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外科治疗
胃癌的外科治疗PPT演示课件

胰头后淋巴结 沿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沿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a1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a2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b1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b2
10
日本胃癌处理公约第13版,胃癌分为3站20组。根据我国
的胃癌发病特点,临床上更多参照日本。
第17组 (No. 17)
胰头前淋巴结
8
第7组 (No. 7)
胃左动脉淋巴结
第8a组 (No. 8a)
肝总动脉前上部淋巴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8p组 (No. 8p)
肝总动脉后部淋巴结
第9组 (No. 9)
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10组 (No. 10)
脾门淋巴结
第11p组 (No. 11p) 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第11d组 (No. 11d) 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5
胃癌的转移途径
3.血行转移 发生在晚期,癌细胞进入门静脉或体循环向身体其他部
位播散,形成转移灶。常见转移的器官有肝、肺、胰、骨骼 等处,以肝转移为多。 4.腹膜种植转移
当胃癌组织浸润至浆膜外后,肿瘤细胞脱落并种植在腹 膜和脏器浆膜上,形成转移结节。直肠前凹的转移癌,直肠 指检可以发现。女性病人胃癌可发生卵巢转移性肿瘤。
远端胃切除
近端胃切除 全胃切除
D1
1、3、4sb、4d、5、 6、7
14、sb2、、73、4sa、1--7
D2
D1+8a、9、11p 12a
、 D1+8a、9、10、D1+8a、9、10、
11
11、12a
NCCN:在东亚,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是可根治性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在西方国家,远处淋巴结广泛清扫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分期但是对于延长生存时
胃癌外科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胃癌外科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此,我将就胃癌外科治疗的相关问题发表以下观点。
一、胃癌外科治疗的重要性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
其中,手术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尤其是早期胃癌。
外科手术能够切除肿瘤,消除病灶,为患者争取到更长的生存时间。
因此,胃癌外科治疗在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胃癌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1. 早期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早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好,治疗难度相对较低。
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至关重要。
目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已成为早期胃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2. 胃癌根治术的优化近年来,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不断优化。
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等技术的应用,使手术创伤减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此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3. 胃癌围手术期治疗围手术期治疗对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术前化疗、放疗可降低肿瘤负荷,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4. 胃癌多学科综合治疗胃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
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三、胃癌外科治疗的挑战与展望1. 挑战(1)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有待提高。
(2)胃癌根治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进一步明确。
(3)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2. 展望(1)进一步优化早期胃癌的诊断技术。
(2)深入研究胃癌发病机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提高胃癌根治术的疗效,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
(4)加强多学科综合治疗,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最后,希望通过本次胃癌外科研讨会,各位专家、同仁能够共同探讨胃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新方法,为胃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胃癌合并穿孔的外科治疗

30 0 ) 30 6
摘要: 回顾性分析 4 胃癌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及 手术方式 , 5例 并进行疗 效评 价。结果该组 行穿孔修补术者 l , 6例 姑息 性切除术 2 例 , l 根治性切除术 8例( 中 2 其 0例穿孔修补术后 3周左右 , 行二期手术姑息性切除或根治性切除) 。该组 治愈 4 例, l 围手术期死亡 4例 , 死亡原因为穿孔修补处再穿孔 和感染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术后平均生存期单纯修补术
广。
入腹腔所致 , 假阳性率 为 12 % ; .5 3例灌洗 回收液阴性患 者经临 床观察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阴性率为 0 假 。笔者认 为, 诊断性 腹 腔灌洗虽 为侵入性检查 , 但创伤小 , 并发症少 , 操作简单 , 不易损 伤内脏 , 准确率高 , 可弥补 B超 、 T影像检查之不 足。腹外伤 患 c 者怀疑有腹部脏器损伤 、 腹腔穿刺阴性的患者 , 应结合 B超 、 X线
胃癌穿孔是进展期 胃癌的严重并 发症之 一 , 者年龄 多 患 较大 , 相应伴 随疾病较多 , 临床治疗 困难 , 及时合理的外科处理可 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本文回顾性 分析 了南 昌大学第二 附属 医 院及江西省长征 医院 2 0 0 0—20 09年经病 理确诊 的 胃癌穿孔 4 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 探讨 胃癌穿孔 的外科治疗 方法及其 临床意
者5 个月 ; 姑息性切 除术为 1 7个月 ; 根治性切除术者为 3 6个月。及时诊断 、 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有效 的围术期治疗对降低
胃癌穿孔死亡率 、 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外科治疗应尽可能行根治或姑息手术切除病灶 。
胃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胃癌 的死亡 率居 恶性 肿瘤 之 首 。 胃癌 进行合 理 的外科 对
1 . 2手 术 方 式
治 疗是 目前 唯一 治愈 胃癌 的方 法[ 1 ] 床上 胃癌 约 5 %为 胃 。临 0
窦癌回。 故根 治性 远侧 胃切 除术 为 胃癌最 常见 的手术方 式 。 现 对我 院 2 0 ~ 0 9年 经外 科 手 术 治疗 的 14例 胃癌 进行 回 0 7 20 3
移 等的 不 同 , 来综 合 选择 最佳 的手 术方 案 。 【 关键 词】胃癌 ; 外科 手 术 ; 治疗
[, 辟图分类号】 7 52 R3.
f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7 — 2 0 2 1 )8 a一 3 — 2 6 3 7 1 (0 00 ( )2 8 0
M a a e e to a t i nc r t o h ur e y n g m n fG src Ca e hr ug S g r
・
医护 论 坛 ・
21 0 0年 8 月第 7 第 2 期 卷 2
胃癌 的外 科 手术 治 疗
黄 伟 宏
( 深圳 市 龙 岗中心 医 院 , 东深 圳 广
581) 1 1 6
f 摘要】目的 : 探讨不同分期 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分析对比 14例经开腹行 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 3
2024年胃癌CSCO指南更新-(版)

2024年胃癌CSCO指南更新-(附件版)2023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主要分为三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转移性胃癌的靶向治疗、转移性胃癌的免疫治疗。
1.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这部分更新包括可切除胃癌的外科治疗和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
例如,对于肿瘤位于近端胃、非侵犯胃大弯侧的胃癌,D2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腹腔镜下进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
强调了多学科诊疗模式在放疗等治疗手段中的应用。
2.转移性胃癌的靶向治疗:这部分更新包括一线、二线和三线靶向治疗的更新。
例如,一线靶向治疗中新增了靶向Claudin18.2的药物“唑贝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
二线治疗中,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成为首选方案。
三线治疗中,ADC药物如维迪西妥单抗用于HER2阳性胃癌患者。
3.转移性胃癌的免疫治疗:这部分更新包括一线免疫治疗的更新。
例如,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成为PD-L1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请注意,这些信息是基于2023年的数据,可能与2024年的更新有所不同。
建议您关注CSCO的官方发布,以获取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
在2023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中,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关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尤其是在外科治疗方面的更新。
这一部分对于临床实践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为它涉及到手术技术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可能影响。
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更新在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方面,2023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更新。
对于可切除胃癌的外科治疗,指南对手术规范进行了注释修改。
特别是,对于肿瘤位于近端胃、非侵犯胃大弯侧的胃癌,指南指出在D2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腹腔镜下进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
这一更新的意义在于,它可能会改变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胃癌患者的手术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操作,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更新的背景和依据这一更新的背后,是对现有临床研究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胃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作 为胃癌早 期的标准手术 , 在早期胃癌患者 的治疗上 , 在国内外都
获得显著地临床效 果。 近年来 , 早 期 胃癌的 治 疗 具 有 效 果 好 和 生 单纯进行外科手术的治疗, 效果不是很满意 , 难以根治 , 即使手术 存 期 长 的优 点 , 保 留胃功 能 对 于 患者 的生 活 质 量 的提 高 是 胃癌 手 过 程 中采 用扩 大 切 除 和周 围大 范 围 淋 巴结 清 扫术 也 难 以达 到 生物 术关 注 的 重 点。 学者 对早 期 胃癌 淋 巴结 转移 的 规律 和生 物 学行 为 , 学意义上的根治, 患 者 预 后较 差 。 ② 未发 生远 处 肝 、 脾、 淋 巴结 等 在早 期 胃癌 分 子 生物 学 和 临床 病 理 学 的 深 入 研 究 下, 有 了较 深 刻 转 移 的患 者 , 可采取姑息切除。 有资料证实 , 姑息 切 除 较 未 采 取手 而 手 术 过 程 中, 是否采取根治性切除, 则 的认识。 特 别 是 国际 上 报 道 早 期 胃癌 采 用 微 创 手 术 后 , 患者5 年 生 术 切 除 的患 者 预 后 较 好 。 胃癌 晚 期 患 者, 尤 其 是 胃癌 中晚 期 患 者 , 存 率 可 高达 9 0 %。 而 随 着 医 学 诊 疗 技 术 的发 展 , 淋 巴 结 清 扫 范 围 对 患 者 的预 后 影 响较 大 。 和缩 小 胃切 除 的手 术被 提 出, 包 括 腹 腔镜 胃局 部 切 除 术 和 胃镜 下 胃 如 mB, I v型 , RO切 除 率 较 低 , 临 床 上 一般 采 取 姑 息 切 除 , 预后 较 黏膜切除术。 为 减 少 标 准 根 治 术带 来 不必 要 的术 后 后 遗 症 和 死 亡 差 。 积 极 探 索 其 他 可能 的 提高 手 术 切 除率 和根 治 胃癌 手 段 , 改善 胃 O 切除率 。 率、 改善 术 后病 人 的生 活质 量 , 保 留迷走 神 经 和缩 小 的淋 巴结 清 扫 癌 患 者预 后 的 主 要 目标 是 R
胃癌健康教育

胃癌健康教育一、概述胃部的肿瘤,一般起源于胃黏膜细胞。
二、治疗原则1.外科治疗:各类切除手术。
2.化疗治疗: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
3.放射治疗。
三、疾病指导1.早期胃癌病人,应树立信心,及早手术,不要错过时机。
晚期病人因症状不能改善而痛苦,会逐步加重焦虑不安的心情,可耐心听取主诉,给予安慰鼓励,以减轻其精神痛苦;为患者营造一个能受到关怀、安心治疗的环境。
2.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花色品种多变换,尽量满足病人的口味,鼓励进食,伴有幽门梗阻者,症状较轻时给予流质饮食,梗阻严重者应禁食,根据医嘱静脉补充高能量营养或要素饮食。
化疗期间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要尽量争取多进食物,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耐受力。
3.胃癌常用化疗药为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化疗期间抵抗力低下,容易导致各种感染,要特别注意皮肤、口腔的清洁,尽量保护粘膜的完整性,尽量防治呼吸道感染和褥疮。
定期复查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低于 3.5×109/L 应停止化疗药予对症治疗。
四、出院指导1.饮食要有规律,术后1月内少食多餐,宜选易消化、无刺激性、少渣饮食,以后视身体情况而逐渐正常进餐。
2.胃癌病人行手术切除3个月后需复查胃镜,若无转移症状,再隔半年和1年复查胃镜各一次,以后再根据病情而定。
3.2个月后参加轻劳动,3个月后可根据自己的恢复情况从事轻便工作,坚持适当的体能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4.若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频繁呕吐或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应及时就诊。
11参考文献:《实用肿瘤护理》拟定:许**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治疗胃癌的效果探析

伤引起脑脊液鼻漏。
⑷术中尽量多保留患者的软骨、骨质,以便将其作为鼻中隔硬性支架。
⑸在处理鼻中隔高位结节样增生时,需尽量保留结节表面黏膜的完整性。
⑹在对患者的鼻腔进行填塞前,需对其鼻中隔的手术创腔进行充分止血。
⑺术中所有的开口均不需缝合。
术后使用高膨海绵对患者的双侧鼻腔进行填塞,在填塞时对合好其切口的切缘即可。
⑻对合并有鼻息肉、鼻窦炎、鼻甲肥厚的患者,需同期对其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
4)术后,为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在术后的48 h,为患者取出鼻腔中的填塞物。
1.3 观察指标治疗后,观察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
2 结果这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其偏曲部位的矫正效果良好,其中鼻道和上鼻道的开放良好且引流通畅,其头昏、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对这56例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其均未发生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软偏、鼻腔粘连、鼻中隔血肿、鞍鼻畸形、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
3 讨论鼻中隔高位偏曲是指患者的鼻中隔高位偏离中线向一侧或双侧弯曲或局部凸起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该症状多由发育异常、鼻部外伤所致,也可由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所致[2]。
鼻中隔高位偏曲可导致患者的鼻道-窦口复合体或上鼻道蝶筛隐窝出现引流,进而引发鼻窦炎[3-9]。
鼻中隔高位偏曲部位可压迫患者的中鼻甲引发筛前神经痛[10-11]。
鼻中隔高位偏曲可因偏曲严重而影响嗅区气体的流通,导致患者出现嗅觉减退的症状。
在临床上鼻中隔高位偏离中线位置的病例相对较少。
鼻中隔高位偏曲的类型主要包括软骨-骨交界处软骨与骨质错茬叠加发育使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凸起、软骨-骨交界处软骨与骨质增生膨大、软骨-骨交界处骨质部有空泡形成和鼻中隔面软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鼻中隔结节(又称鼻中隔鼻甲)[12]。
采用传统的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高位偏曲患者进行治疗的缺陷是:1)患者发生引起鼻中隔双面软组织对侧撕裂而产生鼻中隔穿孔的情况。
2)术中医生为看清术野往往需要切除患者过多的鼻中隔支撑组织,极易形成鼻中隔软偏(失去支撑的鼻中隔软组织会随其呼吸的气流左右摆动)的情况,进而导致其发生鞍鼻等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淋巴结转移但尚未侵犯邻近脏器的,均应当行标准手术(
D2根治术)。
手术治疗
3.标准手术+联合脏器切除:肿瘤浸润邻近脏器者。 4.姑息性手术:仅适用于有远处转移或肿瘤侵犯重要脏器无 法切除而同时合并出血、穿孔、梗阻等情况者。姑息性手术
以解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胃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
胃癌的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 贲门胃底癌易侵及食管下端,胃窦癌可向十二指肠浸润。 分化差浸润性生长的胃癌突破浆膜后,易扩散至网膜、结肠、 肝、胰腺等邻近器官。 2.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 转移率高达70%左右,早期胃癌也可有淋巴转移。胃癌的淋 巴结转移率和癌灶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胃癌的淋巴结转移 通常是循序逐步渐进,但也可发生跳跃式淋巴转移,即第一 站无转移而第二站有转移。终末期胃癌可经胸导管向左锁骨 上淋巴结转移,或经肝圆韧带转移至脐部。
胃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倾倒综合症:①早期【低血压】高渗性食物过快进入空肠,将大量细 胞外液吸入到肠腔,使循环血容量骤减所致,表现为心悸、恶心、呕 吐、乏力、出汗、腹泻等。 ②晚期【低血糖综合征】是由于食物过 快进入空肠,血糖一过性增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发生反应性低 血糖所致。术后早期应少食多餐,使胃肠逐渐适应。一旦出现症状多 数经调节饮食,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碱性反流性胃炎: 碱性反流性胃炎是常发生于毕罗氏Ⅱ式胃大部切除 术后1~2年。由于胆汁、胰液反流,从而引起胃粘膜炎症、糜烂、甚 至形成溃疡。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烧灼痛,进食后症状加 重,抗酸药物服后无效;胆汁性呕吐,呕吐后症状不减轻;食欲差, 体重减轻,症状严重应考虑手术治疗。
胃癌的外科治疗
胃的解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上腹 部,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胃内容物 的多少及呼吸而改变,有时胃大弯可达脐 下甚至盆腔。 一般将胃分为四个区域
1.贲门:食管与胃交界处,在第11胸椎左侧,其近 端为食管下端括约肌,位于膈食管裂孔下2-3cm ,与第七肋软骨胸骨关节处于同一平面。 2.胃底:胃的最上部分,位于贲门至胃大弯水平连 线之上。胃底上界为横膈,其外侧为脾。 3.胃体:胃底以下部分为胃体,其左界为胃大弯, 右界为胃小弯;胃小弯垂直向下突然转向右,其 交界处为胃角切迹,胃角切迹到对应的胃大弯连 线为其下界。胃体所占面积最大,含大多数壁细 胞和主细胞。 4. 幽门:位于第一腰椎右侧,幽门括约肌连接胃 窦和十二指肠。
胃的血供
(2)胃右动脉:起源自肝固有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 行走至幽门上缘,转向左,在肝胃韧带中沿胃小弯,从左向 右,沿途分支至胃前、后壁,到胃角切迹处与胃左动脉吻合。 (3)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从脾门经脾胃韧 带进入大网膜前叶两层腹膜间,沿胃大弯左行,有分支到胃 前后壁及大网膜,分布于胃体部大弯侧左下部,与胃网膜右 动脉吻合,形成胃大弯动脉弓。胃大部切除术常从第一支胃 短动脉处在胃大弯侧切断胃壁。
NCCN:在东亚,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是可根治性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在西方国家,远处淋巴结广泛清扫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分期但是对于延长生存时 间的作用仍不明确。不过,国内外对于清扫足够的淋巴结(15枚或者更多)有利 于分期已经达成了共识 。
胃癌淋巴结记忆口诀
1234 贲门右左 小 大 弯 5678 幽门上下 胃左肝 9 10 11 干周脾门脾动脉 12 13 14 肝十二胰后系膜边 15 16 结中动脉腹主旁
dissection,ESD)适应证:高分化或中分化,无溃疡,直径
小于2cm,无淋巴结转移的粘膜内癌。 ②胃D1切除术适应证:粘膜内癌直径超过2cm的,以及侵犯
粘膜下层的胃癌。一旦出现淋巴结转移,应当施行D2切除术
。
手术治疗
2.标准手术
切除三分之二以上胃的D2根治术是胃癌的标准术式,肿瘤浸 润深度超过粘膜下层(肌层或以上,即进展期胃癌),或伴
第20组
第110组 第111组
(No. 20)
食管裂孔淋巴结
(No. 110) 胸部下食管旁淋巴结 (No. 111) 膈上淋巴结
第112组
(No. 112) 后纵隔淋巴结
不同部位胃癌D1及D2(标准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远端胃切除 近端胃切除 全胃切除 1 、 3 、 4sb 、 4d 、 5 、 1 、 2 、 3 、 4sa 、 D1 1--7 6、 7 4sb、7 D1+8a 、 9 、 11p 、 D1+8a 、 9 、 10 、 D1+8a 、 9 、 10 、 D2 12a 11 11、12a
胃
第1组 (No. 1) 第2组 (No. 2) 第3组 (No. 3)
贲门右淋巴结 贲门左淋巴结 小弯淋巴结
第4sa组 (No. 4sa) 大弯淋巴结左组(沿胃短动脉)
第4sb组 (No. 4sb) 大弯淋巴结左组(沿胃网膜左动脉)
第4d组 (No. 4d) 大弯淋巴结右组(沿胃网膜右动脉)
第5组
胃的血供
(7)左膈下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出,沿胃膈韧带,分布 于胃底上部和贲门。胃大部切除术后左膈下动脉对残胃血供 有一定作用。胃的动脉间有广泛吻合支,如结扎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四根动脉中的任何 三条,只要胃大弯、胃小弯动脉弓未受损,胃仍能得到良好 血供。
胃的血供
手术治疗
第14v组 (No. 14v) 第14a组 (No. 14a) 第15组 第16a1组 (No. 15) (No. 16a1)
第16a2组
第16b1组 第16b2组
(No. 16a2)
(No. 16b1) (No. 16b2)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a2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b1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b2
日本胃癌处理公约第13版,胃癌分为3站20组。根据我国 的胃癌发病特点,临床上更多参照日本。 第17组 第18组 第19组 (No. 17) (No. 18) (No. 19) 胰头前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膈下淋巴结
胃的血供
胃的血供
胃是胃肠道中血供最丰富的器官,来自腹腔动脉及其分支。 沿胃大、小弯形成两个动脉弓,再发出许多分支到胃前后壁。 (1)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干,是腹腔干的最小分支, 而是胃的最大动脉。左上方经胃胰腹膜皱襞达贲门,向上发 出食管支与贲门支,然后向下沿胃小弯在肝胃韧带中分支到 胃前后壁,在胃角切迹处与胃右动脉相吻合,形成胃小弯动 脉弓。
手术治疗
根据治愈性分为: 根治性手术 姑息性手术 根据切除部位分为: 全胃切除术 近端胃切除术 远端胃切除术
手术治疗
根据区域淋巴结清除的范围分为: D0:未能全部清除第1站淋巴结 D1:全部清除第1站淋巴结 D2:全部清除第1、2站淋巴结 D3:全部清除第1、2、3站淋巴结
手术治疗:
禁忌症:
(1)全身状况无法耐受手术; (2)局部浸润广泛无法完整切除; (3)已有远处转移的确切证据,包括远处淋巴结转移、腹 膜广泛播散、肝脏3个以上转移灶等情况;
(No. 11d)
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沿肝动脉)
第12a组 (No. 12a)
第12b组 (No. 12b)
第12p组 (No. 12p)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沿胆管)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沿门静脉)
第13组
(No. 13)
胰头后淋巴结 沿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沿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a1
胃的血供
(4)胃网膜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大网膜 前叶两层腹膜间沿胃大弯由右向左,沿途分支到胃前后壁及 大网膜,与胃网膜左动脉相吻合,分布至胃大弯右半部分。 (5)胃短动脉:脾动脉末端的分支,一般4-5支,经胃 脾韧带至胃底前后壁。 (6)胃后动脉:系脾动脉分支,一般1-2支,自胰腺上 缘经胃膈韧带,到达胃底部后壁。
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也是唯一能够治愈胃癌 的方法。凡是胃癌诊断明确,术前检查无明显转移征象,身 体状况允许,能耐受手术者应积极手术。
手术治疗原则:
目标在于根治性切除(R0切除)
切出足够的胃、大小网膜、引流区淋巴结
胃切缘距离肿瘤5cm 推荐D2式淋巴结清除,至少检出15枚淋巴结 不推荐常规预防性脾切除
谢谢!
第6组
(No. 5)
(No. 6)
幽门上淋巴结
幽门下淋巴结
第7组 第8a组
(No. 7) (No. 8a)
胃左动脉淋巴结 肝总动脉前上部淋巴结
第8p组
第9组 第10组
(No. 8p)
(No. 9) (No. 10)
肝总动脉后部淋巴结
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脾门淋巴结
第11p组
第11d组
(No. 11p)
胃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晚期并发症:
贫血:全胃切除术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缺乏内因子有关。胃 大部分切除术后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由于胃液分泌减少和肠液返流, 使胃酸明显减少,直接影响到口服铁的吸收,造成贫血。 消瘦: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容积缩小,肠排空时间加快,消化时间缩 短,食糜不能充分与消化液混合,致使消化功能减退。病人便次增多 ,多为稀便,粪内含不消化的脂肪和肌纤维,使病人的进食热量不足 ,体重逐渐减轻。处理上主要是调节饮食,注意饮食的热量和营养价 值。给予胃蛋白酶、胰酸或多酶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