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的本质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热的本质的认识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最早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之一就是热现象。热究竟是什么,历史上对此有过长期的争论。从史前时期直到18世纪初,虽然人们对热现象的本质进行过许多探索,但由于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方法不够科学,因而对热的本质认识只是一些设想。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促进了工业迅速发展。人们为进一步提高热机效率,对物质的热性质作了深入研究,从而推动了热学实验的发展,从此对热现象的研究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为了定量地解释实验结果,一些学者根据片面的实验事实认为,热是一种没有质量的流质,叫热质;但热质说不能解释摩擦生热、撞击生热等现象。另一些学者认为热不是一种流质,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1842年,德国医生J.R.迈尔的论文提出能量守恒的学说,他认为热是一种能量,能够和机械能互相转换。后来J.P.焦耳前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做了许多实验,测定热功当量,得到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从而给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奠定了坚实基础。

1、热质说和量热学的发展

古代原子论者相信热是一种物质的;近代伽桑狄(Gassendi Pierre,1592~1655)也明确提出了“热原子”和“冷原子”的概念,认为物体发热是因为“热原子”在起作用。伽桑狄的理论虽然只是思辨性的,但却受到后来物理学家的重视,并由此发展出了热质说。热质说的观点认为,热是一种自相排斥的、无重量的流质,称作热质。它不生不灭,可透入一切物体之中。一个物体是“热”还是“冷”,由它所含热质的多少决定。较热的物体含有较多的热质,冷热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热质便从较热的物体排入较冷的物体,直到两者的温度相同为止。

热质说确实可以解释当时碰到的大部分热学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可以看成是吸收或放出热质造成的,热传导是热质的流动,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热质粒子相互排斥,潜热是物质粒子与热质粒子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由于热质是一种物质;一个物体所减少的热质,恰好等于另一物体所增加的热质;从而热质在传递过程中是守恒的;即遵从物质守恒定律。热质说的这些优点,赢得了当时大多数学者的赞同。1738年,法国科学院曾悬赏关于热本性的论文,获奖的三个人都是热质说的拥护者。可见在当时热质说已被很多人接受。因为这种学说,能比较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热学是从对热现象的定量研究开始的。定量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是测量物体的温度。早在上一个世纪,伽利略就已经造出了第一个温度计,以后意大利齐曼托学社的成员们继续研究温度计。测温的基本依据是物质的热胀冷缩,其次还要有一个约定的标度系统。伽利略的温度计利用的是空气的受热膨胀和遇冷收缩,但没有固定的刻度。齐曼托学社将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作为两个固定点,制定了一个大致的计量系统。他们发现,冰的溶点是一个常数,这启发后来的人们将此作为固定点。惠更斯在1665年已提出以化冰或沸水的温度作为计量温度的参考点。

170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蒙顿(Amontons Guillaume,1663—1705)改进了伽利略的空气温度计,测温物质仍为空气,但整个装置完全封闭,不受外部大气压的影响。这个温度计比伽利略的准确一些。阿蒙顿选定水的沸点为一个固定点,但他不知道沸点也取决于大气压力,所以没有选好准确的固定点。阿蒙顿还提出了绝对零度的概念,他说,当空气完全没有弹性、收缩到不能再收缩的程度时,就一定是极冷点了。

继续着阿蒙顿事业的是出生于德国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华伦海特(Fahrenheit Gabriel Daniel,1684~1736)。他青年时代移居荷兰阿姆斯特丹学习商业,以制造气象仪器

为业。华伦海特注意到阿蒙顿的工作,十分感兴趣。通过实验,他发现每一种液体都有一个

属于自己的沸点;他还发现,沸点均随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1714年,华伦海特用水银代

替酒精作为测温物质,制作了自己的温度计。他发明的净化水银的新方法,使这件水银温度

计成了真正可供应用的温度计。水银的使用大大扩展了测温范围,因为酒精的沸点太低,不

能测量高温,而水银的沸点远远高于水。此外,水银的热胀冷缩变化率比较稳定,可以用作

精密测温。华伦海特将盐加入水中,得到比任何冰点都低的最低冰点,并以此作为零度,这

样做的目的是不想出现负温度。他又将人的体温作为另一个固定点,将这两个固定点之间划

分为8×12=96个刻度,这样人的体温就是96度。后来,他作了调整,令水的沸点为212

度,使纯水的冰点为32度。调整后的人体体温为98.6度。这套计温体系就是所谓华氏温

标。1724年,华伦海特公布了他的温度计,并在当年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华氏温标很快被

英国和荷兰采用。今天,许多英语国家仍在采用华氏温标。

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Celsius Anders,1701—1744)提出了一个新的测温

系统。他以水银为测温物质,将水的沸点定为0度,冰的溶点定为100度。八年以后,摄尔

修斯的同事建议把标度倒过来,于是形成了今日广为采用的摄氏温标。

在热学的早期发展中,与温度的测量同等重要的成就是热量的测量。但是,人们一开始

并没有认识到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区别,最早指出它们之间区别的是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Black Joseph,1728—1799)。大约在1757年,布莱克提出将热和温度分别称做“热的分

量”和“热的强度”,并把物质在相同温度时的热量变化叫做“对热的亲和性”。在这个概念

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热容量”和“比热”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奠定了热平衡理论的基础。

布莱克最著名的发现是“潜热”。他在实验中发现,把冰加热时冰缓慢熔化,但温度却不变;

同样,水沸腾时化为蒸汽,需吸收更多的热量,但温度也不变。布莱克后来进一步发现许多

物质在物态变化时都有这种现象,它们的逆过程也同样,而且由汽到水、由水到冰所放出的

热量,正好等于由冰到水、由水到汽所吸收的热量。因此,布莱克提出了“潜热”概念,认

为这些未对温度变化有所贡献的热是潜在的。

2、热之唯动说的建立

十七世纪以后,多数人根据摩擦生热的现象,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在近代史上,

第一个对热进行系统的科学探索的是英国的弗·培根。他认为热的本质、精髓只是运动,热

是一种在其斗争中作用于物体的较小分子之上的运动。随后,法国的笛卡儿、俄国的罗蒙诺

索夫,把热看作为物质粒子的一种旋转运动。那时在英国,培根的学说受到了极大的反响,

他的后继者,大部分都接受了他的观点,化学家波义耳、物理学家胡克、牛顿等都相信热是

一种运动。波义耳就认为热是一种在物质内部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混乱运动;胡克认为热是一

种由微粒的运动而产生的性质;牛顿认为物体各部分的振动是热的活动性质的由来。这种热

之唯动说的观点流传得相当广,但是由于缺乏精确的实验依据,所以它还不能形成科学的学

说。

热质说支配着18世纪后期的热学;它能成功地解释热量守恒定律,还能解释与比热和

潜热概念相关的实验事实。但它也有一个弱点,即人们不能肯定热质是否也像所有其它物质

一样拥有质量。18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美国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

对热质说提出了挑战,他就是本杰明·汤普森(Thompson Rumford

Benjamin,1753~1814),后人常称他为伦福德伯爵。

1798年,美国的伦福德伯爵仔细地观察了枪炮的制造过程,后来又

做了实验。他把炮筒固定在水中,用马来拉动很钝的钻头,使钻头转动,

在炮筒内钻孔加工。结果发现,加工出来的铁屑很少,但是炮筒周围大量

的水却不断地变热而沸腾。随着加工过程的不断进行,热几乎可

图5-1为伦福德伯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