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
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分析

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分析作者:王合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平凡的世界》是“新时期”优秀文学作品,为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创作。
该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处理技巧,全文所呈现的特有的语言风味带领着读者进入作者的世界,与作者一同感受他笔下深刻而细致的小说世界。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作者简介:王合军(1978.5-),男,汉,宁夏银川市人,汉语言文学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1通过阅读路遥先生经典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笔者发现其在合辙押韵、熟语这两方面的语言运用熟练而精湛,因此,本文主要从此两方面入手探讨《平凡的世界》的语言特色。
合辙押韵、属于在文学作品中多有运用,许多作家和笔者都管用这两者来增添自身作品的表达力、倾诉欲,分许和研究这两者的语言特色,有利于了解和厘清语言学和文学创作间的紧密联系,以此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思路。
一、《平凡的世界》中的合辙押韵仔细阅读《平凡的世界》一书,可发现书中对于陕北民歌信天游情有独钟,文中大面积铺陈、用于简洁的信天游无疑加大增强了全书的艺术感染力,这种便于记忆吟唱的民歌类型主要得益于合辙押韵的运用。
而信天游“生于斯长于斯”,是黄土高原地域风情和人民生活的直接表达和特殊象征,更益于反应当时当地的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
1.合辙押韵及其规律押韵,通常是指诗词歌赋等韵文中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
明清时,“韵”同“辙”,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押韵”即等于“合辙”。
要注意,这里的“韵”是指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不作要求。
当然,这是从严韵的层面上来说。
另外还有宽韵,也就是一些韵腹相近的字。
现代许多文学作品中多用“十三辙”“十八韵”。
2.《平凡的世界》中合辙押韵的运用路遥先生在其笔下作品《平凡的世界》中运用到的共有九辙,这种艺术形式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平凡的世界》具有浓郁陕北风格特点的语言

《平凡的世界》具有浓郁陕北风格特点的语言《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浓郁的陕北风格特点的语言和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而著称。
该作品通过讲述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在平凡的生活中所经历的挫折、苦难和追求,展现了陕北地区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运用了大量的陕北方言和民俗文化元素,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这种语言风格特点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陕北地区的文化底蕴。
首先,路遥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陕北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方言词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些甚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
通过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路遥生动地再现了陕北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其次,路遥在作品中还运用了许多陕北地区的民间谚语和俗语。
这些谚语和俗语凝聚着陕北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经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意义。
通过这些谚语和俗语的运用,路遥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
此外,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还运用了陕北地区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使得作品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这些艺术形式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的文化艺术传统。
总之,《平凡的世界》以其浓郁的陕北风格特点的语言和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而著称,展现了陕北地区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通过这部作品的阅读,读者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浅谈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特色 (2)

浅谈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特色 (2)《平凡的世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代表作品,它以其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主题,在中国文坛享有着重要地位。
路遥在此作品中,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真实的社会描写、鲜活的艺术形象等多种手法,将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的生活历程,转化成一幅充满惨烈、动人和热烈的画卷,并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情感和生活变化。
一、真实的社会描写《平凡的世界》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真实的社会描写,这也是其深刻反映中国农村现状的基础。
路遥将子君家和他的家人描写得非常真实,他生动的描写了这个巨大的家族的成员,包括子君的祖父、父亲、伯父和他自己。
在此之上,作者更是通过这些人的生活、命运和性格特点,向读者呈现出中国大环境下的现实困境。
路遥在书中语言简练却极富描述力,能颇为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身处的环境和状态。
作者描写的人物不止表现他们的爱恨情感,还深挖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矛盾。
例如,对于子君这个年轻人,不仅涵盖了他的冲动和义气,更对其内心的正直和迷茫做了缜密剖析。
二、复杂的叙事结构《平凡的世界》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复杂的叙事结构。
就像一块拼图,作者将各个焦点拼凑到一起,最终似乎有望拼成一幅大图,但说白了却是一个看似杂乱无章、复杂繁琐的叙事结构。
在文章中有太多的人和情节,但所有人物都能喻示着我们这个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情况。
在看过后,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社会变革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这也让我们理解到,无论我们的苦难经历多么的不相似,那些日常生活中几乎相同的细节,使我们的人生融为一体。
三、鲜活的艺术形象《平凡的世界》这本小说在海外和国内都相当受欢迎,其中有其内心深意其外在艺术风格的原因。
路遥的描写方式让人们的思想感官同步的感受到描写中人物的感受,在文字读到的同时,也体现人物的精神内涵。
作者通过描写一系列强烈的形象,如农村、人物、物品等,将中国农村历史和现实相结合。
这些形象极富标志性,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Bojaefb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
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
乃书于纸上。
毕而卧。
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
不过有许多好朋友对我推荐过这部书。
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感觉都很不错。
便将此文献在这里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文学新潮迭起,各种全新的创作理念扑面而来。
但举目文坛,你会发现颓败、绝望、平庸、无奈、商业炒作充斥其中,很少有能深深打动读者.震撼读者的文学作品出现。
是文学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文学?应该说,都不是。
人们照样在读作品,在读“依然神圣”的那些值得读的作家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小说在发表和播讲以后,接到过成千上万封感奋的读者来信,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基层单位的青年中激起了波澜,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反应相对沉寂时期里的一个少见的高潮。
而且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作品。
这从近年来各种畅销作家排行榜上赫然前列的路遥和近年来反复印行的各种版本的《路遥全集》,《路遥中短篇小说选》,《平凡的世界》以及连带出现的大面积的路遥作品盗板书中不难看出。
尽管路遥之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坛不容忽视,《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但批评界对于路遥及这部小说仍然有太多的误解及由此导致的漠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被评论界淡忘了,他的名字已难得再从评论家的笔下出现,甚至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高校中文系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竟然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从这之中更可折射出学者们对路遥的关注和研究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80年代以来的文坛上几乎找不到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读者之多,影响之广的作品,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验证了路遥的名言:“作家的劳动决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特色

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特色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特色摘要:《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它以现实主义手法,采用“无榜样”意识给我们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从1975年到1985年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巨大历史性的变迁。
劳动与爱情,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通入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关键词:现实主义;平凡;悲壮;历史变迁一、《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它正视了现实,并忠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了人生。
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到1988年历时6年,其间作者为搜集事实进行了不少的工作。
作者首先进行了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在此其间除了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长篇小说外,对于其它的杂书如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等著作也进行了阅读。
另外对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等书也做了必要的研究。
为了使作品能全景式地反映当代生活,作者提上了行囊开始在生活中奔波。
在现代主义横行的当时,作者毅然选择了现实主义来创作这部作品,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创作规则,采用了“无意识”手法来塑造其中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现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路遥对于中国从1975年到1985年的农村、城市生活都有着深深的体悟,并且这种体悟让作家产生了一种要把它表达出来的冲动。
《平凡的世界》真实逼真地描绘了农村历史的变迁。
路遥在这部作品中再现1975年到1985年中国北方农村历史性的变迁,作品中每一个农村生活场景无不让人想起当时或我们现在所处的农村生活现实。
如在修筑水坝时,金家人恋土情结与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热潮的矛盾,在田福堂的精于世故中终于金家人不得不屈服,这也反映了在中国农村中伦理道德与政治风波巨大的影响。
诸如以上的种种的农村社会生活无不引起读者的共鸣。
《平凡的世界》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必要而细腻的描写,符合了人物的身份。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
不过有许多好朋友对我推荐过这部书。
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感觉都很不错。
便将此文献在这里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文学新潮迭起,各种全新的创作理念扑面而来。
但举目文坛,你会发现颓败、绝望、平庸、无奈、商业炒作充斥其中,很少有能深深打动读者.震撼读者的文学作品出现。
是文学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文学?应该说,都不是。
人们照样在读作品,在读“依然神圣”的那些值得读的作家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小说在发表和播讲以后,接到过成千上万封感奋的读者来信,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基层单位的青年中激起了波澜,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反应相对沉寂时期里的一个少见的高潮。
而且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作品。
这从近年来各种畅销作家排行榜上赫然前列的路遥和近年来反复印行的各种版本的《路遥全集》,《路遥中短篇小说选》,《平凡的世界》以及连带出现的大面积的路遥作品盗板书中不难看出。
尽管路遥之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坛不容忽视,《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但批评界对于路遥及这部小说仍然有太多的误解及由此导致的漠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被评论界淡忘了,他的名字已难得再从评论家的笔下出现,甚至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高校中文系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竟然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从这之中更可折射出学者们对路遥的关注和研究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80年代以来的文坛上几乎找不到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读者之多,影响之广的作品,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验证了路遥的名言:“作家的劳动决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 回到路遥,回到《平凡的世界》——是我们无可回避的事实。
而本文将从创作特色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解构和分析。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联系作者自身状况和他的其他作品,意在解构出《平凡的世界》的独特价值和个性风采,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永久的魅力。
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分析王合军 银川能源学院摘 要:《平凡的世界》是“新时期”优秀文学作品,为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创作。
该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处理技巧,全文所呈现的特有的语言风味带领着读者进入作者的世界,与作者一同感受他笔下深刻而细致的小说世界。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作者简介:王合军(1978.5-),男,汉,宁夏银川市人,汉语言文学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44-01通过阅读路遥先生经典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笔者发现其在合辙押韵、熟语这两方面的语言运用熟练而精湛,因此,本文主要从此两方面入手探讨《平凡的世界》的语言特色。
合辙押韵、属于在文学作品中多有运用,许多作家和笔者都管用这两者来增添自身作品的表达力、倾诉欲,分许和研究这两者的语言特色,有利于了解和厘清语言学和文学创作间的紧密联系,以此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思路。
一、《平凡的世界》中的合辙押韵仔细阅读《平凡的世界》一书,可发现书中对于陕北民歌信天游情有独钟,文中大面积铺陈、用于简洁的信天游无疑加大增强了全书的艺术感染力,这种便于记忆吟唱的民歌类型主要得益于合辙押韵的运用。
而信天游“生于斯长于斯”,是黄土高原地域风情和人民生活的直接表达和特殊象征,更益于反应当时当地的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
1.合辙押韵及其规律押韵,通常是指诗词歌赋等韵文中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
明清时,“韵”同“辙”,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押韵”即等于“合辙”。
要注意,这里的“韵”是指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不作要求。
当然,这是从严韵的层面上来说。
另外还有宽韵,也就是一些韵腹相近的字。
现代许多文学作品中多用“十三辙”“十八韵”。
2.《平凡的世界》中合辙押韵的运用路遥先生在其笔下作品《平凡的世界》中运用到的共有九辙,这种艺术形式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平凡的世界》艺术特色

《平凡的世界》艺术特色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
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才理解路遥的作品。
而路遥难能可贵的是,当他成名以后,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过去思考的东西喷发出来,所以才有了《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跳跃。
他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
那么这种诗意过去顽强支撑他生存,也是他创作的通灵宝玉。
路遥先生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发言时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育了作家艺术家。
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这些是路遥先生说过的话,他做到了。
一直以来,他的作品都是深深的打动人心,并且赢得了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的称赞与敬佩。
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路遥,他最终表现出的知识面,思考能力和创作成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平凡的世界》人物谱故事的中心双水村,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陕西省、黄原地区、原西县、石圪节公社(乡)、双水村大队(村)。
哭咽河和东拉河两条小河从村中穿过,故此得名。
两河相连,大体上把双水村分隔成两个部分,靠东拉河这边,叫田家屹崂,是双水村大队下的第一生产队,生活在这里的主要是田姓人家以及解放后从外地迁来的少数杂姓。
孙玉厚一家:老祖母,多年卧病在床;孙玉厚夫妻;(长女孙兰花嫁到临村罐子村,女婿王满银不务农事,土地承包后,长年在外闲逛)长子孙少安,小学毕业,一队队长,妻贺秀莲,山西人,(孙少安与父母分家后,迁至金家湾);次子孙少平,高中毕业;小女孙兰香,1982年考如西北工业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
不过有许多好朋友对我推荐过这部书。
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感觉都很不错。
便将此文献在这里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文学新潮迭起,各种全新的创作理念扑面而来。
但举目文坛,你会发现颓败、绝望、平庸、无奈、商业炒作充斥其中,很少有能深深打动读者.震撼读者的文学作品出现。
是文学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文学?应该说,都不是。
人们照样在读作品,在读“依然神圣”的那些值得读的作家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小说在发表和播讲以后,接到过成千上万封感奋的读者来信,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基层单位的青年中激起了波澜,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反应相对沉寂时期里的一个少见的高潮。
而且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作品。
这从近年来各种畅销作家排行榜上赫然前列的路遥和近年来反复印行的各种版本的《路遥全集》,《路遥中短篇小说选》,《平凡的世界》以及连带出现的大面积的路遥作品盗板书中不难看出。
尽管路遥之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坛不容忽视,《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但批评界对于路遥及这部小说仍然有太多的误解及由此导致的漠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被评论界淡忘了,他的名字已难得再从评论家的笔下出现,甚至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高校中文系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竟然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从这之中更可折射出学者们对路遥的关注和研究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80年代以来的文坛上几乎找不到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读者之多,影响之广的作品,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验证了路遥的名言:“作家的劳动决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 回到路遥,回到《平凡的世界》——是我们无可回避的事实。
而本文将从创作特色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解构和分析。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联系作者自身状况和他的其他作品,意在解构出《平凡的世界》的独特价值和个性风采,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永久的魅力。
一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而成功的作家往往从自己较熟悉的环境着手来刻画人物。
路遥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
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我正在努力熟悉着。
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
” “我较熟悉身上既带有…农村味‟又带有…城市味‟的人,以及在有些方面和这样的人有联系的城里人和乡里人。
这是我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现状况所决定的,我本人就属于这样的人。
”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震撼人心与作者选取自己熟悉的七八十年代城乡“交叉地带”作为文章的大背景不无关系。
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的人不可能永远脱离农村或永远不接触到城市而活着。
城乡“交叉地带”相对于城市或农村更是一个容易产生故事的地方。
而七八十年代有正是中国的转型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城乡在传统的文化.习俗.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差异和冲突,所有的一切都为这部作品平添了一丝魅力。
路遥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交叉地带”这一概念,这是他的发明。
自他发明后,他就专注的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直到生命的终结。
《平凡的世界》更是将他的这一范围发挥到了极制。
大到省城(主要是省城),小到乡村,中间是县城和专署所在地。
相对于一个圆,圆心是在县城的定点上半径是乡村和省城,故事的人物们就在这个圆内作着相应的运动,他们身上也带有着“交叉地带”的固有特色。
一方面,《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大多出生于农村,即使没有出生于农村也与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对他们来说,他们的祖辈、亲人和许多朋友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也不可能彻底的脱离农村而生活,更多的人还是要生活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像孙少安和双水村的大多数乡亲们,他们人生的舞台还是这片充满泥土气息的天空。
另一方面,以孙少平、金波、田润叶、孙兰香、金秀等为代表的广大青年(尤其是接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对他们来说,农村虽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毕竟是闭塞狭小的,青年人的梦想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
他们义无返顾地跳出农门,奔赴城市,在城市的天空下意气风发,努力拼搏,充分发挥着自己,为了理想,为了充实的人生而奋斗不已,以农村人特有的文化.美德影响着城市。
此外,田晓霞、李向前、顾养民等出生于城市的青年人,他们与那些双水村出来的年轻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以爱情关系为主)。
对这些人物来说,他们与出自农村的青年生活上的交会,才是他们存在于这部小说中的必要。
他们以自己的城市文化、心态影响着孙少平这些人,但更多的是被孙少平这些人身上的农村文化、美德所深深影响,这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恋人,亲人。
这种城市和乡村相交会环境下形成的人与人的互动,成为这部小说一个突出的亮点。
但即使描写的是城乡“交叉地带”,有城市有乡村,在作者眼里也是有轻有重的。
路遥的情感始终寄托在那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由于衷爱,他希望小山村的青年人走出山坳到外面闯一片自己的天地,于是就有了人物延展的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等,有了众多与小山村出去的年轻人发生关系的人。
可以说,这个“交叉地带”的出发点在双水村,落脚点也在双水村。
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只是双水村的附庸,没有了双水村,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没有了双水村的人和事,再多的城里人在文中也没有用。
路遥之所以选择双水村这个小山村,是因为他始终不曾放弃农村,这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路遥就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穷农村,并通过读书、打工等方式徘徊在城乡“交叉地带”,他对那片最初生他养他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双水村的人物始终怀有偏袒之心,在双水村内部的人际关系中他的情感倾向是在那些世代为农,儿女读书上进的人物(如田玉厚一家)身上。
但一旦双水村的村民和外部人物发生纠纷,路遥的情感倾向立刻转向小山村。
在路遥的情感世界里,双水村永远是轴心,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都是轴线上的点,是完全为了双水村的人物设想的。
这大概就是路遥永远走不出“交叉地带”的动因吧!同时这部作品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乡土乡情的深深留恋和呼唤。
乡情、乡思、乡恋是路遥作品作品永恒不变的内容。
作者对农村家庭生活、人伦关系的人情化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文化意识。
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孙玉厚一家的生活也正是千千万万农民传统生活的缩影。
孙玉厚孝敬母亲,善待弟弟,为儿女操碎了心,无不体现了孝、悌、仁、瓷的伦理规范。
而懂事较早的少安,自小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但同时他有是一个传统伦理情感和人生义务的承担者。
至于一生追求生命价值的孙少平,无论是在县城求学,还是在黄原揽工,铜川挖矿,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家”。
以孙少安为例,作为商品大潮冲击下农村的最先觉醒者之一,他有随时代潮流行进的目光和勇气。
是他第一个为古老的双水村引来了机器声,办起了乡镇企业,他不但要自己先富起来,而且要使全村人都富起来。
他可以说是新时代农村新人的一个代表,但同时孙少安又是一个“本分”的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一步。
他说:“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 在孙少安眼里,属于他自己的这块土地上的每一种收获,都将全部属于自己。
他要“在土地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的激情……。
”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路遥的观点:“任何一个出生土地的人,都不能和土地断然决裂。
” 孙少安这种爱土地的“激情”,也体现在爱妻子上,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在有了孩子以后,更不讲究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便会记得很小的时候,还年轻的母亲也是穿着一身缀满补丁的衣裳。
于是,他会立刻产生“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这样一种情思,而且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
”在这里,作者又一次把爱情——土地——母亲联系起来,土地在这里不仅作为最本质的、最富有感情的、最能使人动情的中介,他可以使爱情更加深切,使母爱更加醇厚。
可以看到,在孙少安这个青年农民身上,路遥那种“农民式”的土地意识和“农民式”的爱情和理想是多么深厚和富有诗意。
读者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农民身上某些愚昧、保守、狭隘的精神重负,但更多的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凝聚力、承受力和延展力,更多的是广大劳动人民身上艰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部作品也成了这一时代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部小说,有的人因为其中描写了大量陕北农村的生活图景而将其看作是一部乡土小说,也有的人因其描写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情景以及一定数量的城市生活认为不应将其看作乡土小说,而应该看作改革小说。
“乡土小说的重要特征于…风俗画描写‟和…地方色彩‟。
” 凡是成功的乡土小说家都不会放弃这两个描写视角的。
路遥的这部小说中即使涉及到一些发生在城镇中的事、城镇中的生活,也是大多具有地域性且与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更何况文中对于双水村生活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
所以即使人们难以将这部小说看作一部完整的当代乡土小说,却并不防碍人们承认小说中从交叉地带和农本文化意识中体现出来的一定的乡土特色。
这部小说对黄土地上的生活有着众多细致的描写,也刻画了众多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物,真实地再现了从1975年初到1985年初那一片土地上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
试看双水村的风云变迁,田、孙、金三个家族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打枣节,闹秧歌,少安结婚喜宴哪一个不带有浓郁的陕地色彩。
即使是县城、专署、省城也受到了乡土文化深深的影响。
比如,田福军升为黄原行署专员的消息传来,田姓家族和双水村便沉浸在骄傲和激愤中。
在城里,闻风来看望田福军的首先是些“原西籍老乡”。
“满屋子原西土话听起来是亲切的,但场面未免有一些庸俗。
在有些原西籍干部看来,也许他们荣升的机会来了。
”这其实是很深刻的笔墨,依稀可见出乡土礼俗文化的影子。
至于对斗争满银、偷水、捉奸等事件的描写,谁能说这些不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生的吗?不带有浓郁的风俗画气息吗?二有人称这部小说是“农村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不仅塑造了大量的农村人物形象,也塑造了众多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物形象,这其中以两类人最为典型。
一类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代表的向命运挑战的抗争者。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42章作者写到“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孙少安将人生的理想寄托于家乡的土地,孙少平将人生的理想指向了城市的天空。
孙少安,这是作者怀着尊敬与爱怜双重复杂的心情,为当代读者塑造出的一位改革开放前后农民创业者的形象。
在他的身上沉淀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同时也具有新时代的风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