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 语法 教学培训 时量补语

时量补语

The time-measure complement

1.延续性动词的时量补语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时间。

1)一般形式

你等一会儿。

丁力波学习了半年。

我们(办)借书证办了多长时间?(疑问形式)

我(考)外语考了两个小时。

我外语没有考两个小时。(否定形式)

✓疑问形式常用“多长时间”提问

✓否定形式用“没有”,放在谓语动词前;

✓只有时间段,例如“一分钟、两小时、三天、四个月、五年、一会儿”等,才能做时量补语。时间点,如“三点钟、一月一号、2002年”等,不能

做时量补语。

2)宾语是非人称代词

你要听多长时间(的)音乐。

我要听半小时(的)音乐。

你学了多长时间(的)汉语。

我学了两年(的)汉语。

你看了多长时间(的)画儿了?

我看了一个半小时(的)画儿了。

✓虽然用了作为定语标志的结构助词“的”,但“半小时”、“两年”、“一个半小时”仍是补语,不是定语。

3)两个“了”的情况。

如果动词后带动态助词“了”,句尾带语气助词“了”,表示这个动作仍在继续

进行。

(我)已经画了11年了。(现在还在画)

(我)已经画了11年。(未说明现在是否还在画)

2.瞬时性动词的时量补语

表示动作从发生或完成到说话这段时间,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P55我来北京半年了。

下课半个小时了。

[“了”和“动”作可能补语时的异同]时量补语

[“了”和“动”作可能补语时的异同]时量补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补语的教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而常用作可能补语的“了liǎo”和“动”也是可能补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使留学生更加清楚简单地了解二者的含义及区别,使他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两个可能补语?本文将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使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清楚地呈现在留学生的面前。 一、“了”和“动”的基本含义 “了”用作可能补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太多”,“动”的基本含义是“太重”,试比较: 我拿不了这些行李。→是指行李太多。 我拿不动这些行李。→是指行李太重。 二、“了”和“动”的引申含义 1.“了”的引申含义 ①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联系。 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 ②经过学习、成长之后所具有的能力。 我才学习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了这篇文章。 ③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无关。 我现在还有事,暂时还走不了,你先走吧。 2.“动”的引申含义 ①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可以换成“了”。 我太累了,我走不动路了。←→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 我拿不动这些行李。←→我拿不了这些行李。 ②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无关。 我们都说不动他去参加比赛。 三、二者的异同

在同样都表示“能力”或“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时,“了”和“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 1.“了” “完”的意思,所以在表示“能力”时,它所表示的是“完成的可能性”,强调的是“是否能完成”,不管这个动作是否会让被施事者发生位置改变。 2.“动” “移动”的意思,所以在表示“能力”时,它所表示的是被施事者发生位置改变的情况。 故:在表示“能力,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时,“动”都可以换成“了”。即在这种情况下,“了”是包含“动”的。所以当“了”仅仅表示的是“能力”是否能完成时,就只能使用“了”,而不能使用“动”。 例如: 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我太累了,我走不动路了。(表示的是“能力,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了”和“动”都行。) 再如: 你生病了,今天上得了班吗?(只能用“了”,不能用“动”)你的身体不好,结得了婚吗?(只能用“了”,不能用“动”)因为“上得了班”和“结得了婚”都表示的是“上”和“结”这个动作是否能完成,所以只能用“了”,而不能用“动”。 另外,“了”还表示经过学习、成长之后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而“动”则没有这个功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了”也不能换成“动”。 我才学习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了这篇文章。→*我才学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动这篇文章。(“翻译”是经过学习之后所具有的能力,所以只能用“了”,而不能用“动”。) 3.在表示“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条件无关”时,二者的差别在于:

汉语之家-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大盘点之补语知识

汉语之家-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大盘点之补语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之补语知识大盘点: 补语是用来补充说明结果,程度,状态等成分的常见语法,是老外学中文必学知识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 教学的难点之一,本篇文章将补语知识点归结了以下四大类别,供各位老师们参考。 第一: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第二: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来/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来/ 去+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事物词语+ 来/ 去 你快倒茶来! 第三:复合趋向补语 动词+ 上来/ 上去、下来/ 下去、进来/ 进去、出来/ 出去、回来/ 回去、过来/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去”在句末 他走进教室来。|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一本书。|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 他拿出书来。 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去”前: 你拿出书来! 第四:程度补语 形式:形容词+ 极了/ 得+不得了/ 死了/ 坏了/ 得很/ 多了他高兴极了。| 我累得不得了。| 我饿死了。 第五: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 形式:动词+ 得/ 不+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 表示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他看不懂。 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来,我明天回不来。 第五:情态补语 形式:动词+ 得+ 非常/ 很/ 比较+ 形容词 (1)动词后没有宾语的形式: 他跑得很快。 (2)动词后带有宾语的形式: 他学汉语学得很好。(重复动词)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简介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简介 一。词类 (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1。名词:普通名词、专有名词、集体名词 1) 方位词:东、南、西、北、上、下、前、后、里、外、左、右、内、中、旁、间。与名词搭配表处所(河里、楼下)、表时间(上星期、三年后);成对的`表概数(三十人左右、圣诞节前后);引申后表方面(思想上)、情况(实际上)、条件(高温下作业)。 2)时间词:时点(常做状语、谓语)、时段(常做补语)。 2。代词: 1)人称代词:人家、咱们、自己 2) 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人(谁)、事(什么)、处所(哪儿、哪里)、时间(什么时间、哪会儿)、状态、性质(怎么、怎么样)、数量(几、多少)。作用:可用来表示疑问、反问、任指(谁都可以。)、虚指(应该买点儿什么送给他。) 4)特殊代词:每、各、某 3。数词:基数、序数 1)分数念法: 2)概数:相临的数词(两三个、七八千);数词后加“来、多、左右、上下”) 3)活用:表“多”:一问三不知、九天云外、十全十美、百看不厌、千里马、万箭齐发 4。量词:名量、动量 1)名量:不定量词:些、点儿;准量词:年、天、星期、小时、分(钟)、国、县;借用量词:桌、杯、桶、车

2)动量:专用动量:次、回、下、场、阵、趟、遍;借用动量:脚、眼、拳、刀、枪 5。动词:动作、状态、关系、能愿动词 1)动作动词: 2)状态动词:喜欢、爱、希望、饿、困、 3)关系动词:是; 叫、姓、成为、像、等于 * 动词重叠: AA, ABAB * 离合动词:就业、见面、动身 * 动名兼类:包、病、报道、领导 4)能愿动词:可以—不可以—不能—不行 6。形容词: 1)一般形容词 2)非谓形容词/区别词:男、女、正、副、横、金、棉、黑白、主要、老式、国营、高级、小型 * 重叠:程度深、描述性强 AA, AABB * 兼类:动形(红、静、松、清楚、明白 /公开、纯洁/ 聋、讨厌/ 热闹、高兴舒服); 名形(秘密、便宜、方便、热闹、困难) 7。副词:时间(曾经、刚刚、在、就);范围(都、一共、一起、只、仅仅);重复(又、再、常常、往往);程度(很、挺、太、非常、十分、稍微、比较、真、几乎);语气(多亏、难道、居、到底、偏偏);肯定、否定(不、没有、一定、、准);情态(依然、逐步、渐渐、亲自、互相) *又—再;就—才;不—没有; 8。介词:空间(在、从、自、打、由、朝、向、往、沿着);时间(从、自从、打、在、当); 对象(对、对于、关于、和、跟、把、给、将、被、比);依据(按、按照、依照、据、根据、凭);缘由(由于、为、为了)

对外汉语补语教学顺序

对外汉语补语教学顺序 对外汉语补语是汉语语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习者而言,掌握补语的使用对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有重要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补语的教学顺序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给大家介绍10条关于对外汉语补语教学顺序的建议。 1.从单一的补语讲起 在对外汉语补语教学过程中,建议从单一的补语开始讲起,例如时间补语、地点补语等,这些补语较为简单,对于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熟悉补语的语法形式 引导学生在掌握单一补语的语法形式后,应逐渐熟悉其他补语的语法形式,包括宾语补足语、主语补足语等,同时要教授不同语法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分步骤讲解常用补语 对于常用的补语,应分步骤讲解,例如对于“把”和“给”这两个常用的动词补语,可以先讲解其基本语法形式,再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其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 4.考虑学生的语言背景 在对外汉语补语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背景,例如对于英语母语的学生,可以对比英汉语言差异,说明在补语的应用上需要注意的事项。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模仿 在补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模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口语模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和语感。 6.注重课堂实践 补语教学中,应注重课堂实践,设计有趣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补语的应用能力,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7.分析补语语义 在补语教学中,也需要关注补语的语义,例如宾语补足语可以表示描述事物的状态、程度、结果等,主语补足语可以表示事物的特征、身份等,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补语的语义含义。 8.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补语

在补语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合适的补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 补语的使用场景和搭配,避免在语言交流中出现不适当的补语使用。 9.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补语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提供相关语料库、语言软件等 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0.与其他语言知识结合 在对外汉语补语教学中,还应与其他语言知识结合起来,例如汉字教学、语音教学等,通过多种语言知识结合,综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对外汉语补语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背景和语言学习兴趣,采用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补语的语法形式和应用技巧,提高对汉语语言的理解 和应用能力。

程度补语初级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程度补语初级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程度补语的概念和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程度补语描述物品、人物、情感等程度; 3.学生能够在口语和写作中灵活使用程度补语。 教学内容: 1.程度补语的概念和作用; 2.常见的程度补语形式; 3.程度补语在口语和写作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Step1. 导入 1.激发学生对于程度补语的兴趣,例如:“你们是否听过这些表达:非常、好、不错、超、非常棒、非常难、特别、最、极其、怎么样等等这些词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 就是它们都是程度补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什么是程度补语,以及如何使用它们。” 2.向学生介绍程度补语的作用,例如:“程度补语是用来加强或者减弱词语的程度或 者意义的词语,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描述一个物品、人物或者情感的程度。” Step2. 语法讲解 1.讲解常见的程度补语形式,例如:“非常、很、特别、极其、最、超、少、多、稍微、大大地、非常好、有点儿、相当、不够、一点儿等。” 2.提供中英文对照的句子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中文:我非常喜欢中国菜。英文:I like Chinese food very much. 中文:我们的汉语老师非常有耐心。英文:Our Chinese teacher is very patient. 中文:昨天的考试很难。英文:Yesterday's exam was very difficult. 中文:那个学生很聪明,她的成绩最好。英文:That student is very smart and has the best grades.

中文:这个城市非常繁华。英文:This city is very busy. 中文:我稍微有点累。英文:I'm a bit tired. Step3. 课堂练习 1.通过给出中文句子,让学生翻译成英文,并且使用程度补语加强或者减弱程度。 例如: 中文:这个苹果不够甜。英文:This apple is not sweet enough. 中文:这个电影非常好看。英文:This movie is very good. 中文:这个冰激凌真是太好吃了。英文:This ice cream is really delicious. 中文:她有点儿累了。英文:She's a little bit tired. 中文:这个男孩很聪明。英文:This boy is very smart. 2.通过给出英文句子,让学生翻译成中文,并且使用程度补语加强或者减弱程度。 例如: 英文:He speaks Chinese very well. 中文:他中文说得非常好。 英文:The weather is extremely cold today. 中文:今天天气非常冷。 英文:She is a little bit shy. 中文:她有点儿害羞。 英文:The food in this restaurant is not very good. 中文:这个餐厅的食物不太好。 英文:I'm feeling quite sick. 中文:我感觉有点儿不舒服。 Step4. 课堂讨论 1.让学生讨论在哪些情景下需要使用程度补语,例如:“在描述物品、人物、情感、天气等方面,程度补语非常有用。” 2.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口语和写作中如何使用程度补语。 例如:“在谈论食物时,我们可以说这个食物非常好吃,或者只是说它还可以。在谈论他人时,我们可以说她非常聪明,或者只是说她有点聪明。” Step5. 作业 1.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他们喜欢的食物的程度,并且在文章中使用程度补语。

对外汉语 语法 教学培训 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 The resultative complement 说明动作结果,常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1.一般形式 听懂 写上 包好 拿好 记错 坐错 我一下飞机就看见他了。(肯定) 我没听懂你的话。(否定) 我不做完作业就不出去玩。(否定式“不”,表假设) 你做错了没有?/你做没做错?(正反疑问句)做错了/没做错。 我读错过这个字。 ✓动词带结果补语,这个动作一般总是完成了的,所以否定式一般用“没有”。 如果用“不”,则表示假设。正反疑问式用“...了没有?” ✓结果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助词“了”、“过”、宾语都必须放在结果补语后边。 ✓“着”表示动作的进行,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完成情况,所以二者不能一起用。 【结果补语有一类(占大多数)是表示通过某一动作,使句中提到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结果。这种结果有的发生在施事方面(通常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如“我听懂了”(结果是“我懂了”);有的发生在受事方面(常常是句中有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如“他洗干净衣服了”(结果是“衣服干净了”);也有的结果既发生在受事方面,也发生在施事方面,如“她写错我的名字了”(结果是“名字错了,她也错了”)。 另一类则是只说动作本身的结果,并不表示动作对人或事物产生了什么结果,如“他看完这本小说了”(只是“看”的动作完结,并非“小说”完结,也非“他”完结)。】 【述补结构和述补式复合词的区别: 述补结构可以用“得”和“不”扩展,例如“长大”可以扩展成“长得大”、“长不大”,“看

见”可以扩展成“看得见”、“看不见”;述补式复合词不能扩展,例如“改良”不能扩展成“改得良”、“改不良”,“扩大”不能扩展成“扩得大”、“扩不大”。】 2.特殊形式 1)v. + 好 表示动作达到完善的地步。 我们一定要学好汉语。 请大家坐好,现在上课。 还可以表示完成的意思。 画好画儿、做好练习、写好信、填好表、办好借书证、换好人民币。 2)v. + 到 常表示动作达到了目的。 小偷被抓到了,我丢的车也找到了。 你去买那本词典了没有?我去买了,可是我没有买到。 表示动作达到某处(宾语为地点词语)或持续到某一时间(宾语为时间词语)。 她撞到了车上;他走到我面前;这些产品都出口到了外国。 我们学到第二十五课了。 他晚上写汉字常常写到十点;他每天忙到半夜;你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3)v. + 在 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而存在于某处(宾语为地点词语)。 他让我躺在床上休息休息。 那位司机的车停在路边。 花儿放在桌子上。 他住在二楼。 表示动作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时,放在动词前边。 我在北京工作;我在教室学习。 表示出生、产生、居留的处所时,放在动词前、后都可以。 他在北京出生。/ 他出生在北京。 “在”后边的宾语表示处所时,必须很明确,如果不能明确表示处所,要用方位词“上/里/外/下/中”等。 他晕倒在路上;挂在腰带上。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40个语法点.doc

精品文档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 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 | 这是什么书? | 你去哪儿? | 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 B ?”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 “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明人或事物的性,不用“的”:他是 老。 | 是中文。 (3)明属关系或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 爸。 | 那是我学校。 7.状(用在/ 形容前) (1)副作状: 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短作状: 我在中国学。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学。 | 我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他了件事。 (3)双音形容作状,常用“地”:他高 地:“今天是我的生日”。 (4)音形容作状,不用“地”:你快走! (5)形容前有程度副,一般要用“地”:他很真 地学。 8.果(用在后,表示作的果)形式:+/形容 (1) + (懂、、完、在、到、、成 , ):我听懂了。 | 我看他了。 | 作做完了。 | 停在口。 (2) + 形容(、、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 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 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 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表示要 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 末他走进教室来。 |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一本书。 |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 他拿出书来。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宾语我学习汉语。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我从美国来。|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动词/形容词(1)动词+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2)

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我听清楚了。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来/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 语+来/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他跑回家去。(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他拿出来一本书。| 他拿出一本书来。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 去”前:你拿出书来!11.程度补语形式:形容词 + 极了/得+不得了 / 死了/ 坏了/得很 / 多了他高兴极了。| 我累得不得了。| 我饿死了。12.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形式:动词 + 得 / 不 + 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表示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他看不懂。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来,我明天回不来。13.情态补语形式:动词 + 得+非 常 / 很/比较+形容词(1)动词后没有宾语的形式: 他跑得很快。(2)动词后带有宾语的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重复动词)汉语他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他汉语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14.时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1)持续性动词的三种形式: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重复动词)我学了一年(的)汉语。(动词+时间+宾语)汉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句法分析

汉语句法分析 所谓句法分析,是指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和说明种种语言现象。 1、外面摆着花。 2、外面演着戏。 词类序列相同,都是“处所短语+动词+着+名词”,但是人们明显感到二者不同。 谦虚点儿! 高点儿! 骄傲点儿! 伟人点儿! 团长了!博士了!老夫老妻了! 士兵了!实习生了!孩子了! 开车的司机 开车的工具 从句法角度来解释和说明种种语言现象,这就是句法分析。 一、中心词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原则: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定一个句子有六大句子成分。 3、作句子成分的原则上都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主语和述语(即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 工人修。 (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

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尤其是用它来分析一个长单句,更能显示出它这方面的优越性。 我国首次升空的“神州一一3号”模拟载人飞船经过264个小时在太空运行之后按照原先预订的时间安全、准确地返回原先计算好的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地面。 (三)中心词分析法的局限性 1、不能显示句子结构的层次性。 他昨天从北京来。 2、破坏了句子成分的整体性。 3、分化歧义的能力差 我们五个人一组。 人 我们 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中心词分析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限性呢?原因是中心词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不人关注语法结构的层次性。 二、层次分析法 在分析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析性考虑进来,并按照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的合理性 从表面上看,一个句子或者句法结构是词的线性序列,其实句子或句法结构里词与词之间 结合的松紧度是不一样的,词和词的组合有着层次的透景。 他刚来。 他刚来 他刚来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1-60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 1.介绍与说明:“是”字句 (1)基本句式:肯定式:A是B。否定式:A不是B。疑问式:A是B+吗? (2)用法:介绍或说明自己或他人的身份;说明时间;说明处所;说明或介绍国籍与籍贯。 2.疑问句(1) (1)基本句式:陈述句+吗? (2)用法:用“肯定句+吗”,用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肯定式或否定式回答。用“否定句+吗”问时,认为对方否定是对的就用“对/对了”回答;如果认为否定是错的就用“不/不对”回答,表示回答是肯定的;疑问时语调要上扬。 3.否定的表达 (1)基本句式:不+动词+宾语/ 不+形容词 4.限制与修饰:定语+中心语 汉语的定语是位于名词前边的修饰语。定语用来表达对中心语的数量、时间、处所、归属、领属、范围的限制和对中心语的性质、状况、特点、用途、质料、职业等的描写。对中心语限制的定语回答的是“哪一个”的问题,而对中心语描写的定语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中心语”的问题。 所属关系的表达(1):名词/代词+的+名词 所属关系的表达(2):“的”的省略,“我(们)、你(们)、他(们)”等在 表示和人相关的词语(亲属词、人组成的单位)前表示所属关系时,“的”常省略。 5.疑问句(2):特指问句 (1)基本句式:特指问句用疑问代词来询问。所用疑问代词有:谁、什么、哪、哪儿、多少、几、怎么、怎么样等。 (2)用法说明:当对特定事物不知道时,就用特指问句,语序与陈述句一样。询问句子的哪个成分就把疑问代词放在哪个位置上。 6.所有关系的表达:“有”字句 疑问式:主语+有+宾语+吗?肯定式:主语+有+宾语。否定式:主语+没有+宾语 7.汉语数字的读法 (1)1~100数字的读法 (2)询问10以内的数目:用“几” (3)询问10以上的数目:用“多少” (4)“二”和“两”的用法:都表示2,但用法不同。 二/两+量词二十/百第二、二月、二楼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重点总结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重点总结 第二章语素和词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2、成词语素就是词。 3、词的检验方法:问答法、剩余法、扩展法。 4、离合词:①不可带宾语 ②所涉及的对象应插入离合词中间 ③动量成分要插入离合词中间 ④时量成分依具体情况而定,或中间或后面。 ⑤离合词重叠式一般只重叠第一个语素,构成“AAB\A了AB”。 5、离合词与一般动宾词语的差异:离合词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如着了过时量、动量成分,而一般动宾词语动宾式合成词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大家、到底、得体、马路、有机、举重等。 第三章词类上 1、兼类词:虽然具有不同词类的词性,但是词汇意义没有发生改变。 2、同音词:虽然书写相同、发音相同,但是词汇意义上没有密切联系,属不同词类。 3、名词:不能直接和数词连用,必须组成数量短语才可修饰名词; 不能受程度副词不、很修饰。 ①专有名词 ②普通名词:集体名词不能加个体量词。 表籍贯、民族、性格、穿着、职业等,必须加上具体的定语。 顺序义名词,要在后面加上“了”,或是前置定语。

③方位名词:“前”一般不能单独用于名词性词语、短语之后,而“前面”可以。 ④时间名词:以后——过去、将来的时间里;后来只能用在过去。 ⑤处所名词:在具体的地理名词后,不能用方位词“里”(中国里) 4、数词:度量衡单位量词前,一般用“二”,除“米、吨、公里”等新型量词。 “几”一般要加量词才可修饰名词。 “左右”用在数量短语之后,不能放在表示时点的时间名词后,(春节 左右) “前后”只能放在时间点后面,不能放在时间段。 “多”所跟的数词,只能限定在十万以内。 “俩”后面不能接个。 “零”在多位数中,不能缺省,但是量词可以省略。 5、量词:“点儿、些”表程度时,只能放在形容词和动词之后。 “点儿”只能放在不可数名词前,“一点儿”只能放在形动之后;“有 点儿”只能放在形容词之前(表消极)。 6、动词:语义特征分类——动作v、关系v、存现v、能愿v、趋向v、心理v、 使令v 带宾语情况——及物(单双、形式)/不及物(存现句) 动词的情状——静态动词、持续动词、瞬间动词、终结动词 *决定+动宾词组,中间不加“了”。 *动词重叠一般是持续性动词,或人的意志可支配的。 *单音节动词重叠,一般表示过去发生。 *动词重叠语法意义——持续时间短、期待、委婉语气 7、形容词:语法功能——性质形容词(唯谓不作定)、状态形容词(不加不、很) 语义特征——正向形容词(比较句、疑问代词“多”、数量短语、“满”) 负向形容词(上皆不能) *部分性质形容词ABAB带有动词色彩,表使... *重叠语法意义——谓语(人的感受——庭院深深) 状、补(程度——扫得干干净净) 定(喜爱、描写之情) *形容词重叠式不用于比较句中。 8、区别词——语法特征:只能做定语修饰名词/不能受程度副词、“不”修饰。

时量补语教学教案

时量补语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时量补语的定义和作用。 2、学会识别时量补语。 3、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使用时量补语。 教学内容: 1、时量补语的定义 时量补语是指在句子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程度、数量等的语言成分。时量补语分为时间补语、频率补语、程度补语和数量补语。 2、时量补语类型及其特点 2.1 时间补语 时间补语是用来表示动作或事情发生的时间,它一般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时间?如何时间?多长时间?例如: 他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何时?) 他学习了两个小时。(多长时间?) 2.2 频率补语 频率补语是用来表示动作或事情反复发生的次数,它一般回答以下问题:多少次?如何频繁?例如: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多少次?) 他通常每周去一次健身房。(多长时间?)

2.3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是用来表示动作或事情的强度或程度,它一般回答以下问题: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例如: 他唱得非常好听。(如何?) 这辆汽车开得太快了。(做到何种程度?) 2.4 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或度量,它一般回答以下问题:有多少?多少?例如: 我一共学了五门外语。(有多少?) 这个箱子里有三只小猫。(多少?)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介绍时量补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时量补语。 2、举例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时量补语的用法。 教学过程: 1、引入话题 教师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入话题,如“今天是星期几?”,“我每天早上都要刷牙。”等等。让学生们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并加以解释,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主题。 2、讲解时量补语的概念及分类

对外汉语 语法 教学培训 情态补语

情态/程度补语 The complement of state 描述、评价动作或行为所达到的状态。一般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充当,和动词之间要用结构助词“得”来连接。 【情态补语在过去的很多教材中叫程度补语,根据新的语法大纲,现在把这类补语分出来,列为情态补语,因为它所补充说明的是动作或施动者的情态。而真正说明动作所达到程度的,仍称为程度补语,如“极了”、“多了”。——《新实汉2》教参P8】需确认! 1.一般形式 来得很早。(肯定) 住得不好。(否定) 玩儿得好不好?(正反疑问句) 发展得快不快?很快。/不快。 他们(说)普通话说得怎么样? 老师(教)语法教得不快。 ✓“得”是结构助词; ✓否定形式用“不”,否定在补语处; ✓正反疑问形式将肯定和否定形式并列即可; ✓含有情态补语句子的焦点集中在补语上。因此,它的正反疑问形式、相关回答和否定形式都体现在补语的变化上,而不是动词上,所以不能说“他不来得早。” 【“别”和“甭”用在祈使句里表示劝阻或禁止,“别”是“不要”的合音,“甭”是“不用” 的合音,但是“甭”、“不用”意义有区别。我刚整理好,你别搞得乱七八糟的;你不要说得太 过分了,他还是个孩子。这不是情态补语的否定形式。】 ✓一般要用程度副词(很、非常、比较、特别、十分)来修饰adj.(类似于形容词谓语句),否则有表示比较的意义,如:他说得好(别人说得不好);现在雨 下得急(以前不急)。 【有无程度副词修饰的区别:断言、静态、不包含量的概念;描写、动态、包含量的概念。 更完整的总结见《语法讲义》P134。飞得高、飞得很高/飞得高高的;走得远、走得老远/走得 远远的。】 ✓根据句型调查统计,以汉语为母语者平时讲话中用到情态补语时,说两个动词的情况并不多,更多的是省掉前一个动词。因此在本课教学和练习中,可以有 所侧重。

对外汉语教学之语法教学教案模板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设计 一、教学情况 1、所用教材: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汉语教程第一册(下)杨寄洲主编 2、教授对象:人文系一年级学生 3、课程类型:语法 4、教学时间:一课时 5、参考资料: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汉语教程第一册(下)杨寄洲主编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语法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语气助词“了”,时量补语的用法和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语法点,规范汉语学习用语的准确性与精确度。 三、教学方法 使用简单的汉语及基本的英语作为媒介语,尽量使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语法的讲解,使语法教学顺利展开。语言尽量幽默,肢体动作表达到位,尽可能安排足够的时间讲解练习,巩固学习。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作为语气助词的用法及语气助词“了”在表示动作的完成时的用法。 2、时量补语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 时量补语指的是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时间。询问时要说:“多长时间?”例如:“一会儿、一分钟、一刻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半天、一天、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等。 1 动词不带宾语时,主语+动+时量补语 1)、他【在清迈】工作﹤了﹥两年。 (他是主语,工作是动语,两年是时量补语,起补充说明工作持续的时间长度的作用) 2)、他【在越南】生活﹤了﹥ 5个月。 (他是主语,生活是动语,5个月是时量补语,起补充说明生活这个动作持续的长度的作用) 3)、我【每天都坚持】锻炼一个小时。 (我是主语,锻炼是动语,一个小时是时量补语,起补充说明锻炼的时间长度的作用) 2 动词带宾语(或动词是离合词)时,要重复动词,主语+动语+宾语+动语+(了)+时量补语 1 / 2

1)、他(主语)游(动语)泳(宾语)游(动语)了一个下午(时量补语)。 2)、他(主)学(动)汉语(宾)学(动)了两个多月了(时量补语)。 3)、我(主)睡(动)觉(宾)睡(动)了八个小时(时量补语)。 3 宾语是人称代词,宾语+时量补语 1)、我等了你(宾)一个下午。 2)、我养鸡(宾)十五年了4 宾语不是人称代词时,动词+时量补语+宾语(和宾语之间可加“的”) 1)、A、你看了多长时间的电视? B、我看(动)了三个小时(时量补语)(的)电视(宾语)。 2)、A 、你学了几年的汉语? B、我学(动)了一年(时量补语)(的)汉语(宾)。 5 动词后边有了,句末还有了,表示动作仍在进行。 1)、他学了一年汉语。(可能不学了)他学了一年汉语了。(现在还可能在学) 2)、他在北京住了两年。(现在不在北京住了)他在北京住了两年了。(现在还在北京住) 6 巩固练习 1 )朗读下面短文并指出文中一共出现多少个时量补语。 我来泰国七个多月了,觉得清迈的天气很好,人也很热情。跟泰国人相处了几个月,我发现 自己的泰语进步了很多,每天的生活也安排的很充实。平时每天上完三个小时的课,我就会去图书馆看一个下午的书,到了下午五点就去体育馆跳一个半小时的健美操,之后回宿舍休息半个钟头,再去洗澡。晚上看了两个小时电视就去睡觉。这样的生活舒服了。我想在这里多住几个月,可是妈妈说:“七个多月见不到女儿的面了,很想念”。所以为了见到妈妈,我只能提前回国了。 2 写五个带时量补语的句子,分别按照以上5个语法点的内容书写。 3 运用时量补语写一段小短文,要求句子中带时量补语不少于7个。(120字以内) 五、总结 语法是连词成句,表达句意的纽带。只有学好语法,我们才能正确掌握语言的表达,才算真 正学好一问外语。虽然语法的学习过程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但却是必不可是的。决不能因为语法很难掌握,就对语法产生畏惧。我们要坚定学习的决心,努力加强语法的学习与训练,脚踏实地的学好中文,学好语法。六、布置作业: 复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同学之间要运用所学的语法点,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把理论学习上升到实践中。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谓语+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一、语音: 1、方言、地方口音过重: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鼻音、边音等发音不准。 2、拼音的省略:iou、uei、uen(iu、ui、un);ü、u;j、q、x与ü; 3、声调:阳平(35)和去声(51),调值易被混淆,常会被读成 44调值。 4、轻声:在现有的教材和研究中,“轻声”这一概念一直是模糊不 清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 (1)轻声是跨越语音层面和语义层面的连读变调; (2)轻声变调的特点是轻声音节失去了原来声调; (3)轻声音节的调值可能轻短,也可能不轻不短。 (4)与轻声调值问题相关的是轻声的重读现象。其中最为 典型的是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为AABB式后,原来的轻声会变读如阴平 例如:“阴+轻”的“规矩”重叠为“规规矩矩(jū)”、“上+轻”的“马虎”重叠为“马马虎虎(hū)”。 (5)进入词汇教学的轻声词也分为“必读轻声词语”和 “可轻读词语”两个部分。“必读轻声词语”包括:①语法上的虚词(着,的,们,呢,等);②词缀(子、么,等);③叠音的亲属称谓(爸爸、 妈妈,等);④具有别义作用的轻声词(大意、大爷、地道、地方、东西、利害、人家、照应,等)。“可轻读词语”包括:①趋向动词(来、去);②方位词(里、边);③叠音动词(听听、闻闻)。 5、儿化音:儿化音主要是发音难、本身无规律可循、难掌握。小孩、男孩、女孩、聊天、老头、大伙、冰棍、相片、旁边、干活、小俩口、玩等12个词出现频率较高,使用较广,都是儿化词(读时带“儿”)。其他都是一些不常用的。 6、语流音变:容易带有个人语用习惯、地方方言语用习惯,也没有 标准的规定,多用在口语交际中。(一般有异化、弱化、同化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