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狩猎文化概述
黎族文化

分布图
二、黎族历史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 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 居民。黎族自称“孝”、“歧”、 “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 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三、黎族历法
黎族历法和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
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 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 黎族历法的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 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 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
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 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 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在节日期间,人 们要举行歌舞盛会。
年轻姑娘向上年纪的人请教如何织黎锦
六、黎族民居
1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 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多变, 有船形、金字塔形和葵叶形等。
2
走进黎族村寨,一座船形屋井 然有序地排列,别有一种风情。
黎族民居
住宅特色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
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 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 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 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康 长寿食品。
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 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 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 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 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 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 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 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 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 或“放衣服”。
黎族的狩猎生计及其变迁

t h e g a t h e r e r ) 、 世 界 观与 象征 分析 ( w o r l d v i e w a n d s y mb o l i c a n a l y s i s ) 、 史 前 狩猎 采集 者 ( h u n t e r — g a t h e r e r i n p r e h i s t o r y ) 、 历 史 中的狩 猎采 集者 ( h u n t e r — g a t h e r e r i n h i s t o r y ) 。 _ 1 狩 猎社 会 一度 被 视 为孤 立 的整体 , 人 们 认
为无论 狩猎社 会 是否被 外界 的力 量影 响 , 它与外 界社 会系统 总是 缺少 联 系 ; 对 于狩猎社 会 的研究 也 曾长期 集
中于平 均 主义 、 财 产私 有权 缺乏 、 剩余 劳动 产 品缺 乏 和资源 共享 等 问题 上 。另外 , 学界 透过 进化 论 的观点 , 认
为 狩猎 社会 处 于人 类文 明发 展最 为 落后 的 阶段 。 l 2 然而 , 从 狩 猎 民族 社会 发 展过 程 来看 , 狩 猎 采集 民已与 外 界 发生 关系 , 纯粹 的狩 猎社会 已不 复存 在 。 狩猎 民族不 仅要 同传 教士 打交道 , 还要 同外 来 的商人 、 农 民建立 联 系 。在 这个 过程 中 , 狩 猎 民族 的地 方社会 与外界社 会 建立联 系 , 从 而 逐渐形 成 了地域性 的民族共 同体 。纯 粹
例如昌江石碌镇的大坡区域有6个行政村且均为黎族村落并以哈方言黎族人口为最多在大坡区域紧靠黎族聚居地的地方有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该市场以来自大坡不同村落的黎族妇女为主体主要是买卖新鲜的蔬菜猪肉水果鱼等农副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也以当地黎族为主并兼顾大坡区域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消费需要
黎族狩猎文化概述

黎族是中国最南方的民族,也是我国少有的热带海岛民族,黎族文化长期以来被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绚烂的织锦,痛苦的纹身,原始的信仰,刻木为信,崇尚狩猎,钻木取火等文化现象,曾令很多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所痴迷。
本文拟从黎族狩猎文化这一角度出发,分析、探讨狩猎文化曾在黎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理环境黎族是中华民族家庭中的一员,现有124.86万人(200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乐东、昌江、陵水六县和享受民族自治政策待遇的三亚、通什(现为五指山市)、东方三市,其余主要散居在万宁、琼海、屯昌、儋州等市县的民族乡镇。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黎族先民即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见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中南部,境内群山耸立,丘陵起伏。
著名的五指山是海南岛的主峰,高达1867.1米,岛内各大河流如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均发源于五指山,形成了由许多短壮独流入海的河流组成的辐射状水系。
黎族村落散布在群山之间的盆地、河谷和海滨冲积平原上,大多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溪流淙淙,树木繁茂,在山上栖息着山猪、黄猄、山鹿、云豹以及其他飞禽走兽。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外部的自然条件,在经济方面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土地的肥沃性和富于鱼类的水等等;劳动手段的自然富源,如涌出的瀑布,可供航行的河道,树木,金属,煤炭等等。
在文化初期,前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作用。
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则是后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作用。
”海南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黎族人民开展狩猎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场所。
二、狩猎工具黎族的狩猎工具是狩猎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狩猎文化在社会物化的表现,它的发展变化与狩猎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黎族风俗习惯

黎族风俗习惯(俄查村是目前海南黎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形态最原始的黎族聚居的村落。
)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俚”、“僚”等。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下来。
黎族也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以前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
当然,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黎族有语言无文字。
黎语属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黎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黎族传统独具特色的居住房屋--船形屋,它是以茅草为盖、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
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
它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
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
它们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
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
外形象船篷,拱形状。
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
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
房屋的大小一般由人口或经济能力来决定。
黎族文化

• • • •
图腾崇拜与黎女纹身 黎族纺织黎族服饰 最具有浪漫色彩“跳竹竿”舞 黎族“三月三”节
图腾崇拜
•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三大崇拜形式中很古老的一 种,大致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普遍流行于世界 各地各民族中。黎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图腾崇 拜阶段,而且,黎族的图腾崇拜曾与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精灵崇拜一道,构成了他们的思想意 识形态,并在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 生一定的影响。 黎族的图腾崇拜,以动植物为 主。动物方面,主要以蛇、龙、鸟、狗、蛙、牛、 猫作为崇拜对象;植物方面,则以葫芦瓜、水稻、 榕树、木棉为主。
•· 榕树图腾崇拜· • 黎族人认为榕树是有灵性的,它是善良的, 是人类的朋友。大叶榕树被认为是雨仙,村寨种 的越多,表明这一地区水量越丰富;小叶榕树则 被认为是村寨的阴护神仙,它保护全村人丁兴旺, 丰产丰收。若一株小叶榕树死亡了,黎族村民认 为这是村里将有德高望重者死亡的征兆,即“奥 雅”中可能有哪一个要逝世。对于生长在村寨前 后的榕村,黎族人严禁砍伐。对植物的图腾崇拜 的根本原因是农作物成了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 源,而农作物的丰歉影响着其个人的生存,于是 人们对农作物产生崇拜心情。
• 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的先人便踏上了海南岛这个 美丽的海岛。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 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秦 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 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 “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现 在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 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 苗族自治县,其余则散居在海南其它市与当地民 族杂居。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 人都能兼说汉语。
有趣的围猎

有趣的围猎黎族人民善于狩猎。
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一、二月,是狩猎季节,他们狩猎的方法很多,有围猎、伏轮、弹吊、陷阱、饵毒等等,其中以“围猎”最为有趣。
“围猎”是黎族传统的狩猎方式,通常以村或联村为单位集体进行,即使有些村寨附近山林里的野兽已经很少了,但按传统习俗,每年春节仍要举行一次象征性的“放狗围猎”活动。
参加围猎的全村男性大人小孩,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他们大清早就身着新衣,奔走相告,手持粉枪、弓箭,腰挂尖刀,带着猎狗到汇集集中地点。
出发前,先举行石卜或竹杯卜仪式,选出一个首领,黎语称“俄巴”,意即带猎犬的人。
“俄巴”一般都先有狩猎经验的人担任,上山后的整个围猎活动由他指挥。
参加围猎的大部分猎手按照“俄巴”指定的地点,在野兽经常出入的路口埋伏好后,“俄巴”指挥一帮人放狗进入山林驱赶野兽。
刹时,整个山林立即响起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和狗的狂吠声,在这种热闹的场所里,猎手们个个大显身手,用弓箭和粉枪把从山林里逃窜出来的猎物击毙。
围猎从清晨一直延续到夕阳下山,不少人只顾追赶猎物而忘记吃饭,他们往往等到笨重的猎物压在肩膀上时,才想起身上携带的年糕和干粮。
于是,他们边走边吃,狼吞虎咽,有说有笑,一路青山,一路歌……。
围猎的人们回来了,村里的人又忙开了。
他们集体处理围猎所得的野兽,先把兽头分给指挥狩猎的“俄巴”,并由“俄巴”把一碗肉粥和一块猎物的肉倒在地上,祈祷全年狩猎丰收。
当天晚上,村里老一辈男人,便拿着自家酿的酒到“俄巴”家开怀畅饮,表示祝贺。
当晚,“俄巴”把猎物的下腭骨挂在家里,作为“招兽魂”的标志,祈望以后能打到更多的野兽,分配猎物时,除了兽头外,打中第一枪的猎手,可以分享到一条兽腿,如果是需经补枪才能打死的野兽则由第一枪和补枪的人平分一条兽腿,其余的兽肉则视野兽的大小,按人或按户平均分配,这一天,无论是村里人,还是村外人,是黎族人还是其它的民族人,凡是目睹打中猎物的,围猎的人当场就根据猎物的大小,割一块最好的兽肉分给他们,以祝贺他们碰上好运气。
黎族文化调研报告

黎族文化调研报告一、介绍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黎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本调研报告对黎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二、黎族的历史和发展黎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后,他们是古代南方的土著居民之一。
在古代,黎族人主要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同时也从事捕鱼、狩猎等活动。
黎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汉族、壮族、苗族、海南人等不同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三、黎族的语言和文字黎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并且还有一套独特的文字系统。
黎族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非常神秘而古老。
黎族人在传承和使用黎文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四、黎族的传统习俗黎族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黎族人非常重视婚姻和家庭,婚礼是一个非常庄重的仪式。
此外,黎族人还喜欢举办赛龙舟活动、舞狮子、舞龙等传统节日和表演,以庆祝丰收和祈祷吉祥。
五、黎族的手工艺品和工艺技术黎族人擅长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包括竹雕、木刻、织布、编绳等。
特别是黎族的纺染技术非常独特,他们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和传统的织布工艺,制作出色彩鲜艳的布料和服装。
六、黎族的音乐和舞蹈黎族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的音乐节奏欢快、节奏感强,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
黎族人会跳踩踏舞、猫步舞等各种传统舞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七、黎族的宗教信仰黎族的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主,他们崇尚自然、崇拜山水,并且对祖先有着深深的敬意。
黎族人还会举行一些仪式和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和祖先的保佑。
八、黎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黎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政府加大了对黎族民间艺术、文化节日、传统村落等的保护工作,并在教育体系中加入相关的课程和教材,以促进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九、结语黎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鲜明的特点使得黎族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俗事 象来看 ,祭拜 祖先、祈求幸福和 来年丰收即其 核心 内容 。这不但 反映 了黎族 的宗教巫术文化在这
一
节 日习 俗 中积 淀 , 而 且 成 为 这 一 节 日民 俗 中的 母
体 文 化 ,是 这一 节 日民俗 中诸 多文 化 层面 的核 心
层。
婚礼 。从此 “ 月三 ”这一天 ,黎族青年 男女载 歌 三 载舞 ,纪念这对英雄 ,欢庆他们给黎家带来幸福 。 在黎族人 的心 目中 ,每年 “ 月三 ”,正 是山 三 花烂漫 、红棉 争艳、 山楝飘香 的时候 ,观音与天 妃
2 一 4
深 得仙 女邬 香 的敬 佩 和 爱幕 ,两 人 团结黎 家人 民 抗旱 救灾 , 一道 与凶残 的峒 主开展殊 死斗 争 。结果
峒 主 被 惩 处 , 患 解 除 。 在 人 们 的欢 庆 之 日 “ 月 旱 三 三 ” ,亚 银 和 邬 香 化 成 一 对 百 灵 鸟 飞 上 天 庭 ,举 行
神州 民俗
21 12 o 期 0 年第 5
民俗 研 究
海 南 黎 族 民 俗 文 化 中 的 宗教 信仰
王琼武
( 南琼 台师 专 海 海南 海 口 5 1 ) 1 0 7 O
[ 要] 海 南黎族独 特的居住 环境造 就 了独具 特 色的 民俗 文化 :1 摘 、黎 族 的 “ 先 崇 祖
岛最早 的原住居 民。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黎族
先 民最 迟 在 距 今 3 0 年 前 就 已经 在 海 南 岛上 繁 衍 生 00 息 。即使在 今天 ,黎族 仍 以1 7 2 万人成 为全 岛 1. 2
第一 大少 数 民族 。据 2 0 年全 国第 五次人 口普 查 00 统计, 全 国黎族 有1 4 2 万余人 ,其 中海南省 的黎 族 人,占黎族总人 口的9 . % 4 3 ,分布于海南岛各地 。 在数千年 的历史长河 中,黎族 创造 了灿烂 而独 特 的文化,这 是我国少数民族 文化 瑰宝的重要组成 部分。但是由于黎族 没有本 民族 的文字,分布 又主 要限于海 南岛,加上地理位 置偏远 ,黎族 文化一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是中国最南方的民族,也是我国少有的热带海岛民族,黎族文化长期以来被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绚烂的织锦,痛苦的纹身,原始的信仰,刻木为信,崇尚狩猎,钻木取火等文化现象,曾令很多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所痴迷。
本文拟从黎族狩猎文化这一角度出发,分析、探讨狩猎文化曾在黎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理环境黎族是中华民族家庭中的一员,现有124.86万人(200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乐东、昌江、陵水六县和享受民族自治政策待遇的三亚、通什(现为五指山市)、东方三市,其余主要散居在万宁、琼海、屯昌、儋州等市县的民族乡镇。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黎族先民即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见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中南部,境内群山耸立,丘陵起伏。
著名的五指山是海南岛的主峰,高达1867.1米,岛内各大河流如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均发源于五指山,形成了由许多短壮独流入海的河流组成的辐射状水系。
黎族村落散布在群山之间的盆地、河谷和海滨冲积平原上,大多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溪流淙淙,树木繁茂,在山上栖息着山猪、黄猄、山鹿、云豹以及其他飞禽走兽。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外部的自然条件,在经济方面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土地的肥沃性和富于鱼类的水等等;劳动手段的自然富源,如涌出的瀑布,可供航行的河道,树木,金属,煤炭等等。
在文化初期,前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作用。
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则是后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作用。
”海南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黎族人民开展狩猎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场所。
二、狩猎工具黎族的狩猎工具是狩猎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狩猎文化在社会物化的表现,它的发展变化与狩猎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黎族的狩猎工具主要为粉枪、弓、弩、弹弓、标枪、各种火药袋(筒)、铁镞箭、竹镞箭、弹丸,还有构思独特、美观实用的扣蛙罩、山猪套、捕鼠器等狩猎工具。
使用弹弓源于何时虽已无从追究,这种简陋的工具却一直沿用下来。
作为一种比较原始的远程狩猎工具,或者作为远程狩猎工具的雏形,弹弓的发展至少为黎族的弓、弩的出现奠定了技术与理论基础。
在黎族地区,孩童利用弹弓进行各种活动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这些活动都将有助于积累经验并提高他们的瞄准技术,为日后使用弓弩、粉枪打下良好的基础。
弓、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在黎族社会中同样如此,并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
弓、弩在黎族社会中的使用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儋耳珠崖郡,……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镞”。
由此可知,至少汉代就已经使用弓、弩了,使用的箭矢为竹矢、骨镞。
唐徐坚《初学记》记载:《博物志》曰:“交广州山夷曰俚子,弓长数尺,箭长尺余,以焦铜为镝,涂毒药于锋镝,中人即死”。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黎弓,海南黎人所用长鞘木弓也,以藤为弦,箭长三尺,无羽;镞长五寸,……以无羽故,射不远三四丈,然中者必死。
”,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也云“……黎弓以木,亦或以竹,而弦之以藤,类中州弹弓。
其矢之大其镞也,故虽无羽,亦可施之于射近”。
清《旧志》也有记载:“岐人……木弓竹箭,铁镞无羽,刀柄长尺馀,弓箭不释手”。
上述古代历史资料都没有说明弓、弩的改进情况,但有一点还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博物志》记述了黎族先人使用铁制镞箭的状况。
这种情况又延续了上千年,直到清代晚期,粉枪传入并逐渐成为主要的狩猎工具,弓、弩才退而居其次。
可见,木(竹)弓、弩的使用,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而在这漫长岁月里,其改进是极其有限的。
一种工具的改进、创新、发展是需要社会需求来推动的,木(竹)弓、弩的使用已基本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它的改进也就缺乏潜在的动因。
何况,黎人还“善弓矢”,并在箭矢上涂抹毒药,以增强其杀伤力。
但上述提到晋《博物志》记载了黎人由使用竹矢、骨镞到使用铁镞箭的转变,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可能是受外部的影响。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在南方地区,黎人的暴动远甚于苗瑶,而历代统治者在二千多年的治黎政策中,采取的是以征剿讨伐为主,以招抚同化为辅的方式。
而在冷兵器时代,封建王朝利用铁制弓箭镇压黎族暴动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杀伤力,竹矢、骨镞在战斗中的不足之处就明显地暴露出来,让黎人开始意识到改进竹矢、骨镞的必要。
此外,丰富的狩猎资源同样隐含着危机,没有威力大、致命的武器,当遇上如山猪、豹等凶猛的野兽,也要进行殊死的决斗。
内外两种因素的结合,都要求增强箭矢的杀伤力,最终铁镞箭成为战争与狩猎的优先选择。
然而,由于黎族地区冶金业的不发达,换取铁器需要极高的成本,在客观上不可能导致箭矢的整体革新,大多数的箭矢只有箭头为铁制,主体用材还是以竹、木为主。
到了清朝晚期,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业的发展,黎区人民与汉商的商品交换日渐频繁,为黎族狩猎工具的更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清张崧《崖州志》载曰:“……改用火枪,家置一杆,有力者或备数杆,每以数牛易一枪,或药一桶,……发必命中”。
《海南岛志》:“弓箭之外,有枪炮,……旧式急枪最多,几乎家无不有”[ii]。
粉枪传入后,其威力大、射程远、效率高的特点很快为黎族男子所青睐,黎族人民千百年的狩猎经验和精准的射击技术与粉枪结合得是如此完美,即使面对更为凶猛的野兽,黎族男子在狩猎中还是游刃有余。
粉枪作为狩猎工具的新手段,很快就纳入黎族男子的认知体系之中,于是更为积极的狩猎行为便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开展起来,从此黎族的狩猎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鉴于一个好的猎手是勇敢机智的象征,同时也是村民崇拜的对象,因此黎族男子对粉枪的热爱并不亚于他的情人。
弩、弓、山猪套、扣蛙罩、捕鼠器、弹弓的辅助使用,既是对传统技术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
三、狩猎方式尽管狩猎工具并不先进,但是黎族男子还是能获得较多的猎物。
这除了与海南岛丰富的动物资源有关外,还与狩猎方式的运用息息相关。
黎族男子通过放狗、巡山、挂枪、装圈套、挖陷阱等狩猎方式,捕获山猪、黄猄、山鹿、云豹、原鸡、山鼠等野兽,这些狩猎方法是黎族男子在千百年中摸索并积累下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它的使用既增加了狩猎成功的机率,扩大了狩猎成果;又避免了狩猎的盲目性,降低了野兽伤害人体的风险,是黎族人民聪明智慧的又一体现。
“放狗”,是在农闲和节日之际,出动一个村寨或全峒的男子,手持粉枪和弓箭,腰间挂尖刀和装有火药的竹盒,带着一群猎狗,集合在村边的榕树下或山间的路口,由老猎手当“俄巴”(猎头),举行仪式后,猎手把守各个山头。
一人呼引群狗进山,然后,在人的呼喊声下,群狗四处寻找野兽,并把野兽驱赶出来,猎手用粉枪或弓箭把野兽射杀。
“巡山”,是猎手根据野兽的活动规律,单人进山狩猎。
“巡山”时间为早晨六点至八时许,下午五时至八时许。
因为早晨和傍晚的时候,山猪、黄猄和鹿等野兽出山寻找食物。
“挂枪”,是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察看野兽的脚印,判断是何种野兽,根据这种野兽的大小,确定挂枪的高低和方向,然后把粉枪安装在挂枪架上,绑紧扳机,装上系着承针的拉弓木,利用拉弓木的弹力,使承针顶起拍盖头,从控制承针的卡套上拴一条绳索,把绳索沿着枪口拉至野兽通过的路口上。
当野兽从路口走过时。
绊上了绳索就立即把粉枪拉响,就地击中。
在挂枪的地方,周围结草做“禁星”符号,别人看见“禁星”,就不敢走进挂枪的范围。
“装圈套”,是捕获猎兽的另一种方法。
在山猪或鹿经常出入的山路口,挖一尺深八寸宽的穴,在穴口装上受压力后会脱落的承针架和活结圈套的绳索。
把套头拴在承针处拉着拉弓木的藤条上,当野兽走过时,陷进穴口踩脱承针架,使弓木的弹力向上,活结圈套即把兽腿套住吊起来,无法逃脱,再把中套的野兽用粉枪打死。
“装竹签”,是在田间或山栏地的陡坡下,斜插数十根长约1米左右的竹签,在离装竹签3米处陡坡上,装上牵着横线的“啦木”。
夜间,山猪出入寻找食物时,碰动了横线把“啦木”拉响,误为有人追赶,向前猛冲,碰上了竹签,有的当场断气,有的中签后逃入深井而死。
“挖陷井”,是在野兽进出的山路上,挖一口陷阱,并在井底装上竹签。
井口安上软架,在软架上铺芭蕉叶,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泥土。
山猪、黄猄、鹿和熊等野兽走过时掉进陷阱中,就成了瓮中之鳖,任人宰割。
各种狩猎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偶然的。
它们是黎族男子在狩猎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以前单一狩猎行为的反思;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实践。
尽管随着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变迁,这些仿佛还是昨日余梦的狩猎方式已越来越少,但狩猎那种曾经的辉煌与绚烂,仍如那黄昏的夕阳一样令人眷恋、遐想。
四、分配方式黎族家庭属于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构成黎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黎族的小家庭是独立的生产和消费单位,但五指山中心地区长期残留着父系家庭公社基本特征的合亩制小家庭则又另具特点,直至解放前,它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
合亩地区的小家庭必须参加合亩的集体生产和分配,但可以经营自己的副业和手工业,种植山栏稻和小块田地,家庭私有制的财产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基于生产关系决定分配方式的原则,再结合历史资料,黎族地区对于猎物的分配方式主要有平均分配和个人占有两种。
集体狩猎,采取集体分配的方式。
个人狩猎,有平均分配和个人占有两种方式。
明《海槎馀录》:“黎俗二月十月则出猎。
猎时,土舍峒首为主,聚会千余兵,携网百数番,带犬几百只……肉则归于众,皮则归于土官。
”,王国权在《黎族风情》一书回忆黎族的狩猎风俗时说:“村寨中有一户人猎获野兽,家家户户分享兽肉。
集体狩猎,全村男女大小平分兽肉。
……美孚黎则是全村男子获得兽肉,女性不得分享”[iii]。
另据1985年中国民族博物馆工作组人员赴海南的调查资料显示,在20世纪60年代,通什的一些村寨如有人捕获山猪,还是沿袭平均分配的原则。
此外,随着狩猎工具的改进和商品意识的不断增强,个人占有猎物的趋势越来越强。
狩猎工具的改进促使个人狩猎成为主要狩猎方式,个人也因此获得更多的猎物,使交换有了可能。
猎手可以用鹿茸、熊胆、豹皮等珍惜物品来交换布料、铁器等日常生活用品。
两种分配方式的并存,与黎族的社会组织关系是密切关联的。
黎族合亩地区的父系小家庭,保留了原始社会制度的一些残余,因此也保留了共同消费的一些性质,尤其是对狩猎这样久远的生产方式来说,平均分配是一贯的传统。
当某些传统对于整个社会仍具有强大的黏结作用的时候,传统的顽固不容易打破,平均分配猎物占据主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