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路遥文学创作的人性美特色

从 少 安 的 家 庭 来 看 ,即便 是 在 那 么 贫 困 的 家 庭
那 段艰 难 的 岁 月 。
当 中 ,再 考 虑 到 弟 弟 妹 妹 的 前 程 之 后 ,少 安 毅 然 的
再 然 后 ,我 看 到 了牺 牲 ,自我 牺 牲 。孙 玉 厚 为 了 牺 牲 了 自 己 的 学 业 以 至 幸 福 ,和 父 亲 一起 扛 起 了
那 时 候 更 关 注 的 是 孙 少 平 田 晓 霞 的 爱 情 ,那 时 表 着 挣 扎 和 困 苦 。 人 们 常 常 会 因 为 这 些 痛 苦 变 得
候 对 爱 情 比较 懵 懂 。但 是 后 来 就 特 想 找 一 个 田 晓 堕 落 和 失 去 自我 ,但 正 是 那 朴 素 的 人 性 美 让 f ̄IY]
006 I研 宄 争鸣
路遥 文 学创 作 的人性 美特 色
◎唐 伦
路遥 ,当代作 家 。他善用 自己血液 中的乡土气
从 路 遥 文 字 间 感 受 到 的 那 股 人 性 美 正 是 中 华
息来创造谱写故 事。凭借着 自己独 特 、淳朴 的精神 民族 生生不 息顽强 奋斗 、自强不 息 ,与命运抗 争 的
界 。历 史 的 厚 重 感 ,朴 实 无 华 的 文 字 ,把 这 么 一 幅 的 拼 命 去 保 护 一个 小 女 孩 ,兰 兰 是 如 此 的 博 爱 ,都
浩 瀚 的 历史 场 景 娓 娓 道 来 。路 遥 的 可 贵 可 见一 斑 。 让 我 们 惊 叹 。甚 至 在 矛 盾 当 中 ,人 性 美 也 得 以 最 大
霞 那 样 的 女 朋 友 ,独 立 个 性 风 风 火 火 有 主 见 !真 正 得 以 在 无 比 的 痛 苦 中 还 能 巍 然 站 立 ,孙 少 安 和 孙
浅析路遥小说

浅析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一个民族的文学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走向世界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它就必须首先是民族的;一个作家要想流芳世让人民永远记住他,他就必须首先去关心人民,心怀苍生。
路遥正是这样,他一直把文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投注了极大的热情。
他运用六年时,以其澎湃的激情,创作了《平凡的世界》,给我们展示了黄土高原人们伟大的心灵,作者满怀激情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巨大的情感图画,从而展现出平凡人物的崇高灵魂,散发着人情美的光辉。
作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而作家的生活经历是他创作必要的积累。
一切的经历都是财富,正因为有了这样真切的生活感受,才有了对人生和人情的准确把握,才有了《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是路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寄托,是他对人情世界的挖掘和人情美的展示。
一、黄土地情节中的人性美作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而作家的经历是他创作积累的源泉。
一切的经历都是财富,正因为路遥有了种种真切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才有了对人生、人情的准确把握,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和文学作,才有了他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可以看做是路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寄托,是他对人情世界的挖掘和人情美的尽情展示。
(一)路遥的思想源于黄土地路遥,坎坷一生,黄土地的农村生活让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黄土地给他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他对生活及人情世界的理性思考和后来的作创作。
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黄土地上过着平凡世俗的人生,这是路遥;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土地上创造着不平凡的艺术人生,这个人也是路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还是路遥。
他的名字中就蕴藏了如此深刻的含义可以味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决心和毅力。
《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和奋斗精神的人情的世界。
在那块黄土地上的人们正是路遥心中的“边城”,充满着人情味儿,是作者理想精神的一种寄托。
一个成熟的作家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
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才有可能调动起全部的热情与激情,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智和艺术个性,创作出具有强大艺术魅力和顽强生命力的文学作。
路遥的长篇小说创作艺术

路遥的长篇小说创作艺术路遥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备受赞誉。
自他于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世以来,他的作品一直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而且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追寻了人类生活的真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路遥的长篇小说创作艺术。
首先,路遥的小说创作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他广泛涉猎中国古代文化,融入了众多传统文化符号和象征,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智慧,路遥成功地将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社会的问题相结合,展现出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全面的中国社会形象。
其次,路遥的叙事手法非常自由和灵活。
他善于运用多种叙事视角和时间结构,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
通过这种多层面的叙事方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此外,路遥的小说作品以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特色。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塑造,展现了人们不同的命运和生活道路。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路遥都能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些人物形象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并感受到他们的人性之美和悲凉。
另外,路遥的小说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情感渗透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使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厚意。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爱恨情感,表现出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情感深度不仅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还能够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最后,路遥长篇小说的叙事脉络和结构架构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他善于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叙述,让读者沉浸其中,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而且,他的作品常常以复杂的剧情线索和错综的人物关系为基础,既展现了社会的多元性,又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

二、“作家形象”与“写作伦理”的确认
路遥是新时期以来最成功地确立了自我形象的作家之一。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等一系列自传体散文中对于自己“受虐式”的生活和写作方式的“书写”展示给世人一个“以文学为生命第一要务”的“圣徒”形象,他后来的英年早逝更是加重了他身份的“烈士”16意味。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勤劳”和“守成”一直是被赞美的品德,如果为此而献身,则更是能引起同情和尊敬。可能正是基于这种种原因,正如我在本文的开头所言,对路遥的“个人”形象的无限制的赞美简直就成了一种“仪式”,这一“仪式”的神话色彩在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中只有海子可以与之媲美。
读路遥《在苦难的日子里》

读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伟大的艺术家是时代的眼睛。
通过这眼睛,时代看见一切,看见自己。
----罗曼·罗兰第一次听到路遥这个名字是从高中语文老师处得知,第一次接触路遥是看《平凡的世界》,当时很好奇为什么一部小说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各个高校都将此本书作为学生必读书目。
读过《平凡的世界》逐渐深深的被路遥所折服。
前段时间,看了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又想起了自己的一些事情。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1973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编辑部工作。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
《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路遥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路遥自始至终都同养育自己的乡土故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城乡交叉地带”。
然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1982年该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当代》。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路遥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撷取素材·加工制作的,读完这个中篇,可以看出这或许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色彩。
作品反映的背景时期为三年困难时期,作品中人们不仅看到城乡之间深藏着的种种差别,而且看到了为缩小这种差别而努力的种种苦衷。
主人公马建强在一九六一年的困难时期考入县上唯一一所高中---县立中学。
生活对于农户人家本就不易,在恶劣的困难时期生活更是举步维艰。
由于家中贫困,父亲无力供他读高中,在全村的乡亲们支持下,他父亲改变了主意。
路遥的语言特色

路遥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当着路遥的面说:“你的作品语言不好,就没有人家某某的语言优美。
人家那语言,才是文学语言。
可是,在你的小说中,找不到一句人家某某某那样的语言。
”路遥在最后的发言中回应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我只想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所以,如果我的作品中哪怕出现一行某某某那样的文字,我都要坚决地把它划掉。
”路遥当时很激动,说到“划掉”的时候,右手做了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动作。
由此可以看出,路遥的语言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试从《平凡的世界》的语言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语言描写朴素而平淡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在他看来,倘能“顺物玩情”,则可“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王安石也推崇“平淡”的风格和境界,而且认为那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高度:“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集》) 凡是读过《平凡的世界》的读者,恐怕都不会忘记田晓霞和孙少平在麻雀山上见面的情景:内心的骚动让他坐立不安,他索性仰面躺在一片枯草上,两只手垫在脑后,茫然地望着暮色中的天空。
天空已经亮出几颗星星。
晓霞也不再出声,静静地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两只手抱着膝头,凝望着远方的山峦。
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光。
小树林中,归巢的鸟雀扇动着扑棱棱的翅膀。
没有风,空气中流布着微微的温暖。
春天的黄昏呀,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思和深远的联想,也常常叫人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忧伤。
路遥运用朴实的抒情性语言,准确地刻画了黄昏外在的物象,也传神地写出了人物内在的心象,从而创造了一个心物合一、情景互渗的画面;给人留下丰富而美好的阅读记忆。
黄昏是美妙而温暖的,令人在宁静的心境里浮想联翩,悠然意远。
但是,黄昏也是生发乡愁和孤独的时分,最容易叫人惆怅和忧伤的,如此描写显得厚朴真挚而又诗意盎然。
我们看这段描写:少平知道,家里的光景现在已经临近崩溃。
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瘫在炕上;父母亲也一大把岁数,老胳膊老腿的,挣不了几个公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个不务正业的丈夫,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他们家经常接济一点救命的粮食——他父母心疼两个小外孙,还常常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喂养。
论路遥小说《人生》中的自传色彩(?牡丹)(胡月)

论路遥小说《人生》中的自传色彩(牡丹)(胡月)2019-09-18 10:09:40 牡丹 2019年23期胡月路遥是我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
他关注时代的变化,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作品感动了许多读者,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人生经历方面对路遥小说《人生》进行解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饱含着对黄土大地以及农民的赞颂。
在他并不丰富的创作时间中,他总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记录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过程。
他的作品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拥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予他创作的灵感,路遥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一、路遥的人生经历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短暂的欢乐,从路遥一岁后,母亲又先后为他生了四个弟弟妹妹。
弟弟妹妹的出生为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增加了负担,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百废待兴,路遥家庭生活条件异常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路遥异常懂事,照看弟弟妹妹,夏天寻猪草,冬天砍柴,总是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是,即使最大限度地节衣缩食,这个家庭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不能解决,因此,父母只好在路遥七岁的时候将他过继给延川的大伯家。
早熟的路遥为了上学只得在大伯家住了下来,路遥在延川上了小学,但他是学校的“半灶生”,常常饿着肚子。
到了中学,大伯家也实在拿不出钱来继续支持他读书,但倔强的路遥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还是坚持走进了考场,在延川县一千多名考生中,他考取了第二名,被分到了尖子班。
路遥想尽一切办法继续上学,可他家实在是太困难了,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干部子弟,路遥在延川的生活比小学时还困难,他常常饿得发晕,没课的时候在城郊的土地上疯狂地寻觅着酸枣、野菜、草根等一切能吃的食物。
路遥在学校学习努力,爱看小说,喜欢文学,经常到县文化馆阅览室看报,到新华书店翻书,尽自己一切所能汲取着关于文学的知识,这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民的儿子作家路遥

农民的儿子——路遥初识路遥,是在高一时学校组织的读书会上,我们的必读书目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身边很多同学都被这部小说的“大规模”吓退了,我还是在繁重的学习中咬着牙坚持读完了这部作品。
上大学后,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时间走近这位朴实的作家,再读他的文字,依然亲切。
作品中的主人公通常会有作者本人的影子,讲述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的主人公马建强,是路遥笔下自传色彩最浓的主人公。
马建强在农村长大,成绩优异,考上高中,窘迫的生活条件让马建强与班里的同学看上去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在尖子班里,大部分学生都是干部子弟,作为农民儿子的马建强,受尽了歧视、冷遇,也得到过温暖和宝贵的友谊。
小说中描写马建强饿肚子的场景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两碗别人当汤喝的清水米汤,在我就算是一天的伙食。
饥饿经常使我一阵又一阵的眩晕、走路时东倒西歪的、脑袋都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胃囊在痛苦地痉挛着,饥饿像无数利爪在揪扯着五脏六腑。
路遥初中三年的生活,就像他在小说中表现的那样,饿着肚子,遭受着白眼,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可爱。
《人生》的高加林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路遥的影子——才华横溢,不甘于命运。
路遥认为自己是农民,但他从来不甘于做一辈子农民。
就像高加林一样,路遥渴望摆脱自己农民的命运,他热爱土地,尊敬土地上质朴的农民,但他希望自己更有出息,做更大的事业,所以热心政治,探讨时事,有着为祖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的理想,这是一种极其热切的英雄主义情怀。
高加林为了改变命运,放弃了天真可爱的巧珍而选择出身干部家庭的黄亚萍,路遥为了上大学,拒绝了真诚向他表白的农村姑娘。
《人生》中,高加林落魄时的思考,也是路遥自己的人生思考:单纯而又丰富的土地,永远不会抛弃迷失方向的我们,离开许久,再见也依然亲切。
故乡土地上的老实的庄稼人,虽然思想封建些,不懂国际问题,相比于天文地理,更相信鬼神,但在高加林跌跤时,都愿意伸出粗糙的双手扶他一把。
有人研究路遥,说路遥是文学战场上的红卫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始终用其全部生命体验进行写作。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着艰难坎坷。
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路遥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透过路遥的文本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视出其昔日生活的印迹,捕捉到他自己的影子。
无论是童年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还是青年强烈的自尊体验,以及中年对人生的真实感悟,都深深地影响着路遥的文学创作,使其文学创作活动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
本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路遥及其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三方面建构而成,即:路遥的人生经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自传色彩在路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路遥自传色彩文本所具有的
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论述路遥艺术化的人生道路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本章把路遥的人生经历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童年记忆、青年体验、中年感悟。
首先,阐释了童年时代的人生经历给路遥带来了沉痛的心理创伤,它使路遥的性格变得敏感而自尊。
其次,路遥的青年时代历经外出求学、文革斗争、农村劳动的磨砺,这三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对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抑或艺术风格的呈现。
最后,中年时段繁琐、无奈的世俗生活,使路遥对人生百态有了深刻的体悟,这进一步增添了其作品的现实性与厚重感。
第二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详细解读,论述路遥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浓郁的自传色彩。
本章分别从生活自传、性格自传和理想自传这三个
角度进行阐述,探析路遥文本中所蕴含的自传色彩。
每一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场景的设置、语言文字的表述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每一位主人公身上都隐藏着作者路遥那种自卑而又自尊的性格特点,那种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每一个主题都充满着作者所赋予的理想化的情感追求和精神境界。
第三章论述了路遥自传色彩文本中彰显出来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寻。
通过苦难生活的价值追寻、悲剧意蕴的人生体验和黄土情结的精神归宿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其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结论部分,主要通过上述论点的总结,探究路遥充满浓厚自传色彩的文学创作活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所产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