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的复习课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的复习课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的复习课教学反思

课型:区域地理的复习课

授课方式:讲授

开始上课教师在屏幕上投出“读图识记”的要求。

教师领着学生看着地图册,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与

河流、气候四个方面开始讲解,从上课到下课,老师一直不停地讲,

领着学生一点点地落实零散的知识,从教师讲解的内容来看,没有延伸,没有挖掘,就是把初中地理在高中课堂上又讲了一遍,不同的是

把初中的地理两节课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完成,增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吗?期间有这样几个环节引起了我的思考。

问题一:教师在讲解重要的地理位置时,让学生找到“克拉地峡”。教师说,该位置对东南亚越来越重要,因为正在修建克拉运河。

反思:为什么越来越重要,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它的重要性恐怕不仅仅是对东南亚;这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关注点,老师没有抓住,如果是因为课堂容量太大,那么哪些该删减,哪

些该延伸是否引起教师的注意?即使课堂无法延伸,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思考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分析?

问题二: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横断山的版图,把结论直接呈现给学

生:东南亚的河流和山脉是我国地形、河流的延伸。

反思:能否换一种方式,给学生提出问题。“找出东南亚的主要河流,分析与我国西南地区水系有何关系?”

问题三:老师领着学生看图,把河流、发源地、流经国家、注入

海洋找出来,然后把填写好的表格直接打在了屏幕上。

反思:能否换一种方式,先把空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

的读图,把相关内容填写上去。

以上三个问题,看似只是设问的不同,其实是教学方式的不同,

背后隐藏的是教学理念的不同,是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所讲的这节课,主角就是教师。按后面的反思去教,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

自学,学生是主角。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完成填空式的回答。课堂是完全预设好的,执行得没有丝毫偏差。对于这样一堂课,我产生以下

的疑问:学生是否知道如何复习区域地理?这堂课只是把初中地理又

上了一遍,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有没有新鲜感?高中地理的知识和现

有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有多大的帮助?这节课的内

容有多少不需要教师去讲,知识是学生已知的或自己复习就可以恢复记忆?本节课的设计中,是否有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问题?这一区域的难点是什么,学生能否发现并得到解决?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

有思考这些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可能上出高效率的课。

而这些疑问的核心就是“学生”。

课后,围绕这节课进行研讨时,授课老师说,因为要赶进度,课

堂容量大,没有时间让学生活动,许多知识的落实要放到课下。这又

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活动只是课堂的点缀,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是表演给外人看的东西。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关注学生的感受,不关注学生学得如何,依靠课后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加以巩固。为什么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的课堂为什么是低效的?首先,教师不了解学生掌握的情

况,讲课没有选择性,学生面对教师的满堂灌,没有兴奋点,很快就

变得消沉、懈怠。其次,学生没有表达自己见解、疑问的机会,甚至

连回顾教师讲解内容的机会都没有。第三,学生的难点在哪里,思维

的误区在那里,教师也无从知晓,但凭经验是有偏差的,对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思维都是有价值的,有时错误的思维更有价值。

课堂的主人是教师还是学生,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合作能解决的教师不独立解决,这就是课堂角色的转换。由教师独霸课堂到学生能有充分的表达、思考的机会,这样的课堂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他就会关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同时角色的不断转变,也能

够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讲解,往往缺乏新鲜感,

但是如果换成学生的表达、陈述和分析,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果学生分析得精彩,他能赢得同学的喝彩,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同学都具有激励的作用;如果他分析得有错误,教师也能有的放矢地去纠正和讲解。这就是效益。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的关注,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也

就培养了自信和学习的兴趣——三维目标得以和谐达成,所以关注学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

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几乎占据整个

课堂,教师都以讲得好为最大的满足,不关注学生的感受,试想,一

天7节课,每位老师都如此灌输,让我们的学生情何以堪,如何始终

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这样的状态如何谈“效率”?学习许多时候是辛苦的,但是不是了无生趣的,不是厌倦和松

懈的,身体有疲惫,但是精神是愉快的,内心是充实的。学生课堂学

习的状态的确是不容乐观,我曾经做过一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被

调查学生1768人,高一年级),其中在“课堂上的学习专注程度”

一题中回答“认真”的只占22%,“偶尔开小差”的67%,“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的9.7%;在“课堂上你的思维状态”一题中回答“总

是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的55.9%,“偶尔思考”的36%,“只是听,很少去思考”的7%。这样的结果应该说“课堂教学是低效的”。

2、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简单

直接,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很少关注新课程所需知识的衔接,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预设问题多,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生成性问题少。教师在教学

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

先搭好的教学框架。要不就是师生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要么就是事实性问题,学生阅读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不是”来提问。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这就影响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资料堆积多,深入挖掘少。要激发学生思维,要拓展学生视

野,就要给学生提供教材以外的材料,尤其是来源于生活或社会的素材,提出有深度或值得探究的问题。现在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已经能

有有意识地提供了材料,但许多教师却不甚明白其用途,不能深刻挖掘材料,处理不彻底,只是蜻蜓点水,一闪而过,课堂上大量材料的

堆积让学生眼花缭乱。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高效)的?余文森教授认为:“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很多,但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

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通过对众多课堂教学的观察我

非常赞同余教授的观点。我认为有几种行为对有效教学是很关键的。

1、目标明确,授课清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

不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的,学生在听课中全凭教师的讲解来判断重

点,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清晰地授课是教师们最为看重的特质,也是评价教师的关键性行为。清晰授课不仅仅是教师使“要点易

于理解,清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

不含糊”,这其中有几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知道一个单元或

一节的内容重点是什么,会以什么方式呈现,有什么意义;要弄清学

生是否掌握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要知道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适应学生当前水平或略高于当前水平。

2、多样化的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学生注意力

维持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维

持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的维持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丰富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问”。任何教育教学涉及

的事情不是解决问题就是准备解决问题,如果跳过问题解释的阶段,

直接把事实和方法传给学生,却不给学生提问和自己探讨的机会,学生或许能记住所教的东西,但却不能充分理解也不会实际应用。我们提倡“问题解决”的课堂模式,或称为“问题导学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提供情境、设计复杂、具

有挑战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通过解决一系

列的问题来进行学习。当然这类课型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索价值的问题都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没有

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学生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

就让学生充分探索;一旦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

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

3、任务导向。把一节课时间进行功能划分。一节课,教师用来

预设性讲授多少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多少时间,训练用多少时间,回

答学生的疑问多少时间。很显然,教师用于讲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越少,学生的学习就越容易感到疲惫和无趣,

而且长此以往,还容易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懒得动手、懒得动脑、懒得思考和争论,只要等着老师讲就可以,这种教育培养的人不可能有多少创造性,我想这也正是这次课改的原因之一。

4、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表面上看,就

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从本质上看,是留给学生思考、探究、表达得空间。在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讲得少了,但是课下

下得功夫更大了:通过情境创设、资料的提供,明确地任务,以及及

时地反馈和检查,让学生有效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

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感受学习的乐趣,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我所教的高二文科班中,有一位男生,对哲学、历史、政治非常的爱好,还颇有研究,在讲区域地理时,我给他布置了一个

任务,用15分钟的时间,给同学们讲解一下“朝鲜半岛问题”,给

他两天的准备时间,结果他做了20多张的ppt文件,用了30分钟的时间从地理、历史、政治的角度给同学们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当讲

课结束的时候,全体同学情不自禁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和啧啧称赞。

这种尝试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把各大洲的概述分给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没有得到课题,就主动要求讲国家。学生的视野很宽,也不受

课标的限制,认为什么重要,对什么有兴趣,就讲什么,而且都作了

精心的准备,他们利用地图、卫星图片、文字资料、电影等各种资料,给同学们上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大餐,这已不单纯是地理课了,学生的讲课是没有什么课程标准的,但是教师不能不想到课程标准,为了抓好落实,我采取的方式是每一个区学生讲一节,我来讲一节或两节,同时还配发了学案。授课的学生课后写了收获和感慨,他们的文章被选登在我们的校报上,在这里选择几段学生的感言:

“无论老师平时再怎样亲切,总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之感,这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扯远了)学生则不会这样。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在上面讲课,授课者与听课者是在一种平

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或者大家认为),有利于听课者接受知识。”

“讲课本身对授课者而言就是一种知识的巩固,复习。有利于授课者自己知识的落实。如今,学生的学识已经呈现爆炸性增长。也许,从某些程度上,学生的某些方面的课外知识有时确实多于一般老师,

让学生讲课,可以让学生分享此类知识,老师的眼界也会得到开阔,

达到老师、学生的双赢。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这种讲课方式对

知识的掌握是十分有用的。”

“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讲课的同学,也提高了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再加上老师的补充,可以在2节课内很好地完成一个区域的内容,效率比较高。”

“当得知要向同学们讲解非洲时,脑中闪过的首先是一丝紧张,

但随即便是自信,一种希望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同更多人分享的自

信。我认为,我班同学的优势在于掌握较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有在众

人前进行表达的愿望和能力。它本质上是个性的张扬,甚至是一种“攀比”(这样的攀比当然是越多越好),基础是个人知识能力,前提是

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欣赏与鼓励,影响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激

起更多同学学习的热情。正是这些因素促使我进入下一步的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全班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敢于和积极发表见解,善于发现问题并一追到底对问题决不含糊的一种学习风气,

而且敢于向教师挑战。对教材的学习和题目的训练,许多学生都跑到

了教师的前头,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这个班的课我从来不敢掉以轻心,

总是做好充分准备,力求经常有创新,力求给学生提供有挑战性问题,否则学生就得不到满足。这就是教学相长。学生的这种学习品质和学习的热情就是教学有效性的最好体现,因为有效的教学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不是学生学会了知识,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长期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才会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感受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这就是成功的课堂,这就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