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行人仿真系统开发
动态交互式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CAD系统开发

维普资讯
动态交互式城市轨道交通纵断 面 C D系统开发 : A 杨
利
易思蓉
5 5
础资料 信息 , 如平 面 曲线 信息 、 面线信 息等 。设计 成 地
果数据 库主要 是用 户设 计 成果 的记 录 , 如设 计 的坡段
求来 配置 。对于 变坡 点 的竖 曲线 , 户 可 以通 过命 令 用
Ya g Li YiS r n n io g
摘
要
从城 市轨 道 交通 线路设计 的特 点 出发 , 对城 市轨 道 交通 线路 纵 断 面 C D 系统 进行 研 究 , A
.
对 系统 的数 据存储 功能 、 高程控 制信 息、 态交互 式拉 坡 、 息适 时 查询 、 动 信 设计 成 果规 范检 验 、 出图管理
C D应用系 统 。近年来 , A 随着 城市 轨 道交 通 的 飞速 发
展 , 于城市轨 道交通 线路设 计也有 了更高 的要求 , 对 提 出了很 多新标 准 , 一般 轨道交 通线路 的 C D应 用系 统 A
已不再满 足城 市轨 道交 通 线路 设 计 的要 求 。 目前 , 国
内外针对 城市 轨道 交 通 线路 C D系统 研 究正 处 于 起 A
或命令行 , 用户可 以像使 用 A tC D命 令 一样 完成 纵 uoA
收藕 日期 :07—1 2 20 2— 0 第 一 作 者简 介 : 杨 利 ( 93 ) 男 ,0 5年 毕 业 于 兰州 交 通 大 学 土 木 1 8一 , 20 工程专业 , 读硕士研究生。 在
系统 自动 生 成 一个 基 础 资 料 数 据 库 和 设 计 成 果 数 据 库 。基 础资 料数据 库 主要装载 纵断 面设计所 必需 的基
历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获奖名单

首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停靠站最佳线路容量研究:同济大学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故障处置预案的研究与仿真:同济大学二等奖3 废旧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研究:东南大学4 短期交通流预测模型研究:清华大学5 基于Arena的客运站系统仿真建模:武汉理工大学6 基于音频信号的道路交通堵塞检测方法研究:7 同济大学多校区间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服务:同济大学三等奖8 北京市城市交叉口安全研究------提高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性研究:北京工业大学9 T型轨道静态几何参数检查仪的研制:中南大学10 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和停车线的设计研究:北京交通大学11 “白色家电”再制造物流中心设计与方案模拟:吉林大学12曲线出入口隧道交通模拟与交通安全设计:武汉理工大学13 城市公共交通末段服务系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14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交通规划与改善方案研究:华南理工大学15 客运站行车组织作业计算机仿真:中南大学16 干线单向绿波协调控制设计:华中科技大学17 城市中心区(南京新街口)的交叉口时空资源利用:东南大学优秀作品奖18 城市道路拥挤收费技术研究:同济大学19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及其研究:同济大学20城际快运物流方案优化研究:同济大学21 停车场内部引导系统:同济大学22 基于GPS浮动车数据的地图匹配算法及其程序实现:同济大学23 北京地铁车站行人交通环境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4 基于C—D增长函数的信息化对于铁路运输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5 基于VISSIM仿真的信号交叉口优化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6 南京常规公交服务水平、运营模式的调查与分析:东南大学27 南京汽车北站站前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东南大学28 大学校园高峰时段交通分析与组织——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问题研究与改善方案:华中科技大学29 武汉市卓刀泉立体交叉设计:华中科技大学30 月球车动力学仿真分析:吉林大学31 双前轴转向汽车车轮侧滑检测系统:吉林大学3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系统:清华大学33 我国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规划研究:清华大学34 混凝土缺陷无损检测与智能评判技术:武汉理工大学35 拱形单元组合抗滑桩体型研究:武汉理工大学36 基于以太网的超生泊车流量自动监测系统:武汉理工大学37 考虑混合交通流的交叉口信号设计软件开发:武汉理工大学38 客运专线车站各种运输方式换乘问题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第二届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城市高架快速车道中央隔离栏设计:河海大学2.基于驾驶员视觉效应得城市隧道侧墙安全设计:同济大学二等奖3.感应式路段平面行人过街控制系统研究:同济大学4.出租车短距离自主呼叫系统设计:南京理工大学5.不受统计尺度影响的交通事故黑点辨识新方法:武汉理工大学6.基于HPSO算法的道路网络优化:北京交通大学7.智能交通调查器的设计与开发:中山大学8.清华大学周边道路网拥堵仿真分析与解决方案:清华大学三等奖9.AMF_I型沥青混合料磨光仪的研发:长安大学10.北京市交叉口冲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11.干道协议控制相位差优化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12.聚酯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能影响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13.中关村核心地区交通阻塞分析及措施研究:北京理工大学14.地铁轻轨牵引计算系统:西南交通大学15.现代有轨电车在南京地区的适应性研究:东南大学16.疏导环形交叉口的上游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研究:吉林大学17.桂林市停车场调查分析与网络问询系统设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8.双通道港湾式公交站台的设计:南京林业大学优秀作品奖(部分省略)19.双连拱互通隧道减缓隧道压力波的应用分析:中南大学20.成都市书蜀西路城市快速交通管制优化方案:西华大学21.中关村核心商务区停车交通组织与优化:北京林业大学22.城市坡路路面节能环保防积雪技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3.武汉光谷广场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华中科技大学24.公交枢纽站出入口行人安全设施设置研究:福州大学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城市快速路单进口匝道流入控制方法研究同济大学2 北京市公共汽电车中途站人流组织分析、设计与仿真清华大学二等奖3 信号控制交叉口车道功能动态利用管理系统交通工程同济大学4 基于B/S模式的居民OD调查统计分析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东南大学5 新型自动车用安全带伺服系统的研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吉林大学6 地铁车站客流服务水平与通道宽度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7 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折返能力研究西南交通大学8 大型停车场停车位导引及车辆查询系统设计西南交通大学9 基于交通流仿真的交叉口信号优化算法—Green Signal的原理及应用西南交通大学10 基于运行时刻表的单点公交信号优先控制模型研究吉林大学三等奖11 公交站点乘降量协调性研究长安大学12 城市干道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的优化设计河海大学13 钢轨轨面清洁智能小车设计构想中南大学14 基于射频技术的公交优先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5 干道过饱和交叉口群交通信号优化控制的仿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16 成府路五道口城铁站段拥堵原因和解决方法探究清华大学17 微循环公交系统设计的新思路同济大学18 三段式履带车河南科技大学19 城市干道双向变速绿波带设计河海大学20 路中与路侧式公交专用道衔接处理协调控制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1 北京公交车车内空间布局利用的分析与设计北京交通大学22 广州大学城自行车租借服务规划中山大学优秀奖23 协调控制子区实时划分及Vissim仿真模拟华南理工大学24 PUSH概念下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出站信息诱导设计武汉理工大学25 基于VC++.NET的行人交通微观建模与仿真西华大学26 南京市公交路线查询(手机版)东南大学27 基于BRT优先的信号控制系统南京理工大学28 集装箱码头仿真实验平台武汉理工大学29 基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铁路客票短信服务系统设计中南大学30 基于GIS的一体化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交通工程南京理工大学31 北京市城市型旅游交通调查及旅游线路设计软件开发北京工业大学3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地铁人员疏散模型仿真北京交通大学33 城市公交汽车停靠呼叫系统设计北京林业大学34 成品油配送“两规、一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新疆农业大学35 机场快线客运需求预测与运营方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36 基于主控策略的干道优化综合疏解法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37 公交车站停靠点优化布局方案研究北京理工大学38 北京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研究(阜成门换乘站方案)北京理工大学39 电动自行车“禁”“放”利弊分析苏州科技学院40 交叉口的公交优先处理华中科技大学41 福州市公共交通使用CNG的可行性研究福州大学42 商业区畸形交叉口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吉林建筑工程学院43 绵阳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塞治理西南科技大学44 利用常规公交完善轨道交通的前期网络华中科技大学45 城市多路交叉口管理与控制方式研究江苏大学46 兰州市安宁区新建道路交通量预测兰州交通大学47 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48 “神偷”公路路面能量收集系统西南交通大学49 基于车辆音频的谱相关车速估算技术研究中山大学50 用于汽车的机械式巡航装置设计南京农业大学51 新型道路限速器的设计与研究贵州大学52 太原市老军营小区交通改善设计太原科技大学53 多模交通标识系统人性化设计华南理工大学54 弧形双排抗滑桩新型结构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55 汽车转向辅助照明装置设计东北林业大学56 基于雪凝路面的新型无损路面全季节全气候条件下防滑轮胎的研究贵州大学57 塌陷区道路防沉降创新技术-“暗浮桥”方法研究中国矿业大学58 沙漠地区公路路堤横断面形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59 掺SBR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试验研究扬州大学60 路面用再生骨料混凝土耐磨性能试验研究中南大学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 基于智能车路环境的无信号交叉口车辆穿行引导系统同济大学2 四连杠杆式传动机构自行车研制淮阴工学院3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商船航线影响研究武汉理工大学二等奖4公路客运枢纽班线定站方法与软件实现5 汉字交通标志识别与可认知性研究6 锯齿形型公交专用进口道多目标优化控制系统研究7公路隧道出入口太阳能视觉缓冲排架系统研究8 地铁列车在站停靠时间的建模及模型应用的研究9 三峡库区垃圾漂浮物打捞运输设备研制10 基于手机信号的城区交通流监测和停车诱导系统研究三等奖11 城轨列车再生制动飞轮储能系统优化设计12 城市公交路径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3 桂林市交通管理设施网络信息平台14 立交桥交通标识牌优化设计15 一类特殊功能型小区的单项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法16 运用ObjectARX优化VISSIM立交建模17 基于GT-GA-BPNN和Munsell-Moon.Spencer的城市道路交通色彩安全评价及调和研究18 中型城市电子公交站牌系统对比研究与优化设计周念19 单交叉口Q学习信号控制优化模型20 一种新型盲人交通工具——电子导盲犬21 地铁屏蔽门安全系统改进与创新设计22 港口集装箱堆场作业流程仿真分析23 驼峰式城市轨道优化设计24 露天停车场太阳能导标系统研发25 基于视频的大型停车场寻车系统27 公交车乘客上下车请求及其统计系统28 预防拥挤漂移的带约束K则最优路径算法29 信号交叉口交通信息采集方法研究30 T型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与设计31 交通信号控制评价与优化决策辅助系统32 公交空停控制系统33 邯郸B公司运输网路设计与配送方案设计34 铁路大型客运站候车大厅运用优化研究35 南京公共自行车租赁模式可行性研究36 基于Visual C++行人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实现37 非均匀路基的应力和位移场分析38 道路超载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设计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8项)1 交通监控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 基于感应控制的路段行人安全过街智能系统河海大学3 汽车落水应急浮起系统吉林大学4 红绿色盲无障碍驾车的交通信号配色方案研究中南大学5 模块化的交通信息视频采集教学软件开发北京工业大学6 盲人公交出行辅助系统南京理工大学7 反光式突起路标改良方案设计南京林业大学8 交通稳静化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武汉理工大学二等奖(36项)1 四路环形交叉口感应控制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 寒区冻土温度自动采集器东北林业大学3 车路协同环境下信号控制交叉口主动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同济大学4 基于WIFI技术的危险路段车辆导航系统中国矿业大学5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铁路超限货物运输条件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北京交通大学6 无线网络构建下的智能信号灯系统合肥工业大学7 “势能微动力”自动化轨道式停车场南京林业大学8 公交车安全气压窗及火灾隐患监测预警器设计西南交通大学9 进口道展宽段长度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东南大学10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交通诱导系统(TSSN)华中科技大学11 公共自行车系统站点配车数和站间调度优化研究武汉科技大学12 空地数据链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设想中国民航大学13 新型非对称防振减速带的设计北京林业大学14 武汉市大型公交站点通行能力研究与优化设计华中科技大学15 面向驾驶仿真的道路场景编辑系统武汉理工大学16 构建基于高空飞艇的CNSATM系统研究中国民航大学17 道路限高杆监测与警示系统贵州大学18 青藏高原水泥关键性指标评价方法和设备研发——高海拔地区水泥安定性试验方法研究长安大学19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和模板匹配相结合的车牌识别系统研究清华大学20 汽车制动健康状况监测预警系统中国矿业大学21 一种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利用率的单车位停车装置长安大学22 桂林市旅游交通出行查询系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3 交通信号灯识认性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4 嵌入式手机软件“亚运小助手” 中山大学25 基于大学生出行特征与意愿的校园步行环境评价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6 基于视错觉原理的减速标线技术研究东南大学27 基于LabVIEW的运动车辆多视距检测与咬合跟踪西南交通大学28 基于手机电子地图的出租车叫车系统中南大学29 交通视频监控中雾天图像恢复技术北京理工大学30 便携式红外交通调查系统设计东南大学31 车灯亮度自动补偿系统吉林大学32 道路发电&低碳交通——压电叠堆理论在道路发电中的应用研究清华大学33 基于伸缩杆控制的潮汐拥堵路段道路智能变宽系统设计贵州大学34 面向道路监控的多维信息系统合肥工业大学35 盲人道路指引传感器设计上海海事大学36 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纵断面研究同济大学三等奖(44项)1 以可变环岛为交通控制方式的新型环形交叉口设计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 公交优先实时在线单点控制策略青岛理工大学3 小车节能无动力单板转向装置武汉理工大学4 城市CBD地区公交动态查询及行人诱导系统设计西南交通大学5 基于Paramics二次开发的交通诱导与控制协同仿真技术研究北京工业大学6 预应力装配式阻热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安大学7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感应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沙理工大学8 网络型枢纽行李服务系统研究同济大学9 用于十字路口车流量疏导的信号灯遥控系统贵州大学10 动车组开行间隔对区间通过能力影响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11 基于GPS/GIS雨感传感器的智能速度调适系统设计北京理工大学12 山区公路感应式道路交通标志设计河海大学13 非接触式车载酒精探测及酒驾控制系统清华大学14 相变蓄冷冷藏汽车中的相变材料研究上海海事大学15 基于声强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浙江师范大学16 基于现有技术条件的悬索桥极限跨度的研究中山大学17 基于色彩辨识的城市交通枢纽乘客视觉引导系统研究北京交通大学18 基于红外技术的交通信号灯设计北京林业大学19 出租车合乘路径选择与费用优化长沙理工大学20 低等级公路弯道路侧护栏优化设计河海大学21 主干道高精度交通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2 控制大孔隙排水降噪理清混合料性能的关键技术大连理工大学23 主动式车辆限速新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4 基于出行时间连通可靠性的最优路径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中国矿业大学25 基于WebGiS的铁路旅客出行换乘方案的研究与开发兰州交通大学26 “拉贡公路”交通景观改造设计西藏大学27 连续传送式智能停车楼研制扬州大学28 视频车辆检测系统检测精度及使用效果分析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9 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管理系统开发上海海事大学30 藏文交通标志标牌设计规范研究西藏大学31 色彩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浙江师范大学32 出租车均衡布局的价格静态调控及GPS动态调度优化方法中南大学33 基于VISUAL STUDIO C#.NET船舶压缩空气系统的仿真与实现大连海事大学34 基于压电陶瓷特性的铁路压力发电系统研究东北林业大学35 停车场自动选择技术的实现分析华中科技大学36 基于VISSIM的机场陆侧交通参数标定与应用中国民航大学37 双型变形自行车设计北京理工珠海学院38 有行人专用相位交叉口支路行人闯红灯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39 基于压力传感器的混合交通参数采集方法研究石家庄铁道大学40 冲击钻孔振动效应的监测及相关减震措施西南科技大学41 公共自行车交通规划及评价研究吉林建筑工程学院42 基于VBA的公铁联运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江苏大学43 布达拉宫核心区微观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西藏大学44 电动自行车制动过程力学分析模型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车路协同的高速/快速路合流区行车安全控制与系统实现东南大学基于碳足迹测度模型的TransCAD二次开发长安大学基于主动安全的便携式车辆感应系统同济大学一种压电式路面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同济大学基于3G手机GPS功能的公交行程时间采集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面向T形交叉口的公交优先控制策略及软件在环仿真实现中山大学踩压点阵式人数检测装置的研发与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基于Google-CAD测量法的世界级CBD绿色交通比较研究河南理工大学路用掺废旧橡胶微粒的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长沙理工大学基于车辆轨迹信息的线控协调西南交通大学基于车票识别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系统长安大学智能公交车运行及车内拥挤信息实时传递系统研究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基于“一路少线”双向回路式公交线路系统研究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快速公交站台性能分析北京理工大学非机动车安全行为特性分析及改善合肥工业大学基于多路公交优先请求的群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手机平台的通用化交通调查软件的研究及开发武汉理工大学弯曲桥梁偏心杆组合式抗震吸能桥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扑旋翼微型飞行器原理与样机验证华中科技大学基于视觉原理的主动式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研究华中农业大学无能源消耗的智能型高速公路收费站门禁装置中南大学面向老龄驾驶员的危机识别及报警系统武汉科技大学基于实景交换和自动侦测技术的盘山公路转角预视系统北京工业大学增强型城市信号交叉口动态控制优化学习系统大连理工大学基于运行速度进行线形质量检验的动态透视方法兰州交通大学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PC)箱梁受力性能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基于Google Earth数字地球平台的三维校园建设实验研究东南大学基于交通安全的高速公路智能化异常信号感应及无线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合肥工业大学基于车联网的高速公路主动防撞系统吉林大学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中山大学基于GIS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模拟与评估系统长安大学纤维沥青加筋效果评价及设备研发河海大学一种新型的开启桥同济大学城市快速路瓶颈交通主动交通管理、仿真与评价北京理工大学考虑行人违章的信号交叉口配时研究清华大学基于手机平台的公交查询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基于Zigbee的“特权车”交通控制系统长沙理工大学基于开源WebGIS的城市旅游交通电子地图开发研究新疆大学乌鲁木齐市快速路匝道节能防水雨棚设计浙江师范大学单车道交通灯无线信号控制装置研制大连交通大学基于区域性交通运输网络结构优化的建模及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居住区与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路布设方法与系统哈尔滨工业(威海)基于重力感应的行人检测及动态信号配时设计合肥工业大学环保型公路隧道废气净化系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手机交通数据采集软件及其数据分析共享平台河南城建学院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城市隧道快递系统设计研究贵州大学边坡地质灾害无线智能监控预警系统西南交通大学基于自动化技术防护疲劳驾驶的模拟汽车中南大学列车废水回收再利用系统东北林业大学汽车轮胎温度实时监测防爆装置哈尔滨工程大学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北京交通大学地铁换乘站行人行为与设施服务水平及其仿真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基于iPhone平台的校园导航系统的开发北京林业大学基于驾驶员视觉与心理的新型交通指示牌设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感应式盲铃设计与开发清华大学基于Matlab Matlab 图像识别技术与广义最短距离的大型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开发山东交通学院汽车被动安全座椅系统上海海事大学节能型相变移动供热车青岛理工大学高速公路“实时融雪”系统河北工业大学基于节地的互通立交桥匝道圆曲线半径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常发性事件下的城市应急车辆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中国民航大学基于仿真的机场滑行道模型优化算法及求解研究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Open-LIO交通信号控制教学实验系统北京工业大学一等奖2.基于实时状态感知的公交干线交叉口绿波协同控制模型及系统开发东南大学一等奖3.道路危险品运输实时监控及应急救援系统开发西南交通大学一等奖4.基于Solidworks的多用途概念货车设计兰州交通大学一等奖5.大连市出租车合乘收费模式的研究大连交通大学一等奖6.事故多发路段行车安全隐患检测与警示系统中南大学一等奖7.适用于交通调查的数码影像设备自动升降机构大连理工大学一等奖8.城市交通控制“硬件在环”仿真设计与实现同济大学一等奖二等奖1.面向计算机视觉的交通语言设计与检测华南理工大学二等奖2.面向短期停车需求的可移动式立体停车设施设计东南大学二等奖3.基于地铁隧道消防设备的绿色活塞风能利用系统清华大学二等奖4.机场跑道助航灯风声发电装置华南农业大学二等奖5.新型浮式组合跨海大桥武汉理工大学二等奖6.基于安全感知范围的自行车运动建模与仿真北京理工大学二等奖7.基于可视化模拟的危险区绕飞及航迹优化处理中国民航大学二等奖8.汽车智能型油门防误踩装置东北林业大学二等奖9.骑行如飞——空中慢行廊道设计北京工业大学二等奖10.公交出行方案综合评价系统北京理工大学二等奖。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客流集散瓶颈识别及排序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客流集散瓶颈识别及排序方法汪瑞琪;张缨【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集散过程中的设施瓶颈会导致车站内客流拥堵,严重影响乘客出行效率和系统运营安全.针对客流集散瓶颈进行识别和排序,在利用元胞自动机空间划分理念构建客流集散网络的基础上,分别基于复杂网络、网络最大流、拥挤堵塞等理论,提出了客流集散状态下形态、能力和拥堵瓶颈3种静态识别方法,并结合Anylogic仿真软件,基于集散时间进行静态瓶颈的排序;在动态瓶颈识别和排序方面,结合时间离散化的客流数据,提出基于时空拥堵强度的瓶颈识别及排序算法.以北京西直门换乘枢纽站为例进行概念建模和仿真建模,结果表明,利用堵塞流识别出的拥堵瓶颈在3种静态瓶颈中更符合车站实际运营情况;而排序重要度最高的动态瓶颈为站台处各楼梯起点,车站内客流集散瓶颈多出现在流线交织区且具有传播特性,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During the process that passengers gathering and distributing in stations of urban railtransit,bottlenecks of infrastructures can lead to congestion,which seriously affects efficiency and safety.In order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the bottlenecks,a network for evacuation is developed based on partitioning space into cellular.Three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identify static bottlenecks under emergency evacuation,supported by complex network theory,network maximum flow theory,and blocking flowtheory,respectively.With the software Anylogic,static bottlenecks are ranked by estimated e-vacuation time.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ranking of dynamic bottlenecks,an algorithm based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gestion intensity is proposed.Finally,a case study of Xizhimen subwaystation in Beijing is carried out,which is used to test the proposed conceptual and simulated evacuation models.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ttleneck identified by bloc-king flow theory is 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kind of static bottlenecks.The dynamic bottlenecks with the highest ranking importance are the inlets of stairs at the platform level.The bottlenecks generated during gathering and distributing processes mostly occurred at streamlined areas,and tend to propagate further.The reli-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also verified through the above case study.【期刊名称】《交通信息与安全》【年(卷),期】2017(035)001【总页数】10页(P71-79,91)【关键词】城市交通;客流集散;瓶颈识别;元胞自动机;复杂网络;网络最大流【作者】汪瑞琪;张缨【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121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规模及其复杂程度与日俱增,站内安全日益成为各界的关注,尤其是紧急状态下客流集散过程中的瓶颈识别、拥堵风险等研究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建设发展等各个环节的关键。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体化布局及换乘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是解决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完善,成网条件下的轨道交通枢纽运营组织协调日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更科学地对轨道交通枢纽进行规划设计,更合理地实现客流在轨道交通枢纽内的运营组织,更好地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需要对轨道交通枢纽进行深入的研究。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体化布局及换乘研究
姓名:顾静航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指导教师:周立新
20080301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体化布局及换乘研究
3.会议论文吴爽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的居住然有序的交通环境,而站点周边的规划应为形成大型客流散点创造条件,本文重点总结了对车站周边居住区和交通衔接的规划要点,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规划要点的应用.
4.学位论文张驰清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研究2007
(3)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换乘能力研究。明确了一体化换乘的概念、一体化换乘衔接组织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提出了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布局模型和一体化换乘衔接的运能协调模型,并给出了实例计算分析。
(4)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能力评价方法研究。针对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系统的特征和结构,建立换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取值解释,建立了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北京西站和北京站进行了评价分析。
论述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交通枢纽--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的要点和过程控制的特点,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高速客运站点的设计与建设进行探讨.
本文链接:/Thesis_Y1303385.aspx
基于客流模拟的沈阳地铁1、2号线换乘站改造设计研究

基于客流模拟的沈阳地铁1、2号线换乘站改造设计研究霍扬【摘要】通过对沈阳地铁1、2号线换乘站改造设计过程中引入客流仿真模拟技术,在现状客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该站整体客流密度、高密度分布区域及持续时间,结合其他城市客流发展规律,进行客流预测,建立客流仿真模型,通过客流仿真模拟分析得出该站拥堵原因和改造设计思路,包括提升运能和局部土建改造两个方面,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改造设计提供参考.%The passenger flow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er station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Shenyang metro line 1 and 2,and the metro station's overall passenger flow density,high density distribution area and duration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present passenger flow analysis.With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cities'passenger flow,we are able to forecast the passenger flow and establish the passenger flow simulation model.Thus,by means of the passenger flow simulation and analysis,the causes of congestion of the metro station and two reconstruction design focuses are clarified,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improvement and partial civil reconstruction,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reconstruction design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8(062)007【总页数】6页(P148-153)【关键词】地铁;换乘站;客流仿真;现状客流;客流预测;改造设计【作者】霍扬【作者单位】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 1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31.41 概述发达国家的城市地铁建设较早,其中日本地铁站的改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多样化、人性化设计,并且在满足舒适、快速、便利、安全的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明亮、宽敞、平和、温馨、美观、卫生的车站空间。
基于VISSIM的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仿真优化方法

第 34 卷第 4 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Vol. 34 No. 4 2020 年 12 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Dec. 2020文章编号: 1009 − 444X(2020)04 − 0351 − 07基于VISSIM的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仿真优化方法耿亚宁1,胡 华1,汪 涛2(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 201620;2.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摘要:地铁换乘站的换乘流线设计是影响乘客换乘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关键. 给出地铁换乘站优化设计原则和典型优化设计策略,并基于VISSIM仿真软件提出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仿真建模流程和方法,深入研究行人期望速度的参数标定及修正方法. 结合设计目标和仿真软件功能,建立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以某地铁换乘站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仿真建模、参数标定与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可为我国大城市地铁换乘站的换乘流线设计、改进与评价等提供方法借鉴.关键词:地铁换乘站;仿真建模;换乘流线优化;行人期望速度;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U 231+4 文献标志码:A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of Transfer Streamline inMetro Transfer Station Based on VISSIMGENG Yaning1,HU Hua1,WANG Tao2( 1. School of Urban Rail Transpot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2. 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Ocean and Civi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Abstract:The design of transfer line in metro transfer station is the key to affect the efficiency and service level of passenger transfer.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principle and typical optimization design strategy of metro transfer station were given. Based on VISSIM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simulation modeling process and method of metro transfer line were proposed, and the parameter calibration and correction method of pedestrian expected speed were deeply studied.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 objective and the function of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ransfer line optimization of metro transfer station was established. Finally, a metro transfer station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for exampl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imulation modeling, parameter calibr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have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improv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transfer line of metro transfer stations in big cities in China.Key words:metro transfer station;simulation modeling;transfer streamline optimization;pedestrian expected speed;evaluating indicator收稿日期: 2020 − 06 − 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601110);上海市科委地方院校能力建设资助项目(19030501400)作者简介:耿亚宁(1997 − ),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优化. E-mail:*****************通信作者:胡 华(1979 − ),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优化. E-mail:*****************随着我国大城市地铁线路的不断建设和投入运营,越来越多的城市地铁已步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地铁换乘站的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地铁换乘站内换乘流线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换乘站的换乘组织效率和乘客服务水平[1].实践中,地铁换乘站的换乘流线设计多依赖于人工经验,导致高峰时段换乘流线冲突点过多、换乘延误时间较长等问题[2]. 为缓解地铁换乘站高峰客流量与换乘设施通行能力之间的矛盾,国内外学者在地铁换乘站的换乘流线优化设计与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的主流研究方向是基于Anylogic、Pathfinder和Legion等仿真软件对地铁换乘站乘客换乘流线进行优化仿真[3],而基于VISSIM仿真优化方法的研究还较少. 夏菁[4]运用VISSIM对站内客流的疏散做了优化研究;吕立丹[5]以行人交通特性为出发点对地铁换乘站内的行人进行组织优化;王妍捷[6]对地铁换乘站的通行设施与通行能力的匹配度做了研究. 以上研究都运用了VISSIM软件进行仿真检验,通过VISSIM仿真软件对换乘站客流组织的优化评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目前研究大多只注重案例仿真应用和分析,缺乏对仿真建模参数标定、仿真评价指标改进等仿真方法层面的深入研究.本文针对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计原则,研究基于VISSIM 软件的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仿真建模流程、关键参数标定和修正方法,并建立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进行了实例验证与分析.1 换乘流线设计原则地铁换乘站包括换乘设施、站台、站厅等多个功能分区,其换乘流线的设计与优化需要综合考虑站内各功能分区与设施设备的有效匹配,保证乘客换乘的高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7]. 面向地铁换乘站的换乘流线设计目标,提出以下几点设计原则.1) 换乘流线互不交叉. 基于换乘安全性的考虑,要尽量减少双向换乘流线的冲突点,使客流组织更加有序,客运管理更加简捷.2) 提高换乘设施空间利用率. 为了使换乘设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应通过合理的流线设计和信息引导,尽可能降低换乘设施(如换乘通道、楼梯等)客流负荷度过大或过小的不均衡利用情况,提高乘客在同类型换乘设施上的分布均衡度.3) 最优换乘路径最短. 最优换乘路径是指对站内多条换乘流线综合评价后择出的最优路径,一般以换乘时间为主要评价指标.实践中需要在保障换乘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换乘高效性,因此一般优先考虑“流线互不交叉”和“空间设施利用率合理”,再兼顾“换乘路径最短”.2 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仿真建模PTV-VISSIM是一种微观的、基于时间间隔和驾驶行为的仿真建模工具. 主要被运用于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仿真及机动车行人混合交通仿真.在6.0版本后,VISSIM在行人仿真方面进行了极大地完善,因此被逐渐应用于行人仿真研究中. 该软件内核计算模型为社会力模型[8],是微观行人流建模的主流模型之一. 本文基于VISSIM仿真软件对地铁换乘站内乘客换乘流线进行仿真优化. 2.1 建模假设由于仿真与现实情境有所差异,如仿真中某些参数处于理想化状态、不考虑非常态下的突发状况等,为保证本仿真建模方法的适用性,本研究做以下假设:1) 不考虑地铁换乘站客流的年龄差异,相同性别乘客的换乘步行速度也相同;2) 在同一个仿真时段内,地铁换乘站的换乘客流性别比例不变;3) 在同一个仿真时段内,地铁换乘站在不同线路上、不同运行方向上的列车到达时间间隔相等.另外,换乘客流随着列车的到达而到达,呈现间歇性到达的规律.2.2 建模参数定义及获取方法基于VISSIM的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设计仿真建模所需参数及获取方法见表1.表1参数中,η、α、β、γ、Δt1、Δt2和n i皆为仿真必需的基础参数,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换乘站的客流特性和列车到发情况,可通过实地或视频观测法直接调查获得. n i为按照一定准则将站台划分为多个子区间,单位时段内第i个子区间发生的客流量. 因站台上不同区域的下车(发生)乘客具有差异化、非均衡性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提高仿真精度,应将站台划分为若干个站台子区,通过划分站· 35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第 34 卷台子区调查乘客乘降人数和计算不均衡分布系数获取该参数的值. 站台子区的划分方法或子区个数会导致仿真客流行走路径的变化,从而对仿真结果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仿真试验发现,以每节车厢对应的站台区域作为一个站台子区(仿真时表示为多个相互衔接的行人面域)进行客流调查和仿真能改进仿真效果.行人期望速度v是行人仿真中最重要的基础参数. 是指在VISSIM仿真软件中,仿真行人在决策路径上行走的速度范围,在步行楼梯、自动扶梯和站台通道上行人期望速度各有不同,其获取方法相对复杂,也是影响仿真模型精度的关键参数,因此下文将对其标定方法进行深入研究.2.3 关键参数标定及修正方法行人期望速度的重要性在于其通过社会力模型直接决定了客流换乘时间、客流延误、客流排队长度等仿真评价指标值,从而决定了仿真模型的精度. 本文将行人期望速度分为楼梯上行速度、楼梯下行速度、自动扶梯速度、站台通道行走速度4类,不同的期望速度通过减速器进行输入.行人期望速度受到行人年龄、性别、是否携带行李、出行目的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常态工作日高峰期以通勤客流为主的换乘站,年龄、行李等影响因素对行人期望速度的影响极小,因此只需要分男、女性别对行人期望速度进行调查分析. 行人期望速度的标定和修正方法如图1所示.1)数据采集. 选取待研究地铁换乘站,在不同时段、不同客流密度下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乘客(样本容量600~800人,其中男女比例为1∶1)[9],采用视频记录法调查记录抽取样本在换乘通道、楼梯上下行、自动扶梯等不同设施上的行走速度.2)数据分析. 基于采集得到的行人速度原始数据,根据换乘设施和乘客性别对样本进行分类分组,在此基础上绘制行人速度累积频数分布图.由于实际中部分行人行走速度过慢或过快,不符合行人的平均水平,对仿真精度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对调查数据做一定的取舍. 首先可以取[15百分位速度,85百分位速度]作为期望速度初区间,能够较好地表示绝大多数行人的行走速度,计算百分位数时需要将统计数集从小到大排列,划分成若干个等间距小组进行迭代,然后在仿真过程中对该速度区间进行修正. 百分位数计算式为H式中:V i min为第i组的最小行人速度;F i−1为第i−1组的累计频率;F i为第i组的累计频率;为组距.3)数据拟合. 基于期望速度区间内的调查数据拟合仿真行人期望速度累积分布函数.4)参数修正. 首先根据设计优化目标选取一个或多个仿真模型精度评价指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或仿真实验测试获取仿真评价指标随仿真参数v而变化的趋势或规律;通过调查获得某地铁站的实际指标值,仿真得到第m次的评价指标值,并表 1 建模参数汇总表Table 1 Summary table of modeling parameters参数符号参数名称η男女比例α同站台上下行客流比β楼扶梯流量分配比γ不同路径流量分配比Δt1同线路列车到达间隔时间Δt2不同线路列车到达间隔时间n i各站台子区间发生客流量v行人期望速度图 1 行人期望速度采集流程Fig. 1 Acquisition process of pedestrian expected speed 第 4 期耿亚宁等:基于VISSIM的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仿真优化方法· 353 ·计算二者之间的偏差率. 设定仿真迭代结束条件:判断第m次的仿真偏差率是否小于仿真精度ε,若满足则结束仿真,若不满足则根据变化趋势或规律调整v的百分位取值区间,进行第m+1次仿真试验.2.4 建模流程仿真建模分为构建换乘设施环境仿真与加载换乘参数数据两部分,如图2所示. 构建换乘设施环境是要建立一个贴合实际的仿真环境,包括地铁站台、站厅、换乘通道、楼扶梯、安检设备等基础设施位置的设置及其基本通行能力的输入[10].加载换乘参数数据是在换乘环境中,对行人模型、行人类型、行人类别、行走行为、行人构成等数据进行设置或输入,如男女比例、同站台上下行客流比、楼扶梯流量分配比等.图 2 仿真建模流程图Fig. 2 Flow chart of simulation modeling在仿真环境构建完成后,根据不同路径流量分配比进行仿真路径决策,在路径的关键结点(如楼扶梯口、换乘瓶颈位置等)设置数据检测器、行人行程时间检测器和排队计数器,对仿真中行人行为进行检测评价. 检测器的设置是仿真中的关键环节,其设置方案直接影响仿真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检测器设置完成后,在仿真面域输入行人流量,设置仿真时长与仿真速度,一般仿真时长为3 600 s,仿真速度为10仿真秒/s,完成后点击开始运行仿真. 等待仿真完成,输出仿真结果文档.3 评价指标VISSIM仿真软件的常用评价指标有:平均排队长度、最大排队长度、排队时间等,通过设置仿真检测器自动获取. 考虑地铁换乘站的换乘优化目标,本文选择和构建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1) 换乘时间指乘客从A列车下车通过换乘通道到达B列车并上车所耗用的全部行走时间,包括从A列车下车站台至换乘通道的行走时间T1、从换乘通道至B列车站台候车区域的行走时间T2、在B站台2) 不同流线冲突点个数流线冲突点指两条或多条流线相交形成的交叉点及楼扶梯处的合流点或分流点. 由于换乘站至少有两条方向相反的换乘流线,在双向通道、楼扶梯进出口等地点极易产生流线冲突,通过合理的换乘流线组织渠化可以减少冲突点的个数n. 在VISSIM仿真软件中,冲突点个数不能通过评价报告直接表现,需要通过“冲突区”按钮获得.3)拥堵点客流疏散速率高峰时段,在站台自动扶梯、客流交织段等拥堵点易产生排队现象. VISSIM仿真软件用排队客流量N和排队延误时间t作为拥堵点客流疏散能力的评价指标,通过在拥堵排队点布设检测器直式中:t为拥堵点所有排队乘客延误时间总和;i为排队乘客编号;t i为第i位乘客的延误时间;N为拥堵点全部排队乘客数.σ为更准确评价拥堵点的客流疏散能力,本文构建拥堵点客流疏散率指标,即拥堵点排队乘客平均延误时长的倒数,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拥堵点4 案例分析以某两线换乘地铁站为例,该站采用岛岛T型· 35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第 34 卷换乘,如图3所示. 通过调查得到换乘路径1(2号线至3号线最优换乘路径)总长446.8 m ,换乘路径2(3号线至2号线最优换乘路径)总长505.6 m ,1、2、3号楼梯总长105.9 m ,4号楼梯长27.5 m ,5、6、7号楼梯总长45.9 m. 3号线早高峰上下车客流量比为2∶1,晚高峰上下车客流量比为1∶2;2号线早晚高峰上下车客比均近似1∶1,经调查,该站换乘客流易冲突,换乘瓶颈点较多.①①—换乘站厅⑩⑩—7号楼扶梯④④—1号楼扶梯⑤⑤—2号楼扶梯⑥⑥—3号楼扶梯⑨⑨—6号楼扶梯⑧⑧—5号楼扶梯⑦⑦—4号楼扶梯③③—3号站台②②—2号站台图 3 换乘站布局示意图Fig. 3 Layout of transfer station针对该站的换乘现状问题调查,采取调换1、2、3、5号自动扶梯的上下行方向,在3号楼扶梯站厅端设置导流栅栏,在4号楼梯中间设置分流栅栏等换乘组织优化措施. 优化前后换乘流线设计方案如图4所示,仿真参数值见表2.(a) 优化前(b) 优化后主要优化位置换乘流线1换乘流线2图 4 优化前后换乘流线设计方案Fig. 4 Design scheme of transfer line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σ理论和测试发现,换乘时间T 与行人速度成反比,客流疏散速率与行人速度呈正比. 调查采集该地铁站内的行人行走速度,经处理得到期望速度初区间,然后进行参数修正,其中自动扶梯速度为固定值0.5 m/s ,设仿真精度为10%.采用期望速度初区间进行仿真,发现乘客的各路径换乘时间仿真值均超过实际值,客流疏散速率仿真值均小于实际值,表明仿真行人速度过慢;且大部分数值差异率都在10%以上,不满足仿真精度,需对速度区间进行微调.σ调整过程:每次将行人速度上下限均提升2个百分位,经过3次调整后,T 与的仿真值与实际值的差异率均低于10%,满足了设定的仿真精度要求. 最终的期望速度拟合曲线如图5所示,仿真结果与实际值的对比分析见表3. 此外,冲突点个数只与换乘流线渠化组织有关,与行人速度无关,故3次仿真冲突点的偏差率不变,为9.1%,亦满足仿真精度要求.基于上述修正好的仿真模型对该站优化前后的换乘流线设计方案进行仿真建模和评价. 仿真运行10次后,求各指标的平均值,结果见图6和表4.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换乘方案仿真指标值:相对于现状方案,优化方案换乘路径冲突点减少,提高了乘客换乘的安全性;2、3、4、5号楼扶梯因调整运行方向、设置导流或分流栅栏后使其疏散率分别提高了12.8%、84.5%、16.1%、6.5%;由于改进后的换乘流线设计缩短了换乘路径2的换乘距离,均衡了换乘路径1和路径2的客流分布,使其换乘时间分别提升了8.6%、19.9%.表 2 仿真参数值列表Table 2 List of simulation parameter values参数设施或路径取值男女比例η— 1.1∶1同站台上下行客流比α②上行∶下行=1.1∶1③上行∶下行=1∶1.2楼梯/扶梯的流量分配比β④楼梯∶扶梯=1∶5⑤楼梯∶扶梯=1∶3⑧⑨⑩楼梯∶扶梯=1∶1.5不同路径流量分配比γ换乘路径1⑧∶⑨∶⑩=1∶1.2∶1.5换乘路径2④∶⑤∶⑥∶⑦=1∶2∶2∶3列车到达间隔时间Δt—Δt 2=2.5 min —Δt 1=1 min第 4 期耿亚宁 等:基于VISSIM 的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仿真优化方法· 355 ·(a) 通道速度 (男性)(b) 通道速度 (女性)(c) 楼梯速度 (上行)(d) 楼梯速度 (下行)(e) 自动扶梯速度1.81.805.22 1.9km/h2.16km/hkm/hkm/hkm/hkm/hkm/hkm/hkm/hkm/hkm/h1.83.67.2 3.56.48 4.4km/hkm/hkm/hkm/h1.001.001.001.000.690.243.504.953.605.340.601.000.713.231.8022.163.97图 5 行人期望速度拟合曲线Fig. 5 Pedestrian expected speed fitting curves表 3 仿真结果与现状实际值对比分析Tabl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mulationresults and actual values评价指标设施或路径实际值仿真值第1次第2次第3次T /s换乘路径1103119.6107.599.1换乘路径2154179.5165.2147.5δ/(人·s −1)⑤扶梯0.1370.0950.1270.148楼梯0.3250.2770.3020.341⑥扶梯0.1490.0920.1200.142⑦楼梯0.2050.1160.1540.193⑧扶梯0.2510.1380.1950.260楼梯0.3770.2720.3190.364N /个—33363636图 6 仿真截图Fig. 6 Simulation screenshot表 4 换乘流线优化前后仿真对比分析Table 4 Simulati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optimization of transfer streamline评价指标设施或路径优化值现有方案优化方案T /s换乘路径199.190.5换乘路径2147.5118.2δ/(人·s −1)⑤扶梯0.1480.167楼梯0.3410.372⑥扶梯0.1420.262⑦楼梯0.1930.224⑧扶梯0.2600.277楼梯0.3640.382N /个—36305 结 语本文基于地铁换乘站优化设计原则和典型优化设计策略,深入研究了基于VISSIM 仿真软件的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仿真建模流程和关键参数标定及修正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VISSIM 的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实例分· 356 ·上 海 工 程 技 术 大 学 学 报第 34 卷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仿真建模与评价方法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可为我国大城市地铁换乘站的换乘流线设计、改进与评价等提供方法借鉴.参考文献:何林, 何珍. 成都地铁换乘及换乘效率评价研究[J ] . 价值工程,2019,38(29):140 − 142.[ 1 ]郑宣传, 魏运, 陈明钿, 等. 地铁典型换乘站换乘方式适配性评价研究[J ] . 都市快轨交通,2018,31(3):33 − 39.[ 2 ]吴海燕, 杨陶源. 基于Legion 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仿真与评价[J ] .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5,31(3):54 − 59.[ 3 ]夏菁.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客流组织优化与仿真[D ].[ 4 ]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 2013.吕立丹. 城市地铁换乘枢纽行人交通组织设计[D ] . 西安: 长安大学, 2014.[ 5 ]王妍捷. 基于行人流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D ] . 西安: 长安大学, 2018.[ 6 ]孙迪, 周进, 高学英, 等. 地铁站内行人疏散路径选择仿真研究[J ] . 系统仿真学报,2019,31(9):1819 − 1826.[ 7 ]姜彦璘.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组织仿真与优化研究[D ] . 西安: 长安大学, 2018.[ 8 ]费爽, 刘智丽. 地铁换乘系统拥堵点的仿真分析及优化研究[J ]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21(7):100 − 105.[ 9 ]王伟涛.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人设施服务水平及通行能力研究[D ] .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0](编辑:林立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向审稿人致谢(排名不分先后)2020年,以下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为本刊热心审稿,学报编辑部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丁彩红 于 淼 马志勇 马 芳 马丽凤 马其华 马超群 王 宇 王志军 王丽萍 王国强 王 津 王 莹 牛秋雅 文永蓬 方棋洪 艾 岭 艾 蔚 石丽娜 卢晨晖 叶 筱 田国峰 田雪莹 田 瑾 史海川 白立新 丛洪莲 兰 亮 尧辉明 师 蔚 吕 品 朱家明 朱 琳 刘小君 刘文贤 刘延辉 刘宏波 刘秋新 刘复刚 刘保江 刘 俊 刘 胜 刘彦昌 刘超峰 刘新田 刘意春 闫丰亭 闫 栋 江开忠 汤 波 许心越 许 佳 许 亮 许 勇 孙龙飞 孙丽伟 严小丽 李红艳 李声慈 李国平 李 忠 李 炜 李重河 李浙昆 李海梅 李祥立 李培超 李期斌 李辉芹 李静斌 杨开敏 杨文东 杨付正 杨明歌 杨郑龙 杨莲秀 杨晚生 步文博 时 瑾 吴长水 吴 刚 吴晶晶 吴鑫育 余 烨 汪 磊 沙 玲 沈行良 沈振萍 沈圆圆 宋万清 宋智礼 张伟民 张 华 张均富 张 丽 张春燕 张恒运 陈卫刚 陈志光 陈 明 陈俣秀 陈璐怡 陈 霞 苗锦雷 范小兰 林 棻 欧阳婷 易利军 罗 冰 罗志伟 季 鑫 郑中团 怯喜周 赵中华 赵阳国 赵寿为 赵国庆 赵 晖 赵 健 赵崇军 胡 斌 秦 戬 袁臣虎 晏 秋 钱 萍 徐 屾 徐 斌 奚峥皓 郭丽丽 郭丽娜 郭保青 郭霞生 黄立新 黄兴华 黄孝慈 黄泽宇 曹 乐 曹如中 龚红英 章海明 梁 威 董万鹏 程 腾 傅允准 鲁 成 谢锋云 赖磊捷 蔡昌春 谭晓晓 熊福力 黎 健 潘寒川 魏 丹 魏军英 魏丽丽 第 4 期耿亚宁 等:基于VISSIM 的地铁换乘站换乘流线仿真优化方法· 357 ·。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形式及设计要点探讨

型交通枢纽的实施阶段 , 在实践经验方面取得 了较为丰富的积累 , 但是在规 划设计理论阶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 处于初级的 、 局部 的 尝试 阶段 。进 入二 十 世纪 , 我 国对 城市 综合 客运 换 成 枢纽 的规划 和 设 计取 得
一
1 2服 务类
包 括 检票 设施 、 售票 措 施等 。
1 . 3换 乘设 施
包括站台、 停车 场 等 。
1 . 4信 息类 设施
是指通过借助于声音 、 影像 、 光学等, 在通道 、 展台、 售票处 、 枢纽 出入 口 通 过 指示 牌 、 电子 显示屏 、 广播 、 线 路 图等 发 布枢 纽 有 关运 行 和 交 通 如何进行枢纽的规划设计 , 开展枢纽交通规划设计 , 对枢纽布局结构进 等 地 方 , 行 合 理 的配 置优 化 , 科 学 的确 定 枢纽 内各 种交 通 设 施 的 规模 、 容量 、 布局, 提 方 式换 成 等动 态静 态 信息 的设 施 设备 。 2影 响枢 纽 设施 布局 的 因素 高 枢纽 衔 接效 率 和服 务质 量 , 充 分 发挥 枢 纽 的交通 功 能 是 国 内外 学术 界 的研 2 . 1枢 纽交 通设 施功 能 特点 究重点, 并 且 经 过长 期 的研 究 讨 论和 实 际 建 设 积 累 , 取 得 了 非常 可 观 的 学术 枢 纽 是通 道 、 服务、 信息 、 换 成 等 多 种交 通 设 施 组合 而 成 的 , 这 些 交 通设 成果, 对 于如 何 建设 城 市轨 道交 通 枢纽 提 供 了很 多理 论指 导 。
枢 纽交 通乘 客换 乘 服务 水平 受 枢纽 设施 布 置影 响 。 需 要 提高 枢纽 交 通服 务水 平 , 就 需要 进 行合 理 的枢 纽结 构设 计 。 换乘 服 务水 平受 到换 成 时问 、 舒适
基于Anylogic的地铁站厅设施布置优化方案研究

交通科技与管理111规划与管理0 引言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中流砥柱,地铁承担着重要的客流运输任务,客流的大规模增长暴露出地铁运营中的各种问题,其中,地铁站厅层设施布置不合理现象尤为凸显,结果将导致站厅层设备设施利用率不足、不合理流线导向造成客流堆积甚至客流冲突,因此,对地铁站厅层设备设施布置的合理化研究十分重要。
1 地铁站厅设施布置仿真软件及客流流线分析1.1 Anylogic 仿真软件简介Anylogic 仿真软件支持多种方法联合建模,是一个专业、虚拟的环境,帮助快速构建设计系统进行仿真。
本文利用Anylogic 搭建虚拟地铁站厅仿真环境,基于社会力模型进行仿真建模,使得仿真更加接近现实[1-2]。
1.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流线分析地铁客流流线分为进站、出站及换乘流线。
进站乘客进入站厅后根据不同目的产生分流;换乘乘客在站厅与进站乘客合流;出站乘客从不同出入口出站,形成出站客流分流,不同线路的乘客下车后,若选择相同出站口,又会形成合流[4-6]。
2 评价指标的建立乘客走行情况是判断站厅层设施布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行人走行评价指标有行人平均行程时间、行人平均延误时间、设施设备利用率等,本文通过德尔菲法,确认以“客流密度”和“平均排队长度”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可较好基于Anylogic 的地铁站厅设施布置优化方案研究郭 婧(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分院,贵阳 550081)摘 要:近年来,地铁发展迅猛,大、中城市已实现网络化运营模式,客流量大幅增加使地铁站人满为患,特别是早晚高峰及大型活动时尤为明显。
地铁站厅内设施布置很大程度影响着行人走行特性,不合理的站厅设施布置是造成拥堵与阻塞的原因之一。
本文基于Anylogic 软件,提出平均排队长度和客流密度两个评价指标,以深圳竹子林站为例,建立站厅层设施布置仿真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得出结果并分析竹子林站厅设施布置缺陷,提出优化方案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大大减缓站厅拥堵状况,为以后站厅设计带来一定启示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