣,曾于1949 年设市,当时人口5。 6 万,被誉为皖中商品走廊,是典型的中国水乡古镇。21世纪的三河正在缔造新的辉煌,21世纪的三河旅游业展开了腾飞的翅膀。开放、和谐、美丽、神奇的三河,旅游 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日新月异。三河镇把旅游业确定为“十五”期间三河 经济的龙头产业,按照“高起点,新思路,大手笔,创一流”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把三河纳入合肥大旅游经济发展圈;高标准建设,打造“合肥顶级,安徽精品”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环境,把三河建成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镇;壮大旅游产业,使旅游业成为三河经济发展的支柱,努力塑造“经济强镇、生态新镇、历史名镇”的旅游城镇形象。世 纪之交,千年更替,改革开放的三河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三河。三河人民 热情好客,珍重友情,渴望海内外朋友到三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并分享三河经济 腾飞的欢乐。 三河,座落在巢湖岸畔,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位于安徽省城合肥 至黄山、九华山的旅游黄金线上,距合肥35 公里,因环镇而抱的丰乐河、杭埠河与 流贯镇内的小南河合而为一而得名。镇内五里长街,古建筑飞檐翘壁,雕梁画栋,青 石板路光滑清澈,见证着三河所经历的风雨岁月;镇外,河湖环绕,稻花飘香,碧波万里,风光潋滟,一派“‘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丽风光,形成了“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三河是具有2500多年的水乡古镇,史称“鹊渚”,是全国文明村镇,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环境优美镇, 合肥市“新十景”之一。 三河,以水乡古镇为特色。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水是三河的灵魂。2900米小南河穿镇而过,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河上古桥横跨,水中游船荡漾,河边

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5篇

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 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 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 鉴参考。 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5篇(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上里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部,距城区27公里,坐落于 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是四川历史文化 名镇,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 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又为红军长 征过境之地。又因场镇内有韩、杨、陈、许、张(韩家银子-钱、杨家 顶子-官、陈家谷子-田、许家女子-靓、张家锭子-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称“五家口”。 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益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 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 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 文化的深厚。 上里的得名与当地的一条陇西河有关,因为古时候当地的统治者 沿着陇西河的流向,分十里建一镇,陇西河的上游叫上里,沿河南下,分别是中里和下里,上里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整个小镇真是古香古色,象水墨画一样,因此又有水墨上里之说。漫步在古镇的街上,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美感呢! 上里古镇有五古:古桥、古塔、古泉、古牌坊、古建筑,五古的 代表分别是二仙桥、文峰塔、白马泉、双节孝牌坊和韩家大院。 今天我们的游览路线是先参观古镇风貌,观赏古桥,古塔,然后 经红军石刻游览白马泉,再返回参观“双节孝牌坊”及韩家大院。大 家在参观游览的同时,请注意爱护历史文物,现在就请跟着我一起来。 好了,感受了上里的古桥和古塔文化之后,我们现在已经来到白 马泉。大家看到前方的古庙了吗?那就是白马寺。 闻名遐迩的白马泉就在寺庙的右边。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 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渊泽侯”,被奉为神泉。 白马泉究竟神在何处呢?大家不要着急,请随我来看一看。该泉是 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歇泉之一,泉水四季恒温14℃,泉水潮涌 不定期,有时一日数潮,有时数日不潮。 大家面前这个的四方水潭的龙头处就是白马泉的泉眼了,潭底巨 石上镌刻有龙马浮雕。潮歇时潭水非常平静,当潮来时,刹那间石刻 龙嘴和龙腮处涌出泉水。潮退时,泉水一节一节下降,巨石上镌刻的 龙露出腰身时,池中便传来“啼嗒啼嗒”的马蹄声,古人曾形容此情 此景为“灵泉白马嘶芳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传说古时泉中有白龙,后来龙化为马 腾空而出,马因迷恋此泉,常在夜晚月静时来泉边饮水,久而久之, 当泉水涌动时,便像马在奔驰,故称此泉为“白马泉”。当然,这只 是一个传说。

嘉兴月河古镇导游词.doc

嘉兴月河古镇导游词 月河古镇是嘉兴的旅游景区,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参观古镇的样貌,导游要根据月河古镇的特色,详细向游客解说。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嘉兴月河古镇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嘉兴月河古镇导游词篇1 月河是运河的一条支流,因"其水弯曲抱城如月"而得名,明清以来月河一带已形成繁华街市。街区内,传统的民居依水造势,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古桥、狭弄、旧民居、廊棚等还原并展现了浓厚的水乡古城风情,众多百年老字号透射出旧时嘉兴"江南府城"的繁华。街区内,真真老老粽子店、嘉兴特 产文虎酱鸭店、陆稿荐糕点店、金华酥饼店、蒲鞋弄茶馆、江南丝绸店、嘉韵画廊、金葫芦乐坊、怡糖坊糖果店、龙缘湾土特产馆、金字火腿店、金福缘珠宝行、衢州麻饼店、丰同裕染坊、古今斋糕点店、灵璧石雕塑店、翠玉轩玉器店、竹品轩竹器店、野娇娇特产专卖店、如意居皇家收藏店、五芳斋粽子店、三真斋、南湖牌嘉兴食品特产店等数十家沿街商铺纷纷展出各式端午民俗特产,琳琅满目,引得客流爆满街区。 街区内汇聚了嘉禾水驿、端午民俗文化体验馆、粽子文化博物馆、玉穗丰米行等特色景点,引入了皮影戏馆、评弹书场、花鸟市场、古玩市场等休闲场所,是嘉兴市区现存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最能反映江南水乡城市特色的的历史街区。 月河街是以中基路为中心的街区,通过老街区改造而成,据说主事

的是西栅的老板,所以现在的风格有点像西栅。 嘉兴月河古镇导游词篇2 嘉兴月河街,准确地说应该是月河历史街区。座落在嘉兴市区,总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其间小河小桥纵横交错;小街小弄迂回曲折;清末民初的建筑群交相辉映。街区临河而建,傍桥而市,蜿蜒的河堤,逶迤的廊棚,集中展现了江南特有的水乡古城风貌。其中月河历史街区建国北路传统商业街约3200平方米。民国时期,中基路就是嘉兴繁荣的商业区,曾有商铺、作坊数百家,民房稠密,有名望的当铺、茶馆、洋货店、商校、农具制造店随处可见,当时著名的"高公升"酱园等老字号商店都坐落在这里。所以,嘉兴有了要在这里建中华老字号一条街的设计。 据说月河街区的民居整治修缮将坚持原真性、可识别性、可逆性和修旧如故的原则,采用落架大修的方式,街区内现有的水泥路、沥青路将复原为旧石板路,门、窗、墙体、屋顶等也将符合街区风貌要求。 还有计划同时整治修缮中还将努力保护独具魅力的历史人文景观,充分挖掘这一街区的文化内涵,使月河街区成为江南传统民居博览园,如佛学家范古农、历史学家唐兰的故居均将得到修缮和恢复。为凸显江南水乡的灵秀气质,月河街区将做足做好水文章,包括新开一些河流。外月河、秀水兜等水系将在区域内逶迤相连,并与古运河环通,座造型古朴的石桥更添水乡韵味。水的灵气和"老房子"的厚重将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另外,街区陆路将以中基路和坛弄至杨家廊下为主要骨架、众多小弄为支架,营造出呈鱼骨状的江南水乡居住区特有的道路交通格局。 嘉兴古镇导游词篇3

西塘古镇导游词范文

西塘古镇导游词范文 西塘古镇导游词(一) 西塘古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但是西塘的独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陶醉!2011年中国旅游行业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名单上,西塘景区以年接待269万人次的成绩位列排行榜第38位。再过去看一件精品之作——”熊猫盼盼”,是一个根榴抱木的作品,熊猫的身份为整个根榴,耳朵部分是根榴上张正根雕艺术馆面两个天然的突起,眼睛、嘴巴、爪子是雕刻过的。作者再巧妙地修饰了竹面,形成了熊猫抱竹这一憨态可掬的图案。 我们再来看一个抽象的作品,这是一块天然的卷边根,题为”年轮”,作者把整个根面想象成一片树的横切面,一圈圈的年轮记载着年轻时的梦。再看这边有个卷边根的蝙蝠,也是整体的一个树根,后面着色,体现出前面的蝙蝠,蝙蝠在古代是福气的象征。各位游客看完根雕以后,希望大家把西塘的好福气带回家。我门下一站的目的地是江南瓦当陈列馆。 (沿途讲解)您知道西塘有三多吗?那就是桥多、弄多、廊棚多,在古镇至今仍保存有古桥27座,长廊2000多米,弄堂是一大特色,其中百米以上的有5条,幽幽长长的弄堂仿佛是一条时间隧道把我们带入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西街是西塘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共有

500多米长,集中了西塘一些老字号的店铺,至今,我们从斑驳陆离的墙壁和褪色的木门板上还依稀看出这里曾有的繁华。 团友们,我们眼前的就是江南瓦当陈列馆。中国瓦当文化源远流长,”秦砖汉瓦”闻名于世,但由于砖瓦之类极易破碎,所以年代久远的瓦制品大多传世不多。因而更显得瓦当的珍贵。在西塘南面的干窑一带,确有大批精美作品传世。追其源由,得知早在秦汉时期,当地的制窑业就已相当发达,更早有”千窑”之称。连闻名遐迩的”明货金砖”皆在那里烧制。相传当年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广招天下兵马,特向江南一官员下了一道口头圣旨,但当地官员年老失聪误把召千军万听为”造千砖万瓦”,遂大兴土木,至此嘉善一带制窑业发达。这个馆内有花边滴水、筷笼、步鸡、砖雕、古砖、陶俑六大类300多个品种。其中有极富美好愿望的传统瓦当;有带宗教色彩的寺庙瓦当,有表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图案瓦当。它以深邃而广博的文化蕴含,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沿途讲解)现在我们是在去烧香港景区的路上,大家想不想知道西塘这个名称的由来呢?我这就为大家解说一遍。其实它是与春秋战国时的伍子胥有着一定的关联,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佐吴修水利,用了几年的时间,开挖了这条南北向的河道,造福了一方百姓,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

枫泾古镇一日游记作文700字(精华版作文)

枫泾古镇一日游记作文700字 枫泾古镇,地处上海市金山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充溢着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借着寒假的机会,我和家人一起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欣赏那江南水乡的美景。 枫泾古镇具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座座房屋,无一不是白墙黑瓦、依水而建。我们坐上了乌篷船,坐在吱呀摇晃的船里,观赏着一路风景。在河道旁,栽种着一片又一片的绿树,向岸上洒下一抹又一抹阴凉。回望另一边的民居,咦!是哪位有闲情逸致的人,在自家院里种了一株蜡梅,梅花迎风傲放,送来一抹清香;又是谁,在屋旁栽下一片青竹,一片碧绿映入眼帘…… 古镇民居依河而建,河道四通八达,桥也便成了又一种主要建筑,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在河上方,架起了大大小小的拱桥、平板桥。我们坐在船中,穿于桥下,望着船后荡起的水波,心情顿时闲适宁静。 上了岸,我们开始沿着河岸原路返回。进入一条连着每家屋前的小路,屋顶廊檐每户相连,正好为小路遮挡风雨。若是下雨天走在这小路上,看着被雨点打出波纹的河面,那可不知有多么美丽! 继续走,我们看见了一块石碑,那是一块界碑。历史上,枫泾镇正处于吴越交界,一半属吴,一半属越,所以它又有“吴越名镇”的称号。从前,因为枫泾镇的景色和所处的地域,引来无数的诗人,在此留下了上百首优秀的诗词。 忽然,前方飘来了一阵浓浓的香味,原来是有家老字号商店,在卖有名的枫泾烧卖。我们买了一份,我夹起一个烧卖,放入嘴里,咬开皮……顿时,夹着肉香的汤汁,在我嘴里打转,鲜嫩的馅和皮仿佛在翩翩起舞。香味过了一会儿,渐渐地散去了,但我心里仍回味着那种鲜香。 枫泾古镇的历史、环境、情调、美味,无一不吸引着我,再次去回访和体会。

上里古镇导游词

上里古镇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上里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部,距城区27公里,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又为红军长征过境之地。又因场镇内有韩、杨、陈、许、张(韩家银子-钱、杨家顶子-官、陈家谷子-田、许家女子-靓、张家锭子-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称“五家口”。 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益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 上里的得名与当地的一条陇西河有关,因为古时候当地的统治者沿着陇西河的流向,分十里建一镇,陇西河的上游叫上里,沿河南下,分别是中里和下里,上里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整个小镇真是古香古色,象水墨画一样,因此又有水墨上里之说。漫步在古镇的街上,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美感呢!

上里古镇有五古:古桥、古塔、古泉、古牌坊、古建筑,五古的代表分别是二仙桥、文峰塔、白马泉、双节孝牌坊和韩家大院。 今天我们的游览路线是先参观古镇风貌,观赏古桥,古塔,然后经红军石刻游览白马泉,再返回参观“双节孝牌坊”及韩家大院。大家在参观游览的同时,请注意爱护历史文物,现在就请跟着我一起来。 闻名遐迩的白马泉就在寺庙的右边。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渊泽侯”,被奉为神泉。 白马泉究竟神在何处呢?大家不要着急,请随我来看一看。该泉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歇泉之一,泉水四季恒温14℃,泉水潮涌不定期,有时一日数潮,有时数日不潮。 大家面前这个的四方水潭的龙头处就是白马泉的泉眼了,潭底巨石上镌刻有龙马浮雕。潮歇时潭水非常平静,当潮来时,刹那间石刻龙嘴和龙腮处涌出泉水。潮退时,泉水一节一节下降,巨石上镌刻的龙露出腰身时,池中便传来“啼嗒啼嗒”的马蹄声,古人曾形容此情此景为“灵泉白马嘶芳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传说古时泉中有白龙,后来龙化为马腾空而出,马因迷恋此泉,常在夜晚月静时来泉边饮水,久而久之,当泉水涌动时,便像马在奔驰,故称此泉为“白马泉”。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其实,这种现象是由独特的地理因素造成的。白马泉一带属石灰岩区域,泉水下面溶洞中的气体常因压力作用而形成虹吸现象。当地下水涌入溶洞时,水位逐渐升高,导致溶洞空间越来越小,而气室中

三河古镇导游词(中英)

SanheTown Visitors and friends, Hello, everybody. Today we visit the Sanhe (Three Rivers)town. Now I will give you a brief overview of Sanhe. Sanhe Town is located in Hefei City of feixi , situated on the lake shore, 45 km from the HefeiCity, an area of 4.71 square kilometers, population of 30,000 people. Its’ borders in the south with Lujiang, West with Shuchen adjacent “to a step across three counties, three counties heard crowing”, it is said, is the one of 16 well-known and major town of AnhuiProvince. Sanhe town is named for fengle, Hangbu , the Xiao Nanhe ,three rivers running through the town, is the famous land of plenty in Anhui Province, is also a variety of goods distribution center, the endless rivers loaded, in the corridors of goods and so on reputation, history, there have been as small Nanking or little Shanghai. . Sanhe town with 2,500 years of history, in 1858, the Taiping generals Chen Yucheng Li Xiucheng led his troops victory in a war, have made Sanhe town famous Sanhe town named because of the water, because water is known, and constantly flooded. Copper Triangle area along the roads have a saying the people's monument, the monument, the top end of three waterlines recorded three times the maximum water level during flood . Today we will

09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概况 1.1规划背景 1.1.1金山区行政体系的调整 2004年初金山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金山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将金山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划分为新城(含三个街道)——镇(含己撤并镇的原镇区)——农民居住点(含中心村和规划农民居住点)三个层次,并对金山区域内现有的城镇进行撤并。原枫泾镇与原兴塔镇在此次规划后合并为新的枫泾镇,成为金山区九镇之一。 2004年10月《金山区区域规划纲要(2004-2020)》编制完成,并报批通过。 2005年初,新的枫泾镇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为更直接地指导城镇开发和建设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枫泾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1.2枫泾地区进入快速建设时期 枫泾镇是上海重点建设的中心城镇之一,近年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速度加快。2003年,实现国内国民生产总值13.5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5%、73.2%、20.3%。财政收入为2.9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工农业总产值59.1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亿元,工业总产值57.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服装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印染业及汽车摩托车配套制造业等主导产品。食品加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建材业、化工化纤、卫生洁具等初具规模,枫泾镇的经济已跳跃式地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也迅速展开,但是镇区内的开发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因而急需编制全镇的控制性规划以指导当地的建设开发。 1.2区位条件和镇域概况 1.2.1区位分析 枫泾镇地处上海市西南隅,金山区西北角,为沪浙五县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嘉善区、平湖区)十乡(镇)交界之地。距市中心(人民广场)80km,南距杭州湾35km,东距老县城朱泾镇14km,西距浙江省嘉兴市27km,北距青浦区城区30km,东北距松江区城区26km。 枫泾镇是上海的西大门,位于上海与浙江交界地区,是沪杭交通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是金山区的重要产业区和旅游区。 1.2.2镇域概况 枫泾镇是商业重镇,历史上一直是江、浙、沪往来通道,为邻近五县物资集散中心。清末民国初,沪杭铁路在枫泾设站,民国期间公路贯通以后,枫泾镇的苗猪、耕牛及米、麦业贸易市场,更加繁荣。 枫泾镇为江南水乡集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又因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莲花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枫泾镇全镇目前设1个社区、23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全镇6.78万人,其中镇区总人口2.45万人。枫泾镇镇域总面积91.67km2,是上海市郊区最大镇之一。 1.3规划区域现状分析 1.3.1规划区域范围 本次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枫泾镇镇区和兴塔社区,枫泾镇区范围北临枫兰路,南至亭枫公路(320国道),东靠沪杭铁路,西邻泾纳路。兴塔社区北临规划八路,南至亭枫公路(320国道),东靠成毛路,西邻兴寒路。规

上里古镇-作文

上里古镇 踏进古香古色的街道,走进古典优雅的庭阁,一种古韵遍布全身。 ——题记整日在喧嚣的城市中匆匆来往,以至于到了上里古镇,一种莫名的惊讶填满心房。 木,放眼望去,不是古木之树,就古木楼阁;古,放眼开来,不是石桥石路,就是水中卵石。 从街道走来,古之气息萦绕在身旁。 在碧空如洗的天空下,古屋错落有序,间间相依,缝隙处又有古树葱郁的枝叶探来。 街道两旁的古店中,人们正在买卖着饰品以及古玩,游人与古镇之人其乐融融。 穿过窄窄的石路,走过高高的木楼,眼前忽的一亮,青山!绿水!远处山山绵延,树木丛生;近处流水潺潺,水花闪烁,不知该怎样形容这古与自然的结合,只知道它早已令我如痴如醉。 找了一家客栈,住下了。 客栈内部的结构也是古。 木柱撑起的木板,木板搭上的木柱,以最完善的姿态搭起了这栋楼阁。 最顶的瓦片整整齐齐的排列。 房梁顶柱横竖错落,好一番古楼之味道。 禁不住透明纯净的水的诱惑,我小心踏着水中的石头,俯身聆听

水的声音。 用手感受着冰凉纯水的动态,我心旷神怡,正想起身,忽脚下一滑,下半身已入水中,正想起来,忽发觉水对我温柔的冲击,缓缓站起,不料又滑倒,也许是水对我的恋眷。 这自然的美终究征服了我,我一身衣裤鞋袜,却已在水中游来游去了。 水的灵动,在这古楼之前更是绝美,叮叮穿梭于石块之间,震撼了我每一寸肌肤。 好想闭眼于绿水之间,感受仙境的魅力。 进入韩家大院,古已浓到了极致。 瓦房木楼怀抱着庭院,幽深而寂静。 踌过门槛,厅室之间,木桌木椅放置于两侧,正中堂前一幅画――《韩家大院》。 透着棕之古色的物具,散着清之古香的墙壁,让韩家大院将古时的居住房屋完美的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上里古镇本身透着古,这古并非世俗间的高楼之气派能媲美的。 古镇也让我从头到脚全身透过了一次古的感觉。

合肥三河古镇导游词3篇

合肥三河古镇导游词3篇 三河镇地处皖中,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西南部,隶属省会合肥管辖,与巢湖、六安两市交界,东濒巢湖,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下面是合肥三河古镇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合肥三河古镇导游词 大家好! 古镇三河地处合肥市肥西县境内,位于巢湖之滨,与庐江县、舒城县相邻,素有'一步跨三县,三县闻鸡鸣'之称,是安徽省16个著名大镇之一,合肥新十景之一。 古老的三河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灌其间而得名。早在战国时期古镇就已具雏形,因为经常有许多水鸟在这里聚集所以在那时又被称为鹊渚、鹊岸;直到明朝才被称为三河。在这三条河流中,主要的河道要数丰乐河和小南河了。镇内,河水缠绕五里长街;镇外,圩堤交错,支津回互;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占尽庐南水乡地利,是安徽著名的鱼米之乡。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本地的稻米鱼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丝绸百货都经过此地集散后流向四面八方,故三河赢得了 '装不完的三河'和'皖中商品走廊'等美誉。 古镇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里发生过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利用三河为跳板攻打庐州,在三河缴获双樯巨舟300余艘,并凭借着三河的有利地形建立了水军。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此歼灭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及曾国藩胞弟曾国华等共6000余人,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现今还保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大捷门等。 古镇三河水乡如梦,古河如画。水多,河多,行走不方便,所以桥也自然多了起来,仅在小南河上就有三县桥,望月桥,天然桥,人民桥等5座桥梁。这些桥,不但古韵犹存,而且座座桥名都有着不同的传奇故事。就拿望月桥来说吧:望月桥是古镇三河新建的风景桥,是一座拱形踏步单孔石桥。整座桥全是用厚青石铺就,栏杆上皆有青石浮雕。

重庆磁器口古镇导游词_导游词

重庆磁器口古镇导游词 篇一:重庆磁器口古镇导游词磁器口,以出产瓷器而得名。在1920xx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渐渐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现已发现古窑遗址20余处。 古镇磁器口有12条街巷,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商贸集中在大码头和靠码头的金蓉正街。现今磁器口古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开发了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每年春节举办的瓷器口庙会四古镇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前往参与,是距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古镇景观。 在古镇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馆。昔日在这千年古镇,随处可见茶馆。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等都喜爱出入此间,茶馆成了龙蛇混杂之地。直到如今,茶馆仍是磁器口一景,百来米长的老街便有13家茶馆,家家茶客满座,古风犹存。名特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被誉为磁器口的“三宝”。 篇二:重庆磁器口古镇导游词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接童家桥,北靠石井坡,距主城区3公里。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马鞍山踞其中,左边金碧山,右边凤凰山,三山遥望。凤凰、清水双溪1/ 3

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形成天然良巷。 来磁器口古镇,这个当年热闹的水陆码头,踩踩青石板路,品尝当地的美食小吃,找个茶馆坐坐,感受下老重庆的风土人情。因为距离市区很近,如今的古镇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古镇有十几条街巷,两旁边都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当然,游客眼前的一切,都是近年来重新翻新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你在这里感受“老重庆”。古镇不大,根据指示牌步行游览完全没有问题。 钟家院、通家院等是古镇中典型的川东山地民居,值得一看。镇上的宝轮寺,有千年历史,可以敬香祈福。街边还有不少茶馆,找一家坐坐,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等都喜爱出入此间。喝茶的同时,有机会欣赏到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川剧坐唱、四川清音等。 古镇内能够品尝到很多当地的美食和小吃。毛血旺、千张皮和椒盐花生是镇上的“美食三绝”。更出名的是“陈麻花”,镇上有很多家“陈麻花”,哪家最正宗?可以看看哪家门店前排队最长。 古镇距离歌乐山的白公馆、渣滓洞不算远,可以一并游玩。 特别提示 1. 在古镇的“横街”上,有家特色明信片馆:思念的素颜,可以在这里寄明信片,寄给未来的自己。 2. 磁器口是重庆距离主城区最近的古镇,节假日的客流量非常大,会出现人挤人的现象,建议错峰前往。 篇三:重庆磁器口古镇导游词千年古镇,重庆缩影。位于重庆市 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古镇磁器口,辖区1.8万人,面积1.5平方公2/ 3

上里古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8904047.html, 上里古镇 作者:姚坚 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6年第20期 来四川成都周边寻觅古镇很多次,那些光听名字就充满魅力、令人遐思无边的古镇,就如川菜的味道那般浓郁,麻辣、鲜香且气质独特。好奇心驱使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其中,而号称夏无酷暑的上里,便成了我们初夏时节寻访古镇的首选。 上里古镇,位于四川雅安的北部,距离城市也就二十多公里,却因其独特的地貌与城市气候大相径庭。上里古镇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要塞,去往古镇的公路便是沿着古代的栈道而修建的。山路在峡谷中穿行,城市中的喧嚣与烦躁便被山野的风吹散开来。然而到达之后才发现,尽得山水灵气的上里依然保持着往昔的古朴。作为进古镇的必经之路的是清代时候建造的“立交桥”。桥面平整,两端为引桥,可上下通行,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这里承载着上里的岁月沧桑。古镇街市的尽头,是上里“五家口”中“银子”最多的韩家。韩氏是官宦相并发展的家族,地位显赫,因而韩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不同于普通的川西南建筑,是仿北京官府宅邸而建的三台三院。韩家大院内历经百余年,耗费整整三代匠人心血的“镶嵌式雕刻”堪称一绝,展现了古镇传统文化的深厚。 漫步古镇,上里的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上里古镇同时还被水包围着。镇边缘东、南、西三面都由河流、水溪围绕,几乎家家户户临水而居,水便是上里的“魂”。缘于水的滋养,生命方能不朽。有水便有桥,上里的桥除了进镇的“立交桥”外,最有名的就是清朝时建造的拱桥——二仙桥。其形如半圆的月亮,伫立在满布青苔的河边,往事旧梦在此浮沉,不免一丝惆怅涌上心头。 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作为中国古老商道之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上里对文化的传承乃至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眼前的一景一物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岁月流转,时光洗涤过的上里,风采依旧。溪边体态婀娜、似一缕清风缓步而来的当地姑娘,石墩木椅上坐着的气定神闲、与世无争的老人,镇头茶楼里不时传出的喧哗麻将声、嬉闹声,无不让人感受到了古镇绵延着的生活气息。村口大院门前的空地上,常年有师生写生作画,在此可将古桥、古屋、古树、古街一切尽收眼底。作画的孩童似乎在执笔沉思,这样“活色生香”的古镇该如何落笔绘景。其实当古镇的溪水在心田流淌,上里早已深深地刻画在了曼妙无比的自然画布之上。这美丽的古道驿站,果真没有令我们失望。 (选自《文苑》)

合肥三河古镇英语导游词

合肥三河古镇英语导游词 合肥三河古镇英语导游词1 Sanhe Tow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end of Feixi County, at the junction of Feixi, Shucheng and Lujiang counties. Fengle River and Hangbu River converge here and flow eastward about 15 kilometers through Xinhe River to Chaohu Lake. It is 40 km from Hefei in the north, 24 km from SHANGPAI Town, 32 km from Lujiang County in the South and 30 km from Shucheng County in the West.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anhe ancient town is also very important. When I came here, I met two old men in dark red and off white robes. They told u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in detail, but I didnt pay attention to it. Following their steps, we came to two rickshaws like rickshaws with four big words "Sanhe ancient town" printed on them. In this way, we came to this antique town. My elder sister and I are from Anhui. We cant understand him very well when he talks. He explains to us as he pulls.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the ladys boudoir. The most amazing thing is that you can see the rainbow on a sunny day.

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_导游词

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一) 我们成都是一个休闲及娱乐为一体的城市,这里物产丰富,人闻地理。我知道这里的古镇有三个:洛带古镇,黄龙溪古镇,平乐古镇。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喜欢并常去游玩的地方-----黄龙溪古镇。 黄龙溪古镇位于成都市双流县西部边缘,它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及旅游风景区,古镇不公风光秀丽,环境优美,还是驰名中外的摄影基地,古镇主要特色:古街,古树,古庙,古水码头,古建筑和古朴的民风民俗。让我们可以重温和感受原来的历史。它还是由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 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下黄龙溪游玩的路线吧,进入黄龙溪大门左侧,你就会听见“哗,哗”的流水声,那便是它的一个特色也是最吸引人们的地方。它是由一个大台阶和地下大溪沟由于落差的原因形成一个流水瀑布,这便是“水战世界”,一到夏天这里是不管男女老少都在瀑布下玩水,打水枪,大家通过互相嬉笑,打闹,玩水而认识。 1 / 10

接着我们沿着一条长的走廊,你会看见古香古色的建筑,和当地村民开设的小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饰品及特色小吃,让我们目不暇接。走完长廊后,我们就来到了古树下,这里的古树有上千年历史三四个人才抱的住它。人们在它的树枝上挂上红色的布条祈福。最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波光粼粼的湖面。那就是闻名中外的古水码头了。它是昔日水运的主要通道。 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城的水乡古镇,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地方,你们不向往吗?听了我的介绍是否蠢蠢欲动呢?快来吧!让我们感受这古镇之美吧! 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二) 成都旅游最不可错过的古镇之一,便是黄龙溪古镇。黄龙溪古镇全镇幅员面积达50.4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人,此外黄龙溪古镇曾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中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AAAA 国家级旅游景区”。黄龙溪东临府河(锦江)、北靠牧马山,是成都通往乐山的水路要冲,也是成都历史上最南边的江防据点、屯兵要地。 黄龙溪古镇上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与古榕树、古崖墓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与现代大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附近毛家湾四川足球训练基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黄龙溪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全镇由一湖(龙潭湖)、两河(锦江、鹿溪河)、六寺(正街的古龙寺、潮音寺、镇江寺和外围景区的金华庵、2 / 10

枫泾古镇的特色

枫泾古镇的特色 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枫泾古镇的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在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过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楼房临街的一边清一色都呈平面结构,看不出每一栋建筑的特色和规模,而从后门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

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真是中国的水乡,东方的威尼斯。 枫泾古镇概述古镇枫泾,地处上海西南。历史上,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与沪浙五区县(市)(金山、松江、青浦、嘉善、平湖)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枫泾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已有百姓生息。1500年前,已成集市,名白牛市。唐宋以来,这里寺院道观遍布,人烟渐多。在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正式建镇,谓白牛镇。从明代开始,枫泾镇就南北分治,南属浙江省嘉兴府嘉善县,北属江苏省松江府华亭县。直到1951年3月,经新中国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南镇并入北镇,枫泾镇才结束分治历史。1966年10月,枫泾镇由松江县划入金山县(1997年5月起为金山区)。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枫泾古镇主要景点古长廊 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