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某煤矿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某煤矿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韭菜坝煤矿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

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

1、矿井概况:

韭菜坝煤矿始建于2001年,2002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核定生

产能力3.0万吨/年。矿区面积1.0538平方公里,计划开采标高为1800米——2015米,目前实际开采标高为1848米——1973米。矿井由一个主井、两个副井及一个

总回风井组成。主井布置在矿区东南面,主井口标高为1894米,为平硐+暗斜井开拓,分上、下平巷布置采区,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主采M2煤层,目前采煤工作面布置在主井1900水平以上——1940米之间,由于矿区内煤层较薄,尚未形成大面积的煤层采空区。地面办公楼和职工宿舍,生产和生产配套的建设设施以及工业广场(堆煤场)分布在主井口的附近,为轻型或低层建筑物,位于采空区之外,不受采动影响,排土场位于主井以南,地势平坦,靠近河流的地段建设了大坝,经过的水流采取了大直径水泥管引渡,不会造成滑坡、泥石流危险。

二、气象水文

临沧,位于云南西部,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其位于云南西部,地处东经

98°40′-100°33′,北纬23°05′-25°02′

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临沧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区内海拔高低

悬殊大(450-3504米),立体气候显著,气候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7℃,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2℃。降雨量:按行政区分析,除双江县偏少2.71%外,其余各县均偏多,偏多范围4.87~28.7%。,其

中最大为永德县偏多28.7%。按河流分析,各条河流均偏多,偏多范围在1.64 ~ 28.09 %之间。

临沧市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四季之分不明显,但干雨季

分明,雨水较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数在2000个小时以上,霜期较短,部分地区终年无霜;立体气候明显,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3—15℃,中海拔坝区为16—18℃,低海拔河谷地区在19℃以上。从全市气温分布情况看,临翔、凤庆、永德、沧源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6.5—17.5℃,云县、双江、耿马和镇康四县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在18—20℃,夏季较长,无明显冬季。临沧市雨量充沛,沧源、耿马孟定镇、镇康勐捧乡为降雨多雨区,年降雨量1500—1750毫米,云县、双江和临翔为较少

雨区,年降雨量920毫米—1600毫米。雨季是临沧市雷暴天气的高发期,据统计,5至10月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0%左右。

矿区所在区域水系属南汀河水系,矿山范围内水系不发育,无常年沟溪流,矿区范围内有小箐河经矿区西北角,流向南东,该河床为当地的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高为1870米,除此之外,无其他地表水体,该区主要为大气降水的补给区,地表和地下水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和影响较大。地表水总体向南东排流于区外,然后注入南汀河。

三、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临沧勐托盆地内,属高原低中山地貌,地势呈北高难低,相对高差170米,盆地内沟谷纵横,切割较强烈,地形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

韭菜坝煤矿矿区内无大的河流经过,仅有两条沟谷发育形成的小溪水,溪流流

向近北向南,为南汀河的发源地。矿区附近及矿区内均无水库、池塘等地表水体,矿区南部溪流箐沟为该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标高为1870米,矿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简单。

四、地层岩性

矿区地层较简单,以上第三系地层(N)为主,岩性以砾岩、砂岩、砾岩、砂岩空隙裂隙较发育,为孔隙、裂隙含水层,煤层为相对含水层,因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含水易于

排泄,故煤岩层顶底板含水量较小。煤层底板有一薄层砂质泥岩为隔水层,但

该层以透镜状产出,绝大部分不连续,使得该隔水层不完整,不易隔水,矿区内地层富水性很弱,对矿床开采影响较小。

五、水文地质条件

据韭菜坝煤矿生产矿井检测资料显示,矿井充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沿空隙、裂隙渗透进入矿井,渗透量并不大。因煤层较薄,回采后不会形成地表陷落柱、坑。

矿区地层多为砂砾岩,富水性较差,煤层及其顶底板为相对完整的隔水层,水文地质为大气降水透过空隙、裂隙补给为主的简单类型。

韭菜坝煤矿目前开拓巷道对地水平为1848米,雨季时最大涌水量为360m3/日,正常时期涌水量为200m3/日。

根据云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队提供的资料结合韭菜坝煤矿自2001年至今的开采掘露情况以及采空区分布、管理情况分析得出:韭菜坝煤矿矿区范围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六、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本矿区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矿山工程建设和煤矿开采工程活动,目前地表发现有地形变形,地裂缝和塌陷等地质灾害点,是由于煤层采空后,引发地表变形所致,矿

井水和生活废水,均会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在采取了防治措施后,可以减轻这些灾害性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较强烈,应予重视。

第二章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经调查,过去和现今,矿区内没有发生过滑坡、崩塌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无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现状体存在。据分析,区内北西面出现有与煤层走向一致的地裂缝,是地下煤层被采空后,导致地表发生地形变形引发所致,随着地下大面积的煤层被采空会继续加剧和引发地裂缝等类型的地质灾害。井下掘进和煤层被采空后潜在有顶板冒顶垮塌、片帮底鼓,发生矿井水害等灾害的危险性,目前虽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因素不发育,但是潜在有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素,因此不可掉以轻心,要有备无患,把地质灾害隐患和诱发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据调查,主井口上方及两壁为砾岩斜坡,没有诱发滑坡或垮塌的危险性,地下井巷、部分地段支护不好,有诱发冒顶和片帮的危险性,煤层采空区未及时放顶减压;有发生顶板冒落,导致地表变形的危险性,这些危险性现状因素,在采取防治措施后,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一、矿山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地表工程:矿山地表建设工程,有主井、副井、风井口、生产、生活设施房屋建筑、堆煤场及排碴场等建设工程,这些工程已经建成,没有发生滑坡和崩塌等地

质灾害,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今后除人为工程因素外,一般不会引发地质灾害,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极小。

2、地下工程:包括井巷掘进和采区布置,本矿的生产井巷完全形成,现今没有

发生过冒顶、片邦等地质灾害,将来在采掘过程中仍然存在冒顶、片帮底鼓等地质灾害的危险,老窑积水有发生透水灾害的危险性,在井巷穿过破碎岩层时,有发生顶板垮塌的危险性,煤层采空后,不及时放顶减压,有发生顶板大面积冒落的危险性,甚至影响到地表导致发生地面变形,产生地裂缝等灾害的危险性。

二、矿山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已建成的主井、副井和风井巷道,井巷支护不合理、顶板管理方法不当、井下排水和通风系统有故障,使已建成的矿井工程有遭受冒顶、垮帮、底鼓、大面积冒落等危害矿井工程安全的危险性,因此,应增强防灾意识,防患于未然。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

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本次地质灾害综合评估的原则是:坚持预防主为,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人为本,以矿山建设安全为本的原则。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矿区虽然没有发生过地质灾害,但整个矿区位于地下开采。煤层移动变形影响区内,煤层的埋深小于安全开采深度,且存在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地下大面积冒落(影响到地面变形)、冒顶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但区内承灾对象少(地表为荒山,无农田、房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不大,危害程度底,故将矿区划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区。

三、矿山适宜性评估

本矿山的可采煤层均为地下开采煤层,经过调查认为,矿区虽然存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但主要为工程活动因素,在规范了人为采矿工程活动之后,矿山采煤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会减少,危险性会减小,因此,评估矿山开采的适宜性为中等。

四、防治措施

1、矿山主、副、风井口露于地表,在主井口有雨季暴雨引发的洪水倒贯流入井巷的可能性,因此,在采取拦、排、

疏、堵等措施疏通周边疏水沟道,将地表水排流于矿区外,防治地表水涌入地下,造成矿井水害。

2、加强和规范地下井巷和采煤区顶板的管理,采用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及时放顶减压,防治周期来压影响地面变形。

3、下井作业,执行敲帮问顶等措施,防治井巷崩落、冒顶灾害的发生。

4、采取探、排措施防治井巷的突水、透水和老窑溃水等水害的发生。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简单,矿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简单。

2、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不发育、井上、井下均潜在有引发灾害的危险性因素,防治的重点,是煤层采空区的大面积冒落灾害和诱发成灾的危险性因素。

3、综合评估将矿区划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区。

4、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重点地段,是地下矿井和采掘工作区。

二、建议

1、禁止在地下煤层采空区对应的地面上修建房屋和基础设施工程。

2、保护好环境,防治污染。

3、闭坑复恳、还地,建设和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4、在雷雨季节应加强“雨季”三防工作,预防水害事故和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

韭菜坝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办公室

编制:

XXXX年X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