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一、上古神话

1.创世神话:《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2.自然神话:《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3.英雄战争神话:《鲧禹治水》《神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大战蚩尤》

4.神话产生所基于的观念:“万物有灵观”---自然万物和人类一样既有形体也有灵魂,有感有知。

5.《山海经》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部较多地涉及了上古时期怪闻异说的著作,并非记述上古神话故事的专著。

6.(名词解释)上古神话:是原始人类基于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二、百家争鸣

1.概念: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政治原因:时局动荡、社会变革、君王纳贤。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部分人成为有闲阶层。

科技原因:科技水平提高、丰富了人们的认知水平。

文化因素:私学兴起。

学术自由因素

三、殷墟甲骨文

1.殷商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征战、打猎、祭祀、物侯、种植、赋贡的时候都会请示神灵,因此,殷墟甲骨文也较好地记录了殷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情感心理以及文字表述的形式特征。大多体现了人们在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对神意的依赖和为求福而审慎的态度。

2.趋利避祸,乞求年丰人安,是甲骨卜辞的主题。

四、先秦诸子散文

1.概念:先秦时代诸子表达思想观点的特有形式,是偏于记言、议论和说理的文章

五、楚辞

1.战国时兴于楚国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作者是屈原,后由刘向等编订成《楚辞》,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六、汉赋

1.有韵味的散文,诗的散文化、散文诗化

特点是铺成描写,不歌而诵

产生于战国后期,汉是其鼎盛时期

2.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杨雄、(东汉)班固、张衡

3.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

杨雄:《河东赋》《长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西京赋》、《东京赋》(二京赋)

七、汉乐府

1.乐府初设于秦,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2.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

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乐府”。

3.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罗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

八、文学自觉

1.概念:“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

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表现:(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社会的上层包括许多帝王在内,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2)文学集团的活跃。曹操父子,竹林七贤

(3)文学题材方面的重要开拓。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

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4)文学形式的不断沿革变化。五言诗的繁荣期、七言诗的产生

期、抒情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草创期。

(5)文学与哲理的结合。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表现

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

(6)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

各方面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

九、建安风骨

1.概念:汉末建安时期产生的风格,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

风:文章的生命力;骨:文章的表现力。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十、田园诗

1.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2.代表人物:陶渊明《归园田居》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

情”“融情于景”

十一、山水诗

1.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

2.代表人物:谢灵运《登池上楼》

十二、永明体

1.概念:南齐永明年间出现的清新流畅、讲求声律为特色的新诗体;是中

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标志着近体诗时代的开始。代表诗人谢眺。

十三、宫体诗

1.描写范围比较狭窄,题材多为咏物诗和描写女性的作品。《玉树后庭

花》陈叔宝

十四、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1.志怪小说:以记载鬼神怪异之事为主,代表作-干宝《搜神记》

2.志人小说:以记载人物轶事为主,代表作-刘义庆《世说新语》

主观题

一、分析《史记》的艺术特色、文学价值及影响。

1.艺术特色:(1)浓郁的感情色彩。司马迁正义感极强,推重在功业、

气节方面有超常表现的人物,如伯夷,勾践,孔子等

(2)非凡的叙事才能。继承了先秦文学的叙事特色,又

有新的发展,设置悬念,运用伏笔等;“寓褒贬于叙事之

中”的笔法

(3)刻画人物的艺术:妙于选材,以小见大;通过矛盾

冲突写人;生动的细节描写;鲜活的人物语言

2.文学价值:(1)再现了许多真实可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2)寄寓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思想倾向及爱憎褒贬的态

(3)达到了思想性与文学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

度统一。

3.影响:(1)司马迁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深刻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

态度和创作方法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创了中国传记

文学的先河

(3)它“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笔法直接影响了唐宋古文

家,成为其行文遣词的规范

(4)对唐传奇,明清小说和戏剧写作也有深远影响

二、由屈原的生平分析他这一生的经历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1.屈原大部分作品是被放逐后创作的;

2.被放逐到南楚民间,创作受巫觋文化影响。整理加工巫歌巫舞;

3.抒发抑郁苦闷而创作出具有鲜明楚地色彩的巨篇佳制。

三、谈谈你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看法

1.“”为史学价值“”为文学价值

2.史学价值: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贯古通今,记录了中华将近三千年

的历史,使后世有史可究

3.文学价值:(1)再现了许多真实可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2)寄寓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思想倾向及爱憎褒贬的态

(3)达到了思想性与文学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

度统一。

四、魏晋时期的文学特色

1.文学走向自觉,并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

2.个性化的写作日益受到推崇,涌现出很多影响深远的大作家,文学的面貌也随之多样而鲜活

3.文学的阶段性、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以宫廷为核心的文学集团成为文学活动的重要舞台

4.文体更加完备,而诗歌超越众体,为诗歌高潮的丰硕收获准备了充足的养料

五、总绪论:什么是文学?文学史的任务?

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表述方式的审美文化形态

文学史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机产生的文学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侯鲭录》取汉代娄护合制美食五侯鲭的故事作为书名,意即多方采取合制成的精品。全书8卷,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时人的交往、品评、佚事、趣闻及诗词之作。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侯鲭录》 宋代名物考据辩证类笔记,8卷。南宋赵令畤撰。赵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景贶,又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又号藏六居士。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后。哲宗元祐六年(1091)签书颍州公事。苏轼知颍州,与他共治颍州西湖,并荐之于朝;因此与苏轼、陈师道等来往甚密,日相唱和。后被人告发与苏轼交通,罚金,入党籍。不久依附内侍以求晋升,颇被清议所非。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亦赵令畤能文,但文集已佚。他所作的咏张生崔莺莺故事的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是研究宋元说唱文学与戏剧文学的重要资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块里程碑。 但所记故实,多为习见者,而且以讹传讹。有些条目,即采自唐宋人笔记,如《封氏闻见录》、《唐国史补》、《刊误》、《江邻几杂志》等。其考辨之语,亦无新异,唯谈诗文者,颇有可取。由于作者在元祐年间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游,故所记诸人轶事、议论,多得之见闻,较为可信,如卷七记王安石对当时填词的另一种见解:荆公云:

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此外,像卷四记苏轼在韩子华家即席赋诗,因韩子华的舞姬鲁生为游蜂所蛰,故有窗摇细浪鱼吹目,舞罢花枝蜂绕衣,上句用典故点破鲁姓,下句言蜂蛰事。虽是叙席间谈笑,则可为苏诗作注。卷中记黄庭坚父黄庶的《怪石》诗句: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碧苔就很怪诞恣肆,可见江西派的家学渊源。又如记苏轼长子苏迈少年时所作诗句:叶随流水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苏轼笑为村长官诗,这类零章断句当代辑录,亦有助于研究宋诗,考证宋人轶事。 《侯鲭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 今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侯鲭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1年版,;《侯鲭录》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曲洧旧闻》 追述北宋历史轶事以及诗文评的笔记,十卷。南宋朱弁撰。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高宗诏为忠义守节,有司提议论朱弁之功应晋升数级,因曾劝宋高宗恢复中原,得罪秦桧,仅授奉议郎。绍兴十四年四月病逝。其侄孙朱熹写有《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宋史》即据此立传。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元好问《中州集》收入38首。另有《曲洧旧闻》、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 一、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以三曹、七子等代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 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 左思风力: 在太康时期的诗人左思,其诗歌内容深刻,笔力遒劲,气势豪 迈,直率质朴,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风格与建安诗人相近,后 人称之为“左思风力”。 玄言诗: 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等;其特点是以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较少反映社会生活。 永明体: 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因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肖陵年号,483-493)间,故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 沈约、谢跳、王融、何逊、阴铿等。 其中谢眺成就最高 志怪小说:

记述神仙方术,鬼魔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志怪小说兴盛的土壤。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 志人小说: 记述人物的逸闻趣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志人小说兴盛与土族文人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代表作:刘义庆《世说新语》初唐四杰: 指在唐代初期颇负盛名,且以文词齐名天下的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均怀才不遇,生活潦倒,他们的诗作具有慷慨昂扬的情调,感情充沛,气骨刚健,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四杰中以王勃成就为最高。《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韩孟诗派: 唐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还包括张籍、卢仝、李贺、贾岛等人。其特点是,在诗歌理论方面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创作上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花间集》: 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定,收晚唐五代温庭筠、皇甫松(嵩)、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共十卷。 花间词派: 因《花间集》而得名,共十八人,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嵩)、孙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明代文学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 三:明代文学的发展: 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 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 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 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 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 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 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 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 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 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 后期:高度繁荣 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 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 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四、明代文学的特点: 1文人世俗化,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2作品内容的市民化,文学作品塑造商人新形象。 3艺术审美趋向,世俗之趣。 4文学创作商业化,文人以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 5“心学‘的兴起,自我意识的觉醒;离经叛道,张扬个性。 6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流不息明代小说。 一、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瞿佑《剪灯新话》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

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 1.名解 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 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颂”《诗经》 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 (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 (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 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 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eg:《幽风·七月》《郑风·臻洧》 ②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有的交织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为平时自然的写实风尚。eg:《幽风·东山》《周南·关雎》 4.影响:(1.)“风雅精神”——现实传统 ①《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篇章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

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17、李斯的名篇是《谏逐客书》。p.126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p.133 19、宋玉的作品在《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两篇,后人确信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p.164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的通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一、上古神话 1.创世神话:《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2.自然神话:《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3.英雄战争神话:《鲧禹治水》《神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大战蚩尤》 4.神话产生所基于的观念:“万物有灵观”---自然万物和人类一样既有形体也有灵魂,有感有知。 5.《山海经》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部较多地涉及了上古时期怪闻异说的著作,并非记述上古神话故事的专著。 6.(名词解释)上古神话:是原始人类基于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二、百家争鸣 1.概念: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政治原因:时局动荡、社会变革、君王纳贤。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部分人成为有闲阶层。 科技原因:科技水平提高、丰富了人们的认知水平。 文化因素:私学兴起。 学术自由因素 三、殷墟甲骨文 1.殷商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征战、打猎、祭祀、物侯、种植、赋贡的时候都会请示神灵,因此,殷墟甲骨文也较好地记录了殷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情感心理以及文字表述的形式特征。大多体现了人们在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对神意的依赖和为求福而审慎的态度。 2.趋利避祸,乞求年丰人安,是甲骨卜辞的主题。 四、先秦诸子散文 1.概念:先秦时代诸子表达思想观点的特有形式,是偏于记言、议论和说理的文章 五、楚辞 1.战国时兴于楚国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作者是屈原,后由刘向等编订成《楚辞》,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六、汉赋 1.有韵味的散文,诗的散文化、散文诗化 特点是铺成描写,不歌而诵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下) 第三节: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一、先秦文学的总体特点: 说、刻、画一体 诗、歌、舞一体 二、源头: 中国文学的形态和体裁,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祭歌、咒语;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三、中西对比: 与西方史诗的发达不尽相同,先秦抒情诗占有极大比重,巫歌媚神,颂诗感戴,二雅怨刺,风诗传情,骚辞抒愤。由此出发,中国古代诗歌“言志”“缘情”终成正宗。而同以抒情为主体的《诗经》和楚辞,一重真切实在的感受抒发,一重营造升天人地的奇异幻境,又形成了偏于写实与偏于想象的迥异诗风。 四、先秦谣谚歌诗表达: 如《周易》“潜龙”以表“勿用”,《诗经》“燕燕”以兴送别,《离骚》香草以况美德,《九辩》落叶以托愁思,皆属立象尽意,授物达意,借景打情,这从本源上决定了中国古典创作对于意填、的味、象外之旨的追求,并引出一条以心物、情景立说的诗学之路。 五、史官文化: 史官文化的“记事”“传语”配合,决定了先秦史载与传说结合的历史散文的发达,《左传》《国语》《琐语》《晏于春秋》《战国策》等,其中许多部分或篇目都十分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影响所及,直接导致了《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出现。由此中国叙事文学形成了偏重历史题材和追求情节性的传统。 六、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先秦文学的特别奉献,其对后代文学影响所及,首先在于作家观念意识的学理偏重,或儒或道,抑或儒道相兼,成为把握作家倾向性的重要尺度。作为百家争鸣语境中论述问题的载体,诸子散文孕育、催化了精妙绝伦且风格各异的说理、论辩艺术,或寓理于喻,或设问以答,或畅快恣肆,或恢怪奇谲,其手段,其风貌,首先在汉代散文中熠熠生辉,而魏晋谈玄论道,唐宋八家撰文,甚至清代桐城派的文章,仍可约略见到先秦各派的身姿和语调。 七、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 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始于夏商、强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人了较强的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 例证:《商书》《周书》中的文诰训命动辄关乎邦族命运,二《雅》中的怨刺之诗无不忧心王事国政,(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散文以史为鉴,《老》《论)《孟)等诸子散文自觉“谋道”,屈原更用楚辞心系国运,关注现实人生成为先秦文学的基本取向。风雅比兴借物明志,香草美人隐喻抒怀,情节故事面含哲理、艺术表达和解读也都体现和导向讽谏晓喻和用世情怀。汉代特别是魏晋之后,文学意识渐趋独立,有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有意追求,但立足现实、“文以载道”、忧患兼济的情结始终是中国文学的内在驱力。汉大赋曲终奏雅,汉乐府感事而发,建安风骨、正始感怀,田园诗人有不平之志,山水诗人有愁思情怀,陈子昂高倡“风雅”“兴寄”以复古求创新,韩愈发动“古文运动以“载道”求变革,李杜、元白、苏辛,各自都在吟咏抒写着他们的壮志、悲怆和感遇,吟诗为文作为文人学士抒发情怀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始终都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正宗位置。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 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 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 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

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 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 三.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袁行霈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做了详细的分类和注解。以下是袁行霈先生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汇编。 一、先秦文学 《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是一部以歌颂阴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题的诗集,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被誉为“诗歌的圣典”。 《楚辞》是先秦文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包括了《离骚》、《九歌》和《招魂》三篇篇章,是我国最为辉煌的诗歌作品之一。其中,《离骚》是传世名篇,涉及爱情、战争、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是选自楚怀王时代(公元前408-334年)的长篇抒情诗。 二、汉代文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通史,由司马迁完成。全书共130篇,包括纪传体和志传体两种形式。《史记》采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 《汉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编纂完成。该书共分为十分,分别为本纪、志、表、传和列传等。现存《汉书》有三十篇本纪、一百六十二篇列传和九十篇志等。《汉书》在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汉代文学除了正史外,还有很多散文、韵文和乐府民歌等。其中,《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选》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选集类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赋、文等作品。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代表着中国文学最高峰的达到。唐代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唐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总量达到了五万余首。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人被誉为唐代四大诗人。有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其中《长恨歌》、《将进酒》、《春夜喜雨》、《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均被誉为经典。 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韩非子》、《汉书》、《帝京景物略》等。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崔莺莺》、《牡丹亭》、《伶官传》等。唐代戏剧的代表作为《长恨歌》、《沉醉东风》和《荆公恨》等。 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重要阶段,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成就著称于世。宋代文学注重“官”与“民”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果便是文学不同流派的形成。

【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关键字】笔记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他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孟子》的雄辩色彩:

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原始文学时期 原始文学时期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神话、宗教文学和口头文 学形式存在的。《诗经》记载了先秦时代周朝的社会生活,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诗经》中的《国风》体裁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小雅》和《大雅》则是以周室及时的典礼进行文学表现的。《易经》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文学著作,以 占卜为载体,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和生活态度。 二、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先秦文学最为繁荣的时代。此时 期产生了诗、楚、吴、越、齐、鲁六国间的文学交流,这些作品被称为《楚辞》、《国风》和《王者之风》。这些篇章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繁荣时期的文学特色和审美趣味,也是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还孕育了诸多文学家和作家,如屈原、孔子和老子等。 三、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 此时期为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和 积累。《汉书》中收录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文学的宝库。在这个时期,韩非和 李斯也成为了两位著名的散文家。除此之外,还有《论衡》等一些散文作品,用文语形式 回答了许多古代哲学和社会问题。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 在诗歌、散文和小说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期,诗歌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和发达的文学体裁。此时期出现了王之涣、陶渊明、陶潜、谢灵运等一大批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宝藏。在散文方面,《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其中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韵文、章句、文论等理论问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在小说方面,《红楼梦》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 重要小说作品,该作品之后产生了大量的续篇和改编作品。 五、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方面。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顶峰,著名诗人有王维、王之涣、杜牧、李白、杜甫等。在散文方面,《文选》是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学选集,其中收录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 学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小说方面,《水浒传》和《西游记》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部重要小说作品,这些作品之后产生了大量的续篇和改编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着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着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 ,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初唐诗歌 一、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二、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 1、官学制度和科举制度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代官、私教育普及,庶族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科举考试中对诗赋的重视促成了文人创作的繁荣。 2、新的政治机制下促进新士风的形成 (1)吏部铨选为士人的游历生活提供了机会,极大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领域。 (2)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使得唐代士人有着开阔的胸怀和恢弘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 3、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大都带有出入儒道释三教的特点,对唐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 统治者“丝绸之路”、“华夷如一”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滋养: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学术渐区分离,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文学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的道路。

(2)唐代文学的创新:文学作品的数量超过前代;风格与流派较之前更加多样化;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更加完善。 五、初唐四杰 1.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高宗、武后时期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2.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成就 (1)开创了诗歌刚健的骨气;(2)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 六、宋之问、沈佺期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其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 八、陈子昂 1.陈子昂及其《感遇诗》 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 内容:人生感慨、政治批判; 特色:骨气奇高、兴寄遥深 2.陈子昂的文学地位 陈子昂是一位有着强烈革新意识的诗人。继“初唐四杰”主张“骨气”、“刚健”之后,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以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藻饰文风。这一革新主张,常为后代力图矫正绮靡诗风的革新者所继承,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形成一种传统,对于革新诗歌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不良倾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代文学 1、吴中四杰:是指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都住在吴中而得名;四人中以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代表作有《塞下曲》等。高启,其诗学习汉魏晋唐,不拘—格,而以豪放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杨基诗风清润峭拔。 2.台阁体::明代占文坛主导地位的诗派。以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内容多为歌功颂德。风格平正典丽,缺乏真情实感,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代表作有《从游西苑》、《元夕赐观灯》等。 3.茶陵派:明代文坛的重要诗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的研究,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卑冗文风。 4.前七子:是明代以李东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主要代表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空洞拖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又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240.后七子:是指明代嘉靖年间以王世贞为核心的文学复古运动,主要代表有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等。是对前七子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法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5.唐宋派:明代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选择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推崇宋代理学,重申“文道合一”主张,创作中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如《项脊轩志》。 6.公安派:是晚明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提出“性灵说”,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对晚明小品文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7.竟陵派: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受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的文学审美情趣。对复古派拟古流弊有积极作用。但也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活跃精神的衰落。 8.晚明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主要有袁宏道、张岱。内容趋于生活化、个人化,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9.《四声猿》:是明代杂剧作家徐渭的一组杂剧作品,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凰得凤》四本短戏。《四声猿》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勇于揭露社会,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女状元》杂剧全用南曲,有开创意义。 10.明传奇:明传奇是明代的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明传奇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创作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