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乾隆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没有和中国签定边界协议的国家

没有和中国签定边界协议的国家篇一:中国与邻国边界争端解决篇二:中国边界纠纷50年中国边界纠纷50年:从军事对抗到外交协商【从被迫割让领土到武力回击】据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所著《统一与分裂》一书考证,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清王朝真正统一中国,形成了稳定的极盛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
但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和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战争,并先后割占了香港、澳门、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台湾和澎湖。
1921年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
10年后日本侵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收回台湾和澎湖后,中国疆域稳定至今,但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持续至今。
近代战争中,中国与外国的领土纠纷几乎全部以被迫割让结束,这导致中国人民深深的屈辱感,在领土纠纷问题上分外敏感,几乎不能容忍政府做出一点点让步。
从抗战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无论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一致对入侵者和外来挑衅采取武力回击,领土纠纷一直处于军事对抗阶段。
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边境军事冲突包括:中印边界1954年,印度政府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中印边界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地土。
加上在中段和西段侵占的土地,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福建省。
1962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向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爆发。
中国军队被迫进行了不到10天的闪电战,大获全胜。
随后,中国军队单方面宣布停火,主动撤退到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
印方却不理会中国的善意举动,拒绝谈判,并重新占领了中国军队撤出去的中国领土。
中苏边界上世纪60年代,中共和苏共两党因为意识形态分歧,关系破裂,导致1964年举行的中苏边界谈判破裂。
随后,双方在东北和西北边界摩擦不断,并于1969年3月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上发生中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分胜负。
3.专题三国际关系史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国际关系史第12讲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时期:①人员往来: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②文化交流: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
③贸易往来;朝鲜:檀弓、国下马;中国;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
2.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②文化交流: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
③贸易往来;朝鲜:檀弓、国下马;中国;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
3.隋朝:隋炀帝三征高丽。
4.唐朝:①人员往来:留学生与(新罗最多)商旅(新罗坊、新罗馆)。
②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喜欢唐诗;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有浓厚的中华色彩。
③生产技术;种茶、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
二、中国古代与日本的关系1.两汉:①人员往来: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
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物质交流:中国的铁器、铜器、诗帛传往日本。
2.唐朝:①人员往来:遣唐使与留学生。
②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大化改新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都城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
③贸易往来频繁,各有对方货币出土。
④有突出贡献人物:吉备真备、鉴真。
3.明清时代:①倭寇之患(起于元末明初,明朝中期愈演愈烈。
)②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
三、中国古代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1.两汉时期:①越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越南:象牙、犀牛、珍珠;中国;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
②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等地。
2.隋唐时期: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谋生。
3.明清时期:①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同东南亚各地的联系。
②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并通过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开发。
四、中国古代与中亚、西亚的关系1.两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经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安息利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汉朝交往频繁,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甘英到达波斯湾。
乾隆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

乾隆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一、辛丑条约的签订乾隆时期,清朝与俄罗斯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这是在乾隆皇帝统治下,清朝与俄国在中俄边界争端问题上达成的一项重要协议。
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解决了中俄之间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还为两国建立了长期友好的邻国关系。
二、乾隆皇帝的《四库全书》工程乾隆时期,清朝皇帝乾隆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典藏中国传统文献,特别是《四书五经》等重要经典文献,下令编纂《四库全书》。
这项工程耗时数年,历时庞大,涉及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为后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三、乾隆帝的巡视南巡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勤政明君之一。
他十分重视治理国家和了解民情,曾多次进行南巡,深入基层,了解民情。
通过南巡活动,乾隆帝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四、《大清一统志》的编纂乾隆时期,《大清一统志》是一部全面记录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巨著,由乾隆时期的官员编纂完成。
这部志书系统记载了清朝建立以来的政治演变、战争经历、民生物产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后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五、乾隆帝的重建乾隆帝执政期间,不仅重视国家治理,还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不仅大力扶持经学,还重建了许多名胜古迹,如承天寺、西安大雁塔等。
这些重建工程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底蕴,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在乾隆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
通过乾隆时期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变革和文明成就。
乾隆时期的清朝经济繁荣农业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乾隆时期的清朝经济繁荣农业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乾隆时期的清朝经济繁荣:农业、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乾隆时期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农业、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清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业的发展乾隆时期的清朝农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首先,农田的开垦和灌溉工程得到了大力推进,使得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增加了农民的产量和收益。
其次,土地改革的推进也使得农民的权益得到了保护,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再者,农业技术的进步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改进种植技术和引进新的农作物,例如马铃薯、玉米等,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二、工业的发展乾隆时期的清朝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手工业和纺织业。
手工业是当时最主要的工业形式,手工业的发展和改进为许多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此外,纺织业也蓬勃发展,特别是丝绸业和棉纺织业。
清朝在丝绸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和经验,乾隆时期的丝绸品质量更是达到了巅峰。
这些工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国内的产量,也促进了国内外的贸易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乾隆时期的商业经济也经历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在经济制度上,乾隆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从减税、扶持商人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其次,由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促进了商品的贸易活动。
此外,乾隆时期还进行了对外贸易的拓展,清朝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为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综上所述,乾隆时期的清朝经济在农业、工业和商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繁荣。
这些发展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也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乾隆时期的繁荣经济成就也成为了清朝的辉煌一页。
虽然乾隆时期的经济发展在日后也面临了挑战和问题,但对于清朝整体的经济发展来说,乾隆时期仍然堪称辉煌的时期。
教学设计4: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民族危机的加剧。
【教学目标】运用时空定位,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势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认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地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文献、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所做的贡献,培养对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寻找出路的敬佩之心。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提高对近代中国由于阶级局限性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解释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各阶层为国家富强独立所做的牺牲、贡献,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初中的历史学习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强调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对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初步的认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中的历史学习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上,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知识学习的专题性和结构性有更深入的要求。
微观上,强调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要求对历史问题深入开展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认知活动,涵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教授过程】一、太平天国(1851—1864)——探索之农民阶级·天国之梦(改天换地)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的分析,对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开拓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乾隆皇帝活了88岁-期间发生了哪些世界性大事件?

乾隆皇帝活了88岁,期间发生了哪些世界性大事件?生于1711年9月25日,死于1799年2月7日的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他一生经历了从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元孙(玄孙)七代人,在74岁时实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五世同堂——如果他再挣扎一下,多活一年多时间,就会跨入19世纪,成为与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首相丘吉尔、喜剧大师卓别林、小说家海明威同时代的人。
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活在世界上的88年里,世界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的事件,乾隆皇帝也一定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首先当然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始发于18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国中部地区,以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揭开序幕。
从那时候到19世纪40年代,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英国、法国、美国等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珍妮纺纱机发明的那一年,是1765年,乾隆皇帝54岁。
他在皇帝宝座上已经呆了20个年头。
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时,乾隆皇帝71岁。
当时,清朝与西方并没有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
在康熙时期以来,陆续有一批法国、英国、葡萄牙传教士,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中国,在将西方工艺品、钟表、药品等送给中国皇帝的同时,还将发生在欧洲的重大事件,向中国皇帝做了报告。
然而,工业革命进行之初,各种技术、产品并不成熟,不足以引起中国皇帝的重视。
因此,当马戛尔尼使团将最新发明的蒸汽机、梳理机、棉纺机、织布机、天体运行仪、连发手枪等送给乾隆皇帝时,乾隆皇帝并没有表现出很惊讶的样子,将它们当作“奇技淫巧”的产物,统统锁到仓库里。
第二件大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4月19日清晨,北美莱克星顿小镇响起一阵激烈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建立了大陆军,并任命乔治·华盛顿为总司令。
随后,华盛顿带领大陆军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成为了美国第一任总统。
当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时,乾隆皇帝在干什么呢?1775年,乾隆皇帝派遣大军,平定了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的叛乱;出台了所有商民一概不准擅自越过边境进行贸易的规定;继续平定大小金川之乱……乾隆皇帝忙着管理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顾不上关心遥远北美大陆上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
毛概

公元1793年,在中国和英国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英国以政府名义派出以马戈尔尼勋爵为特使的八百人的访华使团访问中国,这是“大英帝国”的第一个正式访华使团。
英王在给清政府的国书当中,是以恭祝乾隆皇帝万寿为名义而来的。
马戈尔尼率领使团历经九个月的海上航行,于1793年6月抵达中国。
如此庞大的访华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真的就是给乾隆皇帝补祝八十岁寿辰的吗?为什么双方会在觐见皇帝的礼仪问题上产生巨大的分歧?其实,马戈尔尼的这次出使,是希望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直接谈判,打开中国的大门,开拓东方贸易市场,维护英国商人的利益。
当时,清政府的回应一方面维护了王朝国威和尊严,却也主动关闭了与西方交往的大门。
尽管如此,英国使团在中国几个月的时间里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还是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搜集了大量的军政资料。
以至于四十八年后的1840年他们终于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这场鸦片战争所使用的地图就是依据此次出使中国搜集的资料绘制而成的。
1792年,英国派马格尔尼率船队以为乾隆补祝八十大寿为名来到了中国。
他们来中国并非官方史学界说的为今后灭亡中国来刺探情报,他们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因为当时中国的GDP 是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
船队随行的有医生、天文学家、化学家、翻译等,共800人,马格尔尼还带来了英国乔治三世写给乾隆的信,信中说“我大英帝国军威远达世界各地,即便对于战败的敌人也在最公平的条件下给予同享和平的幸福。
”在他们登陆后清廷官员认为英国人是来进贡的,便在英国船上插上“英国特使进贡”的旗子。
在与清廷官员谈到寿礼时马格尔尼说:“我们的礼物很高大,怕你们放不下。
”乾隆批复:“避暑山庄很宽敞,即便是一丈多的东西也能放得下。
”马格尔尼还送给中国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镀铜榴弹炮、自鸣钟、热气球和装备110门大炮的英国战舰模型,其礼单的说明书说“英国在欧洲是第一海军强国,素被称为海上之王。
”农历7月马格尔尼到北京,18日参观圆明园,据斯当东记载是福康安带他们去参观圆明园,当看到自动弹簧机时,福康安问:“英国有这种机器吗?”“这些机器就是从英国运来的。
清朝的对外关系

清朝的对外关系,特别是与哪些国家的关系?
清朝的对外关系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国家。
以下列举其中一些重要关系:
1. 蒙古:清朝与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保持着长期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
2. 俄罗斯:清朝与俄罗斯在边境地区存在着长期的争端和冲突,但也进行了一定的贸易和外交交流。
3. 朝鲜:清朝与朝鲜之间有着传统的宗藩关系,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定期向清朝进贡和朝见。
4. 英国:在乾隆年间,英国曾试图与清朝建立贸易关系,但遭到清朝的拒绝。
此后,英国与清朝的关系逐渐减少。
5. 法国:在清朝末期,法国曾试图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但遭到拒绝。
以上只是清朝对外关系的一部分,实际上清朝与许多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印度、越南、日本、德国等。
这些关系既有和平的交流和贸易,也有战争和冲突,对清朝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