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要点

合集下载

循环水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循环水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循环水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循环水养殖方法是一种节约资源、提高养殖效益的养殖模式。

本文介绍了循环水养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重点强调了在实施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和水生生物的健康。

正文:1. 循环水养殖的基本原理循环水养殖是通过加强水质处理系统,将养殖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实现水的循环再生利用。

该养殖模式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减少水体污染,并提供优质的养殖环境,以促进水生生物的健康成长。

2. 循环水养殖的方法(1)搭建水质处理系统:将废水经过过滤、氧化、去除有害物质等处理方式,使水体的质量得到改善,以适应养殖生物的需求。

常用的水质处理设备包括生物过滤器、机械过滤器、曝气器等。

(2)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温、水氧合适,并根据水生生物养殖的需要进行调控。

稳定的水质是保证水生生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3)控制养殖密度:适量控制养殖密度,确保水生生物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和良好的水流环境,减少疾病传播和竞争压力。

(4)合理饵料投喂:根据不同水生生物的需求,合理选择饵料种类、投喂量和投喂时间。

避免过度投喂,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质恶化。

3. 注意事项(1)防止养殖区外来物种的侵入:建立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外来病原体或害虫进入养殖水域,以免影响养殖生物的健康。

(2)定期维护水质处理设备:保持水质处理设备的运作效率,定期清洗和更换滤材,确保水质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3)注意鱼病防控:加强养殖水域的卫生管理,定期对鱼只进行检查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并处理鱼病,以防止疾病传播。

(4)合理利用废水:对于经过水质处理仍然无法再次利用的废水,可以考虑将其用于灌溉农作物,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总结:循环水养殖方法通过有效的水质处理系统,实现了水的再循环利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废水的排放。

正确认识和实施循环水养殖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保护环境、促进水生生物的健康成长。

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

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

精品整理
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
一、技术详情
针对水产养殖水源水质恶化、养殖尾水排污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利用前置库物理的化学、生物技术手段,实施养殖用水的水源水质改善技术;采用生态浮岛、生物膜反应器以及养殖模式优化等原位修复技术对池塘水质进行原位改善;养殖尾水通过生态沟渠拦截、沉淀以及高密度水生植物的池塘进一步强化净化。

净化后水体采用生物膜反应器、蛋白质泡沫去除、臭氧消毒等设备,实现水资源再生和污染物减排。

此技术可以使用规模化养殖和高密度工厂化池塘养殖。

二、适用范围
一般池塘养殖,也可以用于高密度工厂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三、水污染防治效果
减排COD约为1000kg/ha.a;总氮约为30kg/ha.a;总磷4.3kg/ha.a。

尾水循环利用率80%以上,节水15300吨/ha.a。

亩增加经济效益15%以上。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循环与处理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循环与处理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循环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其发展对于人们的饮食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循环和处理技术问题也不可忽视。

合理的水体循环和处理技术对于保证水质的清洁和养殖环境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循环与处理技术进行探讨。

一、水体循环技术水体循环技术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对养殖水体的处理使其能够达到适宜的养殖环境要求。

水体循环技术主要包括水体过滤和氧气增氧两个方面。

首先是水体过滤,水体过滤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提高水质清洁度。

常见的水体过滤方法包括颗粒过滤和生物过滤。

颗粒过滤适用于去除水中的较大颗粒物,如鱼粪、浮游生物等。

生物过滤则通过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去除水中的有机废物,其主要优点是能够降解有机物,并且能够提供适宜的生物环境。

其次是氧气增氧,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对于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存活非常重要。

氧气增氧技术可以通过提供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来改善水质,增加养殖水生物的生存能力。

常见的氧气增氧技术包括曝气法和超声波增氧法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为养殖生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二、水体处理技术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以保证废水排放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水体处理技术主要有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三种方式。

物理处理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将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染物去除,常用的方法包括沉淀、过滤和吸附等。

沉淀是利用重力将悬浮物沉淀到废水底部,过滤则是通过过滤材料将悬浮物截留下来,吸附是利用吸附材料将污染物吸附在其表面。

生物处理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常用的方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法等。

活性污泥法通过悬浮生物群落的代谢作用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生物滤池法则通过废水流经生物滤料材料使废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去除。

化学处理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者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废水中的污染物沉淀或沉淀效果更好。

淡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要点

淡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要点

2020.11江新华1荣仕屿2(1.玉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玉林537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南宁530022)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分为养殖区水槽建造和槽内养殖管理、外塘净化区水质管控和养殖尾水净化3个部分。

总技术要点是槽内养鱼、外塘养水、尾水处理、内外循环。

为了便于人工操作,现制定出养殖技术操作要点如下。

一、养殖区水槽建造和槽内养殖管理1.水槽建造(1)池塘要求:面积在20亩以上,常年水位不低于1.5米。

(2)流水槽建造要求流水槽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3%,其中单槽养殖区110米2(长22米、宽5米、深2~2.5米),吸污区15~30米2(长3~6米、宽5米、深2~2.5米)。

配套设施:推水系统每槽1套,功率2.2千瓦;增氧系统每3槽1套,功率3千瓦;吸污系统每3槽1套,功率3千瓦。

配备有足额功率备用发电机组,物联网远程控制系统呼叫控制中心。

2.槽内养殖管理要求(1)养殖品种、规格和数量(表1)表1跑道养鱼放养品种、规格和密度(单槽)(2)鱼苗下槽前的准备工作检查设备:检查推水系统、增氧系统和吸污系统运行是否正常;检查拦鱼栅是否牢固、到位,并填写好设备安全检查表格(内容包括检查时间、检查项目、运行情况、整改项目和检查人等信息)。

加装防撞网:放苗后的前15天是各品种鱼苗在流水环境下养殖的训练和适应期,容易在推水系统前端发生顶水和撞网现象,造成鱼体损伤。

因此必须加装防撞网。

防撞网的网材选用普通涤陵山坳地,分区建设高标准养殖车间,解决了设施渔业用地难问题,提高了闲杂地的利用价值。

2.节约用水利用分级用水、分级养殖、分级排污的设计,使有限的水源得到最大利用,达到节水目的。

3.减少耗电利用上下级鱼池间的跌水,以及水面的射流和水底涌流,使养殖水体溶氧达标,基本不用机械增氧,达到节电目的。

4.减轻污染通过污物集中处理以及水生动植物的自净,减轻了养殖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达到环保的目的。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环保养殖技术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环保养殖技术

一、技术名称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环保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我国渔业已经转为“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建设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战略格局。

广东省池塘健康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追逐养殖产量导向的局势下,产生了一些不利问题:(1)水质监控、设施配套、卫生管理等关健技术水平低、集成体系建设薄弱,养殖废水任意排放;(2)养殖清洁生产意识淡薄,传统养殖操作方式普遍存在,成活率和养殖效益下降,抗风险能力弱;(3)目前的水产养殖模式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缺乏现代油业机械化设施装备.上述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广东省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传统池塘养殖是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渠"或"进、排水渠+养殖池塘"的形式为主,其本质上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生产的产品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则是在"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理念指导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长久利用.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是对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围绕池塘养殖业现代化的需求,针对广东省集约化养殖池塘设施装备落后的现状,以渔业绿色发展为目标,以节地、水循环利用.高效、安全生产等为目的,设省集中养殖区、污水沉淀区、净水区等,在池塘构筑砖混结构、不锈钢结构的集中式养殖水槽(规格20χ4χ2∙2m),养殖水槽的建设占池塘总面积2%~2.5%,构筑养殖水槽工艺,集成池塘污水沉淀区、池塘净化区等功能模块,建立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环保养殖系统。

三、增产增效情况应用该技术生产超市貌,在广州市南沙区,在50亩池塘中构筑8条养殖水槽(规格4×20×2m),建立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环保养殖系统,在系统中放养规格平均为500克/尾的大规格草鱼,在每条水槽中放养1万尾草鱼,共放养8万尾草鱼,使用蛋白为28%的膨化饲料,养殖50-60天,草鱼可生长至1∙8~2.2斤/尾,每条水槽容纳量控制在2万斤,每年可生产4批次。

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

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

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实现水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以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为主题,探讨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养殖效益。

一、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的意义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是一种环保、节水的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对自然水源的依赖,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通过科学管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能够有效防止水质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的原理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的原理是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然后将处理后的水再次循环利用于养殖过程中,达到节水、环保的目的。

1. 使用生态滤池:在养殖池塘的出水口设置生态滤池,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2. 循环水处理:将经过生态滤池处理后的水再次回流到养殖池塘中,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同时,可以通过加氧、增氧等技术手段提高水中溶氧量,改善水质。

3. 合理投喂:根据养殖对象的需求,合理控制投喂量,减少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量,降低废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4. 积极管理池塘环境:定期清理池塘底泥,控制水质中悬浮物和有机物的含量,保持水体清洁。

同时,可以合理调节养殖密度,避免过密养殖导致水质恶化。

5. 多种养殖方式的综合利用:可以采用多种养殖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如养鱼养虾、养鱼种田等,实现养殖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四、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的优势1. 节约水资源: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自然水源的依赖,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殖成本。

2. 降低污染物排放:通过废水处理,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

3. 提高养殖效益: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养殖收入。

4.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管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实现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有助于健康的养殖水体维持。

一、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基本原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将水体经过一系列处理设施后再次回归养殖用途的循环利用技术。

这种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管理,将饲料残渣、废气、废水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地处理,使得养殖水体得以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具体措施1. 喂食管理:合理调整饲料种类、比例和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和喂食残渣积累,以减少养殖水体中的废物。

2. 水质监测与处理:通过安装水质监测设备,监测养殖池塘中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如果水质异常,可采取措施如增氧、疏通水道、补充活性菌等进行处理。

3. 池塘设计:在建设池塘时,结合养殖品种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水深、水面面积和形状,以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间和氧气供应,减少病菌滋生和动物代谢废物的积累。

4. 污水处理设施:在养殖场附近建设生物净化池和湿地,用以处理养殖池塘中的废水。

通过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并回收部分养分供养殖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水体补充:根据池塘水质监测结果,适时补充新水,保持池塘水体的稳定。

补水要注意水源的选择和水质的清洁,以免引入有害物质。

6. 综合利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养殖方式相结合,如河流养殖、土地养殖等,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养殖效益。

三、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 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通过水体循环利用,减少了对地下水和河流水资源的需求。

- 减少废物和废水的排放:通过处理废弃物和废水,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 提高养殖效益:适当调整养殖方式和饲料管理,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2. 挑战:- 技术复杂: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需要综合各种设施和措施,要求养殖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池塘小水体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技术

池塘小水体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技术

池塘小水体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技术一、技术概述(一)基本情况在当前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开放水域水产养殖业退养限养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池塘养殖对保障水产品供给、振兴传统养殖渔区乡村产业、促进渔民增收的战略作用进一步提升。

然而,据估算,我国大约90%的传统养殖池塘没有专门的尾水处理设施,按照现行养殖生产尾水排放标准,难以实现达标排放;此外,养殖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高、粗放的水产养殖发展方式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长期存在。

因此,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局面,加强水产养殖尾水生态治理,加快推进传统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池塘小水体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是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为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两大区域,其整个养殖系统由池塘、流水槽、增氧推水系统、粪污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在水槽安装推水设备,使原来静态池塘形成动态流水,在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末端,加装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吸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处理后再利用,从而让养殖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特别针对养殖网箱拆除后,对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助推山区渔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作用,是现代渔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示范情况截至2019年底,池塘小水体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在全国20 多个省共覆盖池塘养殖面积100万亩,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培育新型养殖主体超过1000多个,带动1万多养殖户增收致富。

(三)提质增效情况1.生态效益提升。

该技术实现整个养殖过程中水体循环使用、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减少了水质恶化导致的大换水,有效节约养殖用水。

试验表明,池塘实际单位鱼用水为0.32立方米/千克鱼,显著低于传统池塘养殖0.6〜1立方米/千克鱼。

由于外塘采用生物浮床、微生物制剂等生物净水技术,且在鱼类疾病多发季节采用中草药制剂防治,使得池塘富营养化几率和细菌、真菌性鱼病发病几率分别降低了90%和36%,对发病的鱼群治愈率达到85%,大大减少了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控制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保障了水体水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要点
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生态养殖模式是将原有池塘养殖的鱼虾蟹等集中在流水槽里进行养殖,用增氧机翻动水体进入流水槽,再经过养殖区——流水槽(养殖水产动物的养殖量等于原有池塘的养殖量)后,将残余的饲料、粪便等收集起来,再移除池塘系统。

而流出的水体仅仅含有水产动物的排泄物、部分溶解于水体中的饲料物质和粪便物质,流出的水体再经过水生植物等吸收后回到养殖池塘循环使用。

池塘条件
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生态养殖系统建设塘口面积不宜过小,以30亩以上为宜。

池塘深度2米左右,常年水位不低于1.5米,以1.7米~2.0米之间为宜。

主养池塘旁边必须有建设污水沉淀的生物氧化塘的地块(与总体的流水养鱼池面积相当)。

交通便利,最好能够保障饲料、鱼车可以直接到达系统工作台。

系统面积
系统建设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5%,不建议超过5%。

太大超过池塘负载量,无法营造稳定、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太小则无法最大化的利用池塘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低下。

水槽构造
水槽净宽为5米,长度26米,其中22米为养殖区,前端1米为推水区,末端3米为集污区。

集污区可适当扩大以提高收集效果。

水槽深度2.5米,可根据池塘深度适当增减。

基本构成
一个完整的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生态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增氧推水设备、流水养鱼池、集污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导流墙、底层增氧设备及拦鱼栅、备用发电机、起捕设备等辅助设备。

池塘内循环微流水需要注意三点
首先每个池塘最好配备一台发电机,还要在流水槽底部或四周布设微孔增氧管,“这套系统需要动力支撑,不能缺电,备发电机遇到遇到突发停电的情况时可以紧急救援,特别是夏季,天热又闷,如果停电会出现一些鱼虾闷死,造成损失。

其次,由于是高效高密度养殖,在养殖池塘里应投食优质全价配合饲料,避免产生过多的残饵粪便。

“还可以在每条槽的中部上层可以加一些网片,避免饲料因水流快速流到槽尾部,造成饲料浪费。

此外,用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生态系统养殖有一大特点就是集污效果,集污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池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如果不集污,就失去了池塘循环流水养鱼系统的价值。

为此,尾部吸污设备吸污的次数可以根据养殖鱼类的大小,水温的高低而定,一般每天可定时吸污2—4次。

吸出的废物应通过多级过滤池过滤,并结合种植植物,将水净化达标后,返回池塘循环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