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甘薯脱毒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高效低耗的甘薯脱毒苗快繁技术研究

高效低耗的甘薯脱毒苗快繁技术研究

高效低耗的甘薯脱毒苗快繁技术研究闫明明;徐碧莲;吴琼;刘志文【期刊名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38)4【摘要】[目的]建立一套高效和低耗的甘薯脱毒苗快繁技术,以适应工厂化生产的需要。

[方法]以‘甘薯一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不同的MS培养基类型、支持物、水源、光源、糖源及糖浓度等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和培养条件对试管苗切段新生叶片数、根生长数、新生茎尖数和株高增加值的影响。

[结果]单因素结果表明:1/2MS、无支持物、自来水、日光灯和60 g·L-1绵白糖分别为各自的最佳培养条件,它们新生叶片数分别为4.83、4.67、5.00和5.33;根生长数为2.17、1.67、1.67和1.50;茎尖生长数为6.67、5.33、5.67和5.17;株高增加值为2.17、3.08、2.73和2.50 cm。

正交分析表明:各因素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光源、支持物、培养基类型、水源、绵白糖浓度、糖源。

[结论]最佳培养条件组合为1/2MS+无支持物(液体浅层培养)+自来水+LED灯+30 g·L-1绵白糖。

在此条件下,脱毒苗表现为繁殖周期短,生长和形态最优,且生产成本降低了81.04%以上。

【总页数】6页(P689-694)【关键词】甘薯;脱毒;高效;低耗;快繁【作者】闫明明;徐碧莲;吴琼;刘志文【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1【相关文献】1.紫色甘薯试管苗稳定高效快繁技术研究 [J], 蔡蕊;徐民泽;段浩楠;刘洪炎;徐洪伟2.我国马铃薯脱毒苗温室快繁技术综述--脱毒苗温室扦插快繁和病虫害防治 [J], 郝文胜;杨惠民;杨海鹰;赵永秀3.紫色甘薯茎尖脱毒与快繁及试管苗移植技术研究 [J], 王碧琴;盖安俊4.马铃薯脱毒原原种高产低耗快繁技术研究 [J], 沈清景;叶贻勋5.甘薯脱毒苗快繁技术 [J], 刘洋;陶春来;崔绍玉;石颖;靳国旺;曹立娜;高君慧;张丹;杜德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脱毒甘薯不同世代对产量的影响

脱毒甘薯不同世代对产量的影响

脱毒甘薯不同世代对产量的影响韩瑞华;张自启;刘长营;刘顺通;段爱菊;王利霞;王淑枝【摘要】通过对脱毒商薯19和脱毒北京553不同世代苗以及未脱毒薯苗的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脱毒薯世代苗均较未脱毒甘薯苗有一定的产量挽回损失,世代数越小,挽回损失越高.不同品种间相同世代薯苗挽回损失率表现不同,脱毒商薯19在F2代与未脱毒甘薯苗在产量上差异显著,而脱毒北京553在F2代与未脱毒甘薯苗在产量上虽有一定的增产,但差异不显著.在生产上推广脱毒种薯苗,宜采用脱毒一、二代种薯苗,特别是脱毒二代,既增产又降低成本,而不宜推广脱毒三代及以后世代的种薯.【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60)011【总页数】3页(P11-13)【关键词】脱毒甘薯;不同代数;产量对比【作者】韩瑞华;张自启;刘长营;刘顺通;段爱菊;王利霞;王淑枝【作者单位】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每年种植面积约为600万hm2。

占世界种植面积的65.4%左右,年生产量约1.2亿 t,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5.9% [1~4]。

病毒病是甘薯上的重要病害,我国大多数甘薯田块植株病毒感染率为60% ~70%,严重的可达90%。

甘薯病毒病系在栽培中因病毒侵害引起植株的系统性感染,个体感病程度和群体病株率加重,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及种性退化的一类病害[5],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甘薯是防治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延长品种使用年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6~7]。

脱毒甘薯种植,与非脱毒甘薯相比,增产效果品种间、地点间差异较大,高的达40%以上,低的甚至平产,而且脱毒不同世代的增产效果如何,尚不明确,生产上推广应用脱毒种薯的年限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研究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研究
著。
关键词 : 甘薯脱毒 ;组织培养 ;应用研究
中 图 分 类 号 :5 1 s3 文 献 标识 码 : A
App i a i n sud f t c o o y o lc to t y o e hn l g f pl ntd t x c c li to n s e o a o a e o i u tva i n o we t p t t
1 2 方 法 .
甘薯已成为重要 的饲料及工业原料, 但生产远不能 满足需求。针对这些情况 , 2 世纪 9 从 O O年代末 以 来, 笔者开始引进筛选适应本地 区生长及生产发展 需要的不 同用途品种进行脱毒及组培技术研究, 研 究 出了甘薯脱毒及组培繁殖技术 , 培育出了脱毒种
收稿 日期 :0 7—1 20 0—1 0 基金项 目: 四川省 发改委 {l 改投 资[ 0 5 1 J发 I 2 0 ] 8号) 项 目; } 农 业部 { 农科 ( ) 20 ] 11 , 推 函[ 0 6 第 0 号 川农业函[ 06 4 3号 } 20 ] 4 的 项 目资金 作者简介: 丽 , , 唐 女 高级农艺师 ; 主要从事农作物栽培与组培 技术应用研究 , — a : g- 9 6 .o 。 E m i t l 9 @13 cm la i n 9
wa sd a tra , d t s ec l r ss de n MSb scc l r d im t iee th r n s su e sm e l a i u ut ewa t i i a i ut eme u wihdf r n omo e。Th eu t s o e h t,i a i n s u u d u ers l h w d ta s n MS me im ih6 B . —1 5 mg d u wt - A1 0 . /L.h n u t nrt o l ea o e5 % a dvrsei n t nrt teid ci aec ud b b v 0 o n i l u miai a ewa 0 % . erp o u t ec ceo o s7 h T e rd ci y l f v s e oaowa 0-3 n MS o / d im .wih a po a ain ce iin f6 8 —7. h e sria t f rta s l tn we tp tt s3 2 d i r1 2 MS me u t rp g to o fce to . 0.T u vv r eat rn pa i g la e n e ce 9 % r ah 5 . d Ke r :we tp tt eo eto c l r d im ut ain;p l a o ywo ds s  ̄ oaod t: ain;ute me u c lv t d u i o a pi t n ci ’

甘薯脱毒苗快繁技术

甘薯脱毒苗快繁技术

作物栽培现代农村科技2021年第2期甘薯脱毒苗快繁技术刘洋陶春来崔绍玉石颖靳国旺曹立娜高君慧张丹杜德玉(廊坊市农林科学院河北廊坊065000)甘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毒侵染,造成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近年来发现的甘薯复合病毒病(SPVD)更成为甘薯的毁灭性病害,对产量影响巨大,减产幅度高达50%~90%冋?。

1脱毒培养1.1茎尖剥离。

选取生长健硕、茎尖饱满的甘薯植株,取顶芽2cm,用水冲洗2~3遍备用。

于无菌环境中,将幼芽用75%的酒精浸泡30s后,再用2%的次氯酸溶液消毒5min,浸泡于无菌水中备用。

将茎尖置于解剖镜下,用手术刀将茎段上可见叶片剥离,切取0.1~0.3mm的茎尖分生组织,接种到分化培养基(MS培养基+1.0mg/L6BA+ 0.5mg/LIAA)上。

于27°C±1°C、光强3000lx、每天13h光照处理条件下培养,诱导芽的形成。

1.2成苗。

在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0d,待茎尖膨大变绿后,将其转入MS培养基上培养成苗,30d后将小苗转入MS培养基中继代培养。

1.3病毒检测。

组培苗扩繁后,长至5~6片叶时进行病毒检测。

采用RT-PCR检测[3]或甘薯病毒芯片快速检测方法,针对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曲叶病毒(SPLCV)及甘薯病毒G(SPVG)等甘薯主要病毒进行检测。

1.4组培苗扩繁。

选取脱毒成功长至5~7片叶的脱毒苗,在无菌环境中截取2cm左右茎段,每茎段须有2~3个节,转入MS培养基上,于温度27C 土1C、光强30001x、每天光照13h条件下培养,每30~40d扩繁1次。

2移栽驯化选择地势高燥、通风向阳、土壤肥沃疏松,并且3年以上没有种过甘薯且无根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等土传病害的温室进行脱毒苗移栽驯化。

温室上下通风口及入口须安装60目的防虫网,入口要设2道防虫纱门。

不同脱毒甘薯品种的生理与产量变化研究

不同脱毒甘薯品种的生理与产量变化研究
— —Fra bibliotek9 9— —
客 I 2 相 通地
缓 苗 活棵 , 比对 照 提 前 3 ~ 4 d ;分 枝 期 提 前 3 ~ 4 d ; 2 . 2 甘 薯脱 毒后 生理变 化
2 0 1 3 . 8 试 验 研究
薯苗 4月 2 1日移栽 大 田后 , 脱毒薯苗 于 4月 2 7 ~ 2 9日 显病毒 病症 状 , 综 合生 长势 好于对 照 未脱毒 甘薯 。
变 为重要 经 济作 物 , 产后 加工 的比例 不断 提 高 。病毒 薯缓 苗 期 、 分 枝期 、 结 薯期 、 封垄 期 的调查 。缓苗期 为 病是 甘薯 上 的 重要 病 害, 我 国大 多数 甘 薯 田块 植株 病 5 0 %以上 的植株 新 叶展开 或腋 部 长 出新腋 芽 ; 分枝 期
产 造成 严 重危 害【 。甘 薯脱 毒 后 对 甘薯 的生理 有 一 品种 茎 叶覆 盖垄 面 。
定 影响 , 对产 量 影 响较 大 。郑 州市 郊 区发展 甘薯 前 1 . 3 . 2 脱毒 甘 薯 叶 绿素 和 光合 速 率 比较 甘薯 栽 植
景 较好 , 开展 脱 毒 甘薯 的生 理及 增 产 效果 研 究 , 为 脱 后 5 0 d 、 8 0 d 、 1 1 0 d 、 1 4 0 d 、 1 7 0 d测 定脱 毒 及未 脱 毒
毒 感染 率 为 6 0 %~ 7 0 %, 严 重 的可达 9 0 %。病 毒在 植 为 5 0 %以上 植 株腋 芽 伸 长并 展 开两 片 叶 片 :结薯 期
株 体 内不 断增 殖 、 积累 、 代代相传, 使 病 害 逐代 加 重 , 为栽 插 4 0 d块根 调查 。有 5 0 %的植 株根 部形 成直 径 造 成甘 薯 产量 降 低 、 品质 变 劣 和种 性 退 化 , 对 甘薯 生 2 m m 以上 的小 薯 块 ; 封 垄 期 为茎 叶 覆 盖地 面 , 短 蔓

脱毒甘薯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

脱毒甘薯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

脱毒甘薯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由于多年的无性繁殖,使甘薯受到多种病毒病的影响致使种性退化.严重影响着产量及品质。

利用甘薯微茎尖进行诱导培育获得脱毒植株。

脱毒甘薯由于不携带病毒因而生理习性有所不同,其明显表现在茎叶生长势强、块革膨大速度快,增产幅度达50%。

甘薯经脱毒培养生长出试管苗,经30天培养后移栽,移栽时应注意用40%多菌灵冲冼根部2-3遍,然后移栽到有防虫设施的大田中,生产出甘薯脱毒原原种一原种一生产种。

选择0.5公斤左右的脱毒甘薯原种,用40%多菌灵浸泡20分钟。

然后摆放在布有地热线的育苗池中,上面覆盖10厘米左右的马粪或麦衣。

用40%多菌灵水浇,上面用塑料膜覆盖,通地热线并保持30℃左右一周,再降至20-25℃。

一般每公斤可出苗150株左右。

甘薯块茎的生长需要疏松深厚、透气而湿润的土层,因此要适当进行深耕,一般要求活土上层在30厘米左右。

选择的地块应以地力肥沃,土层深厚,无地下害虫的砂质壤土为宜,一般应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增施磷、钾肥。

因脱毒甘薯地上部生长势强,因而应少施氮肥.一般N:P:K用量按1:0.7:2.5的比例施肥,亩施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40公斤。

为防止土壤茎线虫病及地下害虫,亩施呋喃丹10公斤,覆膜起垄栽培能有效地提高甘薯产量,一般垄高25厘米。

选择强壮的头茬脱毒甘薯苗栽插,春薯应在4月25日至5月5日栽插,密度3500-4000株/亩,浇好保苗水,夏播在6月1日-10之间栽插,密度4000-5000株/亩,一般应在下午栽插为好。

应及时补苗以保证全苗。

脱毒甘薯地上部生长势强,如不出现干旱,苗期一般不浇水,以得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

以得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

7-8月份,应视墒情浇1-2次水,浇水后应及时中耕除草,以保持土壤疏松,甘薯次生根旺盛,因此应及时提秧,一般不应翻秧,若茎蔓生长过旺,结合喷洒乙烯利,浓度以100-150g/亩,或多效唑亩喷洒80克左右为宜,以防徒长。

菜用甘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_曹清河

菜用甘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_曹清河
4 菜 用甘薯 栽培方 式研究现 状
国外菜用 甘薯品种选 育比较早 , 其栽 培方式也较 成熟 。 以韩国为 例 , 一 般 每 年 2 月 开 始 在 温室 里 扦 插 , 株 行距 5 cm见方 , 两个月后 开始采收 , 每 隔 10 d采 摘 1次 。 基肥 用 量 :氮肥 120 kg· hm-2, 磷 肥 70 kg· hm-2 , 钾 肥 90 kg· hm-2 。 每次采 收后追 施氮 肥 30 kg· hm-2 〔由 韩国 国家 试 验站 (NHAES)和农村发 展管理局 (RDA)提 供 〕。
— 41 —
专题综述
中国蔬菜 CHINAVEGETABLES
要 黄酮类物质 , 其中 在槲黄素 含量 排序中 , 菜 用甘 薯居第 2 位 , 是羽 衣甘蓝和黄 秋葵的 2倍 多 , 是 马齿苋的 20倍以 上 ; 在 山奈酚含 量排 序 中 , 菜 用 甘薯 居 第 4 位 , 是马 齿 苋 的 近 5倍 。
针对 菜用甘薯 的营养组分 、品 种选育和开 发利用现 状 , 郭 小丁等 〔1〕、王 庆 南等 〔2〕曾 分 别进 行 相关 综 述 。 然 而 , 随 着 菜用甘薯被 国内外消费 者逐渐接 受和相关研 究的不断 深 入 , 菜用 甘薯的营养 、保 健 、新 品种选育 、新的 栽培方式 等研 究结 果也不断 涌现 。 本文 对菜用甘薯 最新的国内 外相关 研 究 进展 、问题进行综 述 , 并 对以 后的 工作 进行 展望 , 以 期 为 今 后菜用甘薯 研究和开发 提供参考 和借鉴 。
1 .1 菜 用 甘 薯 不同 器 官 的营 养 组 分比 较
由 表 1看出 , 菜用甘 薯 茎尖 和叶 片 的蛋 白质 、脂肪 、膳
曹清河 , 博士 , 副研究员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 薯研究所 徐州甘薯 研究 中心 , 徐州 221121, E-mail:cqhe75@

我国甘薯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甘薯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甘薯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是全球主要甘薯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

山东农业大学调研组对近 5 年我国甘薯市场形势和产业进展进展了调研和分析。

从生产状况看,2023 年至2023 年,甘薯年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保持在 7000 万吨以上;从消费状况看,甘薯消费构造连续向饲料占比削减、鲜食和加工占比增加的趋势进展,特别是以薯脯为代表的安康辅食消费量逐年上升;从市场运行状况看,甘薯价格总体保持稳定,价格波动风险低,市场稳定性较好;从出口状况看,近 5 年中国甘薯出口贸易量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出口规模居全球前列;从将来进展前景看,以鲜食和薯脯类消费为主的产品研发将给甘薯产业进展带来的机遇。

一、甘薯产业进呈现状我国甘薯种植分布广泛,种植总面积相对稳定,主产区相对集中,种植面积和产量始终稳居全球首位。

〔一〕种植规模及全球地位1.种植规模相对稳定,主产区相对集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1961-2023 年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如图 1 所示,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总面积虽呈下降趋势〔近 5 年种植规模维持在 5000 万亩以上〕,但总产量根本保持稳定。

......面积〔千公顷〕——产量〔万吨〕图1 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来源: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我国甘薯种植主要集中在淮海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四川、广西、河南、山东、重庆、广东、安徽等省〔直辖市〕。

考虑气候条件、生态、行政区划、栽培面积、种植习惯等,一般将甘薯种植区划为三大区,即北方薯区、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南方薯区。

2.产量相对稳定,始终稳居全球首位。

2023-2023 年,我国甘薯产量总体稳定在 7100 万吨左右。

据FAO 统计,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甘薯生产国,2023 年以全球36.7%的甘薯种植面积奉献了63.8%的产量,总体种植规模和产出水平均居世界第一,单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 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1998- 2002 年, 在甘薯的不同生育期对杞县、 汝州、洛阳、郑州、许昌、禹州、南阳等地的 13 个甘薯 品种进行调查, 发现河南省甘薯病毒病发生非常普 遍, 品种感病率和田块发病率均为 100% , 田间病株 率为 60% ~ 90% 。虽然不同品种间发病率有差异, 但没有发现抗病品种[ 3] ; 甘薯地上部病毒症状主要 有叶斑、花叶、卷叶、叶片皱缩和叶片黄化等类型, 以 叶斑类型为主, 如紫色羽状斑、紫斑、黄斑等。薯块
3 甘薯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有目测法、指示植物 法、血 清 学 检 测 方 法 和 分 子 生 物 学 检 测 方 法 等[ 18, 19]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 ) 为基础的血 清学检测方法和基于核酸的 P CR 和杂交检测技术 具有快速、特异、检测样品量大等特点, 是目前研究
在全省 10 个县 21 个点( 次) 进行的小区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 5] , 脱毒甘薯的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增 产幅度为 17. 9 % ~ 176. 0 % , 平均 61. 8 % 。不 同品种间的增产幅度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每公顷增 产鲜薯 2 593. 5~ 53 062. 5kg , 平均 14 703kg 。脱毒 甘薯在较大面积示范中也表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1998 年, 唐河县城郊乡权庄村种植 0. 2hm 2 脱毒甘 薯, 折产 60 378kg/ hm2, 比非脱毒甘薯增产 108% 。 社旗县1. 67hm2脱毒春薯, 产量平均达 50490kg/ hm2, 比未脱毒甘薯增产 70. 9% ; 5. 13hm2 夏薯平均产量 35175kg/ hm2, 比未脱毒甘薯增产 39. 6% 。1999 年, 南阳 卧 龙 区 种 植 40hm2 脱 毒 甘 薯, 产 量 平 均 达 30000kg/ hm2, 而未脱毒甘薯只有 20640kg/ hm2, 增 产 45. 3% 。
1979 年, 台湾学者在台农 65 号甘薯品种上首 次发现 SPL V [ 12, 13] 。该病毒侵染甘薯一般不产生明 显的叶部症状, 有的仅产生轻度斑驳。李汝刚等[ 14] 利用国际马铃薯中心制备的 SP LV 的抗体, 对采自
收稿日期: 2009- 06- 11 作者简介: 张振臣( 1964-) , 男 , 河南延津人, 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植物病毒研究。
65
2009 年第 9 期
1997 年以来, 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利用茎尖培 养结合热处理等技术, 培养成功了豫薯 7 号、豫薯 12 号、豫薯 13 号、商薯 19、汝薯黄、徐薯 18、梅营 1 号、北 京 553、徐薯 34、郑红 11、苏薯 8 号、安平 1 号、济薯 18 等脱毒甘薯品种, 其中脱毒豫薯 7 号、12 号、13 号、汝 薯黄、梅营 1 号、郑红 11、苏薯 8 号、安平 1 号等品种 为首次培养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5] 。
SP V MV 是 P oty vi r us 属一个 新的暂定种[ 16] , SPVMV 也 称甘 薯 病毒 2 ( Sw eet p otat o vi rus 2, SPV2) 和 甘 薯 病 毒 Y ( Sw eet p otato vi rus Y, SPV Y ) 。上世纪 80 年代, R ossel 等[ 17] 首先从台湾 和尼日利亚甘薯上分离到该病毒。SPVY 病毒粒体 丝状, 长 850nm , 侵染细胞产生风轮状、卷轴状内含 物和由非结构蛋白构成的晶状物, 侵染寄主产生明 脉、花叶、畸形、褪绿等症状。靠桃蚜( M yzus pers-i cae) 以非持久方式传播, 也可机械传播。但以机械 传播方式系统侵染甘薯时, 必须先在甘薯上预先接 甘薯褪绿矮缩病毒( Sw eet po tat o chlo rot ic st unt v-i r us , SPCSV ) 。寄 主 范 围 与 SPL V 相 似。At eka 等[ 16] 克隆了 12 个来自中国、葡萄牙、南非和赞比亚 的 SPVM V 分离物 的 CP 基 因及 3'端非 编码区 序 列, 这 12 个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在 81% ~ 99% , 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 86% ~ 99% 。
的重点。 在甘薯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方面, 河南省农
科院初步建立了几种甘薯主要病毒的检测技术。张 振臣[ 20] 、付振艳[ 11] 、黄玉娜[ 15] 等分别在大肠杆菌中 高效表达了 SPF MV、SP VG、SP LV 和 SPVM V 的 CP 基因, 通过纯化蛋白, 免疫家兔制备了上述病毒 的特异性抗血清, 并通过优化反应条件, 初步建立了 上述 4 种病毒的 EL ISA 检测技术。
上的症状以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为主[ 3~ 5] 。
2 甘薯病毒种类的分子鉴定
2. 1 甘薯 G 病毒 ( SPVG) 目前, SPVG 仅 在 中 国、埃 及 和 美 国 有 过 报
道[ 6 ~ 8] 。Co linet[ 9] 等利 用中 国广东 的甘 薯病 毒材 料, 克隆了 SPVG 广东 分离物( SPVG- CH ) 的外壳 蛋白( CP) 基因, 发现 SP VG- CH 的 CP 基因由 1 065 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 355 个氨基酸残基, 是已知 Pot yvirus 病毒中外壳蛋白最大的一个。Colinet 等[ 10] 此后又鉴定到一个分离物 SPVG- CH 2, SPV G- CH 2 与 SPVG- CH CP 基因 的核苷 酸序 列一 致性 仅为 85. 4% , 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 93. 5% , 说明 SPVG 不同分离物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付振艳[ 11] 等利 用 RT- PCR 方法克隆了 SPVG 河南分离物( SPV GH N) 的 CP 基因, 序列分析 表明, SPVG- H N CP 基 因 由 1 065 个 核 苷 酸 组 成 ( GenBank 登 录 号 为 DQ399861) , 编码 355 个氨基 酸残基, 与 GenBank 中 Eg ypt 1( AJ515380) 、L SU- 1( AY178991) 和 L SU3( AY178990) 分离物的核苷酸 序列一致性为 98% 左右, 与 中 国 广东 分 离 物 SPV G- CH ( X76944) 和 SPVG- CH 2( Z83314) 的核苷酸序 列一致性 分别为 98. 1% 和 85. 5% 。说 明 SPVG- H N 与 SP VG- CH 属同一类型, 而与 SP VG- CH 2 关系较远。 2. 2 甘薯潜隐病毒( SP LV)
在甘薯病毒的多重 PCR 和核酸杂交检测技术 研究方面, 设计了 SPL V、SP VG 和 SP FM V 3 种病 毒的特异性引物,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 建立了可同时 检测上述 3 种病毒的多重 RT- PCR 检测技术, 即在 一次 PCR 反应中同时检测上述 3 种病毒, 有效地提 高了检测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 以非放射性 物质地高辛( DIG) 为标 记物, 制备 了 SP L V 的 cDNA 探针, 建立了可 有效区分 SP GV 和 SP FM V 的 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技术, 为 SPL V 的特异性检测提 供了一种简便、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甘薯潜隐病毒 ( SP LV) 特异性探针 制备及快速检 测方法( 专利申 请号: 200810049089. 5) 和 三种甘 薯病毒的 多重 RT- PCR 检测方法( 专利申请号: 200810049503. 2) 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64
河南农业科学
北京、江苏、四川和山东的 200 份甘薯样品进行了血 清学检测, 发 现上述 4 个省 ( 市) 甘薯上 普遍存 在 SPL V 。Colinet 等[ 13] 测 定 了 SPL V 台 湾 分 离 物 ( SPL V- T ) 和广东分离物( SPL V- CH ) 的 CP 基因, 发现 SP LV- CH CP 的 N 末端存在 P ot y vi rus 属病 毒蚜传所必需的 DAG 基序, 而 SPL V- T 的 CP 相应 位置则突变为 DT G, SP LV- T 和 SPL V- CH CP 基 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 93. 5% , 认为 SPL V- T 和 SPL V- CH 为 SPL V 的 2 个不同株系。黄玉娜[ 15] 等 利用 RT- P CR 方 法 克 隆 了 SPL V 河 南 分 离 物 ( SPVL- H N) 的 CP 基因及部分 3' 端非编码区序列, 序列分析表明, SPL V- H N CP 基因由 879 个核苷酸 组成( GenBank 登录号为 DQ399862) , 编码 293 个 氨基酸残基, 与 SP LV- CH 和 SPL V- T 分离物的核 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 96. 8% 和 93. 0% , 与日本 分离 物 的 核 苷 酸 序 列 一 致性 为 83. 6% 。而 且, SPL V- H N 与 SPL V- CH 以及日本分离物一 样, CP 的 N 端存在 Poty v ir us 属病毒蚜传所特有的 DA G 基序。说 明河 南 分 离物 与 广东 分 离 物应 属 同 一 类型。 2. 3 甘薯脉花叶病毒( SP VMV)
5 脱毒甘薯的示范推广及增产效果
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制定了河南省甘薯脱毒及 繁育技术操作规程, 起草了脱毒甘薯的质量标准, 规 范了脱毒甘薯的生产场地、过程和病毒检测方法等。 在河南省初步建立了以河南省农科院为龙头, 由多 个市县参加的脱毒甘薯原原种、原种以及良种三级 繁育和供种体系, 使脱毒甘薯在河南省获得了较大 面积的应用。河南省从 1997 年开始示范推广脱毒甘 薯, 当年示范推广 0. 07 万 hm2, 1998 年 0. 67 万 hm2, 1999 年发展到 5. 3 万 hm2, 10 年来已累计示范推广 近 66. 7 万 hm2 。
4 脱毒技术研究及脱毒新品种的培养
河南省农科院对甘薯茎尖成苗培养及快繁培养 的培养基进行了研究, 筛选出了适合不同甘薯品种 的茎尖成苗和快繁培养基。在光照及激素对茎尖成 苗的影响研究方面, 黄冰艳等[ 21] 根据不同基因型甘 薯茎尖分生组织在不同激素水平的生长反应, 将 4 个河南主栽甘薯品种分为 3 类: 激素不敏感易成苗 型、激素敏感易成苗型和激素不敏感难成苗型, 并针 对每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培养基和激素水平、 改变光照时数和培养温度等具体措施, 使茎尖培养 成苗率达到 75% 以上; 黄冰艳等[ 22] 以 M S 培养基为 基础, 探讨了培养基中的有机营养成分( 除蔗糖外) 及光照在试管苗快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缺乏有 机营养成分( 除蔗糖外) 对试管苗生长无显著影响。 光照不仅影响试管苗的器官建成, 也影响试管苗的 生长, 光照时数以不低于 16h/ d 为宜。另外, 在简 化快繁培养基、降低培养成本方面, 研究了使用不含 有机物的 1/ 2M S 培养基和用食用白糖代替蔗糖、用 卡拉胶代替琼脂、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试管苗单叶 节或双叶节扦插快繁等多项简化措施, 使离体快繁 成本降低了近 8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