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来抒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来抒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诗意语文”是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题记在成为一名一线教师之前,我的理想课堂是王崧舟先生所倡导的“诗意语文”课堂。
什么是“诗意语文”呢?它又有什么打动我的地方?“‘诗意语文是一个过程,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接下来,我将结合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体系,结合我的教学实例,简要谈谈我所理解的新基础背景下的“诗意语文”。
一、他们都关注人性本真“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
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
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高峰体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是一种高峰体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更是一种高峰体验。
“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获得诗人的人生经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这与新基础教育语文价值观体系中的育人价值不谋而合。
新基础体系价值观中讲,语文教学是基于学科的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单纯传递語文知识的过程。
语文知识应该是在学生成长视野下的知识,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活”知识。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教科书,又超越教科书。
以我所教的诗词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江西闲居时的作品,描写了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语文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感受诗意语文——听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有感

感受诗意语文——听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有感作者:刘淑湘来源:《商情》2010年第16期[摘要]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想象体验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这就是笔者感受到的诗意语文。
[关键词]《长相思》情境想象拓展在美丽的吉安举行的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师“文学与教学”主题研讨会上,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
这位“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把我们带进了他营造的诗情画意般的世界中,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情感的写,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意语文的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那诗情勃发、诗意盎然的课堂里,感受他的诗意,去体验他和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诗意栖居。
一、在情境诵读中入情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
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韵味、读的神。
诗意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更是高扬“读”这面大旗。
为了让学生能入情入境,王老师课堂一开始,他就用抑扬顿挫而有磁性的语言进行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同学们,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东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一种怎样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在这番导语过后,学生读出的《长相思》都别有一番风味。
接下来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其中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有老师一层层递进式的引读,还有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的一次次想象读,不仅读的形式多,量大,连读的要求也在不断加深,从最初的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最后读出“味道”与“感觉”,学生通过这一层层的读,读出了纳兰性德征程孤独、思念、期盼、伤感的画面,也读出了故园安宁祥和的情景,更读出了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
《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语文》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意语文》读后感篇1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多次看到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介绍,非常崇拜,但也对其中的“诗意语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觉无法效仿,有点玄乎。
所以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咀嚼着“诗意”的内涵。
行走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
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
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
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
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
阅读: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启示

也就 意味着 教 师 的阅 读是 限定 在一 个 范围之 内,教师 能
读 出来 的不过 之类 、
知识 、 不是 技能 甚至 不是 课程 , 是 底蕴 。这 就需 要 教师 而 有深 厚 的积淀 。底 蕴 是靠 书堆起 来 的。书读 得 多, 一定 不 底蕴 就 深 厚 ; 是 , 但 不读 书 , 读书 , 一定 没 有底 蕴 的 。 少 是 另 一方 面 , 同于 数 学学 习主 要靠 理 性 、 逻 辑 思维 , 不 靠 在 掌握 概念 、命 题和 推 理 的过程 中进 而掌 握整 个 数学 知识
就成 为必 须 。 每一个 学 生都领 进书 籍 的世界 , 把 培养 对 书
籍 的热 爱 , 决于 教师 , 决于 书 籍在 教师 精神 生 活 中所 取 取
占的地位 。 如果 语文 教师 自己读 书甚 少 , 谈何 指导学 生 又
课 外 阅读 ?所 以说 , 个语 文 教 师 , 不 断 成 长 、 断 发 一 要 不 展 、 断超 越 , 的底 蕴 、 的境 界 、 的淡 定和 信念 是 最 不 他 他 他 为根 本 的东 西 。所 谓君 子务本 , 立 则道 生 。 本 问题在 于 , 师们 因 为这样 或那 样 的原 因 , 正 能够 老 真
建构 完善 的专业 知识 体 系是 至关 重要 的 。而专 业 知识 的
丰富 , 于在 职教 师而 言 , 很大 程度 上源 自阅读 。可 以 对 在 说, 阅读 是 教师专 业发 展 的基 点 。教师 需要 不 断阅读 , 不
断积 累 , 能不 断地 促进 自身 的专业 提升 。 才
对 于语 文教 师而 言 , 由于语 文学 科和语 文 学 习 的特 殊性 , 阅读 更是 语文 教师专 业发 展 的必需 。真正 的生 活是 感性 的 , 正 的语文 也是 感性 的 , 字 、 号 , 真 文 符 不过 是 一扇 窗 、 面 镜 子 , 过 它们 , 可 以看 到 大 干 世 界 、 芸 众 一 透 你 芸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教学思想

的
去。王g舟先生强
「诗意是一
语文的
东西,诗意是语文本有的,是语文
固有的属性,是语文的内精 c [2]诗意语文中,教师再为考试
而教,学生 再为考试而学
语文
,师生之 现一种
的与 一 Z 教师来 Z
而有的语文 ,为学生
而的
“诗意的 c
,
诗意课
”的 是 先有 的文
王g舟先生 _ ”二 一语文教师只有
能
,也才能教
关键词%王"诗意语文
一 •诗意语文的教与学 现如今,语文教学逐渐走向功
利化,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为考
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使得教育这
—本应通向人类灵魂大门的道路
转向无边的黑暗。这样背景之下, 学生只能成为一台台“学习的机
器”。
因此,王g舟先生呼吁“诗意
语文”,“这正是对4没有人t的教育
困顿的挣脱和救赎c气诗意语文, 也就是将语文教学去利化
下的情感体验;而“会意”则是通过
咀嚼文字,摸索文章细节,从细微
之处探寻文章的情感,是一种在相对静止Fra bibliotek态下的情感体验。
王9舟老师说:“在文本细读 中开掘文本 意,使文本细读 为
文本意的 过,这是意语
文
的
Q5
先生曾说:“慢慢,欣赏啊!@语文
的学就是“慢慢”的过,从文
字中咀嚼语文的意,让学生
读文字的
7
)A ”: 文本朗读
王*舟的诗意语文教学思想
□杨"# $ %&余
内容摘要%王"舟先生呼吁“诗意语文”,也就是将语文教学去功利化,还原到最初的状态中6。“诗意语文” 背景下的教学路径有广举象”、“造境”(入情”:创设情境中具化文本(会意”:文本细读中把握韵味(求气”:注 重文本朗读(寻根”:传承文化精粹C通过挖掘“诗意语文”的本质,使我们明白,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站在教 学的中心;让学生和老师诗意地栖居在语文 地C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于浙江上虞。
现任杭州市拱宸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他是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老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先后被评为全国小语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上虞市十大杰出青年、上虞市十佳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入《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自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长期醉心于小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在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即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自1998年被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0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1000节次、讲座300多场次,有的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中播出,受众达20余万人次,并成功地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
他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精致、和谐、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特色,并探索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醉心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他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让梦想在诗意语文中飞扬

让梦想在诗意语文中飞扬作者:杨秀文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01期2013年春天,“中国梦”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里冰河;恰似一场喜雨,滋润了干枯幼苗。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动情地勾画着中国的“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有我的期盼:追寻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让梦想在诗意语文中飞扬!我赞成王崧舟校长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借用王崧舟的话语:“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功利化的语文教育,已经愈来愈远离诗意。
在诗意被放逐的课堂里,令人惊异感奋的语言却化为僵直的图解,盈天地之美的诗意却被任意平面削切,母语的温润与魅力正在离我们的学生渐行渐远。
诗意语文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人生的哲理,能让每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实现审美经验的再创造,对文本学习产生审美关照和审美体验,从而达到主客体的完美融合,读懂文本,知人论世,谙习自己,张扬个性。
诗意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力的绽放,人格魅力的砥砺,思想境界的提升。
如京派作家汪曾祺深谙“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典训,以平淡质朴、灵秀清新的风格,使其散文落尽豪华,自然天籁,力图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纯真艺术”或“本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充满“赤子之心”的净土世界。
《端午的鸭蛋》是他的饮食散文《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文章从故乡端午的习俗谈起,引出高邮的特产咸鸭蛋,从而自然而朴实地展示了端午节的鸭蛋,将闲淡的风情与雅致借助这日常之物来传达,而这些日常之物也因汪老的笔触焕发出淡雅的情调来。
有如神来之笔,尤其是“吃鸭蛋”那一精彩细节——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可用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闭上眼一想,就能感觉到汪老写这些文字时的滋味与闲情来。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苟荪媛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是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其代表课例《丑小鸭》、《枫桥夜泊》、《我的战友邱少云》、《万里长城》等都是语文教育界的经典之作。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本文以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践为对象,浅析王崧舟老师践行的“诗意语文”课程观。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对于人文气息浓厚的语文而言,其教育就更需要诗意来充盈。
诗意语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文教育流派,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的创始人,在教学实践中,也一直贯彻诗意语文的课程观。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语文重在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对话,将教育的目的终极目的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课程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课程的学习方式重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1 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者”。
但是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有了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时候要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注重“对话”教学。
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和“言说”两个侧面。
王崧舟老师对“对话”这一概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对话的核心是理解。
在所有的对话方式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如果师生对话不能体现出对话真正的意义,那么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会失去意义。
然而理解的前提是要做到“倾听”。
倾听不只是倾听学生的语言,也要看学生的神态,动作,这样才能全方面的接触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摘要: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
命成长。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
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
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
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充满生机 诗意
我做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记不清指导、研
究和倾听多少节语文课了。我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师
和课堂教学,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
顿悟。我说不清一个语文教师从不懂语文到懂语文,从不会
教到会教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滋味。在课堂大赛的评比中,我
曾看到了教师失败的辛酸和成功的喜悦。我深深地感受到,
一个教师真的在教育的旅途中成长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
恐怕不行。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却说不清语文教学怎
么教,更不能把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 。有的
语文教师虽然年轻,但是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课堂教学。于
是,我就想,怎样做一个语文教师呢?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教师进行了多轮
的培训,也采取多种形式研讨与交流。可是我们的多数课堂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涛声依旧,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现在,教师牢骚满腹,把
矛头指向改革。而我认为,改革没有错误,问题出现在倡导
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语文是诗意的语
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
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
格的力量。我了解到一些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备好课外,
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他们可以说出诸多了理
由。尤其在小学,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
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
不成问题了。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
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
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
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
成长。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
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
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
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
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
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
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
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
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
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
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
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
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
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
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
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
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
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
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
老爷”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
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我暂且不责怪那个年代,但是,教师
素质各有高低。有一个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
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
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有一个教师,言谈
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
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
“文皱”,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
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
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
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
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
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
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
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
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
术了。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
用词,什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起初感到校长
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
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
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
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悦纳自己,拥有信心。老师的一个
优字,就会改变一个学困生的命运,一个肯定,使孩子看到
了希望。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获得了信心这第一个台阶,
他会踏着肯定、赞赏的阶梯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的。
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
这“点子”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
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
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
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
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
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
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
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诗意的语文教师,才华横
溢,运筹帷幄。诗意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
最后,祝愿我们都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你的智
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