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底泥的处理处置途径分析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摘要:在河道疏浚过程中,由于对河道底泥进行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河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底泥输送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管理,会造成底泥流失. 重新污染水体和土壤.底泥脱水过程中,如果不对渗滤水进行处理,渗滤水会进入水体和土壤,污染自然水体和地下水。
本文以竹皮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江山大坝至夏家湾滚水坝段淤泥治理为例,与同行交流学习。
前言:由于竹皮河属季节性雨源河流,自然径流量极小。
竹皮河经多年累积效应,淤积严重,同时水体交换缓慢,河道自净能力差,河道来水量少且丰枯不均,面源污染,底泥中氮、磷含量超标,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较高,底泥释放的污染物成为竹皮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使得竹皮河水质无法达标,水污染严重,水生动植物匮乏,水生态环境恶劣。
1工程布置本次竹皮河夏家湾至江山电站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及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段范围为夏家湾滚水坝~江山水库大坝,总长度2.4km。
主要建设内容有淤泥固化处理工程、固化土堆放场建设工程、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等。
本工程根据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实际情况对堆场进行了布置,并对堆场的容量、面积、汇水面积等特性进行了量测、估算。
选择集中堆场4处,占地约6.75hm2,堆场在施工期可兼做淤泥固化处理场地。
四个堆场布置情况如下:(1)1#堆放场位于河道K0+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2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2)2#堆放场位于河道K0+9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5m左右,堆放场南侧为阳光一路,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3)3#堆放场位于河道K1+300西侧,堆放场西侧为207国道复线,且堆放场与207国道之间设有原207国道的挡土墙,挡墙稳定性可靠。
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且临河侧设置了挡土墙。
(4)4#堆放场位于河道K2+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57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
河道淤泥无害化处置方案

河道淤泥无害化处置方案
1.淤泥脱水:淤泥脱水是将淤泥中的水分去除的过程,可以使用离
心机、带式压滤机、压榨机等设备进行脱水。
这些设备通过施加压力或利用离心力,将淤泥中的水分分离出来,从而减少淤泥的体积和重量。
2.淤泥干化:淤泥干化是将脱水后的淤泥进行干燥处理的过程。
常
见的干化设备包括回转干燥机、滚筒干燥机、热风炉等。
这些设备通过提供热源和适当的干燥条件,将淤泥中的水分进一步蒸发,使其达到干燥的状态。
3.淤泥固化:淤泥固化是将淤泥中的有害成分固化成稳定固体的过
程。
固化剂可以是水泥、石灰、聚合物等。
淤泥和固化剂混合后,使用混合设备如搅拌机、搅拌车等进行充分混合和固化,以使淤泥成为固态块状物,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4.淤泥焚烧工艺:对于无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淤泥,
焚烧是一种处理方法。
淤泥焚烧设备如焚烧炉、回转窑等可以将淤泥进行高温燃烧,将有机物质燃尽,同时通过气体处理设备对燃烧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以减少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
5.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过程分解和转
化淤泥中的有机物质的方法。
例如,厌氧消化是通过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中分解淤泥中的有机物,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
生物滤池和湿地处理等技术也可用于淤泥中的有机物降解和去除。
河道清淤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河道清淤是维护水环境、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工作。
河道清淤质量控制措施是确保清淤工程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清淤工程的意义、作用以及一些基本措施。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河道清淤质量控制的一些更细致的措施。
1.淤泥清除措施:(1)机械清淤:使用挖掘机、铲斗船等机械设备将淤泥挖掘出来,确保清淤彻底。
(2)人工清淤:对于某些难以机械清淤的区域,可以采用人工清淤的方式,手工清理淤泥,以确保清淤彻底。
(3)抽泥清淤:在淤泥较多的区域,可以使用抽泥机进行清淤,将淤泥抽出,以提高清淤效率。
2.淤泥处理措施:(1)固液分离:将淤泥与水分离,压实淤泥后,将水分排放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淤泥处理场:为了将淤泥妥善处理,可以建设专门的淤泥处理场,对淤泥进行干化、堆肥等处理工艺,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资源化利用:对于经过处理后的淤泥,可以将其作为肥料或建筑材料进行利用,以实现淤泥的资源化利用。
3.河道管理措施:(1)定期巡查:对清淤后的河道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河道淤积情况,防止河道再次淤积。
(2)加强水质监测:对清淤后的河道进行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和改善。
(3)建立河道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河道管理机构,负责对河道管理、维护以及清淤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4.生态恢复措施:(1)湿地恢复:在清淤工程后,适当增加湿地面积,营造湿地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生态功能。
(2)植被恢复:种植适应河道环境的植物,提高河岸的绿化率,促进河岸生态恢复。
(3)鱼类放流:将适应当地水质的鱼类放入清淤后的河道,提高水域生物多样性,促进河道生态恢复。
5.安全措施:(1)工程防护:在进行清淤工程时,设置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2)警示标识:在清淤工程区域设置警示标识,提醒过往人员注意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3)疏散预案:对于一些大规模的清淤工程,应制定疏散预案,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疏散人员。
河湖治理的清淤方法

河湖治理的清淤方法
河湖治理的清淤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机械清淤:通过使用挖掘机、铲运机等机械设备,将河湖中的淤泥、垃圾等物质清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河湖淤积较为严重的情况。
2. 生物清淤:通过引进某些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生物资源,利用其生长力强、营养物质富集等特点,将河湖中的有机物质降解、清除。
例如,利用河蓬、菖蒲等植物的吸收作用,可以降低河湖中水中悬浮物质的浓度。
3. 化学清淤:通过投放一些化学药剂,加速河湖中的有机物质降解、溶解,促进沉淀物的分解和氧化。
这种方法可用于处理某些有机物质稠密、降解速度较慢的河湖环境。
4. 水工建筑措施:通过修建堤坝、水闸等水工建筑,控制河流水位,减少河湖淤积,同时也可以通过水体低位清淤、干扰淤积平衡等措施,加速河湖的自净作用。
5. 河湖疏浚工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疏浚工程,采取人工或机械方式将河湖中的淤泥、底泥等物质清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河湖淤积较严重、有一定规模的情况。
以上是常用的河湖治理清淤方法,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另外,对于河湖的持续治理,还需要控制源头污染、加强环境监测等综合性措施。
河道清淤资源处置方案

河道清淤资源处置方案引言河道清淤是维护河道畅通和水环境健康的重要环节之一。
清淤过程产生大量的淤泥和废弃物,如何有效地处置这些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河道清淤资源处置方案,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保护。
1. 资源概述河道清淤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主要包括淤泥、废石、废木等。
这些资源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例如淤泥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废石可以用于路面建设,废木可以用于能源生产等。
因此,通过合理的处置方案,可以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再生的能源和材料,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资源处置流程资源处置流程包括收集、分拣、处理和利用四个主要步骤。
2.1 收集收集是资源处置的第一步,主要是将河道清淤过程中产生的淤泥、废石和废木进行集中。
收集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例如使用挖掘机将淤泥和废石装入运输车辆,使用人工劳动将废木堆放在一起。
2.2 分拣分拣是将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分类和分离的过程。
根据资源的种类和用途,可以将淤泥、废石和废木进行分别分拣。
目的是为了方便后续的处理和利用。
2.3 处理处理是将分拣好的资源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
具体的处理方法根据资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于淤泥,可以进行固液分离,通过离心机等设备将淤泥中的固体颗粒和水分分离。
对于废石,可以进行破碎、筛分和洗涤等处理,以得到符合要求的骨料。
对于废木,可以进行研磨和切割等处理,以得到适合燃烧或其他利用方式的木材。
2.4 利用利用是将处理好的资源进行再利用的过程。
具体的利用方式可以根据资源的性质和市场需求来选择。
对于淤泥,可以将其用于土壤改良、造林、园艺等方面,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对于废石,可以将其用于路面建设、建筑材料生产等方面,减少对天然骨料的需求。
对于废木,可以将其用于能源生产,例如燃木炉、生物质发电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3. 环境效益这种河道清淤资源处置方案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通过资源的合理处置和利用,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与处理措施

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与处理措施摘要: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也变得愈发严重,特别是河道底泥沉淀物更为凸显。
在开展河道底泥治理时,多运用底泥疏浚这一技术。
随着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环保疏浚开始进入人们的眼帘,其不同于传统的物理疏浚,而是在确保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将底泥污染物彻底清除,避免出现二次污染。
具体疏浚方案需要结合底泥性质,受污染程度及水文特征等共同确定。
基于此,笔者重点就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与处理措施展开分析。
关键词:河道底泥;环保疏浚;处理措施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是城市化建设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并排入水体,对水生态环境和周围土壤、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影响到周围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沉积物作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大量的污染物,特别是当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沉积在沉积物中的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会从沉积物中再次释放到上覆水体中,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良好的底泥生态环境对控制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1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1.1常规的疏浚方式1.1.1干法清淤干式疏浚的原理是:先设置临时围堰,然后干式疏浚后将水完全排出。
在具体的疏浚过程中,主要是借助挖掘机和水力挖掘来完成疏浚工作。
采用挖掘机干式疏浚法的优点是方便,灵活性高,技术要求低,适应性强,不会增加底泥含水率,但特别有限,主要受天气影响;水力疏浚法主要是将泥浆洗净,再用泵送的方式将泥浆输送到岸场或泥浆池。
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施工成本低,施工操作简单,但也存在增加底泥含水率和底泥处理成本的局限性。
1.1.2水下清淤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在船舶上装一台清淤机械,把船舶作为建筑平面进行表面清理,然后用水泵将海底沉积物输送到岸边的码头。
海底淤积的方法有:绞吸式挖泥船和耙吸式挖泥船。
在绞吸挖泥机作业时,首先利用绞车将淤泥排出,将淤泥变为淤泥;然后用泵抽将淤泥输送到排泥区;而在耙式挖泥机的具体作业中,则采用大型自航、装仓式挖泥机进行清理,该机型配备了犁式挖土机和液压抽油机,首先将耙吸器置于河床底部,再利用抽油器进行抽水。
河道淤泥硬化治理措施

河道淤泥硬化治理措施1. 简介河道淤泥硬化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措施,旨在消除河道淤泥对水流通畅性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本文将介绍河道淤泥硬化的定义、原因和常用治理措施。
2. 定义河道淤泥指的是河床和河岸堆积的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
淤泥的堆积会导致河道断面变窄,增加水流阻力,影响水的流动速度和形态。
河道淤泥硬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手段,提高淤泥的固结性和抗侵蚀能力,从而恢复河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3. 河道淤泥的形成原因河道淤泥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3.1 水流速度下降当河流受到人类活动、河床改道或河道变窄等因素影响,水流速度下降,带来的水动力作用减小,导致河道淤积。
3.2 污染物沉积工业废水、农业用药等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河道中的有机质和固体颗粒物增加,进而促进淤泥的形成。
3.3 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如河床挖掘、河道清理不及时等,会打破河道的平衡,导致河道淤泥的形成。
4. 河道淤泥硬化的常用治理措施为了恢复河道的正常功能,需要采取适当的河道淤泥硬化治理措施。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4.1 机械清淤机械清淤是指利用机械设备对河道淤泥进行清除和清理的方法。
常用的机械包括挖掘机、抽泥船等。
该方法适用于淤泥较为集中、不太稠密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清除淤泥,恢复河道的正常断面形态。
4.2 化学固化化学固化是指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河道淤泥发生固结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水泥、石灰等。
通过化学药剂的反应,可以提高淤泥的固结性和抗侵蚀能力,从而减少淤泥的产生和运移。
4.3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对淤泥进行修复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工程手段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植物修复利用植物的根系和生物质量来固化淤泥,微生物修复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淤泥中的有机物质。
4.4 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指采用多种治理手段的组合来进行河道淤泥治理的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机械清淤、化学固化、生物修复等多种治理手段,可以达到最佳的河道淤泥硬化效果。
塘口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塘口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塘口底泥是指湖泊、河流等水体底部的沉积物,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物以及微生物组成。
由于塘口底泥中富含养分和有机质,若能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不仅可以保护水环境,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本文将探讨塘口底泥的处理方法和资源化利用途径。
一、塘口底泥的处理方法处理塘口底泥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
1.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利用物理手段对底泥进行分离和去除。
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有沉淀、筛选和压滤等。
沉淀是指将底泥和水分离,通过自然沉降或添加沉淀剂加快沉降速度;筛选则是利用筛网或滤网将底泥中的杂质拦截;压滤则是通过应用过滤机械将底泥中的水分去除。
这些物理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底泥中的固体颗粒和水分含量,提高处理效果。
2.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对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
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有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好氧处理是在氧气存在的环境中通过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对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厌氧处理则是在无氧环境下进行,产生沼气等可再利用的资源。
生物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还能够减少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物质对底泥进行处理。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有氧化法和固化法。
氧化法是通过添加氧化剂使有机物氧化降解,常用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固化法则是利用固化剂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固化成无毒、无害的物质。
化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底泥中的污染物含量,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二、塘口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塘口底泥除了可以通过处理方法进行清理外,还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塘口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
1. 有机肥料生产底泥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有机肥料的生产。
将底泥与适量的有机废弃物混合发酵,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和腐熟,可以得到高品质的有机肥料。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塘口底泥的有机质和养分,还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土壤的养分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底泥的处理处置途径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河道底泥的处理处置途径分析
景长勇 霍保全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要:主要介绍了河道底泥的主要成分和特征,阐明了河道底对水体水质的危害,并对河道底泥的处理处置途径进行了阐述和研究,指出了河道底泥资源化处置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河道底泥,处理处置,资源化 河道底泥是城市市政排水系统的副产品,主要来源于城市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泵站和污水处理厂。一般地,以无机物为主要成分的称为“沉渣”,呈大颗粒,易脱水,不腐化且流动性差。以有机物为主要成分的称为“污泥”, 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等。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稳定化程度,污泥还可分为生物泥、熟污泥、化学污泥等。不同种类的污泥,其性状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异,采取的最终处理处置措施也应具有针对性。 1.河道底泥的组成和性状特点 污泥成分对处理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以下指标是确定污泥性质的主要依据:含水率、有机物和无机物在干物质中的含量、无机物与惰性成分、挥发性成分(如氯等)的百分比、金属等重污染物的浓度。 1.1含水率 污泥颗粒中水有不同的相性,包括可经重力沉淀和机械作用去除的自由水、必须通过较复杂或需要较高的能量(如加热、焚烧等)才能去除的物理性结合水、间隙水、胶态表面吸附水、化学性结合水、生物细胞内的水和分子水等。 水分在污泥中的存在形式与含量,直接影响具有重要减量化处理效果的污泥工艺的选择。市政污泥的亲水性较污水处理厂污泥低,相当部分的水分以自由间隙水的形式存在于污泥中,易于在机械脱水过程中去除,但由于无机砂含量较高,对脱水机械的磨损也较为严重。 1.2有机物和无机物在干物质中的含量 污水经生物处理产生的污水污泥中很大一部分是微生物团,因污泥成分不同,未消化的市政污水污泥的有机物含量约占干物质的60%~75%,高效厌氧消化处理后可降至38%左右,其中有机硝酸盐构成污泥中的有机物有效成分,当施用到土壤,硝酸盐经生物降解可改善土壤。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细菌及大部分寄生生物在初级和二级沉淀中沉积下来,并与污泥混合,病毒则吸附在污水中的颗粒上,再随颗粒的沉淀沉积在污泥中。大肠菌、大肠粪菌、粪链球菌由哺乳动物直肠正常排出,它们的数量在污水和污泥中均保持恒定。相对应的,各种病原菌如沙门氏菌、痢疾菌、肠道病毒(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肝炎病毒、轮状病毒等)和寄生生物(例如蛔虫、鞭虫、阿米巴虫等)在污水污泥中的比率同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有关。 市政污泥虽然有机物含量仅接近消化污泥的水平,但仍具有污染环境的能力,必须进一步处理并安全利用或消纳。 1.3无机物与惰性成分 污泥中的无机物或矿物质主要由下列物质组成:矿物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盐等)、石灰(干CaO或含水的Ca(OH)2等)、砂(SiO2)和灰分。在污水处理厂中,生物处理的细菌种类并不影响污水和污泥中的矿物质成分。惰性成分来源于污水中的沙粒、灰分和盐分等。 1.4挥发性成分 污泥中的挥发性成分如高浓度氯可导致污泥处理设备的腐蚀,而且腐蚀也会妨碍污泥作为燃料的应用。 1.5金属等重污染物的浓度 重金属的存在妨碍污水污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1984年5月18日国家建设部发布并于1985年3月1日实施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该标准主要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防治农用污泥对土壤、农作物、地面水、地下水的污染而制订,对污泥中金属 的含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般城市污水由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两部分组成,且工业污水所占比例较高(大于40%),历年监测结果表明,个别重金属含量指标超标的现象经常发生。 2.河道底泥的处理处置技术分析 2.1河道底泥处理处置的目的 针对河道底泥的处理与管理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 (1)减量化 所谓减量化是指减少最终处理(处置)污泥的容积。污泥一般由比较松散的小块组成,含水率较高,故污水污泥的容积可达其所含固体容积的许多倍,减量化处理可为污泥最终处理(处置)减少技术上的困难和经济上的压力。 (2)无害化 如前所述,由于污水污泥含有的大量污染物,必须通过无害化处理避免其造成二次污染并使最终产品的卫生学指标达到要求。 (3)资源化 污水污泥富含营养物质,有的还具有较高的热值,具备一定的资源化利用的条件,但在制定污水污泥管理策略时,必须充分注意到污泥的资源化和再利用价值只能作为确定处理工艺时附加考虑的因素,即必须首先满足无害化、减量化的目的,才能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制定再利用的方案。 2.2河道底泥处理处置常见技术介绍 2.2.1传统处理技术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普及率快速提高,针对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的传统处理技术发展较为完整、成熟,主要工艺包括:浓缩、消化、自然干化、机械脱水、消毒等,主要依据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特点和预测的污水污泥泥质特性加以选择确定。 污泥浓缩的主要方式有重力浓缩、气浮浓缩、离心浓缩。通过浓缩一般可使污泥体积减少50%~70%,使后续处理的规模、能耗大幅度降低并为之创造条件。 污水污泥的消化处理是污泥稳定化的过程,可分为好氧消化和厌氧消化,工程上一般采用厌氧中温消化,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可通过集中收集后加以利用,通过消化过程,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可降低至40%左右,达到初步稳定化效果。值得指出的是,经污水处理厂消化(稳定化)处理后的污泥,仍未失去其较强的污染环境的能力,而脱水污泥的排放问题一直困扰着污水处理厂的管理者们,因此污泥的后处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污泥自然干化的目的在于进一步降低污水污泥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其体积。污泥自然干化过程的完成一般在污泥干化场内,根据泥质的不同,干化机理可分为渗滤作用、蒸发或撇除。污泥干化场占地面积较大,受环境气候条件影响严重,而且操作卫生条件恶劣,目前已基本被淘汰。 污泥机械脱水前一般需要进行预处理,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其脱水性能,降低运行成本。预处理主要方法有化学调理法、热处理法、冷冻法及淘洗法等。一般采用投加絮凝剂的化学调理法。脱水机械设备依据不同的脱水原理一般有带式压滤机、真空过滤机、离心脱水机、螺压脱水机等。目前工程上应用较多的为带式脱水机和离心脱水机。 2.2.2卫生填埋处置技术 污泥卫生填埋处置场中污泥的处置工艺采用卫生填埋技术,即在利用自然界代谢功能的同时,通过工程手段和环保措施,使污泥得到安全的消纳并逐步达到充分稳定无害的污泥处置效果,主要借鉴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工程经验进行建设。 污泥卫生填埋方式基本属于厌氧性填埋,仅在初期填埋污泥表层及填埋区内排水排气管路附近由于空气的接触扩散形成局部的准好氧填埋方式。虽然污泥在污水处理厂中经过了厌氧中温消化处理,但由于这一过程没有达到完全的降解(进入填埋区的污泥有机物含量仍在40%左右),因此,污泥在填埋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个稳定化降解过程。 填埋污泥降解的主要方式为厌氧分解,一般要经历由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共同发挥作用的水解酸化阶段和由产甲烷菌起主导作用的产甲烷阶段,最终污泥中的可降解的有机质被分解为稳定的矿化物或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包括CO2和CH4在内的填埋气体,从而完成污泥的稳定化过程。填埋污泥彻底的稳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厌氧降解的主体过程一般发生在填埋最初的几年中。 填埋体中有机物的厌氧降解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污水处理厂消化污泥在填埋过程中的情况而言,具有如下特点:①污泥富含大量微生物和各种微生物菌种,有机物的降解比较完全;②污泥中含有的N、P等物质为有机物的降解提供营养;③污泥较高的含水率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④由于污泥堆体稳定性的需要覆盖土层较厚,特别是由于污泥自身高粘度性状的影响,对厌氧降解过程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⑤由于经历过污水处理厂的中温厌氧消化过程,填埋污泥中易降解物质量较少,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快速降解过程,可不考虑由于甲烷气体的过量集聚造成的危害,因此可对填埋气体采取自然排逸的方式;⑥污泥中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对降解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影响。 2.2.3海洋投弃 投海,由于深海投弃管道设备需一定投资,且世界各国对海洋环境日益关注而纷纷立法禁止,因而近年来基本不再采用。 2.2.4堆肥处理技术 堆肥化,即土地利用法,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固体废物中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N、P、K等营养元素以及植物生长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Ca、Mg、Zn、Cu、Fe等,施用于农田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1933年在丹麦出现的丹诺(DANO)发酵器标志着污泥连续性机械化发酵工艺的开端,利用回转仓完成中温、高温发酵过程,高效、防臭,成品质量高,在美国、日本、欧洲广为采用。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方法有:自然堆肥法,圆柱形分格封闭堆肥法,滚筒堆肥法,竖立式多层反应堆肥法以及条形静态通风等堆肥工艺,这些方法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污泥的土地利用能耗低,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积极的污泥处置方式,土地利用将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但是,污泥中也含大量病原菌、寄生虫(卵),以及铜、铝、锌、铬、汞等重金属和多氯联苯、二恶英、放射性元素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一般来说,污泥要作土地处置必须经无毒无害化处理后(一般采用高温堆肥),才能作土地利用,否则,污泥中的有毒有害物会导致土壤或水体污染。 2.2.5热干化与焚烧处理技术 污泥的干式热处理,包括污泥干化、焚烧、熔融三种方式。 污泥的干化处理,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加热方式,进行低温热处理,使污泥脱水、减容,同时泥性趋于稳定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和欧美就已经用直接加热鼓式干燥器来干燥污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污染干化技术的优点正逐渐显现出来:污泥显着减容,体积可减少4~5倍;形成颗粒或粉状稳定产品,污泥性状大大改善;产品无臭且无病原体,减轻了污泥有关的负面效应,使处理后的污泥更易被接受;产品具有多种用途,如作肥料、土壤改良剂、替代能源等。无论填埋、焚烧、农业利用还是热能利用,污泥干化都往往是重要的第一步,这使污泥干化在整个污泥管理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运用污泥干化技术处理城市污泥得到迅速发展。 焚烧是将污泥作为固体燃料投入焚化炉中,使其与氧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并转化为高温的燃烧气和少量性质稳定的固定残渣。最早的固体废物焚烧装置是1974年建于英国的间歇式固定床垃圾焚烧炉。目前应用最广的焚烧设备是流化床焚烧炉,已成为集各种高新技术于一身的现代工业化装置。通过焚烧可使污泥达到最大程度的减容,从而减轻后续处置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焚烧过程中所有的病菌、病原体均被彻底杀灭、有毒有害的有机残余物被氧化分解。焚烧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适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大中城市采用。燃烧气可作为热能回收利用,焚烧灰可用作生产水泥、砖、陶粒等的原料,使重金属被固定在建筑材料中而避免其重新进入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