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要点

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要点
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要点

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要点摘要:鱼类的肉质鲜美,口感独特,是人们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为了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很多地区纷纷建设了养鱼池,以提高鱼的产量。养鱼池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一直是养鱼户关心的重点内容,目前很多地区都将循环微流水技术应用到养鱼池中,大幅度的提高了鱼的产量。本文将论述池塘循环微流水养鱼技术要点,为广大养鱼户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

1 微流水池塘的建造

1.1 基本条件

循环微流水池塘的建造是保证整个养鱼过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应确保池塘规格与设计方案规定的标准一致,能够满足鱼类生长的基本需求。池塘的底部应该尽量平整,且保持在同一高度上,否则会降低水的流动速率。

1.2 循环通管的设臵

应根据池塘的形状、面积埋设循环通管,使其尽量远离池塘的进出水口,且与池底保持较远的距离,才能够保证循环通管时刻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将池塘中的废水及时排出。用水泥砌筑管道,保护循环通管使其不受流水的侵蚀,延长循环通管的使用寿命。

1.3 水泵的安装

水泵的功率要符合微流水的特征,不能为了加快水流速率就选择大功率水泵,这样会造成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对养鱼户来说得不偿失;如果采用的水泵功率过小,就无法将废水及时排出,池塘环境也会遭到破坏,甚至会造成鱼类的死亡率上升,因此选择合适的水泵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应尽量使用柴油、电机双配套的水泵,以保证在任何条件下水泵都可以正常工作,不会受到停电、跳闸等突发情况的影响。

2 微流水池鱼的饲管

2.1 水体交换

池塘内水体每天交换循环量一般占池塘总水量的1/10-1/7,池塘中上层水体溶氧饱和时间的长短,对鱼的摄食影响较大,1d内12:00-18:00之间水中溶氧量最高,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池塘水体循环交换效果最好。一般池塘面积为0.13-0.26hm2,每天水体交换量为200-400m3。因此,选用1台2.2kW、口径16.7cm的潜水泵,每天抽3-5h,可以有效地改善池塘水体溶解氧分布状况,活化池塘水质,为所饲养的鱼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

2.2 鱼种培育

在培育初期应在水中种植少量的水藻,提高水中的含氧量,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的衍生和繁殖。同时选择容易成活的鱼苗,按照鱼类的喜好投放饵料,要注意营养搭配,投放量必须经过精确的计算,避免鱼苗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速度。为鱼类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定期

观察鱼种的生长状况,以便随时调整养殖方案。当鱼苗生长到成鱼大小时即可捞出,也可适当的延长岀塘时间,提高鱼类的质量。

2.3 成鱼饲养

池塘微流水循环饲养成鱼,放养品种应以吃食性鱼种如建鲤、罗非鱼、淡水白鲳等为主养鱼,每667m2放养体重80-100g的优质鱼种2500尾左右。投喂颗粒饲料,投饵坚持“四定”,注意观察鱼类的情况,精心饲养管理。由于池水经常呈微流状态,水体溶氧量分布均匀,一般不会发生浮头,饵料利用率和转化率高,一般情况下单产比普通池塘高1倍左右。

2.4 疾病防治

应定期观察鱼类的情况,在容易发生疾病的季节向池塘内投放药物,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如果发现鱼类出现各种疾病的早期症状应立即将病鱼捞出,投放到其他的池塘中,防止疾病的传染和扩散。同时增加药物的使用量,预防其他鱼类患病。在患病的鱼类痊愈后,需观察一段时间确定其不具备传染性后才能重新投放到池塘中,确保其不会影响池塘中鱼类的产量。

3 结语

池塘循环微流水技术是目前提高养殖鱼类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很多地区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缩短了鱼类的饲养时间,提高了鱼类的质量,还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养殖技术。应不断加大对该类技术的研究,并扩展到其他产业,将农林牧

副渔紧密的连接到一起,以促进产业间的联合与合作,促进环保节能理念的早日实现。

山区坑塘流水养鱼技术

山区坑塘流水养鱼技术 山区坑塘流水无公害养鱼就是利用山区天然源头水或山谷型水库坝下流水,在人工砌筑的坑塘(鱼池)采用流水养殖的方法,以投喂青饲料等天然饲料为主、人工配合饲料为辅,进行无公害养鱼的方法。此方法养出的鱼即清水鱼(草鱼、鳊鱼、鲤鱼等)是在山区自然环境中,利用清澈、常年流水的山泉、溪水,以纯天然绿色植物为饲料养殖的,具有独特风味品质的水产品。清水鱼以其独特的养殖方式、独到的营养价值以及鲜美的风味受到人们青睐。 一、养殖生态环境条件自然生态环境要求清新优良,无任何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水源丰富,且确保长年流水不断;水质经检测,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水质标准》。 二、筑塘建设利用溪边、沟边的田、滩、地和光照时间长的地方建筑养殖鱼塘。根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开挖呈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开关的流水池塘,面积依据流水量的大小而定。水流量大,鱼塘面积可大些;水流量小,鱼塘面积应小些,一般掌握在10 平方米-50 平方米之内。鱼塘面积过大,整个池塘的深度以水体能自流、水深能达0.7 米-1.0 米为基本。 塘埂用石块或水泥砌筑,一般无斜坡,其高度应超过最高水位0.5 米以上为宜。塘底用小鹅卵石、沙石铺设或浇筑水泥,硬质底质便于池塘清理。鱼塘上方根据需要可以搭建部分遮阳棚架,在适宜的季节种植一些瓜果、植物等,以有利于夏季对池塘的遮阳、降温。 鱼塘塘角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一般进水口位置与最高水位持平或略高出最高水位,出水口设在鱼塘底部,以便于排污和放水管理。进、出水口的大小以养殖水体可以在全池塘流动、无滞水现象出现为原则。进、出水口还需设置拦鱼棚,既可以防止养殖鱼类逃跑,又可以拦挡水中浮物和杂物。 三、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前15 天左右,须对养殖鱼塘进行清洗消毒。在注水刷洗鱼塘内的污物、杂质后,截断水流, 2 天-3 天后排干池水,曝晒池塘10 天左右,池塘再进水。放养前应进行清池消毒。先放水清除池内污物、杂质,断水晒塘 2 天,放入清水,使水深达20 厘米,截水后用用生石灰0.3 公斤/ 平方米或漂白粉20 克/平方米兑水全池泼洒,2 天后进水。消毒后10 天放养鱼种。 鱼种放养的品种以草鱼为主,少量搭配鳊鱼、鲤鱼、鲫鱼,放养的时间为每年立冬后至春节前后。放养的鱼种要求全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为体长15cm 以上,一龄草鱼尾重250 克左右。鱼种放养密度一般为草鱼鱼种10 尾/平方米-13 尾/平方米左右。放养的鱼种必须用浓度为3%的食盐水进行15 分钟-20 分钟的浸浴消毒之后再下塘。 四、饲养管理“清水鱼”的饲料以天然或人工种植的青饲料为主,适当辅以谷芽、麦芽等其他鱼饲料,不投喂任何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 2 次,青饲料要求新鲜、娇嫩、无污染,其他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投喂量:日投饲(青饲料)量为鱼体体重的30%?50%,或配合饲料量为鱼体体重的4%?6%。以鱼体吃八分饱为准,即饲料在3小时左右被鱼体吃完。 五、流水调节调节鱼塘流水量是“清水鱼”的小面积、高密度条件下养殖管理的重要措施,原则上水体流量的大小可按季节不同来掌握,春季:鱼体经过越冬,体力较差,而鱼种从静水转入流水环境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需要在缓流的水体中生活一个时期。春季每天塘水交换 1次?3次。夏季:鱼体生长旺盛,要求水体溶解氧含量大,而只有流水量大才能保证水体较高溶解氧的含量,以促进鱼类的摄食和生长。夏季每天塘水交换3次?5次。秋季:要适当 控制流水量,使鱼体体力不致消耗过度,有利鱼类越冬。秋季每天塘水交换2次?3次。冬季:水温低,水体活动力小,新陈代谢缓慢,给予水体微流水量即可。冬季每1天?2天塘水交换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体会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体 会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循环水养殖方式的意义 彭卓群(发言提纲)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池塘、开放式流水池和网箱方式等阶段,现在进入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发展阶段。相比较于前三种方式,工厂化养鱼具有以下一般意义上的优势: 1,降低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 工厂化养鱼可以定义为封闭的循环水养鱼,即人工控制养殖工厂的环境温度和洁净度,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净化并循环使用养殖用水、控制水温水质和水的流量,提供全价配合饲料,使养殖对象全天候的处于更加合适的生长状态。以比较少的土地占有量,水资源占用量和能源消耗量获取更多产量的工业化的养殖方式。 因此,不必与农业的其它行业争地争水,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更多的产品; 不必为了气候和水资源到更加偏远的地区养鱼而离城市越来越远,有利于销售和员工队伍的稳定,减少经营管理成本; 不必靠天吃饭,气候的恶化和环境的污染对生产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更加有保证。 2,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资源的较少占用、零排污、少量的经过无害化(沼气池技术)处理的有机肥料的排出供给了本系统内的植物种植区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顺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 从以上意义上来看,工厂化养鱼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但是,工厂化养鱼的发展并不理想,国内现有的养鱼工厂多半没有正常运行。分析原因,主要应该是这样几点:

1,缺乏完整的消化吸收,缺乏创新能力。 一个行业的进步有赖于相关的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工厂化养鱼是上个世纪中下叶就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从技术特征上说是工业化的设备主导型的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消化吸收和规模化应用上受到了水产业行业能力的限制;引进设备费用高,配套设施投入大,仿造设备水平低,监测和应急系统保障能力差,以及只重视了硬件的引进和仿造,没有重视软件系统的引进和学习。因此,作为水产养殖业,要么等待与相关行业共同进步,要么就只能是结合国情学习这个技术的精髓,在应用的方式上加以改造创新。 2,缺乏环境政策的支撑。 相对于粗放的自然养殖和开放的流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鱼的企业在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上还是要高得多。但是,前者是以环境容纳能力的透支为代价的,企业的低成本是以社会的高成本为代价的。 在目前国家还没有要求水产养殖业付出环境成本的时候,实行工厂化养殖的企业,在相同产品的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 3,缺乏产业链的支撑。 实行持续的大规模的工厂化养鱼,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还要有产品的高附加值予以支撑。而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除了要有品种的独特性、技术的独创性之外,还要有加工的深度可发展性,有从繁殖到加工到市场营销的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否则,好的技术也会湮灭在落后的产业模式之中。 本公司工厂化循环水方式相对于一般的工厂化养鱼的优势: 1,技术上有创新。 没有万能的技术,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针对特定生产对象的技术。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和水源特点,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创建专门用于特定养殖对象的工厂化模式。相对于一般的或者说是经典的国外工厂化模式,本模式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循环流水养鱼技术,125平米水泥池产鱼3万斤,排污接近零

循环流水养鱼技术,125平米水泥池产鱼3万斤,排污接近 零 一个125平方米大小的水池能产多少鱼?重庆利赛农业有限公司铜梁西郊现代农业园水产养殖基地给出的答 案是:1.5万公斤! 重庆利赛农业有限公司铜梁西郊现代农业园水产养殖基地 的高密度流水养殖槽。记者周雨摄 近日,该公司对基地的两个水池进行捕捞,共收获了3万公斤鲫鱼、草鱼和鲤鱼。“这是我市建立的第一个‘低 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基地!”铜梁区农委水产高级 工程师杨龙说,这项技术可使水库、池塘的鱼产量由原来的亩均5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2000公斤,翻了两番,同时排污接近于零。它的试点成功,对铜梁乃至重庆做大做强水产优势特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增氧推水”装置让鱼做“有氧运动”记者看到,利赛农业公司的这个水产养殖基地约有 20亩水面,但70%以上的鱼却产自池塘中两个110平方米大小的水泥槽。水泥槽成长方形,每个长25米、宽5米、深3米,水面125平方米,容积375立方米,相当于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水泥槽的两端都与池外的水面相通,两者间隔有一张渔网。其中,水泥槽里是养殖区,槽外的大部分水体则是净化区。水泥槽里还可以用渔网进行再分割,

以养殖不同的鱼。“一个水泥槽就是一台‘跑步机’!”杨龙说,水泥槽的一端在水下安装有一台“增氧推水”装置,通过 风机鼓风推动水流由一方向另一方不停地流动。因此,整个水泥槽就像一台“跑步机”,使槽中始终保持充足溶解氧的同时,让鱼也不停地做“有氧运动”,从而使鱼在高密度养殖环 境下保持高存活率。而在水泥槽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地势相对低的集污池,急速的水流把鱼粪、残存的饲料带到集污池。这一端还装有一台吸污泵,可将底部约60%的废弃物回收到岸边的集污塔,对其进行脱水处理后,作为种植水果、蔬菜的有机肥。剩余肥水再流进水泥槽外的净化区,这里养有花白鲢,它们以剩余肥水和浮游生物为食。这样一来,整个池塘的污水排放接近于零。利赛农业公司总经理邓勇说,因水质保持清洁,鱼有氧运动量大,基地养出的鲫鱼、草鱼、鲤鱼,肉质更紧实,也没有土腥味,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这两个高密度流水养殖槽是去年6月建成并投入生产的,截至目前,两个槽已产3万公斤鲫鱼、草鱼、鲤鱼,净化区也产出了1万公斤花鲢、白鲢。而在过去,这个池塘的年产量只有1万公斤,现在的产量翻了两番。池塘“80∶20”养鱼技术的“升级版”据杨龙介绍,这项低碳高效养殖技 术由美国奥本大学设计,并通过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引入我国,两三年前开始在江苏省试点。去年春节,铜梁区委负责人回江苏老家时看到了这一技术,春节一过便组织铜梁的水

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技术

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技术 摘要介绍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技术,包括网箱材料、选址、网箱选择、渠道金属网箱基底设置、金属网箱的流速控制及拦污装置、网箱建造与安装、鱼种放养、日常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推广该技术。 关键词鱼;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淮河水系的发源地之一,长年雨量充沛。在响应国家“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梅山史河灌区到处兴建渠道,纵横分布,星罗棋布,长达几十公里。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治淮资金的大量投入,大部分渠道重新加固,采取水泥沙浆浇灌护坡,十分坚固,抗洪、防灾能力增强。在渠道的上游修建有蓄水大坝,分渠道建有流水大闸,保证了渠道的流水水位平稳、长年不息,且流速、流量基本上可做到人工控制。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水资源,在梅山史河灌区渠道内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进行金属网箱流水养鱼试验,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2只网箱共收获成鱼11 t,即每只50 m2的网箱产量5 500 kg。 集约化养鱼由于水体的不断更新,始终保持优良的水环境,尤其是保持较高的溶解氧和很低的铵态氮,采取高密度的放养(比传统养鱼高出几十甚至上百倍)、强化投饵等措施,使养殖对象在自身遗传性允许的范围内生长迅速,并且有养殖周期短、单位产量高、商品集中等特点。但渠道金属网箱养鱼与其他形式集约化养鱼相比较,更具有显著的特点。具体如下:①充分利用了渠道的流水开展集约化养鱼,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②借水还水,不与农田灌溉争水。③占地少或不占地,不影响粮食生产。④面积小,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人为控制,管理方便。⑤钢板网挺直,成型性、滤水性好,强度大,耐腐蚀,不怕蟹、鼠或其他敌害生物的危害。⑥不需水质净化设备,建筑成本低,适合于广大农民、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发。⑦水交换好,生产潜力大,产量高,效益显著。 ⑧综合流水池养鱼与水库网箱养鱼优点于一身,是一项可开发的水产项目。现将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技术总结如下。 1 网箱材料 镀锌钢管(或不锈钢)或角钢:是渠道金属网箱的箱体支架。坚实、牢固,具有抗冲击能力。螺母及垫圈:是连接钢管或角钢支架的配件,也是固定钢板网于钢管或角钢支架上的配件。水泥、沙石料:是固定钢管(或角钢)及钢板网在渠道护坡上的材料。圆(铁)丝和合成纤维绳:用来扎网箱。防锈漆:在网箱刚建好或每年渠道岁修期间,维护钢板网用,延长钢板网的寿命,也起到润滑钢板网、减少鱼体与箱的摩擦作用[1-2]:适合于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养殖对象的条件:①生长快,肉质好,经济价值高的品种。②饵料容易解决,饵料利用率高的杂食性或肉食性鱼类。③抗病力强。④苗种容易解决,种内残食现象不严重的品种。⑤放养规格在50~150 g以上的1龄鱼,同一只网箱内的鱼种放养规格尽可能整齐一致。当地产的淮河鲤,湖北产的团头鲂、鲢、鳙鱼。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基本原理(二)

技术 交流 107 2019年第1期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专栏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基本原理(二) 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PA/IPRS)是一项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最早在美国 兴起。在渔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和IPRS逐渐得到国内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重视, 近年来,浙江、安徽、江苏等地修建了多条IPRS系统,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为增进读者对IPRS的了解,本 刊将对IPRS的建造和技术管理进行连续介绍,供学习参考。 8.采用多级养殖的生产策略可 以减少生产季节池塘废弃物累积的 风险,因此会在同一个时间内养殖2 种~3种不同规格的鱼类。我们认识 到在IPRS中放养不同批次的鱼类达到 商品规格后连续上市的价值。采用这 种方法,一套IPRS系统内会养殖不同 大小的鱼类,不过就像一个养猪场那 样,不同大小的猪是相互分开的。这 是因为将不同规格的猪分开饲养,猪 的生长表现最佳,牛和禽类的表现也 类似。如果将小的鱼种放入较大的鱼 群中,总是有较大比例的小鱼被大鱼 捕食。因此采用大小分批养殖来避免 这种现象发生。 集污系统水下视图

技术交流 108 2019年第1期未完待续 9.众所周知,池塘养殖模式的分型能获得2倍或3倍的产量。单纯讨论每公顷的产量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除非能够明确池塘的平均水深。池塘养殖中水体的容积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如果我们衡量传统池塘的产量,其范围在每立方水体0.5kg~0.6kg。采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按池水容积计产量可以达到平均每立方米水体1kg~1.5kg。假设按这个标准,那么平均水深1.7m~2.0m、配备了合理的IPRS设备及管理系统的池塘,一年的产量达到20,000kg/公顷~25,000kg/公顷将很常见。在一个多级养殖的IPRS系统中,一年内养殖3茬~4茬将很正常。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规模大小的设计很重要,越精确地知道整个池塘的水体积越好。体积越小,单位体积的成本越高。IPRS大系统的成本在每立方米70美元~80.5美元,与此相比,小系统的成本大约在每立方米280美元~350美元。目前,商业化规模的流水槽的尺寸一般在5m×25m×1.5m (注:包括集污池)。在流水槽中的前22m长的区域内养成鱼类,而余下的3m区域用于收集清除鱼类代谢物。IPRS系统采用了鼓风机,因为它们在充气、混合和驱动水体运动方面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设备。如果配置合理,它们在22m长的跑道养殖区能有效地提供9次/时~10次/时的水体交换率。配备鼓风机的目的,既是为了优化鱼类的生长效率,也是为了收集和去除鱼类的粪便,并以一定的水交换速率给养殖水体提供充足的溶氧。 10.本项技术建议将滤食性鱼类作为其中的一个技术组成部分。我们力图在IPRS系统中养殖更多的吃食性鱼类,不管这种鱼类是鮰鱼还是其他吃食性鱼类,但它们摄入了饲料后就会排泄出大量的废弃物。通常,它们只能把摄入饲料重量的25%~30%保留在体内,也就是说,它们会把饲料中的70%~75%排泄出去。其中有些排泄物 质是气态,如二氧化碳,但大部分是 液态(溶解态)和固态的废弃物(如 粪便)。我们会尽可能地收集、去除 这些粪便类固形物。但在池塘养殖条 件下,溶解的部分或液体部分是很难 经济可行地被收集。此时,最有效的 办法是通过浮游动植物的繁生,从而 吸收、固定水体中可获得的这部分养 分,然后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来有效 地摄取浮游生物。罗非鱼就是这种滤 食性鱼类的很好例子,同时又能在市 场上出售。也有一些其他种类的滤食 性鱼类,它们在利用浮游生物方面也 是非常高效。这在生产中已经成为一 种常规技术了。在不增加额外饲料的 情况下,这些滤食性鱼类能够提供占 吃食性鱼类重量20%~25%的额外产 量。所以,养殖滤食性鱼类既能收获 额外的鱼类产品,同时还能通过加快 水体中未被充分利用的废弃物转化为 浮游生物而被重新利用,从而有利于 改善养殖水环境。 IPRS池塘结构的优化改造:用池 塘水体容积来提高产量 最适水深——在建设利用IPRS 技术进行商业化养殖的池塘时,需要 仔细考虑其池塘的结构。同样,在将 传统池塘改造成为可用于循环流水养 殖系统的池塘时,一些重要的因素也 要在设计时加以考虑。目前已知,只 要系统内的水体能被充分地混合和增 氧的话,那么其水体的容积越大,它 们处理养殖鱼类的废弃物的能力就越 大。为了能充分利用这种养殖方式的 这一优点,当老池塘的平均水深小于 1.5m时,就要将其加深或改造到平均 深度1.5m~3.0m。因为IPRS技术是一 种流水养殖方式,同时要求全池水体 都能参与混合流动,因此池塘深度的 增加及由此增加的水体容积将能使其 比小容积(浅水)池塘以较小的风险 养殖更多的鱼类。过去人们认为,将 池塘深度设计成使阳光穿透到池塘底 部的面积最大是一个精明的设计。池 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没有遵从这一传 统的设计理念,而更看重整个池塘有 较大的水体积。基于此,只要池塘能 被有效充气和不断的混合,那么池水 越深,池塘的生产潜能就越大。所以 我们推荐的IPRS池塘设计标准的平均 水深为2m~3.0m。IPRS养殖系统水体 被不断地混合和充气,能使系统对养 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快速处理的能力 得到增强。 池塘内氮循环

池塘养鱼高产新技术

池塘养鱼高产新技术 The High yield New Techniques in Ponds Aquaculture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局水产站——刘家学 我区渔业由养殖和捕捞两大部份构成。目前,全区渔业已基本实现养殖产业化,养殖与捕捞的比例从二十年前的3:1上升到9:1。2005年,我区水产品产量达到9580吨,人均占有量为8.5公斤,其中90%以上是由养殖获得。而水产养殖业又主要由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和河道养殖四大部份构成。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基本农田采取了政策性保护措施,稻田养鱼相对减少,一方面控制了养殖面积的增长,另一方面,因为一些养殖户得到养鱼带来的经济实惠,通过加高加固田坎,建设好进排水系统,由过去的“稻——鱼”模式直接转化成了“纯池塘”养殖模式;河道养殖因防洪设施等的建设,投资需要太大;此外,由于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水库施肥养鱼也受到了制约。因此,池塘养鱼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池塘养鱼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产品商品率高、污染较小、便于管理的优点,是我国内陆水域渔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式。大力发展池塘养鱼,不断提高养鱼单产和效益,是推动我区水产养殖业再上新台阶,促进渔业产业化和产品商品化的主要措施,而“80:20”池塘养鱼技术是一种池塘养殖新模式,也是全国技术推广总站自“十·五”期间就开始推广的养鱼新技术,具有高产、高效、无公害的优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节池塘“80:20”养鱼技术的基本概念 Section1 Basic Concept of “80:20” Techniques in ponds Aquaculture 一、“80:20”池塘养鱼技术背景 1994年,美国大豆协会分别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金山岭堡养鱼场,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五个地方对鲤鱼和鲫鱼进行养殖试验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二、基本概念 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是指利用淡水池塘养鱼,其产量中的80%左右是由一种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鱼组成,也称之为主养鱼。如鲤鱼、鲫鱼、青鱼、草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尼罗罗非鱼等;其余20%左右的产量是由“服务性鱼”组成,也称之为搭配鱼。如鲢、鳙鱼,可清除池中浮游生物,净化水质;鳜鱼、鲶鱼、鲈鱼等肉食性鱼类,可清除池中的野杂鱼。此技术适合 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结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理念,集成了循环流水养鱼技术与普通池塘养鱼技术,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通过机械造浪造流,在整个大池塘里形成环形水流,水流流经水槽,能在“跑道”内对水产品进行集中喂养,又能利用水流将排泄物集中到一个槽内统一处理,从而起到净化池塘水质的作用。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推荐渔管家,在物联网水养殖系统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提供水产品养殖的所有系统。下面简单介绍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 二、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结构 1、圈养系统:在砖混结构的流水养殖槽中安装纳米微孔增氧的气体提推水动力装置,形成高溶氧水流,构建吃食性鱼类的“圈养区”。 2、排泄物收集系统:在流水养殖槽尾部设计安装废弃物和排泄物收集系统,解决养殖产生的自身污染,实现低碳、高效的养殖目的。 3、外围池塘水质净化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栽种部分沉水或挺水植物,放养花白鲢、泥鳅、螺蛳、青虾、对虾、黄颡鱼、匙吻鲟、罗氏沼虾等水生动物净化水体,并在外围池塘水面上设置气提式推水设施,使整个养殖系统的水体形成大循环。

4、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足不出户,看看手机或仪器就能获知流水养殖槽里的水产品生产情况,并能及时发现问题。 三、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的槽体建设 流水槽体顺着南北方向建设为最佳,流水槽体建设土建材料可以选择砖砌水泥墙(经济耐用)、玻璃钢(成本高)、PVC材质(不耐用)、不锈钢(成本过高)等材质。鉴于经济实惠,建议采用砖砌水泥墙来建槽体,流水槽表面涂刷台湾南宝生态池漆。流水养殖槽外10%~20%的面积种植荷花、空心菜等观赏水生植物,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调节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指标处于良好水平,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实现水体生态良性循环。 四、流水槽循环水养殖鱼类有草鱼、鲤鱼、鲫鱼、鲈鱼、黄颡鱼等,选择喜欢流水的鱼养殖效果更好,不宜养殖凶猛鱼类,如黑鱼等,可套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用于初步净化水质。投放养殖鱼苗规格以50~100g为宜,放养密度可根据槽体内水体面积、鱼种、计划产量等因素来定。例如:一个长22m、宽5m、深2.5m、面积110㎡的流水槽可以投放6万尾鲫鱼苗,是普通养殖的50倍,每立方米水体产量超100kg,是传统养殖的4~5倍,每个流水槽年收益10万元左右。流水槽循环水养殖可以大大提高鱼类存活率,通常预计存活率在85%~90%。

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要点

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要点摘要:鱼类的肉质鲜美,口感独特,是人们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为了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很多地区纷纷建设了养鱼池,以提高鱼的产量。养鱼池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一直是养鱼户关心的重点内容,目前很多地区都将循环微流水技术应用到养鱼池中,大幅度的提高了鱼的产量。本文将论述池塘循环微流水养鱼技术要点,为广大养鱼户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 1 微流水池塘的建造 1.1 基本条件 循环微流水池塘的建造是保证整个养鱼过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应确保池塘规格与设计方案规定的标准一致,能够满足鱼类生长的基本需求。池塘的底部应该尽量平整,且保持在同一高度上,否则会降低水的流动速率。 1.2 循环通管的设臵 应根据池塘的形状、面积埋设循环通管,使其尽量远离池塘的进出水口,且与池底保持较远的距离,才能够保证循环通管时刻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将池塘中的废水及时排出。用水泥砌筑管道,保护循环通管使其不受流水的侵蚀,延长循环通管的使用寿命。

1.3 水泵的安装 水泵的功率要符合微流水的特征,不能为了加快水流速率就选择大功率水泵,这样会造成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对养鱼户来说得不偿失;如果采用的水泵功率过小,就无法将废水及时排出,池塘环境也会遭到破坏,甚至会造成鱼类的死亡率上升,因此选择合适的水泵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应尽量使用柴油、电机双配套的水泵,以保证在任何条件下水泵都可以正常工作,不会受到停电、跳闸等突发情况的影响。 2 微流水池鱼的饲管 2.1 水体交换 池塘内水体每天交换循环量一般占池塘总水量的1/10-1/7,池塘中上层水体溶氧饱和时间的长短,对鱼的摄食影响较大,1d内12:00-18:00之间水中溶氧量最高,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池塘水体循环交换效果最好。一般池塘面积为0.13-0.26hm2,每天水体交换量为200-400m3。因此,选用1台2.2kW、口径16.7cm的潜水泵,每天抽3-5h,可以有效地改善池塘水体溶解氧分布状况,活化池塘水质,为所饲养的鱼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 2.2 鱼种培育 在培育初期应在水中种植少量的水藻,提高水中的含氧量,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的衍生和繁殖。同时选择容易成活的鱼苗,按照鱼类的喜好投放饵料,要注意营养搭配,投放量必须经过精确的计算,避免鱼苗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速度。为鱼类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定期

养鱼技术:揭秘池塘养鱼需要的九大核心技术

揭秘池塘养鱼需要的九大核心技术 我国先进农村高产池塘养鱼技术有悠久的历史,阅历丰富。伴随着养殖技术的全面提升,高产池塘养鱼已慢慢发展趋势变成我区淡水渔业的关键支撑,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水产行业关键的新技术大全。 一、环境选择 自建鱼塘的养殖的位置最好是南方淡水资源充裕、循环水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农村地区,不要是死水,死水的药用养鱼成本比较高,而且不能获取高产,那样才有益于灌水和排水管道,对鱼类、鱼饵、集成鱼的运送也会便捷许多。对高产养鱼打下基础,然而,水深并不是越深越好。清塘时要注意用生石灰消毒,特别是浅水的,对于沙底池塘要用塑料盖上,以免发生鱼逃跑,一般来说,新挖塘的最佳水深最好是3米左右,最好是4米以下,1.5米以上。面积在200平方左右,对于这种水体氧气量也是足够的。不会造成鱼浮头等现问题。 二、高产养鱼混养类型 1草鱼、鳙鱼、鲮鱼、鲤鱼为主深水高效养殖类型。 2鲢鱼、鳙鱼为主的高产养殖类型。 3草鱼和鲢鱼、鲫鱼为主的深水高效混合类型。

4“斯密托博士”提出的“80:20”高产高效而且是标准化的立体养鱼技术类型。 三、优质鱼苗放养密度 鱼苗放养 一次投放多个循环流水池塘,每亩可放养密度5-10万尾,5万尾的投放,中间一般可分为两次,每亩投放达到10万尾,中间可分多次。如果想要节约鱼苗成本,最好人工繁殖鱼苗,才能保证有健康的苗种,不同的水质的养鱼有所不同,比如死水养鱼,要想获得高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循环水是获取高产的核心,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四、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 养鱼时投喂频次明确也由温度、水体、气温、精饲料品质及饲养淡水鱼种类、

尺寸和其消化系统的特点及进食特性决策。坚持利用农村养鱼中四字精养法投料中的“四定原则”或“三看原则”,每日第一次投喂時间应在早上7-8时刚开始,而最后一次投喂時间应当在下午6-7时上下完毕。在池塘养鱼条件下,每天喂食时间通常在上午9-10点左右,最后的喂食时间应该在下午5-6点结束。这里推荐饲料配方为青饲料+正太饲料混合使用。 五、水质管理方法 水质管理 高产池塘养鱼技术中对水体调节的规定便是要保证“肥、活、嫩、爽”四个字。有了这个标准方案,便可以判断这不是肥沃的死水,死水的水色是有绿色,综上所述流水养鱼的水体较好,无一切环境污染,合乎水产业自来水规范(农业部技术标准)。最好是农村天然河流活水、泉水的水源、地下水等,配套一台增氧机,以防万一,特别稻田鱼塘种植荷花,会造成鱼浮头。河流活水是循环水,水里氧气含量丰富多彩,天然饵料多,水体清新。池塘透明度在20-35cm之间较好,当水中浮游生物丰富时,可以在水中饲养大头鲢鳙鱼以调节水质,从而改善水质和生产。不够时可以施肥(特别是磷肥)来提高水质的营养,肥料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冬季可以不用循环水,不会造成缺氧。 六、轮捕轮放

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

ICS 65.150 B 51 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 Guidelines for fish culture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recirculation system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

前言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君卓、胡则辉、柴学军、吴祖杰。 Ⅰ

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术语和定义、选址、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养殖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海水鲆鲽类工厂化养殖,其它海水鱼类亦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 5153 无公害食品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 NY/T 5275 无公害食品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 2006 牙鲆配合饲料 SC/T 2021 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 2031 大菱鲆配合饲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工厂化养殖industrial culture 指利用机械、生物、化学和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车间进行水生动植物集约化养殖的生产方式。 3.2 循环水recycling water 指对使用过的养殖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符合无公害健康养殖水质要求,再用于养殖的水。 4 场址、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 4.1 选址 宜选择环境安静、水资源充足、周围无污染源、交通供电便利、公共配套设施齐全的地点,并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取水水源和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海水符合NY 5052要求。使用海水深井要特别注意海水中的二价铁离子和泥沙含量。 1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体会

循环水养殖方式的意义 彭卓群(发言提纲)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池塘、开放式流水池和网箱方式等阶段,现在进入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发展阶段。相比较于前三种方式,工厂化养鱼具有以下一般意义上的优势:1,降低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 工厂化养鱼可以定义为封闭的循环水养鱼,即人工控制养殖工厂的环境温度和洁净度,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净化并循环使用养殖用水、控制水温水质和水的流量,提供全价配合饲料,使养殖对象全天候的处于更加合适的生长状态。以比较少的土地占有量,水资源占用量和能源消耗量获取更多产量的工业化的养殖方式。 因此,不必与农业的其它行业争地争水,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更多的产品; 不必为了气候和水资源到更加偏远的地区养鱼而离城市越来越远,有利于销售和员工队伍的稳定,减少经营管理成本; 不必靠天吃饭,气候的恶化和环境的污染对生产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更加有保证。 2,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资源的较少占用、零排污、少量的经过无害化(沼气池技术)处理的有机肥料的排出供给了本系统内的植物种植区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顺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 从以上意义上来看,工厂化养鱼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但是,工厂化养鱼的发展并不理想,国内现有的养鱼工厂多半没有正常运行。分析原因,主要应该是这样几点: 1,缺乏完整的消化吸收,缺乏创新能力。 一个行业的进步有赖于相关的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工厂化养鱼是上个世纪中下叶就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从技术特征上说是工业化的设备主导型的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消化吸收和规模化应用上受到了水产业行业能力的限制;引进设备费用高,配套设施投入大,仿造设备水平低,监测和应急系统保障能力差,以及只重视了硬件的引进和仿造,没有重视软件系统的引进和学习。因此,作为水产养殖业,要么等待与相关行业共同进步,要么就只能是结合国情学习这个技术的精髓,在应用的方式上加以改造创新。 2,缺乏环境政策的支撑。 相对于粗放的自然养殖和开放的流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鱼的企业在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上还是要高得多。但是,前者是以环境容纳能力的透支为代价的,企业的低成本是以社会的高成本为代价的。在目前国家还没有要求水产养殖业付出环境成本的时候,实行工厂化养殖的企业,在相同产品的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 3,缺乏产业链的支撑。 实行持续的大规模的工厂化养鱼,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还要有产品的高附加值予以支撑。而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除了要有品种的独特性、技术的独创性之外,还要有加工的深度可发展性,有从繁殖到加工到市场营销的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否则,好的技术也会湮灭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要点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要点 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生态养殖模式是将原有池塘养殖的鱼虾蟹等集中在流水槽里进行养殖,用增氧机翻动水体进入流水槽,再经过养殖区——流水槽(养殖水产动物的养殖量等于原有池塘的养殖量)后,将残余的饲料、粪便等收集起来,再移除池塘系统。而流出的水体仅仅含有水产动物的排泄物、部分溶解于水体中的饲料物质和粪便物质,流出的水体再经过水生植物等吸收后回到养殖池塘循环使用。 池塘条件 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生态养殖系统建设塘口面积不宜过小,以30亩以上为宜。池塘深度2米左右,常年水位不低于1.5米,以1.7米~2.0米之间为宜。主养池塘旁边必须有建设污水沉淀的生物氧化塘的地块(与总体的流水养鱼池面积相当)。交通便利,最好能够保障饲料、鱼车可以直接到达系统工作台。 系统面积 系统建设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5%,不建议超过5%。太大超过池塘负载量,无法营造稳定、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太小则无法最大化的利用池塘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低下。 水槽构造 水槽净宽为5米,长度26米,其中22米为养殖区,前端1米为推水区,末端3米为集污区。集污区可适当扩大以提高收集效果。水槽深度2.5米,可根据池塘深度适当增减。 基本构成

一个完整的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生态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增氧推水设备、流水养鱼池、集污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导流墙、底层增氧设备及拦鱼栅、备用发电机、起捕设备等辅助设备。 池塘内循环微流水需要注意三点 首先每个池塘最好配备一台发电机,还要在流水槽底部或四周布设微孔增氧管,“这套系统需要动力支撑,不能缺电,备发电机遇到遇到突发停电的情况时可以紧急救援,特别是夏季,天热又闷,如果停电会出现一些鱼虾闷死,造成损失。 其次,由于是高效高密度养殖,在养殖池塘里应投食优质全价配合饲料,避免产生过多的残饵粪便。“还可以在每条槽的中部上层可以加一些网片,避免饲料因水流快速流到槽尾部,造成饲料浪费。 此外,用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生态系统养殖有一大特点就是集污效果,集污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池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如果不集污,就失去了池塘循环流水养鱼系统的价值。为此,尾部吸污设备吸污的次数可以根据养殖鱼类的大小,水温的高低而定,一般每天可定时吸污2—4次。吸出的废物应通过多级过滤池过滤,并结合种植植物,将水净化达标后,返回池塘循环使用。

小型水库养鱼技术要点

小型水库养鱼技术要点 一、基本条件 (一)清基:小型水库多是建在丘陵地区,淹没多条山沟及山坡上的农田耕地。为便宜养殖管理和捕捞作业,新建时要清除掉库底的树桩和障碍物;建成未进行清基的水库,为更好的发展高产养鱼,可以在天旱或涸水季节采取挖心子等办法清整除。 (二)消毒和除害:一般水库都没有进行消毒工作。但是长期养鱼,有机质淤积和肥泥增厚,都会影响养鱼效益。为此,在适当的时候投入一定量生石灰进行带水消毒,杀灭寄生虫或鱼类敌害,同时,对改变水库水质有积极作用。小型水库中存在一定量的凶猛鱼类,为不影响鱼种成活率,在有凶猛鱼类的水库投放鱼种规格要越大越好。 (三)建设鱼苗种培育池 水库在新建时应规划出鱼苗种培育池建设用地,一般100亩水库养鱼水面应配套5—7亩鱼池,水深1.5—2米,面积1—2亩为宜,也可在浅水区或库湾围拦培育鱼种,也可用网箱培育鱼种,以便适应水库多品种养殖的需求。 (四)防逃设施建设 建设水库防逃设施与水库鱼产量高低有密切关系,防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渔获物的安全与否。防逃设施建设分为网栏、栅栏两种,多数水库采用网栏且安全系数大,对于过洪量极小或一般都不过洪水库就不必要搞防逃设备。网栏则选用乙纶线编制网片网目为2公分的栏网,在离溢洪道一定距离(一般控制最大流速在每秒0.7米处)的两岸,将上纲栓紧固定,系在离水面0.5米的纲绳上或系上浮子浮在水面(将上纲拼缝一条盖网,使盖网浮于水面的上游方)下纲用铁锚、水泥或石头固定于水底。两岸边打水泥桩固定网绳,栅栏常用竹、木、钢筋作材料。水浅流缓的水库,可以直接在溢洪道口设置;溢洪量大,水流较急的水库,应离开溢洪道口,成弧形设置。 二、鱼种投放及比例 鱼种投放是水库养鱼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水库养鱼技术关键。 (一)投放品种比例 根据水库水体饵料生物组成及饲养管理方法来确定投放品种比例。 1、肥水水库型:指自然水体肥、人工投粪肥和化肥,在水库中套养鲤鱼网箱等放养品种比例主要为滤食性鱼类,其次是吃食性鱼类。鲢鳙鱼占90%左右,草、鲤鱼占10%左右,若水质特别肥,水色为绿豆色,鲢可占总放量的60—80%,镛可占20—30%。草鱼、鲤鱼等可占10%左右;若水色为深茶褐色,鳙可占25—35%,鲢占45—55%,吃食性草鱼等占15—20%,纯施化肥水库,应以鲢主主体,鲢可占75—85%,鳙可占10—15%,

池塘循环微流水养殖模式发展现状及建议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研究, 2020, 7(3), 163-16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2823673.html,/journal/ojf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d12823673.html,/10.12677/ojfr.2020.73023 池塘循环微流水养殖模式发展现状及建议 杨晓梅 怀化市鹤城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怀化 收稿日期:2020年9月2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17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4日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池塘循环微流水养殖模式的组成和优势,总结了池塘循环微流水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该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建议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Model Xiaomei Yang Huaihua Animal Husbandry and Aquatic Transaction Center, Huaihua Hunan Received: Sep. 2nd, 2020; accepted: Sep. 17th, 2020; published: Sep. 24th, 20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and advantages of 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Tech-nology model,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n-pond Raceway System,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model. Keywords Pool, Circulating Water,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s, Suggestions

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SoyAqua

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 周恩华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中国水产养殖在世界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2012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为5907.68万吨,比去年增长5.43%。其中,海淡水养殖产量为4288.36万吨,占总产量的72.59%,同比增长6.59%。中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3.63公斤。2012年中国淡水养殖产量2644.54万吨,淡水养殖总面积5,907,476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566,859公顷。全国池塘养殖平均单产为7116公斤/公顷(475公斤/亩)。池塘养殖仍是中国淡水养殖的主要方式,其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6%。虽然中国的池塘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水平较高,但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严重地制约了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淡水养殖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养殖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由于养殖户缺少先进的科学养殖理念,盲目提高 放养密度和产量,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结果导致大量的残剩饲料和鱼类排泄物在养殖水环境中不断积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导致鱼类病害的频发,甚至产生大面积的死鱼。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 2.养殖设施简陋,养殖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中国淡水养殖池塘多数建于20 世纪60-70年代。由于养殖模式的落后和多年来未得到有效的治理和修复,淤泥沉积严重,直接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目前养殖户为了提高单产,主要是通过定期大量换水来改善养殖水环境,这样不仅会浪费水资源,还会加剧周围河流,湖泊等公共水域的富营养化程度。据农业部2002年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资料显示,每年长三角地区鱼类池塘养殖向外排放总氮 10.08公斤/亩;总磷0.84公斤/亩。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在一些地区已对周围 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已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老池塘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养殖设施,进一步提高池塘生产力。如果我们不改变现有的养殖模式,也许数十年后有必要重新改造池塘。 3.膨化浮性饲料使用普及率较低,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有待进一步改进。虽然 膨化浮性饲料使用量在逐年增长,但大多数养殖户仍使用沉性饲料。与膨化浮性饲料相比,沉性饲料水中稳定性差,利用率低,浪费较大。另外,养殖户难以准确控制投饲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氨氮往往超标。据研究资料表明,池塘中氮的输入来源中,饲料占90-98%;而磷的输入来源中,饲料占97-98%。因此,饲料中氮、磷除小部分供给养殖鱼类的正常生长外,绝大部分是沉积池底。造成水体污染和浪费。除此以外,由于各种价格的上涨(包括饲料,人工,水电,塘租等),池塘养殖的效益也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亏本。 综上所述,中国的池塘养殖业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要进行养殖模式的创新和养殖技术的升级,这样才能保证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池塘养鱼技术要点

第六章池塘养鱼 第一节清塘 成鱼池的清整,可改善环境条件,保持和提高池塘生产力。连续多年进行精养的池塘,淤泥逐年沉积,鱼池变浅,水体缩小,因此清除过多的淤泥(为保持池塘肥力,淤泥可留20cm),是改善鱼池生产条件的首要问题,对曾发生较严重鱼病的鱼池,应进行药物彻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或20PPM(20克/m3)漂白粉带水清塘;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5-10公斤漂白粉干塘(水深5-10厘米)清塘。 第二节放养鱼种 鱼种是成鱼生产的物质基础,对放养鱼种总的要求是:种类齐,规格全,数量足,体健壮。 一、合理搭配混养 混养的优点:合理利用饵料和水体;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 利作用;可培育鱼种提高鱼产量;产量高成本低。 我国几种主要养殖鱼类,从它的栖息习性看,可以分为上层鱼(鲢鳙)、中下层鱼(草鳊等)、底层鱼(青鲫鲤等)三种。从食性看,鲢、鳙吃浮游生物;草鱼和团头鲂主要吃草类;青鱼和鲤鱼吃螺蚬;鲫吃小型底栖生物和有机碎屑;罗非鱼吃腐殖质、丝状藻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有机碎屑。因此,将鱼类实行合理搭配混养,可以因地制宜多种途径地扩大饵肥源,可以充分利用养殖鱼类的分层习性和它们之间在饵料连锁关系及物质循环上的互利作用;不同年龄规格鱼的混养,则有利于实行轮捕和为下年准备大规格鱼种。这些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池塘增产潜力,提高放养密度,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1、混养类型: ⑴以草鱼、鲢鱼为主的混养类型,是我国最普通的一种混养类型。其特点是养殖的鱼类 绝大多数是草食性鱼类,能充分利用来源广的青饲料和肥料,生产成本低,而产量和效益却相当可观; ⑵以鲢、鳙鱼为主的混养类型,是鲢、鳙鱼为主体鱼,适当混养草、罗非鱼等鱼类,以 施肥为主,同时投喂草料; ⑶以鲢、鳙、罗非鱼为主的混养类型,进行鲢、鳙、罗非鱼交叉饲养;上半年抓好鲢、 鳙鱼的饲养,到6-8月达到商品鱼,轮捕上市,下半年抓好罗非鱼的饲养; ⑷以草鱼和团头鲂为主的混养类型,基本与以草、鲢鱼为主的混养类型相似。养殖成本 低、产量高、收益大; ⑸以草、青鱼为主的混养类型,是江浙一带的养殖类型; ⑹以鲤鱼为主。 2、混养比例: ⑴"吃食鱼"与"肥水鱼"比例:一般1千克"吃食鱼"可带大0.5-1千克"肥水鱼"; ⑵鲢、鳙比例:一般放养比例控制在3-5:1或1:3-5范围; ⑶青、草鱼与鲤、鲫、团头鲂的比例:一般每放养1千克青鱼可搭2-4尾13cm的鲤鱼 种,1千克草鱼种可搭6-10尾13cm的团头鲂,白鲫的食性与鲢鱼相近,投养3-5尾白鲫相当于投养1尾鲢鱼。 ⑷青鱼与草鱼的比例:以青鱼为主的,草鱼不能超过青鱼的25%,轮捕轮放且经常注水 的,两者比例可达1:1。 ⑸罗非鱼与鲢、鳙的关系:在食性上有一定的矛盾,可交叉分上半年重点养鲢鳙(罗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