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藏族锅庄舞

合集下载

藏族舞蹈历史

藏族舞蹈历史

5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

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

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

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清代刊印的《卫藏图说》和《皇清职贡图》载“杂谷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妇女十多人,头戴白布围帽,身穿五色彩衣,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腾足于空,……”。

这种舞蹈就是藏舞“卓”和“伊”的原形。

在西藏,各地区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

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卓”(锅庄舞)等等。

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

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

藏民族具有健身作用的舞蹈归集起来有如下几种:一、“果谐”(圆圈歌舞)“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

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

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

由于“果谐”的唱词比较口语化,音韵和谐,通俗易懂,随口应心,可以即兴创作,因而藏族人民经常用这种歌舞形式,相互交流真情实感倾吐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心愿。

“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

康巴藏区是一个歌与舞的海洋,其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十分丰富,俗称“锅庄”的藏族卓舞,就是这个丰富资源中流传最广的一大舞种。

地域广阔的康巴藏区锅庄舞分布广泛,舞蹈风格各异,音乐独具特色,音乐曲调也十分丰富。

歌舞相柔是康巴锅庄的突出特点,它保留了传统民间歌舞的共性,也创造性地把民歌音韵与民舞的集体性融为一体。

锅庄舞者载歌载舞的优美曲调所表现出的不同调式调性,形成康巴锅庄音乐的独特风格,使舞蹈与音乐相得益彰,洋溢出康巴锅庄独特的艺术魅力。

每当藏族民众围圈引歌跳起锅庄,那婉转优美的曲调和充满激情的歌唱,表现出的是藏族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重。

康巴锅庄那原生态的音乐旋律,以及那质朴厚重文/方 婷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084的自然吟唱,充分体现出了康巴藏族的雪域情怀,也包含了藏族民众的美学思想与价值取向。

康巴民间有着丰富的锅庄曲调,而这些曲调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音乐特点与个性,要认识康巴藏区锅庄的不同个性与特点的音乐风格,首先要搞清楚不同区域的锅庄特质,而不同区域的锅庄特质也正是其音乐的特点所在。

从目前对康巴卓舞(锅庄)文化的各种研究成果来看,余以为其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区域:一、分布在康北、康南地区的康卓“康藏锅庄”(即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与云南藏区以及四川阿坝州部分地区);二、分布于康东地区嘉绒卓“达尔嘎”锅庄(即四川阿坝州与甘孜州丹巴藏区);三、分布在康北、康东牧区安多卓“草原锅庄”(即青海藏区、甘孜州和阿坝州牧区);四、分布在康巴边缘地区氐羌卓“传统锅庄”(大渡河中下游沿岸山寨及宝兴地区)。

以下分别对康巴锅庄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特点及区域特点进行阐述。

一、康巴锅庄的音乐表现形式康巴锅庄没有任何器乐为之伴奏,它的音乐存在形式就是舞者的轮歌轮舞所呈现的曲调。

虽然没有乐器的伴奏,但藏族民众善歌善舞那种自娱自乐的深情歌唱、起伏跌宕的曲调仍然让人感到充满激情,韵味十足。

在康藏民间跳锅庄时,它的表现方式为圈舞行进式,通常是男女舞者各成一队,面对圈心围成圆圈,一般说来,舞队中都有一位能歌善舞的领头者,由他引领舞队唱歌起舞。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是西藏地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

它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区域特点,既反映了康巴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又展示了藏族文化的魅力。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

在锅庄舞的表演中,常常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这种沉重有力的音乐节奏,让人感受到康巴藏族人民的豪迈与坚毅。

此外,锅庄舞还常常使用青铜器乐,如锣、铙、钹等,这些传统乐器敲击出的声音悠扬而古朴,给人以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同时,锅庄舞中还有伴唱和口技表演,演唱者常常用激情四溢的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豪情。

这些独特的音乐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独特的音乐风格。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也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

由于藏族人民居住在高原地区,他们的生活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也呈现出独特的高原特色。

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中,常常能够感受到高原地区的广阔和宏伟,以及藏民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中还融入了丰富的自然元素,如江河流水、鸟鸣虫鸣等,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类的情感融为一体,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特点使得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成为西藏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充分展示了康巴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特色。

从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演唱者的热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同时,在锣鼓的声音和青铜器乐器的演奏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古老文化的底蕴和传承。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并丰富,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也将西藏地区的文化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总之,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特色。

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在展示高原特色的同时,也折射出藏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是西藏地区独特的艺术符号,也是藏族文化的瑰宝,将西藏的美丽与神秘展现给世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

故乡果洛锅庄舞教学版

故乡果洛锅庄舞教学版

故乡果洛锅庄舞教学版
【实用版】
目录
1.故乡果洛锅庄舞概述
2.果洛锅庄舞的起源和发展
3.果洛锅庄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4.果洛锅庄舞的教学版介绍
5.学习果洛锅庄舞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果洛锅庄舞是我国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

它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仰。

果洛锅庄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果洛锅庄舞多用于宗教活动和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成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果洛锅庄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果洛锅庄舞的基本动作主要有跳跃、转身、摆手、踏步等,舞蹈过程中,舞者会根据不同的节奏和情感,灵活运用这些动作。

果洛锅庄舞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明快,表现力十分丰富。

同时,果洛锅庄舞的舞蹈服饰也独具特色,舞者身穿华丽的藏族服饰,头戴精美的头饰,整个舞蹈显得既庄重又华丽。

为了方便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果洛锅庄舞,现在已经有了针对不同层次的果洛锅庄舞教学版。

这些教学版详细讲解了果洛锅庄舞的基本动作、节奏和表现手法,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

学习果洛锅庄舞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还能增进对藏族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团结。

藏族锅庄舞的基本步法

藏族锅庄舞的基本步法

藏族锅庄舞的基本步法
藏族锅庄舞的基本步法主要有六个:步行步,摇步,翻步,跳步,蹲步和圈步。

步行步是藏族锅庄舞的基本步法,是所有动作的基础,其特点是双脚或双手同时抬起几下,像步行一样,但步法不同,腿或双臂抬起时重心落在脚或臂上,动作要有节拍感。

摇步是较为复杂的,其特点是先用右脚或右手抬起整个身体的重心移到左脚,然后左脚和右手再抬起向右侧移动,然后重新用右脚或右手抬起整个身体移动,以及此类循环的动作。

翻步的特点是双腿交叉移动,然后跳起进行改变方向,重心落在另一只腿上,以意味深远的翻腾舞姿出现。

跳步是双脚固定一个位置,跳到其他位置,然后另一只脚跳向相同的位置,逐渐形成上前跳步和上后跳步这两种步法。

蹲步是以双腿度位,呈坐姿,以双腿掌朝上,向前移动,进行两边平行蹲步或圆形蹲步,一定要动感十足。

当然,藏族锅庄舞基本步法中还有一种圈步,其特点是双腿交叉相绕,或分腿转圈,或转悬式,腿要抬高,旋转动作中或保持相同的步法,或结合摇步,跳步,翻步等加以熟练。

川西甘孜藏族民间歌舞“丹巴锅庄”述略

川西甘孜藏族民间歌舞“丹巴锅庄”述略
21 0 2年 1月 第3卷 第 1 1 期
绵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u a fMin a gNoma iest o r l o a y n r lUnv ri n y
Jn 2 1 a .0 2
Vo . l N . 13 o 1
川 西 甘 孜 藏族 民 间歌 舞 “ 巴锅 庄 " 丹 述略
周 翔 飞
( 四川 民族学 院, 四川康定 6 60 ) 2 0 1
摘 要 :丹巴历史悠久 , 早在 4 0 0 0年前就 已有 先 民生衍 , 汉代属 西羌领地 , 隋为嘉 良夷地 , 王朝 兴盛时期 , 唐 西羌为吐 蕃侵据 , 县境属吐蕃辖地。丹 巴锅庄形成于隋唐时期 , 它具有鲜 明的地方特 色。丹 巴景 色优 美, 风情 古朴 动人 , 内各 民族能歌善舞 , 境 故有 ” 歌舞之 乡” 称誉 , 以锅庄 闻名 于康 藏高原。本 文从丹 巴锅 庄 的流派及分类 、 歌词 内容、 表演服饰、 出程 式及舞蹈特 点以及丹 巴锅庄的代表性舞蹈等 几个方 面对其进行 了论述 。 演

久 演变 而成 , 丹 巴舞蹈 中最 富 民族 和 区域 特 色 的 是 艺术 明珠 , 是丹 巴人 民生 活 中不 可或 缺 的 重要 组 成 部分 。有 关丹 巴锅 庄最 早 的文字记 载是在 清 同治十 三年 ( 公元 17 84年 ) 章谷屯志略》 , 的《 里 书中这样 描述 : 夷 俗 每 逢 喜 庆 , 跳 歌 庄 , “ 辄 自七 八 十 人 至 一 二百人 , 无分男女……。 L 锅庄舞蹈的起源远在清 ”1
朝之前, 北史》 《 《 、 隋书》 记载的附国风俗 , 巴诸部 康 落不 仅“ 歌舞 、 簧 、 好 鼓 吹长 角 ” 而且 还 有 专 门用 于 , 送葬仪式的“ 甲舞” 牟 。时至今 日, 丹巴巴底一带 民 间演 出 的嘉 绒 藏戏 片 段 “ 索 ” 仍保 留着 “ 刀 送 且 , 挥 鬼” 的传统遗风 , 丹巴县志》 据《 记载, 巴锅庄形成 丹 于 隋唐时期 J3独具 特 色 。这 是一 种在 节 庆 、 女 2, 4 儿 婚嫁、 修房造屋、 庙会 、 郊游 、 丰收及一切欢庆场合都 要 跳 的 民族 舞 蹈 。现在 欢 迎 四方宾 客 、 贵 领 导 也 尊 常 以锅庄 的形式 表 达 主人 欢 乐 吉 祥 、 敬 欢 迎 宾 客 尊

藏族锅庄串词

藏族锅庄串词

藏族锅庄串词
藏族锅庄串词是藏族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通常由几句带有押韵的诗歌组成。

以下是十个藏族锅庄串词:
1. 飘扬彩云,藏族锅庄,舞动的身影,展示神圣的乐章。

2. 高原的美丽,魅力藏家,锅庄描绘民族的辉煌。

3. 心中的祈愿,化作激情的舞蹈,表达对土地的深情。

4. 穿着绚丽的衣袍,舞动的身姿如同仙鹤翩翩。

5. 手中的铃鼓,敲击出节奏,人们心中燃起对生活的热爱。

6. 转起的飞旋,扯动人们的心弦,锅庄是情感的宣泄。

7. 山间的阳光,照耀着跳跃的身躯,锅庄是生命的展示。

8. 歌声嘹亮,回荡在大地上,传达着对自然的敬仰与感恩。

9. 醉心于舞蹈的节奏,藏族锅庄激发着人们的激情与朝气。

10. 衣角飞扬,不羁的青春,赋予了锅庄充满活力的力量。

11. 情感交融,旋律绵长,锅庄串词绘出浓墨重彩的藏族文化。

12. 手舞足蹈,高山草原快乐的结晶,藏族锅庄唤醒心灵的共鸣。

13. 铃鼓开启舞者的心灵大门,锅庄串词催生情感的狂潮。

14. 歌声回荡在高原天空,浓缩着藏族人对家园的深深眷恋。

15. 众人舞动,身体与音符合为一体,藏族锅庄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16. 飘动的彩带,轻拂心弦,藏族锅庄串词展示着精神财富。

17. 拉闸的琴弦,唱响喜悦的旋律,藏族锅庄串词照耀着民族的文化光芒。

18. 锅庄舞动,传承民族的智慧,激发青年一代的创造力。

19. 藏文化的瑰宝,激励着藏族儿女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20. 锅庄串词传递爱与和平,昭示着藏族人民追求幸福的号角。

锅庄舞的起源

锅庄舞的起源

锅庄舞的起源锅庄舞,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藏族地区既古老又广泛的民间歌舞艺术,但是由于各个藏区的地理、方言、风俗等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由此对锅庄舞也有不同的称谓,有称为“卓”、“果卓”、“卓舞”、“刺啦冬”等。

藏族人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耗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从相关史料记载方面对关锅庄舞的起源有以下说法:一种是锅庄原本是一种炊具,即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藏族人们围着这三块石头跳舞,便有了锅庄舞之称;第二种是相传藏族锅庄舞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当时西藏修建第一座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修建完工庆典上,工匠和群众欢呼雀跃,情不自禁的相互拉手跳起了“圆圈舞”(藏语称为“卓”),即锅庄舞,在当时,此锅庄舞带有宗教色彩,内含祈祷之意。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人们只知道整天劳动,生活没有任何生气,不知道什么叫舞蹈,更不知道用舞蹈来解乏,在一个叫达折多的地方,有一个富裕的土司,他有两个聪明的奴隶,分别叫锅庄和弦子,有一天,他俩结伴外出,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弦子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跟着水波手舞足蹈,突然,雷声大作,雨水将至,锅庄也随着翻滚的乌云跳起舞来,从这之后,每当锅庄和弦子遇到烦恼,疲惫不安的时候便会舞蹈的形式来消除不悦,不久后,土司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命令他俩将此消除不悦的方法画下来,然后把他俩杀了,但是这种用舞蹈消除不悦的方式己在各地广泛传播,人们为了纪念锅庄和弦子,便把锅庄跳的舞取名为“锅庄舞”,把弦子跳的舞取名为“弦子舞”。

以上的只是传说,可信度还有待考究。

现根据藏学家的推论以及相关的史料记载,锅庄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早期的锅庄舞与西藏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锅庄舞逐渐从仪式中演变成为民间歌舞的一种,是一种以歌伴舞、有舞必歌的圆圈歌舞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