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范文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范文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范文

【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不过有许多好朋友对我推荐过这部书。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感觉都很不错。便将此文献在这里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文学新潮迭起,各种全新的创作理念扑面而来。但举目文坛,你会发现颓败、绝望、平庸、无奈、商业炒作充斥其中,很少有能深深打动读者.震撼读者的文学作品出现。是文学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文学?应该说,都不是。人们照样在读作品,在读“依然神圣”的那些值得读的作家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小说在发表和播讲以后,接到过成千上万封感奋的读者来信,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基层单位的青年中激起了波澜,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反应相对沉寂时期里的一个少见的高潮。而且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作品。这从近年来各种畅销作家排行榜上赫然前列的路遥和近年来反复印行的各种版本的《路遥全集》,《路遥中短篇小说选》,《平凡的世界》以及连带出现的大面积的路遥作品盗板书中不难看出。尽管路遥之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坛不容忽视,《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但批评界对于路遥及这部小说仍然有太多的误解及由此导致的漠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被评论界淡忘了,他的名字已难得再从评论家的笔下出现,甚至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高校中文系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竟然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从这之中更可折射出学者们对路遥的关注和研究处在一种

什么样的程度。80年代以来的文坛上几乎找不到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读者之多,影响之广的作品,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验证了路遥的名言:“作家的劳动决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回到路遥,回到《平凡的世界》——是我们无可回避的事实。而本文将从创作特色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解构和分析。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联系作者自身状况和他的其他作品,意在解构出《平凡的世界》的独特价值和个性风采,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永久的魅力。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而成功的作家往往从自己较熟悉的环境着手来刻画人物。路遥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我正在努力熟悉着。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 “我较熟悉身上既带有‘农村味’又带有‘城市味’的人,以及在有些方面和这样的

人有联系的城里人和乡里人。这是我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现状况所决定的,我本人就属于这样的人。”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震撼人心与作者选取自己熟悉的七八十年代城乡“交叉地带”作为文章的大背景不无关系。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的人不可能永远脱离农村或永远不接触到城市而活着。城乡“交叉地带”相对于城市或农村更是一个容易产生故事的地方。而七八十年代有正是中国的转型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城乡在传统的文化.习俗.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差异和冲突,所有的一切都为这部作品平添了一丝魅力。

路遥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交叉地带”这一概念,这是他的发明。自他发明后,他就专注的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直到生命的终结。《平凡的世界》更是将他的这一范围发挥到了极制。大到省城(主要是省城),小到乡村,中间是县城和专署所在地。相对于一个圆,圆心是在县城的定点上半径是乡村和省城,故事的人物们就在这个圆内作着相应的运动,他们身上也带有着“交叉地带”的固有特色。一方面,《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大多出生于农村,即使没有出生于农村也与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对他们来说,他们的祖辈、亲人和许多朋友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也不可能彻底的脱离农村而生活,更多的人还是要生活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像孙少安和双水村的大多数乡亲们,他们人生的舞台还是这片充满泥土气息的天空。另一方面,以孙少平、金波、田润叶、孙兰香、金秀等为代表的广大青年(尤其是接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对他们来说,农

村虽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毕竟是闭塞狭小的,青年人的梦想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他们义无返顾地跳出农门,奔赴城市,在城市的天空下意气风发,努力拼搏,充分发挥着自己,为了理想,为了充实的人生而奋斗不已,以农村人特有的文化.美德影响着城市。此外,田晓霞、李向前、顾养民等出生于城市的青年人,他们与那些双水村出来的年轻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以爱情关系为主)。对这些人物来说,他们与出自农村的青年生活上的交会,才是他们存在于这部小说中的必要。他们以自己的城市文化、心态影响着孙少平这些人,但更多的是被孙少平这些人身上的农村文化、美德所深深影响,这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恋人,亲人。这种城市和乡村相交会环境下形成的人与人的互动,成为这部小说一个突出的亮点。

但即使描写的是城乡“交叉地带”,有城市有乡村,在作者眼里也是有轻有重的。路遥的情感始终寄托在那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由于衷爱,他希望小山村的青年人走出山坳到外面闯一片自己的天地,于是就有了人物延展的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等,有了众多与小山村出去的年轻人发生关系的人。可以说,这个“交叉地带”的出发点在双水村,落脚点也在双水村。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只是双水村的附庸,没有了双水村,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没有了双水村的人和事,再多的城里人在文中也没有用。路遥之所以选择双水村这个小山村,是因为他始终不曾放弃农村,这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路遥就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穷农村,并

通过读书、打工等方式徘徊在城乡“交叉地带”,他对那片最初生他养他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双水村的人物始终怀有偏袒之心,在双水村内部的人际关系中他的情感倾向是在那些世代为农,儿女读书上进的人物(如田玉厚一家)身上。但一旦双水村的村民和外部人物发生纠纷,路遥的情感倾向立刻转向小山村。在路遥的情感世界里,双水村永远是轴心,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都是轴线上的点,是完全为了双水村的人物设想的。这大概就是路遥永远走不出“交叉地带”的动因吧!

同时这部作品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乡土乡情的深深留恋和呼唤。乡情、乡思、乡恋是路遥作品作品永恒不变的内容。作者对农村家庭生活、人伦关系的人情化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文化意识。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孙玉厚一家的生活也正是千千万万农民传统生活的缩影。孙玉厚孝敬母亲,善待弟弟,为儿女操碎了心,无不体现了孝、悌、仁、瓷的伦理规范。而懂事较早的少安,自小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但同时他有是一个传统伦理情感和人生义务的承担者。至于一生追求生命价值的孙少平,无论是在县城求学,还是在黄原揽工,铜川挖矿,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家”。以孙少安为例,作为商品大潮冲击下农村的最先觉醒者之一,他有随时代潮流行进的目光和勇气。是他第一个为古老的双水村引来了机器声,办起了乡镇企业,他不但要自己先富起来,而且要使全村人都富起来。他可以说是新时代农村新人的一个代表,但同时孙少安又是一个“本分”的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一步。他说:“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

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在孙少安眼里,属于他自己的这块土地上的每一种收获,都将全部属于自己。他要“在土地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的激情……。”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路遥的观点:“任何一个出生土地的人,都不能和土地断然决裂。” 孙少安这种爱土地的“激情”,也体现在爱妻子上,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在有了孩子以后,更不讲究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便会记得很小的时候,还年轻的母亲也是穿着一身缀满补丁的衣裳。于是,他会立刻产生“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这样一种情思,而且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在这里,作者又一次把爱情——土地——母亲联系起来,土地在这里不仅作为最本质的、最富有感情的、最能使人动情的中介,他可以使爱情更加深切,使母爱更加醇厚。可以看到,在孙少安这个青年农民身上,路遥那种“农民式”的土地意识和“农民式”的爱情和理想是多么深厚和富有诗意。读者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农民身上某些愚昧、保守、狭隘的精神重负,但更多的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凝聚力、承受力和延展力,更多的是广大劳动人民身上艰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部作品也成了这一时代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部小说,有的人因为其中描写了大量陕北农村的生活图景而将其看作是一部乡土小说,也有的人因其描写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情景以及一定数量的城市生活认为不应将其看作乡土小说,而应该看作改革小说。“乡土小说的重要特征于‘风俗画描写’和‘地方色彩’。” 凡是成功的乡土小说家都不会放弃这两个描写视角的。路遥的这部小说中即使涉及到一些发生在城镇中的事、城镇中的生活,也

是大多具有地域性且与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更何况文中对于双水村生活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所以即使人们难以将这部小说看作一部完整的当代乡土小说,却并不防碍人们承认小说中从交叉地带和农本文化意识中体现出来的一定的乡土特色。这部小说对黄土地上的生活有着众多细致的描写,也刻画了众多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物,真实地再现了从1975年初到1985年初那一片土地上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试看双水村的风云变迁,田、孙、金三个家族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打枣节,闹秧歌,少安结婚喜宴哪一个不带有浓郁的陕地色彩。即使是县城、专署、省城也受到了乡土文化深深的影响。比如,田福军升为黄原行署专员的消息传来,田姓家族和双水村便沉浸在骄傲和激愤中。在城里,闻风来看望田福军的首先是些“原西籍老乡”。“满屋子原西土话听起来是亲切的,但场面未免有一些庸俗。在有些原西籍干部看来,也许他们荣升的机会来了。”这其实是很深刻的笔墨,依稀可见出乡土礼俗文化的影子。至于对斗争满银、偷水、捉奸等事件的描写,谁能说这些不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生的吗?不带有浓郁的风俗画气息吗?

有人称这部小说是“农村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不仅塑造了大量的农村人物形象,也塑造了众多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物

形象,这其中以两类人最为典型。

一类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代表的向命运挑战的抗争者。《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42章作者写到“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孙少安将人生的理想寄托于家乡的土地,孙少平将人生的理想指向了城市的天空。

孙少安,这是作者怀着尊敬与爱怜双重复杂的心情,为当代读者塑造出的一位改革开放前后农民创业者的形象。在他的身上沉淀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同时也具有新时代的风采和魅力。孙少安不愿永远龟缩在家里的一亩二分地里面,身上有股来自生命深处的抗争与反叛的激情,他要在这块土地上开创别样的人生。但不同于孙少平的浪漫幻想,而是以一个真正的庄稼人的务实与朴素,在转型时期的新生活中,不惜抛洒辛勤的汗水,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有能力这样做——他的能力实际上也许只能在这个天地里施展!” 他的人生充满了苦难与抗争,从六岁时第一次拿起小镢头和小绳,到十三岁那年放弃学业,亦然和父亲一起支撑起了这个破败的家庭。苦难从一开始就找上了他,但他没有退缩,而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着无言的抗争。“由于他的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在十八岁那年,一队的社员就一致推选他当上了队长。”开始管理起几十户人家的劳动和生活。粉碎“四人帮”后,孙少安怀着对改革的热情期待,敏锐的觉察到历史发展的新动向,于是便率先在自己生产队推行承包责任制。这一石破天惊的行为,预示着一场农村生产体制改革的急风暴雨就要来临。孙

少安的大胆试验虽说遭到了扼杀,却显示出了他对命运的抗争。不久,他便迎来了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从承包责任田到兴办砖窑场,从希望——奋斗——失败——再奋斗——成功,他敏锐的跟上了历史发展的脚步,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当代农民创业者艰苦奋斗的历史。在对苦难的承受和抗争中,孙少安始终以强者的姿态实现了对苦难的征服和超越。孙少安身为农民的后裔,可能与他过早的感受到生活的苦难有关,他从不好高骛远,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方面他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可敏锐的觉察到历史的每一丝颤动:另一方面又具有农民的稳定与谨慎,渴望改变命运,对生活又不敢有过高奢望。面对润叶火热的爱情,他只能怀着巨大的悲怆与痛苦,理智地关闭了情感的大门,结果既辜负了田润叶对他的爱,也亲手为自己酿制了一杯生活的苦酒。孙少安作为农民传统文化的体现者,最充分地体现在对家庭伦理情感的眷恋上,他疼爱奶奶,体贴父母,爱护弟妹,对于不幸的姐姐始终牵肠挂肚,作者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极其生动地表现出孙少安与全家人相濡以沫,艰难度日的动人情景,令人深刻体验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之中所蕴涵的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结婚分家以后,他继续履行做儿子的职责,不时为家里量油买盐,给奶奶买好吃的,照顾弟妹的生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要征询父亲的意见,获得老人的同意和支持。孙少安是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新一代农民形象,在他身上延续了传统农民的心理和气质,又富有新时代的特色。他确实没有谈笑风云的英勇与豪迈,却坚韧,顽强有着特殊的气质。他没有理想的光环,高大全的形象,却让我们感到一个庄稼人如同泥

土般的质朴、浑重与自然。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农民形象是最重要的人物系列之一,以孙少安为代表的新时期农民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使中国农民形象,进一步走向深刻与丰富,可以说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小说中,孙少平的人生经历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要的情节线索。从浪漫的学生时代到黄原揽工的艰苦磨练,再到铜川煤矿的井下生活,可以说上演了一出完整的人生三步曲。既是一部人生的苦难史,又是一段人生奋斗的历程,同时也是一条灵魂搏斗的抛物线。他面对命运一次次击打,进行一次次不屈地抗争,正是这种命运的重压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与行为,才使平凡的人生具有不平凡的丰富质量。作为一名接受了现代文化教育的农村知识青年,孙少平已经摆脱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单一塑造,具有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互混合的精神气质,对于人生他有着迥异于孙少安的理解。对于未来他虽然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从而为自己提供一幅清晰的未来画面,但他决定走出传统的生活,走出双水村,创造新的人生和寻找自我价值。因为他知道,他的舞台决不是在双水村。不知道是思想影响了行动,还是行动影响了思想。如果说在求学时代,苦难生活是来自无力抗拒的客观压迫,那么,当一名揽工汉,则是对于苦难所做出地自觉、主动的选择,执意要把忍受饥饿、寒冷、屈辱和劳累作为自己走向人生首先要接受地最基本的考验。田晓霞的不幸遇难,使他禁受了远比初恋更为沉重的精神打击,但这位坚强的男子汉,从情感的风暴中挺直了身躯,勇敢

地面对现实,重新恢复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直到最后在一次事故中为了挽救工友,脸部遭受了严重的损伤,苦难又一次同他遭遇,但最终他又一次释怀了,依然赞美青春和生命,依然感受到太阳永恒的微笑。在孙少平的人生道路上,作家为他设置了无数的坎坷和障碍,使孙少平在对苦难的征服中,逐渐实现了从文化心理到人格精神的全面更新与超越。在对孙少平的刻画中,作家更注重心灵地净化和人格地健全,他能以大慈大悲的胸怀,对人们的各种遭遇与行为方式进行设身处地的体谅、理解与关怀。如尽管郝红梅“背叛”了他,但是,当郝红梅身处绝境时,孙少平则挺身而出,把她从地狱拯救出来。面对跛足女人侯玉英热情奔放的求爱信,虽说并不爱她,但不禁“油然生出一种温暖和感动的心情”,并在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和金波如同胞兄弟,待师傅和惠英嫂如同家人,即使对于精神上残疾者,也真诚相待,绝不鄙视。孙少平具有庄稼人的机智、练达、忠厚和质朴,这也是他面对人生一次次击打,并没有倒下,反而以一种超越的态度将其作为他进一步精神发展阶梯的原因了。“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放弃那最初的信仰。”只要认准了正确的方向,就应该一路走下去。

孙少安与孙少平是同胞兄弟,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他们终究体现着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生活哲理。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倾向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远足城市。孙少安在农村地奋斗和艰苦的创业精神,孙少平在城市进取的苦行僧式的精神都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不满于现状,敢于向命

运挑战,实现人生价值的努力,也体现了作者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审美追求。

一类是以田福堂、孙玉亭为代表的乡村农民“政治家”。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42章作者借少平的感觉表达这样的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以田福堂、孙玉亭为代表的农村基层干部,或许你会认为其不值一提,但相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这些人才是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导干部,在农村他们的权力和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他们上面更高级别的干部。虽然活动的范围、面对的对象和挑战、自身的条件没有使田福堂这类人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他们的才智和行动却可以让许多平庸的政治人物黯然失色。

在对这种乡村干部的描写中,作家依据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深刻地透视出其思想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和深邃性,反映了中国农民的人生哲学与文化心态。他们都是农村中的能人和强人,由于久居“官场”,老谋深算,胸有城府,含而不露,善于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在纵横捭阖中巧妙地平衡各种复杂的关系,表现出农民的“狡猾”和精明。

拿田福堂来说,他虽不是小说最重要的人物,却也是颇见性格光彩和历史深度的角色。此人可说是个乡土政治家,村子里的“强人”。他习惯于在“左”的政治氛围中活动,处事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双水村的人,尽管都或多或少对他有意见,但大部分人又都认为,书记

还是只能由这家伙来当。” 不是没有道理的。长期政治生活的磨练,使他于貌似随意中即可杀出一串“妙棋”。比如,女儿润叶一直苦恋着泥腿子孙少安,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很恼火,感觉到自己的脸没处搁,“又不便伤自己娃娃的脸”,就一面进城找弟弟、弟媳妇,“让他两个赶快给润叶在城里瞅个人家”,一面巧妙“泄露”孙少安给社员扩大猪饲料地的秘密,找到“让后生下不来台的好茬口”,弄得少安遭受批评之初还一时不知祸从何来。他处在孙、田、金三个家族的矛盾冲突中却能调和化解,游刃有余。在孙玉亭与王彩娥因偷情所引发的斗殴事件中,田福堂稳坐家中,静观其变。要不是后来有人故意将事端引到他的身上,也许这一场动乱就是他最终坐收渔翁之利。在造坝动员村民迁居时他采取分户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使反对者老实就范。作为一方“君主”,农民思想观念中的自私自利劣根性,使他处在有利的生存位置上,“对个人利益当然一点也不放弃”,甚至不惜牺牲他人,表现出十足的霸道和蛮横。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彻底泯灭农民的传统道德和做人的良知,如果做了亏心事,也会感到内疚和不安,(如在告发少安私自扩大猪饲料地后,在批判会上他找了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坐着,一直低头闻手里的烟卷,他似乎生怕别人看见他。)并且,在他身上依然透露出来自乡土的农民的作风与气质,表现出农民的机智与练达,懂得怎样笼络人心,顺应乡风民俗,在人情事故上,做得滴水不漏。田福堂动员金老太太搬家,一面给人下跪,动之以情,一面抬出金老先生,晓之以理。通过他一番精彩的演说,我们可以看出田福堂对于民间风俗、人情事故可谓通晓谙熟,在把握运用中真正

达到了天衣无缝,炉火纯青的境界。从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国农民的人生哲学中,蕴涵着无穷的智慧、深奥与复杂。

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活在“左”的环境里,受“左倾”思想影响十分严重,所以他在初闻少安要搞责任制的消息,“耳朵里爆响一声炸雷”,直接反应是“无法无天”,“造社会主义的反”。还想到“公安局的法绳”之类,直觉告诉他,“必须坚决制止”。他的反对并非出自个人的狭隘动机,实为某种思想和历史的惯性使然,故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失利也非个人才智的不济,乃是个人在历史大潮面前的无能为力。故后来“每天,他蜷曲在院子里的那块破碾盘上”,他有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一种难言的孤独与苦涩,一种无法解释的悲怆和凄凉。其实,处在命运转折点上的何止一个田福堂呢?像影子一样追随田福堂左右的,被戏称为“职业革命家”的孙玉亭,他热衷于张罗会议,搞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欣欣然于抛头露面,惯会见风使舵,乃是畸形政治生活的一个沉重遗产。待到生活转入商品经济,转向务实,他成为一筹莫展的“失业者”。如果说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对于田福堂意味着从政治权威到经济利益的双重失落,那么对于孙玉亭这位贫穷而激进的口头革命家来说,则是精神上的危机。“失去了亲爱的集体,就象没有娘的孩子。”他向往那已经远去的旗帜招展的岁月,向往那轰轰烈烈的大集体劳动的场面。尽管路遥对于农村干部在改革大潮中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还缺乏更深刻的透视,但毕竟勾勒出了其思想情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而这也许是那个时代干部所共有的心理发展历程吧!

路遥是一个能够敏锐地感觉出生活发展动向的作家,他表现新时代的崇高美,有着自己的特点。作为美的一种具体形态的崇高,由于具有一种庄严性、神圣感,以往文学作品大都把这种美的体现者限于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或者是一个光辉的集体。似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的劳动者,就很难会显示出伟大的胸怀和光辉的业绩,也很难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主人公。路遥则不同,他认为“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 “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追求一种在平凡中显示崇高的美,因此他的眼光更多地是注视着普普通通的年轻人,这些人也有见事不明的苦恼,有在重大抉择面前的犹豫和动摇,在他们身上亦有历史的灰尘,但他们身上更多地闪现着新时代的美。平凡却不平庸是他们真实的写照,他们亦足以成为人们生活的楷模。在叙事的过程中,路遥追求的是一种如平凡生活中本身那样的,不动声色的美学效果。“不仅开头要平静的进入,就是全书的总布局也应该按这个原则来。” “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 没有令人拍案而起的震撼,也没有一

眼就能看到的倾斜,一切都象生活本身那样慢慢地,淡淡地展开,一切有都象生活本身那样无处不在地浸透了读者,从而使叙事产生一种极强的审美潜力和浸润力。这一切就使路遥笔下的崇高美,不仅有着一种圣洁感,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亲切感,更易于激起审美者心灵中的波澜。

歌颂人性的美好,是这部作品又一个显著的特点。路遥在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和文学史作品,通过比照中外小说,感觉到建国以来的“作品中的人物很少例外的被分为好坏两种”,对这种现状十分不满,于是乎就产生了一股冲动念头:“我要给文学界、批评界,给习惯看好人与坏人或大团圆故事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急忙分不清是‘好人坏人’的人。” 这部作品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坏人,没有极端的个人主义,也没有十恶不赦的罪人,最多是一些有一定缺陷的人。在整部作品中大量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将农村一代有一代人生活的悲哀和辛酸同农村家庭生活、人伦关系、邻里关系的温暖情愫融合在一起;让城乡不同文化、不同习俗带来的城乡的对立溶解在城乡新一代青年人相知相交的友情、爱情之中,让严酷的人生氤氲着温暖的人情味。同时作者也没有在人格意义上否定任何一个人,从乡土政治家田福堂,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到游手好闲的王满银,甚至包括傻瓜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曲折地闪现出人性的光彩,他们可能有一定意义上的缺陷,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审美意义上的人。这也恰恰符合了作者创作之初的意图“我们会发现十恶不赦的坏蛋不是很多,但‘完人’几乎没有,他们不可能超越历史,社会现实和

个人的种种局限。” 路遥以最无虚饰的感情和最朴素的笔触,真实地再现出陕北人民在改革大潮的涌动中所产生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表现出他们所拥有的如同黄土地一般博大而宽厚的胸怀,以及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生生不息的顽强的生命力,特别突现出即使在最严酷的生存环境里,依然绽放着人性与人情的美丽花朵。

对人性美的阐释,对于路遥来说,则是必然。他不仅是客观现实的产物,也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体悟与认识。“从感情上说,广大的‘农村人’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也就能出自真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痛苦,而不是优越地只顾指责甚至嘲弄丑化他们。” 这也是路遥始终不遗余力赞美农村中人性美的主要原因。

尽管从理论上,路遥对悲剧没有作出什么阐释,但是在路遥的这部小说里却充满着悲壮苍凉的情感基调,富有崇高、庄严的悲剧力量,由此不难发现他具有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悲剧冲突几乎都是建立在爱情悲剧结构的框架上。在这些看似肤浅平常的悲剧故事中,涵盖着重大而深广的悲剧内容。首先,在这些产生当代爱情的故事里,都共同地反映出那个时代所必然产生的社会悲剧。孙少平初恋的失败,只是因为他家里太穷了,而郝红梅由于出身地主家庭,按照那个时代的说法就是成分不好,她身上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她到这县城的高中是另有所图的——说不定在这两年中,她能高攀一个条件好的男人。” 所以她疏远了孙少平而和班长顾养民好上了。而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则更进一步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城乡差距太大,使得人们对于城乡青年之间的婚

姻都有着别样的看法。孙少安这个“泥腿子”有着深深地自卑,不敢坦然接受身为公家人的田润叶的爱情,最终为两人酿制了生活的苦酒。其次,路遥笔下的爱情悲剧,既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性格悲剧。悲剧的主人公是悲剧的牺牲者,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在他们身上都有着挣脱不掉的悲剧性格。田润叶之所以答应嫁给李向前,固然有对爱情绝望的因素,更多地则只因为徐老汉的一番说词,因此“她心疼二爸”,希望“能给二爸解个围”。但强扭的瓜不甜,婚后的生活对两人都是一种折磨,向前最终因酒后驾车而失去双腿。虽然结局两人重归于好,但他们已失去了很多很多。再次,在这些爱情悲剧中都共同含有一定的命运悲剧的色彩。我们发现,作家最喜爱的主人公最终都没有逃脱悲剧的惩罚。田晓霞的突然遇难给孙少平以几乎致命的打击,孙少安历尽苦难最终创业成功、意气风发时爱妻却身患绝症,这种人物无一例外的悲剧结局,还有那些次要人物金波、红梅、向前曲折地爱情经历,无不透露出作家对于生活有一种不自觉的宿命观念。其人物命运的突然转折,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最后把悲剧主人公都送到苦难的深渊。在这类悲剧中,潜藏着路遥对于苦难的顽强认同。路遥以直面人生的严峻态度,真实地反映出历史前行的艰难和痛苦,表现出作家的清醒与冷静,以及在一声苍凉的慨叹中主动承担人生苦难的悲壮情怀。

在这部小说中,普通人物的悲剧给人们既丰富而又趋向鲜明的情感体验,其中有感伤但不低沉,虽苍凉却不凄冷,哀婉而不缠绵,在平凡的生活中显示出悲壮、沉郁与崇高的悲剧美。崇高的悲剧力量

来自于人们对于苦难的理解与理想的执着,来自于爱情悲剧中所富有的庄严的历史内涵。悲剧的宿命观念是路遥觉察到人类走出困境只是一种虚妄的期待,面对人类超越自我的局限,毅然选择了对命运的抗争,由此赋予他笔下的人物以强悍的体魄、刚毅的额个性及反抗的激情,将悲剧的力量最终化为一种完善性格,搏击人生的动力。

余论

作为新时期重要作家的路遥,用自己的笔,执着地书写着陕北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主题,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成功地勾勒出了一整片生活的图景。《平凡的世界》就是作者企图铸写成百科全书的代表作,它的流行,从侧面反映出广大读者并没有把眼光全部放在那些所谓流行的、时尚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上,他们用自己的心依然可以感受到传统领域地炙热,他们也依然挚爱着他们祖先、长辈们所生活过的土地。这部小说的流行也激励了现当代的青年作家们从自身状况出发,敢于用朴实的笔法,敢于书写自己所熟悉的“传统”环境,描写现实中的中国,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当然,热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部作品与路遥的其它作品如《人生》、《在苦难的日子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有很大的雷同之处,我们可以将这部作品看作是《人生》的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也有点难脱窠臼,这与作者生活的经历、环境、眼界亦有很大的关系。文中关于孙少平遇见外星人的描写与文章完全脱节,存在没有必

要,作者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上这么一部分,也许在当时流行外星人的说法,这样写能够吸引读者。但今天我们看来,则枯燥无味,毫无特色,是一个很大的败笔,禁不起历史的考验。

可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小说存在这几点瑕疵而就彻底的否定这部小说。总的来说,这部小说的创作是成功的,路遥用他那如椽巨笔,将一部生动的小说摆在了广大读者的面前,吸引着一代代的人在他面前流连忘返,感动不已,使其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之中的“长青树”。

【摘自博客:夏日强对流的博客】

论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詹兴雷) 内容摘要:路遥是来自农村的一位作家,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他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艰苦、落后有着深刻体验和体会。后来又从农村进了城,对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艰辛、困惑以及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的艰难、心酸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在路遥的作品中着重表现了在城市物质文明冲击下农村青年想在城市里面奋斗的愿望和追求。没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路遥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路遥。对于那曾经养育过他的广袤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在苦难的生活中曾经给过他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以及兄弟姐妹,甚至包括那在夕阳中暮归的老牛,傍晚袅袅的炊烟以及小沟里潺潺的流水,牧童悠扬的笛声和信天游等充满温馨的生活情调和氛围,都成为作者一生中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 关键词:乡土情结;农村生活;氛围;情感 在路遥的小说中,乡恋、乡情、乡思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融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是路遥作品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部分。路遥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困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农民的儿子来看待。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因此,在路遥笔下的无数个小说世界里,那种与土地恋恋不舍的情意洋溢于每一个角落,因而构建了他作品鲜明的乡土风格。读路遥的作品,总有这样一种感受,他所有的小说背后似乎总有一颗不平静的心灵在急切地寻找什么,探索什么。 一、形成路遥“乡土情结”的因素 1.童年经验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名句摘抄分享3篇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名句摘抄分享3篇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名句摘抄分享篇1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平凡的世界》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路遥《平凡的世界》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路遥《平凡的世界》 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 ——路遥《平凡的世界》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路遥《平凡的世界》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路遥《平凡的世界》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路遥《平凡的世界》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路遥《平凡的世界》 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 ——路遥《平凡的世界》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路遥《平凡的世界》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论路遥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062# [摘要]路遥是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杰出贡献在于对中外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承纳及独具个性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从创作原则、时代写真及环境设置三方面阐述其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路遥;现实主义;城乡交叉区间;苦难情境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0)02-0062-04 王春云 (南通师范学院 中文系;江苏 南通 226007) 论路遥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历史进入新纪元,人们禁不住要回眸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流程。虽然浪漫主义也曾高擎理想明灯,迸发似火激情,现代主义更是异军突起、铺天盖地,然而,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倘若要论及中国新时期文学,尤其是新潮飓风席卷、甚至倾覆整个文坛时的文学创作,我们不能跳过的一个名字是)))/路遥0。这位以文字写人生的普通人,因其坚持独立的文学品格,无怨无悔地抛洒青春、爱情乃至生命而获得了生存的崇高。这位中国文学最高奖的获得者尽管其身后冷寂,然而对中外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承继、吸纳及独具个性的创新与发展,使他成为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本文拟对其创作中所充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比较深入的探讨。 黑格尔曾经说过:/每个人在各种活动中,无论是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活动,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本内容意义及其必有的形象制造出来,所以艺术的使命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寻找一个适合的艺术表现0 1 由此 可见,艺术家及其艺术究其根柢则是时代的必然生 成。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总以自我的方式在创作中探询时代问题,或给予解决的良方,或启示并提请来者对/疗救0的关注。文学成为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0。以现实为重,力求客观的现实主义手法最能集中而鲜亮地标识文学的时代特性,并由此而担当起文学改造社会、拯救人生的最高道义。无论是巴尔扎克还是托尔斯泰,都为自己的民族精神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各自作为法国社会历史的书记官、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而最终登上文学艺术的巅峰。路遥尽管没能达到这一高度,然而对经典现实主义传统的尊崇,使他的作品通篇都贯注着鲜明而浓厚的时代意识,富含深广的现实性与鲜活的现实感。路遥坚持依循现实的客观逻辑来再现和表现生活,以及渗透于文本始末的直面人生的信念,体现了路遥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具体作品中,路遥特别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与准确,力求人、事、景、境的具体逼真性,体现出对文学现实性、可信度的艺术追求。路遥将其生命之根、艺术之根深深扎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上,满怀深情地描摹出故土父老乡亲的众生世相。为了保持生活的逼真感,他扛起行囊,远离城市,开始了体验与创作同步进展的艰难历程,以便/随时将作品的细节带到环境中去印证,需要的时候又可以立即到生活中去补充。0(路遥语)无论是在故 [收稿日期]1999-10-29[作者简介]王春云(1967)),女,陕西澄城人,南通师范学 院中文系教师,文艺学硕士。 2000年6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n.2000第16卷第2期 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116,No 12

路遥小说模式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城乡二元对立模式 (2) (一)对传统乡土的眷恋 (2) (二)对城市文明的渴望 (4) 二、“归乡”模式 (6) (一)城市的抗拒 (7) (二)土地的召唤 (8) 参考文献 (9)

回归 ——路遥小说模式论 摘要:当认真去研究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时,其实不难发现,构成这两部作品的基本模式为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与“归乡”模式。在此两种模式中,反映的是作家路遥对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潜心思考。本文主要针对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与“归乡”模式展开论述。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主要分析了一方面深情地依恋着自己的家乡故土以及另一方面又深深的渴望着现代的城市文明,其中,“归乡”模式探讨的是抗拒城市文明和土地对其心灵深处的热切召唤。本文意欲通过以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例,对路遥先生的小说模式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而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分析作者的创作模式仍具有十分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归乡”模式;思想内涵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Lu Yao has a unique researc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Currently, Lu Yao's research, the main themes from the novel and the novel's characters talk about the image of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ir works. Here attempt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at is, from Lu Yao fiction novel structural model of this unique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deep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Lu Yao hidden in the novel. This article will be two of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Lu Yao - "Life" and "Ordinary World", as a model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explore Lu Yao novel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opposition and "Homecoming" mode. Explore this novel model, in today's literary creation, still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Opposition Mode; "Homecoming" Mode; The Meaning

浅谈鲁迅小说《祝福》的语言美

浅谈鲁迅小说《祝福》的语言美 摘要:小说的语言是我们探寻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鲁迅先生正是用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小说《祝福》是一个语言的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去开拓。 关键词:鲁迅;小说;《祝福》;语言;祥林嫂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鲁迅小说《祝福》以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说的主题就在于故意不把杀害祥林嫂的主凶明显地揭示出来,以此来表现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浸透到当时每个人的精神里,所以,一方面以此来毒害别人,而另一方面,又以此来毒害他们自己。作者的意图是要更进一步地说明封建统治的残酷性,夫权、族权、神权等一切封建礼教,虽然没有锋刃,也不会一下子置人于死地,却可以不用刀而杀人,杀人而没有血迹,甚至于在无意中杀害人们的灵魂而不自觉。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在比严刑酷法还要严酷,被杀害的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鲁迅先生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叙述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祝福》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例如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头上

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了。柳妈告诉她将来到阴司去阎罗大王会把它锯开来时: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捐门槛后去摆祭品被四神拒绝后:“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三次描写鲜明对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多次描画祥林嫂的眼睛,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 其次,《祝福》的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深刻。例如祥林嫂的第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2) 正文 (3) 一、朴素平淡的语言色 (3) 二、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 (4) 三、富于哲理的语体韵味 (5) 四、富有陕北风情的乡土语言 (5)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着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融入大量陕北方言,形成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二,凭借路遥本身深厚的基础文化和知识,对陕北语言的深入研究及实地考察,经过全力的锻造与筛选,使小说既摒弃了方言土语低俗落后的元素,又保留了原始经典的风格,呈现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享受。路遥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小说既促进了陕北方言的宣传和传承,又展现了陕北的人文风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陕北方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Lu Yao's ordinary world with distin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in the novels cleverly integrated into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forming a strong sense of local color. Secondly, by virtue of Lu Yao's own rich cultural and knowledge-based, language-intensive research and fieldwork in northern Shaanxi, after fully forged and screening, the novel is both abandoned the backwardness of vulgar dialect in a dialect element,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classic style, presented to the reader a new reading experience. Lu Yao's novels, as represented in the ordinary world, both contributed to advocacy and heritage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humanistic style demonstrated in northern Shaanxi, 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of the ordinary world; language features; In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前言 路遥小说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对陕北方言的恰当利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1】: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平凡的世界》 【2】: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路遥《平凡的世界》 【3】: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路遥《平凡的世界》 【4】: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路遥《平凡的世界》 【5】: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路遥《平凡的世界》 【6】: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路遥《平凡的世界》

【7】: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路遥《平凡的世界》 【8】:既不懈的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报酬和宠爱,而是理智而清醒的面对着现实。 --路遥《平凡的世界》 【9】: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路遥《平凡的世界》 【10】: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路遥《平凡的世界》 【11】: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 【12】: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路遥《平凡的世界》 【13】: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 --路遥《平凡的世界》 【14】: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 --路遥《平凡的世界》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2) 正文 (3) 一、朴素平淡的语言色 (3) 二、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 (4) 三、富于哲理的语体韵味 (5) 四、富有陕北风情的乡土语言 (5)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着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融入大量 陕北方言,形成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二,凭借路遥本身深厚的基础文化和知识,对陕北语

言的深入研究及实地考察,经过全力的锻造与筛选,使小说既摒弃了方言土语低俗落后的元素,又保留了原始经典的风格,呈现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享受。路遥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小说既促进了陕北方言的宣传和传承,又展现了陕北的人文风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陕北方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Lu Yao's ordinary world with distin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in the novels cleverly integrated into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forming a strong sense of local color. Secondly, by virtue of Lu Yao's own rich cultural and knowledge-based, language-intensive research and fieldwork in northern Shaanxi, after fully forged and screening, the novel is both abandoned the backwardness of vulgar dialect in a dialect element,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classic style, presented to the reader a new reading experience. Lu Yao's novels, as represented in the ordinary world, both contributed to advocacy and heritage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humanistic style demonstrated in northern Shaanxi, 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of the ordinary world; language features; In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前言

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1、往事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将永远像铅一般沉重地浇铸在心灵的深处。不过,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不幸。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 2、痛苦啊,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 3、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4、这就是人生的心酸。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而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6、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7、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8、没有爱情,人的生活就不堪设想。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爱情是不尽的煎熬,不尽的折磨,像冰霜般严厉,烈火般烤灼,但爱情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男女永远是那样的自然;同时又永远让我们感到新奇、神秘和不可思议。。。 10、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当然,这不是说我愿意牛马般受苦。我也感到井下的劳动太沉重了。但要摆脱这种沉重是不可能的。再说,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只关注你自身。。。 11、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更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 了。 12、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那么曲折。 13、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的活。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像往日一样,正常的投入生活吧!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 14、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15、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总是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粘结。 17、生活的大轮在铿锵地前行,时间却在无声地流逝。

路遥简介

路遥简介 当代著名作家,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11月17日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路遥平凡的人生构铸了辉煌的世界,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范文

【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不过有许多好朋友对我推荐过这部书。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感觉都很不错。便将此文献在这里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文学新潮迭起,各种全新的创作理念扑面而来。但举目文坛,你会发现颓败、绝望、平庸、无奈、商业炒作充斥其中,很少有能深深打动读者.震撼读者的文学作品出现。是文学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文学?应该说,都不是。人们照样在读作品,在读“依然神圣”的那些值得读的作家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小说在发表和播讲以后,接到过成千上万封感奋的读者来信,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基层单位的青年中激起了波澜,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反应相对沉寂时期里的一个少见的高潮。而且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作品。这从近年来各种畅销作家排行榜上赫然前列的路遥和近年来反复印行的各种版本的《路遥全集》,《路遥中短篇小说选》,《平凡的世界》以及连带出现的大面积的路遥作品盗板书中不难看出。尽管路遥之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坛不容忽视,《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但批评界对于路遥及这部小说仍然有太多的误解及由此导致的漠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被评论界淡忘了,他的名字已难得再从评论家的笔下出现,甚至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高校中文系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竟然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从这之中更可折射出学者们对路遥的关注和研究处在一种

什么样的程度。80年代以来的文坛上几乎找不到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读者之多,影响之广的作品,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验证了路遥的名言:“作家的劳动决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回到路遥,回到《平凡的世界》——是我们无可回避的事实。而本文将从创作特色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解构和分析。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联系作者自身状况和他的其他作品,意在解构出《平凡的世界》的独特价值和个性风采,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永久的魅力。 一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而成功的作家往往从自己较熟悉的环境着手来刻画人物。路遥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我正在努力熟悉着。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 “我较熟悉身上既带有‘农村味’又带有‘城市味’的人,以及在有些方面和这样的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 ?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 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 《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 《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

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始终用其全部生命体验进行写作。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着艰难坎坷。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路遥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透过路遥的文本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视出其昔日生活的印迹,捕捉到他自己的影子。无论是童年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还是青年强烈的自尊体验,以及中年对人生的真实感悟,都深深地影响着路遥的文学创作,使其文学创作活动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本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路遥及其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三方面建构而成,即:路遥的人生经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自传色彩在路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路遥自传色彩文本所具有的 价值和意义。第一章论述路遥艺术化的人生道路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本章把路遥的人生经历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童年记忆、青年体验、中年感悟。首先,阐释了童年时代的人生经历给路遥带来了沉痛的心理创伤,它使路遥的性格变得敏感而自尊。其次,路遥的青年时代历经外出求学、文革斗争、农村劳动的磨砺,这三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对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抑或艺术风格的呈现。最后,中年时段繁琐、无奈的世俗生活,使路遥对人生百态有了深刻的体悟,这进一步增添了其作品的现实性与厚重感。第二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详细解读,论述路遥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浓郁的自传色彩。本章分别从生活自传、性格自传和理想自传这三个

角度进行阐述,探析路遥文本中所蕴含的自传色彩。每一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场景的设置、语言文字的表述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每一位主人公身上都隐藏着作者路遥那种自卑而又自尊的性格特点,那种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每一个主题都充满着作者所赋予的理想化的情感追求和精神境界。第三章论述了路遥自传色彩文本中彰显出来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寻。通过苦难生活的价值追寻、悲剧意蕴的人生体验和黄土情结的精神归宿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其文学创作中的价值。结论部分,主要通过上述论点的总结,探究路遥充满浓厚自传色彩的文学创作活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所产生的意义。

浅谈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

浅谈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 摘要: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以其独特的方式出现在其作品中,他是在传统美德的前提下向读者展示现代道德观念的。他赞扬具有传统美德的人物,也热烈地歌颂那些既具有传统美德又能够追求个性自由和纯真爱情的人物。对于传统道德观念中存在一些糟粕问题的人,路遥没有完全给予否定,而是让他们在传统美德的感召下自责、自罚,让他们在自责中回归到善良的本质。总之,在作品中,路遥始终是以道德是否完善作为评判人物的标准的。 关键词:路遥小说道德意识传统美德现代观念交叉 一位优秀的作家的意识世界应该有着广泛的内容,世界观、人生观以致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无不包含在其中。这些多多少少都能在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足踪。 路遥是一位对文学艺术、社会、人生有他的独特看法的作家,他的小说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因为他受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所以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政治意识、苦难意识和道德意识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读者。本文试图对其小说中所体现的道德意识加以论述。 一、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现实状况决定了路遥始终“是一个血统农民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1]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农村度过,他从黄土地和家乡的父老乡亲那儿得到的不仅仅是创作素材,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营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传统道德意识。作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自觉地流露出对传统美德的欣赏和眷恋,即使后来他受到现代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没有改变他对传统美德的崇敬之情。在面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道德观念冲突时,作者进行的是冷静客观的分析,力图使两者达到最完美的协调。 纵观路遥的所有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传统道德的理解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传统美德,例如勤劳善良,尊老爱幼等等;一层是传统道德中落后保守的思想,例如对个性的扼杀,对婚姻爱情的门第观念等。而路遥对现代道德意识观念的理解则是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纯真的爱情生活。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作者体现出的是在传统美德的前提下,向读者展示现代道德观念。 二、农村传统的文化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使路遥一生都对传统美德富于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创作中总是表现出对这种感情的向往和追求。路遥曾经在评价刘巧珍、德顺爷爷时说过:“通过这两个人物寄托了我对养育我的父亲、兄弟、姐妹的一种感情。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美德……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路遥对传统美德的热衷追求,他试图使他笔下的人物在传统美德的滋补下,显得更加成熟完善。正因为如此,“在路遥的情感世界中,是非判断的标准往往是以传统的道德观念为依据。”这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孙少安可谓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者,他是作者笔下普普通通的、最真实的农民。他善良、能干、头脑又好,本来读书很好,很有发展前途,但是为了帮助父母,供养弟妹,他十三岁毅然辍学种田。即使后来生活富裕了,分家的时候他仍然痛苦不堪,“他已经习惯于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保护人的角色:一旦没有他,其他人怎么办。”这是传统的长子长兄的道德观念,路遥对此持赞扬的态度。孙少安善良地对待村民,为了维护乡亲的利益,他冒着极大的危险“扩大自留地”,为此,他招来了处分,但毫无怨言。富裕后,他首先想到的仍然是村民,“作为同村邻舍,怎能自己锅里有肉,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欢迎赏析!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书评300字: 近几年以来,路遥的名著《平凡的世界》成为了热门的小说,虽然这本书问世较早,但受限于普及率的原因,很多同学都没有读过。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两兄弟在文革期间的生活,对爱情的追求,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压迫,让我们看到了坚强不屈的奋斗青年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给了我们很多人精神上的激励。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现代人要更加勇敢的去追求所爱,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要向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学习,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有为的热血青年。 阅读书评:这本书评分8.5分,是本站极力推荐的书籍,能让现在的学生体会到环境的优越,让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价值。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好词好句读书笔记摘抄大全,欢迎阅读赏析! 一、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好词摘抄: 1、你追我赶: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2、欢声笑语:欢乐的说笑声。 3、奋发向上:精神振作,情绪高昂。 4、茁壮成长:健康地成长。

5、三五成群: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6、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7、生机盎然:充满生气和活力的。 8、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9、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10、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二、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2、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3、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4、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5、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6、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