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组织切片技术在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组织切片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

组织切片,可以将生物体的组织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和研究。下面将介

绍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材料准备

在进行组织切片实验的时候,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 组织样本:可以是动物组织、植物组织或人体组织。要确保样本

新鲜且保存良好。

2. 切片刀:选择合适的切片刀能够提高切片的质量。

3. 碘酒:用于消毒和标记切片。

4. 显微镜:用于观察切片的显微结构。

5. 切片贴片:用于固定和保存组织切片。

二、切片步骤

1. 样本固定:将组织样本放入含有适当浓度的缓冲液中进行固定。

固定能够保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同时防止样本中的酶活性继续进行。常用的固定液有福尔马林和氯乙酸。

2. 组织处理:在固定后的组织中,需要去除多余的水分,并使组织

透明化。可以使用甲醛、丙酮等试剂来进行处理。

3. 组织切片:将透明化后的组织放置在切片刀上,用切片刀沿着想

要切片的方向进行切割。要注意刀的角度和切割的速度,以保证切片

的质量。

4. 切片贴片:将切好的组织切片用镊子取出,轻轻放在切片贴片上。要避免切片的叠加和重叠,确保切片的平整和清晰。

5. 切片染色:切片染色是为了增强切片的对比度,使组织结构更加

清晰可见。可使用常见的组织染色剂,如伊红、伊红苏木、溴化乙锐等。

6. 保存和贮存:将染色好的切片放在切片贴片上,用封条封住,放

置在保存盒中。要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湿气的侵蚀。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要熟悉实验步骤,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2. 对于有毒或易燃易爆的试剂,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事故发生。

3.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台面的清洁,避免污染样本。

4. 切片刀要保持锋利,切割时可以用适量的甘油润滑刀片。

5. 观察切片时,要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光线,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可以观察和研究生物体的组织结构,进而了解

其功能和生理特征。这项技术在生物解剖学领域的应用广泛,并且在

医学研究、病理诊断等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组织切片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手段。因此,学习和掌握组织切片技术对于生物解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学切片与染色技术

组织学切片与染色技术 组织学切片与染色技术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之一。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生物体内组织器官和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联系等。所以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等领域。 什么是组织学切片? 组织学切片是指将组织、器官、细胞等样品切成极薄的片状, 便于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通常,组织学切片需要使 用切片机将样品切成约5微米至20微米的厚度。不同样品切片时 厚度有所不同。对于一些比较硬的样品(如骨头),需要使用特 殊的切片技术和设备,以确保切出来的薄片质量。 组织学切片的作用 通过组织学切片,研究人员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样品的 结构、组成、功能等,得出诸如细胞类型、器官组织、血管分布 等的信息。除此之外,组织学切片还可以帮助确定病理诊断,检 查是否有异常细胞或病理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组织学染色技术

组织学染色是指在组织学切片上涂抹一种或多种染料,以帮助观察者更好地识别和分辨细胞和组织结构。常见的组织学染色技术有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等。 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 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技术之一。这种染色技术可以帮助区分细胞类型和结构,并能显示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态和染色性质。在染色过程中,样品需要先用苏木素染色,然后用伊红染色,最后用乙醇和苯胺清洗和染色。苏木素会染成红色,伊红会染成蓝色,使组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各种颜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学染色技术,用于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蛋白质。通过在组织学切片上添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原,然后再加上抗体,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定的蛋白质。这种技术通常被用于诊断肿瘤和癌症等疾病,同时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等方面。 结语 组织学切片和染色技术是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体内的组织、器官和细胞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诊断某些疾病和发现异常变化。未来,

教学生物切片工艺

教学生物切片工艺 教学生物切片工艺 介绍 在生物学实验室中,切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能够将生物样本切成薄片,以便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切片工艺,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 准备工作 在进行生物切片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样本:样本应具有较为鲜活的生物组织,如植物的叶片、动物的肌肉等。 •固定样本:将样本浸泡在适当的固定液中,如福尔马林等,以保持细胞形态和结构。 •脱水:将固定的样本经过一系列浓度递增的酒精中脱水,以去除样本中的水分。 切片步骤 切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以下是常见的生物切片步骤:

1.取样本:使用手术刀或镊子等工具,从准备好的样本中取出适当 大小的组织。 2.定位样本:将取出的组织在显微镜下定位,确保选取合适的区域 进行切片。 3.包埋:将定位好的组织放入包埋剂中,使其在固化过程中形成坚 实的组织块。 4.切片:使用切片机或手动切片工具,将包埋好的组织块切成薄片, 通常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 5.上片:将切好的薄片浸泡在水中,再用镊子或刮刀等工具将其转 移到载玻片上。 6.染色: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将切片进行染色,以突出细胞结构或 功能。 7.封片:使用显微镜封片机或封片胶等工具,将载玻片上的切片进 行密封,以保护切片并提供更好的清晰度。 注意事项 进行生物切片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安全第一:操作时应戴上手套和安全眼镜,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细心操作:切片过程中要轻柔、细心,避免破坏组织结构。 •保持干燥:切片前后应保持样本和切片工具的干燥,以避免水分带来的影响。

总结 生物切片工艺是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准备工作、切片步骤和注意事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生物切片技术,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效果。请学生们在实践中加强训练,并随时向导师和同学们寻求帮助。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第一章组织制片概述 组织制片技术是观察细胞、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方法。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都是以组织制片为基础的。 一、制片前的准备工作 1.染色缸和标本瓶的清洗 用毛刷沾去污粉将染色缸和标本瓶里外擦洗,自来水冲洗干净备用。金属银或组织化学染色时,器皿更要彻底清洗。先去污粉洗,再洗液浸泡过夜,再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 洗涤液的配制:重铬酸钾300克浓硫酸300毫升蒸馏水3000毫升 2.载玻片和盖玻片及其清洗 载玻片简称为玻片或载片,一般尺寸为76毫米×26毫米,厚度为1-1.5毫米。 盖玻片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厚度为0.15-0.5毫米。最常用的规格为18×18毫米、20×20毫米,还有其它规格的。 煮沸洗涤法: 新旧玻片均可采用。洗衣粉水浸没玻片,加热煮沸15-20分钟,冷却,自来水冲洗,干净的白棉布或纱布擦干,保存备用。 酒精浸泡擦拭:新的玻片或载片可直接用酒精浸泡、擦拭,保存备用。 洗液浸泡法:要求严格的玻片,可在洗液浸泡后在冲洗干净。 二、制片方法的种类 (一)非切片法 不用切片机、没有切片手续而制成切片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整体封藏法待制作的材料一般很小或为一薄片状,如无脊椎动物的水螅和草履虫等,脊椎动物的鸡胚和蛙胚等。这些材料取下后经固定、脱水和染色就可以封藏在玻片内。 2.涂片法主要是液体或半流动性的材料,如血液、精液、细胞学检查、微生物等,直接将材料涂在玻片上,再经固定和染色制成标本。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取一干净载玻片,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然后取一小滴动物血置于载玻片右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 斜置于血滴左侧, 先向右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 两玻片的角度以30~40°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 轻轻将载玻片向左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 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将血涂片靠近中央部分的两边(与载玻片短边平行的边)用玻璃铅笔圈上并平放在染色架上进行染色。①滴加数滴瑞特氏-姬姆萨(Wright’s-Giemse)混合染液覆盖已圈血膜,同时记住滴数,染3-5分钟。②滴加等量的蒸馏水后稍加晃动玻片继续染色5-10分钟。③用蒸馏水或自来水冲去染液(注意还要直接冲洗已圈部位), 吸水纸吸干或凉干即可观察。 3.撕片法疏松结缔组织和肠系膜等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4.磨片法主要用于含钙盐较多的坚硬的材料,如脊椎动物的牙齿和骨。 5.撕碎法 6.压碎法 7.印片或触片法 (二)切片法 使用切片机切片而制成切片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振动切片法、超薄切片法 第二章石蜡切片技术 第一节取材和固定 制作切片的第一步就是把动物杀死,取下需要制作切片的材料。动物杀死的方法很多。根据动物的大小、种类及观察目的而定。例如,青蛙和小鼠等较小的动物可用断头法。一些较大的动物如兔子和猫等可用空气栓塞法,从耳静脉注射入空气,使动物心脏发生急性空气栓塞,循环障碍,痉挛而死。此种方法各脏器易瘀血。也可采用扑杀法。无论那种方法都应该使动物迅速死亡。 动物杀死后立即取材和固定,否则组织会因失水变形和发生死后变化。 一、取材

细胞生物学实验⑤植物组织切片的制备

植物组织切片的制备 生物122 祝洪晨1202040220 实验目的: 通过石蜡切片法了解和掌握动物和植物材料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实验原理: 进行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必须把新鲜的组织或器官制作成切片,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制作生物制片要求尽量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石蜡切片法是一种较常用的制片法。一般操作步骤是: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烤片→脱蜡→复水→染色→脱水→透明→封藏。其原理是将样品固定后,包埋于石蜡中,使其具有一定的硬度,便于在石蜡切片机上切片成足够薄的切片。切片染色后经封藏可制作成永久制片。 实验步骤: 1)取材、固定与抽气:本实验用蚕豆根、向日葵茎、夹竹桃叶为材料,制作横切片观察其内部结构。用刀片切取所需根和茎的部位3-4㎜为一段,叶应取叶片中部主脉约4㎜宽的叶片。小组各取5-6块,立即用FAA固定液固定。固定过程中必须进行抽气。 2)洗涤与保存:教师代做。 3)脱水:70%酒精(1h)→80%酒精(1h)→90%酒精(1h)→95%酒精(1h)→无水乙醇(1h)→无水乙醇(1h)。 4)透明:无水乙醇(1h)→2/3酒精+1/3二甲苯(1h)→1/2酒精+1/2二甲苯(1h)→1/3酒精+2/3二甲苯(1h)→二甲苯(1h)→二甲苯(1h)。 5)浸蜡:教师代做。 6)包埋:折叠纸盒→灌蜡水→竖直放置植物材料于纸盒底部→冷却石蜡。 7)切片:将包埋好的蜡块用刀片修成较规则的梯形,以少量热蜡液将其底部迅速贴附于小木块上,夹在轮转式切片机的蜡块钳内,使蜡块切面与切片刀刃平行,旋紧。切片厚度通常为5~12μm,切出一片接一片的蜡带,用毛笔轻托轻放在纸上。 8)贴片与烤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上直接滴加两滴蒸馏水,再将一定长度的蜡带放至载玻片上铺正,在温台上略加热使蜡片铺展开来,最后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水分,将载玻片放入45℃的温箱中干燥。 9)染色:二甲苯(5min)→二甲苯(5min)→2/3二甲苯;1/3乙醇(1min)→1/2二甲苯;1/2

组织切片实验报告

组织切片实验报告 组织切片实验报告 引言: 组织切片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组织切割成薄片并染色,可以观察和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本实验旨在探索组织切片技术的原理、步骤 和应用,并进一步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实验原理 组织切片实验是通过将组织固定、切割、染色以及显微镜观察等步骤,对组织 细胞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的组织样本,如植物叶片或动物 器官。然后,将组织固定在适当的固定液中,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接下来, 使用显微切片机或手工切割工具将组织切割成薄片。切片完成后,将切片放入 染色溶液中,以突出细胞结构和染色体。最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记录切片的 细胞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收集所需的组织样本和实验器材,如显微切片机、显微镜、切片刀、载玻片等。 2. 组织固定:将组织样本放入适当的固定液中,如福尔马林或乙醛溶液,固定 一段时间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3. 组织切割:使用显微切片机或手工切割工具将固定的组织切割成薄片,厚度 一般为5-10微米。 4. 组织染色:将切片放入染色溶液中,如伊红染液或苏木精染液,染色一段时 间以突出细胞结构和染色体。

5. 切片观察:将染色后的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调节显微镜的倍数和焦距,以获取清晰的图像。 6.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三、实验应用 组织切片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首先,它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如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等。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组织的排列,可以了解细胞的生理和生化特性。其次,组织切片实验也可以用于研究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肺部、肝脏等。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组织器官的切片,可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功能。此外,组织切片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如癌症、糖尿病等。通过观察病变组织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可以揭示疾病的病理变化。 结论: 组织切片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通过将组织切割成薄片并染色,可以观察和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本实验的步骤包括组织固定、切割、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组织切片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疾病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体内的微观世界,为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组织切片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在细胞学、组织学以及疾病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组织切片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原理 组织切片技术是一种将组织样本切成极薄的切片,以便进行显微镜观察和进一步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取样、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骤。 首先,需要从组织样本中取得足够的细胞或组织。然后,将样本进行固定,以保持其结构和形态的稳定性。接下来,将固定的样本进行包埋处理,即将组织样本置于固定液中进行浸渍,再置于石蜡或树脂中固化。之后,利用显微刀、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等工具将组织样本切成极薄的切片。最后,对切片进行染色,以便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 二、应用 组织切片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研究:组织切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学研究领域,可以观察和研究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形态、功能以及病理变化,从而促进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

2. 病理诊断:组织切片技术在病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组织切片来诊断疾病,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评估。 3. 药物研发:组织切片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研发中的毒性评估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研究。通过观察组织切片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药物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程度,从而指导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 4. 种植技术:组织切片技术在植物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通过观察植物组织切片,可以研究植物的器官结构、细胞构成以及代谢活性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植物遗传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改进。 三、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切片技术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 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随着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的发展,组织切片的速度和效率将大大提高,为更快速地获取更多的组织信息提供了可能。 2. 多重标记技术:利用多重标记技术,可以对组织切片进行多种染色,从而同时观察多个细胞和结构的分布和互动,揭示更深层次的生物过程。 3. 虚拟切片技术:虚拟切片技术通过数字化图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实现对组织切片的虚拟观察和分析,减少对原始样本的破坏性操作,提高数据的保存和共享效率。

观察组织切片实验报告

观察组织切片实验报告 观察组织切片实验报告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组织则是细胞的有机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身体 的基本结构。要深入了解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观察组织切片是一种常用 的实验方法。本文将以观察组织切片实验为主题,探讨其意义、步骤和结果。一、实验意义 观察组织切片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观察组织切片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细胞和组织的发育、分化和再生等基本生物学过程。 二、实验步骤 1. 制备组织切片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样本。常见的组织样本包括动物和植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然后,将组织样本固定在适当的溶液中,如福尔马林。固定后, 将组织样本脱水、浸泡于透明剂中,最后嵌入在蜡块中。制备好的蜡块可以长 期保存,方便后续切片。 2. 切制组织切片 在制备好的蜡块上,使用组织切片机将薄片切下。切片的厚度一般为5-10微米。切片时需要保持手法稳定,以确保切片的质量。切好的组织切片可以放置在载 玻片上。 3. 染色和封片 为了更好地观察组织切片中的细胞和结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染色。常用的染

色方法有苏木精-伊红染色、血液片染色等。染色后,将载玻片上的组织切片用透明胶封住,以保护和固定切片。 三、实验结果 观察组织切片的结果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观察到组织的整体结构、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细胞器的分布等。例如,在观察动物肌肉组织切片时,可以看到肌纤维的排列和细胞内肌纤维的结构。在观察植物组织切片时,可以观察到细胞壁、叶绿体和细胞间隙等结构。 观察组织切片的结果可以通过绘制示意图或拍摄照片来记录。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组织切片的差异,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生物体内部的奥秘。 四、实验注意事项 在进行观察组织切片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实验操作要规范,遵循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保护个人安全。 2. 制备组织切片时,要注意样本的选择和处理,保证切片的质量。 3. 切片时要保持手法稳定,以确保切片的薄度和质量。 4. 染色和封片时要注意染料的选择和浓度,以及封片的固定和保护。 五、实验展望 观察组织切片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组织切片是在死亡状态下进行观察,无法直接观察到细胞和组织的动态过程。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活体显微镜等技术,实现对细胞和组织的实时观察。 总之,观察组织切片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细胞和组织

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组织切片技术在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组织切片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 组织切片,可以将生物体的组织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和研究。下面将介 绍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材料准备 在进行组织切片实验的时候,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 组织样本:可以是动物组织、植物组织或人体组织。要确保样本 新鲜且保存良好。 2. 切片刀:选择合适的切片刀能够提高切片的质量。 3. 碘酒:用于消毒和标记切片。 4. 显微镜:用于观察切片的显微结构。 5. 切片贴片:用于固定和保存组织切片。 二、切片步骤 1. 样本固定:将组织样本放入含有适当浓度的缓冲液中进行固定。 固定能够保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同时防止样本中的酶活性继续进行。常用的固定液有福尔马林和氯乙酸。 2. 组织处理:在固定后的组织中,需要去除多余的水分,并使组织 透明化。可以使用甲醛、丙酮等试剂来进行处理。

3. 组织切片:将透明化后的组织放置在切片刀上,用切片刀沿着想 要切片的方向进行切割。要注意刀的角度和切割的速度,以保证切片 的质量。 4. 切片贴片:将切好的组织切片用镊子取出,轻轻放在切片贴片上。要避免切片的叠加和重叠,确保切片的平整和清晰。 5. 切片染色:切片染色是为了增强切片的对比度,使组织结构更加 清晰可见。可使用常见的组织染色剂,如伊红、伊红苏木、溴化乙锐等。 6. 保存和贮存:将染色好的切片放在切片贴片上,用封条封住,放 置在保存盒中。要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湿气的侵蚀。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要熟悉实验步骤,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2. 对于有毒或易燃易爆的试剂,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事故发生。 3.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台面的清洁,避免污染样本。 4. 切片刀要保持锋利,切割时可以用适量的甘油润滑刀片。 5. 观察切片时,要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光线,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可以观察和研究生物体的组织结构,进而了解 其功能和生理特征。这项技术在生物解剖学领域的应用广泛,并且在

组织切片技术

(一)取材与固定 1. 取材在熟悉动物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有选择地取得新鲜的组织和器官.取材动作要轻而迅速,所取的材料要小而薄,并立即投入生理盐水漂洗. 2. 固定固定的目的是尽量保持组织的生前状态,防止组织变化.固定时根据实验所需选择适当的固定剂.常用的固定剂见表1.固定组织所需固定剂量至少应大于组织块容积的20倍.固定后组织具有一定的硬度,易于处理且不易变形,同时组织可显示不同的折光率,有利于染色观察. (二)固定后的处理 凡固定剂固定过的组织均要经过冲洗或漂洗、脱水、透明或媒浸及包埋等步骤处理才能切片。 1.漂洗固定后用流速适中的流水冲洗,有的组织在固定后要换用酒精定时定量漂洗,以洗去固定后组织所附的固定液。 2.脱水选用适当的脱水剂置换组织内所含的水分,使组织块内不含水分。常用的脱水剂为:酒精、二氧陆环、丙酮、异丙醇、正丁醇、四氢呋喃等。 有用脱水剂脱水时为了达到将水分逐步置换的目的,将脱水剂配成几种浓度,按浓度从低到高逐级脱水,以酒精为例,组织从70%浓度开始脱水,然后转入95%酒精及无水酒精各换2-3次。应注意脱水要适当,脱水过度会使组织变脆,脱水不足会影响后面的工序。 (三)透明或媒浸 脱水后还需借助某种有机溶剂将残存的水分完全置换,有时还需用一定量的高浓度脱水剂与该有机溶剂混合使用一次。 经石蜡包埋的组织经过这道工序呈半透明状,因此称为“透明”,而火棉胶包埋的组织未呈半透明状,称为“媒浸”。 常用的透明或媒浸剂为:苯、甲苯、二甲苯、香柏油、氯仿、丁香油、四氯化碳、石油醚、松油醇、乙醚与无水酒精等量混合配成的火棉胶媒浸液等。 (四)包埋及切片 1.石蜡包埋及切片该法是组织学技术的常用方法,通常将透时剂中取出的组织放入1/2甲苯和1/2蜡中2h以后在纯蜡内换3次每次1h.。选用熔温为56-58℃的石蜡作包埋。 浸蜡完成后将组织制成包埋蜡块,将标签插入蜡边。 蜡块制成后进行修整,将蜡块修成方形(组织切片面朝上),或略呈梯形。组织四周留3-4mm空隙,将蜡块贴于木托上。 用旋转式切片机切片,用毛笔从蜡片带背面托起蜡片带,背面朝下放在盘中,并加盖、贴片。 将已分离的蜡片放在已涂有蛋清甘油和加数滴水的玻片上,略加热使蜡片展平、晾干。 2.火棉胶包埋切片法组织脱水后入无水酒精24-28h,再入无水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24-28h,再经5%、10%及20%浓度的火棉胶各1周浸胶后,用最后浓度的火棉胶包埋组织块,将包埋组织块放入氯仿至火棉胶块硬化,泡于70%酒精备切片。 该包埋法的切片采用滑动式切片机,操作过程在组织块面上滴加70%酒精,切片刀凹面向上加满70%酒精,该法可切大块组织及较硬组织。 (五)染色 染色可分为活体染色和固定染色。 1.活体染色采用无毒性染料,通过吞噬细胞摄取染料进行染色,常用的染料为台盼蓝、台盼红或墨汁。另外活体染色还可从活体动物取出的组织成分用特异性染料染色,常用染料为美蓝坚那绿B和中性红。 2.固定后染色如上组织经固定、切片贴片进行染色,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染液(表2)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注意事项 程序步骤 1、取材 2、固定(固定24h—1W) 3、包埋 石蜡切片:流水冲洗组织块>>75%酒精1h>>85%酒精1h>>95%酒精1h>>100%酒精(1)1h>>100酒精(2)1h>>二甲苯8-20min>>石蜡2h>>包埋冰冻切片:固定后的组织>>OCT包埋>>切片或-20度保存; 液氮中的组织>>转入-20度>>OCT包埋>>切片或保存 4、切片 切片>>展片(40~50度)>>贴片>>干燥(37度过夜或者50~60度2h) 5、HE染色 干燥后的切片>>二甲苯(1)10min>>二甲苯(2)10min>>100%酒精(1)1min>>100%酒精 (2)1min>>95%酒精1min>>85%酒精1min>>75%酒精1min>>蒸馏水3min>>苏木精染色 30s—5min>>自来水涮洗>>蒸馏水>>75%酒精1min>>85%酒精1min>>伊红染色>>85%酒精涮洗>>95%酒精1min>>100%酒精(1)1min>>100%酒精(2)1min>>二甲苯(1)10min>>二甲苯(2)10min>>中性树胶封片 6、免疫组化(ABC法) (1)干燥后的石蜡或冰冻切片(冰冻切片需要缓慢复温)脱蜡至水; (2)双氧水(1%浓度左右)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3)PBS洗涤3×5min; (4) 5%BSA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不洗; (5)滴加适当稀释度的一抗;4度孵育过夜或37度2h; (6)同上洗涤;滴加二抗,37度1h; (7)同上洗涤;滴加ABC复合物,37度1h; (8)洗涤5遍,每次5min; (9)配制显色液(DAB显色试剂盒),显微镜下观察显色; (10)切片浸泡于蒸馏水中终止显色; (11)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 注意事项 取材 1. 组织越新鲜越好,最好于动物处死后10~20min完成取材,时间过久后组织自溶和腐败会影响组织形态。 2. 取材组织块不宜过大,一般为5nm以下,2~3nm为宜。如果试验要求采取大块组织,最好采样前注射固定液预固定或采取灌流固定(比如取脑时需灌流固定)。 3. 取材使动作轻柔,避免用力夹、捏和拉扯组织,尽可能保持组织原有形态。操作时可用镊子夹取组织的一个边角,避免主要组织损伤。

各种组织冰冻切片、取材,染色等具体操作方法(连载一 脑、肠、眼球)

各种组织冰冻切片、取材,染色等具体操作方法(连载一脑、肠、眼球) 1.做脑组织的冰冻切片在前期的处理过程中很重要,因为脑组织非常软。不但要做前固定,最好是做全身灌注固定后,如果不做全身灌注固定,很难取出一个完整的大脑组织。再段头取脑置4度4%多聚甲醛(或西奈山环保组织固定液)中后固定24小时,然后依次置入剃度PB蔗糖溶液脱水,剃度可以设为15%,20%,30%分别过夜沉底即可。设剃度脱水是为了避免组织块冰晶的产生。冰晶在组织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行的空洞,影响实验结果。在做切片时可以做简单的HE染色即可分辨出是否有冰晶。防止冰晶的另一实验注意点是在做切片前的包埋过程,要求速冻,一般放-20度下15分钟即可,温度高如室温或者4度是达不到速洞效果的,温度太低如放在液氮罐中又导致组织块的碎裂。而且产生冰晶。 2.如果想要作出满意的漂亮的实验结果,特别是免疫双标共聚焦,那就要求更高,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很严格,不是我说法夸张,是因为做共聚焦要避免自发荧光的问题,而实验的每一步都可能产生自发荧光,比如4%多聚甲醛灌注液,PB蔗糖等都可以产生让我们头痛的自发荧光问题,根据我的实验经验,国产的多聚甲醛作实验很容易产生自发荧光,难以避免,不过据我导师讲,他在国外做共聚焦不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你不妨先做单标试试看,能避免自发荧光,那最大的难题就解决了。西奈山环保组织固定液可以降低自发荧光背景。 3.是否做漂片还是贴片的问题,脑组织两种方法都可以,唯独共聚焦例外,做共聚焦要求片子一般为30-50um,厚片才能达到三维重建的效果。一般的贴片文献上提到的是20-30um用漂片,此法要求抗体用量较大,最好买国外原装的浓缩液。不过我做的脑片切过4um的做一般的普通免疫荧光可以。 楼上的几位同仁说得不错。就我们实验室的操作方法以及个人的体会说上几点: 1.如果灌注固定较好的话,完全可以省去后固定这个步骤。神经组织常规的固定液为4%的多聚甲醛,如果在其中再加入0.25-0.5%的戊二醛增加其固定时的交联作用,那么固定的效果就会更好些,脑或脊髓标本就会更硬些;我们一般用1000ml多聚甲醛固定至少2小时。不妨试试西奈山环保组织固定液。 2.冰冻时的温度我们一般设置在-18摄氏度,效果较好。 3.脱水也是重要的一步:首先在多聚甲醛固定后用20%的PB蔗糖液400ml灌注脱水,取材后再用30%PB蔗糖液浸泡脱水过夜或更长些时间即可。 做脑组织冰冻切片,一般切片前需要固定,经过固定的脑组织切片冰晶少,细胞挤压变形小,切片完整,染色清晰,未固定的组织冰晶多,会影响观察结果.切完后, 看你是做漂片还是贴片,一般脑组织贴片难度较大,多用漂片,切完需马上漂洗后,按常规染色步骤进行. 最后,以中性树脂封片,若是HE染色或DAB染色,切片可以放置很久,甚至数年时间. 脑的冰冻切片最好是4%多聚甲醛(西奈山环保组织固定液)灌注,再后固定24h,30%PB 蔗糖浸至沉底。切片效果不错,可以贴片,不过技术要求高一些。BrdU,Nestin双标有一些窍门, BrdU博士德有进口分装,Nestin很多公司都有进口分装 灌注固定的效果之所以好,就是因为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血管走行把固定液输送到动物全身各处,从而达到最佳的固定效果;同样,用该方法进行脱水也可得到较好的脱水效果,因为这种方法可在组织深部进行脱水,再结合取材后30%的PB蔗糖液浸泡脱水,会得到更好的脱水效果。而浸泡脱水只能从组织的外部通过渗透压逐步把组织深部的水脱出。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习惯了一种可靠方法即可。 脂肪组织的处理 脂肪组织无疑是冰冻切片者的绊脚石,道理很简单脂肪不会结冰,把温度降低让脂肪变硬可以切出较薄的片子,但是这个温度对同一组织中的其他成分来说显得太低而不合适切片,当脂肪破碎影响切片时这个问题就变得明显,下面是一些我的经验总结。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的操作步骤与优化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的操作步骤与优化 染色技术是组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组织切片染色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能够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本文将介绍组织切片染色技术的操作步骤,并探讨如何优化该技术以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 一、组织切片染色技术的操作步骤 1. 组织固定:首先,需要将研究对象的组织进行固定处理。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乙醛等。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防止其在染色过程中失去原有的形态特征。 2. 组织包埋:固定后的组织需要进行包埋处理,以便切割成薄片。常用的包埋材料包括石蜡和冰冻剂。石蜡包埋适用于常规染色方法,而冰冻剂包埋适用于需要快速处理的实验。 3. 组织切片:包埋后的组织需要用切片机进行切割,以获得薄片。切片的厚度通常在5-10微米之间,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进行调整。 4. 组织染色:切片后的组织需要进行染色处理,以便观察和分析。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常规的血液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染色的目的是标记组织中的特定结构或分子,以便研究人员进行观察和分析。 5. 组织封片:染色后的组织需要进行封片处理,以保护切片并便于保存。常用的封片材料包括玻璃封片和塑料封片。封片的目的是防止切片的变形和脱落,并保持组织的完整性。 二、组织切片染色技术的优化 1. 优化固定条件:固定是组织切片染色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不同的组织和实验目的可能需要不同的固定条件。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需求优化固定剂的浓度和固定时间,以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

2. 优化切片厚度:切片的厚度对染色结果有重要影响。切片过厚可能导致染色 剂无法渗透到组织内部,而切片过薄则可能导致组织结构的变形。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调整切片机的参数,如刀片的角度和速度,来优化切片厚度。 3. 优化染色条件:染色条件的优化可以包括染色剂的浓度、染色时间和温度等 方面。不同的染色方法可能需要不同的优化条件。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试验和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染色效果,选择最适合的染色条件。 4. 优化封片材料:封片的材料选择也会对染色结果产生影响。玻璃封片可以提 供更好的光学性能,而塑料封片可以更好地保护切片。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封片材料。 5. 优化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性能也会对组织切片染色技术的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性能更好的切片机、染色仪和显微镜等设备,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在组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操作步 骤和条件,可以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应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固定剂、切片厚度、染色条件和封片材料,并选择性能更好的仪器设备,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冰冻切片的步骤要求和作用

冰冻切片的步骤要求和作用 冰冻切片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切割技术,它使用低温冷冻样品,然后使用切片机将样品切成非常薄的切片。冰冻切片技术是生物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可用于观察许多样品的内部结构,如细胞、组织和器官等,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功能和形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冰冻切片的步骤要求及其作用: 1.样品固定: 在进行冰冻切片前,样品需要进行固定以保持其形态、结构和细胞凝胶状态。常见的固定方法包括乙醛固定和冷凝固定。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取决于待测样品的特性和研究目的。 2.固定样品冷冻: 在进行冰冻切片前,固定的样品需要在低温下冷冻。冷冻操作的关键是控制冷冻速度和温度,以防止样品在冷冻过程中发生损伤。常见的冷冻方法包括液氮冷冻和冷冻板冷冻。液氮冷冻可以实现更快的冷冻速度,而冷冻板冷冻则可以更好地控制冷冻温度和速度。 3.制备切片: 冷冻后的样品需要进行切片。切片机通常用于切割样品。在切片机工作之前,需要将切片刀冷却到适当的温度,以防止冻结的样品在切割过程中解冻。然后,将冷冻样品放在切片机上,并调整合适的切片参数,包括切片厚度和速度等。 4.收集切片:

完成切割后,收集切片并放置在适当的载玻片或载片上。注意不要损坏或弄丢切片,同时避免切片之间的交叉污染。将切片放置在载片上后,可以进行染色、免疫染色或其他实验处理。 5.形态学检查: 切片制备完成后,可以使用显微镜对切片进行形态学检查。通过观察切片,研究者可以进一步了解样品的内部结构,如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形状、大小、有丝分裂状态、细胞排列、器官的血供和微观解剖结构等。 6.免疫组化处理: 冰冻切片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使用适当的抗体来标记感兴趣的分子,从而确定其在样品中的存在和定位。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一些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定位和数量,并进一步揭示其在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 7.其他实验处理: 除了免疫组化处理外,冰冻切片还可以在其它实验中应用。例如,可以在切片上进行蛋白质或核酸的杂交实验,研究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或基因表达的调控。此外,还可以通过切片来进行细胞培养、药物治疗或其他实验处理,以进一步研究样品的生物学特性。 冰冻切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切割技术,在科研和医学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分析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特性,为研究和诊断提供有力的支持。但是,冰冻切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切片厚度不均匀、组织变性和切片质量受限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组织切片制备技术

组织切片制备技术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组织切片制备技术是一项基本且重要的技术,它被用于组织学、解剖学、病理学和神经科学等诸多领域。组织切片制备技术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组织切片样本,以便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将探讨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1. 组织处理 在进行组织切片制备之前,需要对样本进行处理。处理的目的是保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以便在组织切片过程中得到高质量的切片。处理的方法包括固定、脱水和浸渍。 2. 组织固定 组织固定是组织切片制备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目的是停止组织活动并保护组织结构。固定的方法包括乙醛、甲醇和布氏液等。 3. 组织切片 组织切片是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核心步骤之一。合适的切片厚度应该根据需要来决定。切片的方法包括手工切片和机器切片。机器切片可通过旋转式、滑动式或挤压式制备。 4. 切片染色 切片染色是组织切片制备技术中的关键步骤,可使细胞和组织结构变得更明显。切片染色的方法主要有荧光染色和显微镜染色。 5. 成像和分析

成像和分析是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最后一步。通过显微镜成像和分析,可以观察到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形态和分布。这种方法还可以被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中的基因,蛋白质和其他特定目标。 注意事项: - 操作中要注意安全,佩戴手套和眼镜等防护设备; - 操作环境要保持清洁,防止异物进入; - 操作材料要储存妥善,避免过期或者污染; - 操作流程要规范,避免操作过程中发生错误。 结论: 组织切片制备技术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基本的技术。制备高质量的组织切片样本是开展组织学、解剖学、病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基础工作。研究人员在进行组织切片制备时,必须依据标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所获得的数据是可靠且具备参考价值的。

组织学切片制备组织学切片制备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

组织学切片制备组织学切片制备的技术要点 与常见问题 组织学切片制备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 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中,组织学切片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正 确的组织学切片制备可以确保人体组织的细胞和结构完好无损,从而 为病理学、药理学、解剖学、生物医学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本文将介绍组织学切片制备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以便更好的进行 组织学切片的制备。 1. 组织样本的处理 组织样本的处理是组织学切片制备的第一步,是影响切片质量的关 键环节。在处理组织样本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相应的处理液体,如乙醇、甲醛等,以便更好的固定组织。 - 确保组织样本的形态不变化,处理的时间不应过长。 - 对于组织密度较大、纤维较硬的组织,需要做好切片前的软化处理。 2. 组织切片的制备 组织切片的制备是组织学切片制备中最主要的环节。以下是组织切 片的制备关键点: - 选择适当的切片技术,如冰冻切片、石蜡包埋切片等。

- 调节切片机切片厚度及切速,对不同的组织选择不同的参数进行调节。 - 切片时需要使用干净的玻璃刀片,切片角度要相同,以确保切片的一致性,并避免切片过程中产生裂纹。 3. 着色及质量控制 在制备组织学切片后,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以便更好的观察样本的形态和组织的结构。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赖氏染色、伊红染色等。在进行染色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对于不同的组织类型,需要选择不同的染色方法和时间。 - 对着色后的切片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切片质量,如切片厚度、切片角度、裂纹等。 常见问题: 1. 切片过程中产生断层怎么办? 若切片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层,可以更换新的组织样本进行切片,也可以尝试调整切片机参数或调整切片角度等方法进行处理。 2. 切片后组织不能清晰观察怎么办? 如果切片后组织不能清晰观察,可以尝试更换新的切片刀片,调整切片机的参数,调整染色时间等方法进行处理。 3. 切片厚度不一怎么办?

组织制片技术原理与流程及切片机的使用

组织制片技术原理与流程及切片机的使用 组织制片的特点 组织制片是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学等学科观察和研究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病理变化的常用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固定剂固定组织、细胞以及各种亚细胞器,保持组织的微细结构,制成薄片,并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增加各部分的色差,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或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显示组织、细胞内的某些化学成分,并可进行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制片也为原位显示细胞内基因表达提供了基础。 一石蜡包埋切片制作 石蜡不溶于水而溶于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故固定好的组织须先用乙醇、丙酮、正丁醇等脱水剂脱去组织中的水,后用二甲苯等透明剂置换出乙醇,此过程即脱水、透明。再用石蜡渗入组织块,冷凝后变硬,即浸蜡、包埋,就可在切片机上切片了。 1.固定 细胞、组织离体后要迅速用相应的固定剂固定,使蛋白质沉淀、变性、凝固,保持组织原有的形态结构和抗原性。一般用多聚甲醛、FAA、丙酮或Carnoy于4℃并向固定过夜。 2.脱水与透明 固定后的组织须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乙醇逐级脱水,一般为50%、70%、85%、95%、和100%(3次) 3.渗蜡与包埋 渗蜡是石蜡置换组织块中透明剂的过程,一般用熔点为52-60℃的石蜡。透明后的组织块先于1/1体积的二甲苯与石蜡中37℃渗透过夜,后温度调至58℃换入纯石蜡继续渗透,一般每间隔3h换一次纯石蜡,直到无二甲苯 气味即可进行包埋。 4.切片与展片 先用刀片修去组织块周围多余的石蜡,一般保留2mm左右的石蜡,修整成梯形的组织块,以便于展片时蜡带的分离。先加热刀片,后把修好的组织块快速粘到方形的小木块上,冷凝后即可进行切片。 一般组织切片的厚度为6-12um,切片速度以40-50次/min为宜,用毛笔托起蜡带,分割后依次放到洁净的载玻片上,蜡带的光滑面朝下放,后滴上适量的蒸馏水放至展片台上于37-40℃烤片过夜。 5. 染色、脱水、透明与封片 染色一般是双重染色或单染,番红与固绿是常用双重染色法,而苏木精是最优良的核染色剂。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番红-固绿双重染色法:纯二甲苯(20min)→纯二甲苯(20min)→1/2酒精+1/2二甲苯(2-3min)→100%酒精(2-3min)→95%酒精(2-3min)→85%酒精(2-3min)→75%酒精(2-3min)→50酒精(2-3min)→番红染液(30-1h)→50%酒精(30s)→75%酒精(30s)→85%酒精(30s)→95%酒精(30s)→固绿染液(7s)→95%酒精(30s)→100%酒精(30s)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姓名:许莎班级:生技121学号: 组织切片技术是研究生物组织或细胞形态和结构的重要技术,对于促进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最早的制片技术是徒手切片技术,以后发展了利用石蜡进行包埋和切片的制片技术,即石蜡切片技术,该技术由于成本低,操作简单,目前仍在应用,该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应用于发育学、植物细胞学、胚胎学、解剖学等研究领域。 1组织切片技术原理 1.1原理 组织切片技术是研究组织形态学最常用的一项基本技术,在制作胚胎或组织切片时,由于细胞或组织是柔软的或局部的软硬不均,这样制作厚薄均匀的切片很困难。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必须先经过一系列步骤将组织内渗入某些支持物质,使组织变硬然后利用切片机将组织切成薄片。根据所用支持剂的种类不同,主要分为石蜡切片、冰冻切片、振动切片、火棉胶切片、塑料切片、碳蜡切片等。 1.2分类 1.2.1石蜡切片 该技术是最重要、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技术之一,起始于18世纪。此法是用石蜡作为包埋剂,将材料经过固定、脱水、透明后包埋在石蜡中,然后连同石蜡用切片机一同进行切片。石蜡切片的主要优点是不仅可以把材料制成薄的切片,而且还能制成连续切片,这是其他制片技术难以做到的。它的缺点是操作步骤比较复杂,而且材料在脱水、透明过程中会收缩、变硬、变脆,以致不易切片[1]。 1.2.2冰冻切片 冰冻切片是利用干冰或液氮等速冻剂使组织迅速冷冻硬化,将组织在冷冻状态下直接用切片机切片的一项技术。它实际上是以水为包埋剂,将组织进行冰冻至坚硬后切片的。由于此法不需要经过各级乙醇的脱水、二甲苯的透明和浸蜡等步骤,因而较适合子脂肪、神经组织和一些组织化学的制片,并作为快速切片的方法应用在临床诊断冰冻切片是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最常用的一种切片方法。此种切片的优点是能较好的保存组织的RNA 稳定性、较完好地保存细胞膜表面和细胞内多种酶活性以及抗原的免疫活性,缺点是需要较高的设备要求;切片较厚,导致组织结构显示欠佳;通常不能进行连续切片。其主要操作技术和方法与石蜡切片过程和类似。 1.2.3振动切片 是用振动切片机把新鲜的组织切成厚20-100pm的切片。此类切片的优缺点类似于冰冻切片。通常在切片后进行免疫染色然后再进行电镜切片,以此来弥补结构显示不清的不足。振动切片机主要用于新鲜或经过固定的动、植物标本的制片,切片时组织标本不需冰冻或包埋。因此.样品片既避免了冰晶破坏,又能保持其活性和细胞良好形态为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以及脊髓和脑薄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振动式切片机可以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切片,在应用范围上补充了使用传统切片机的不足,是当代电镜、解剖、组胚、生理、医院化工等实验系统最理想的快速制样切片仪器。 1.2.4火棉胶切片 是以火棉胶为包埋剂浸入包埋组织。优点是可以切较硬的组织,缺点是操作比较麻烦费

小鼠部分组织的石蜡切片制作

小鼠部分组织的石蜡切片制作 一、实验原理:利用脱水剂除去组织中的水分,再用透明剂二甲苯可以去除脱水剂酒精,而二甲苯可以溶解石蜡并将其导入到已脱水的组织细胞中,然后用熔化的石蜡对组织进行包埋,冷却后即可将柔软的组织包埋在石蜡中,使其具有一定硬度,且不改变其大小和形状。用旋转切片机可将其切为极薄的薄片,经染色、脱水、装片后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其组织结构。 二、材料与用具 1.材料:小鼠肝脏、脾脏等。 2.用具:溶蜡箱、蜡杯、不同熔点的石蜡、酒精灯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取材及固定 取小鼠,采用拉颈处死或麻醉处死法将其杀死,取其脾脏和肝脏,切为边长约为0.5cm的组织块。用先用0.85%的生理盐水漂洗以洗去血液与污渍,如果是管状组织则必须把管腔中污物洗净,可用注射器自一端向管腔中注射生理盐水数次,使其管腔冲洗干净,切忌不可用刀或其他器具刮之。 由动物身上切取的组织必须是新鲜的,材料越新鲜越好,一般不应超过死后24 hr。如果是管状器官或是其中有分泌之消化液,则死后应迅速采取,以免组织自溶或上皮剥落。 取下的材料马上进行固定,采用FAA固定液,固定液的用量与组织块体积之比一般在20:1,固定时间2 hr以上,超过24hr时可继续浸泡或转入70%酒精中保存。不应使组织块贴于容器壁上,应记录固定液的名称,材料的种类,动物品种及开始固定的时间。 2.冲洗 固定后的组织块在进行脱水前用70%酒精洗去固定液。 3.脱水和硬化 经过固定后的组织在水洗后要进行脱水,脱水的目的将组织内的水分用酒精或其他溶剂置换出来,使组织逐渐变硬,便于油类或其他透明及浸入,为熔化的石蜡浸渗到组织中创造条件。常用的脱水剂是不同浓度的酒精,因为酒精与水有很大的亲和力,酒精浓度可以逐渐升高,置换出组织中的水。脱水必须充分,脱水不充分会影响透明和浸蜡。脱水过程要逐级上升,不能操之过急,跳级脱水会引起组织块强烈的收缩变形。 脱水所用的酒精浓度及过程如下: 30%—→50%—→70%—→80%—→90%—→95%—→100%(Ⅰ)—→100%(Ⅱ) 组织块在各级较低浓酒精(小于70%)中脱水的时间应视组织块的大小而定,大小不超过0.5立方厘米的组织块脱水时间为6~12 hr,在高浓度酒精中(大于70%)脱水时间为3 hr 左右。组织块在无水酒精中需经过两次处理,以保证脱净水分。由于无水酒精有使组织变脆的缺点,故在无水酒精中脱水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在15~30 min左右。在脱水瓶中酒精的量与组织块之比约为50:1。 简化步骤如下: 70%(一夜)——80%(1 hr)——90%(30分)——95%(30分)——100%(15分)——酒精+ 二甲苯(15分)——二甲苯(3分)——石蜡+ 二甲苯(30分)——石蜡(80分)4.透明 透明是石蜡切片法切片前必经的一步。其目的在于用矿物油或植物油等透明剂置换出无水酒精,以便于熔化的石蜡浸渗到组织间隙中,故透明剂必须是能分别与石蜡和酒精相溶的。经过透明剂处理的组织块用肉眼对光观察呈透明现象,所以这个过程称为透明。 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苯、甲苯等,这些都是穿透力强易使组织变脆的透明剂,因此透明的时间宜短,一般在20 min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