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钉螺控制研究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应用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修订)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修订)【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3.02【实施日期】2019.03.0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行政法规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06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3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重点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国务院卫生、农业、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和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血吸虫病防治专项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有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的地区(以下称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农业或者兽医、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根据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血吸虫病防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考核、监督。
第五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组织村民、居民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血吸虫病防治地区的村民、居民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鼓励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社会组织动员青年团员等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捐赠等活动。
血吸虫病的预防教案

血吸虫病的预防教案第一章:血吸虫病的基本概念1.1 血吸虫病的定义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源传播。
1.2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介绍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包括成虫、幼虫和卵的发育过程。
1.3 血吸虫病的症状和影响讲解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如腹泻、腹痛、肝脏和脾脏增大等,以及长期感染可能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第二章: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2.1 接触受污染的水源强调人们通过接触受血吸虫幼虫污染的水源,如河流、湖泊和井水等,可能会感染血吸虫病。
2.2 中间宿主——钉螺介绍钉螺作为血吸虫幼虫的中间宿主,以及钉螺在传播血吸虫病中的作用。
第三章: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3.1 避免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教育学生避免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河流、湖泊和井水等地方游泳、洗澡或洗衣服。
3.2 饮用水的安全强调饮用水的安全,提倡使用干净的饮用水来源,避免直接饮用生水。
3.3 卫生习惯的培养第四章: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4.1 血吸虫病的诊断介绍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检测和粪便检测等。
4.2 血吸虫病的治疗讲解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4.3 并发症的处理介绍血吸虫病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肝硬化、胆管炎等,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五章:血吸虫病的健康教育5.1 血吸虫病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血吸虫病的认识,教育他们了解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5.3 社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家人和社区居民宣传血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
第六章:血吸虫病的全球和地区流行情况6.1 血吸虫病的全球流行情况介绍血吸虫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情况,重点关注高发国家和地区。
6.2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分析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包括感染人数、流行区域和趋势等。
6.3 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性强调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性,预防感染和减少血吸虫病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血吸虫病的科研进展和疫苗研究7.1 血吸虫病的研究进展介绍血吸虫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病原学、传播途径和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羊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尤永林/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24300摘 要:羊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盆腔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引起的一种以病羊消瘦、贫血和营养障碍为特征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长江以南十余个省和自治区多发,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并且目前暂无要有效的疫苗预防,一旦发病,危害严重。
本文主要针对羊血吸虫病的病原、症状和诊断等方面,结合江苏省射阳县的实际情况,简要概括本县的防治措施,为羊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羊血吸虫病的病原为日本分体吸虫,该虫为雌雄异体,虫体细长呈线形,雄虫虫体长约10~22mm,宽约0.5~0.55mm,多呈微灰白色或乳白色,短粗,向腹面弯曲呈镰刀状。
口吸盘在虫体的前端,有较大的腹吸盘,且在口吸盘后方有粗而短的柄,体壁自腹吸盘后方到尾部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一般在沟内呈现出合抱状态。
消化道从腹吸盘附近分为左右两肠支,伸延至体长1/3处又合并为盲肠,7个睾丸前后排列。
雌虫虫体长约12~26mm,宽约0.1~0.3mm,因含红细胞剩余色素,虫体多呈灰色或暗褐色,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且略微突出。
消化道与雄虫相似,卵巢呈椭圆形,位于两肠管合并处前方,虫体中部偏后方,卵巢之后有卵黄腺,位于虫体后1/4处的肠管周围。
腹吸盘后方的生殖孔处可见筒状的子宫,内含虫卵约50~300个。
虫卵长约70~100μm,宽约50~80μm,多为淡黄色的卵圆形或椭圆形,无盖,卵壳较薄,卵内含有外周被覆纤毛的梨形活毛蚴。
1 日本分体吸虫的生活史日本分体吸虫的发育过程主要有4个阶段,分别是成虫、虫卵、毛蚴和尾蚴。
日本分体吸虫的中间宿主是钉螺,终末宿主是人和哺乳动物。
具体的过程如下: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肠系膜静脉或门静脉中,随后虫体进行交配产卵,此时的成熟的虫卵中含有毛蚴。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可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可侵入钉螺,并且能够在钉螺体内无性繁殖出大量尾蚴。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情况总结(共6篇)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情况总结(共6篇)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情况总结(共6篇)领导您好(篇一)按照省、市农委有关文件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卫生血防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局按时按量完成了今年动物血吸虫病监测查病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全年动物血防工作报告如下:一、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畜牧兽医局高度重视动物血防工作,成立了县动物血防领导组,以加强对动物血防工作的领导;明确县疫控中心负责承担血防实验室检测工作,血防区动检所承担监测采样任务,年初分别同责任单位县疫控中心、安凌动物检疫所、历口动物检疫所等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考核制度,把动物血防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根据省、市农委与县地病办有关文件精神及会议部署,按照县人民政府与我局签订的《地方病防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积极行动,迅速部署,及时下发了祁牧(**)20号《关于开展**年动物血防工作的通知》,结合新型农民培训进行了《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专题宣传培训,培训人员5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县畜牧兽医局在业务经费拮据的情况下,仍优先安排了动物血防监测专项经费。
动物血防工作得到了县地病办、血防站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三)落实措施,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动物血防工作任务我县动物血防工作人员,努力深化血防意识,强化自身责任,扎实地开展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工作;血防区动检所人员不惧脏臭、不畏艰险、不辞辛苦,不折不扣地完成监测采样任务;疫控中心成立血防监测工作组,积极开展技术指导,认真做好实验室化验工作;经过全局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如期完成了今年市县下达的50头耕牛查病任务。
今年我县动物血防耕牛查病工作于5月中旬在血防区安凌镇9个血防村采集全部耕牛粪样26头份,同期在全县非血防区2个非血防村采集耕牛血样24头份;5月28日前完成了50份耕牛粪样检测,间接血凝试验结果全部阴性。
日本血吸虫病,谌辉

3、晚期:①流行区长期疫水接触史;②门脉高压症状, 体征或生长发育障碍;③粪检,直肠粘膜活检或血清免 疫反应有血吸虫感染的症据。
九、鉴别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一、前言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 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 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 的肉芽肿。
急性期: 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痛腹泻或 排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期: 肝脾肿大,慢性腹泻为主。
光照和温度
虫卵 入水
毛蚴
侵入钉螺 母胞蚴 子孢蚴
7-8w
尾蚴 进入宿主的皮肤
或黏膜
进入人体
静脉或淋巴系统
尾蚴
幼虫
右心
15-16日
肺循环 肝脏门静脉
成虫(雌
雄合抱一个月) 逆血流肠系膜下静脉
产卵
虫
卵
——
日
本
毛 蚴
吸
血 虫
母 胞 蚴
—
成
子
虫
胞
蚴
—
尾 蚴
Morphology 形态学
成虫:似线虫,雌雄 异体。
五、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
1、潜伏期:30-60天,平均40天。
2、发热:间歇型、 弛张型、少寒颤, 中毒症状轻。 3、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消化道症状:腹痛(50%)、腹泻(10%)。
日本血吸虫的防治策略及方法

日本血吸虫的防治策略及方法日本血吸虫亦称血吸虫或住血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
属小型个体,雄虫长12-24毫米,宽0.50-0.55毫米,体表基本光滑或仅有极小的棘。
睾丸7个,排为一行;雌虫有卵巢一个,长圆形,子宫颈长,其中含有50个以上的虫卵,体呈紫色。
成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膜系膜静脉中,雌雄虫经常抱在一起,寿命可达1 0-20年。
雌虫产卵于肠壁,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如遇钉螺则侵入其体中,毛蚴在钉螺体内经过无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尾蚴。
尾蚴自螺体内逸出后尾部摆动,遇到人或易感染的动物而从皮肤钻入,引发感染。
其寄生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血吸虫病。
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流行具有地方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特点。
我国防治血吸虫的具体措施包括:1.控制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畜同步化疗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途径。
吡喹酮是当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
2.切断传播途径(1)灭螺:灭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主要措施有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改变钉螺滋生地的环境以及局部地区配合使用杀螺药。
(2)粪便管理:血吸虫感染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水体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因此管理好人畜粪便在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方面至关重要。
在重疫地区推广“以机代牛”以及粪尿混合储存方法有助于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3)安全供水:尾蚴从螺体内逸出的首要条件是水,结合农村卫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安全供水设施,可避免水体污染和减少流行区居民接触疫水的机会。
尾蚴不耐热,在60摄氏度的水中会立即死亡,因此家庭用水可采用加温的方法杀死尾蚴。
3.保护易感染者4.疫苗研究该病的流行与防治不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血吸虫病危害程度、防治工作难度远远超过国外流行的埃及血吸虫病和曼氏血吸虫病。
钉螺分布区域以垸外为主,受长江水位影响以及退湖还田、平垸行洪、移民建设实施等使得消灭钉螺十分困难。
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螺情监测分析

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螺情监测分析准确、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对全部现有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查螺。
结果5年中四川省的有螺面积由351 853m2下降为142 983m2,活螺密度由0.70%下降为0.33%,钉螺感染率由0.06%下降为0%,从2007-2009年全省未发现阳性钉螺;但沟渠仍是该省钉螺最多的环境。
结论各监测点螺情指标2009年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四川省应进一步开展监测和巩固工作,防止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的疫情反复。
为了准确、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措施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并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于2005年确定广汉、涪城、中江、东坡、仁寿、丹棱、蒲江、西昌和德昌等9个县(市、区)为血吸虫病国家级固定监测点。
经过5年的监测,四川省9个国家级监测点已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完成了5年的监测工作,现将螺情结果分析如下。
1 基本情况(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防治措施)四川省地处我国大西南,长江上游,人口8 420万,面积48.5万km2,境内山川延绵、沟壑纵横,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89.5%,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青藏高原东缘,西南部为横断山脉东缘。
血吸虫病流行于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及周边,和西南部横断山脉的安宁河谷,共有11个市(州)的63个县(市、区),四川省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进一步分为平坝、丘陵、山区三种亚型,四川省经过多年防治,已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疫情在四川省已得到有效控制。
2 监测方法与内容2.1 范围调查范围包括历史有钉螺环境、可疑环境。
2.2 方法与内容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调查全部现有钉螺环境(含易感环境和其他有螺环境)、可疑环境,每年春季(4~5月)进行查螺。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正文:----------------------------------------------------------------------------------------------------------------------------------------------------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06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3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重点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国务院卫生、农业、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和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血吸虫病防治专项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有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的地区(以下称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农业或者兽医、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根据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血吸虫病防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考核、监督。
第五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组织村民、居民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血吸虫病防治地区的村民、居民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鼓励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社会组织动员青年团员等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hinese Journa1 of Zoonoses 963
文章编号:1002—2694(2010)010—0963—03 我国钉螺控制研究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应用
黄重峰 ,邹节新 ,李枢强。,周宪民 。 中图分类号:R383 文献标识码:A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严重危害人类生 命健康的寄生虫病,其感染力居水传播疾病的首位, 流行区域十分广泛。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 宿主,钉螺是血吸虫赖以大量增殖的重要环节。通 过控制钉螺而有效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这在日本 和我国已达到血吸虫病消灭标准的地区,均是通过 消灭钉螺来实现的 。我国在控制或消灭钉螺的过 程中,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 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本文特对钉螺控制方法研究在 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药物灭螺 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了许多种灭螺药物的研 究。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化学合成灭螺药有 2 000余种,植物灭螺药近1 000种。 1.1 化学灭螺药物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 后对五氯酚纳、氯硝柳胺、溴乙酰胺、烟酰苯胺、四聚 乙醛、石灰氮、生石灰、敌百虫等药物的灭螺效果进 行实验研究。五氯酚钠曾在我国被广泛使用,无论 是室内实验还是现场都有较好的灭螺效果,但五氯 酚钠对鱼等水生生物及哺乳动物毒性很大,甚至在 施药过程中发生人员中毒死亡的事故,同时五氯酚 钠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 注,因此,国内外已停止此药的使用 。 溴乙酰胺是由我国在1980年自行研制的一种 新型灭螺药,对成螺、幼螺和螺卵的杀灭均有较好的 效果,而且对人畜毒性低,对农作物亦无影响,被认 为是当时最为理想的灭螺药物之一。但由于易潮 解,遇热、酸和碱不稳定的缺点,而且还可引起皮炎, 从而也限制了该药物的广泛应用 。 氯硝柳胺是德国拜耳药厂最先生产的具有杀螺 作用的化学药物,由于其糊剂极易脱水凝结成块,又 不能贮藏,结块后很难再使用,不适合现场应用,使 氯硝柳胺在国内一度被停止使用。直到l992年世 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实施,我国把此 药制成各种浓度的可湿性粉剂,同时建立了符合国 际标准的质量标准,从而大大推动了氯硝柳胺在我 国的应用。根据不同的环境与灭螺要求,有浸杀法、 喷洒法、撒粉法、附着物漂浮法、土埋施药法、整理环 境施药法、施药防护法等等,这些切实有效的方法, 极大的推动了灭螺工作的开展,而且通过剂型的改 变克服了不溶于水的问题,但氯硝柳胺对水生动物 的毒性,是至今仍未被克服的一大缺点,并且价格昂 贵,低浓度杀螺作用速度较慢,施药后钉螺有上爬现 象会导致灭螺效果降低 。即便如此,目前氯硝柳 胺仍然是我国大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的灭螺 药,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1972年)推荐惟一使 用的杀螺剂。 其他化学灭螺药物如烟酰苯胺、四聚乙醛、石灰 氮、生石灰、敌百虫等,均由于毒性大或对人体皮肤 的刺激性强等原因,未能被推广使用。 1.2 植物灭螺药物 由于化学灭螺药物价格昂 贵,毒性大,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植物灭螺药物作为
一种新型药物由于具有低毒、易降解等优点而被日 益受到重视。自1933年Archibald RG首次报导了 利用一种橡树Balanites aegyptiace的果实进行灭 螺试验以来,人们不断地探求新的灭螺植物资源。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但都还没有推广应 用於大规模的现场。 1.2.1 皂甙类植物灭螺剂 皂甙是皂甙类植物具 有灭螺价值的天然成分,其灭螺的有效成分多为三 萜类化合物。Amusan 对非洲药用植物苞萼木 (Spathodea campanulata)和商陆属植物(Phyto— lacca dodecandra)的根、叶进行了研究,发现甲醇提 取物和水提取物都显示一定灭螺作用,并确认灭螺 活性与含有的皂甙成分有关。糜留西等 对20余 种含皂甙类低毒药用植物进行了室内灭钉螺活性的 筛选试验,筛选出的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 rensis)、禾叶山麦冬(Liriope graminifolia)和竹节 香附(Allemone raddeana)3种植物对钉螺具有较好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SCXZ—Yw—N- 05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No.2009BAI78B02)和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No.30860251)联合资助 通讯作者:周宪民,Email,zhouxmjXI ̄IU@126.COIll; 李抠强,Email,lisq@ioz.ac.C/I 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南昌 330006; 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 室,北京l00101; 3.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 重点实验室 964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ZOOFIONeS
的毒杀效果。实验还表明皂甙类提取物浸泡钉螺 24h,其灭螺效果不明显,而48h后才显示出较强的 灭螺效果,说明皂甙类成分对钉螺的杀灭作用较为 缓慢。此外,王宏等订 还研究了夹竹桃、枫杨和羊蹄 灭螺活性较强的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物对钉螺酯酶 同工酶(EST)、糖原(Gn)和总蛋白(TPr)的生理生 化影响,表明此类灭螺药物对钉螺的致死作用可能 更多地与使钉螺组织细胞中的能量代谢异常有关。 1.2.2生物碱类植物灭螺剂 从植物中提取的某 些生物碱类化合物也有较强的杀螺作用,廖博儒 等 采用益母草根、茎、叶的水浸液进行灭螺效果研 究,结果发现钉螺死亡率是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 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0.5g/L以上的益母草根、茎、 叶水浸液和浓度达0.60 g/I 以上的水苏碱处理液 均可达到100 的明显毒杀钉螺致死效果。胡兴 宜。 等以益母草总碱为有效成分,制成的植物颗粒 灭螺剂,该产品对钉螺同样具有良好的毒杀作用,在 室内饲喂钉螺72h可达到100 的灭螺效果。柯文 山等 ∞通过实验发现天南星根和叶具有很强的灭 螺活性,与夹竹桃叶水浸液的灭螺效果相当,钉螺经 天南星植物块茎水浸液处理后,引起钉螺肝脏 MDA含量的显著升高,且随处理浓度的加大和处 理时间的延长,MDA含量进一步升高。表明天南 星灭螺成分导致了钉螺肝脏的过氧化损伤。另外, 天南星还能有效的抑制钉螺上爬,增强杀螺效果。 1.2.3 其他植物成分灭螺药物 有研究报道“”, 在含有原青花素、黄酮、黄酮醇的植物中,存在槲皮 素、藤黄菌素、半齿泽兰素等有效成分,均具有灭螺 活性,灭螺作用强,此外含有鞣质类和醌类化合物的 植物,其水浸液和浸出物亦有较强的杀螺活性。 2 生态灭螺 生态灭螺,主要通过生态学措施改变钉螺赖以 生存的环境来探求灭螺。 2.1环境改造工程灭螺 纵观世界范围内众多血 吸虫病防治的方法、途径、效果及可持续性可知,进 行环境改造灭螺是实现血吸虫病根本性防治的行之 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之一。王金国等“ 报道,通过采 用蓄水养殖、开新填旧、翻耕种植、综合措施、土埋吹 沙、沟渠硬化等环境改造方法,5年后钉螺面积、易 感地带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与环改前相 比均有大幅度下降。另外,环境改造还可结合农田 水利工程,如对湖区有螺洲滩,实行垦种农作物,在 水塘、水库、湖汉等有螺地区,结合堵夯、建闸蓄水养 鱼、水淹灭螺。卿上田等 在洞庭湖区域,结合农 业生产综合开发,采取开挖精养鱼池、矮埂高网蓄水 养鱼、水改旱、发展水禽、垦种冬季作物等措施,取到 显著的灭螺防病和经济效益,观察区阳性螺率下降 93.5 以上,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大幅度下降,疫区 年均增收节支8 060万元。因此,螺区环境改造工 程既能达到灭螺的目的,又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发 展经济,收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之效。 2.2“兴林抑螺”工程灭螺 为避免药物灭螺所引 起的影响生态环境和工程抑螺耗资巨大,植物抑螺 和林地抑螺已成为广泛研究的课题。由彭镇华。 首次提出“兴林灭螺”概念,开辟了生态血防的新思 想,利用一系列配套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开发 以林业为主体的林农牧副渔等多种产业,取得了良 好的抑螺防病效果,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刘 国华等“ 通过对滩地杨树人工林内钉螺种群长期 定位观测变化,显示在幼林期采取林农复合经营,能 有效地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中间环节,随着林木的 生长,对钉螺种群的抑制效果也逐渐加强,使钉螺密 度下降。由于抑螺防病生态系统的建立改变了螺区 原来以芦苇、杂草等植物为主的孳生生态环境,系统 内温度、土壤湿度、地下水位以及光照强度等生态因 子均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些新的生态系统均不利于 钉螺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抑制钉螺的目的。研究 表明枫杨、乌桕、益母草等植物对钉螺孳生具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 3 生物灭螺 一些捕食钉螺的动物能有效地限制钉螺的生 存,某些病原体或钉螺的天敌也可杀灭钉螺。一般 认为以钉螺竞争群来替代目标钉螺是一种防制办 法,它要求竞争群具备与目标钉螺相似的生存条件。 国外已有利用竞争性螺类进行光滑双脐螺控制的的 成功经验。 3.1捕食灭螺 Frida。。 通过实验证明青鱼能大 量捕食生活在水中的有害淡水螺类。Gashaw等“刀 用非洲鲶鱼对双脐螺的捕食实验发现鲶鱼不仅捕食 幼螺成螺还能捕食螺卵,对双脐螺的繁殖起到了很 好的控制作用。K.Deschiens最早推测介形虫可以 应用于血吸虫病媒介钉螺的生物控制 。我国学 者卫民 通过研究发现介形虫不仅能捕食幼螺和 螺卵,杀死成螺,而且介形虫分布广泛,繁殖快,数量 大,在自然界很快达到足够的密度,不会对环境造成 污染,这为利用介形虫控制血吸虫病媒体钉螺提供 了有利条件。 3.2微生物灭螺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灭螺方法研 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寻 找一种毒力强、对人畜和非靶生物无害的灭螺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