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物理试题二12月份

解析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物理试题二12月份
解析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物理试题二12月份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一(上)周测物理试卷(二)(12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5分)(2013秋?金台区校级期末)下面哪一组单位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A.米、牛顿、千克B.千克、焦耳、秒

C.米、千克、秒 D.米/秒2、千克、牛顿

考点:力学单位制.

分析:国际单位制规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为长度、质量、时间、热力学温度、电流、光照强度、物质的量.它们的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称为基本单位,他们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分别为米、千克、秒、开尔文、安培、坎德拉、摩尔.

解答:解:A中的牛顿是导出单位,B中的焦耳是导出单位,C中的都是基本单位,D中的米/秒2、牛顿都是导出单位,所以全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的是C.

故选C.

点评:国际单位制规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这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是谁,它们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分别是什么,这都是需要学生自己记住的基本的知识,本题较简单.2.(5分)(2013秋?长沙县校级期末)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汽车,速度越快,越难刹车,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物体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的缘故

D.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考点:惯性.

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解答:解:A、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故A错误.

B、D、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故B错误,D

正确.

C、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小,惯性越小,故C正确.

故选CD.

点评:惯性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性质,它描述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不能和生活中的习惯等混在一起.解答此题要注意:一切物体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只有在受力将要改变运动状态时才体现出来.

3.(5分)(2010秋?长沙期末)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针对书和桌面的受力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的重力

B.书受到的支持力、桌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弹力

C.书受到的支持力与桌面受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书的重力和桌面受到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考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重力;物体的弹性和弹力;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和一对平衡力最大的区别在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而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

解答:解:A、书对桌面的压力和书的重力是两个不同的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所以A错误.B、弹力包括拉力、支持力和压力,所以B正确.

C、书受到的支持力和桌面受到的压力是书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所以C错误.

D、书受到重力是由于地球对书的吸引力产生的,和桌面受到的压力不是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的关系,所以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同时注意区分它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4.(5分)(2014秋?岳阳期末)一物体m受到一个撞击力后沿不光滑斜面向上滑动,如图所示,在滑动过程中,物体m受到的力是()

A.重力、沿斜面向上的冲力、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沿斜面向上的冲力、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

D.重力、沿斜面向上的冲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求解力学问题的一个关键,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全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通常可按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1. 明确研究对象,亦即是确定我们是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 隔离物体分析.亦即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并将这些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在画支持力、压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时容易出错,要熟记: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面垂直,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着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

3.分析受力的顺序:一重、二弹、三摩擦,沿接触面或点逐个去找.有时根据概念或条件与判断.

本题可按照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对物体受力分析.

解答:解:物体受到撞击力后在惯性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并不受冲力的作用,所以对物体受力分析,重力竖直向下,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和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所以B正确.

故选B.

点评:对物体受力分析,关键要按照顺序找力,要找受到的力,每个力都要能找到受力物体,有时还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受到的力.

5.(5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木板上滑行,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木板一直静止,则木板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A.μ2mg B.μ1mg C.μ1(m+M)g D.μ1Mg+μ2mg

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专题:摩擦力专题.

分析:物体m相对M向右滑动,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m对M有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故M有向右滑动的趋势,受到向左的静摩擦力.

解答:解:物体m相对M向右滑动,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1=μ2N=μ2mg;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m对M有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故M有向右滑动的趋势,受到地面对其向左的静摩擦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f2=f1,因而f2=μ2mg.

故选:A.

点评:本题关键要分清楚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6.(5分)(2012秋?都昌县期末)如图是A、B两物体同时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从图象上可知()

A.A做匀速运动,B做匀加速运动

B.20s末A、B相遇

C.20s末A、B相距最远

D.40s末A、B相遇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专题:计算题.

分析: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代表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代表物体通过

的位移,面积差越大代表距离越远,面积相等代表相遇.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体A的速度保持不变,故A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B的斜率保持不变,故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故A正确.

在0~20s内物体A的速度始终大于物体B的速度,并且A的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代表A的位移,而B的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代表B的位移,两个面积的差代表两者之间的距离.由图可知在相遇之前20s末A、B相距最远.

故B错误而C正确.

由图可知:40s末,A的位移x1=5×40=200m,

B的位移x2=40×10÷2=200m

故40s末A、B相遇.

故选A、C、D.

点评:解决追击相遇问题可以利用运动学公式,也可以利用速度时间图象,但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更简洁,计算量更小.

7.(5分)(2012秋?邢台期末)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移动时,球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则细绳上的拉力将( )

A.先增大后减小B.逐渐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逐渐增大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专题:摩擦力专题.

分析:分析小球受力情况:重力G、斜面的支持力F1和细绳的拉力F2三个力作用.画出力图,作出支持力F1和拉力F2的合力,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它们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保持不变.分别作出细绳在位置1、2、3三个位置的合成图,分析选择.

解答:解: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小球受到重力G、斜面的支持力F1和细绳的拉力F2三个力作用.画出力图,作出支持力F1和拉力F2的合力,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它们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保持不变.分别作出细绳在位置1、2、3三个位置的合成图,由图可知:

细绳上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力平衡中动态变化分析类型,采用的是图解法,也可以采用函数法求解.

8.(5分)(2015?普兰店市模拟)下列关于超重与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休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没有了

D.不论是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

考点:超重和失重.

分析: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有向上的加速度;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有向下的加速度;如果没有压力了,那么就是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此时向下加速度的大小为重力加速度g.

解答:解:A、超重是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增加,所以A错误;

B、失重是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减小,所以B 错误;

C、完全失重是说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为零的时候,此时物体的重力也不变,所以C错误;

D、不论是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只是对接触面的压

力不和重力相等了,所以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人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人的重力并没变,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了.

9.(5分)(2011?天津)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滑动摩擦力.

专题:整体法和隔离法.

分析:整体法和隔离法是动力学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

1、整体法: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在力学中,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对象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外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内力).

整体法的优点:通过整体法分析物理问题,可以弄清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和全过程的受力情况,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体规律,从而避开了中间环节的繁琐推算,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

2、隔离法:隔离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单个物体或单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在力学中,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体系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只分析该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对该对象的作用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隔离法的优点:容易看清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或单个过程的运动情形,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方便、简单,便于初学者使用.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

本题中两物体相对静止,可以先用整体法,整体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后的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先求出整体加速度,再隔离物体B分析,由于向前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向后,故合力向后,对B物体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静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解: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共同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对A、B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有

然后隔离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AB=m B a=μm Bg大小不变,

物体B做速度方向向右的匀减速运动,故而加速度方向向左,摩擦力向左;

故选A.

点评:对于连接体问题可以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解系统内力!

10.(5分)(2014?靖边县校级模拟)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A. B.C. D.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专题:压轴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当F比较小时,两个物体相对静止,一起加速运动,加速度相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当F比较大时,m2相对于m1运动,两者加速度不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得出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再选择图象.

解答:解:当F比较小时,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加速度相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a==,a∝t;

当F比较大时,m2相对于m1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m1:a1=,μ、m1、m2都一定,则a1一定.

对m2:a2===t﹣μg,a2是t的线性函数,t增大,

a2增大.

由于,则两木板相对滑动后a2图象大于两者相对静止时图象的斜率.故A 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首先要分两个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两种状态分析,其次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研究得到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再选择图象,是经常采用的思路.

二、简答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11.(12分)(2012秋?芜湖校级期末)光电计时器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见仪器.当有物体从光电门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现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关系,其NQ是水平桌面,PQ是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1、2是固定在木板上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小车上固定着用于挡光的窄片K,测得其宽度为d,让小车从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窄片K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和t2.

(1)该实验中,在改变小车的质量M或沙桶的总质量m时,保持M>>m,这样做的目的是小车所受合外力大小等于(或约等于)mg ;

(2)为了计算小车的加速度,除了测量d、t1和t2之外,还需要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或“小车由光电门1运动至光电门2所用时间”),若上述测量量用x表示,则用这些物理量计算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或“”);

(3)某位同学经测量、计算获得的数据作出了小车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图象(图乙),试指出图线不过原点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木板倾角偏小(或“平衡摩擦力不足”或“末完全平衡摩擦力”).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专题:实验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根据实验原理可知,只有当满足M>>m时沙桶的总重力才可看作小车的合外力.

(2)通过测量的d、t1和t2可以求出小车通过光电门1、2时的速度大小,如果知道了小车通过光电门1和2的时间或者位移,根据运动学公式即可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据此可正确解答本题.

(3)由图可知开始有外力时,而小车的加速度为零,说明操作过程中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摩擦力不足.

解答:解:(1)实验中我们认为:mg=Ma,而实际上是:mg=(M+m)a,因此只有当M>>m 时,小车所受合外力大小等于mg.

故答案为:小车所受合外力大小等于(或约等于)mg.

(2)通过光电门的测量我们计算出了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为:,

通过2时的速度为:

如果测量出经过1、2时的时间t,根据:,得:

如果测出经过1、2时的距离x,根据:,得:a=.故答案为: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或“小车由光电门1运动至光电门2所用时间”),

(或“:”)

(3)由图乙可知,开始小车受合外力时,加速度却为零,因此操作过程中可能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摩擦力不足.

故答案为:木板倾角偏小(或“平衡摩擦力不足”或“末完全平衡摩擦力”).

点评:本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有所不同,但是根据所学物理知识,明确了实验原理,即可正确解答.

三、计算题(12、13题每题12分:14题14分共38分)

12.(12分)(2010秋?如皋市期末)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为4kg的物体,在0~4s内受水平力F的作用,4s末撤去力F,在4~10s内因受摩擦力作用而停止,其v﹣t图象如图所示.求:

(1)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2)在0~4s内物体所受的拉力大小;

(3)在0~10s内物体的位移大小.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s后撤去拉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求出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2)根据速度时间图象求出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合′=F﹣

f=ma,从而求出拉力的大小.

(3)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

解答:解:(1)4~10 s内,a2=﹣2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2=﹣8N

f=F合=﹣8N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0~4 s内,a1=3m/s2

F合′=F﹣f

F=F合′+f=ma1+f=4×3+8N=20N

(3)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所以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会从速度﹣时间图象中得出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从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拉力和摩擦力.

13.(12分)如图所示的箱子中,用OA、OB两根绳子吊着一个质量为20kg的重物,若O A与竖直方向夹角θ为37°,BO垂直OA.

(1)当箱子静止时,求AO、BO绳上的拉力?

(2)当箱子向上以加速度以5m/s2竖直向上运动,求AO、BO绳上的拉力?(g=10m /s2)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以箱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力、绳AO和BO的拉力,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两绳的拉力.

(2)当箱子向上以加速度以5m/s2竖直向上运动时,两绳的拉力增大,合力方向竖直向上,水平方向力平衡,由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两绳的拉力.

解答:解:(1)以箱子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得

T A cosθ+T B sinθ=mg

T A sinθ=TBcosθ

联立上两式解得TA=160N,TB=120N

(2)当箱子向上以加速度以5m/s2竖直向上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A′cosθ+TB′sinθ﹣mg=ma

又T A′sinθ=T B′cosθ

代入解得T A′=240N,T B′=160N

答:(1)当箱子静止时,AO、BO绳上的拉力分别为160N和120N.

(2)当箱子向上以加速度以5m/s2竖直向上运动,AO、BO绳上的拉力分别为240N和160N

点评:本题是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的,也可以应用合成法处理,即作出两绳拉力的合力,平衡时其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有加速度时,这个合力竖直向上.

14.(14分)(2013?蓟县校级学业考试)如图,小木块在倾角为300的斜面上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恒定外力F作用,从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前进了0.45m抵达B点时,立即撤去外力,此后小木块又前进0.15m到达C点,速度为零.已知木块与斜面动摩擦因数μ=/6,木块质量m=1kg.求:

(1)木块在BC段加速度的大小;

(2)木块向上经过B点时速度大小;

(3)木块在AB段所受的外力F大小.(g=10m/s2)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木块在BC段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

(2)由速度与位移关系公式求出木块向上经过B点时速度大小.

(3)木块在AB段受到重力、外力F,斜面的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先由初速度、位移

和末速度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外力F.

解答:解:

(1)木块在BC段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30°+μmgcos30°=ma BC

解得a BC=gsin30°+μgcos30°=7.5m/s2

(2)由vc2﹣v B2=2aBCxBC

解得:vB=1.5m/s

(3)A→B过程:v B2﹣v A2=2a ABx AB

解得aAB=2.5 m/s2

木块在AB段受到重力、外力F,斜面的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

F﹣mgsin30°﹣μmgcos30°=ma AB

代入数据解得:F=10N

答:(1)木块在BC段加速度的大小为7.5m/s2;

(2)木块向上经过B点时速度大小为1.5m/s;

(3)木块在AB段所受的外力F大小为10N.

点评:本题是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的综合应用,也可以根据动能定理研究第(2)问

和第(3)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